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奈达理论新解“等效翻译”非奈达理论——“等效翻译”乃中西方译论家误读而产生的翻译标准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田心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38-42,共5页
受西方误读和误译的影响,中国译论家将奈达的Functional Equivalence误译成"功能对等";后来"功能对等"进一步被错误地推演为"等效翻译"。"等效翻译"原则是中国一些翻译理论家在西方译论家误读... 受西方误读和误译的影响,中国译论家将奈达的Functional Equivalence误译成"功能对等";后来"功能对等"进一步被错误地推演为"等效翻译"。"等效翻译"原则是中国一些翻译理论家在西方译论家误读误译Equivalence的基础上自己创造的翻译原则;它的理论基础违背了翻译的本质,没有实质理论内容和体系。Functional Equivalence被译成"功能对等"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功能对等"被推演为"等效翻译"进一步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奈达翻译理论 功能相当 功能对等 等效翻译 误读误译
下载PDF
民族文化身份嬗变与古代典籍核心词汇翻译--以《论语》中的“仁”为例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福祥 徐庆利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年第2期98-102,共5页
近几个世纪以来,古代典籍核心词汇翻译不当致使中国文化在西方经受了不同程度的误读,导致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失语及文化身份嬗变。本文以《论语》的核心词"仁"的翻译为例,分析了"仁"的翻译不当导致了儒家核心... 近几个世纪以来,古代典籍核心词汇翻译不当致使中国文化在西方经受了不同程度的误读,导致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失语及文化身份嬗变。本文以《论语》的核心词"仁"的翻译为例,分析了"仁"的翻译不当导致了儒家核心思想及孔子形象在西方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扭曲、变形及误读,在此基础上指出应以异化翻译策略为指导,结合使用音译法和综合性注释法来翻译古代典籍核心词汇,以在中西文化交流中逐步建立中国文化话语体系,减少西方对中国的文化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典籍 核心词汇 文化身份嬗变 翻译
下载PDF
圣经翻译“钦定”现象的“误识”效应
3
作者 任东升 裴继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93-96,共4页
宗教翻译"钦定"现象是指以国家或教会最高统治者名义对某一译本或其翻译、制作、发行、阅读等实施权威化的过程,即译本法定化过程。圣经的传布和基督教的传播得益于圣经翻译"钦定"现象,圣经翻译"钦定"史... 宗教翻译"钦定"现象是指以国家或教会最高统治者名义对某一译本或其翻译、制作、发行、阅读等实施权威化的过程,即译本法定化过程。圣经的传布和基督教的传播得益于圣经翻译"钦定"现象,圣经翻译"钦定"史料显示圣经钦定现象呈现出单语钦定传承性、多语钦定并存、宗教政治性显著的特征。圣经翻译"钦定"现象作为温和的权力争夺方式,通过"钦定"赋予译本特定的符号,进而在大众对这一特定符号的"误识"过程中实现了译本权威的建构。圣经翻译"钦定"现象的"误识"效应,反映了宗教政治对宗教文本强力操控的运作机制,也是符号权力合法化,并对宗教政治、宗教传播,甚至译本所处的社会文化、认知结构和社会秩序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翻译 “钦定”现象 符号资本 符号暴力 误识效应
下载PDF
从译者身份看等效原则的相对性
4
作者 范玲娟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96-97,101,共3页
经过翻译家长期的摸索和研究,等效论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对于等效翻译的标准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文章从译者的身份——读者、创造者、研究者入手,证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身份转换不是单方向的,而是原文读者创造者研究者译文读者的一个循... 经过翻译家长期的摸索和研究,等效论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对于等效翻译的标准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文章从译者的身份——读者、创造者、研究者入手,证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身份转换不是单方向的,而是原文读者创造者研究者译文读者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译者身份的多重性反映了翻译过程的多变因素,而这些多变因素又决定了翻译活动只能无止境地向一个相对的等效标准靠近,其文化缺失难以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效翻译 译者身份 相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