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涠西南凹陷C洼油气成藏体系 被引量:3
1
作者 王修平 叶加仁 +1 位作者 孙建峰 吴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7-114,共8页
以油气成藏体系理论为指导,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系统分析了涠西南凹陷C洼油气成藏体系的基本地质条件与特征,并建立了C洼油气成藏体系的成藏模式。结果表明,C洼油气成藏体系以流沙港组流二段中深湖相泥岩为主力烃源岩;... 以油气成藏体系理论为指导,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系统分析了涠西南凹陷C洼油气成藏体系的基本地质条件与特征,并建立了C洼油气成藏体系的成藏模式。结果表明,C洼油气成藏体系以流沙港组流二段中深湖相泥岩为主力烃源岩;输导体系由断层、不整合面与渗透层联合构成,并以断层的垂向输导和不整合面的侧向输导为主;发育多种类型的构造圈闭,其形成及演化与油气生、排、运、聚有良好的匹配关系;该成藏体系的有利勘探目标为紧邻C洼生烃灶、有断层垂向沟通烃源岩与储集层的圈闭,以及涠西南低凸起上发育的圈闭,不整合与相互连通的渗透性砂岩层构成有效输导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体系 成藏要素 输导体系 成藏模式 涠西南凹陷
下载PDF
常压箕状断陷油气成藏机理及运聚模式 被引量:3
2
作者 姚合法 林承焰 +2 位作者 任丽华 许化政 靳秀菊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2-66,73,共6页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为新生代箕状断陷,油气藏以常压为主,具有多期演化的特点,存在古近纪三垛期早期成藏和新近纪盐城期晚期成藏2个阶段,发育网状、层状和断裂带3种类型的输导体系,具有侧向、垂向、网状3种油气运聚模式。斜坡带K2t—E1f油...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为新生代箕状断陷,油气藏以常压为主,具有多期演化的特点,存在古近纪三垛期早期成藏和新近纪盐城期晚期成藏2个阶段,发育网状、层状和断裂带3种类型的输导体系,具有侧向、垂向、网状3种油气运聚模式。斜坡带K2t—E1f油气以侧向运聚为主;深凹带E2d—E2s油气为网状运聚;断裂带油气主要为垂向运聚,包括浅(Ny)、中(K2t—E1f)、深(Pz)3 套含油气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输导体系 成藏机理 常压 断陷
下载PDF
油气输导体系研究述评 被引量:19
3
作者 吴楠 刘显凤 《断块油气田》 CAS 2007年第3期4-6,共3页
油气输导体系一直是石油地质学研究中的核心和难点。国内对于输导体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相关基础理论尚不完善,对于输导体系的研究仍为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目前,输导体系尚未具有统一的定义和分类方案,... 油气输导体系一直是石油地质学研究中的核心和难点。国内对于输导体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相关基础理论尚不完善,对于输导体系的研究仍为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目前,输导体系尚未具有统一的定义和分类方案,文中将其定义为油气从烃源岩运移到圈闭的过程中,各种潜在或已知的油气输导体的三维几何形态、内部构成、流体输导能力综合以及不同输导体的空间配置形式和时间上与生油期的匹配关系。并将油气输导体系分为两大类、6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导体系 输导能力 油气运移
下载PDF
天然气成藏过程有效性的主控因素与评价方法 被引量:75
4
作者 柳广弟 李剑 +4 位作者 李景明 朱筱敏 王震亮 王雅星 谢增业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6,共6页
天然气的成藏过程是指天然气从源岩排出后的运移、聚集和散失过程,这一过程的有效性可以用气藏成藏保存阶段单位圈闭面积内的充注速率与散失速率的差值,即天然气净聚集速率定量表征。根据净聚集速率的高低,可将天然气成藏过程的有效性... 天然气的成藏过程是指天然气从源岩排出后的运移、聚集和散失过程,这一过程的有效性可以用气藏成藏保存阶段单位圈闭面积内的充注速率与散失速率的差值,即天然气净聚集速率定量表征。根据净聚集速率的高低,可将天然气成藏过程的有效性划分为高效、中效和低效3个级别。根据对典型气藏的解剖和大量气田的统计,天然气成藏过程的有效性主要受气藏成藏期源储剩余压力差、输导体系的类型和输导效率、盖层的厚度和排替压力3方面因素的控制。在我国含油气盆地的地质条件下,中、高效成藏过程的的主要地质条件是天然气成藏期的源储剩余压力差大于25MPa,具有汇聚型输导体系,气藏盖层厚度大于40m和排替压力大于15MPa。利用上述指标可以对盆地范围内天然气成藏过程的有效性进行定量或半定量评价和预测高效气藏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成藏过程 运移和聚集 成藏动力 输导体系 盖层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油气输导体系类型与成藏规律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史建南 邹华耀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12,共6页
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准噶尔盆地油气藏具叠合盆地"多源、多期、多机制、多类型"的成藏特征。从油气输导体系类型划分及其控制的各区块油气富集程度差异性角度,总结出西北缘、准东区块近源-复式阶梯状高效输导-连续早期强充注... 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准噶尔盆地油气藏具叠合盆地"多源、多期、多机制、多类型"的成藏特征。从油气输导体系类型划分及其控制的各区块油气富集程度差异性角度,总结出西北缘、准东区块近源-复式阶梯状高效输导-连续早期强充注继承叠加型,陆梁、莫北、彩南、西缘区块远源-复式侧向高效输导-多期中强充注强化叠加型,南缘区块下生上储-垂向逆冲输导-晚期中等充注超压型及中部区块多源-垂向封隔弱输导-调整改造与断压双控低充注型4类油气成藏模式,指出了有利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导体系 时空配置 成藏规律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印尼打拉根盆地油气成藏特征与主控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郭志峰 胡孝林 +1 位作者 郭刚 李冬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3-89,共7页
打拉根盆地是印度尼西亚重要的含油气盆地,油气资源丰富。盆地自陆向海划分为陆上反转构造带、陆架区伸展断裂带和深水区逆冲褶皱带,各区带油气成藏与分布特征存在差异。认为盆地油气成藏属烃源岩和输导体系联合控藏。烃源岩控制油气分... 打拉根盆地是印度尼西亚重要的含油气盆地,油气资源丰富。盆地自陆向海划分为陆上反转构造带、陆架区伸展断裂带和深水区逆冲褶皱带,各区带油气成藏与分布特征存在差异。认为盆地油气成藏属烃源岩和输导体系联合控藏。烃源岩控制油气分布格局,中新统煤系为盆地主力烃源岩,生烃中心主体位于陆架区中部,油气主要富集在生烃中心附近的有利构造中。输导体系是不同区带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断裂和构造砂脊是陆上反转构造带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油气主要富集在上新统与上中新统构造砂脊上的反转背斜中;生长断裂是陆架区伸展断裂带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油气主要富集在上新统与上中新统断裂所夹持的断块上;逆冲断裂是深水区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油气主要富集在上新统逆冲背斜中。指出陆架区伸展断裂带勘探潜力最大,深水区逆冲褶皱带勘探潜力次之,陆上反转构造带具有一定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 打拉根盆地 上新统 油气成藏 主控因素 输导体系 勘探潜力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气藏高产机制 被引量:9
7
作者 王威 林良彪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17,共7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砂岩气藏具有"高产、稳产、不含水、可动用程度高"的开发特点。为推进其所属通南巴构造带须家河组气藏的勘探工作,基于大量的分析化验资料,从烃源岩、储集体、断裂输导体系... 四川盆地东北部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砂岩气藏具有"高产、稳产、不含水、可动用程度高"的开发特点。为推进其所属通南巴构造带须家河组气藏的勘探工作,基于大量的分析化验资料,从烃源岩、储集体、断裂输导体系等方面深入探讨了马路背地区须二段气藏的高产稳产机制。结果表明:(1)海、陆相优质烃源岩双重供烃,提供了天然气的资源保障,是该气藏形成的基础;(2)规模网状裂缝与大面积致密储层叠加形成网状有效储渗体,为天然气的赋存提供了场所,是该气藏形成的重要条件;(3)断裂输导体系有效沟通深层海相烃源与陆相网状有效储渗体,是该气藏形成的关键。结论认为:考虑到通南巴构造带总体表现为一个被断层切割复杂化的大型特殊构造,类似于马路背的构造成排成带分布,因而寻找在烃源岩、储集体、断裂输导体系等方面与马路背须二段气藏类似的气藏,是该构造带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马路背地区 晚三叠世 须家河组二段气藏 高产稳产机制 双重供烃 网状有效储渗体 断裂输导体系
下载PDF
Rapi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echanism in later period in Kelasu thrust belt in Kuqa depression 被引量:5
8
作者 ZOU HuaYao WANG HongJun +2 位作者 HAO Fang LIU GuangDi ZHANG BaiQia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8期1161-1170,共10页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generati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 in the structures of Kela 1, Kela 2 and Kela 3 in Kasangtuokai anticlinal belt using a series of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this...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generati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 in the structures of Kela 1, Kela 2 and Kela 3 in Kasangtuokai anticlinal belt using a series of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rapid rate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main drain path for over-pressured fluid flow and converging conduit system are indispensable conditions for the rapid, late-stage gas accumulation in the Kelasu thrust belt in the Kuqa depression. Due to structural over-lapping and the resultant rapid burial, the maturity of the source rocks had been increased rapidly from 1.3 to 2.5% Ro within 2.3 Ma, with an average rate of Ro increase up to 0.539% Ro/Ma. The rapid matura-tion of the source rocks had provided sufficient gases for late-stage gas accumulation. The kelasu structural belt has a variety of faults, but only the fault that related with fault propagation fold and cut through the gypsiferous mudstone cap could act as the main path for overpressured fluid release and then for fast gas accumulation in low fluid potential area. All the evidence from surface structure map, seismic profile explanation, authigenic kaolinite and reservoir property demonstrates that the main drain path related with faults for overpressured fluid and the converging conduit system are the key point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giant Kela 2 gas field. By contrast, the Kela 1 and Kela 3 structures lo-cated on both sides of Kela 2 structure, are not favourable for gas accumulation due to lacking con-verging conduit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I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main DRAIN path for overpressured fluid converging conduit system late-stage RAPID gas accumulation Kelasu THRUST belt KUQA depression
原文传递
轮南低凸起油气输导体系格架及输导样式 被引量:2
9
作者 吴楠 蔡忠贤 +2 位作者 杨海军 刘显凤 黄大瑞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07-718,共12页
多源多灶的生烃背景导致轮南地区的油气成藏过程高度复杂化.基于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综合运用钻井、地震以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对轮南低凸起关键时期油气输导体系格架及典型油气藏输导样式的研究表明,由于志留系沥青砂盆地级的分布特征有... 多源多灶的生烃背景导致轮南地区的油气成藏过程高度复杂化.基于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综合运用钻井、地震以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对轮南低凸起关键时期油气输导体系格架及典型油气藏输导样式的研究表明,由于志留系沥青砂盆地级的分布特征有力地证实了加里东晚期奥陶系岩溶缝洞体尚未形成,因此志留系砂体是加里东晚期源自寒武系烃源岩的烃类向轮南低凸起横向输导的主要通道;其次,海西早期的强烈抬升及长时间的暴露剥蚀导致表生岩溶作用深度改善了轮南地区碳酸盐岩层系的储集效能,而潜山风化壳之下的奥陶系岩溶缝洞储集体是这一时期源自满加尔坳陷内奥陶系烃源岩烃类的横向运载层;喜山期油气成藏的实质为海西晚期奥陶系整装油气藏形成后的调整改造过程,包括过量干气的气洗改造以及不同尺度断裂的垂向调整.轮南油田、桑塔木油田以及解放渠东油田三叠系油气藏的形成均受控于深大断裂的垂向输导.同时,上覆盖层的强制性封闭将喜山期干气的横向输导路径束缚于奥陶系内部,奥陶系油藏经气洗相分馏改造转变为次生的饱和凝析气藏.而由于桑塔木断垒带地区连接奥陶系与石炭系的层间断裂以及轮古东地区奥陶系层内断裂活动所诱发的泄压相分馏改造,不仅在石炭系圈闭形成了纯气相的不饱和凝析气藏,还直接控制了轮古东油田凝析气藏及其流体性质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南低凸起 油气藏 输导体系 输导样式 相分馏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