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一种确定震源中心的方法:逆时成像技术(一)——原理与数值实验
被引量:
32
1
作者
许力生
杜海林
+1 位作者
严川
李春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90-1206,共17页
研究地震断层的精细结构需要对地震活动精确定位,然而,盖戈类标准定位方法已经不能胜任.现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直接面对地震定位这个非线性问题,所以,我们提出一种称为逆时成像技术的确定地震震源中心的非线性方法.首先,从位...
研究地震断层的精细结构需要对地震活动精确定位,然而,盖戈类标准定位方法已经不能胜任.现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直接面对地震定位这个非线性问题,所以,我们提出一种称为逆时成像技术的确定地震震源中心的非线性方法.首先,从位移表示定理出发,阐述了逆时成像技术的原理;然后,通过多组数值实验,论证了这种技术的可行性.由于直接采用直达波信号构建包络信号,进而采用互相关技术测量观测到时,因此,观测到时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得到了提升;由于采用波形聚束方法直接建立观测到时和震源位置的非线性关系,因此,绕开了盖戈类方法的线性化过程,从而杜绝了非线性问题线性化过程造成的误差;由于采用波形聚束方法而不是经典的最小二乘法求解,所以,克服了最小二乘解对于少数或者个别"出格数据(outlier)"敏感的缺点;由于采用非均匀网格搜索的方法确定非线性系统的解,所以,可以利用解集的特征半径描述解的分辨率,进而利用观测到时的标准差和分辨率来描述解的不确定性,避免了以观测误差为正态分布的假设为前提的统计方法,克服了这类方法常常给出脱离实际意义的结果的不足.然而,由于采用网格搜索方法求解非线性方程,所以,与盖戈类方法相比,计算效率相对较低.例如:这里的每次定位过程在普通的个人计算机上需要大约30s.不过,用时间换取精度也是惯常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
震源中心
逆时成像技术
波形聚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芦山M_S7.0地震究竟发生在哪里?
被引量:
11
2
作者
许力生
严川
+1 位作者
张旭
李春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982-2993,共12页
精心挑选速度模型和观测资料,利用逆时成像技术对2013年4月20日发生在四川芦山的MS7.0地震的起始破裂点和震源中心进行成像.成像结果表明,地震的起始破裂点位于北纬30.289±0.005°,东经102.946±0.007°,震源深度11.8&...
精心挑选速度模型和观测资料,利用逆时成像技术对2013年4月20日发生在四川芦山的MS7.0地震的起始破裂点和震源中心进行成像.成像结果表明,地震的起始破裂点位于北纬30.289±0.005°,东经102.946±0.007°,震源深度11.8±2.3km;震源中心在前3.5s时间内与破裂起始点相同,在前9.5s时间内也基本稳定在北纬30.27°和东经102.94°,距起始破裂点不远,意味着芦山MS7.0地震呈双侧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S7
0地震
逆时成像
破裂起始点
震源中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16年青海门源M_S6.4地震重定位
被引量:
10
3
作者
黄浩
付虹
+1 位作者
沙成宁
王培玲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6-187,共12页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中部分台站和青海、甘肃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选取最佳速度模型,利用逆时成像技术对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_S6.4地震的起始破裂点和震源中心进行成像分析.结果表明:门源地震的发震时刻为北京时间2016年1月2...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中部分台站和青海、甘肃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选取最佳速度模型,利用逆时成像技术对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_S6.4地震的起始破裂点和震源中心进行成像分析.结果表明:门源地震的发震时刻为北京时间2016年1月21日1时13分11s,起始破裂点位于(37.67°N,101.61°E),震源深度为9.41km;震源中心的位置变迁可以分为1—6s和7—10s两个阶段,且均基本位于倾角约75°、倾向NE的斜面附近.根据震源中心的迁移特征,推测走向为335°,倾角为56°,滑动角为97°的节面为门源地震的破裂面.结合该地震滑动角较大及高倾角逆冲构造的活动特征,认为门源MS6.4地震应为冷龙岭北侧高倾角次级逆断层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S6.4地震
逆时成像
起始破裂点
震源中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种确定震源中心的方法:逆时成像技术(一)——原理与数值实验
被引量:
32
1
作者
许力生
杜海林
严川
李春来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90-1206,共17页
基金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基本业务费(DQJB11C12和DQJB12C01)资助
文摘
研究地震断层的精细结构需要对地震活动精确定位,然而,盖戈类标准定位方法已经不能胜任.现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直接面对地震定位这个非线性问题,所以,我们提出一种称为逆时成像技术的确定地震震源中心的非线性方法.首先,从位移表示定理出发,阐述了逆时成像技术的原理;然后,通过多组数值实验,论证了这种技术的可行性.由于直接采用直达波信号构建包络信号,进而采用互相关技术测量观测到时,因此,观测到时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得到了提升;由于采用波形聚束方法直接建立观测到时和震源位置的非线性关系,因此,绕开了盖戈类方法的线性化过程,从而杜绝了非线性问题线性化过程造成的误差;由于采用波形聚束方法而不是经典的最小二乘法求解,所以,克服了最小二乘解对于少数或者个别"出格数据(outlier)"敏感的缺点;由于采用非均匀网格搜索的方法确定非线性系统的解,所以,可以利用解集的特征半径描述解的分辨率,进而利用观测到时的标准差和分辨率来描述解的不确定性,避免了以观测误差为正态分布的假设为前提的统计方法,克服了这类方法常常给出脱离实际意义的结果的不足.然而,由于采用网格搜索方法求解非线性方程,所以,与盖戈类方法相比,计算效率相对较低.例如:这里的每次定位过程在普通的个人计算机上需要大约30s.不过,用时间换取精度也是惯常的选择.
关键词
地震定位
震源中心
逆时成像技术
波形聚束
Keywords
Earthquake location, Earthquake
hypocentroid
, Time-reversal imaging technique,Beam-forming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芦山M_S7.0地震究竟发生在哪里?
被引量:
11
2
作者
许力生
严川
张旭
李春来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982-2993,共12页
基金
中国地震局"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科学考察"项目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基本业务费(DQJB12C01和DQJB11C12)联合资助
文摘
精心挑选速度模型和观测资料,利用逆时成像技术对2013年4月20日发生在四川芦山的MS7.0地震的起始破裂点和震源中心进行成像.成像结果表明,地震的起始破裂点位于北纬30.289±0.005°,东经102.946±0.007°,震源深度11.8±2.3km;震源中心在前3.5s时间内与破裂起始点相同,在前9.5s时间内也基本稳定在北纬30.27°和东经102.94°,距起始破裂点不远,意味着芦山MS7.0地震呈双侧破裂.
关键词
芦山MS7
0地震
逆时成像
破裂起始点
震源中心
Keywords
Lushan Ms7.0 earthquake
Time-Reversal Imaging Technique
Initiation point
hypocentroid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6年青海门源M_S6.4地震重定位
被引量:
10
3
作者
黄浩
付虹
沙成宁
王培玲
机构
青海省地震局
云南省地震局
出处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6-187,共12页
基金
青海省地震科学基金(2016A01)
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XH16039)
+1 种基金
中国地震局震情跟踪定向工作任务(2017010121)联合资助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1308011)
文摘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中部分台站和青海、甘肃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选取最佳速度模型,利用逆时成像技术对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_S6.4地震的起始破裂点和震源中心进行成像分析.结果表明:门源地震的发震时刻为北京时间2016年1月21日1时13分11s,起始破裂点位于(37.67°N,101.61°E),震源深度为9.41km;震源中心的位置变迁可以分为1—6s和7—10s两个阶段,且均基本位于倾角约75°、倾向NE的斜面附近.根据震源中心的迁移特征,推测走向为335°,倾角为56°,滑动角为97°的节面为门源地震的破裂面.结合该地震滑动角较大及高倾角逆冲构造的活动特征,认为门源MS6.4地震应为冷龙岭北侧高倾角次级逆断层活动的结果.
关键词
门源MS6.4地震
逆时成像
起始破裂点
震源中心
Keywords
Menyuan Ms6.4 earthquake
time-reversal imaging technique
the initial rupture point
hypocentroid
分类号
P315.31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一种确定震源中心的方法:逆时成像技术(一)——原理与数值实验
许力生
杜海林
严川
李春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3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芦山M_S7.0地震究竟发生在哪里?
许力生
严川
张旭
李春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2016年青海门源M_S6.4地震重定位
黄浩
付虹
沙成宁
王培玲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