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PCR-RFLP比较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宏 董正蓉 +1 位作者 谢明 易敏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1-74,共4页
目的通过对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Il基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比较两相细胞在DNA水平的差异。方法分别抽提来自同一亲本、对氟康唑敏感性不同的白念珠菌(CA-1,CA-2,CA-4,CA-6,CA-7,CA-9,CA-11,CA-13~CA-17)菌丝相... 目的通过对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Il基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比较两相细胞在DNA水平的差异。方法分别抽提来自同一亲本、对氟康唑敏感性不同的白念珠菌(CA-1,CA-2,CA-4,CA-6,CA-7,CA-9,CA-11,CA-13~CA-17)菌丝相与酵母相基因组DNA,根据ERG11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包括部分上游和下游非编码区),扩增产物分别用AccⅠ和MunⅠ消化、琼脂糖凝胶电泳后观察。结果各株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均能扩增出约1734bp大小的目的片段,CA-7,CA-14,CA.16和CA-17株两相细胞ERG11基因RFLP图谱存在差异,其余受试菌株未见差异。结论从DNA全貌来看,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茼丝相 酵母相 ERG11基因 差异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下载PDF
白念珠菌菌丝相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金艳 张宏 乔建军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16-517,共2页
目的 以白念珠菌菌丝相为研究对象 ,比较对氟康唑敏感程度不同的白念珠菌之间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图谱的差异。方法 用随机引物 5′ TCACCACGGT 3′对同一亲本来源的 16株白念珠菌菌丝相基因组DNA进行扩增 ,扩增产物进行变性聚丙... 目的 以白念珠菌菌丝相为研究对象 ,比较对氟康唑敏感程度不同的白念珠菌之间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图谱的差异。方法 用随机引物 5′ TCACCACGGT 3′对同一亲本来源的 16株白念珠菌菌丝相基因组DNA进行扩增 ,扩增产物进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并拍照。结果 菌株CA 1~CA 13的电泳带型一致 ,均有 6条电泳带 ;CA 14~CA 17的电泳带型一致 ,均有 7条电泳带 ;CA 14~CA 17比CA 1~CA 13多 1条约 45 0bp的电泳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茵 茵丝相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图谱
下载PDF
大蒜素对白念珠菌形态转换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熊延靖 厉荣玉 吴艳红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探讨大蒜素对白念珠菌形态转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倒置显微镜观察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体外动力学过程;采用CLSI-M27-A3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大蒜素对白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倒置显微镜... 目的探讨大蒜素对白念珠菌形态转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倒置显微镜观察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体外动力学过程;采用CLSI-M27-A3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大蒜素对白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倒置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大蒜素对白念珠菌在Spider液体培养基中菌丝形成的影响;qRT-PCR法检测在不同浓度大蒜素作用下白念珠菌菌丝相关基因HWP1、ALS1、EFG1、PDE2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白念珠菌在Spider液体培养基中6 h时出现较长菌丝,24 h后镜下可见大量念珠菌菌丝包裹酵母细胞,紧密交错;大蒜素对白念珠菌的MIC值为25μg/mL;倒置显微镜观察(25~100)μg/mL浓度的大蒜素能明显抑制Spider液体培养基中白念珠菌菌丝的生长;qRT-PCR结果显示,在(25~100)μg/mL浓度的大蒜素作用下,白念珠菌菌丝相关基因表达下调。结论大蒜素能有效抑制白念珠菌的形态转换,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菌丝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形态转换 菌丝相 大蒜素
下载PDF
白念珠菌酵母相与菌丝相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厉荣玉 陈京 欧成举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8年第2期79-82,共4页
目的比较白念珠菌酵母相与菌丝相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的差异,为病原真菌学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 FUNGUS 3药敏试剂盒对临床分离的220株白念珠菌进行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结果 220株白念珠... 目的比较白念珠菌酵母相与菌丝相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的差异,为病原真菌学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 FUNGUS 3药敏试剂盒对临床分离的220株白念珠菌进行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结果 220株白念珠菌酵母相与菌丝相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5-氟胞嘧啶5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分别为97.27%与97.73%,81.82%与85.00%,87.27%与90.46%,92.72%与95.00%,96.82%与97.27%。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对白念珠菌酵母相MIC值明显高于菌丝相,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性霉素对白念珠菌酵母相和菌丝相MIC值差异不显著(P>0.05)。受试菌株两相细胞对5种抗真菌药物敏感度总体一致性为85.46%(188/220),有32株菌株酵母相表现为耐药及中介,但菌丝相却为中介与敏感。结论白念珠菌酵母相和菌丝相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抗真菌药物对菌丝相的抗菌活性强于酵母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酵母相 菌丝相 敏感性
下载PDF
氟康唑对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体外药物敏感性差异比较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宏 石婧 乔建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6年第1期26-27,共2页
目的:以同一亲本来源的7株白念珠菌为对象,研究氟康唑对其菌丝相与酵母相抗菌活性的差异。方法:参照NCCLS M27-A方案,测定氟康唑对7株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的MIC值,并比较其差异。结果: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对氟康唑的敏感性不同,... 目的:以同一亲本来源的7株白念珠菌为对象,研究氟康唑对其菌丝相与酵母相抗菌活性的差异。方法:参照NCCLS M27-A方案,测定氟康唑对7株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的MIC值,并比较其差异。结果: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对氟康唑的敏感性不同,对菌丝相的MIC值低于酵母相。结论:氟康唑对白念珠菌菌丝相的抗菌活性强于酵母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酵母相 菌丝相 氟康唑 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下载PDF
杨生褐盘二孢菌两个专化型的进一步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韩正敏 李传道 黄敏仁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2期40-44,共5页
收集杨生褐盘二孢菌(Marsoninabrunnea)两个专化型菌株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专化型菌株在分生孢子形态和大小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在培养性状和致病性等方面存在有明显不同。单芽管专化型(M.brunneaf.sp... 收集杨生褐盘二孢菌(Marsoninabrunnea)两个专化型菌株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专化型菌株在分生孢子形态和大小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在培养性状和致病性等方面存在有明显不同。单芽管专化型(M.brunneaf.sp.monogermtubi)菌落生长速度较快,在PDA培养基上产生酱红色孢子堆,人工接种对毛白杨致病性强,对Ⅰ-45杨、加杨、青杨和小叶杨偶有致病。多芽管专化型(M.brunneaf.sp.multigermtubi)菌落生长速度较前者慢,在PDA培养基上产生黄绿色孢子堆,人工接种对Ⅰ-45杨和加杨致病性强,对毛白杨、青杨和小叶杨致病性较弱。两专化型之内菌株可发生菌丝融合;两专化型之间的菌株菌丝不能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生褐盘二孢菌 专化型 菌株 菌丝融合
下载PDF
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部分序列比较研究
7
作者 张宏 石婧 乔建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845-846,854,共3页
目的通过对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部分序列的比较,探讨两相细胞在DNA水平的差异。方法分别抽提7株来自同一亲本且对氟康唑敏感性不同的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基因组DNA,根据ERG11基因编码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对ERG11基因第948... 目的通过对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部分序列的比较,探讨两相细胞在DNA水平的差异。方法分别抽提7株来自同一亲本且对氟康唑敏感性不同的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基因组DNA,根据ERG11基因编码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对ERG11基因第948位点至第1 254位点307bp的碱基序列进行PCR扩增,以PCR产物直接测序比较两相在该片段碱基序列上的差异。结果7株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在该片段的碱基序列无差异。结论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的第948位点至第1 254位点序列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菌丝相 酵母相 ERG11基因 差异
下载PDF
Cdc42基因在阿萨希毛孢子菌酵母相和菌丝相的表达差异 被引量:2
8
作者 陈珊珊 周剑峰 +4 位作者 吕雪莲 廖勇 李海涛 王瑞丽 杨蓉娅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69-573,共5页
目的研究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ell division cycle42,Cdc42)基因在阿萨希毛孢子菌的菌丝相和酵母相中的表达差异,探讨其在菌丝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培养标准株酵母相和菌丝相组、标准株不同时间生长组、4株不同来源菌株生长组,检... 目的研究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ell division cycle42,Cdc42)基因在阿萨希毛孢子菌的菌丝相和酵母相中的表达差异,探讨其在菌丝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培养标准株酵母相和菌丝相组、标准株不同时间生长组、4株不同来源菌株生长组,检测三组阿萨希毛孢子菌菌丝生成率,并提取总RNA,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各组中Cdc42的基因表达,并计算其相对表达量。结果不同条件下菌丝生成率不同,Cdc42在各组中均有表达,且随着菌丝生成率的升高,Cdc42基因表达量基本呈上升趋势。结论 Cdc42参与菌丝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萨希毛孢子菌 CDC42 菌丝相 酵母相
下载PDF
BDSF对白假丝酵母体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周阿峰 汪联辉 翁丽星 《微生物与感染》 2012年第1期44-49,共6页
白假丝酵母(又称白念珠菌)是人体重要的条件致病真菌。在正常人体中,白假丝酵母是一种无害共生真菌;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白假丝酵母可引起假丝酵母病,轻者可导致黏膜感染,重者可发展为系统性疾病,甚至危及生命。白假丝酵母从酵母相至菌... 白假丝酵母(又称白念珠菌)是人体重要的条件致病真菌。在正常人体中,白假丝酵母是一种无害共生真菌;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白假丝酵母可引起假丝酵母病,轻者可导致黏膜感染,重者可发展为系统性疾病,甚至危及生命。白假丝酵母从酵母相至菌丝相的形态转变是极其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BDSF是小分子短链脂肪酸,由Burkholderia cenoce pacia分泌产生。对酵母相白假丝酵母,在BDSF≥30μmol/L时因菌丝生长受强烈抑制,无法从酵母相向菌丝相转变。而对菌丝相白假丝酵母,当BDSF在30μmol/L和60μmol/L时,菌丝进一步生长并产生分支,但随菌丝分支生长,新生的分支菌丝不断转变为酵母相;当BDSF增加至120μmol/L时,菌丝生长和分支状况几乎完全受抑制。由此可见,BDSF不仅强烈抑制菌丝生长,还可促使新生的菌丝相向酵母相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DSF 白假丝酵母 形态转变 酵母相 菌丝相
下载PDF
菌丝相和酵母相白念珠菌ERG1 1基因部分序列差异性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5
10
作者 石婧 张宏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44-46,49,共4页
目的 研究白念珠菌菌丝相和酵母细胞氟康唑作用的靶酶编码基因 (ERG11)碱基序列上的差异 ,从而探讨两相细胞之间的差异性。方法 分别抽提 7株来自同一母体、依次对氟康唑逐渐耐药的白念珠菌菌丝和酵母相的基因组DNA ,根据ERG11编码序... 目的 研究白念珠菌菌丝相和酵母细胞氟康唑作用的靶酶编码基因 (ERG11)碱基序列上的差异 ,从而探讨两相细胞之间的差异性。方法 分别抽提 7株来自同一母体、依次对氟康唑逐渐耐药的白念珠菌菌丝和酵母相的基因组DNA ,根据ERG11编码序列设计一对引物 ,对ERG11基因的第 4 0 3位点至第 70 1位点的 2 98的碱基序列进行PCR扩增 ,经PCR产物直接测序比较两相ERG11基因碱基序列上的差异。结果  7株白念珠菌的菌丝相与酵母相细胞间的ERG11基因碱基序列在该片断上无差异。结论 菌丝相和在酵母相白念珠菌ERG11基因的部分碱基序列是无差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菌丝相 酵母相 差异 ERG11基因
下载PDF
石豆兰内生细菌分离鉴定、发酵条件优化及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抑制 被引量:4
11
作者 苗永美 韩朔 +2 位作者 苗翠苹 张维 徐荣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2年第4期656-664,共9页
由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引起的棉花枯萎病是棉花生产上最严重病害之一,而植物内生菌是生物农药重要资源。本研究采用组织研磨、涂布法分离石豆兰属植物内生菌,对峙法和琼脂柱法筛选对棉花枯萎病... 由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引起的棉花枯萎病是棉花生产上最严重病害之一,而植物内生菌是生物农药重要资源。本研究采用组织研磨、涂布法分离石豆兰属植物内生菌,对峙法和琼脂柱法筛选对棉花枯萎病菌有抑制作用的菌株并进行分子鉴定;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设计优化产抑菌物质的发酵条件,电镜分析脂肽对菌丝形态影响。结果表明:筛选到13株菌对棉花枯萎病菌有抑制效果,其中BBs-27抑菌活性最高,经分子鉴定与Bacillus subtilis subsp.subtilis strain 168相似性为98.93%;优化出培养基为LB中添加2.5%蔗糖和0.01%(NH_(4))_(2)HPO_(4)、pH=5、装液量20 mL/50 mL、接种量2%、40℃、180 r/min、发酵105 h,经验证抑菌率达到88.06%。脂肽的半抑菌率浓度IC_(50)为488.93μg/L,电镜观察发现脂肽会使菌丝膨大、不规则,分化出大量分生孢子。BBs-27作为生防菌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豆兰 内生菌 棉花枯萎病 脂肽 菌丝形态
下载PDF
阴道白假丝酵母菌二相性的酶活性和毒力的差异 被引量:4
12
作者 宋琦 熊正爱 +1 位作者 刘朝晖 张旭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3-275,共3页
目的探讨阴道白假丝酵母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的酶活性和毒力的差异。方法收集2009年1-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门诊标本,经形态学和生化学鉴定证实为白假丝酵母菌,共200株。分别用牛奶平板和卵黄培养基法检测其菌丝相和酵母相时分泌型... 目的探讨阴道白假丝酵母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的酶活性和毒力的差异。方法收集2009年1-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门诊标本,经形态学和生化学鉴定证实为白假丝酵母菌,共200株。分别用牛奶平板和卵黄培养基法检测其菌丝相和酵母相时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的活力。并从中挑选24株分别用其菌丝相和酵母相感染血管内皮细胞,再以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计算菌丝相和酵母相的细胞毒力。结果酵母相和菌丝相分泌型酸性蛋白酶的活力(PA值)分别为0.681±0.105和0.641±0.096;细胞外磷脂酶的活力(PZ值)分别为0.621±0.113和0.558±0.1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酵母相和菌丝相毒力值分别为0.299±0.129和0.577±0.217且PZ值-毒力Pearson系数分别为-0.485和-0.6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菌丝相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活性均高于酵母相;菌丝相毒力强于酵母相;白假丝酵母菌毒力强弱与其酶活性高低呈高度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假丝酵母菌 酵母相 菌丝相 分泌型酸性蛋白酶 细胞外磷脂酶 毒力
原文传递
白色念珠菌菌丝相培养条件及RAPD反应体系优化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厉荣玉 钱森和 +1 位作者 董群 王萍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优化门色念珠菌菌丝相培养条件,为白色念珠菌菌丝相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必要条件;建立白色念珠菌菌丝相RAPD的最佳反应体系,应用于其基因组DNA扩增。方法在RPM11640培养基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小牛血清用量、培养液p... 目的优化门色念珠菌菌丝相培养条件,为白色念珠菌菌丝相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必要条件;建立白色念珠菌菌丝相RAPD的最佳反应体系,应用于其基因组DNA扩增。方法在RPM11640培养基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小牛血清用量、培养液pH值、培养温度和转种次数等对白色念珠菌菌丝相形成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分别研究了Mg^2+浓度、dNTPs浓度、Taq酶的浓度、引物浓度和模板DNA浓度对白色念珠菌菌丝相RAPD反应的影响;应用L16(4^5)正交试验对RAPD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白色念珠菌菌丝相诱导的最佳条件为:每100ml培养液中的小牛血清用量为10ml,培养液pH值为7.5,培养温度为36℃,转种次数为12次。白色念珠菌菌丝相的最适RAPD反应体系为:Mg^2+ 1.25mmol/L、dNTPs 0.4mmol/L、随机引物0.1μmol/L、TaqDNA聚合酶5U/50μl、模板DNA495ng/50μl。结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获得了较适白色念珠菌菌丝相培养条件和其基因组RAPD扩增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念珠菌 菌丝相 RAPD反应体系 优化
原文传递
基于PCR-LIS-SSCP的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宏 杨敏 +1 位作者 易敏 谢明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377-380,共4页
目的通过对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PCR-LIS-SSCP图谱的比较,探讨两相细胞在DNA水平的差异。方法分别抽提16株来自同一亲本且对氟康唑敏感性不同的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基因组DNA,根据ERG11基因序列设计7对引物,对其进行分段... 目的通过对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PCR-LIS-SSCP图谱的比较,探讨两相细胞在DNA水平的差异。方法分别抽提16株来自同一亲本且对氟康唑敏感性不同的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基因组DNA,根据ERG11基因序列设计7对引物,对其进行分段PCR扩增,扩增产物经单链变性后,以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进行SSCP分析。结果16株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均能扩增出目的片段,SSCP图谱显示两相细胞的ERG11基因序列存在多位点差异。结论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存在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 白色 菌丝相 酵母相 ERG11基因
原文传递
阴道白色念珠菌致病株与携带株两相性与毒力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燕 潘亮亮 李晓红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443-446,共4页
目的探讨阴道白色念珠菌致病株和携带株菌丝相和酵母相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活性以及与其毒力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牛奶平板和卵黄培养基法检测白色念珠菌致病株和携带株200株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的活力,分别将致... 目的探讨阴道白色念珠菌致病株和携带株菌丝相和酵母相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活性以及与其毒力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牛奶平板和卵黄培养基法检测白色念珠菌致病株和携带株200株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的活力,分别将致病产酶株的菌丝相和孢子相菌悬液(5×106CFU/ml)注射小鼠尾静脉,1个月内观察小鼠死亡率及平均存活时间,以平均存活时间评价菌株毒力。结果白色念珠菌致病株和携带株分泌型酸性蛋白酶检出率分别为83.3%和35.7%(P<0.01);细胞外磷脂酶阳性率分别为87.5%和39.3%(P<0.01)。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白色念珠菌致病株菌丝相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的活力均显著高于孢子相(P<0.01,P<0.005);注射菌丝相白色念珠菌的小鼠死亡率高于注射孢子相的小鼠(P<0.01),且平均存活期短于注射孢子相的小鼠(P<0.01)。结论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是白色念珠菌重要毒力因子,致病株毒力高于携带株,菌丝相毒力高于酵母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念珠菌 分泌型酸性蛋白酶 细胞外磷脂酶 菌丝相 酵母相 毒力
原文传递
白念珠菌对特比萘芬、咪康唑和制霉菌素的敏感性测定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亚彬 王千 +3 位作者 张浩 万喆 李若瑜 刘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3-165,共3页
目的测定白念珠菌的菌丝相和酵母相对特比萘芬、咪康唑和制霉菌素的敏感性。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制定的M27-A3方案,测定特比萘芬、咪康唑和制霉菌素对从临床获得的14株白念珠菌的菌丝相和酵母相MIC值。结果 (1)特比萘芬... 目的测定白念珠菌的菌丝相和酵母相对特比萘芬、咪康唑和制霉菌素的敏感性。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制定的M27-A3方案,测定特比萘芬、咪康唑和制霉菌素对从临床获得的14株白念珠菌的菌丝相和酵母相MIC值。结果 (1)特比萘芬对白念珠菌的菌丝相及酵母相MIC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其对白念珠菌敏感株和耐药株间MIC结果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2)咪康唑对白念珠菌的菌丝相及酵母相MIC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者明显较低;该药对白念珠菌敏感株和耐药株间MIC结果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后者明显较高;(3)制霉菌素对白念珠菌敏感株和耐药株间MIC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制霉菌素对白念珠菌菌丝相及酵母相MIC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者明显较高。结论特比萘芬对白念珠菌菌丝相无抑制效果,且与氟康唑间无交叉耐药。咪康唑与氟康唑对白念珠菌存在交叉耐药,且咪康唑对白念珠菌酵母相抑制效果优于菌丝相。制霉菌素对白念珠菌菌丝相有抑制效果,且与氟康唑间无交叉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比萘芬 咪康唑 制霉菌素 白念珠菌 菌丝相 酵母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