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GLP on Intestinal Mucosal Injury and the Change of TNF-α Content in Hemorrhagic Shock Rabbits
1
作者 杨红梅 CHEN Jie +1 位作者 LI Yi-pei WANG Li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第6期691-694,共4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testinal mucosal injury and the change of TNF-αcontent in rabbits with hemorrhagic shock/reperfusion(HS-R)and the effects of ganoderma Lcidum polysaccharide(GLP)on them.Methods 30rabbits we...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testinal mucosal injury and the change of TNF-αcontent in rabbits with hemorrhagic shock/reperfusion(HS-R)and the effects of ganoderma Lcidum polysaccharide(GLP)on them.Methods 30rabbits were made into hemorrhagic shock,then reperfused with different liquids.These rabbits were divid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into three groups:sham operation group(Sham group),reperfusion with normal saline group(NS group),reperfusion with 1%GLP group(LS group).Bacterial translocation of blood and TNF-αcontent in serum were respectively observed at the time before shock,40 min after shock,40 min and 90 min after.TNF-αcontent in intestinal mucosa and the degree of intestinal mucosal injury were examined at 90 min post-resuscitation.Results 1 With the extension of reperfusion time,the positive rate of blood bacteria increased gradually in NS group,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Sham group and LS group(P<0.05),meanwhile the degree of intestinal mucosal injury in NS group was more severe than that of Sham group and LS group too(P<0.05).2TNF-αcontent in serum of NS group and LS group were increased obviously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shock and in Sham group(P<0.05).TNF-αcontent in serum was further increased after reperfusion with NS,which was distinctly higher than that in LS group.TNF-αcontent in intestinal mucosa of N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LS group and Sham group too(P<0.05).Conclusion GLP can protect intestinal mucosa against HS-R injury,and its effects may relate with the change of TNF-αin hemorrhagic shock rabb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morrhagic shock reperfusion injury ganoderma Lucidum polysaccharide intestinal mucosa TNF-Α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回肠黏膜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蒋龙元 杨炼红 +3 位作者 钟娃 何志捷 常建星 黄子通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42-545,共4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回肠黏膜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对照动物研究,用改良Chaudry方法制备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60min后回输血液和生理盐水进行复苏,部分加用乌司他丁治疗。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回肠黏膜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对照动物研究,用改良Chaudry方法制备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60min后回输血液和生理盐水进行复苏,部分加用乌司他丁治疗。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含量和回肠黏膜细胞Bax、Bcl2、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大鼠失血性休克及复苏后血清TNFα、MDA含量以及回肠黏膜细胞Bax、caspase3蛋白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Bcl2明显降低。复苏后血清TNFα含量下降,MDA含量升高;回肠黏膜细胞Bax、caspase3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下降,Bcl2蛋白明显升高;乌司他丁复苏组上述指标的恢复程度较生理盐水复苏组为好。结论乌司他丁可抑制失血性休克大鼠回肠黏膜细胞的凋亡,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休克 失血性 回肠黏膜 凋亡 大鼠
下载PDF
饲粮添加鼠李糖乳酸杆菌GG对轮状病毒感染的断奶仔猪回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毛湘冰 汤俊 +6 位作者 陈代文 余冰 何军 郑萍 虞洁 罗钧秋 罗玉衡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8-82,91,共6页
【目的】旨在探讨饲粮添加鼠李糖乳酸杆菌GG(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是否可以缓解轮状病毒(rotav-irus,RV)感染对断奶仔猪回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4头健康的21日龄断奶的"杜×长×大"仔猪,采... 【目的】旨在探讨饲粮添加鼠李糖乳酸杆菌GG(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是否可以缓解轮状病毒(rotav-irus,RV)感染对断奶仔猪回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4头健康的21日龄断奶的"杜×长×大"仔猪,采用2×2因子试验设计,即LGG处理(添加或不添加109 CFU/kg LGG饲粮)和RV攻毒(灌服轮状病毒或无菌培养液),于试验第15天早上进行RV攻毒。试验期为19 d。【结果】RV攻毒诱导了断奶仔猪腹泻,显著提高了仔猪回肠黏膜中轮状病毒抗体和非结构蛋白4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回肠黏膜的隐窝深度(P<0.05),显著降低了回肠黏膜的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及ZO-1、occludin、mucin 1和mucin 2的表达(P<0.05)。饲粮中添加LGG显著提高了回肠黏膜的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P<0.05),有降低回肠黏膜隐窝深度的趋势(P=0.08),显著提高了回肠黏膜中ZO-1、occludin、mucin 1和mucin 2的表达(P<0.05);并降低了断奶仔猪的腹泻和回肠黏膜中非结构蛋白4含量(P<0.05),显著缓解了RV对回肠黏膜形态结构及ZO-1、occludin、mucin 1和mucin 2表达的影响(P<0.05)。【结论】饲粮添加LGG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RV诱导的断奶仔猪腹泻,而这一作用与其可改善仔猪回肠黏膜屏障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李糖乳酸杆菌GG 断奶仔猪 轮状病毒 回肠黏膜屏障功能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氧化应激仔猪回肠黏膜形态、抗氧化能力、紧密连接蛋白及炎性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符清瑶 施力光 +4 位作者 周汉林 曹婷 马中华 姜宏正 荀文娟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63-1172,共10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白藜芦醇(Res)对氧化应激仔猪肠道黏膜结构、抗氧化能力、紧密连接蛋白及炎性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选择健康状况良好、胎次相近的28日龄三元杂交(杜×长×大)断奶仔猪30头,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 本试验旨在研究白藜芦醇(Res)对氧化应激仔猪肠道黏膜结构、抗氧化能力、紧密连接蛋白及炎性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选择健康状况良好、胎次相近的28日龄三元杂交(杜×长×大)断奶仔猪30头,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10、30、90 mg/kg Res,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仔猪。于试验第15天清晨给试验组[敌草快(Diquat)组、Diquat+10 mg/kg Res组、Diquat+30 mg/kg Res组、Diquat+90 mg/kg Res组]仔猪按照10 mg/kg BW的剂量腹腔注射Diquat建立氧化应激模型,对照组只注射相同剂量灭菌生理盐水为参照。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Diquat组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显著降低(P<0.05),隐窝深度显著升高(P<0.05);肠黏膜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显著降低(P<0.05);肠黏膜闭锁小带蛋白-1(ZO-1)、闭锁蛋白(Occludin)和跨膜蛋白(Claudin)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与Diquat组相比,Diquat+30 mg/kg Res组和Diquat+90 mg/kg Res组回肠绒毛高度和V/C显著提高(P<0.05);肠黏膜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GSH-Px和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其中以Diquat+90 mg/kg Res组效果最为显著;肠黏膜ZO-1、Occludin和Claudin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提高(P<0.05),且不同Res剂量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肠黏膜IL-1β、TNF-α和IL-6含量显著降低(P<0.05),同时IL-10含量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Res可以提高氧化应激仔猪回肠抗氧化酶活性,改善回肠黏膜形态结构,同时抑制肠道炎症的发生,维持肠道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仔猪 回肠黏膜 氧化应激 肠道健康
下载PDF
生长激素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2
5
作者 朱建明 汪良 +1 位作者 管洪庚 陈易人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4年第5期637-639,667,共4页
目的 研究生长激素(GH)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胆总管结扎组和胆总管结扎+生长激素组3组。两周后测定3组大鼠门静脉和体静脉血液的内毒素水平;对肠系膜淋巴结(MLNs)和肝脏进行细菌培养;... 目的 研究生长激素(GH)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胆总管结扎组和胆总管结扎+生长激素组3组。两周后测定3组大鼠门静脉和体静脉血液的内毒素水平;对肠系膜淋巴结(MLNs)和肝脏进行细菌培养;用RT-PCR测定肠粘膜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mRNA的表达水平;取末端回肠组织观察肠黏膜病理变化。结果 胆总管结扎两周后大鼠发生内毒素和细菌移位,肠黏膜正常结构受损。使用GH后肠黏膜IGF-1 mRNA表达水平增高,上述病变显著减轻。结论 阻塞性黄疸使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使用GH可上调IGF-1 mRNA的表达,对阻黄大鼠肠黏膜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黄疸 肠粘膜 生长激素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下载PDF
大黄素对免疫应激仔猪回肠黏膜形态、抗氧化能力、紧密连接蛋白及炎性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马中华 施力光 +5 位作者 符清瑶 侯晓晓 杨文 姬孟瑶 姜宏正 荀文娟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19-26,共8页
试验旨在研究大黄素(emodin,ED)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免疫应激断奶仔猪肠道的黏膜形态、抗氧化能力、紧密连接蛋白及炎性因子mRNA的影响。试验挑选健康状况良好、胎次相近的28日龄左右的三元杂交(杜×长×大... 试验旨在研究大黄素(emodin,ED)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免疫应激断奶仔猪肠道的黏膜形态、抗氧化能力、紧密连接蛋白及炎性因子mRNA的影响。试验挑选健康状况良好、胎次相近的28日龄左右的三元杂交(杜×长×大)断奶仔猪24头,采用2×2双因素随机试验设计,分为日粮(基础日粮或日粮中添加300 mg/kg大黄素)和应激(生理盐水对照或脂多糖注射)两个处理,4个组设计如下:①CON组,饲喂基础日粮;②ED组,日粮中添加300 mg/kg大黄素;③LPS应激组,注射LPS、饲喂基础饲粮;④LPS+ED组,注射LPS、饲喂基础饲粮并添加300 mg/kg大黄素。在试验第21 d LPS应激组和LPS+大黄素组腹膜注射100μg/kg·BW LPS,建立免疫应激模型,对照组和大黄素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灭菌生理盐水。试验期为21 d。结果表明:对比基础日粮组,饲粮中添加300 mg/kg ED仔猪的绒毛高度和V/C指标显著升高(P<0.05);在饲粮中添加ED后,则会影响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的升高、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上升(P<0.05);饲粮中添加ED显著提高了CAT的mRNA相对表达(P<0.05),ED的添加使得IL-6和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和含量显著降低,饲粮中添加ED会显著提高肠黏膜闭锁小带蛋白(ZO-1)、闭锁蛋白(Occludin)的相对表达量(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ED可以改善回肠黏膜形态,提高回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提高回肠抗氧化性能和抗炎性能,保护肠道的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 免疫应激 仔猪 回肠黏膜 抗氧化性能 抗炎性能
下载PDF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小鼠肠黏膜损伤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郭琲婷 郭晓霞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09-113,共5页
目的基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介导的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TLR4/NF-κB)信号通路,初步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模型小鼠的肠黏膜损伤机制。方法将40只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20只。采用聚肌胞苷酸[poly(I... 目的基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介导的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TLR4/NF-κB)信号通路,初步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模型小鼠的肠黏膜损伤机制。方法将40只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20只。采用聚肌胞苷酸[poly(I∶C)]5 mg/kg复制PBC小鼠模型。分别于给药8周、16周时处死小鼠(处死前禁食1 d),采集末端回肠以备检测。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回肠组织的病理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回肠组织中TNF-α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方法测定回肠组织中TLR4mRNA、NF-κB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模型组肠黏膜绒毛萎缩、变短、断裂,可见上皮下间隙增大、扩张,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于黏膜固有层甚至肌层,上皮层与固有层分离,伴随固有层毛细血管暴露,甚至出现固有层破坏、不完整,Chiu氏评分明显高于同期正常组(P均<0.01)。模型组肠组织中TNF-α水平高于同期正常组(P<0.01);与同期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肠组织中TNF-α、TLR4、NF-κB mRNA的表达水平较高(P均<0.01)。结论 PBC模型小鼠肠黏膜损伤机制与肠组织中TNF-α介导的TLR4/NF-κB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肠黏膜损伤 TLR4/NF-κB信号通路 TNF-Α
下载PDF
不同频率摩腹对脾虚家兔回肠黏膜形态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郭锐伟 王继红 陈玉梅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48-650,I0025,I0026,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频率摩腹法对脾虚家兔回肠黏膜形态学的影响,探讨手法频率与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48只新西兰家兔适应性喂养7 d后,随机抽取8只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家兔接受灌胃造脾虚模型,后将造模家兔随机分为A组、B组、C组、D组和...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频率摩腹法对脾虚家兔回肠黏膜形态学的影响,探讨手法频率与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48只新西兰家兔适应性喂养7 d后,随机抽取8只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家兔接受灌胃造脾虚模型,后将造模家兔随机分为A组、B组、C组、D组和P组(模型对照组),每组8只。A组、B组、C组、D组分别在中脘、天枢(双)给予50~100、101~150、151~200次/min和201~250次/min频率段的摩法,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不接受手法操作。于手法干预后处死家兔,取小肠回肠段,脱水干燥后导电胶固定,电子显微镜观察回肠黏膜形态改变,通过比较回肠形态学变化差异以分析手法治疗效应。结果:手法干预后B组101~150次/min频率组绒毛未见肿胀,未见炎性细胞,黏膜下层结构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频率101~150次/min摩法对脾虚家兔回肠黏膜有较好的修复作用,为干预脾虚型家兔最佳频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频率 摩法 手法补泻 回肠黏膜 形态学 脾虚家兔
下载PDF
旋转剥离直肠黏膜并回肠N形造袋治疗家族性结肠息肉病6例报告
9
作者 周家镇 魏成刚 任明扬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07年第2期46-47,共2页
为探索外科治疗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新方法,采用旋转剥离直肠黏膜、回肠N形造袋手术治疗6例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患者。术后3~7d,便气分离;7~10d,大便成形。病人食欲好。5例随访3~16年,大便每日1次,无夜便,小便正常;1例随访4个月... 为探索外科治疗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新方法,采用旋转剥离直肠黏膜、回肠N形造袋手术治疗6例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患者。术后3~7d,便气分离;7~10d,大便成形。病人食欲好。5例随访3~16年,大便每日1次,无夜便,小便正常;1例随访4个月至16年,白天2次大便,无夜便。术后6例植物神经功能、性功能也均正常,无感染,无息肉复发。结果表明,高断肠系膜上动、静脉,全直肠肌鞘内回肠N形袋-肛管吻合术,是治疗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有效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 旋转剥离直肠黏膜 回肠N形袋 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