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隐天地,咫尺情韵——以云南凤庆石洞寺浅观中国理想人居
1
作者 王强鹏 王贺 从旺都吉 《古建园林技术》 2023年第4期86-90,共5页
中国人对山水之迷恋已是极致,一则因山水媾和万物阴阳两态之流变认识;二可借山纹水脉暗通昆仑神话之时空不尽。前者构建其认知世界之方法,后者为维稳其文化溯源所求之本源归属感,以及忘化时空、死生之界域囿限。亘古亘今,隐处丘园者,究... 中国人对山水之迷恋已是极致,一则因山水媾和万物阴阳两态之流变认识;二可借山纹水脉暗通昆仑神话之时空不尽。前者构建其认知世界之方法,后者为维稳其文化溯源所求之本源归属感,以及忘化时空、死生之界域囿限。亘古亘今,隐处丘园者,究其思想,多染映于道佛之法,而返窥宗教名山,素于山林最胜处,得居游自足之洞庭妙所,何也?遂凭托云南石洞寺,借境生文,以其“行望居游”之体验品判,引发今之园构,师法何式之问;究源古之隐者,生死流变之忧;承启当下居境,适宜理式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石洞寺 居游体验 生死流变 理想人居
下载PDF
孔子死亡观刍议 被引量:2
2
作者 毕治国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1年第2期49-51,共3页
孔子重生不重死,他说:“不知生,焉之死?”实际上是对死亡采取回避态度。在鬼神观念占统治地位的那个时代,孔子既没有否定鬼神的存在,也没有像后来的墨子那样明确肯定鬼神的存在,但他相信天命,仍然是唯心主义者。
关键词 孔子 死亡观 唯心论 "生" "心死 " "身死"
下载PDF
被销蚀的爱情理想与女性生存本相——试析格非《春尽江南》中庞家玉的爱情悲剧 被引量:1
3
作者 郭麦霞 《陇东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23-26,共4页
庞家玉(原名李秀蓉)是格非小说《春尽江南》中的主要人物形象,80年代的她单纯、温顺,面对突如其来的"爱"不知所措。进入婚姻的她迅速适应社会现实,成为物质世界的成功者但也失去了爱。最后她患病离婚真爱复苏。女主人公短暂... 庞家玉(原名李秀蓉)是格非小说《春尽江南》中的主要人物形象,80年代的她单纯、温顺,面对突如其来的"爱"不知所措。进入婚姻的她迅速适应社会现实,成为物质世界的成功者但也失去了爱。最后她患病离婚真爱复苏。女主人公短暂一生的爱情婚姻悲剧,引起人们对社会生活及其价值观念巨变下女性爱情婚姻以及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尽江南》 爱情理想 死亡
下载PDF
一个街头哲学家的理想与悲剧——谈苏格拉底的死 被引量:1
4
作者 赖辉亮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6-51,共6页
死是人生的一个大问题,如何对待死,也就是如何看待人生与人性,如何成就人道。死在苏格拉底那儿,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自觉行为,是一种文化。从法律、道德和灵魂学说三个层次来看苏格拉底殉道的理由,可以说,他是为了法律的公正、道... 死是人生的一个大问题,如何对待死,也就是如何看待人生与人性,如何成就人道。死在苏格拉底那儿,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自觉行为,是一种文化。从法律、道德和灵魂学说三个层次来看苏格拉底殉道的理由,可以说,他是为了法律的公正、道德的理想和灵魂的不朽而死,从而见出苏格拉底的伟大人格魅力及当时的社会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死亡 正义 道德理想 灵魂不朽
下载PDF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魅力 被引量:1
5
作者 廖颖 《怀化学院学报》 2007年第8X期42-43,共2页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千百年来为人们世代传唱,不单因为其有恢弘的意境、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构思、绚丽的辞藻、深刻的内涵,还因为从《离骚》中可以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屈原的人格魅力。屈原"修身清洁"、"忠君爱国"...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千百年来为人们世代传唱,不单因为其有恢弘的意境、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构思、绚丽的辞藻、深刻的内涵,还因为从《离骚》中可以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屈原的人格魅力。屈原"修身清洁"、"忠君爱国"、"以死明志"的独特人格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人格魅力 修身清洁 忠君爱国 以死明志
下载PDF
《迷途》之“迷”在何方
6
作者 杨向荣 王园波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8-11,共4页
李运启的长篇小说《迷途》是对改革开放至今社会转型期社会大众尤其是知识分子精神境遇的深刻反映。主人翁陈文秀在这个时代中丧失了理想,迷失于欲望,犹豫于生死,走向了迷途,归根结底乃是丧失了信仰或者价值观,其命运犹如欲望时代的寓言... 李运启的长篇小说《迷途》是对改革开放至今社会转型期社会大众尤其是知识分子精神境遇的深刻反映。主人翁陈文秀在这个时代中丧失了理想,迷失于欲望,犹豫于生死,走向了迷途,归根结底乃是丧失了信仰或者价值观,其命运犹如欲望时代的寓言:诸多的诱惑正如一条条岔路,人们随时都可能走进欲望的迷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途》 理想 欲望 死亡 价值观
下载PDF
先秦儒家生死观探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明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6期33-36,共4页
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先秦儒家学派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其人生价值。儒家主张舍生取义,但在生死抉择问题上,却是非常慎重的,并不赞同无谓的牺牲。追求精神不朽、正命而死是儒家看待死亡、超越死亡的基本态度。儒家... 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先秦儒家学派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其人生价值。儒家主张舍生取义,但在生死抉择问题上,却是非常慎重的,并不赞同无谓的牺牲。追求精神不朽、正命而死是儒家看待死亡、超越死亡的基本态度。儒家生死观念的形成与先秦时代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国同构组织形式是儒家生死观滋生的土壤,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其生死观的终极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生死观 价值观 社会理想 先秦时期
下载PDF
论无名氏的宗教情怀
8
作者 赵智 《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8-11,共4页
Wumingshi has got the profound and religious state of mind and he has tried to establish a kind of new faith to blend the religious essence of in West and East .This kind of new faith is the Utopia substantial ideal o... Wumingshi has got the profound and religious state of mind and he has tried to establish a kind of new faith to blend the religious essence of in West and East .This kind of new faith is the Utopia substantial ideal of Chinese sage and virtuous men in the past.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ound his religious feel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 religious faith and the Utopia ideal and the comprehension of the death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名氏 宗教信仰 宗教文化 小说评论 乌托邦 死亡意识
下载PDF
后生命空间的身份诱惑——解读《最爱》的身份诉求
9
作者 何燕李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第2期117-121,共5页
《最爱》讲述两个被边缘、异化的热病患者,在生的夹缝中守候后生命空间的故事。他们在现实中遭遇常人的歧视,承受无法改变的异质身份,也正是这种身份促成他们把有限的余生从向死而生转为向生而死。在"向生"的努力中,两人用先... 《最爱》讲述两个被边缘、异化的热病患者,在生的夹缝中守候后生命空间的故事。他们在现实中遭遇常人的歧视,承受无法改变的异质身份,也正是这种身份促成他们把有限的余生从向死而生转为向生而死。在"向生"的努力中,两人用先欲后爱的爱情及扮演"想象的他者"获得的亲情,砸烂伦理和宿命,弥补"生"的遗憾,从而更加顺利、合法地走向终极慰藉——"而死",最终得到一张婚书,以守护后生命空间中合法的身份诉求——埋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生而死 异质身份 想象的他者 后生命空间
下载PDF
为后世生活—汉族的生死观与死的条件 被引量:1
10
作者 渡边欣雄 王建新(译)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共4页
汉族理想的死亡是在“后世”(阴间)幸福生活的条件。理想的死,需要具备生前长寿、临终前的必要准备、寿终的正常死亡及成为被子孙祭祀的祖先等必要条件。
关键词 死的条件 寿终 寿龄 寿衣 寿材 寿坟 祖先
下载PDF
双重本能的认同和抵牾与双重自我的病态对抗——凯瑟琳拒嫁与迷恋希克厉的内在心理动因解析
11
作者 刘俊池 《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5期88-91,共4页
希克厉替补恩肖亡儿死亡空位后形成的死亡意象对凯瑟琳生存本能的威胁,以及对林敦所代表的凯瑟琳人格双重自我中理想自我的心理认同,使凯瑟琳拒嫁希克厉。而凯瑟琳的死亡本能对希克厉死神意象的心理认同,以及其对真实自我的外在匹配物... 希克厉替补恩肖亡儿死亡空位后形成的死亡意象对凯瑟琳生存本能的威胁,以及对林敦所代表的凯瑟琳人格双重自我中理想自我的心理认同,使凯瑟琳拒嫁希克厉。而凯瑟琳的死亡本能对希克厉死神意象的心理认同,以及其对真实自我的外在匹配物希克厉的潜意识心理认同,使凯瑟琳迷恋希克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瑟琳 希克厉 死亡意象 生存本能 死亡本能 真实自我 理想自我 心理认同
下载PDF
人生之超越——对爱伦·坡诗歌死亡主题的解读 被引量:5
12
作者 高彦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32-33,共2页
爱伦.坡的诗歌多以死亡为主题,充满了绝望情绪和悲观主义色彩,可同时其悲观绝望中又蕴涵着一种超现实的理想,一种对生的渴望、对爱的追求,耐人探寻品味。
关键词 新生 超越现实 死亡 理想
下载PDF
死亡、月夜及其它——《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创作浅探 被引量:1
13
作者 文珍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66-70,共5页
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描绘了众多普通人绝望的生活,但到底还是忧伤而不绝望的写作。作家通过死亡叙述的重复抒发沉重的人生悲叹,并在月夜的温情里建构理想世界。
关键词 迟子建小说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死亡 理想世界
下载PDF
顾城的死亡意识 被引量:4
14
作者 许艳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74-76,共3页
对顾城诗歌意象的解读显示 :回归自然和女儿国是顾城理想王国的最高境界 ,在理想的追逐与破灭中 ,又对死亡有着独特的预测性体验 ,最后漂泊无依的顾城渴望家并终于回归了“家”。
关键词 顾城 理想王国 自然 女儿国 诗歌 死亡意识
下载PDF
道德英雄的颂歌——解读《奥鲁诺可,或高贵的奴隶》中的理想人性
15
作者 曹磊 刘立辉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56-59,共4页
17世纪女作家阿芙拉.贝恩的小说《奥鲁诺可,或高贵的奴隶》讲述了非洲王子遭到英国奴隶主陷害卖至南美为奴,为寻求自由不屈抗争的故事。作品从人性图景、身体语言、荣誉意志和死亡抗争四个层次阐释理想人性,将情节的可读性与道德内涵的... 17世纪女作家阿芙拉.贝恩的小说《奥鲁诺可,或高贵的奴隶》讲述了非洲王子遭到英国奴隶主陷害卖至南美为奴,为寻求自由不屈抗争的故事。作品从人性图景、身体语言、荣誉意志和死亡抗争四个层次阐释理想人性,将情节的可读性与道德内涵的丰富性相结合。作为变革时代的产物,小说体现了作者对人性道德理想和现实的独立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人性 身体语言 荣誉意志 死亡抗争
下载PDF
海子诗歌:痛苦的“心灵历险”
16
作者 黄晶晶 江飞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82-85,97,共5页
无论是形而下的物质层面,还是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痛苦对于海子、对于海子的诗歌都是不可忽视的因子。曾经相对优越的家世,现在贫穷的家境,远远不是海子诗中所表达的感受清贫的温馨,而是海子难以回避又难以割舍的诗歌尴尬,这直接呈现于他... 无论是形而下的物质层面,还是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痛苦对于海子、对于海子的诗歌都是不可忽视的因子。曾经相对优越的家世,现在贫穷的家境,远远不是海子诗中所表达的感受清贫的温馨,而是海子难以回避又难以割舍的诗歌尴尬,这直接呈现于他的诸多关于母亲、关于贫穷、关于爱情的诗篇之中。爱情理想被贫穷粉碎之后的海子,最终因为诗歌理想的支撑和召唤,从此在诗歌的征途上一路狂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子 受难 心灵历程 诗歌理想
下载PDF
理想爱情的悲剧——论蒋子丹的婚恋小说
17
作者 崔润红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43-45,共3页
爱情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男女在本性以及社会性上的差异,爱情对于女人来说相对更加重要,对于那些有思想有理想的知识女性,她们对异性的要求更高,她们内心憧憬理想爱情,却忽视了这个社会是现实的,她们梦想的追求的理想爱情是... 爱情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男女在本性以及社会性上的差异,爱情对于女人来说相对更加重要,对于那些有思想有理想的知识女性,她们对异性的要求更高,她们内心憧憬理想爱情,却忽视了这个社会是现实的,她们梦想的追求的理想爱情是很难达到的,甚至是无处寻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爱情 悲剧 爱情态度 死亡 逃遁
下载PDF
大学热学教材中一些问题的探讨
18
作者 王洁 尹钊 《高师理科学刊》 2012年第3期49-52,共4页
针对大学物理热学教材中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在一些大学物理热学教材中对于阿伏伽德罗定律和分子内能表达式的推证,多方过程与绝热过程关系的确定,以及宇宙热寂说的认识等方面存在不足.通过阅读对比各相关教材,就问题不妥之处进行说明,... 针对大学物理热学教材中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在一些大学物理热学教材中对于阿伏伽德罗定律和分子内能表达式的推证,多方过程与绝热过程关系的确定,以及宇宙热寂说的认识等方面存在不足.通过阅读对比各相关教材,就问题不妥之处进行说明,并提出个人理解及推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伏伽德罗定律 理想气体内能表达式 绝热过程 宇宙热寂说
下载PDF
诗人自戕巡礼
19
作者 杨燕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7年第2期89-91,共3页
人在走出了动物界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着自我的生命意识,其中,死亡意识确证了其完整性的存在和更高级的特征。作为更敏感的社会群体——诗人群体对其有更深刻的体悟。纵观历史,古代的诗人多以社会外部原因作为其选择的依据;当代,尤其是80... 人在走出了动物界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着自我的生命意识,其中,死亡意识确证了其完整性的存在和更高级的特征。作为更敏感的社会群体——诗人群体对其有更深刻的体悟。纵观历史,古代的诗人多以社会外部原因作为其选择的依据;当代,尤其是80、90年代以来的诗人多注重个人内部原因。诗人的肉体消亡了,灵魂却走向了另一个世界,可是留给我们的是更多解读空间,单单其自杀的方式来讲就有许多可解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意识 死亡意识 社会外部 个人内部 水的世界 理想天梯
下载PDF
朝觐与眷念:曼德尔施塔姆与亚美尼亚
20
作者 姜磊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23年第2期69-80,共12页
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一生先后四次造访高加索地区。他将亚美尼亚视为俄罗斯对接“世界文化”的桥梁,是通往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窗口。数次高加索之行不再是单纯的旅行,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虔诚朝觐。在亚美尼亚,曼德尔施塔姆再次感受... 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一生先后四次造访高加索地区。他将亚美尼亚视为俄罗斯对接“世界文化”的桥梁,是通往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窗口。数次高加索之行不再是单纯的旅行,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虔诚朝觐。在亚美尼亚,曼德尔施塔姆再次感受到了诗才的悸动,迸发了创作的灵感。在《亚美尼亚》(组诗)和《亚美尼亚旅行记》中,通过石头、教堂、六翼公牛、亚拉腊山等一系列意象的书写,诗人塑造了理想中的诗意精神栖居地——亚美尼亚;通过冰冻的葡萄、垂死的陶土平原、年轻的坟墓、身上致命的面具被掀去、冬天盛开的雪地玫瑰等续写了死亡主题,并将死亡主题与诗人自身命运相联系,塑造出“同病相怜”眷念地——亚美尼亚。亚美尼亚旅行对诗人的创作风格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对亚美尼亚的眷念也持续到了诗人生命的尽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德尔施塔姆 亚美尼亚 死亡 诗意栖居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