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沉沦与澄明:大学教育追求人生意义的使命回归
1
作者 马廷奇 秦甜帆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34,共7页
人生意义是个体人生对主观自我和客观环境产生的积极影响的统一,具有根本性、必要性、个人性、动态性、发展性等特点。从教育的视角探讨大学为何要追求人生意义教育,其必要性根源于其明确守护的“育人”使命,可行性体现在人生意义的可教... 人生意义是个体人生对主观自我和客观环境产生的积极影响的统一,具有根本性、必要性、个人性、动态性、发展性等特点。从教育的视角探讨大学为何要追求人生意义教育,其必要性根源于其明确守护的“育人”使命,可行性体现在人生意义的可教性,现实性体现在大学和人的双重异化危机。随着大学现代研究理念、大学育人的强制性逻辑和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对于人文学科价值的遮蔽,人生意义问题也被逐出高等教育及大学的学术场域。在实践中,欲回归大学追求人生意义的教育使命,必须彰显人文学科对生命价值的导向,解除现代研究理念的权威束缚,重审习以为常的制度文化,重建世俗人文主义的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教育 人生意义 人文学科 现代研究理念
下载PDF
道隐天地,咫尺情韵——以云南凤庆石洞寺浅观中国理想人居
2
作者 王强鹏 王贺 从旺都吉 《古建园林技术》 2023年第4期86-90,共5页
中国人对山水之迷恋已是极致,一则因山水媾和万物阴阳两态之流变认识;二可借山纹水脉暗通昆仑神话之时空不尽。前者构建其认知世界之方法,后者为维稳其文化溯源所求之本源归属感,以及忘化时空、死生之界域囿限。亘古亘今,隐处丘园者,究... 中国人对山水之迷恋已是极致,一则因山水媾和万物阴阳两态之流变认识;二可借山纹水脉暗通昆仑神话之时空不尽。前者构建其认知世界之方法,后者为维稳其文化溯源所求之本源归属感,以及忘化时空、死生之界域囿限。亘古亘今,隐处丘园者,究其思想,多染映于道佛之法,而返窥宗教名山,素于山林最胜处,得居游自足之洞庭妙所,何也?遂凭托云南石洞寺,借境生文,以其“行望居游”之体验品判,引发今之园构,师法何式之问;究源古之隐者,生死流变之忧;承启当下居境,适宜理式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石洞寺 居游体验 生死流变 理想人居
下载PDF
悲剧情境中的生命本真——论莎士比亚罗马剧中的英雄形象 被引量:2
3
作者 许海燕 邱维平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63-67,共5页
莎士比亚的罗马剧着眼于英雄形象的塑造。英雄人物的共同特征是都具有本真的生命形态,这也是导致他们从荣誉之巅走向毁灭之谷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他们成为英雄的主导因素。在悲剧英雄身上,莎士比亚对于理想人性的探索得到了艺术化的体现。
关键词 悲剧情境 生命 莎士比亚 罗马剧 英雄形象 文学评论 戏剧 英国 理想人性
下载PDF
儒家心性之学对现代人生的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朱康有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年第7期9-14,共6页
本文通过考察现代人生状况 ,指出人类精神追求在形上侧面的深层困乏 ;儒家心性之学对人性的分析及其衍生的规范 ,可以引导社会生活在善的途径上不断前进 ;
关键词 物欲人生 心性之学 心性本体 理想人生
下载PDF
虚拟性与实在性相互建构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关于文学、艺术、传媒与元宇宙的对话 被引量:8
5
作者 夏德元 严锋 邓建国 《文化艺术研究》 2022年第2期18-33,112,共17页
人类生存既是实在生存,也是虚拟生存,但更多的是一种虚拟生存。因为只有人具备虚构的能力,能够通过想象和符号系统来实现群体的联系,借助媒介从自然界获取信息和能量,并按照自己的想象来改造自然,赋予实在界以意义。一部人类文明史,就... 人类生存既是实在生存,也是虚拟生存,但更多的是一种虚拟生存。因为只有人具备虚构的能力,能够通过想象和符号系统来实现群体的联系,借助媒介从自然界获取信息和能量,并按照自己的想象来改造自然,赋予实在界以意义。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的生存的虚拟性与实在性相互建构的历史。当然,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长期受制于媒介资源的匮乏,虽然也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创造了不朽的作品,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总体上始终是局促和窘迫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人的感觉器官乃至大脑的功能得到延伸和拓展。电子媒介的发明,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使时间和空间高度压缩,逐渐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并为人类摆脱物理时空的限制,得以在虚拟时空放飞梦想创造了条件。构成元宇宙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日趋成熟,则进一步凸显了虚拟的力量,并为人类的游戏化生存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虚拟生存 文学艺术 游戏化生存 完美的人 理想社会
下载PDF
论设计的本质特征与目的 被引量:1
6
作者 胡俊红 柴佳莉 《湖南包装》 2019年第4期7-11,共5页
人类社会的发展处处离不开设计的贡献。从远古到现代,人们对设计的理解与时俱进,对设计的认识不同,也反映设计在特定时期其作用与意义的差异性与时代性。为探索设计的本质特征,文章从不同角度加以剖析阐述,以求获得对"设计"... 人类社会的发展处处离不开设计的贡献。从远古到现代,人们对设计的理解与时俱进,对设计的认识不同,也反映设计在特定时期其作用与意义的差异性与时代性。为探索设计的本质特征,文章从不同角度加以剖析阐述,以求获得对"设计"内涵与外延的整体理解与把握。从词性、特性上解读,设计在作为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特定情境下,其结果体现物性、过程反映人性、价值显露本性。当今设计已从过去单一的造物行为走向多元交叉、混沌融合,呈现鲜明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丰富性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美术 设计 人性 物性 生活 理想
下载PDF
论人的生成和哲学教育——兼对目前高等教育的一些反思 被引量:3
7
作者 葛宇宁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6年第1期38-41,共4页
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他有一个生成的过程,也即要"长成人"。人的生成离不开教育,尤其是哲学教育,哲学教育和人的生成具有天生的契合性。哲学教育不是要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是培养人本身,即"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 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他有一个生成的过程,也即要"长成人"。人的生成离不开教育,尤其是哲学教育,哲学教育和人的生成具有天生的契合性。哲学教育不是要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是培养人本身,即"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反观中国的高等教育,由于远离了哲学教育的理念,它充满着功利性,注重"成才"而忽视了"成人",高校沦落为职业培训机构和文凭的生产工厂。未来的高等教育必须注入哲学教育的理念,走理想教育之路、坚持人格教育与生命教育、加大人文教育力度,否则,将走上不归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教育 人的生成 高等教育 理想教育 人格教育 生命教育 人文教育
下载PDF
人文精神的关怀——谈王安忆“庸常之辈”的写作精神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宇红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2-15,共4页
王安忆文学策略及叙事方式的转换历来是批评家谈论的焦点。本文旨在通过对其“庸常之辈”形象的梳理 ,浅析作家人文精神的思想底蕴 。
关键词 人文精神 "庸常之辈" 人生理想 家庭婚姻观念
下载PDF
人的现实生活:法治生长的土壤
9
作者 李友谊 于秀艳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82-84,共3页
法治植根于人的现实生活,以人的现实生活为坚实的源头和肥沃的土壤。法治必然反映人的现实生活的需求。人在现实生活中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是法治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法治只有扎根于人的现实生活才能走向理想,才能导引现实的人走向理想... 法治植根于人的现实生活,以人的现实生活为坚实的源头和肥沃的土壤。法治必然反映人的现实生活的需求。人在现实生活中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是法治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法治只有扎根于人的现实生活才能走向理想,才能导引现实的人走向理想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现实生活 植根 理想生活
下载PDF
大众文化悖论、日常生活批判与人的发展
10
作者 董四代 陈用芳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3-17,共5页
现代性在实现人们从传统解放的过程中,又将人纳入到其自身逻辑下。表现在文化上,就是大众文化以一种强势使主导文化之光黯然失色和高雅文化边缘化。人的发展有现实和理想两个维度,大众文化使人在一种情感宣泄和追求时尚中实现感官满足,... 现代性在实现人们从传统解放的过程中,又将人纳入到其自身逻辑下。表现在文化上,就是大众文化以一种强势使主导文化之光黯然失色和高雅文化边缘化。人的发展有现实和理想两个维度,大众文化使人在一种情感宣泄和追求时尚中实现感官满足,但又在认同现实中忘却传统,失去批判超越的理想主义。日常生活批判把传统、现实和理想视为人的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以主动精神在追求未来中判断现实,表达着现代化中人的发展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大众文化 理想主义 日常生活批判
下载PDF
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徐志摩文艺思想探隅
11
作者 李俊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76-79,共4页
徐志摩主张生活就是艺术,生活与艺术的中介是自然。他认为物与人一样,都具有物尽其性的特点,因此,在人性与自然物性的观照、置换中,产生了艺术。尽管这种观点道出了诗性思维的某些真谛,但也明显抽去了人性的现实内容。
关键词 现实生活 艺术 自然 人性 理想
下载PDF
王夫之美育思想初探
12
作者 刘翠红 《德州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79-82,共4页
王夫之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目前学界对其美育思想缺乏系统的思考和全面的探讨。王夫之美育的终极目标即使人实现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人生境界;王夫之认为美育应与人生过程相始终,是人面向理想境界对自己当下人生的无限超越... 王夫之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目前学界对其美育思想缺乏系统的思考和全面的探讨。王夫之美育的终极目标即使人实现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人生境界;王夫之认为美育应与人生过程相始终,是人面向理想境界对自己当下人生的无限超越的过程;王夫之重视培养完美和谐人格的美育过程中诗乐所起的作用;他还探讨了教学过程中美育原则的应用等。在中国美育思想史上王夫之的美育思想处于集大成又使之走向历史终结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美育思想 人生境界 理想人性
下载PDF
普罗米修斯精神:人性升华的最高境界
13
作者 罗杰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9期18-21,100,共5页
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恩格斯"美学和历史的观点"为依据,以人类主体性为核心及文化系统为基础的视阈来审美观照"普罗米修斯精神",这种精神反映在人性结构、生命冲动、理想人格三个层面上。从"... 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恩格斯"美学和历史的观点"为依据,以人类主体性为核心及文化系统为基础的视阈来审美观照"普罗米修斯精神",这种精神反映在人性结构、生命冲动、理想人格三个层面上。从"普罗米修斯精神"中分析出人类命运的人性根据,从而科学整体地塑造理想人格和健全的人生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罗米修斯精神 人性结构 生命冲动 理想人格
下载PDF
论儒家“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
14
作者 杨秀军 贺志敏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3期13-15,共3页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儒家所讲的“天人合一”主要是指道德价值意义上的合一,包含两个方面的伦理意蕴:一是人性与天道的统一;一是人生理想的天人调谐。可以说,儒家的天人观正是中国传统社会人生哲学的精华所在。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人性 天道 人生理想
下载PDF
浅谈叶昼小说评点的虚实观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晓兵 《太原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37-39,共3页
叶昼的小说评点,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有很大贡献。他的贡献在于他从文学的源泉、审美理想和创作方法几个方面为写实主义创作理论初步奠定了基础。在文学的源泉问题上,叶昼较为正确地回答了文学与生活、艺术虚构与生活真实的关系,他认为... 叶昼的小说评点,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有很大贡献。他的贡献在于他从文学的源泉、审美理想和创作方法几个方面为写实主义创作理论初步奠定了基础。在文学的源泉问题上,叶昼较为正确地回答了文学与生活、艺术虚构与生活真实的关系,他认为文学来源于生活,又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虚构。这种理论观点对我国小说批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昼 小说评点 虚实 生活真实 艺术真实 人情物理
下载PDF
“在生活中真正成其为人”——论《神圣家族》中的生活世界观 被引量:1
16
作者 任帅军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16,共8页
从唯心主义的思辨哲学出发还是从唯物主义的现实生活出发,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一个重要出发点。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中介,展开对唯心主义思辨哲学的批判。从感性的对象入手还是从人本... 从唯心主义的思辨哲学出发还是从唯物主义的现实生活出发,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一个重要出发点。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中介,展开对唯心主义思辨哲学的批判。从感性的对象入手还是从人本身的生活入手,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水岭。面对现实的生活,走向“精神的绝对的社会主义”还是“群众的世俗的社会主义”,决定了人类是否能够找到解放自己的现实道路,即“在生活中真正成其为人”的道路。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形成一种全新的世界观生活世界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圣家族 生活世界观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社会主义
下载PDF
都市文明下的人性困惑、人生理想与现实冲突——读《梅雨之夕》
17
作者 唐伦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第10期177-178,181,共3页
《梅雨之夕》是著名小说家施蛰存代表作之一,该作品将心理分析及内心独白等多种现代主义小说元素糅杂于一体,将都市文明下的人性困惑、人生理想与现实冲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本文在对《梅雨之夕》中人性困惑、人生理想与现实冲突进... 《梅雨之夕》是著名小说家施蛰存代表作之一,该作品将心理分析及内心独白等多种现代主义小说元素糅杂于一体,将都市文明下的人性困惑、人生理想与现实冲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本文在对《梅雨之夕》中人性困惑、人生理想与现实冲突进行分析的同时,对《梅雨之夕》中困惑与冲突之源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之夕》 人性困惑 人生理想 现实冲突
下载PDF
人的全面发展——成人教育的理念与现实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黎明 《函授教育(继续教育研究)》 2003年第1期46-49,共4页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类发展的崇高理想境界,同时也是现实人生的必然选择,全面发展的个人是独具个性、自出发展、不断自我完善的个人。成人教育则是面向人的现实生活的开放教育,推祟个性发展的自由教育及终身教育的集中体现,所以说...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类发展的崇高理想境界,同时也是现实人生的必然选择,全面发展的个人是独具个性、自出发展、不断自我完善的个人。成人教育则是面向人的现实生活的开放教育,推祟个性发展的自由教育及终身教育的集中体现,所以说,成人教育理应而且现实地体现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旨意和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教育 全面发展 终生教育理念 理念 自由教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