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asonable grazing may balance the conflict between grassland utilization and soil conservation in the semi-arid hilly areas, China
1
作者 SUN Hui ZHAO Yunge +1 位作者 GAO Liqian XU Mingxia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4年第8期1130-1146,共17页
Soil erosion caused by unsustainable grazing is a major driver of grassland ecosystem degradation in many semi-arid hilly areas in China.Thus,grazing exclusion is considered a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solving this iss... Soil erosion caused by unsustainable grazing is a major driver of grassland ecosystem degradation in many semi-arid hilly areas in China.Thus,grazing exclusion is considered a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solving this issue in such areas.However,som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problems,such as slow grassland rejuvenation and limited economic conditions,have become obstacles for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grassland ecosystem.Accordingly,we hypothesized that the conflict between grassland use and soil conservation may be balanced by a reasonable grazing intensity.In this study,a two-year grazing fence experiment with five grazing intensity gradients was conducted in a typical grassland of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to evaluate the responses of vege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oil and water losses to grazing intensity.The five grazing intensity gradients were 2.2,3.0,4.2,6.7,and 16.7 goats/hm2,which were represented by G1-G5,respectively,and no grazing was used as contro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reasonable grazing intensity was conducive to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grassland resources.Vegetation biomass under G1-G4 grazing intensit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51.9%,42.1%,36.9%,and 36.7%,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control.In addition,vegetation coverage increased by 19.6%under G1 grazing intensity.Species diversity showed a single peak trend with increasing grazing intensity.The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under G1-G4 grazing intensiti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22.8%,22.5%,13.3%,and 8.3%,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control.Furthermore,grazing increased the risk of soil erosion.Compared with control,runoff yields under G1-G5 grazing intensities increased by 1.4,2.6,2.8,4.3,and 3.9 times,respectively,and sediment yields under G1-G5 grazing intensities were 3.0,13.0,20.8,34.3,and 37.7 times greater,respectively,than those under control.This result was mainly attributed to a visible decrease in litter biomass after grazing,which decreased by 50.5%,72.6%,79.0%,80.0%,and 76.9%,respectively,under G1-G5 grazing intensities.By weighing the grassland productivity and soil conservation function,we found that both two aims were achieved at a low grazing intensity of less than 3.5 goats/hm2.Therefore,it is recommended that grassland should be moderately utilized with grazing intensity below 3.5 goats/hm2 in semi-arid hilly areas to achieve the dual goals of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The results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grassland utilization and health management in semi-arid hilly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termining reasonable grazing intensity to maintain both grassland production and soil conservation fun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ce-controlled grazing rehabilitated grassland vegetation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soil erosion sediment biocrusts Loess Plateau
下载PDF
西部露天煤矿区排土场植被恢复关键性限制因子分析
2
作者 王艳秋 张伯昆 丁强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4年第7期38-41,共4页
矿产和土地组成了一个包含自然、经济与社会各方面的综合体系,构建了一个广阔的生态系统。因此,矿区的地质环境保护及土地复垦不仅是一项涉及生态修复的重要工程,也是保持这一复合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任务。这些活动在地质环境的保护和... 矿产和土地组成了一个包含自然、经济与社会各方面的综合体系,构建了一个广阔的生态系统。因此,矿区的地质环境保护及土地复垦不仅是一项涉及生态修复的重要工程,也是保持这一复合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任务。这些活动在地质环境的保护和土地复垦方面带来的生态效益是非常明显的,如果不进行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矿区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的损毁,所以对损毁土地进行复垦,是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区 植被恢复 排土场
下载PDF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植物人生物电流传感研究
3
作者 肖柳 吴泽兰 王冲 《移动信息》 2024年第8期295-297,共3页
文中探讨了物联网技术与植物人生物电流的结合应用。通过结合物联网技术与生物电流,可以将生理信号转变为物理信号,再通过传感器对植物人进行实时监测,以评估其康复情况和表达的情感。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然后描述了研究现状和应用实例... 文中探讨了物联网技术与植物人生物电流的结合应用。通过结合物联网技术与生物电流,可以将生理信号转变为物理信号,再通过传感器对植物人进行实时监测,以评估其康复情况和表达的情感。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然后描述了研究现状和应用实例,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该技术的应用效果,并通过需求分析,阐述了两者结合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 植物人 生物电流 传感器 康复评估 交流
下载PDF
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研究进展 被引量:121
4
作者 李阳兵 侯建筠 谢德体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65-370,共6页
中国西南地区碳酸盐岩出露广泛 ,土壤和植被是其岩溶生境中最为敏感的自然要素。综述了西南岩溶区的土壤形成与演化、植被生态特征与演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探讨了岩溶区生态脆弱性的评价理论 ,指出岩溶生态重建关键问题和进一步需要研... 中国西南地区碳酸盐岩出露广泛 ,土壤和植被是其岩溶生境中最为敏感的自然要素。综述了西南岩溶区的土壤形成与演化、植被生态特征与演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探讨了岩溶区生态脆弱性的评价理论 ,指出岩溶生态重建关键问题和进一步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最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岩溶生态 土壤 植被 脆弱性 生态重建
下载PDF
小流域生态修复过程中不同森林植被土壤入渗与贮水特征 被引量:144
5
作者 刘霞 张光灿 +2 位作者 李雪蕾 邢先双 赵玫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5,共5页
在山东省邹城市刘庄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内,对9种森林植被类型的土壤入渗和土壤贮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各种森林植被都具有明显的改良土壤水文物理性质、提高土壤入渗和贮水能力的作用,混交林的土壤入渗和贮水能力明显大... 在山东省邹城市刘庄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内,对9种森林植被类型的土壤入渗和土壤贮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各种森林植被都具有明显的改良土壤水文物理性质、提高土壤入渗和贮水能力的作用,混交林的土壤入渗和贮水能力明显大于单纯林,单纯林的土壤饱和贮水量和土壤稳定入渗率分别比荒草坡地高33%和142%,而混交林的分别比荒草坡地高54%和358%。②各种森林植被对土壤(非毛管)滞留贮水功能的改善程度大于对土壤(毛管)吸持贮水功能的改善,混交林的土壤(毛管)最大吸持贮水量比荒草坡地高37%,而平均土壤(非毛管)最大滞留贮水量比荒草坡地高89%。③霍顿(Horton)入渗模型和通用经验入渗模型都能较好地反映研究地区各种森林植被的土壤入渗过程,但菲利浦(Philip)模型对入渗过程的拟合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生态修复过程 森林植被 土壤入渗 贮水特征
下载PDF
退耕还林工程区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 被引量:20
6
作者 薛建辉 吴永波 方升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4-88,共5页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新世纪实施的六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结退耕还林工程区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应开展耐旱树种筛选和引进树种适应性、困难立地人工造林及人工促进天然更新配...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新世纪实施的六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结退耕还林工程区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应开展耐旱树种筛选和引进树种适应性、困难立地人工造林及人工促进天然更新配套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植被恢复所取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阐述了在退耕还林区不同试验点开展的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研究工作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强调了适宜树种筛选、整地方式选择、保水剂应用技术等方面的成果对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植被恢复 生态重建 林业 生态建设 困难立地 人工造林 树种 筛选 整地 保水剂 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下载PDF
广西岩溶植被自然分布规律及对岩溶生态恢复重建的意义 被引量:95
7
作者 李先琨 苏宗明 +4 位作者 吕仕洪 欧祖兰 向悟生 区智 陆树华 《山地学报》 CSCD 2003年第2期129-139,共11页
广西的岩溶植被类型和物种多样性丰富 ,分为 5个植被型组 8个植被型共 96个群系 ,广西岩溶植被纬度分布由南至北为季节性雨林→含热带成份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生态结构复杂 ,特有成分突出 ,形成特殊的热带亚热... 广西的岩溶植被类型和物种多样性丰富 ,分为 5个植被型组 8个植被型共 96个群系 ,广西岩溶植被纬度分布由南至北为季节性雨林→含热带成份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生态结构复杂 ,特有成分突出 ,形成特殊的热带亚热带岩溶植物区系。岩溶区生态建设与植被恢复过程中 ,需遵循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 ,参照区域性顶极植物群落 ,进行人工群落的重建设计 ,选择优良乡土树种尤其是速生常绿阔叶树种 ,模拟天然植被构建先锋植物群落 ,乔灌藤草优化配置 ,针对生境异质性的主导因子 ,强化岩溶山地造林与封育管理技术 ,有效提高生物生产效率和植被覆盖率 ,开发特有适生的名特优产品 ,带动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自然植被 地理分布 生态重建 植被恢复 广西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东南部森林-草原交错带的地形-气候-植被格局和植被恢复对策 被引量:18
8
作者 何思源 刘鸿雁 +1 位作者 任佶 印轶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3-258,共6页
探讨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地形-气候-植被格局,表明植被分布受气候和地形综合影响,在区域尺度上,随降水量减少阔叶林逐步由桦林向栎林、山杨林转变,针叶林更为接近森林旱极;在局地尺度上,阔叶林多分布在蒸发微弱、土壤容重... 探讨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地形-气候-植被格局,表明植被分布受气候和地形综合影响,在区域尺度上,随降水量减少阔叶林逐步由桦林向栎林、山杨林转变,针叶林更为接近森林旱极;在局地尺度上,阔叶林多分布在蒸发微弱、土壤容重较小的陡阴坡,草原分布在对应的阳坡上,非地带性榆树疏林分布在毛管作用微弱、蒸发小的沙地上。交错带植被建设应在降水量允许范围内优先考虑针叶树;其次要考虑坡向、坡位对土壤水分条件的影响,森林应尽量栽植在坡度10°~40°的阴坡;在区域和局地尺度上都应注意造林密度以及乔灌草结合,沙地不宜栽植密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草原交错带 植被格局 植被恢复 地形 土壤水分
下载PDF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技术 被引量:47
9
作者 杨忠 张信宝 +1 位作者 王道杰 陈玉德 《山地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152-156,共5页
从坡地类型划分、林草种选择及乔灌草人工混交植被类型配置、整地、育苗。
关键词 金沙江 干热河谷 植被恢复 人工植被
下载PDF
荒漠植被红砂(Reaumurta soongorica)水热响应的年轮学研究 被引量:30
10
作者 肖生春 肖洪浪 +2 位作者 宋耀选 段争虎 陆明峰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48-552,共5页
红砂是黄土高原荒漠植被带主要建群植物种之一,在植被恢复重建和生态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皋兰县40 a天然植被封育区为例,运用树木年轮学方法,对不同坡向红砂与当地水热条件变化的时空响应及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红... 红砂是黄土高原荒漠植被带主要建群植物种之一,在植被恢复重建和生态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皋兰县40 a天然植被封育区为例,运用树木年轮学方法,对不同坡向红砂与当地水热条件变化的时空响应及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红砂具有明显的年轮特征,可以进行树木年轮方面的研究。虽然不同坡向水分条件和植被状况有很大差异,但红砂径向生长对区域水热变化具有非常一致的响应模式:同生长季降水呈正相关关系,尤以7月降水量最为显著;同生长季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以6月最为显著。根据不同坡向红砂年龄分布格局分析结果,并考虑到水土流失的防治效果,黄土高原西部荒漠植被带的封育期限不宜少于10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砂 灌木树木年轮学 水热变化 荒漠植被带 植被恢复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技术及生态效应——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42
11
作者 王道杰 崔鹏 +1 位作者 朱波 王玉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5-98,共4页
金沙江干热河谷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强烈,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以小江流域干热河谷为研究区,根据立地条件和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提出了7类治理措施,并通过人工降雨试验,应用对比研究方法对植被的生态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金沙江干热河谷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强烈,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以小江流域干热河谷为研究区,根据立地条件和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提出了7类治理措施,并通过人工降雨试验,应用对比研究方法对植被的生态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植被延缓雨水汇集、截流拦沙、增强土壤入渗等生态功能效应显著;裸地、稀树草丛地、灌草地分别在人工降雨31,34,75 min后开始产流,在61,79,150 min后产流趋于稳定,稳定产流率分别为6.20,3.04,0.64 L/min,径流平均含沙量分别为6.8,4.2,2.0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干热河谷 植被恢复技术 生态效应 云南 小江流域
下载PDF
微地形改造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53
12
作者 卫伟 余韵 +2 位作者 贾福岩 杨磊 陈利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6462-6469,共8页
干旱缺水和生境不良使世界上许多地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改善面临困难。为了提高植被成活率、遏制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态势,国内外许多重点地区都开展了多种微地形改造与下垫面整地措施,使得地表生境和植被状况得到一定改善。但微地形改造... 干旱缺水和生境不良使世界上许多地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改善面临困难。为了提高植被成活率、遏制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态势,国内外许多重点地区都开展了多种微地形改造与下垫面整地措施,使得地表生境和植被状况得到一定改善。但微地形改造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研究仍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客观需求,许多关键效应和科学机理不明。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在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区和自然地理单元上开展的相关研究。认为微地形改造对土壤属性和微生境、降雨入渗和水蚀过程、植被恢复的效果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发挥等多个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并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同时指出当前微地形改造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科学分类标准有待系统化、实地量化技术相对滞后、微地形改造的水文效应有待强化、影响植被恢复的机理不明等若干重要局限。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微地形改造的分类体系研发、发展微地形改造方式的定量刻画技术;设立野外定位站,跟踪监测其长期效应,并加强不同微地形改造措施的生态环境效应对比,为科学筛选和优化下垫面改造技术、服务区域生态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形改造 植被恢复 生态建设 水文过程 下垫面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植被建设的土壤水文效应 被引量:100
13
作者 王国梁 刘国彬 +1 位作者 常欣 许明祥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39-344,共6页
以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植被恢复后不同植被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情况,得出如下结论:①草地土壤水分含量大于灌木林地,灌木林地土壤水分含量大于乔木林地;②选用乡土树种油松造林对土壤的干化程度较轻,选用刺槐造林时要考虑立地条件... 以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植被恢复后不同植被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情况,得出如下结论:①草地土壤水分含量大于灌木林地,灌木林地土壤水分含量大于乔木林地;②选用乡土树种油松造林对土壤的干化程度较轻,选用刺槐造林时要考虑立地条件和造林密度,林草隔带种植可以减轻土壤干化程度;③灌木林下阴坡土壤干层并不比阳坡干层程度轻。土壤干化程度和植被种类直接相关。此外,受种植密度及人为干扰影响;④和以前人们的认识不同,天然草本植被也会形成土壤干层,其中白羊草和长芒草形成有利于自身群落稳定的干层,但茭蒿形成的干层则对自身稳定不利,在植被建设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植被恢复 土壤水文效应 土壤干层 土壤干化 土壤水分 小流域 植被建设
下载PDF
喀斯特峰丛区复合农林系统优化与植被恢复试验 被引量:40
14
作者 李先琨 吕仕洪 +4 位作者 蒋忠诚 何成新 陆树华 向悟生 欧祖兰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2-98,共7页
中国西南岩溶区石漠化严重,呈加剧趋势,危害很大,不但导致生态退化、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影响人类的生存,成为我国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喀斯特峰丛区是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选择广西平果县龙何屯峰丛区为示范点,以生... 中国西南岩溶区石漠化严重,呈加剧趋势,危害很大,不但导致生态退化、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影响人类的生存,成为我国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喀斯特峰丛区是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选择广西平果县龙何屯峰丛区为示范点,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农村产业模式,生物工程、水利工程结合,提倡复合农林经营,选择优良乡土树种,模拟天然植被构建先锋植物群落,针对生境异质性的主导因子,强化岩溶山地造林与封育管理技术,开发特有适生的名特优产品,实行乔灌藤草优化配置、生态防护林体系与特色农林产品基地建设结合,经过3年的示范试验,植被覆盖率由10%提高到37%,农民人均收入增长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峰丛区 复合农林 系统优化 植被恢复
下载PDF
黄土高原西部荒漠草原植被恢复的土壤水分管理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玉宝 谢忠奎 +1 位作者 王亚军 李凤琴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74-579,共6页
针对兰州地区荒漠草原带具有代表性的三种地带性植被:草本植被短花针茅、灌木植被珍珠猪毛菜、荒漠锦鸡儿,对其0~2.0m的土壤含水量进行了比较,同时对草本和灌木植被的根系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天然植被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在1m以... 针对兰州地区荒漠草原带具有代表性的三种地带性植被:草本植被短花针茅、灌木植被珍珠猪毛菜、荒漠锦鸡儿,对其0~2.0m的土壤含水量进行了比较,同时对草本和灌木植被的根系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天然植被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在1m以上。随着土壤深度的不断加深,土壤含水量呈减少趋势而后趋于稳定。短花针茅区1m以上含水量比珍珠猪毛菜和荒漠锦鸡区平均高1.08和1.21个百分点;1m以下土壤含水量变化情况是:珍珠猪毛菜区最高,荒漠锦鸡儿区最低。本文在分析了兰州地区荒漠草原区土壤水分动态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一地区植被恢复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天然植被 土壤水分 植被恢复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昆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张淑莲 张锋 +1 位作者 陈志杰 王琦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323-1328,共6页
为探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与昆虫群落的关系,评价人工植被和自然恢复植被种类搭配的合理性,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提供依据。采用样地调查法,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流域研究比较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昆虫群落组成、结构及多... 为探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与昆虫群落的关系,评价人工植被和自然恢复植被种类搭配的合理性,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提供依据。采用样地调查法,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流域研究比较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昆虫群落组成、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2种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区昆虫有189种(含蜱螨目),分别隶属13目84科。而不同植被恢复类型昆虫群落的物种数、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及优势度指数值均有明显差异。以20a自然封育植被恢复区昆虫群落的物种数、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值均较高,其值分别为160、21.17、1.4914和0.6918。优势度则以人工治理区(0.7251)>自然封育区(0.5845)。说明从人工治理区到自然封育区,随着植被种类增加,昆虫种类相应增加,优势种由突出降至不明显,昆虫群落稳定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植被恢复 多样性 昆虫群落结构 退化生态系统 昆虫群落组成 群落稳定性 纸坊沟流域 恢复过程 昆虫种类 植被种类 高原植被 人工植被 恢复植被 种类搭配 丰富度 治理区 封育区 均匀度 优势度 物种数 类型区
下载PDF
植被配置对黑岱沟露天煤矿区土壤养分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胡宜刚 张鹏 +2 位作者 赵洋 黄磊 虎瑞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561-1568,共8页
人工植被重建是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的重要手段,但不同植被配置对土壤养分恢复效果的评估研究仍非常欠缺。本研究对采用5种不同人工植被配置模式修复近20年后的黑岱沟露天煤矿区排土场的土壤养分恢复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排土场... 人工植被重建是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的重要手段,但不同植被配置对土壤养分恢复效果的评估研究仍非常欠缺。本研究对采用5种不同人工植被配置模式修复近20年后的黑岱沟露天煤矿区排土场的土壤养分恢复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排土场土壤养分含量受植被配置类型的影响显著。不同土壤深度的有机质(SOM)、全氮(TN)和硝态氮(NO3--N)含量差异显著(P<0.05),而总磷(TP)、总钾(TK)和铵氮(NH4+-N)差异不显著(P>0.05)。虽然SOM、TN和NO3--N均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但与天然植被相比,人工植被的建植改变了其剖面垂直分布特征。经过近20年的修复,混播有豆科牧草的纯草本配置在5种植被配置中的恢复效果表现最好,其0-50 cm土壤平均SOM、TN和NO3--N分别恢复到天然植被区的63.9%、57.8%和184.8%,尤其是30-50 cm的SOM、TN和NO3--N含量水平更是超过了自然恢复的撂荒地。因此,人工植被重建是促进矿区土壤养分恢复的有效措施,混播有豆科牧草的纯草本是进行土壤修复的首选植被配置模式,SOM、TN和NO3--N可作为评估矿区土壤养分修复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土场 植被配置 土壤养分 生态恢复
下载PDF
高寒草甸土地退化及其恢复重建对植被碳、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18
作者 王文颖 王启基 +1 位作者 王刚 景增春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73-1078,共6页
以青海省达日县高寒草甸原生高寒嵩草(Kobresia)草甸封育系统为对照,研究了土地退化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检验了不同人工重建措施(两个人工种植处理:混播(HB)、翻耕单播(DBF)和1个退化草地封育自然恢复处理(NR)及1个退化草地自然状态(SD... 以青海省达日县高寒草甸原生高寒嵩草(Kobresia)草甸封育系统为对照,研究了土地退化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检验了不同人工重建措施(两个人工种植处理:混播(HB)、翻耕单播(DBF)和1个退化草地封育自然恢复处理(NR)及1个退化草地自然状态(SDL))对植被生产力的相对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原生植被封育处理(YF)地上总生物量为265.1g.m-2,混播(HB)和翻耕单播(DBF)处理中地上总生物量分别为原生植被封育处理的116%和68%。退化草地封育自然恢复处理(NR)和重度退化自然状态下地上总生物量分别为原生植被封育的76%和53%。YF处理根系生物量远大于其它处理。原生植被封育系统中植被地上部分碳储量为110.14g.m-2,地下根系(0~30cm)碳储量为2957g.m-2,植被总碳储量为3067.14g.m-2;重度退化草地系统中植被地上部分碳储量为57.07g.m-2,地下根系(0~30cm)碳储量为357g.m-2,植被总碳储量为414.07g.m-2。由此可见,高寒草甸严重退化后,通过植物组织流失的碳达到2653.35g.m-2,即86.5%的碳损失;原生植被封育系统植被总氮储量为56.85g.m-2,而重度退化草地植被总氮储量为18.02g.m-2,高寒草甸严重退化使植物组织68.30%氮损失。与重度退化地相比,由于恢复重建措施增加了植物的生物量输入和群落组成,除翻耕单播处理外,其它恢复重建措施均能恢复系统植被的碳氮储量。这些恢复重建措施将会逐步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最终使这些生态系统逐步由碳源向碳汇方向的转变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草场退化 恢复重建 植被碳氮含量
下载PDF
露天矿区生态问题及生态重建方法探讨 被引量:21
19
作者 夏既胜 刘晓芳 +1 位作者 谈树成 万晔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3-166,183,共5页
露天矿由于在地表开采,产生的生态问题比地下矿严重。吞占土地、破坏植被、次生地质灾害、水体污染和破坏、大气污染、重金属污染、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等,是露天矿区常见的生态问题。从露天矿区目前所存在的生态问题入手,探讨露天矿... 露天矿由于在地表开采,产生的生态问题比地下矿严重。吞占土地、破坏植被、次生地质灾害、水体污染和破坏、大气污染、重金属污染、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等,是露天矿区常见的生态问题。从露天矿区目前所存在的生态问题入手,探讨露天矿区生态重建的内容与特点、生态重建技术、目前国内外矿区生态重建工作概况、我国露天矿区生态重建存在的问题等。最后就我国露天矿区目前的生态重建工作,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利用采矿大型机械运移岩土进行露天矿土体再造;进行物理、化学、微生物等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加强群落结构优化配置模式的多样性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 生态重建 植被恢复
下载PDF
退化山地植被恢复和重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被引量:55
20
作者 包维楷 陈庆恒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70-377,共8页
退化植被恢复和重建已成为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发展面临的迫切任务。提出了人工恢复和重建退化山地植被的基本方法论。退化山地植被恢复和重建必需以兼顾退化环境的治理和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生态经济型植被为目标,阐述了在恢复和... 退化植被恢复和重建已成为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发展面临的迫切任务。提出了人工恢复和重建退化山地植被的基本方法论。退化山地植被恢复和重建必需以兼顾退化环境的治理和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生态经济型植被为目标,阐述了在恢复和重建过程中,应遵循的九项生态学原理,介绍了和诊断—决策和方案—物种选择—各种植物群落的设计及其组合与实施—监测和进一步优化调控等基本的人工恢复和重建退化山地植被的步骤和七项技术方法。该方法论已在岷江上游的大沟流域退化山地植被恢复和重建中应用并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山地 植被恢复 农业生态 植被复建 植被破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