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理想自我的寂灭——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威利·洛曼的悲剧 |
宋秀葵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7 |
7
|
|
2
|
生活方式现实-理想差异在完美主义与自我损耗间的中介作用研究 |
张静怡
王利刚
高文斌
|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3
|
论古德曼·布朗的信仰崩溃——来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透视 |
方英
|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
2007 |
3
|
|
4
|
一个抒写自我人格理想的文本——与《〈荷塘月色〉:一个精神分析的文本》作者商榷 |
吴周文
陈长红
|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4
|
|
5
|
游苔莎悲剧的后精神分析解读 |
龙娟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3 |
4
|
|
6
|
人文精神的关怀——谈王安忆“庸常之辈”的写作精神 |
赵宇红
|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03 |
1
|
|
7
|
关于理想自我——“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心理咨询实践与思考 |
童秀英
朱红
于秀敏
|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0 |
|
8
|
镜像理论观照下海德先生的理想自我 |
刘凡群
|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0 |
|
9
|
理想人格的当代视野 |
吴先伍
吴兴华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0 |
2
|
|
10
|
理想自我与现实的冲突——对《屋顶丽人》中斯坦利言行的拉康式解读 |
张涛
|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
2014 |
0 |
|
11
|
论拉康的“镜像阶段”与庄子的“至德之世” |
王永豪
|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7 |
0 |
|
12
|
试论中国书法艺术的创作 |
徐建新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3
|
《名利场》:欲望主体的形成与幻灭 |
崔凌云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4 |
2
|
|
14
|
镜中之像——阅读和理解昆德拉小说世界的一条新路径 |
赵琼红
|
《北方论丛》
|
2004 |
1
|
|
15
|
追求理想自我的挫败之旅:对《吉姆爷》的拉康式解读 |
倪菲菲
|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12 |
0 |
|
16
|
《看不见的人》的拉康式解读 |
王智博
|
《绥化学院学报》
|
2011 |
0 |
|
17
|
《芳华》:青春的文化记忆与身体的多重奏 |
陈矿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2019 |
0 |
|
18
|
长期健身活动对大学生印象管理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
张立敏
张力为
杨宁
李志荣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