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Study for Characteristic Change of Asian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and Its Influence Mechanism during the EI Nino Period
1
作者 倪允琪 林元弼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0年第3期320-330,共11页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 between Asian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over equatorial central-eastern Pacific is investigated by using a global spectral model. This model has nine ...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 between Asian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over equatorial central-eastern Pacific is investigated by using a global spectral model. This model has nine layers in the vertical and the model variables are represented in the horizontal as truncated expansions of the surface spherical harmonics with rhomboidal truncation at wave number 15. The model involves comparatively complete physical processes and parameterizations with mountains.Using the above model, two experimental schemes are designed, namely control case and anomalous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case. The above two schemes are respectively integrated for forty days and the simulated results are obtained from the last 30-day averaged simulations.The simulations show that positive SST anomalies over equatorial central-eastern Pacific weakens Indian monsoon circulation,decreases precipitation in Indian sub-continent whereas it intensifies East Asian monsoon circulation and increases precipitation in East Asian area. All these results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sian summer monsoon during the El Nino period. In this paper, SST anomalies over equatorial central-eastern Pacific have a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intensity and position of subtropical high via the wave train over Northern Hemisphere, which is similar to that suggested by Nitta(1987) and the wave train over Southern Hemisphere has an influence on the intensity of Muscarene high and Australia high resulting in affecting cross equatorial flow. As a result, atmospheric interior heat sources and sinks are redistributed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cross equatorial flow. And the response of atmosphere to the new heat source and sink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Asian summer monso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ia Numerical Study for characteristic Change of Asian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and Its influence Mechanism during the EI Nino Period SSTA Nino EI
下载PDF
Hydr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vari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before and after monsoon burst in 1998
2
作者 许建平 李金洪 +1 位作者 刘增宏 朱伯康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15-330,共16页
The differences of temperature, salinit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tructure of circulation in the upper layer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CTD and ADCP data from the two intensive su... The differences of temperature, salinit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tructure of circulation in the upper layer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CTD and ADCP data from the two intensive surveyed cruises (IOP1: April 10 - May 5; IOP2: June 12 - July 6) and carried out before and after the Asian monsoon burst (May 25) during the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Experiment (SCSMEX) in 1998.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ield of temperature in the upper layer of the SCS distinctly changed before and after the monsoon burst, the average surface temperature increased by 0.75℃ , with its influence down to the depth of 500 m. The interaction of the local circulation in some areas resulted in the complexity and variability of th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structure in the upper layer, and the alternating distribution of cold and warm water regions (blocks). The high salinity subsurface water obviously intruded into the SCS from the Northwest Pacific, but only limited to the area of southwest of Taiwan Island, and the low salinity intermediate water flowed from the SCS to the Northwest Pacific. The circulation field of the SCS in the summer mainly consisted of cyclonic and anticyclonic eddies (rings). With the burst of the monsoon, the intensity and amount of the anticyclonic or the cyclonic eddies (rings) would vary, showing the complex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variations. The result analyzed by the isopycnic surface method coincided extremely with those by in situ survey (ADCP), which showed that the formation of circulation in the SCS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internal mass field, that is, dominated by the geostrophic compon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circulation cyclonic eddy anti-cyclonic eddy monsoon burst the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1961—2020年河南省夏季极端降水异常分布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
3
作者 姚德贵 刘春 +3 位作者 苗雨沛 刘善峰 周放 赵灿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24年第2期81-94,共14页
利用河南省125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以及HadISST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1961—2020年河南省夏季极端降水的气候特征和主模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极端降水的气候态频次和强度均呈由西北向东... 利用河南省125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以及HadISST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1961—2020年河南省夏季极端降水的气候特征和主模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极端降水的气候态频次和强度均呈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分布,东南部地区极端降水最多,东部和北部地区次之,西部山脉地区最少。标准差分布与气候态类似,降水较多的区域也具有较大的年际差异。河南省夏季极端降水年际变化显著,但线性趋势较弱。河南省夏季极端降水EOF第1模态呈全省一致偏多的空间分布特征,欧亚型遥相关模态有利于高纬度冷空气南下,副热带高压西伸偏北有利于充沛的水汽向河南地区输送,同期海温场呈现出显著的黑潮延伸体正异常海温、La Niña模态、南印度洋海温偶极子负位相和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正位相模态,反之亦然;第2模态为河南省北部地区偏多和南部地区偏少的反位相分布特征,乌拉尔山地区的阻塞高压和东西伯利亚地区的长波槽有利于高纬冷空气南下,副热带高压西伸偏北有利于水汽向河南地区输送,同期海温场呈现出典型的La Niña模态,但降水的极端性越强,海温异常信号也越复杂,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极端降水 气候特征 大气环流 海表温度 EOF模态
下载PDF
“0506”华南持续性暴雨的季风环流背景 被引量:53
4
作者 林爱兰 梁建茵 +2 位作者 李春晖 谷德军 郑彬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4-432,共9页
提出了确定东亚夏季风活动区域、划分热带季风和副热带季风活动区域的指标,利用大气对流层风速、位势高度、湿度、温度、OLR以及TBB等NCEP/NCAR资料,从月、候和过程平均多种时间尺度,诊断分析了2005年6月(简称“0506”)华南持续性暴雨... 提出了确定东亚夏季风活动区域、划分热带季风和副热带季风活动区域的指标,利用大气对流层风速、位势高度、湿度、温度、OLR以及TBB等NCEP/NCAR资料,从月、候和过程平均多种时间尺度,诊断分析了2005年6月(简称“0506”)华南持续性暴雨的季风环流活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西脊点位置偏西偏南,热带西太平洋(130°~140°E)区域越赤道气流偏强,华南处于气旋性低压异常区,无论是月时间尺度还是暴雨过程时间尺度都表现出这些明显特征;暴雨过程水汽除了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外,水汽通量异常部分主要来自南海和热带西太平洋,热带西太平洋水汽随着副高边缘气流经过南海向华南输送,从而为暴雨过程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来源;2005年6月热带季风前沿在华南沿海地区停滞时间比气候平均偏长(2候),该特征是华南暴雨预报值得参考的信号;6月整个南海地区平均季风偏强,主要体现于经向风明显偏强,但华南持续性暴雨过程开始于南海地区夏季风非活跃期,这与热带季风季节内振荡向北传播到华南有关。以上季风活动变化特征为华南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和丰富的水汽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506”华南暴雨 季风 环流背景 活动变化特征 东亚夏季风 热带季风
下载PDF
1982~1996年亚洲热带夏季风建立迟早的探讨(Ⅰ)热带季风环流的主要特征和季风建立指数 被引量:22
5
作者 贺海晏 温之平 +1 位作者 简茂球 隋中兴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91-96,共6页
利用NCEP再分析的 1982~ 1996年的风场和高度场资料 ,分析讨论了亚洲热带夏季风环流的若干基本特征 ;从季风环流的主要特征出发 ,定义了一个季风建立指数 ;计算、确定和分析了东亚季风区和印度季风区 15年平均的季风建立时间 .结果表... 利用NCEP再分析的 1982~ 1996年的风场和高度场资料 ,分析讨论了亚洲热带夏季风环流的若干基本特征 ;从季风环流的主要特征出发 ,定义了一个季风建立指数 ;计算、确定和分析了东亚季风区和印度季风区 15年平均的季风建立时间 .结果表明 ,在 1982~ 1996年期间 ,平均而言 ,东亚热带季风 5月第 4候建立 ,维持到 10月第 2候 ;印度季风 6月第 2候建立 ,比南海热带季风晚约 4候 ,持续至 9月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热带 夏季风环流 气候特征 建立指数
下载PDF
陕西伏旱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方建刚 白爱娟 +1 位作者 肖科丽 田武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34,共7页
利用陕西省1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6年7-8月地面观测资料和美国环境预测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陕西伏旱天气气候特征和典型伏旱期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陕西伏旱具有气温高,降水少,持续时间长,以及... 利用陕西省1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6年7-8月地面观测资料和美国环境预测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陕西伏旱天气气候特征和典型伏旱期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陕西伏旱具有气温高,降水少,持续时间长,以及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1960、1970和1990年代是伏旱多发时期。强伏旱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青藏高压发展加强并向东北方向移动,与西风带长波脊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合并,形成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青藏高压或带状高压,是陕西典型伏旱期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100 hPa南亚高压3、00 hPa高压5、00 hPa的青藏高压中心位置基本一致,且与对流层上下层的暖中心相对应,是持续性异常伏旱期所具有近似正压结构的典型环流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旱 气候特征 环流形势
下载PDF
甘肃省夏季暴雨日数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关系 被引量:20
7
作者 黄玉霞 王宝鉴 +1 位作者 王研峰 黄武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3-194,共12页
利用1974-2013年甘肃省80个站逐日降水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系统聚类及合成分析方法,对甘肃省夏季暴雨日数分布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甘肃省夏季暴雨日数在1989年、2002年和2009年... 利用1974-2013年甘肃省80个站逐日降水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系统聚类及合成分析方法,对甘肃省夏季暴雨日数分布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甘肃省夏季暴雨日数在1989年、2002年和2009年经历了3次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甘肃省夏季暴雨日数可分为河东强河西弱型、甘岷山区型、陇南陇东型和全省型4种;暴雨日数分布类型与东亚夏季风有密切关系,形成暴雨的水汽多来自于南海地区,河东强河西弱型和陇南陇东型与冷空气活动有关。河东强河西弱型对应贝加尔湖冷涡加强,冷空气南下,季风位置更加偏西北,南海和东海地区的水汽输送偏东。甘岷山区型对应季风位置偏北,南海和孟加拉湾地区水汽输送偏西,在甘南地区汇合。陇南陇东型对应伊朗高压和蒙古低压减弱,冷空气活动减少,季风位置偏东南,南海地区水汽输送偏东南,冷空气回流致陇南陇东地区易形成降水。全省型对应季风位置偏向青藏高原地区,南海和渤海地区水汽输送主要西伸北进,影响甘肃大部分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暴雨日数 分布特征 环流场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北推时间及相关环流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春晖 梁建茵 +2 位作者 郑彬 林爱兰 谷德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2-210,共9页
利用1958-2004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我国730站降水资料分析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差异及其环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向北推进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存在明显差异,最早的可以1d就推进影响到华南地区... 利用1958-2004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我国730站降水资料分析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差异及其环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向北推进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存在明显差异,最早的可以1d就推进影响到华南地区,最晚的却要42d,并且这种变化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即20世纪70年末以前,南海夏季风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总体上要偏早,而70年代末以后,南海夏季风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总体上要偏晚;当南海夏季风建立后,若东亚大槽较深,冷空气活动较活跃,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形成的西南风、110°~120°E地区越赤道气流形成的偏南风以及副热带高压西侧边缘的偏南风均偏弱,南亚高压和东亚地区急流位置偏南,就会使得南海夏季风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偏晚,反之,则偏早;南海夏季风推进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偏晚(早)年期间,索马里、105°E和130°E越赤道气流输送的水汽通量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部的东南气流水汽输送均较弱(强),华南地区前汛期的锋面降水较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推进 华南 环流变化特征
下载PDF
“三江源”夏季降水异常与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6
9
作者 刘彩红 朱西德 +1 位作者 石顺吉 徐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9-45,共7页
利用三江源地区14个站1961-2005年逐月降水资料,对全区近45年夏季降水异常的时空特征及与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5年来,三江源地区的夏季降水量具有良好的空间一致性,总体呈微弱的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9mm/45... 利用三江源地区14个站1961-2005年逐月降水资料,对全区近45年夏季降水异常的时空特征及与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5年来,三江源地区的夏季降水量具有良好的空间一致性,总体呈微弱的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9mm/45a;三江源地区经历了5个干、湿交替的阶段,存在较明显的准2年、准4-6年的振荡周期,自1980年代中期后12-14年左右的周期信号较强;1968、1979及1986年是3个明显的气候突变点,小波分析结果与降水序列大-小-大-小-大的变化趋势及突变检验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环流分析表明,三江源地区夏季旱、涝年份的大气环流配置形势在高度距平场、风场和温度场均呈反向变化,可作为强信号,对三江源夏季降水的异常预测起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夏季降水 异常特征 大气环流
下载PDF
山东各区夏季降水的多步预测试验 被引量:7
10
作者 胡桂芳 谭志华 +1 位作者 张苏平 朱平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8-34,共7页
在对山东夏季降水进行分区的基础上,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各区降水与前期、同期大气环流特征量及海温的遥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山东夏季降水与大气环流特征量及海温相关性显著。在此基础上筛选因子,利用多维均生函数建模方案,对2... 在对山东夏季降水进行分区的基础上,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各区降水与前期、同期大气环流特征量及海温的遥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山东夏季降水与大气环流特征量及海温相关性显著。在此基础上筛选因子,利用多维均生函数建模方案,对2000年前各区及全省夏季降水趋势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降水 多步预测试验 夏季 山东
下载PDF
华北夏季旱涝的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11
作者 谭桂容 孙照渤 陈海山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5-143,共9页
本文运用月降水量、5 0 0hPa、10 0hPa月平均高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 ,在对 5 0a华北夏季旱涝等级重新评定的基础上 ,分析了与华北夏季旱涝年对应的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华北旱涝年 ,对应整个北半球上各层都存在显著的环流异常变化。旱... 本文运用月降水量、5 0 0hPa、10 0hPa月平均高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 ,在对 5 0a华北夏季旱涝等级重新评定的基础上 ,分析了与华北夏季旱涝年对应的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华北旱涝年 ,对应整个北半球上各层都存在显著的环流异常变化。旱年 5 0 0hPa环流异常使得极涡偏心 ,相应乌拉尔山和北美的气候槽偏强 ;中纬度位于华北的平均槽东移到朝鲜日本一带 ,而西部脊东移控制华北 ;低纬西太平洋副高偏东 ,印度低压槽偏弱。涝年则相反。在海平面气压场上 ,除了在与高层对应的显著异常区有相应变化外 ,在我国东部大陆大部及赤道中东太平洋上也有一显著的异常区 ,证实夏季风和ENSO与华北旱涝存在密切的联系。在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夏季旱涝 环流异常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变化与华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20
12
作者 郝立生 丁一汇 闵锦忠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80-1289,共10页
为认识华北夏季降水异常原因及改进气候预测技术,利用华北夏季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大气环流等资料,并采用经向风场定义东亚夏季风指数,对东亚夏季风与华北夏季降水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通常在强东亚夏季风年华北夏... 为认识华北夏季降水异常原因及改进气候预测技术,利用华北夏季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大气环流等资料,并采用经向风场定义东亚夏季风指数,对东亚夏季风与华北夏季降水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通常在强东亚夏季风年华北夏季降水偏多,在弱东亚夏季风年华北夏季降水偏少。但也有相反的情况,强东亚夏季风年降水偏多(少)的空间分布形势与弱东亚夏季风年降水偏多(少)分布明显不同。(2)无论强东亚夏季风年还是弱东亚夏季风年,华北夏季降水偏多的环流条件是有充足的水汽来源(强夏季风年为西南风水汽输送异常,弱夏季风年为东南风水汽输送异常)和较好的动力上升条件(850 hPa层在华北有辐合环流,500 hPa层中纬度纬向环流突出,华北多低槽过境)。(3)华北夏季降水偏少的环流形势明显不同:在强夏季风年虽然有充足的水汽来源(西南风异常),在弱夏季风年水汽来源不足(偏北风异常),但都缺乏有效的动力上升条件(850 hPa层在华北为辐散环流,500 hPa层中纬度经向环流突出,华北低槽过境偏少)。(4)在强东亚夏季风年,尽管水汽来源充足,但由于动力上升条件不同而造成华北夏季降水量在不同年份有明显差别。如果动力上升条件好,华北夏季降水会异常偏多,反之,华北夏季降水也会出现异常偏少。(5)在弱东亚夏季风年,西南风水汽来源大量减少,如果又缺乏其它路径水汽补充,加上动力条件弱,华北夏季降水会异常偏少。弱夏季风年西南风水汽来源大量减少,但只要东南风水汽输送加强,华北仍会有足够的水汽来源,这时,如果有较好的动力上升条件,华北夏季仍然会出现降水异常偏多的情况,如2011-2013年。预测华北夏季降水不能简单认为东亚夏季风强、华北夏季降水就多,东亚夏季风弱、华北夏季降水就少,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只是说明了水汽条件不同,还应结合动力条件变化才能作好华北夏季降水气候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华北 降水异常 环流特征
下载PDF
1999年6月南黄海和东海东北部的水文及环流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楼如云 袁耀初 卜献卫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42-52,共11页
基于 1 999年 6月“向阳红 1 4”号调查船的观测资料 ,对南黄海和东海东北部区域的水文及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 1 )夏季本海域的陆架海区分层显著 .长江冲淡水在近海面约 1 0m的薄层内呈低盐水舌状向济州岛方向扩展 ,以盐度... 基于 1 999年 6月“向阳红 1 4”号调查船的观测资料 ,对南黄海和东海东北部区域的水文及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 1 )夏季本海域的陆架海区分层显著 .长江冲淡水在近海面约 1 0m的薄层内呈低盐水舌状向济州岛方向扩展 ,以盐度 31作为低盐水舌的外缘指标 ,其前缘越过 1 2 4°E .( 2 )黄海冷水团向东南方向伸展 .在C3断面上出现一个离底厚约 2 0m的均匀混合层 ,温度约为 9℃ ,盐度约为 32 8.( 3)黄海沿岸流及部分东海陆架水向南流动 ,沿黄海冷水团外缘作气旋式弯曲后 ,转向东北 .( 4 )在济州岛西南 30°4 0′~ 31°50′N ,1 2 5°~ 1 2 6°30′E处出现一个气旋式冷涡 ,具有高密、低温水的特性 ,其中心位置随深度增加逐渐向东移动 .( 5)东海黑潮位于本计算海区东南部 ,为一支东北向强流 ,计算得到的表层最大流速为 1 0 8cm/s,通过PN断面的流量约为 2 6 3× 1 0 6m3 /s.此外黑潮主流的东侧存在一个反气旋式暖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东海东北部 夏季水文与环流特征
下载PDF
青藏高原汛期降水异常空间分布及水汽配置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传辉 周顺武 +3 位作者 杨玮 贲海荣 丁锋 张宇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66-572,共7页
青藏高原汛期(5—9月)降水具有南北反相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青藏高原67个台站1967—2008年逐月降水资料,分别讨论了汛期各月降水的主要空间分布型以及初夏(5—6月)和盛夏(7—8月)对应的水汽配置和环流异常。结果表明:初夏高原降水以南... 青藏高原汛期(5—9月)降水具有南北反相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青藏高原67个台站1967—2008年逐月降水资料,分别讨论了汛期各月降水的主要空间分布型以及初夏(5—6月)和盛夏(7—8月)对应的水汽配置和环流异常。结果表明:初夏高原降水以南北反相型(North-South Reverse Type,NSRT)为主,全区一致型(Whole Region Consistent Type,WRCT)次之;盛夏高原降水以WRCT为主。高原降水呈现NSRT分布时,初夏水汽由高原南部输向北部,而盛夏高原北部为水汽辐合区,南部为水汽辐散区。高原降水呈现WRCT分布时,初夏高原水汽主要来自西太平洋,盛夏水汽主要来自阿拉伯海向东转向的水汽输送,该水汽输送由高原西南地区进入高原。在500 h Pa位势高度场上,初夏(盛夏)降水两种主要空间分布型的位势高度差异以经(纬)向差异为主,且影响高原降水异常分布的系统多为深厚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初夏 盛夏 降水 水汽输送 环流特征
下载PDF
1980—2012年春末夏初江淮气旋活动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艳玲 管兆勇 +1 位作者 金大超 柯丹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4-361,共8页
利用1980—2012年NCEP/NCAR逐6 h海平面气压再分析资料及定义的气旋客观识别方法,统计分析了春末夏初江淮地区气旋活动频数和强度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5—7月江淮地区存在明显的气旋活动高频中心,5、6月高频中心... 利用1980—2012年NCEP/NCAR逐6 h海平面气压再分析资料及定义的气旋客观识别方法,统计分析了春末夏初江淮地区气旋活动频数和强度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5—7月江淮地区存在明显的气旋活动高频中心,5、6月高频中心位于两湖盆地之间;7月北移,淮河以南频数较高。20世纪80—90年代江淮气旋活动频数偏少,强度偏弱;21世纪初期的10 a间气旋活动频数偏多,强度偏强。气旋活动频数多发年与少发年500 h Pa均出现稳定的长波环流结构,但仍存在显著差异。多发年两个南支槽向南伸展直达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地区,少发年仅出现孟加拉湾南支槽。多发年,对流层低层华南至江淮地区存在气旋式环流辐合异常中心,高层则出现辐散异常。西风带上的异常扰动沿着副热带急流向东亚地区传播能量,导致东部地区出现异常气旋式环流,为江淮气旋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气旋 春末夏初 气候特征 大气环流
下载PDF
大气环流背景下城市化对长江中下游夏季温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郑有飞 傅颖 尹继福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3-301,共9页
采用均一性较好的逐日温度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DMSP/OLS卫星夜晚灯光数据,基于Gis工具及Observe Minus Reanalysis(OMR)方法,定量分析了1961—2010年的大气环流背景下城市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温度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 采用均一性较好的逐日温度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DMSP/OLS卫星夜晚灯光数据,基于Gis工具及Observe Minus Reanalysis(OMR)方法,定量分析了1961—2010年的大气环流背景下城市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温度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以最低温度>平均温度>最高温度,从而导致日较差呈下降趋势,其变化与城市发展水平相吻合。另外,城市化对温度趋势的贡献以日较差>最低温度>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其中大都市的贡献率最大。强(弱)副高年城市化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温度升高(降低),强副高年大城市对温度的响应较大,而弱副高年中等城市对温度的响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统计特征 Gis 城市化 夏季气温 OMR 大气环流
下载PDF
卫星双通道揭示的Walker环流活动特征及其与我国夏季降水关系初探 被引量:6
17
作者 葛旭阳 周霞琼 蒋尚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2-187,共6页
利用1975~1995年HIRS-Tb12和OLR资料分析了热带地区Walker环流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Walker环流上升、下沉支具有各自“不同”的强度演变特征及位置的东、西向季节性振荡现象;此外,通过构造一些指数对Walker环流进行了多方面的描述,分... 利用1975~1995年HIRS-Tb12和OLR资料分析了热带地区Walker环流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Walker环流上升、下沉支具有各自“不同”的强度演变特征及位置的东、西向季节性振荡现象;此外,通过构造一些指数对Walker环流进行了多方面的描述,分析了其在ENSO事件冷、暖位相时的差异情况,进而分析了它与我国夏季雨型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地区Walker环流 气候特征 夏季降水
下载PDF
近普里兹湾大陆架外水域水文物理特征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陈明剑 侍茂崇 高郭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S1期235-249,共15页
通过1990年12月~1991年1月中国"极地"号南印度调查资料分析得出如下一些重要结论:(1)83°E以西、64°S以北海域,南极夏季表层水厚度约20m,冬季残留水厚度30~70m,70m以下的水层逐渐过渡... 通过1990年12月~1991年1月中国"极地"号南印度调查资料分析得出如下一些重要结论:(1)83°E以西、64°S以北海域,南极夏季表层水厚度约20m,冬季残留水厚度30~70m,70m以下的水层逐渐过渡到南极深层水。南极深层水中心温度最高,为1.85~2.00℃;83°E以东、64°S以北海域,0~30m为南极夏季表层水,50~100m层为南极冬季残留水,100m以下为南极深层水。深层水中心温度普遍降低,最低为1.04℃,最高为1.49℃。它表明83°E以东区域受陆架水影响更明显。(2)83°E以西,64°S以南海域,为深水大洋向陆架浅海过渡区域,温度由北向南迅速降低,普里兹湾基本为陆架低温水所盘据;83°E以东、64°S以南海域主要为西冰架、谢克尔顿冰架低温水,64°S附近形成东西方延伸的温、盐锋面。(3)由动力计算知,在83°E以西主要为反时针方向环流;83°~98°E中间,63°S南北各有一个顺时针环流;98°E以东基本为南向流控制。但是,近岸有一顺时针涡旋。(4)83°E以西水文锋面主要有夏季表层水锋面;83°E以东主要为陆坡区温度锋,是陆架外高温水与陆架低温水之间过渡带。(5)83°E是水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里兹湾 大陆架外水域 水文物理特征 夏季表层水 南极冬季水 南极深层水 环流 锋面
下载PDF
新疆阿勒泰地区1961~2010年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及其环流特征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林梅 马禹 田忠锋 《干旱气象》 2015年第6期970-978,共9页
利用新疆阿勒泰地区7站1961~2010年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线性趋势、突变分析、滑动t检验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该地区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规律及其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大部分站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年... 利用新疆阿勒泰地区7站1961~2010年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线性趋势、突变分析、滑动t检验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该地区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规律及其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大部分站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年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80年代以前偏少,1980年代后期之后呈偏多态势;(2)夏季极端降水事件未出现显著性突变,表明该地区各站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率基本稳定;(3)阿勒泰地区夏季极端降水事件不仅与同期700 h Pa和500 h Pa高纬度的冷空气活动、西西伯利亚低槽的强度和位置及中低纬度副热带系统是否活跃有关,还与同期200 h Pa副热带急流的位置及30°N^42°N的西风急流连续性、赤道东风急流是否加强及东风零线的位置明显相关;(4)偏西路径与偏南路径水汽汇合是阿勒泰地区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偏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勒泰地区 夏季极端降水事件 气候特征 环流形势
下载PDF
2006年夏季重庆高温伏旱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20
作者 王秋良 张立凤 《干旱气象》 2008年第1期1-7,共7页
利用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OLR资料和SST资料对2006年夏季重庆地区持续高温干旱过程的天气特征、环流背景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造成重庆持续异常高温伏旱的主要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而它与南亚高压位置和强度... 利用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OLR资料和SST资料对2006年夏季重庆地区持续高温干旱过程的天气特征、环流背景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造成重庆持续异常高温伏旱的主要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而它与南亚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异常、极涡和副热带急流的变化、西太平洋暖池偏暖等因子都有较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高温伏旱 天气特征 环流背景 形成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