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munogenicity of recombinant attenuated Salmonella typhimurium expressing a 45-peptide hybrid antigen gene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被引量:2
1
作者 黄建生 王昌才 +2 位作者 任大明 钟雄林 陈仕荣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1997年第2期166-171,共6页
A synthetic hybrid 45-peptide gene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Pf), which encoded two CSP repeated peptides NANP and three merozoite peptides SPf83. 1, SPf55. 1 and SPf35. 1, was cloned in an expression vector pWR450-1,... A synthetic hybrid 45-peptide gene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Pf), which encoded two CSP repeated peptides NANP and three merozoite peptides SPf83. 1, SPf55. 1 and SPf35. 1, was cloned in an expression vector pWR450-1, then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pWRA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attenuated Salmonella typhimurium SL3261. When used as a live vaccine and administered orally (po), intravenously (iv) or intraperitoneally (ip),the recombinant strain was able to live in vivo and elicit specific humoral and cellular immunity in BALB/c mice and rabbits. As oral immunization is safe and effective, it is thought that the live recombinant Salmonella tyPhimurium vaccine may bring the Pf oral live vaccine a step near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monella TYPHIMURIUM PLASMODIUM FALCIPARUM hybrid antigen GENE oral live VACCINE malaria VACCINE IMMUNOGENICITY
下载PDF
The development of a recombinant hybrid protein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and analysis of its antigenicity and protectivity
2
作者 李全贞 李英杰 +3 位作者 谢毅 任大明 毕惠祥 徐秉锟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1994年第3期161-169,共9页
A hybrid gene encoding several putative protective epitopes from erythrocytic stage antigens (MSA1,MSA2 and RESA) of P. falciparum as well as exgenous T cell enhancer epitopes from interleukin-1 and tetanus toxin was ... A hybrid gene encoding several putative protective epitopes from erythrocytic stage antigens (MSA1,MSA2 and RESA) of P. falciparum as well as exgenous T cell enhancer epitopes from interleukin-1 and tetanus toxin was synthesized chemically. This gene (named HGFC) was cloned and connected with another hybrid gene (HPFA) synthesized previously to make a bigger hybrid gene (HGFCAC). HGFC and HGFCAC were cloned in an expression vector pWR450-1 and transformed into E. Coli JM109. The engineered bacteria could express fusion proteins with molecular weights of 65 and 77 kDa after inducing with isopropylthio-β-D-galactoside (IPTG). The expression rate was about 35% of total bacterial proteins. The expressed products showed sepcific immunological reaction with rabbit antibodies against P. falciparum peptide Glu-Glu-Asn-Val-Glu-His-Asp-Ala (EENVEHDA)by Western blotting. The fusion proteins were pruified by precipitation with amonium sulfate. gel filtration and ion-exchange chromatography and the purity was 82%. The purified protein reacted specifically with mouse immune serum against falciparum blood stage antigens by dot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dot-ELISA).The fusion protein was emulsified with 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 (FCA) and used to immunize rabbits. The immune serum can recognize P. falciparum erythrocytic stage antigens of Fcc-1/HN strain and Yunnan strain and had weak cross reaction with P. vivax,but had no reaction with P. cynomlogi and P. berghei antigens.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the antibody was tested by in vitro inhibition test to cultured falciparum parasites. Preliminar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immune sera could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vasion rates of the parasites to red blood cells and inhibit the growth of the in vitro cultured falciparum parasites. The inhibitory capacity of the immune sera to parasite invasion is enhanced as the amount of the sera increases and the incubation time of the sera with the parasites is prolonged.It was shown that after 72 h incubation at 20% concentration with the parasites, the serum can suppress the multiplication of P.falciparum growth in vitro to a level of 80%.The immune sera caused dispersion of the parasite cytoplasm,atrophy of parasites,agglutination of free merozoites and degeneration of schizo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MODIUM FALCIPARUM RECOMBINANT PROTEIN hybrid antigen inhibition test in vitro malarial vaccine
下载PDF
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HBV genes and their antigens in human primary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被引量:25
3
作者 WANG Wen Liang, GU Guang Yu and HU Mi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5期29-33,共5页
AIM To explore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human primary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the expression of HBV genes and HBV-antigens was detected in the cancerous tissue and its surrounding hepatic tissues.METH... AIM To explore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human primary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the expression of HBV genes and HBV-antigens was detected in the cancerous tissue and its surrounding hepatic tissues.METHODS HBV-antigens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 and HBV genes were examined with in situ hybridization.RESULTS In 20 cases of cholangiocarcinoma, the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of HBxAg, pre-S1, pre-S2, HBsAg and HBcAg was 75%, 40%, 40%, 10% and 0%, respectively, and in the surrounding hepatic tissues of 19 cases the positive rates were 84.2%, 47.9%, 47.9%, 31.6% and 31.6%. Among 40 cases of cholangiocarcinoma, the positive rate of HBV-DNA, x gene, pre-s gene, s gene and s gene fell on 77.5%, 70.0%, 47.5%, 40% and 42.5%, respectively, and of the surrounding hepatic tissues in 33 cases, 87.9%, 84.8%, 63.6%, 69.7% and 66.7%.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primary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bear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chronic persistent HBV infection. Particularly, the x gene of HBV and its protein (HBxAg) migh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athogenesis of hepatic carcinoma.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indicate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 which is considered generally 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hepatic carcinoma[1,2]. In human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s more frequently encountered, while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ChC), including hepatocholangiocarcinoma (HChC), is relatively less, being 8%-10%[3]. For a long time,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have been unclear. A few reports considered it to be related to infestation with clonorchiasis sinensis[4,5], but never involved with HBV infection. We used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 and in situ hybridization methods to detect HBV genes and their -related antigens in the tissues of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and its surrounding hepatic tissues for the purpose of exploring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itis B virus gene VIRAL antigens VIRAL in SITU hybridIZATION IMMUNOHISTOCHEMISTRY CHOLANGIOCARCINOMA
下载PDF
深入了解目的基因(Bt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4
作者 梅李胜 吴文娟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92,共3页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是基因工程基本操作程序的最后一步,用以确定目的基因是否真正在受体细胞中稳定表达其遗传特性。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案例,介绍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方法,为理解基因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BT基因 PCR DNA分子杂交技术 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下载PDF
乙肝病毒融合表面抗原SA-28基因在酵母中的表达 被引量:10
5
作者 袁汉英 潘辉 +5 位作者 刘 婷 胡宝龙 李育阳 惠静毅 李光地 汪垣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1997年第10期35-39,共5页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先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S-preSI融合基因SA-28置于酵母杂合启动子ADH2-SUC2的控制下,然后将SA-28基因的表达单元插入高稳定质粒PHCll的BamHI位点,构建成表达质粒YFD150和YFD150-o,并将其转化酿酒酵母Y19。对转...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先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S-preSI融合基因SA-28置于酵母杂合启动子ADH2-SUC2的控制下,然后将SA-28基因的表达单元插入高稳定质粒PHCll的BamHI位点,构建成表达质粒YFD150和YFD150-o,并将其转化酿酒酵母Y19。对转化子表达SA-28基因的研究表明:表达受葡萄糖浓度调控;表达产物具有S和preS1双重抗原性,并形成密度为1.20—1.229/ml的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 融合启动子 乙肝病毒 融合表面抗原
下载PDF
人恶性疟杂合多肽抗原基因化学合成及克隆 被引量:4
6
作者 钟雄林 陈仕荣 +3 位作者 裘敏燕 王昌才 闵永洁 王启松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94-298,共5页
本文报道用固相亚磷酰胺法合成人恶性疟杂合多肽抗原基因。基因全长为216bp,分为10个寡聚核苷酸片段分别合成,然后经T4 DNA连接酶按设计顺序连接成完整的杂合抗原基因,重组到噬茵体M13 mp 18 RF DNA内,转染大肠杆菌JM109。用分子杂交和... 本文报道用固相亚磷酰胺法合成人恶性疟杂合多肽抗原基因。基因全长为216bp,分为10个寡聚核苷酸片段分别合成,然后经T4 DNA连接酶按设计顺序连接成完整的杂合抗原基因,重组到噬茵体M13 mp 18 RF DNA内,转染大肠杆菌JM109。用分子杂交和酶切分析筛选出重组克隆体。经序列分析,证明所合成的人恶性疟杂合多肽抗原基因与所设计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恶性 抗原基因 化学合成 克隆
下载PDF
生长抑素与乙肝表面抗原融合基因重组痘苗病毒的构建及其表达 被引量:21
7
作者 徐文忠 杜念兴 +1 位作者 李光地 汪垣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74-80,共7页
将生长抑素(ss)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融合基因(ss/HBs)克隆到痘苗病毒表达质粒pGJP-5中,通过与痘苗病毒天坛株体内重组和蚀斑挑选技术获得融合基因的重组病毒,它保持痘苗病毒原有的感染性,并能表达出 ss 和 HBsAg 产物.表达产物呈表面... 将生长抑素(ss)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融合基因(ss/HBs)克隆到痘苗病毒表达质粒pGJP-5中,通过与痘苗病毒天坛株体内重组和蚀斑挑选技术获得融合基因的重组病毒,它保持痘苗病毒原有的感染性,并能表达出 ss 和 HBsAg 产物.表达产物呈表面带 ss 决定簇的 HBsAg 杂合颗粒,并分泌到感染细胞之培养液中.杂合颗粒的大小和密度与报道的 HBsAg 颗粒相似。本文还对该重组痘苗病毒可能作为 ss 活载体苗的前景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抑制素 乙型肝炎 表面抗原 痘苗病毒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重组复合抗原的分离纯化及免疫活性鉴定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全贞 李英杰 +3 位作者 谢毅 任大明 毕惠祥 徐秉锟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1995年第1期15-20,共6页
高效表达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重组复合蛋白的工程菌pWR-C/JM109和pWR-CAC/JM109,在发酵罐中发酵后收集菌体,经超声波破菌,硫酸铵分级沉淀,分子筛和离子交换层析等步骤纯化后,纯度可达80%以上。纯化后... 高效表达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重组复合蛋白的工程菌pWR-C/JM109和pWR-CAC/JM109,在发酵罐中发酵后收集菌体,经超声波破菌,硫酸铵分级沉淀,分子筛和离子交换层析等步骤纯化后,纯度可达80%以上。纯化后的融会蛋白具有β-半乳糖苷酶的活力,用等电聚焦技术测定纯化蛋白的等电点分别为8.4和8.25。用Dot-ELISA法测定纯化蛋白的免疫原性,证实纯化的重组蛋白可与小鼠抗恶性疟原虫抗体以及疟区病人血清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重组蛋白免疫家兔后制备的抗血清可特异性地识别恶性疟原虫海南株和云南株的红内期抗原,说明我们纯化的融合蛋白为具有恶性疟原虫抗原活性的重组复合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重组蛋白 复合抗原 免疫原性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疫苗研究Ⅱ.一种新的化学拼接法重组多价保护性抗原的基因 被引量:9
9
作者 余新炳 徐劲 +2 位作者 方建民 裘敏燕 谢毅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1994年第4期255-258,共4页
将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环子孢子蛋白(CSP)、环状体感染红细胞表面抗原(RESA)、裂殖子表面抗原1和2(MSA1和MSA2)4种抗原中具有T和/或B细胞表位的6个基因片段,按照我们设计的方案排成一条线性序列,经在计... 将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环子孢子蛋白(CSP)、环状体感染红细胞表面抗原(RESA)、裂殖子表面抗原1和2(MSA1和MSA2)4种抗原中具有T和/或B细胞表位的6个基因片段,按照我们设计的方案排成一条线性序列,经在计算机上分析比较后,分成长短不一的8个基因片段(F1~F8),其中F1、F3、F5和F7为正链片段,F2、F4、F6和F8为负链片段。每相邻两个片段间预设15个互补碱基搭头。在DNA合成仪上分别合成这8个片段后,把F2~F76个片段分别磷酰化,按等摩尔浓度混合。经30℃退火,使8个片段连接起来,然后按基因体外扩增的原理,填补互补碱基以外的缺口,重组成新的多价基因。我们把这种化学拼接法取名为“缺口填补法(Filling-qapMethod)”,经克隆和测序验证,表明这种方法具有效果好、经济、简便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疫苗 缺口填补法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Ⅰ.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复合基因的合成与克隆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全贞 李英杰 +1 位作者 谢毅 任大明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199-207,共9页
本文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设计并化学合成了编码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保护性抗原MSA_1,MSA_2和RESA上多个免疫原性决定簇(含T、B细胞位点)以及来自白细胞介素-1(IL-1)和破伤风类毒素(TT)上的外源性T细胞激活位点的复合基因HGFC。全基因共由246... 本文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设计并化学合成了编码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保护性抗原MSA_1,MSA_2和RESA上多个免疫原性决定簇(含T、B细胞位点)以及来自白细胞介素-1(IL-1)和破伤风类毒素(TT)上的外源性T细胞激活位点的复合基因HGFC。全基因共由246个碱基对组成,编码一个75肽的复合抗原。合成后的基因克隆在M13mp18载体上,并经序列分析证实与设计完全一致。杂合基因合成和克隆的成功,为在基因水平上进行多价疟疾疫苗的蛋白质工程研究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 保护性抗原 合成 疟疾疫苗
下载PDF
人血小板T细胞活化抗原PTA1基因探针的制备及初步鉴定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林 金伯泉 +2 位作者 孙凯 田方 陈丽华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8年第5期491-493,共3页
目的:制备地高辛标记的PTA1基因探针,以用于PTA1表达及功能的研究.方法:根据新克隆的人PTA1基因序列,设计针对PTA1分子不同结构域的引物,通过PCR扩增、地高辛标记的方法制备基因探针.结果:细胞原位杂交方法证实这种探针具有较... 目的:制备地高辛标记的PTA1基因探针,以用于PTA1表达及功能的研究.方法:根据新克隆的人PTA1基因序列,设计针对PTA1分子不同结构域的引物,通过PCR扩增、地高辛标记的方法制备基因探针.结果:细胞原位杂交方法证实这种探针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PTA1基因探针的制备为进一步研究PTA1分子的分布、表达及功能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T细胞 活化抗原 PTA1基因探针 制备 鉴定
下载PDF
间变性大细胞性T细胞性淋巴瘤中EB病毒检测及CD_(56)的表达 被引量:1
12
作者 江庆萍 林汉良 饶慧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30-131,共2页
目的:研究间变性大细胞性T细胞性淋巴瘤(anaplasticlargeTcellymphoma,ALTCL)EB病毒表达情况及其与CD56阳性表达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15例ALTCL中Ki... 目的:研究间变性大细胞性T细胞性淋巴瘤(anaplasticlargeTcellymphoma,ALTCL)EB病毒表达情况及其与CD56阳性表达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15例ALTCL中Ki1及CD56的表达,并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其EBERs。结果:15例ALTCL中Ki1均阳性(100%),5例CD56阳性(333%),9例EBERs阳性。其中,3例ALTCL中EBERs和CD56共同阳性。结论:ALTCL的发生同EB病毒感染有一定关系;部分ALTCL中有CD56阳性表达,EB病毒是否感染ALTCL同CD56表达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T细胞 ALTCL EB病毒 CD56 抗原
下载PDF
女性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关系 被引量:38
13
作者 李昭 张士伟 +4 位作者 刘静 孙保存 赵秀兰 李正言 刘淑英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对253例妇科感染患者用PCR方法检测HPV分型,同时对78例不同宫颈病变组织行HPV16、18型原位杂交,并在邻近切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对253例妇科感染患者用PCR方法检测HPV分型,同时对78例不同宫颈病变组织行HPV16、18型原位杂交,并在邻近切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结果:1)女性生殖道HPV感染率,由慢性宫颈炎→假性湿疣→疣样病变→尖锐湿疣→CIN→宫颈癌,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ISH阳性杂交信号的分布与HE染色中挖空细胞的分布相一致。2)HPV16、18型感染率及PCNA表达率均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呈升高趋势。挖空细胞核呈PCNA阳性反应,与ISH阳性杂交信号出现的部位相一致。结论:HPV感染可使宫颈上皮细胞获得较高的增殖活性,也可能通过促进细胞的过度增殖活性而致癌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子宫颈肿瘤 癌前病变 PCNA
下载PDF
应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检测肝活检组织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RNA及抗原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春杰 邓平非 +2 位作者 张雯 来家祺 刘凤阁 《中国病毒学》 CSCD 1993年第3期213-217,共5页
本文应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技术对25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肝活检组织进行了病毒RNA及其囊膜G_2蛋白的定位检测,结合光镜,认为肝细胞的变性、胞浆疏松化、点状坏死是EHF病毒直接侵犯并在其胞浆内增殖表达所致,肝组织的灶状坏死则主... 本文应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技术对25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肝活检组织进行了病毒RNA及其囊膜G_2蛋白的定位检测,结合光镜,认为肝细胞的变性、胞浆疏松化、点状坏死是EHF病毒直接侵犯并在其胞浆内增殖表达所致,肝组织的灶状坏死则主要是肝窦狭窄、枯否氏细胞增生导致微循环障碍引起的缺血性梗死。急性脂褐素沉积是病毒侵犯肝细胞的间接证据。研究还发现,肝细胞内病毒的多少与病程关系不明确,而与临床分型有一定相关,为探讨EHF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分子水平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RNA 抗原 活检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与金属硫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陆荫英 王琳 +4 位作者 刘妍 李克 成军 张玲霞 李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1-163,共3页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HBcAg)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寻找防治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的有效方法。应用改进的酵母双杂交技术构建HBcAg诱饵质粒 ,转化酵母细胞AH10 9后 ,与含肝文库质粒的酵母Y187进行配合、双杂交 ,经营养...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HBcAg)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寻找防治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的有效方法。应用改进的酵母双杂交技术构建HBcAg诱饵质粒 ,转化酵母细胞AH10 9后 ,与含肝文库质粒的酵母Y187进行配合、双杂交 ,经营养缺陷培养基(SD/ Trp Leu His Ade)及X gal双重筛选 ,获得真阳性菌落 16个 ,PCR扩增出靶基因 ,测序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发现其中含金属硫蛋白基因的菌落有 2个。进一步用网织红细胞裂解物体外翻译、蛋白间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 ,金属硫蛋白与HBcAg间有确切的结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金属硫蛋白 双杂交系统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与金属硫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陆荫英 王琳 +4 位作者 刘妍 李克 成军 张玲霞 李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51-453,共3页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HBeAg)被认为与乙型肝炎病毒 (HBV)引起免疫耐受 ,免疫系统功能障碍有关。为探讨HBeAg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寻找防治HBV感染的有效方法 ,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 3构建HBeAg诱饵质粒 ,转化酵母细胞AH10 9后 ,与...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HBeAg)被认为与乙型肝炎病毒 (HBV)引起免疫耐受 ,免疫系统功能障碍有关。为探讨HBeAg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寻找防治HBV感染的有效方法 ,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 3构建HBeAg诱饵质粒 ,转化酵母细胞AH10 9后 ,与含肝cDNA文库质粒的酵母Y187进行配合、双杂交 ,在营养缺陷培养基 (SD/ Trp Leu His Ade)上及X α 半乳糖苷酶 (X α gal)蓝白斑双重筛选与肝细胞蛋白结合的蛋白 ,结果获得真阳性菌落 39个 ,提取酵母质粒转化大肠杆菌 ,测序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发现其中含金属硫蛋白(MT)基因的菌落有 3个。进一步用网织红细胞裂解物体外翻译、蛋白间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 ,金属硫蛋白与HBeAg间有确切的结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金属硫蛋白 相互作用 研究 双杂交系统技术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疫苗研究Ⅳ──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复合基因(PfCMR)的克隆与高效表达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劲 余新炳 +3 位作者 罗树红 吴小舟 方建民 谢毅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7-20,共4页
将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复合基因(PfCMR)与表达质粒pWR450—1分别经BamHI、EcoRI双酶切后回收、纯化和重组并转化大肠杆菌JM109,再经含氨苄青霉素LB培基初筛后,挑白色菌落扩增,用PCR复筛和双酶切鉴定,阳性克隆子pWR450—1—B14用I... 将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复合基因(PfCMR)与表达质粒pWR450—1分别经BamHI、EcoRI双酶切后回收、纯化和重组并转化大肠杆菌JM109,再经含氨苄青霉素LB培基初筛后,挑白色菌落扩增,用PCR复筛和双酶切鉴定,阳性克隆子pWR450—1—B14用IPTG诱导,在JM109中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析,在65kDa处出现较宽的蛋白条带。用SOS显色法证实此表达蛋白具有β-半乳糖苷酶活性。表达的融合蛋白与抗恶性疟原虫多克隆免疫血清特异结合.其滴度高达1:3200;Westernblot分析显示,表达蛋白能与特异性抗体产生较强的免疫反应。上述结果提示表达的融合蛋白具有生物学和免疫学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 保护性抗原 复合基因 疟疾疫苗
下载PDF
EC、FISH及BTA联合在肾盂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元元 阴正坤 +1 位作者 邱爱萍 王鹏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287-290,共4页
目的观察脱落细胞学检查(EC)、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及膀胱肿瘤抗原(BTA)3种方法联合诊断肾盂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保定市第二医院泌尿外科120例疑似肾盂癌患者临床病历资料,记录所有患者EC、FISH及BTA结果,以病理活检结果为... 目的观察脱落细胞学检查(EC)、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及膀胱肿瘤抗原(BTA)3种方法联合诊断肾盂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保定市第二医院泌尿外科120例疑似肾盂癌患者临床病历资料,记录所有患者EC、FISH及BTA结果,以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单一或联合采用3种检查方法诊断肾盂癌的准确性,并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比较单一或联合采用3种检查方法的价值。结果 EC+FISH+BTA诊断肾盂癌的灵敏度显著高于单一及EC+FISH和EC+BTA联合诊断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C+FISH+BTA诊断肾盂癌的准确度显著高于其他单一和联合诊断方法,阴性预测值高于单一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EC、FISH及BTA单一检测的AUC分别为0.721、0.637及0.687,EC+FISH、EC+BTA、FISH+BT及EC+FISH+BTA联合诊断的AUC分别为0.739、0.787、0.721及0.876。结论EC+FISH+BTA 3种方法联合诊断较单一或两项联合诊断肾盂癌的准确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落细胞学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膀胱肿瘤抗原 肾盂癌
下载PDF
酵母双杂交法对HBV表面抗原主蛋白候选结合蛋白的筛选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飞 任建林 +6 位作者 卢雅丕 陈美娅 陈建民 刘明 施华秀 张波 董菁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1378-1382,共5页
目的:自肝细胞cDNA文库中筛选与HBV主蛋白(SHBs)相互作用的蛋白基因,探讨主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利用PCR扩增S主蛋白基因,定向克隆技术将靶基因克隆到pDEST32构建出S主蛋白的诱饵质粒;Westernblot方法验证转化诱饵质粒的酵母细胞表达S... 目的:自肝细胞cDNA文库中筛选与HBV主蛋白(SHBs)相互作用的蛋白基因,探讨主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利用PCR扩增S主蛋白基因,定向克隆技术将靶基因克隆到pDEST32构建出S主蛋白的诱饵质粒;Westernblot方法验证转化诱饵质粒的酵母细胞表达SHBs;将诱饵质粒与人肝cDNA文库猎物质粒共同转化MaV203酵母细胞,在营养缺陷型培养基和X-gal上进行三重筛选阳性菌落,提取阳性酵母菌落的猎物质粒进行DNA测序;利用核苷酸数据库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对于筛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构建S主蛋白及肝文库酵母细胞表达载体,进行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人肝细胞cDNA文库,筛选出既能在缺陷培养基也能在X-gal的检测下变成蓝色的真阳性菌落3个,分别为核糖体蛋白L3、微管蛋白α-1a和α-2巨球蛋白.结论: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出3个与SHBs相互作用的肝细胞结合蛋白编码基因,提示SHBs可能参与到肝细胞内部的多种生物学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酵母双杂交技术 主蛋白 结合蛋白 聚合酶链式反应
下载PDF
HLA-G蛋白及基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和异位内膜中的表达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炎秋 邢福祺 陈士岭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基因及蛋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在位和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38例子宫腺肌症、3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20例子宫肌瘤患者(对照组...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基因及蛋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在位和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38例子宫腺肌症、3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20例子宫肌瘤患者(对照组)在位子宫内膜中HLA-G蛋白和基因的表达。结果HLA-G蛋白和基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和在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在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HLA-G蛋白在EM不同临床分期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在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内膜的表达无差异(P>0·05)。结论HLA-G的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G抗原 子宫内膜异位症 原位杂交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