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n "Hybrid stent implantation" improve long-term safety without adversely affecting efficacy when treating multilesio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the drug-eluting stent era?
1
作者 ZHANG Dong XU Bo DOU Ke-fei YANG Yue-jin CHEN Ji-lin QIAO Shu-bin WANG Yang LI Jian-jun QIN Xue-wen YAO Min LIU Hai-bo WU Yong-jian CHEN Jue YUAN Jin-qing YOU Shi-jie LI Wei GAO Run-li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9期1612-1617,共6页
Background Though drug-eluting stent (DES) almost solved a problem of restenosis, safety issues related to stent thrombosis are still the major concern of DES. We hypothesized that hybrid stent implantation may decr... Background Though drug-eluting stent (DES) almost solved a problem of restenosis, safety issues related to stent thrombosis are still the major concern of DES. We hypothesized that hybrid stent implantation may decrease the use of DES, probably improving the long-term safety but not affecting efficacy adversely when treating multilesio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the DES era. Methods From April 2004 to October 2006, 848 patients with multilesion disease underwent hybrid stent implantation. During the same period 5647 patients with multiles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treated by exclusive DES implantation in Fu Wai Hospital. According to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we chose 823 pairs of patients with multileiso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for inclusion into our study. We obtained the 24-month clinical outcome including dea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thrombosis, 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 (TLR), 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 (TVR), and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MACE, the composite of death, MI, and TVR). We used Cox's proportional-hazard models to assess relative risks of all the outcome measures after propensity match. Results At 24 months, patients in the hybrid stent implantation group showe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risk of TLR (8.39% vs. 3.28%, HR2.38, 95% Cl. 1.50-3.70), TVR (11.07% vs. 6.32%,/-/R 1.61, 95% Cl. 1.15-2.27) and MACE (13.75% vs. 8.75%, FIR 1.37, 95% Cl. 1.02-1.85).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apparent in terms of mortality (1.22% vs. 1.70%, HR 0.55, 95% Cl. 0.24-1.25), MI (1.95% vs. 2.31%, HR0.73, 95% Cl. 0.37-1.42), or thrombosis (definite+probable) (0.73% vs. 1.58%, HR0.40, 95% Cl. 0.15-1.05). Conclusions In patients with multilesio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the exclusive DES implant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lower risks of TLR, TVR and MACE, and the hybrid stent implantation did not result in an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regarding safety issues. Prospective studies are needed to confirm our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lesio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hybrid stent implantation long-term safety efficacy
原文传递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闭塞行复合手术再通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
作者 王正宇 卢光东 +9 位作者 王韬 许文龙 陆夏 陈飞 杨斌 高鹏 王亚冰 谌燕飞 马妍 焦力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05-513,共9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闭塞行复合手术再通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6月至202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脑血运重建中心17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闭塞行复合手术再通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再通成...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闭塞行复合手术再通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6月至202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脑血运重建中心17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闭塞行复合手术再通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再通成功,将其分为再通成功组与再通失败组。血管成功再通定义为术后即刻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级且残余狭窄率<50%。记录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冠心病史)、临床资料[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闭塞侧别、病变累及节段、合并对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前交通动脉开放、后交通动脉开放、颈外内动脉代偿、软脑膜动脉代偿、残端形态、影像学诊断闭塞至再通的时间],并进行组间比较。记录闭塞血管再通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患者进行术后3、6个月及≥1年的影像学及临床随访。结果17例患者中,再通成功占比为13/17;1例患者术后发生开通血管的再闭塞,经溶栓治疗后再通,但出现颈部血肿伴呼吸困难,经急诊手术处理后恢复;无术后卒中或死亡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占比为1/17。与再通成功组患者相比,再通失败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水平较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密度脂蛋白:(1.3±0.3)mmol/L比(0.9±0.3)mmol/L,t=-2.139;总胆固醇:(4.2±0.8)mmol/L比(3.1±0.7)mmol/L,t=-2.649;均P<0.05];其余基线资料和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3例再通成功组中9例完成了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3.8~36.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2.8(12.8,34.7)个月,其中1例(1/9)患者于术后33.0个月发生再通血管的再狭窄,再次行支架置入治疗。结论初步分析表明,采用复合手术再通颈动脉支架置入后闭塞有较好的再通成功和较低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对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慢性闭塞患者,在多模态影像学评估下,可尝试应用复合手术行再通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置入术后闭塞 颈动脉闭塞 复合手术 再通治疗
下载PDF
Hybrid技术应用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11
3
作者 严亚林 宋丹 +1 位作者 彭剑 苏晞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3年第5期297-300,共4页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联合血管旁路移植术(Hybird技术)治疗破口位于弓部的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AD)近期疗效。方法选择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08年8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StanfordB型AD37例,均采取腔内隔绝术,并在其术前行血管旁路移...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联合血管旁路移植术(Hybird技术)治疗破口位于弓部的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AD)近期疗效。方法选择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08年8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StanfordB型AD37例,均采取腔内隔绝术,并在其术前行血管旁路移植术。其中男33例,女4例,年龄36-71(51.84±9.21)岁。主动脉夹层第一破口距左颈总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均小于15mm。27例行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行右颈总动脉一右锁骨下动脉旁路移植术,6例行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移植术,2例行左颈总动脉-左腋动脉移植术(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及近端均被夹层血肿挤压)。术后立即转人介入导管室行腔内隔绝术。共置入带膜支架42枚(双支架5例,其中4例应用带膜支架加裸金属支架)。结果(1)37例行血管旁路移植术及腔内隔绝术均顺利。术后8—24(17.97±3.88)d出院。其中1例院内死亡,近期死亡1例(随访证实出院后当日死亡,等同于近期)。其余病例均无内漏、截瘫、内脏器官缺血、脑部缺血和左上肢缺血症状,随访30d,均恢复良好。(2)术后11例出现发热,排除感染因素,考虑为腔内隔绝术后综合征,经对症处理后恢复。2例因人工血管吻合口出血再次行吻合术。2例新出现肾功能不全,分析为对比剂肾病,经治疗后恢复。术后有5例仍有胸背痛症状,复查主动脉增强CT无内漏出血,治疗后均好转出院。结论腔内隔绝术联合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的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创伤小、疗效好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腔内隔绝术 主动脉弓 杂交技术
下载PDF
Hybrid surgery for symptomatic chronic complete occlusion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 case report 被引量:3
4
作者 Yi He Bing Wang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Medicine》 2019年第4期171-177,共7页
Currently,there are antiplatelet drugs,extracranial-intracranial(EC-IC)vascular bypass,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EI),and other revascularization procedures for symptomatic chronic internal ... Currently,there are antiplatelet drugs,extracranial-intracranial(EC-IC)vascular bypass,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EI),and other revascularization procedures for symptomatic chronic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CICAO).In consulting the literature,we found that existing techniques for single treatments cannot achieve satisfactory results when there is a long segment occlusion with plaque attached to the intracranial segment and a short stump at the initial segment.We reported the case of a 50-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blurred vision,headache,and weakness in the right upper limb.After the exclusion of other neurological diseases,he was diagnosed with symptomatic CICAO;the occlusion segment was long and the stump was too short.We performed a novel hybrid surgery for the patient—a carotid endarterectomy combined with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ting.After 6 months of follow-up,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confirmed that the lef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was unobstructed,and the symptoms were relieved.A brief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is presented in addition to this repo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oplasty COMPLET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 ENDARTERECTOMY Endovascular hybrid stentING Stroke Total OCCLUSION of CAROTID ARTERY
下载PDF
One-Year Clinical Outcomes of Biodegradable Polymer-Coated Sirolimus-Eluting Coronary Stent System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5
作者 Sridhar Kasturi Shailender Singh +5 位作者 Vijay Kumar Shanivaram Kondal Rao Gollamandala Ganesh Mathan Shiva Kumar Bandimida Manikandhar Pendyala Chandrashekar Challa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2017年第8期233-242,共10页
Background: The biodegradable polymer-coated sirolimus-eluting coro-nary stent (SES) system for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has been implanted in a real-world patient population. Aim: The present st... Background: The biodegradable polymer-coated sirolimus-eluting coro-nary stent (SES) system for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has been implanted in a real-world patient population. Aim: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performance of MetaforTM sirolimus- eluting coronary stent (SES) system in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CAD in a real-world patient population. Methods: All the consecutive 251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with the use of Metafor sirolimus-eluting stent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Patients were clinically/tele- phonically followed-up at one-year from August 2015 to August 2016. We observed and analyzed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 (MACE) defined as the aggregate of cardiac dea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and any 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 (TLR) at one-year. Also, stent thrombosis (ST) was observed at one-year patients follow-up. Results: W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e data for 251 patients. Out of 251 participants, 191 (76.1%) were males, 95 (37.8%) patients had diabetes, 117 (46.6%) had ST-segmen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and 134 (53.4%) had hypertension. Mean patient age was 56.35 ± 11.23 years. A total of 295 lesions were treated, out of which 13.6% of the lesions were the long lesion of ≥40 mm. At one-year, MACE occurred in 4 (1.6%) of 251 patients, consisting of 2 (0.8%) cardiac deaths, 2 (0.8%) MI, and 0 (0%) TLR. Stent thrombosis was reported in one patient (0.4%). Conclusions: This retrospective data demonstrated excellent safety and performance of Metafor SES in a “real-world” consecutive CAD patient, indicating low rates of MACE and ST at one-year follow-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UG-ELUTING stentS Cobalt-Chromium hybrid Cell Design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下载PDF
药物洗脱支架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原位冠状动脉弥漫病变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许浩博 乔树宾 +11 位作者 袁建松 王天杰 田涛 管浩 王娟 郭超 段欣 崔锦钢 刘蓉 刘圣文 罗晓亮 杨伟宪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6-151,共6页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原位冠状动脉弥漫病变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我院行DES联合DCB治疗原位冠状动脉弥漫病变的患者57例。主要研究终点为操作成功。记录患者临床基线资...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原位冠状动脉弥漫病变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我院行DES联合DCB治疗原位冠状动脉弥漫病变的患者57例。主要研究终点为操作成功。记录患者临床基线资料、介入操作特征和随访结果,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结果:共有57例患者60个靶病变纳入,患者平均年龄(59.9±10.2)岁,男性43例(75.4%),33例(57.9%)合并2型糖尿病。平均置入DES(1.4±0.7)枚,平均应用DCB(1.1±0.3)个。50个(83.3%)病变在近段血管直径较大处置入DES,而远段血管直径较小处应用DCB扩张。术前DES治疗节段的参照血管直径大于DCB治疗节段(P<0.001),且病变长度更长(P<0.001)。DCB治疗节段出现术后夹层16个(26.7%),其中A型夹层5个(8.3%),B型夹层11个(18.3%)。所有患者均操作成功,且无院内急性血栓事件发生。在平均随访(18.2±9.2)个月期间,2例(3.5%)患者发生靶病变血运重建,其中1例(1.8%)因支架内再狭窄应用DCB治疗,1例(1.8%)因急性支架内血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行靶病变血运重建。结论:DES联合DCB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永久性支架梁的置入,是治疗原位冠状动脉弥漫病变一种潜在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治疗 药物洗脱支架 药物涂层球囊 原位冠状动脉弥漫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使用气道内杂交支架治疗复杂气道狭窄和气道瘘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陈愉 周子青 +5 位作者 冯家欣 钟长镐 卢丽雅 陈小波 唐纯丽 李时悦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72-478,共7页
背景与目的气道内支架广泛应用于气管狭窄和气管瘘的治疗,但使用气道内支架重建复杂气道的临床数据仍不充足。硅酮支架杂交金属支架重建复杂气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无法手术的复杂恶性气道狭窄和气道瘘患者。使用Y型硅酮支架联... 背景与目的气道内支架广泛应用于气管狭窄和气管瘘的治疗,但使用气道内支架重建复杂气道的临床数据仍不充足。硅酮支架杂交金属支架重建复杂气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无法手术的复杂恶性气道狭窄和气道瘘患者。使用Y型硅酮支架联合金属覆膜支架(杂交支架)重建气道。评价置入支架后6个月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共纳入23例患者,置入23枚Y型硅酮支架和25枚金属覆膜支架。19例患者(19/23,82.6%)置入支架后症状迅速缓解。支架平均置入(153.43±9.14)d。置入支架后改良呼吸困难指数(modified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MRC)、卡氏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和功能状态(performance status,PS)评分显著改善。12例患者带支架生存超过6个月。其余患者肿瘤进展导致6个月内死亡。无支架置入相关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杂交支架重建恶性复杂气道疗效确切,耐受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支架 恶性狭窄 气管食管瘘 复杂气道
下载PDF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6
8
作者 蒋雄刚 孙图成 +2 位作者 张凯伦 孙宗全 蔡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6-408,共3页
目的 分析报道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这一凶险复杂疾病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2006年6月至2007年9月采用手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4例,经增强血管CT(CTA)、磁共振扫描(MRI)、心脏彩色多普勒(UCG)确诊。无名动脉或右腋... 目的 分析报道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这一凶险复杂疾病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2006年6月至2007年9月采用手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4例,经增强血管CT(CTA)、磁共振扫描(MRI)、心脏彩色多普勒(UCG)确诊。无名动脉或右腋动脉+腔房管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涉及弓部置换的15例均采用深低温(鼻咽温度16~18℃)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依据内膜破口位置、夹层累及的部位、有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其中Wheat术2例、David术1例、Bentall术6例、Bentall术+半弓置换3例、Bentall术+全弓置换+支架象鼻5例(其中合并CABG3例)、升主动脉+全弓置换+支架象鼻7例。结果 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97.3±28.3)min,平均心肌阻断时间(86.1±10.8)min,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时间(41.2±8.7)min。死亡2例(8.3%),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脑功能紊乱,1例出现声音嘶哑。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明显降低死亡率。消除假腔、置换病变血管、重建分支血管血供是手术原则和治疗思考顺序。手术治疗加血管内支架植入这一杂交技术成为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经典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外科治疗 杂交技术 血管内支架修复
下载PDF
杂交支架用于重度颈动脉狭窄治疗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军荣 李圣华 +2 位作者 陈来明 陈季南 沈鑫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57-259,共3页
目的研究杂交支架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使用杂交支架对2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术后观察血管狭窄程度及不良反应,随访6个月观察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 目的研究杂交支架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使用杂交支架对2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术后观察血管狭窄程度及不良反应,随访6个月观察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共置入支架23枚。术后脑血管造影示颈动脉狭窄程度均≤20%。术中出现颈动脉窦综合征5例,血管痉挛2例,支架远端血管栓塞1例,经治疗均恢复。术后6个月时,患者均未发生与手术侧颈动脉相关的脑血管事件。结论颈动脉杂交支架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效果显著,能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且比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杂交支架
下载PDF
累及主动脉弓远端的主动脉夹层两种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方法比较 被引量:12
10
作者 高慧强 张友聪 +6 位作者 任长伟 阳晟 金秀峰 周坤 郑军 孙立忠 许尚栋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3期252-254,共3页
目的:对比杂交手术(Hybrid)与术中支架结合左锁骨下-左颈总动脉移植术在累及弓远端的B型夹层中应用的效果。方法:收集自2010年3月至2016年11月,安贞医院采取杂交手术及术中支架结合左锁骨下-左颈总动脉移植术治疗的累及主动脉弓远端的B... 目的:对比杂交手术(Hybrid)与术中支架结合左锁骨下-左颈总动脉移植术在累及弓远端的B型夹层中应用的效果。方法:收集自2010年3月至2016年11月,安贞医院采取杂交手术及术中支架结合左锁骨下-左颈总动脉移植术治疗的累及主动脉弓远端的B型夹层患者资料用于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效果及手术并发症上无明显差异。结论:Hybrid术开展条件相对较低,适合技术实力较弱的医院广泛开展,但治疗费用相对较高,术中支架结合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移植术对医院技术实力要求较高,有利于远期再次手术,且手术费用更低,适合有一定技术实力的医院开展。两者手术效果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手术 术中支架 B型夹层 左锁骨下动脉
下载PDF
“一站式”颈动脉支架植入及冠状动脉搭桥杂交手术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杨 李洪利 +6 位作者 焦力群 尚学斌 齐德林 刘燕晖 冯磊 李超 丁瑞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53-957,共5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颈动脉严重狭窄的同期杂交手术方法并文献复习,提高对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诊疗水平。方法报告1例"一站式"颈动脉支架植入(CAS)及冠状动脉搭桥(CABG)杂交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严重狭窄病例,检索中国...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颈动脉严重狭窄的同期杂交手术方法并文献复习,提高对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诊疗水平。方法报告1例"一站式"颈动脉支架植入(CAS)及冠状动脉搭桥(CABG)杂交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严重狭窄病例,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结合文献分析,总结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诊疗经验。结果本例男,64岁,因"间断胸闷1月余"入院,经冠脉造影、颈动脉超声及脑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提示冠心病(三支病变)合并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右侧脑半球缺血严重。局麻下先行右侧颈动脉CAS,再转为全麻行非体外循环辅助CABG,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恢复情况良好。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无胸闷及头颈部不适。通过数据库检索,共纳入14篇文献,报道了590例患者,男427例(72.4%),女163例(27.6%);均经CAS及CABG同期杂交手术治疗,先行CAS,再行CABG,两个手术间隔时间不超过24 h;术后发生脑卒中21例(3.5%),围术期心肌梗死11例(1.8%),住院死亡26例(4.4%);术后随访结果满意。结论 "一站式"CAS及CABG杂交手术对于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选择,但需要在杂交手术室进行,且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手术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冠状动脉搭桥术 文献复习
下载PDF
复合手术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降主动脉病变 被引量:8
12
作者 任长伟 黄连军 +2 位作者 阳晟 来永强 许尚栋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2期126-129,共4页
目的:评估一期覆膜支架置入合并腋-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降主动脉病变的近期效果。方法:2009年4月至2014年8月,因降主动脉病变累及左锁骨下动脉在我院行一期杂交手术(右腋动脉-左腋动脉转流+降主动脉支架型人工血... 目的:评估一期覆膜支架置入合并腋-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降主动脉病变的近期效果。方法:2009年4月至2014年8月,因降主动脉病变累及左锁骨下动脉在我院行一期杂交手术(右腋动脉-左腋动脉转流+降主动脉支架型人工血管置入术+左锁骨下动脉近端封堵术)共有20例(男性17例,女性3例)患者,对所有患者随访至2016年10月,随访时间26~87个月,平均(51.0±18.1)个月。评估30d内病死率,内漏发生率,转流血管远期并发症。结果:所有手术在杂交手术室完成,围手术期无死亡,2例因近端内漏行开胸手术,1例因远端新发破口行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结论:一期杂交手术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降主动脉病变近期效果良好,但不适合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部大弯侧紧邻左锁骨下动脉的B型主动脉夹层,这类患者容易发生近端内漏,左锁骨下动脉近端塞子的置入有效构成了转流血管两端的压力差,有利于转流血管的通畅。远期效果还需要大样本量的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病变 复合手术 覆膜支架
下载PDF
杂交手术治疗下肢广泛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疗效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喆 陈学明 +3 位作者 李晨宇 冯海 朱仁明 于宏志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杂交手术治疗下肢广泛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46例接受杂交手术治疗的TASC C、D级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行髂动脉支架植入+股-股动脉转流术;6例行髂动脉支架植... 目的探讨杂交手术治疗下肢广泛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46例接受杂交手术治疗的TASC C、D级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行髂动脉支架植入+股-股动脉转流术;6例行髂动脉支架植入+股-腘(或膝下)动脉转流术;31例行股动脉切开+股动脉支架植入术。手术成功率95.7%,术后死亡1例,并发症发生率13.6%,术前平均踝肱指数(ABI)为0.38±0.15,术后ABI为0.71±0.22,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缓解率95.5%。平均随访时间(19.6±8.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83.3%,二期通畅率为95.2%。结论杂交手术治疗下肢广泛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手术 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 支架 血管转流
下载PDF
杂交手术治疗累及弓部的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丁盛 张近宝 +3 位作者 张立平 欧阳辉 邬晓臣 李永霞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2年第5期434-437,共4页
目的 探讨杂交手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的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成都军区总医院共对16例累及主动脉弓部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完成了杂交手术治疗。其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50 - 72岁[(56.3 ± 7.... 目的 探讨杂交手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的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成都军区总医院共对16例累及主动脉弓部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完成了杂交手术治疗。其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50 - 72岁[(56.3 ± 7.1)岁]。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夹层起源于升主动脉)5例,B型夹层(夹层起源于降主动脉)11例,病变均累及主动脉弓,不适宜单独行腔内隔绝治疗。11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或加颈部切口行升主动脉至头臂动脉旁路移植,5例单纯颈部切口行头臂动脉间旁路移植,然后行股动脉切口逆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后即刻行升主动脉造影,术后3个月、1年及2年随访CT资料,观察支架和人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血管旁路手术,并植入覆膜支架。术中血管造影证实支架置入定位准确,无明显内漏和移位。主动脉夹层真腔血流恢复正常,旁路血管血流通畅,围术期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6例,随访时间3.0 - 48.0个月[(24.0 ± 8.2)个月],所有患者均生存,并恢复正常生活。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2年复查主动脉增强CT示:支架无移位和内漏,支架内及人工血管旁路血流通畅,未见脑部和肢体的缺血征象。结论 累及弓部的主动脉夹层可根据受累的部位及程度采用不同的杂交手术方法,杂交手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的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能明显减轻患者的创伤和痛苦,该治疗方法扩大了介入覆膜支架腔内治疗的适应证,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手术 主动脉夹层 覆膜支架 腔内治疗
下载PDF
杂合技术在主动脉夹层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华菲 沈振亚 +5 位作者 余云生 叶文学 黄浩岳 陈一欢 陈柯 劳伟杰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0年第5期340-343,共4页
目的探讨"杂合技术"——主动脉人工血管替换并降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复杂主动脉夹层病变的效果。方法对4例主动脉夹层分离病人实施了同期外科手术结合支架置入的杂合技术治疗。结果全组手术经过顺利,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 目的探讨"杂合技术"——主动脉人工血管替换并降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复杂主动脉夹层病变的效果。方法对4例主动脉夹层分离病人实施了同期外科手术结合支架置入的杂合技术治疗。结果全组手术经过顺利,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147.0±30.1)min,体外循环时间平均(164.3±34.4)min,2例Stanford A型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分别为45 min和43 min。1例术后因胸腔内大出血分别于术后第1 d和第8 d再次开胸止血,术后持续昏迷至第4 d清醒,气管切开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长达53 d,最终于术后77 d治愈出院。1例术后发生严重肺部感染和脓胸,最终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放弃治疗出院。另2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痊愈出院。术后随访复查CTA显示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部人工血管无扭曲、狭窄,血流通畅,血管内支架位置良好,降主动脉真腔较术前明显扩大,无内漏、假腔血栓形成。结论应用杂合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病变方法简单,疗效可靠,并发症少,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主动脉瘤 杂交技术 支架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冠脉支架植入杂交手术的早期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严宇 杨庆军 +4 位作者 陈灏 吴洪坤 罗永金 余杨 喻鹏凌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1568-1569,1572,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冠脉支架植入杂交手术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12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冠脉支架植入杂交手术患者,观察12例杂交手术患者的术中和术后的一般情况、杂交手术前和术后肝肾功能、杂交手术前后血脂...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冠脉支架植入杂交手术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12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冠脉支架植入杂交手术患者,观察12例杂交手术患者的术中和术后的一般情况、杂交手术前和术后肝肾功能、杂交手术前后血脂水平、杂交手术前后的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和肌钙蛋白(cTnI)水平的比较。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无死亡、大出血等术中意外发生,杂交手术对患者的肝肾功能无明显的影响(P>0.05),术后1个月患者血液中保护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相对于术前明显升高(P<0.01),而对冠心病具有促进作用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水平明显下降(P<0.05),手术创伤虽然会引起CK-MB和cTnI暂时性增高,但术后1个月患者的CK-MB和cTnI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冠脉支架植入杂交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无明显的并发症,但因本研究入组患者较少,随访时间较短,其具体疗效还需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冠脉支架植入 杂交手术
下载PDF
杂交手术在主动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陆立 姜涛 +1 位作者 李彭 黄连军 《中国医刊》 CAS 2012年第4期35-36,共2页
目的总结采用杂交手术方法治疗各类复杂主动脉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7例主动脉疾病的患者行杂交手术,7例行颈部切口头臂动脉搭桥联合逆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10例主动脉瓣替换或(和)SUN's术后,行逆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 目的总结采用杂交手术方法治疗各类复杂主动脉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7例主动脉疾病的患者行杂交手术,7例行颈部切口头臂动脉搭桥联合逆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10例主动脉瓣替换或(和)SUN's术后,行逆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术后随诊复查主动脉CTA,了解人工血管、血管内支架情况及主动脉疾病的变化和转归。结果 17例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复查主动脉CTA示人工血管通畅,吻合口无狭窄或渗漏,血管内支架无内漏及移位。结论对于各类复杂的主动脉疾病,适当选择杂交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瘤 支架 杂交手术
下载PDF
复合手术在颈动脉狭窄病变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利勇 张士刚 +5 位作者 郝继恒 刘卫东 谌燕飞 马妍 焦力群 王继跃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594-598,共5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联合其他术式(一站式复合手术)在治疗复杂性颈动脉狭窄病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10月因复杂缺血性颈动脉病变(包括颈动脉颅外段多处重度狭窄、单支颈动脉颅外段串联狭窄、...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联合其他术式(一站式复合手术)在治疗复杂性颈动脉狭窄病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10月因复杂缺血性颈动脉病变(包括颈动脉颅外段多处重度狭窄、单支颈动脉颅外段串联狭窄、支架内再狭窄、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完全闭塞)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行一站式复合手术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复合手术方式分为3类,①病变侧CEA+支架置入术;②颈动脉直视下支架置入术;③CEA+透视下球囊导管取栓术。结果①2例接受CEA+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示闭塞或重度狭窄的血管管腔狭窄消失、血运恢复,头晕、肢体麻木、乏力、黑蒙等症状明显改善;②2例接受颈动脉直视下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示狭窄的血管重新成形,血运良好,患者头痛、头晕等症状得以改善或未再加重;③6例接受CEA+透视下球囊导管取栓术的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示闭塞或重度狭窄的颈动脉开通、血运恢复,患者一侧肢体乏力、头晕、发作性头痛等症状得以缓解或未再加重。④随访患者6~24个月,影像学复查显示无再狭窄发生,再通血管血流通畅,颅内血供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一站式复合手术可有效解除颈动脉分又过高或斑块远端过高、颈动脉串联样狭窄、颈内动脉合并颈总动脉狭窄、支架术后再狭窄等单一传统手术无法完成的复杂的狭窄性颈动脉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复合手术
下载PDF
一站式杂交技术在治疗复杂型主动脉缩窄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亮 常谦 +3 位作者 田川 魏以桢 韩超 裴华伟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2期70-73,共4页
目的探讨一站式杂交技术( one-stage hybrid technique )治疗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复杂型主动脉缩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收治的复杂型主动脉缩窄15例,均为男性,平均(26.93... 目的探讨一站式杂交技术( one-stage hybrid technique )治疗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复杂型主动脉缩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收治的复杂型主动脉缩窄15例,均为男性,平均(26.93±9.84)岁(13~46岁)。全部患者均在杂交手术室一期完成手术,先经股动脉置入球囊扩张支架,然后正中开胸,常规体外循环下行Bentall等手术。结果15例手术均成功完成,术后上下肢压差(8.67±4.81) mm Hg。同期外科手术包括Bentall 手术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单纯二尖瓣置换术1例,二尖瓣成形术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1例。体外循环时间(67.38±19.67) min,支架长度(37.29±3.34)mm,ICU时间(42.35±24.89)h。随访3~24个月,院内及随访无死亡病例,无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结论一站式杂交技术治疗复杂型主动脉缩窄安全、有效,住院效果满意,早中期随访结果良好。由于样本量较少,随访时间较短,尚需进一步随访评估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一站式 杂交 支架
下载PDF
A型主动脉夹层行主动脉弓杂交修复术后远端夹层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治疗 被引量:1
20
作者 梁冰 张挚 +3 位作者 赵辉 李晓辉 王朝阳 施巩宁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4年第14期143-145,共3页
目的:分析A型主动脉夹层行主动脉弓杂交修复术后远端夹层形成的原因及再治疗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2年9月本科收治的3例A型夹层行主动脉弓杂交修复术后患者,术后常规复查发现支架远端出现新发破口,均再次行主动脉夹层... 目的:分析A型主动脉夹层行主动脉弓杂交修复术后远端夹层形成的原因及再治疗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2年9月本科收治的3例A型夹层行主动脉弓杂交修复术后患者,术后常规复查发现支架远端出现新发破口,均再次行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结果:随访至2013年9月,3例患者未再出现新发破口,真腔均完全打开,假腔未见显影。结论:主动脉弓杂交修复术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作为一种新兴术式较传统主动脉弓替换+支架"象鼻"术相比能明显简化手术,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但随着手术例数逐渐增多,其远端夹层形成作为严重并发症不容忽视,提示该术式尚需进一步完善及更多临床验证,而腔内治疗仍可作为再次修复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弓杂交修复术 支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