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柳树沟河沉积体系的发现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1
作者 潘树新 许多年 +5 位作者 唐勇 曲永强 王国栋 董雪梅 胡婷婷 马永平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6-36,共11页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与玛湖凹陷具有相似的构造、沉积及成藏背景。基于对沙湾凹陷岩相古地理格局及源-汇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在凹陷中央发育有一个来自西北方向的远源大型沉积体系,即柳树沟河水系,并围绕该水系对沙湾凹陷的沉积演化特征及...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与玛湖凹陷具有相似的构造、沉积及成藏背景。基于对沙湾凹陷岩相古地理格局及源-汇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在凹陷中央发育有一个来自西北方向的远源大型沉积体系,即柳树沟河水系,并围绕该水系对沙湾凹陷的沉积演化特征及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沙湾凹陷柳树沟河水系起源于扎伊尔山,流经中拐凸起后,在沙湾凹陷中央形成了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的曲流河点砂坝、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席状砂等储集体是油气规模勘探的有利目标。(2)柳树沟河水系自二叠纪到侏罗纪继承性发育,先后经历了二叠纪水进、三叠纪早期水退与中—晚期水进及侏罗纪湖盆水体震荡发育的过程,形成了中、下二叠统规模烃源岩,二叠系—上三叠统大型三角洲扇体、侏罗系多期河道叠置的储集体以及晚二叠世晚期—早三叠世晚期区域性盖层,构成了纵向上多套生-储-盖优势组合;多期构造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和断裂体系构建了沙湾凹陷油气运移、调整的有利输导体系。(3)柳树沟河水系的发现改变了沙湾凹陷没有大型远源水系、仅发育近源扇三角洲的传统认识;凹陷中央及斜坡低部位是寻找石油天然气规模储层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系统 三角洲扇体 多期河道叠置 凹陷中央 斜坡低部位 远源水系 二叠纪—侏罗纪 柳树沟河沉积体系 沙湾凹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额济纳旗地区侏罗—白垩纪盆地演化与油气特征 被引量:27
2
作者 靳久强 张研 +1 位作者 许大丰 孟庆任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3-19,共7页
额济纳旗地区侏罗纪以来经历了两期断陷盆地的发育。早—中侏罗世研究区处于一种张扭构造环境之中,晚侏罗世盆地发生明显抬升和反转。日垩纪—早第三纪盆地演化为一个完整的裂谷发育过程,下白垩统是裂谷早期断陷作用的产物,而上白垩... 额济纳旗地区侏罗纪以来经历了两期断陷盆地的发育。早—中侏罗世研究区处于一种张扭构造环境之中,晚侏罗世盆地发生明显抬升和反转。日垩纪—早第三纪盆地演化为一个完整的裂谷发育过程,下白垩统是裂谷早期断陷作用的产物,而上白垩统和下第三系则代表裂谷后期热沉降(或区域坳陷)沉积。侏罗纪盆地和白垩纪盆地应属两类不同性质盆地。两期盆地的不同叠置关系控制了本区烃源岩的发育,影响到这一地区坳陷的油气潜力。下白垩统烃原岩为较差—较好烃源岩,中—下侏罗统为好烃源岩。各凹陷的生烃潜力取决于两期生烃洼陷的规模和叠置关系,天草凹陷继承性发育,中—下侏罗统和下白垩统两套烃源岩叠置关系较好,是额济纳旗地区最有远景的凹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盆地 侏罗纪 白垩纪 油气特征 盆地演化
下载PDF
陆相湖盆页岩油富集影响因素及综合评价方法——以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为例 被引量:16
3
作者 朱德顺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9-275,共7页
2011年以来,在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部署了一系列页岩油专探井,但页岩油产量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表明前期对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陆相页岩油的富集规律认识不清。以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页岩油出油井为对象,综合数理统计、系统井解剖和实验模拟... 2011年以来,在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部署了一系列页岩油专探井,但页岩油产量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表明前期对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陆相页岩油的富集规律认识不清。以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页岩油出油井为对象,综合数理统计、系统井解剖和实验模拟方法,明确了页岩油的富集产出主要受岩相、裂缝、页岩油可动性和地层压力等因素控制。在明确主控因素的前提下,对有利于页岩油富集各项因素的边界条件进行分析,建立了适用于陆相湖盆页岩油评价的基于岩相、(微)裂缝、页岩油可动性和地层压力的单因素评价、多因素叠合的页岩油甜点综合评价方法,有效提高了页岩油的预测精度,预测了页岩油甜点的有利区。研究表明,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具有较好的页岩油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沾化凹陷 陆相页岩油 主控因素 综合评价 平面叠合 有利区预测
下载PDF
渤海青东凹陷中部地垒带油气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宽 徐国盛 +2 位作者 余箐 王飞龙 梁浩然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6-194,共9页
在渤海南部青东凹陷中部地垒带开展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模式研究。结合岩石薄片鉴定、岩石热解、饱和烃气相色谱、芳烃色谱-质谱、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和构造-热演化历史模拟等手段,分析青东凹陷中部地垒带的油气成藏条件,建立油气成藏模... 在渤海南部青东凹陷中部地垒带开展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模式研究。结合岩石薄片鉴定、岩石热解、饱和烃气相色谱、芳烃色谱-质谱、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和构造-热演化历史模拟等手段,分析青东凹陷中部地垒带的油气成藏条件,建立油气成藏模式,揭示油气成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东凹陷中部地垒带以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半深湖相暗色泥岩为主力烃源岩,储集层为沙三段展布范围广、储集性能优越的扇三角洲前缘滩坝砂体,具有北次洼和中次洼双洼供烃、凹中垒近源混合充注、晚期成藏的特征。研究区具备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成藏模式具有“近源捕集,晚期大规模成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走滑叠合 凹中垒 油气成藏模式 青东凹陷 渤海南部
下载PDF
KL油田沙三上亚段沉积特征及砂体叠置类型 被引量:6
5
作者 赵汉卿 刘美佳 +2 位作者 陈存良 刘超 阳晓燕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75-480,共6页
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古近系沙三上亚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是KL油田的主力含油层段。文中综合利用钻井、测录井、岩屑和岩心等资料,建立了KL油田沙三上亚段Ⅲ油组井间砂体沉积相剖面,结合层序地层学原理,详细分析了KL油田沙三上... 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古近系沙三上亚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是KL油田的主力含油层段。文中综合利用钻井、测录井、岩屑和岩心等资料,建立了KL油田沙三上亚段Ⅲ油组井间砂体沉积相剖面,结合层序地层学原理,详细分析了KL油田沙三上亚段Ⅲ油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叠置类型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Ⅲ油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整体以进积为特征,内部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加积沉积;水下分流河道自下而上逐渐向湖盆推进,河口坝范围逐渐收缩,至Ⅲ油组1小层和2小层,研究区范围内只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根据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的接触关系,将砂体叠置类型划分为三大类、12个小类。砂体叠置类型主要受湖平面变化、沉积物供给变化和沉积相类型所控制。该研究成果可为油田后期加密调整和剩余油潜力分析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砂体叠置类型 KL油田 莱州湾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陵水凹陷中央峡谷水道砂体构型地震响应正演模拟及有利分布区预测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巍 胡林 +3 位作者 廖仪 王玲玲 何昭勇 贾曙光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3-53,共11页
以琼东南盆地陵水凹陷中央峡谷水道为例,通过正演模拟方法对复合水道内部砂体构型的叠置样式及地震响应特征开展了系统分析,并联合地震储层反演、时频三原色切片技术进行了有利砂体分布区预测。研究表明,单一水道砂体的地震响应具有中... 以琼东南盆地陵水凹陷中央峡谷水道为例,通过正演模拟方法对复合水道内部砂体构型的叠置样式及地震响应特征开展了系统分析,并联合地震储层反演、时频三原色切片技术进行了有利砂体分布区预测。研究表明,单一水道砂体的地震响应具有中等连续的强反射特征;尺寸较大时,砂体边缘为强振幅反射,砂体内部为弱振幅反射;复合水道内部砂体可划分为垂向孤立式、垂向叠合式、垂向切叠式、侧向孤立式、侧向叠合式和侧向切叠式等6种叠置构型样式,不同叠置构型样式的水道砂体具有不同的地震响应特征。基于水道砂体构型地震响应特征正演模拟结果,按照地震相特征将研究区2个主要气组水道砂体划分为6类,并利用地震时频三原色切片分析技术对研究区晚期水道体系2气组有利砂体分布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2气组有利砂体分布区位于未遭受下切水道改造的区域,其中中段W1井区、W5井区、WW1井区北部及峡谷水道侧翼水道改造较弱,砂体厚度大,圈闭及物性条件好,是最有利的I类水道砂体发育区,而东北部(未钻探区域)发育多个厚度较大、含气性较好的Ⅰ、Ⅱ类水道砂体,是未来勘探潜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陵水凹陷 中央峡谷 复合水道砂体 砂体构型 叠置样式 地震响应 正演模拟 有利分布区预测
下载PDF
Shale pore characteristics of Shahejie Formation: Implication for pore evolution of shale oil reservoirs in Dongying sag, north China 被引量:4
7
作者 Shun Zhang Huimin Liu +7 位作者 Min Wang Xinjin Liu Huilai Liu Youshu Bao Weiqing Wang Runze Li Xin Luo Zhengwei Fang 《Petroleum Research》 2019年第2期113-124,共12页
The pore characteristics of shale reservoirs in the lower submember of Member 3 to upper submember of Member 4 of Shahejie Formation in Dongying sag are analyzed,influences of mineral content and organic matter conten... The pore characteristics of shale reservoirs in the lower submember of Member 3 to upper submember of Member 4 of Shahejie Formation in Dongying sag are analyzed,influences of mineral content and organic matter content on porosity and pore size are also investigated,and through the diagenetic thermal simulation experiment,the main pore evolution is further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re structure of shale reservoirs is complex,the micron-nanometer pores can storage liquid hydrocarbons,and the free-phase crude oil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intergranular dissolution pores of calcite,recrystallized intergranular pores,intergranular shrinkage fractures of clay mineral which have large pore size.Framework minerals and organic matter content directly influence porosity and pore size of shale reservoirs,relationship between porosity and content of felsic mineral as well as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content is linear and positive,whil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nt of carbonated mineral is negative.At the buried depth from 2500 to 3500 m,concentration of organic acid from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of organic matter,increasing range of pressure coefficient,are well corresponding to highporosity intervals;pore formation in shale oil reservoirs are almost controlled by diagenetic evolution of clay minerals;framework storage spaces formed by carbonate grain crystals as well as intergranular and intergranular dissolution pores of carbonate increases porosity of shale oil reservoirs;local increase of porosity at the depth of 3500e3800 m is mainly caused by coupling of hydrocarbon-generating overpressure and dissolution,and size,distribution and connectivity of pores are enhanced obvi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oil Pore and fracture DIAGENESIS Clay mineral transformation Dissolution Recrystallization hydrocarbon-generation and acid expulsion PALEOGENE Dongying sa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