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the Quality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 of Underdeveloped Cities in Arid Region——Taking Shihezi as an Example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琳 张正勇 窦丽红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09年第1期41-45,共5页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quality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Shihezi was analyzed and established,and index weights were also determined by AHP and Delphi.Based on data standardization,the evaluation value and c...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quality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Shihezi was analyzed and established,and index weights were also determined by AHP and Delphi.Based on data standardization,the evaluation value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quality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Shihezi was obtain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quality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Shihezi was better and the evaluation value of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s the highest,finally reasonabl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LITY of human settlement index system AHP Shihezi
下载PDF
Natural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for human settlements in China based on GIS 被引量:20
2
作者 封志明 杨艳昭 +1 位作者 张丹 唐焰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9年第4期437-446,共10页
With the degeneration of environment and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human environment ha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worldwide.This paper sets up the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 Index(HEI) model and evaluates the n... With the degeneration of environment and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human environment ha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worldwide.This paper sets up the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 Index(HEI) model and evaluate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for Human Settlements in China based on GIS technolog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EI of China decreases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in general,HEI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population density at grid size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r) between them reaches 0.93,which indicates that natural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for Human Settlements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Most people in China mainly concentrate in areas with high natural environment suitability.The total suitable area is 430.47×104 km2,which accounts for nearly 45% of the total land area in China,while the proportion of people living in the area reaches 96.56%.With a population density of 18 people per square kilometer,the critical area is the transitional region for people to live in China.The critical area covers 225.11×104 km2 with a population of 41.12 million.The non-suitable area covers 304.42×104 km2 with a population of only 2.49 mill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settlements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 index natural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GIS China
下载PDF
Human Settlement Analysis Based on Multi-temporal Remote Sensing Data: A Case Study of Xuzhou City, China 被引量:5
3
作者 ZHU Jishuai TIAN Shufang +1 位作者 TAN Kun DU Peiju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3期389-400,共12页
To evaluate urban human settlement, we propose a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index(HSEDI) model by choosing vegetation coverage,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mpervious surfaces, slope, wetness, and water co... To evaluate urban human settlement, we propose a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index(HSEDI) model by choosing vegetation coverage,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mpervious surfaces, slope, wetness, and water condition as the evaluation factors. We applied the proposed model to X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China. Landsat-5 Thematic Mapper(TM) images from 1998 to 2010 and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 data with a 30-m resolution we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values of the six evaluation factors. The HSEDI value in Xuzhou City was found to be between 2.24 and 8.10 from 1998 to 2010, and it was further divided into five levels, uninhabitable, moderately uninhabitable, generally inhabitable, moderately inhabitable, and inhabitable. The best HSEDI value was in 2007. The generally inhabitable region was about 100.98 km^2, covering 30.87% of the total area in 2007; the moderately inhabitable region was about 170.58 km2 covering 52.15% of the total area; the inhabitable region was about 32.03 km^2, covering 9.79% of the total area; the percentage of the uninhabitable region was zero; and that of the moderately uninhabitable region was very small, less than 1.00%. Moreover, we analyzed the habitability in the respect of spatial patterns and change detec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graded regions of habitability quality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urban fringe and the improved regions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ma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eason for the degraded habitability quality is the rapid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However, the increase in urban green spac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 urban area promoted the improved habitability quality. Besides, we further analyzed socio-economic and socio-demographic data to confirm the results of the habitability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human settlement in Xuzhou City is in a satisfactory condition, but som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control the possible uninhabitable and moderately uninhabitable regions,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generally inhabitable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bitability human settlement Landsat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index(HSEDI) model
下载PDF
福州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4
作者 李悦 毛政元 柯文岚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3-442,共10页
科学地评价人居环境有助于发现城乡建设现状存在的不足从而调整优化发展策略,是支撑城乡规划重要的基础工作.该文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结合多源数据分析方法构建指标体系,集成木桶理论与互斥互吸模型融合评价指标,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剖... 科学地评价人居环境有助于发现城乡建设现状存在的不足从而调整优化发展策略,是支撑城乡规划重要的基础工作.该文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结合多源数据分析方法构建指标体系,集成木桶理论与互斥互吸模型融合评价指标,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剖析人居环境时序演变的驱动因素,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并以福州市2012—2021年1 km栅格的多源数据为样本开展实证研究,对于提升人居环境评价的理论与应用水平均具有参考价值.结果表明:1)福州市人居环境水平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地带性以及从中心城市向周边递减的圈层分布结构,“东强西弱”与“南高北低”的地域分异特征明显.2)空间上相邻的人居环境单元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3)教育、医疗、购物与休闲等方面资源供给的空间分布与调整是影响人居环境质量及其变化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指标融合 木桶理论 非线性模型
下载PDF
重庆市人居环境质量演化过程及空间特征研究——基于新发展理念的解析
5
作者 张杨 高银宝 +2 位作者 喻冰洁 吴俐颖 张秋仪 《城市建筑》 2024年第3期80-89,共10页
人居环境质量是城乡发展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城乡居民的空间福祉。在新时代背景下,人居环境质量被赋予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涵,本研究构建新时代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评价并探讨重庆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演化过程和特征... 人居环境质量是城乡发展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城乡居民的空间福祉。在新时代背景下,人居环境质量被赋予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涵,本研究构建新时代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评价并探讨重庆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演化过程和特征,以期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人居环境空间战略提供参考。分析显示:(1)直辖以来,重庆市整体人居环境质量逐步提高,各区县差距逐渐缩小;(2)市域范围人居环境质量在空间上整体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特征,高质量地区主要集中在都市圈的主城区九区周边,低质量地区主要集中在渝东北及渝东南地区,前期渝东北地区人居环境质量优于渝东南地区,到后期渝东南地区人居环境质量高于渝东北地区;(3)从五大发展指数上看,各项指标的整体水平都呈现逐步提升的趋势,但“Y”字形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未来重庆市人居环境建设还需持续推广渝东北生态文明建设、渝东南乡村振兴,以及以主城区为核心的都市圈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新发展理念 时空特征 发展指数 重庆市
下载PDF
基于GIS的滇中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6
作者 张雪 刘璐 游珍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4年第1期8-18,共11页
科学评估人居环境适宜性,有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1 km×1 km栅格为基本研究单元,构建了滇中地区地形、水文、植被、气候单要素和综合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模型与标准... 科学评估人居环境适宜性,有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1 km×1 km栅格为基本研究单元,构建了滇中地区地形、水文、植被、气候单要素和综合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模型与标准,从空间上定量评价了滇中地区的人居环境适宜性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从自然单要素的适宜性评价结果来看,气候、水文和地被的适宜性评价结果均以比较适宜为主;而地形是该区域人居环境适宜性的主要限制要素,且在空间上分区比较破碎,以一般适宜地区为主,主要分布在区域的西部和北部。(2)从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来看,整体的人居环境状况较好,空间上呈片状分布的特征,临界适宜和一般适宜地区区域点总面积的80%以上;昆明市的不适宜地区面积占比最高,高度适宜地区面积较小但多数分布在楚雄州,曲靖市整体的人居环境状况最好。(3)结合人口数量和密度空间分布数据来看,人口分布与人居环境适宜性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高一致性,滇中地区近90%的人分布在临界适宜、一般适宜和比较适宜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适宜性 人居环境指数 地理信息系统 滇中地区
下载PDF
Spatial identification of poverty in mountainous cities based on the mountain poverty spatial index:A case study of Ganzhou city in 2018 in China
7
作者 WANG Jin-liang CUI Zhi-chao ZHOU Bing-jua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2年第11期3213-3226,共14页
Poverty is a severe barrier to sustainable human development and a pressing worldwide issue.Understanding how to accurately asses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verty in mountain areas has become crucial for ensuring ... Poverty is a severe barrier to sustainable human development and a pressing worldwide issue.Understanding how to accurately asses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verty in mountain areas has become crucial for ensuring that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take suitable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ies.In this study,the mountain poverty spatial index(MPSI)was created by combining th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Luojia-1 night-time light imagery,point of interest(POI)data,and vegetation index products.The MPSI was then used to identify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poverty at different scales in the hilly area of Ganzhou city,Jiangxi Province,China.Socioeconomic statistics and Google satellite images were used to verify the reliability of MPSI by constructing a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MPI)at the county scal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PSI and MPI have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8934(P<0.001),which indicates that MPSI could be used to identif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verty well.Specifically,the smallest distribution of both MPSI and MPI was in Zhanggong District(1.4555 and 0.1894),which indicates that most of the affluent counties were concentrated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Ganzhou,and the poor areas were scattered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of Ganzhou.In addition,MPSI accurately identified poverty in mountainous areas with complex terrain in small administrative units,which can provide a more accurate way to monitor the poverty situation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China.This study will be useful for providing scientific references fo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implement targeted strategies for eradicating poverty with differentiated poli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untain poverty Night-time light Remote sensing imagery Vegetation index Point of interest Synthetic human settlement index
下载PDF
川西北地区乡村生态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席欢 朱艳婷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4-169,共6页
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推动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建设,需要准确把握乡村当前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的质量水平,并依据质量水平和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本文结合川西北地区乡村区域特色和实... 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推动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建设,需要准确把握乡村当前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的质量水平,并依据质量水平和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本文结合川西北地区乡村区域特色和实际情况,运用理论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由自然环境、社会生态、经济支撑3个子系统16个具体指标组成的乡村生态人居环境指标体系,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典型乡村生态人居环境进行评价,根据重点生态功能限制区特点和生态人居环境安全确定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的关键。在分析川西北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生态安全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乡村生态人居环境保护、保护乡村生物多样性、乡村产业生态化发展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认为政府的主体作用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保障川西北地区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健康发展的关键,而实现川西北地区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需要切实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人居环境 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人工湿地
下载PDF
乡村人居环境综合韧性指数构建及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郭佳 翟国方 葛懿夫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22,共8页
基于韧性概念内涵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确定了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和灾害危险性的测度方法,提出综合韧性指数用以测度乡村人居环境韧性,并以江苏省为例开展研究。基于现有江苏省范围内自然灾害危险性的分析,选取地震、地质、洪水和台风... 基于韧性概念内涵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确定了乡村人居环境系统韧性和灾害危险性的测度方法,提出综合韧性指数用以测度乡村人居环境韧性,并以江苏省为例开展研究。基于现有江苏省范围内自然灾害危险性的分析,选取地震、地质、洪水和台风作为主要灾害威胁,结合乡村人居环境韧性指标体系,测度2016年与2020年江苏省乡村人居环境综合韧性指数并开展空间相关性和泰尔指数(Theil index)分析。研究发现:(1)综合韧性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5大系统中除了人类系统均有所提升;(2)江苏省人居环境综合韧性指数指数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3)江苏省内综合韧性指数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且苏南地区内部差异性显著大于苏中和苏北地区。从韧性与灾害危险性的综合视角,为乡村人居环境韧性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人居环境 综合韧性指数 灾害危险性 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人口空间网格化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余盛华 《科技和产业》 2023年第12期237-244,共8页
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并应用多源遥感数据等对福州市人口空间网格化进行研究。以福州市人口、地理基础信息数据为基础,提取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以及NDVI(归一化植被覆盖指数)数据建立人居指数模型,并根据模型进行人口空间分布模拟,叠... 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并应用多源遥感数据等对福州市人口空间网格化进行研究。以福州市人口、地理基础信息数据为基础,提取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以及NDVI(归一化植被覆盖指数)数据建立人居指数模型,并根据模型进行人口空间分布模拟,叠加高程数据对模型进行修正。结果表明:夜间灯光遥感影像与人口分布具有强相关性;NDVI与夜间灯光值结合可以解决夜间灯光像元溢出问题,提高数据空间化的质量和精确性。利用DMSP/OLS数据与NDVI数据构建的人居指数模型作为遥感数据与人口数据之间的纽带,对实现人口空间网格的展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空间网格化 多源遥感数据 人居指数 人口模拟 福州
下载PDF
基于PMC指数模型的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量化评价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凌 阳剑兰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148-156,共9页
以2014年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颁布的209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为研究对象,利用文本挖掘方法并结合政策特点,确定了政策评价的9个一级变量和41个二级变量,构建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量化评估指数模型,并选取9项政策进行PMC指数计算和PM... 以2014年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颁布的209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为研究对象,利用文本挖掘方法并结合政策特点,确定了政策评价的9个一级变量和41个二级变量,构建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量化评估指数模型,并选取9项政策进行PMC指数计算和PMC曲面图绘制。研究发现:所选取的9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总体评价等级为“优秀”,无“完美”和“不良”等级,说明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整体设计较为科学合理,但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政策时效、政策受众、政策领域、激励措施是未来政策调整修改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 PMC指数模型 量化评价
下载PDF
临太湖局地平原区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性评价--以吴江区为例
12
作者 郭云飞 包云轩 +2 位作者 严明良 沈利洪 朱焱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3-552,共10页
本文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利用1971—2016年吴江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2004—2016年吴江区自动气象观测数据、2016年吴江区各镇人口和面积数据、2016年ASTER GDEM高程数据和Landsat 8 OLI_TIRS卫星遥感数据,将湖陆风指数引入人居自然环境... 本文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利用1971—2016年吴江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2004—2016年吴江区自动气象观测数据、2016年吴江区各镇人口和面积数据、2016年ASTER GDEM高程数据和Landsat 8 OLI_TIRS卫星遥感数据,将湖陆风指数引入人居自然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建立缓冲区后,分别计算气候适宜性指数、地被指数、水文指数、湖陆风指数和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分区分级评价了吴江区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1)吴江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度从西部往东部逐渐递减。(2)一般适宜区主要位于吴江区的东北部和东南局地,中度适宜区分布在中北部和南部,较高适宜区位于中部以西太湖沿岸,高度适宜区位于紧临太湖的西南地区,极高适宜区位于西南角局部地区。(3)引入湖陆风指数后,评价结果能更好地反映临湖平原的湖陆风环流对局地气候所起的关键作用。(4)建立缓冲区后的水文指数分布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吴江区不同尺度水体分布对人居环境自然选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江区 人居环境 自然适宜性 湖陆风指数 缓冲区
下载PDF
金沙江流域(云南段)人居自然环境质量时空分异研究
13
作者 鄢垚 夏既胜 王宇彤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3年第4期57-63,共7页
基于2010、2015、2020年3期遥感影像和其他多源数据,从自然环境的角度,选取地貌、土壤、植被覆盖等10个环境质量因子作为人居自然环境质量评估指标,将熵权法、欧式距离函数等多方法复合建立流域人居自然环境质量的综合度量模型,通过GIS... 基于2010、2015、2020年3期遥感影像和其他多源数据,从自然环境的角度,选取地貌、土壤、植被覆盖等10个环境质量因子作为人居自然环境质量评估指标,将熵权法、欧式距离函数等多方法复合建立流域人居自然环境质量的综合度量模型,通过GIS趋势面、Moran's I指数及冷热点分析揭示流域人居自然环境质量的时空分异规律。结果表明:流域人居自然环境质量受坡度、地貌和植被覆盖度的影响较大,环境质量优异地区的空间分布与坡度平缓、地貌适宜且植被良好的区域具有较高的重叠性;流域三期人居自然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表现为:空间维上,南部>北部、中部>东部>西部,从南到北,环境质量下降,中下游优于上游;时间维上,呈现出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尤其是中游以南的滇中地区表现尤为明显;流域整体呈正相关集聚分布,置信度高的热点区以中下游以南的楚雄州及昆明地区为主;而置信度高的冷点区覆盖整个迪庆藏族自治州。研究得出的人居自然环境度量模型及空间异质性分析方法为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参考,揭示的人居自然环境时空变异规律为区域进行灾害搬迁选址和环境保护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流域 人居自然环境度量模型 Moran's I指数 冷热点分析
下载PDF
淮海经济区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性评价
14
作者 任佳慧 冯芳 +2 位作者 黄巧华 金爽 史千年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67-71,共5页
基于1951—2019年淮海经济区9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气温、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资料,计算温湿、风效、穿衣指数和综合舒适度指数,并结合GIS空间插值法,揭示其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性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70 a来,在年际变化下,淮... 基于1951—2019年淮海经济区9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气温、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资料,计算温湿、风效、穿衣指数和综合舒适度指数,并结合GIS空间插值法,揭示其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性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70 a来,在年际变化下,淮海经济区温湿、风效指数呈一定幅度的上升,穿衣指数呈递减趋势,气候表现为变暖的趋势.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趋势为春、秋季趋于更加舒适,适宜穿衬衫和常用便服;夏季趋于偏热、不舒适,适宜穿着短袖开领衫;冬季趋于冷、较不舒适,适宜穿厚实外套.在季尺度下,10月(秋季)为本区气候最舒适的月份,综合舒适度指数呈现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东南部的连云港、宿迁、宿州、徐州高达9.0;四季舒适度特征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在月尺度下,淮海经济区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性较高,处于舒适、较舒适的月份长达7个月,基本集中在春、秋两季,舒适度年内分布呈现M型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气候舒适性 舒适度指数 时空变化 淮海经济区
下载PDF
基于GIS的中国人居环境指数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198
15
作者 封志明 唐焰 +1 位作者 杨艳昭 张丹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327-1336,共10页
以1km×1km栅格为基本单元,选取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子,构建了基于人居环境指数的中国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运用GIS技术,定量评价了中国不同地区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揭示了中国人居环境的自然格局与地域特征。... 以1km×1km栅格为基本单元,选取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子,构建了基于人居环境指数的中国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运用GIS技术,定量评价了中国不同地区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揭示了中国人居环境的自然格局与地域特征。研究表明:中国人居环境指数整体呈现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趋势;人居环境指数与人口密度显著相关,二者的对数曲线拟合度R2值高达0.87,人居环境指数可以综合反映区域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程度。中国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中国人居环境适宜地区430.47×104km2,接近国土面积的45%,相应人口占全国的96.56%,其中3/4以上的人口集聚在约占1/4人居环境高度适宜和比较适宜地区;中国人居环境临界适宜地区225.11×104km2,占国土面积的23.45%,相应人口4112万,占全国的3.2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8人,是中国人居环境适宜与否的过渡地区;中国人居环境不适宜地区304.42×104km2,人口249万,不到全国的0.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大片地区沦为"无人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指数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 GIS 中国
下载PDF
乡村人居环境评价研究 被引量:41
16
作者 李健娜 黄云 严力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92-195,共4页
研究讨论了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并构建了由目标层、系统层和指标层所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Delphi评价模型,并以河南省内乡县的8个乡镇为评价对象,进行乡村人居环境评价,结果基本与实际相符,说明建立的评... 研究讨论了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并构建了由目标层、系统层和指标层所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Delphi评价模型,并以河南省内乡县的8个乡镇为评价对象,进行乡村人居环境评价,结果基本与实际相符,说明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指标体系 乡村生态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大连西部居住小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雪铭 杨波 姜斌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3期319-322,共4页
人居环境是以“人类居住”这一中心事物为主体的环境 .对于这一主体而言 ,环境就是人类居住的环境 ,是指以人类为中心 ,并作用于人类居住的所有外界事物 ,即环境就是一切影响人类居住活动因子的总和 .从这一角度出发 ,在调查资料的基础... 人居环境是以“人类居住”这一中心事物为主体的环境 .对于这一主体而言 ,环境就是人类居住的环境 ,是指以人类为中心 ,并作用于人类居住的所有外界事物 ,即环境就是一切影响人类居住活动因子的总和 .从这一角度出发 ,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评价因子的代表性 ,不可替代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 ,选取了 5项一级指标和 18个单项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对大连西部西北路沿线居住小区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调查分析 ,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对该区域范围内居住小区质量进行初步评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 居住小区 人居环境 评价指标 层次分析法 质量评价 评价方式
下载PDF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洪海 范海荣 姜铭阅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09年第4期311-313,共3页
对人居环境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和探讨,并就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和城市人居环境居民满意度两个方面建立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对于科学研究和评价城市人居环境... 对人居环境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和探讨,并就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和城市人居环境居民满意度两个方面建立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对于科学研究和评价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人居环境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建设水平 居民满意度
下载PDF
欠发达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笑梅 方凤满 +2 位作者 李俊峰 张广胜 刘晓升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07年第8期692-694,739,共4页
在参阅国内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安徽省六安市为样区,提出了欠发达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原则、指标构成以及评价模式和方法。其中,指标体系共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分类层和指标层4个层次,从居住建设、生态环境和社... 在参阅国内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安徽省六安市为样区,提出了欠发达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原则、指标构成以及评价模式和方法。其中,指标体系共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分类层和指标层4个层次,从居住建设、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三大系统构建了39个单项指标,依据六安市2005年的调查统计资料,对其人居环境的建设水平和满意度两方面进行了对比评价,验证结果科学可行,可为同类地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指标体系 欠发达城市 建设水平 满意度
下载PDF
浙江省人居环境气候适宜度概率分布分析 被引量:32
20
作者 肖晶晶 李正泉 +2 位作者 郭芬芬 马浩 李仁忠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7年第1期120-125,共6页
利用浙江省43年的气候资料,采用人体舒适度指数对浙江人居环境气候适宜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出现极热和极冷的概率极小,人居气候适宜度等级为Ⅰ(很冷,极不舒适)、Ⅷ级(热,很不舒适)的概率为0.07%和0.78%,出现Ⅸ级(很热,极不舒适... 利用浙江省43年的气候资料,采用人体舒适度指数对浙江人居环境气候适宜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出现极热和极冷的概率极小,人居气候适宜度等级为Ⅰ(很冷,极不舒适)、Ⅷ级(热,很不舒适)的概率为0.07%和0.78%,出现Ⅸ级(很热,极不舒适)的概率基本为零;适宜度等级为Ⅳ—Ⅵ级(较舒适至舒适)的天气出现概率为55.0%,其中Ⅴ级(舒适)出现的概率最大,为33.1%。5月和10月是浙江人居环境气候适宜度最好的时段,其中Ⅴ级(舒适)天气出现概率的平均值超过99%;1月是浙江人居环境气候适宜度最低的月份;7月、8月中气候适宜度为Ⅶ级,即暖热不舒适的天气出现概率平均值分别为62.3%和42.8%,出现概率呈现沿海低于内陆,浙南低于浙北,浙中高、浙北浙南低的总体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舒适度指数 人居环境 气候适宜度 信息扩散 浙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