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8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ydrochemistry of Groundwater in the Rice Cultivation Area of Maga: Analysis of the Mineralization Process
1
作者 Emmanuel Aguiza Abaï Hugues Pahimi +2 位作者 Prosper Samba Koukouare Guillaume Ewodo Mboudou Auguste Ombolo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4年第9期370-387,共18页
The use of groundwater for drinking water supply to the population is increasingly practiced in the rice cultivation area of Maga.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the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 The use of groundwater for drinking water supply to the population is increasingly practiced in the rice cultivation area of Maga.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the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water due to a lack of quality control. This study aims to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mineralization processes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hydrochemical profile of the water in the area. The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consisted of collecting fifteen water samples from wells and boreholes during six campaigns for physicochemical analysis, and studying them through methods of interpreting hydrochemical data.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waters are moderately mineralized. The water facies are mainly of the bicarbonate sodium and potassium type, as well as the bicarbonate calcium and magnesium type. Calculation of saturation indices demonstrates that evaporite minerals show lower degrees of saturation than carbonate minerals, with gypsum, anhydrite, and halite being in a highly undersaturated state. The mineralization of groundwater originates from the dissolution of surrounding rocks on the one hand,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involving exchanges between alkalis (Na+ and K+) in the aquifer and alkaline earth (Ca2+ and Mg2+), resulting in the fixation of alkaline earth and the dissolution of alkal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chemistry MINERALIZATION GROUNDWATER Maga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hydrochemistry and strontium isotope for understanding the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strontium-rich groundwater in karst area,Gongcheng County,Southwest China
2
作者 Mi Tang Jun Lv +3 位作者 Shi Yu Yan Liu Shao-hong You Ping-ping Jiang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4年第3期264-280,共17页
Understanding the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mechanisms of strontium-rich groundwater is pivotal for supporting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strontium-rich groundwater.In this research,27... Understanding the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mechanisms of strontium-rich groundwater is pivotal for supporting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strontium-rich groundwater.In this research,27 ground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By analyzing major ion chemistry and strontium isotope data,and considering the hydrogeological context,various analytical approaches,includ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s,ion ratios,and isotopes,were used 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mechanisms of strontium-rich groundwater in the study area.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predominant hydrochemical type of groundwater is HCO_(3)-Ca,with Ca^(2+)and HCO_(3)^(-)as the primary cations and anions.The hydrochemistry of the strontium-rich groundwater is predominantly influenced by rock weathering processes.A combination of factors,including ion exchange,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shapes the com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oundwater in the region.The dissolution of calcite due to weathering emerges as the principal source of strontium in the groundwater.While ion exchange processes are not conducive to strontium enrichment in groundwater,their effect is relatively limited.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groundwater is min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chemistry analysis STRONTIUM ^(87)Sr/^(86)Sr GROUNDWATER Karst
下载PDF
Genesis of Neogene Formation Waters in the Central Qaidam Basin:Clues from Hydrochemistry and Stable D-O-S-Sr Isotopes 被引量:1
3
作者 HAN Guang PAN Tong +4 位作者 LI Qingkuan FAN Qishun HU Yan LIU Jiubo ZHANG Xiy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6期1801-1813,共13页
Geological explorations have revealed plentiful Neogene formation waters in anticlines in the central Qaidam Basin(QB).However,the hydrochemistry and origin of these waters are obscure.In this study,the hydrochemistry... Geological explorations have revealed plentiful Neogene formation waters in anticlines in the central Qaidam Basin(QB).However,the hydrochemistry and origin of these waters are obscure.In this study,the hydrochemistry and DO-S-Sr isotopes of these formation waters were determined to study their origin and evolution.The formation waters are enriched in Na-Ca-Cl,and depleted in Mg-K-SO4-HCO3ions with elevated Li-B-Br-Sr elements.The D-O isotopes prove that the formation waters originated from weak-evaporated meteoric waters,and experienced water-rock interactions.Ion comparisons and Caexcess-Nadeficitdiagrams suggest that solute sources of these waters include evaporite dissolution,waterrock interaction,and minor residual lake brines.Bacterial sulfate reduction and water-rock interactions are supported by the high S-Sr isotopes.The enriched Li-B-Br-Sr concentrations of these waters are in accord with the high geochemical background values of the QB.Regarding the genesis of the formation waters,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meteoric waters from the southern Kunlun Mountains were discharged into the basin,weakly evaporated,and then infiltrated into the Neogene strata through faults leaching the soluble ions and mixing with residual lake brines,and all experienced water-rock interactions and a sulphate reduction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chemistry brine resources lake/meteoric waters D-O-S-Sr isotopes Miocene-Pliocene Qaidam Basin
下载PDF
广安市平行岭谷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4
作者 张伟 陈文彬 +2 位作者 李健 赵明轩 程键 《中国地质调查》 CAS 2024年第4期72-81,共10页
广安市渠江以东是川东典型的平行岭谷区,具有独特的水文地质条件,为探寻该区域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运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Phreeqc软件、离子比例系数图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综合分析区域地下水化... 广安市渠江以东是川东典型的平行岭谷区,具有独特的水文地质条件,为探寻该区域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运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Phreeqc软件、离子比例系数图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综合分析区域地下水化学组分空间分布特征、水岩作用类型、地下水化学组分来源及其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浅层地下水主要为低溶解性总固体(total dissolved solids,TDS)的淡水,浅层地下水阴离子主要为HCO_(3)^(-)、SO_(4)^(2-),阳离子以Ca^(2+)、Na^(+)为主,地下水类型以HCO_(3)^(-)-Ca^(2+)型、HCO_(3)^(-)-Ca^(2+)·Mg^(2+)型和HCO_(3)^(-)-Ca^(2+)·Na^(+)型为主;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及硅酸岩溶滤,盐岩对地下水影响小;地下水中的钾盐、石膏、硬石膏、盐岩、萤石均处于非饱和状态中,地层中相关矿物是地下水中相关离子的主要来源;地下水化学组分主要受到溶滤作用、正向阳离子交换、煤矿开采及农业活动控制。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成渝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安市 水化学 阳离子交换 淋滤作用
下载PDF
内蒙古乌努格吐山铜钼矿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5
作者 李冰 鄂建新 +2 位作者 宋扩 侯晓宇 周杰 《地质找矿论丛》 CAS 2024年第2期256-264,共9页
内蒙古乌努格吐山铜钼矿地处呼伦贝尔草原腹地。本文对研究区内地下水及地表水进行了系统采样测试,应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解、相关性分析、Gibbs模型以及离子比例关系等方法对研究区水样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水体阳离子... 内蒙古乌努格吐山铜钼矿地处呼伦贝尔草原腹地。本文对研究区内地下水及地表水进行了系统采样测试,应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解、相关性分析、Gibbs模型以及离子比例关系等方法对研究区水样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水体阳离子以Ca^(2+)和Na^(+)为主,Ca^(2+)基本来源于钙镁硅酸盐岩的风化溶解,Na^(+)主要来源于岩盐溶解;阴离子以HCO^(-)_(3)和SO_(4)^(2-)为主,主要受碳酸盐的溶解影响,局部受含硫矿物的氧化和尾矿液渗透影响较大。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Mg和HCO_(3)·SO_(4)-Ca·Mg·Na型为主,总体呈中性,大部分属微硬淡水。区内水化学成分主要受溶滤作用影响,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和浓缩作用也有一定影响。基本查明了矿区及其周边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绿色和谐矿山建设以及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努格吐山铜钼矿 水化学 Gibbs图解 绿色矿山 内蒙古
下载PDF
陕西北洛河流域地下水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及其水质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周殷竹 马涛 +4 位作者 袁磊 李甫成 韩双宝 周金龙 李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63-675,共13页
【研究目的】北洛河是黄河的重要二级支流,研究该流域典型支流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以北洛河流域为主要对象,系统查明流域地下水水质现状,圈定劣质地下水分布区,为饮水安全... 【研究目的】北洛河是黄河的重要二级支流,研究该流域典型支流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以北洛河流域为主要对象,系统查明流域地下水水质现状,圈定劣质地下水分布区,为饮水安全提供保障。此外,对该区地下水水化学和D-18O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研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机制,揭示水文地质条件及人为因素对区域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控制和影响作用。【研究结果】区内地下水水化学成分除受岩石风化和蒸发浓缩作用的共同控制之外,部分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D-18O同位素组成指示了地下水整体上受蒸发浓缩作用影响。【结论】上游碎屑岩中的石膏、盐岩等易溶矿物经溶滤进入地下水,下游松散孔隙水在蒸发浓缩的作用下积聚盐分导致上、下游地下水TDS较高;奥陶系岩溶含水岩组和新生界断陷盆地含水岩组地下水水化学组成主要受蒸发盐岩影响,此外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白垩系和石炭系—侏罗系含水岩组地下水主要分布于岩石风化区,说明该地下水水化学组分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且主要受硅酸盐岩和蒸发盐岩风化影响,人类活动影响的扰动相对较小。上、下游地区地下水受工矿活动影响较严重,中游地下水受工矿活动、农业活动、生活污水影响均较小,水质整体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D-18O同位素 地下水水质评价 北洛河流域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陕西
下载PDF
妫水河流域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7
作者 韦欣 于一雷 +2 位作者 李文彦 吕翠翠 霍炜洁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5-145,共11页
为研究北京妫水河流域河水和地下水的水化学成因以及相互关系,文章采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多元统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妫水河流域2019年采集到的河水、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水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妫水河流域河水和地下... 为研究北京妫水河流域河水和地下水的水化学成因以及相互关系,文章采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多元统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妫水河流域2019年采集到的河水、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水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妫水河流域河水和地下水均属于弱碱性水;硝态氮是水体中氮素的主要存在形态;河水、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的优势阴离子均为HCO_(3)^(-),河水和浅层地下水的优势阳离子为Ca^(2+),而深层地下水的优势阳离子为Na^(+)和Ca^(2+);水质整体较好,Ⅰ类水占比均超70%。流域水体氢氧同位素(δD、δ^(18)O和δ^(17)O)特征深度变化明显,因河水受较强烈的蒸发作用,自地表往下同位素逐渐相对贫化。岩石风化是流域水体溶质的主要来源,蒸发盐岩、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占主导作用;另外,区域内农业活动也是水体溶质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妫水河流域 水化学 氢氧同位素 河水 地下水
下载PDF
典型西南岩溶地下水抗生素污染指示因子识别
8
作者 黄福杨 单婷倩 +3 位作者 林静 刘菲 王彬 黄一倪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292,共10页
我国南方岩溶地区是全球三大岩溶集中分布区之一,由于岩溶地区独特的含水层结构,其地下水极易受到地表污染。为了探明岩溶地下水中抗生素污染空间分布的主控因素,厘清抗生素浓度与水化学参数的相关关系,进而识别岩溶地区水环境中抗生素... 我国南方岩溶地区是全球三大岩溶集中分布区之一,由于岩溶地区独特的含水层结构,其地下水极易受到地表污染。为了探明岩溶地下水中抗生素污染空间分布的主控因素,厘清抗生素浓度与水化学参数的相关关系,进而识别岩溶地区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的指示因子,以西南典型岩溶地下河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UPLC-MS/MS)分析了35种抗生素浓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检出了30种抗生素,包括3种四环素类(<检出限(MDL)~421 ng/L)、5种大环内酯类(28.3~884 ng/L)、9种磺胺类(2.50~30 ng/L)和13种喹诺酮类(19.5~1807 ng/L)。其中,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是研究区检出的主要抗生素,其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污染源和稀释作用控制。研究区水化学类型包括HCO_(3)-Ca·Mg型和HCO_(3)-Ca·Na·Mg型,抗生素浓度在不同的水化学类型中存在显著差异,HCO_(3)-Ca·Na·Mg型水样中抗生素浓度显著高于HCO_(3)-Ca·Mg型(2~10倍)(Mann-Whitney检验,p<0.05)。同时,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三氮(硝氮、亚硝氮与氨氮浓度之和)、总有机碳(TOC)、Na^(+)、Cl^(-)浓度与单一抗生素浓度、不同种类抗生素浓度、抗生素总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0.81~0.99,p<0.05,N=7~8)。相比三氮、TOC和Na^(+),Cl^(-)在环境中性质更稳定,是岩溶地区地下水系统中更可靠的抗生素污染指示因子。本研究为受县级污水处理厂和农村生活废水排放影响的岩溶地区抗生素污染识别与污染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指示因子 岩溶地下水 空间分布 水化学 西南
下载PDF
和田河流域水化学特征与地下水补给来源分析
9
作者 李小等 常亮 +3 位作者 段瑞 王倩 张群慧 杨炳超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7-927,共11页
为研究和田河流域水化学与地下水补给特征,采用SPSS数理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图解以及氢氧和14C同位素示踪等方法对不同地貌单元中的水体(井水、坑塘水和河水)进行了水化学组成特征、补给来源和转化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各水... 为研究和田河流域水化学与地下水补给特征,采用SPSS数理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图解以及氢氧和14C同位素示踪等方法对不同地貌单元中的水体(井水、坑塘水和河水)进行了水化学组成特征、补给来源和转化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各水体主要起源于南部海拔2000 m以上的中高山区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从山区到沙漠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具有较明显的分带特征。不同水体pH值均呈弱碱性,离子之间组分和TDS值差异较大,整体呈坑塘水>井水>河水的规律。少数地下水样点中NO3-含量显著异常。(2)砾质平原区地下水大量接受地表河水的垂向脱节型补给。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TDS)值小,更新速度快,以水岩溶滤控制作用为主,水化学类型多呈SO4·Cl-Ca·Mg型。(3)细土平原区地下水TDS值变幅大,多为Cl·SO_(4)-Na型。其中,河间地块内,靠近上游地下水接受地表水及邻区侧向径流补给,14C年龄小;中下游地区地下水氢氧同位素“氧漂移”现象普遍。分水岭处地下水14C年龄大,近河岸处年龄小,地下水与河水联系密切。河间地块两侧地下水分别沿东北、西北方向径流,最终排泄于外围沙漠区。研究结果可为和田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地下水 补给来源 同位素 和田河流域
下载PDF
西藏南部古堆高温地热田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10
作者 王晨光 郑绵平 +6 位作者 张雪飞 邢恩袁 叶传永 任建红 黎明明 何江涛 王丰翔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8-578,共21页
作为我国近些年地热勘探取得重要突破的地热田,西藏南部古堆地热田以其浅埋、高温、富锂、活动剧烈为典型特征而为人们广泛关注。然而关于其水化学特征和成因人们还知之甚少。古堆高温富锂地热田由五个地热显示区组成,分别是布雄朗古、... 作为我国近些年地热勘探取得重要突破的地热田,西藏南部古堆地热田以其浅埋、高温、富锂、活动剧烈为典型特征而为人们广泛关注。然而关于其水化学特征和成因人们还知之甚少。古堆高温富锂地热田由五个地热显示区组成,分别是布雄朗古、杀噶朗噶、巴布的密、茶卡和日若地热显示区,其中布雄朗古、杀噶朗噶地热显示区地热活动最为强烈。古堆地热田沸泉和热泉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Na-Cl型,温泉和冷泉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Na-Cl-HCO_(3)、Na-HCO_(3)-Cl和Na-HCO_(3)型,地表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a-Mg-SO_(4)-HCO_(3)和Na-Ca-Mg-SO_(4)-Cl-HCO_(3)型,这些不同的水化学类型可能反映其不同的成因和物质来源;K-Na地温计显示布雄朗古、杀噶朗噶、巴布的密、茶卡有相似的热储温度(最高可达240.56℃),且明显高于石英和K-Mg地温计计算结果;除了部分沸泉,多数地热水在Na-K-Mg三角图中的投点都远离完全平衡线,表明地热水在从热储上升至地表的过程中没有达到完全的化学再平衡,可能与冷水发生了混合;通过对地热流体特征元素的分析发现Cl、Na、K、SiO_(2)、B、As、Li、Rb、Cs和F是古堆地热流体的特征化学组分,Cl和其他特征化学组分之间良好的线性关系,表明了深部母地热流体的存在;通过对古堆地热流体焓-氯图解的分析表明古堆地热田深部可能存在两类不同的母地热流体,其Cl含量、焓值和对应的温度分别为567 mg/L、1562.5 J/g、335.5℃和697 mg/L、1250 J/g、282.5℃,并且古堆地热田的母地热流体可能是通过与围岩的热传导、沸腾或者与浅部地表冷水混合的冷却方式上升至地表形成不同温度、水化学类型和活动强度的热泉,本研究对深入认识我国西藏南部高温富锂地热系统的水化学特征和形成过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同时对将来合理利用我国西藏南部清洁地热能和地热型锂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南部 古堆高温地热田 水化学特征 成因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地层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以川西坳陷新场气田为例
11
作者 山俊杰 黄仕林 +4 位作者 毕有益 邓美洲 严焕榕 衡勇 郑艳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3,共11页
四川盆地侏罗系沙溪庙组及三叠系须家河组作为陆上致密气资源增储上产重点的接替区,保有大量的难动用储量,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然而随着深入的滚动勘探开发,中浅层沙溪庙组气藏和深层须家河组气藏气井产水已严重制约了气井产能,部... 四川盆地侏罗系沙溪庙组及三叠系须家河组作为陆上致密气资源增储上产重点的接替区,保有大量的难动用储量,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然而随着深入的滚动勘探开发,中浅层沙溪庙组气藏和深层须家河组气藏气井产水已严重制约了气井产能,部分气井甚至因水淹而停产。本文对研究区不同层位34口气井的地层水进行了主量、微量元素和气藏成藏演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沙溪庙组气藏和须家河组气藏经历了先成藏后致密再改造的成藏演化过程,断层的沟通导致深层须家河组地层水的大量上涌,使断层附近高渗的砂体被充注,在水动力等驱动作用下,天然气以游离相或水溶相沿断裂带进行垂向高效运移。垂向上大部分离子含量都随着埋深逐渐增大,深层须家河组地层水气藏具有较好的油气保存条件,并且经历了更为复杂的水岩相互作用,不同程度地使K、Ba、Sr、Li、Rb等元素更加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场气田 致密砂岩 沙溪庙组 须家河组 地层水 水化学
下载PDF
江西省安福地区地热水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余廷溪 刘凯 +2 位作者 孙军亮 王路瑶 王书训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11,共13页
为研究江西安福地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本文采集了15组样品,采用水化学、同位素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热水以Na-HCO_(3)型水为主,地下水以HCO_(3)-Na·Ca型为主,地表水由西南向东北从HCO_(3)-Na·Ca向... 为研究江西安福地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本文采集了15组样品,采用水化学、同位素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热水以Na-HCO_(3)型水为主,地下水以HCO_(3)-Na·Ca型为主,地表水由西南向东北从HCO_(3)-Na·Ca向HCO_(3)-Ca型水演化。水化学组分演化过程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地层封闭性较差,水中的Na^(+)、HCO_(3)^(-)、Sr^(2+)来源于硅酸岩风化溶解。由稳定同位素特征可知,研究区地热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研究区热储温度为49.8~101.4℃,地热水循环深度为1502.6~1513.6 m。热水在沿断裂带上升过程中与浅层冷水发生混合,其混合比例为76.1%~87.5%。研究成果为安福地区水循环演化提供依据,有利于地热资源的合理开采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水 水化学 稳定同位素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小流域不同降雨等级水化学最优采样频率初探
13
作者 方长敏 彭韬 +4 位作者 张志才 徐少强 莫小妹 翟奖 蒋卫威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1-381,390,共12页
[目的]当前研究主要关注非喀斯特地区长时间尺度频率研究,对喀斯特不同降雨等级下的水化学采样频率研究不足,喀斯特小流域不同降雨等级水化学的最优采样频率尚不明确。[方法]利用黔中高原典型喀斯特小流域在2022年6月至2023年7月不同降... [目的]当前研究主要关注非喀斯特地区长时间尺度频率研究,对喀斯特不同降雨等级下的水化学采样频率研究不足,喀斯特小流域不同降雨等级水化学的最优采样频率尚不明确。[方法]利用黔中高原典型喀斯特小流域在2022年6月至2023年7月不同降雨等级(大暴雨、大雨、中雨)间隔1 h的高频电导率(EC)数据,重采样为2~15 h的低频数据后,结合多种评价指标和突变点理论,确定喀斯特小流域不同降雨等级下水化学的最优采样频率。[结果](1)喀斯特小流域受地质背景影响,水化学响应降雨呈现暴涨暴落特征,低频采样误差损失量大;(2)I_(60)(最大60 min降雨强度)、前期无雨天数和降雨量通过影响水文过程,进而改变水化学变化特征,最终影响采样频率;(3)大暴雨等级下建议选择4 h频率为宜,大雨等级下建议5 h频率,中雨等级下当I_(60)>10 mm/h时建议5 h采样频率,I_(60)较小时(I_(60)<10 mm/h)最优采样频率为6 h。[结论]研究结果为喀斯特小流域水化学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小流域 最优采样频率 降雨等级 水化学
下载PDF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地下水砷氟碘分布及共富集成因
14
作者 康文辉 周殷竹 +2 位作者 雷米 韩双宝 周金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832-3842,共11页
为了更好地掌握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地下水中As、F、I的分布及富集成因,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地球化学模拟,分析了高As、高F、高I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空间分布状况;结合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环境进一步阐明地下水As、F和I的来源、迁移与富集... 为了更好地掌握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地下水中As、F、I的分布及富集成因,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地球化学模拟,分析了高As、高F、高I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空间分布状况;结合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环境进一步阐明地下水As、F和I的来源、迁移与富集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结果表明:地下水砷、氟、碘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13~41.35µg/L、0.06~8.02mg/L、<0.025~0.249mg/L,地下水As、F、I超标分别为62.9%、45.7%、45.7%,有31.4%的地下水砷氟碘均超标.砷氟碘共富集的地下水主要分布在玛纳斯河流域东部靠近沙漠边缘的平原区,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SO_(4)·Cl-Na型.自山前单一结构潜水区至平原承压水区,地下水As含量沿流向先增大后在沙漠边缘区减小,水平方向上,地下水的淋滤作用导致南部富As岩层中的As向平原承压水区富集,且碱性条件下SO_(4)2-的还原有助于As的解吸附;地下水F含量沿地下水流向逐渐增大,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达到2.5mg/L.高HCO_(3)^(-)、高Na^(+)、高pH值的地下水还原环境是F从含水层基质向地下水释放的重要原因;地下水I含量沿地下水流向整体呈上升趋势,在承压水区潜水中主要受蒸发浓缩作用的影响,在承压水中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的影响.砷氟碘共富集地下水主要分布于100~310m的承压水中.在封闭的承压含水层,碱性还原环境下矿物溶解与沉淀和水岩相互作用是地下水砷氟碘共富集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富集成因 水化学 玛纳斯河流域
下载PDF
典型铊矿区河流水化学与重金属时空变化特征
15
作者 晏燕 肖唐付 +4 位作者 宁增平 刘恩光 马良 刘意章 刘承帅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6-308,共13页
采集了贵州省黔西南州滥木厂铊矿区清水河流域20个点位洪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水体样品,综合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离子比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等方法,分析了清水河流域水体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流域水化学空间演化规律,查明... 采集了贵州省黔西南州滥木厂铊矿区清水河流域20个点位洪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水体样品,综合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离子比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等方法,分析了清水河流域水体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流域水化学空间演化规律,查明了Tl等重金属时空变化特征与污染现状。结果表明:清水河流域水体均为弱碱性,阳离子以Ca^(2+)和Mg^(2+)为主,阴离子以HCO_(3)^(-)和SO_(4)^(2-)为主,水化学类型为Ca·Mg-HCO_(3)·SO_(4)(SO_(4)·HCO_(3))型;主要离子浓度季节性变化与空间差异较小,水化学组分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和蒸发岩溶解控制;清水河水体Tl污染严重,Tl浓度季节性差异明显,洪水期和平水期相对稳定,而枯水期水体Tl含量受地下泉水和历史遗留废渣影响显著,波动较大,最高可达4.036μg/L,内梅罗污染指数法评估结果表明清水河水体Tl等重金属污染水平为重度污染;虽然矿山生态修复后,清水河水体水质有所改善,但Tl等重金属污染问题未根除,亟需查明流域地下水水质状况和科学整治河道内堆积的历史遗留废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水化学 时空变化 离子来源 矿山修复
下载PDF
赣州梅窖镇岩溶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
16
作者 葛勤 邵政 +6 位作者 梁杏 李翔 王健 吴平 陈雨洁 李骏 张仪其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08-1620,共13页
查明岩溶地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和水岩相互作用过程,对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岩溶水资源和水生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利用数理统计、Gibbs图、正向演替模型-端元混合模型等方法,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赣州梅窖镇岩溶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 查明岩溶地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和水岩相互作用过程,对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岩溶水资源和水生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利用数理统计、Gibbs图、正向演替模型-端元混合模型等方法,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赣州梅窖镇岩溶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整体上呈弱碱性,TDS分布范围为27.61—360.75 mg·L^(−1),平均值为179.13 mg·L^(−1),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为主;地下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分布在当地大气降水线附近,指示大气降水是主要补给来源,蒸发作用不明显;地下水化学组成的主控因素是岩石风化和人类活动,其中Ca^(2+)、Mg^(2+)以及HCO_(3)^(−)主要来源于碳酸盐、硅酸盐和蒸发盐的溶解,Na^(+)、K^(+)主要源于硅酸盐溶解,Cl^(−)、SO_(4)^(2−)及NO_(3)^(−)反映了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正向演替-端元混合模型可知,岩石风化平均贡献为78.74%,大气输入和人类活动分别占12.50%和8.76%,而岩石风化中碳酸盐岩对地下水成分的贡献最大(67.64%),硅酸盐岩(7.33%)和蒸发盐岩(3.77%)的贡献较小.碳酸盐岩风化以灰岩贡献为主,平均贡献率达60.33%,其次为白云岩,平均贡献率达29.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浅层地下水 水化学 氢氧同位素 形成机制
下载PDF
内蒙古三大湖泊近10年水化学特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17
作者 邹佳慧 孙标 +2 位作者 赵胜男 潘学如 叶博文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47-1259,共13页
内蒙古自治区三大湖泊达里湖、乌梁素海、呼伦湖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影响显著,尤其是作为尾闾湖的达里湖已由淡水湖演化为中咸水湖。于2022年对达里湖、乌梁素海、呼伦湖进行调查采样,与收集的历史资料进行比对分析,采用Piper三线图、G... 内蒙古自治区三大湖泊达里湖、乌梁素海、呼伦湖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影响显著,尤其是作为尾闾湖的达里湖已由淡水湖演化为中咸水湖。于2022年对达里湖、乌梁素海、呼伦湖进行调查采样,与收集的历史资料进行比对分析,采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空间差异分析、端元图、离子比值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三大湖泊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利用三大湖泊主要离子浓度历年对比图分析近10年湖泊主要离子浓度变化,并从环境角度分析达里湖盐化原因。结果表明:1)达里湖、乌梁素海、呼伦湖的水化学类型分别为HCO_(3)^(-)-Na^(+)-Cl^(-)型、HCO_(3)^(-)-Cl^(-)-Na^(+)型、HCO_(3)^(-)-Na^(+)-Cl^(-)型。2)各湖泊变异系数较大的水化学组分空间分布表现为达里湖离子[HCO_(3)^(-)与总溶解性固体(TDS)]浓度呈现西部高、东部低的分布特征,乌梁素海离子(HCO_(3)^(-)与SO_(4)^(2-))浓度总体上呈现由四周向中部递减的变化趋势,呼伦湖离子(HCO_(3)^(-)与SO_(4)^(2-))浓度的空间分布受入湖河流离子浓度的影响。3)三大湖泊的水化学特征主要受蒸发作用和岩石风化作用的影响,其中达里湖受蒸发岩矿物与硅酸岩矿物共同作用的影响,乌梁素海和呼伦湖主要受硅酸岩矿物作用的影响,达里湖地下水存在阳离子吸附作用。4)近10年达里湖离子浓度整体呈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达里湖湖面蒸发量远大于湖面降水量,加之河流补给量逐年减少,导致湖面萎缩以及湖水盐化程度逐渐增大。从根本上来讲,环境因素造成的入湖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最终促使湖泊盐化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达里湖 乌梁素海 呼伦湖 离子浓度 盐化 内蒙古
下载PDF
裸露型岩溶区人类活动输入对地下河水化学的影响
18
作者 王荷英 吴贻创 +3 位作者 杨应增 何守阳 吴攀 罗维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6-478,共13页
地下河是西南岩溶水的重要赋存形式,在区域人畜供水中发挥重要作用,裸露型岩溶区因其特殊水文地质结构,地下河易受到人类活动输入的影响。利用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水化学演化图(Hydrochemical Facies Evolution Diagram,HFE-D)、环境同... 地下河是西南岩溶水的重要赋存形式,在区域人畜供水中发挥重要作用,裸露型岩溶区因其特殊水文地质结构,地下河易受到人类活动输入的影响。利用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水化学演化图(Hydrochemical Facies Evolution Diagram,HFE-D)、环境同位素辨析等多手段研究人类活动输入对开阳地下河水化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阴阳主要离子分别是HCO_(3)^(-)、SO_(4)^(2-)和Ca^(2+)、Mg^(2+),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Mg,主要受控于岩石风化控制,但地下河系统中SO_(4)^(2-)、NO_(3)^(-)及Cl^(-)受到南部县城、垃圾填埋场和渣场输入的影响。HFE-D发现地下河下游始终处于受影响状态,δ^(34) S-SO_(4)^(2-)同位素表明SO_(4)^(2-)主要来源生活污水输入(71%),其次是大气降雨(22%)。δ^(15) N-NO_(3)^(-)-δ^(18) O-NO_(3)^(-)同位素计算显示NO_(3)^(-)主要来源于污水排放(42%)、大气降雨(37%)和农业输入(21%),地下河系统的开放性不利于氮素的反硝化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露岩溶地下河 水化学 水化学相演化图 环境同位素 人类活动
下载PDF
多年冻土区热融湖塘演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19
作者 张丹丹 王昱 +2 位作者 杨玉忠 周露 姚何琳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3期956-966,共11页
近几十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的增强,冻土退化趋势显著,这一过程改变了寒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变化。热融湖塘是冻土退化的产物,其形成与发展又会引起冻土环境的改变,进而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因此,针... 近几十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的增强,冻土退化趋势显著,这一过程改变了寒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变化。热融湖塘是冻土退化的产物,其形成与发展又会引起冻土环境的改变,进而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因此,针对多年冻土退化过程中日趋严重的热喀斯特现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冻土融穿、地下水位改变、热融湖塘扩张等问题,对目前多年冻土区热融湖塘的水文变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整理。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了论述:(1)热融湖塘演化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2)热融湖塘水文过程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3)热融湖塘水量平衡过程研究及影响因素;(4)热融湖塘变化对区域水质的影响;(5)热融湖塘对碳循环的影响。最后,提出在后期研究中应基于同位素技术,充分考虑湖塘周边环境,并结合气候变化、多年冻土退化状况进行多因素分析,以期能为深入开展研究冻土退化背景下冻土水文过程、区域水资源演变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退化 热融湖塘 水文变化 水量平衡 水化学
下载PDF
西藏羊八井—当雄断裂带地热系统B、Li、Rb、Cs富集机制
20
作者 张煜道 谭红兵 +2 位作者 丛培鑫 石智伟 杨俊颖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9-1251,共13页
【目的】西藏地热资源丰富,大部分温泉水体或泉华沉积物中罕见富集B、Li、Rb、Cs等元素,除自身具有矿产资源价值外,更被认为是青藏高原盐湖资源的重要矿源。开展地热水体B、Li、Rb、Cs物源、演化富集规律研究,既有基础理论意义,也对正... 【目的】西藏地热资源丰富,大部分温泉水体或泉华沉积物中罕见富集B、Li、Rb、Cs等元素,除自身具有矿产资源价值外,更被认为是青藏高原盐湖资源的重要矿源。开展地热水体B、Li、Rb、Cs物源、演化富集规律研究,既有基础理论意义,也对正确评价其潜在资源价值有指导作用。【方法】对最为典型的羊八井—当雄断裂带温泉、河流、泉华等样品化学组成与B、Li同位素系统分析可知,沸泉水多为Na-Cl型且中偏碱性,属于大陆非火山型地热。温泉最显著的地球化学特征是δ^(11)B值普遍偏负,且具有B、Li浓度越高,B、Li同位素越偏负的典型分布规律。【结果与结论】地壳重熔型残余岩浆流体上涌,可以合理解释地热系统独特的元素富集组合特征与同位素分布规律,以及极高的热储温度等。基于岩浆活动与各类元素富集规律之间的耦合关系,类似羊八井—当雄深大断裂带地热系统不但具有良好的地热能开发前景,而且各类异常或超常富集的B、Li、Rb、Cs等元素也具有作为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回收利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系统 硼同位素 水化学 富集机制 羊八井—当雄断裂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