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cking plate fixation combined with iliac crest bone autologous graft for proximal humerus comminuted fracture 被引量:39
1
作者 Zhu Lian Liu Yueju +5 位作者 Yang Zongyou Li Han Wang Juan Zhao Changping Chen Xiao Zhang Yingz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9期1672-1676,共5页
Background Although the use of an intramedullary fibular allograft together with locking plate fixation can provide additional medial support and prevent varus malalignment in displaced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with... Background Although the use of an intramedullary fibular allograft together with locking plate fixation can provide additional medial support and prevent varus malalignment in displaced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with promising results,the fibular autograft donor site often sustains significant trauma and cannot restore the articular surface of comminuted fractures.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outcomes of a locking plate and crest bone autologous graft for treating proximal humerus comminuted fractures.Methods We assessed the functional outcomes and complication rates in 40 patients with proximal humerus comminuted fractures.Eighteen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a locking plate and an autologous crest bone graft (experimental group),and 22 were treated with only the locking plate and no bone graft (control group).Postoperative assessments included radiographic imaging,range of motion analysis,pain level based on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and the SF-36 (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as well as whether patients could retum to their previous occupation.Results All fractures healed both clinically and radiologicall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re was no more than 2 mm collapse of the humeral head,and no osteonecrosis or screw penetration of the articular surface.In contrast,two patients had a nonunion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y eventually accepted total shoulder replacements.The average time from surgery to radiographic union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4.66±1.63) month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5.98±1.57) months) (P <0.05).For the experimental versus controls groups,the mean shoulder active flexion (148.00±18.59 vs.121.73±17.20) degrees,extension (49.00±2.22 vs.42.06±2.06) degrees,internal rotation (45.00±5.61 vs.35.00±3.55)degrees,external rotation (64.00±9.17 vs.52.14±5.73)degrees,and abduction (138.00±28.78 vs.105.95±15.66) degrees were all significantly higher (all P <0.001).The median SF-36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88.00±5.71) poi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69.45±9.45) points; P <0.001).The median VAS pain level (mean rank,10.50)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mean rank,47.19) of the control group (P <0.001).All but one patient (17 of 18,94.4%)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turned to their previous activities or occupations,and that one patient changed to a different occupation because of slight restrictions to activities.On the other hand,four patients could not return to their previous activities or occupations i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Locking plate fixation combined with an iliac crest bone graft is an effective technique for treating proximal humerus comminuted fra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xed-angle locked plating proximal humerus comminuted fracture iliac crest bone
原文传递
口内血管吻合髂骨瓣修复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
2
作者 卜琳琳 张宏羽 +2 位作者 曹磊鸣 刘冰 贾俊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28,共6页
目的:介绍数字外科引导下利用口内血管吻合技术联合血管化游离髂骨瓣移植在颌骨重建中的临床操作与优势,探讨口内血管吻合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武汉大学口腔医学口腔颌面外科3例因颌骨良性肿瘤需行颌骨切除并同期修复的患者... 目的:介绍数字外科引导下利用口内血管吻合技术联合血管化游离髂骨瓣移植在颌骨重建中的临床操作与优势,探讨口内血管吻合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武汉大学口腔医学口腔颌面外科3例因颌骨良性肿瘤需行颌骨切除并同期修复的患者,术前对患者进行颌骨及髂骨CT扫描,制定虚拟手术计划,设计、制作取骨截骨导板,手术切除肿瘤,其中2例为口内入路切除,1例为口外入路切除。截取髂嵴部带血管蒂骨瓣,以面动静脉为受区吻合血管与髂骨瓣血管蒂进行吻合,从而完成髂骨瓣对颌面部缺损的重建修复。随访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进行评估。结果:3例手术均成功完成,其中2例患者无口外切口,1例患者仅有一处原发灶切除为口外切口。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颌面部结构基本对称且美观。结论:口内血管吻合技术与髂骨瓣及虚拟手术计划相结合可以取得良好的术后结果。口内吻合技术不仅可以完成口内颌骨病灶切除后重建,对于需经口外入路切除病灶的病例也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内血管吻合 髂骨瓣 颌骨重建
下载PDF
Arthroscopy with subscapularis upper one-third tenodesis for treatment of recurrent anterior shoulder instability independent of glenoid bone loss
3
作者 Bai-Jing An Feng-Lin Wang +3 位作者 Yao-Ting Wang Zhe Zhao Ming-Xin Wang Geng-Yan Xing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2年第25期8854-8862,共9页
BACKGROUND Recurrent anterior shoulder instability is a common traumatic injury,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which is recurrent anteroinferior dislocation of the humeral head.The current follow-up study showed t... BACKGROUND Recurrent anterior shoulder instability is a common traumatic injury,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which is recurrent anteroinferior dislocation of the humeral head.The current follow-up study showed that the effect of arthroscopic Bankart repair is unreliable.AIM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rthroscopy with subscapularis upper one-third tenodesis for treatment of anterior shoulder instability,and to develop a method to further improve anterior stability and reduce the recurrence rate.METHODS Between January 2015 and December 2018,male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anterior shoulder instability were selected.One hundred and twenty patients had a glenoid defect<20%and 80 patients had a glenoid defect>20%.The average age was 25 years(range,18–45 years).Patients with a glenoid defect<20%underwent arthroscopic Bankart repair with a subscapularis upper one-third tenodesis.The patients with a glenoid defect>20%underwent an arthroscopic iliac crest bone autograft with a subscapularis upper one-third tenodesis.All patients were assessed with Rowe and Constant scores.RESULTS The average shoulder forward flexion angle was 163.6°±8.3°and 171.8°±3.6°preoperatively and at the last follow-up evaluation,respectively.The average external rotation angle when abduction was 90°was 68.4°±13.6°and 88.5°±6.2°preoperatively and at the last follow-up evaluation,respectively.The mean Rowe scores preoperatively and at the last follow-up evaluation were 32.6±3.2 and 95.2±2.2,respectively(P<0.05).The mean Constant scores preoperatively and at the last follow-up evaluation were 75.4±3.5 and 95.8±3.3,respectively(P<0.05).No postoperative dislocations were recorded by the end of the follow-up period.CONCLUSION Arthroscopy with subscapularis upper one-third tenodesis was effective for treatment of recurrent anterior shoulder instability independent of the size of the glenoid bone defect,enhanced anterior stability of the shoulder,and did not affect postoperative range of motion of the affected lim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HROSCOPY SUBSCAPULARIS iliac crest bone autograft Recurrent anterior shoulder instability Glenoid bone loss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平面阻滞用于髂嵴前部取骨移植术的效果
4
作者 赵丽艳 康定坤 +4 位作者 于国军 陈可新 王艳 袁哲 孙芳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55-1059,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平面(TFP)阻滞在髂嵴前部取骨移植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髂嵴前部取骨移植术患者59例,男32例,女27例,年龄18~64岁,BMI 18~24 kg/m^(2),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TFP阻滞联合全麻组(T组,...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平面(TFP)阻滞在髂嵴前部取骨移植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髂嵴前部取骨移植术患者59例,男32例,女27例,年龄18~64岁,BMI 18~24 kg/m^(2),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TFP阻滞联合全麻组(T组,n=30)和常规全麻组(G组,n=29)。T组行超声引导下术侧TFP阻滞,G组不进行TFP阻滞。记录麻醉诱导前1 min、手术开始后1、10、30、60 min和手术结束时的HR、MAP和呼出气七氟醚浓度(C_(ET)Sev)、术中芬太尼、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记录术后4、8、12、24、48 h髂骨供区的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记录PCIA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曲马多补救镇痛用量、补救镇痛和患者对髂骨供区镇痛的满意情况。结果与G组比较,手术开始后1、10、30 min T组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P<0.05),手术开始后1 min至手术结束时T组C_(ET)Sev明显降低(P<0.05);T组术中芬太尼、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P<0.05),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T组术后4、8、12 h的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术后PCIA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曲马多补救镇痛用量明显减少(P<0.05)、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P<0.05),患者对髂骨供区镇痛满意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TFP阻滞用于髂嵴前部取骨移植术麻醉和镇痛效果较好,有利于减少围术期麻醉镇痛药用量,血流动力学平稳,恢复快速,安全性高,患者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腹横筋膜平面阻滞 髂嵴前部 骨移植 全身麻醉 镇痛
下载PDF
重建前交叉韧带失败后分期翻修的疗效
5
作者 周鹏 赵茂胜 +4 位作者 邵宏斌 栗宝鹏 杨小杰 陈钊 李慎松 《临床骨科杂志》 2023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探讨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失败后分期行翻修手术的疗效。方法对20例骨隧道明显扩大的重建ACL失败患者采用一期自体髂骨植骨填充骨隧道+二期ACL翻修术治疗。记录术后膝关节的稳定及活动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IKDC评分、被动活动察觉... 目的探讨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失败后分期行翻修手术的疗效。方法对20例骨隧道明显扩大的重建ACL失败患者采用一期自体髂骨植骨填充骨隧道+二期ACL翻修术治疗。记录术后膝关节的稳定及活动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IKDC评分、被动活动察觉阈值(TTDPM)试验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术后6周,膝关节屈曲125°~135°,伸直-5°~0°;患者均可扶双拐部分负重下地行走。术后3个月患者均可完全负重行走。术后1年,MRI复查显示ACL均信号良好,连续性完整。Lysholm评分、IKDC评分末次随访时均明显高于术前(P<0.01),TTDPM试验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隧道明显扩大的重建ACL失败患者采用一期植骨+二期ACL翻修术可恢复膝关节功能,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骨隧道扩大 髂骨植骨 翻修重建
下载PDF
臀上动脉深上支髂骨骺移植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陈振光 张发惠 +2 位作者 刘经南 谭金海 阮默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46-247,共2页
目的 :为带血供的髂骨骺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臀部标本以及 2侧儿童标本上 ,观测臀上动脉深上支的行程、分支及滋养支 ;选用 5 0块髋骨 ,观察髂骨嵴前外侧部的滋养孔。结果 :儿童臀上动脉深上支... 目的 :为带血供的髂骨骺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臀部标本以及 2侧儿童标本上 ,观测臀上动脉深上支的行程、分支及滋养支 ;选用 5 0块髋骨 ,观察髂骨嵴前外侧部的滋养孔。结果 :儿童臀上动脉深上支的分支、分布与成人相似 ,位于臀中肌深面和臀小肌上缘 (相当臀前线 ) ,循髂骨嵴弓形向前 ,达髂前上嵴 ,沿途分出平均 (4 .2± 1.1)支外径 0 .5~ 1.1mm的髂嵴支 ,分布髂嵴骨膜 ,并发细小分支进入滋养孔。从髂前上棘至结节区 ,在距髂嵴缘下方 2cm范围内 ,平均有(2 2 .4± 6.7)个滋养孔。结论 :以臀上动脉深上支及其分支为蒂 ,在髂嵴前部可切取带骺骨瓣 ,以修复长管骨骨骺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臀上动脉深上支 髂骨骺移植 解剖学 研究
下载PDF
脊柱前路手术髂前嵴取骨并发症相关分析 被引量:24
7
作者 邱勇 刘臻 +5 位作者 王斌 俞杨 朱泽章 钱邦平 朱锋 马薇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8期584-587,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前路手术髂前嵴取骨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5年9月取髂骨行脊柱植骨融合术的154例患者,取骨部位均为髂前嵴,统计供骨区并发症,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均超过1年。28例(18.2%)患者发生... 目的:探讨脊柱前路手术髂前嵴取骨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5年9月取髂骨行脊柱植骨融合术的154例患者,取骨部位均为髂前嵴,统计供骨区并发症,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均超过1年。28例(18.2%)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14例(9.1%)出现轻度并发症,12例(7.8%)出现中度并发症,2例(1.3%)出现重度并发症。127例(82.5%)患者接受了问卷调查,其中17例(13.4%)患者诉取骨处疼痛,疼痛自我感觉评分为1-6分(平均2分),其中3例(2.4%)患者需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减轻疼痛;7例(5.5%)患者诉取骨处有麻木感;无患者诉取骨处的疼痛及麻木感影响其日常活动;122例(96.1%)患者对供骨区切口外观满意。结论:髂前嵴取骨并发症中供骨区疼痛及麻木发生率较高,尤其是疼痛,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移植 并发症 髂嵴
下载PDF
带肌蒂髂骨瓣转位治疗腰椎滑脱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
8
作者 吕端远 廖进民 +1 位作者 谢华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88-190,共3页
在38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体上,观测了腰髂肋肌的形态、毗邻和髂嵴后半的重要附着结构及它们的血液供应。腰髂肋肌多以坚厚肌腱起于髂嵴后半,起端可见分为浅、深两部。深部有76%露于浅部外侧缘之外约1.2cm,肌内、外侧... 在38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体上,观测了腰髂肋肌的形态、毗邻和髂嵴后半的重要附着结构及它们的血液供应。腰髂肋肌多以坚厚肌腱起于髂嵴后半,起端可见分为浅、深两部。深部有76%露于浅部外侧缘之外约1.2cm,肌内、外侧缘至第12助长度分别为12.5cm和11.5cm;该段中间的宽度和厚度分别为4.0cm和1.6cm。肌肉的血液供应为多源性,其上、中、下部分别为肋下动脉第1腰动脉,第2、3腰动脉及第3、4腰动脉供应。第3、4腰动脉分支供应髂骨并发支与臀上动脉浅、深上支在髂骨背侧后部构成吻合。上述资料为带腰髂肋肌髂骨瓣修复腰椎滑脱术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脊肌 髂嵴 带肌蒂髂骨瓣 腰椎滑脱
下载PDF
冻干同种异体髂骨作为支架材料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张泽华 罗飞 +3 位作者 张劲松 曾玲 许建中 陈卫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69-1072,共4页
目的研究冻干同种异体髂骨块支架材料的微观结构及生物力学特点。方法参考美国组织库协会标准,进行髂骨块采取、脱细胞、脱脂、脱蛋白、消毒、保存。分别将纤维蛋白胶、利福平负压灌注入骨块孔隙内;大体观察冻干同种异体髂骨块、载利福... 目的研究冻干同种异体髂骨块支架材料的微观结构及生物力学特点。方法参考美国组织库协会标准,进行髂骨块采取、脱细胞、脱脂、脱蛋白、消毒、保存。分别将纤维蛋白胶、利福平负压灌注入骨块孔隙内;大体观察冻干同种异体髂骨块、载利福平髂骨块的结构特征,扫描电镜观察孔径、孔隙连通、利福平晶体分布情况,液体置换法测定孔隙率和密度,弯曲试验、扭转试验、压缩试验评价其力学性能。结果冻干同种异体髂骨支架材料呈乳白色,为三面薄层皮质骨及中间松质骨组成的"夹心饼结构",具有骨组织天然三维网状孔隙,孔隙内洁净,相互连通,利福平晶体被纤维蛋白胶均匀地固定于骨块表面和内部;冻干同种异体髂骨块密度(0.35±0.03)g/ml,孔隙率(67.23±9.12)%,孔径(395.36±37.02)μm,抗扭强度(5.96±1.53)MPa,抗压强度(9.94±0.73)MPa,弹性模量(376.14±27.32)MPa,抗弯强度(15.70±2.35)MPa。结论冻干髂骨块具有天然生理性孔隙,生物力学性能良好,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干同种异体骨 带三面皮质骨髂骨 生物力学性能
下载PDF
下颌升支倒L形截骨术结合髂骨移植术矫治成年下颌发育不足畸形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显文 李运峰 +1 位作者 刘尧 祝颂松 《口腔疾病防治》 2017年第8期501-505,共5页
目的评价应用下颌升支倒L形截骨术结合髂骨移植术矫治成年下颌发育不足畸形的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6年5月11例下颌发育不足患者接受了口内或口外入路的下颌升支倒L形截骨术和髂骨移植术。结果通过下颌升支倒L形截骨术和髂骨移植术... 目的评价应用下颌升支倒L形截骨术结合髂骨移植术矫治成年下颌发育不足畸形的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6年5月11例下颌发育不足患者接受了口内或口外入路的下颌升支倒L形截骨术和髂骨移植术。结果通过下颌升支倒L形截骨术和髂骨移植术使得所有患者的下颌升支高度和宽度得到有效扩展,面型及咬合明显改善,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下颌升支倒L形截骨术结合髂骨移植术矫治成年下颌发育不足畸形是安全、有效的,是临床上值得考虑和选择的矫治成年下颌发育不足畸形的合理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L形截骨术 下颌发育不足畸形 正颌外科 髂骨移植术 下颌升支
下载PDF
自体植骨髂嵴前部取骨的几种方式比较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小龙 王平均 +2 位作者 连文文 王成润 欧华西 《淮海医药》 CAS 2012年第5期390-391,共2页
目的探讨自体植骨时不同用途自髂嵴前部取骨的方式。方法对2003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住院应用自体髂骨植骨患者625例,分别采用髂骨三皮质取骨、单皮质髂骨板、环钻骨柱取骨、合页式开窗取骨、髂骨骺下开窗取骨5种取骨方式,比较各种方... 目的探讨自体植骨时不同用途自髂嵴前部取骨的方式。方法对2003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住院应用自体髂骨植骨患者625例,分别采用髂骨三皮质取骨、单皮质髂骨板、环钻骨柱取骨、合页式开窗取骨、髂骨骺下开窗取骨5种取骨方式,比较各种方式的并发症情况。结果 603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月~6年,平均12.5月,所发生并发症依次为供骨区疼痛、神经损伤、切口愈合不良、血肿、感染,总发生率为14.9%。环钻骨柱取骨法并发症发生率最小,为7.4%。结论髂骨取骨方式应根据需要合理采用,可以避免浪费骨源,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髂骨 髂嵴 植骨术 并发症
下载PDF
以髂腰血管为蒂髂骨(膜)瓣移植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庭家 徐达传 +3 位作者 陈荣生 钟世镇 李忠华 孟壮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94-296,共3页
目的:为髂腰血管蒂髂骨(膜)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7具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尸标本上,对髂腰血管的起始、走行及分支分布进行解剖观测,并在标本上摹拟骨瓣切取。结果:髂腰动脉96.3%起自髂内动脉,3.7%起自髂总动... 目的:为髂腰血管蒂髂骨(膜)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7具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尸标本上,对髂腰血管的起始、走行及分支分布进行解剖观测,并在标本上摹拟骨瓣切取。结果:髂腰动脉96.3%起自髂内动脉,3.7%起自髂总动脉。其主干79.6%走行髂肌浅面,20.4%走行于髂肌深面,末端均分布髂嵴中部,并与前、后血管之间形成吻合。髂腰动脉起始处外径为2.7mm,腰大肌外侧缘处外径为1.6mm。由腰大肌外侧缘至其末端的长度为4.5cm,分布于髂嵴中部的范围长为7.0c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腰血管蒂 骼骨瓣移植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切取髂骨植骨术几种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宵光 王淙清 《实用骨科杂志》 2003年第4期310-311,共2页
目的 探讨实用、简便、并发症少的切取髂骨方法。方法 :依据临床切取髂骨块的要求 ,将 86例切取髂骨植骨术分成三组 :环锯切取髂骨术组 (2 8例 ) ,开窗式切取髂骨术取髂骨术组 (2 6例 ) ,传统的直接骨刀切取髂骨术组 (32例 )。将手术... 目的 探讨实用、简便、并发症少的切取髂骨方法。方法 :依据临床切取髂骨块的要求 ,将 86例切取髂骨植骨术分成三组 :环锯切取髂骨术组 (2 8例 ) ,开窗式切取髂骨术取髂骨术组 (2 6例 ) ,传统的直接骨刀切取髂骨术组 (32例 )。将手术占用时间 ,切取髂骨时 ,术中出血量 ,术后并发症 (包括供骨区的疼痛 ,麻木 ,感染 )等指标作为临床评价。结果 :三组的手术占用时间 ,切取髂骨量等指标无显著性差异 ,但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有明显差异 ,环锯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最低。结论 :在无需大块髂骨作植骨材料的前提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骨术 环锯切取髂骨术 开窗式切取髂骨术 直接骨刀切取髂骨术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髂棘处取骨植骨并发症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晓东 刘铁龙 +1 位作者 李明 石志才 《脊柱外科杂志》 2004年第5期270-271,共2页
目的 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髂棘处取骨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对 1999~ 2 0 0 2年 2 0 1例后路取髂骨行脊柱植骨融合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 85例患者获得随访 ,最短随访时间为 2年。结果 住... 目的 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髂棘处取骨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对 1999~ 2 0 0 2年 2 0 1例后路取髂骨行脊柱植骨融合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 85例患者获得随访 ,最短随访时间为 2年。结果 住院期间有 2例发生局部感染 ,通过灌洗引流和清创得到恢复。 1例发生髂骨内板穿透 ,未引起临床症状。 3例发生持续性疼痛 ,1例发生麻木。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3.5 %。在随访的 85例患者中 ,2 1例 (2 4 .7% )有髂棘取骨处疼痛 ,其中 13例 (15 .3% )影响日常生活。 7例 (8.2 % )需要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以缓解取骨部位疼痛。 6例 (7.1% )瘢痕周围的皮肤感觉过敏 ,15例 (17.6 % )有瘢痕周围皮肤麻木。结论 尽管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住院期间髂棘取骨处并发症较低 ,但经过长期随访 ,疼痛及麻木的并发症明显增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发症 患者 后路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麻木 疼痛 住院期间 髂骨 瘢痕 随访
下载PDF
保留髂骨外形与传统髂骨取骨术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丙刚 刘娜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2年第7期625-629,共5页
目的:观察传统髂骨取骨和保留髂骨髂嵴两种取骨方式在自体植骨手术中的应用并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50例需行自体植骨患者分别采用传统髂骨取骨方式和保留髂骨髂嵴取骨方式进行髂骨取骨,每组25例,其中传... 目的:观察传统髂骨取骨和保留髂骨髂嵴两种取骨方式在自体植骨手术中的应用并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50例需行自体植骨患者分别采用传统髂骨取骨方式和保留髂骨髂嵴取骨方式进行髂骨取骨,每组25例,其中传统髂骨取骨组,男18例,女7例,年龄(42.0±7.9)岁,住院时间(20.0±5.5) d,随访时间(13.68±1.60)个月;保留髂骨髂嵴取骨组,男16例,女9例,年龄(44.0±8.2)岁,住院时间(21.0±6.5) d,随访时间(14.04±1.5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取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并发症。结果:传统髂骨取骨组手术时间为(16.20±2.51) min,术中出血量(63.20±17.73) ml,术后第1天VAS评分为4.72±1.21,骨折愈合时间(4.84±0.90)个月。保留髂骨髂嵴取骨组手术时间为(16.24±3.00) min,术中出血量(62.80±18.14) ml,术后第1天VAS评分为4.80±1.29,骨折愈合时间(4.68±0.80)个月。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髂骨取骨手术相比,保留髂骨外形的取骨方式,简单方便,在保证取骨量的同时,尽可能的保留了髂骨的髂嵴外形,减少术后局部不适症状,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骨 骨移植 髂嵴 截骨术
下载PDF
家族性巨大型牙骨质瘤患者下颌骨重建术式的选择: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宏伟 马春跃 +3 位作者 贺光 徐立群 张陈平 秦兴军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89-92,共4页
家族性巨大型牙骨质瘤(familial gigantiform cementoma,FGC)是一类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的良性纤维-牙骨质-骨病变。病灶可累及上、下颌骨,以下颌骨前份的膨胀性生长最为典型,常导致颜面畸形和口腔功能障碍。由于该病罕见,其治疗... 家族性巨大型牙骨质瘤(familial gigantiform cementoma,FGC)是一类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的良性纤维-牙骨质-骨病变。病灶可累及上、下颌骨,以下颌骨前份的膨胀性生长最为典型,常导致颜面畸形和口腔功能障碍。由于该病罕见,其治疗的相关报道十分有限。该病好发于青少年,患者多伴发长骨骨折,因此治疗方案的选择尤为慎重。本文报告1个FGC家系中2例患病者下颌骨重建的不同方式,在随访过程中对患者术后面部外观、口腔功能和影像学资料进行评价,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对FGC患者下颌骨重建方式选择的经验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巨大型牙骨质瘤 下颌骨重建 长骨骨折 血管化髂骨肌瓣
下载PDF
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钛网和髂骨植骨的比较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发云 陈建中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第9期49-49,51,共2页
目的:比较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使用钛网与髂骨植骨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9月7日-2012年1月5日收治胸腰椎结核患者46例,分为两组。钛网植骨组填塞自体肋骨骨粒或同种异体骨,髂骨植骨组取三面皮质骨块,行Z-plate钢板或钉棒系统内固定,术... 目的:比较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使用钛网与髂骨植骨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9月7日-2012年1月5日收治胸腰椎结核患者46例,分为两组。钛网植骨组填塞自体肋骨骨粒或同种异体骨,髂骨植骨组取三面皮质骨块,行Z-plate钢板或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规律抗结核方案化疗12~18个月。结果:随访1~4年,两组均无结核病灶复发。畸形矫正无明显差异。植骨融合成功率、重建脊柱稳定性及并发症控制方面,髂骨植骨组优于钛网植骨组。结论: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髂骨植骨较钛网植骨更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手术 钛网植骨 髂骨植骨
下载PDF
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阔筋膜张肌支髂骨瓣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振光 张发惠 +3 位作者 谭金海 谢昀 陶圣祥 潘峰 《解剖与临床》 2003年第3期138-139,共2页
目的 :探讨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阔筋膜张肌支髂骨瓣的解剖及应用要点。方法 :在 2 5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 ,重点观测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阔筋膜张肌支的走行、分支、发出点和外径等。结果 :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阔筋膜张肌支... 目的 :探讨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阔筋膜张肌支髂骨瓣的解剖及应用要点。方法 :在 2 5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 ,重点观测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阔筋膜张肌支的走行、分支、发出点和外径等。结果 :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阔筋膜张肌支上行支发出点距髂前上棘平面 7.1± 2 .3cm ,外径 1.2± 0 .8mm ,该支又分出 2~ 3支外径在 0 .3mm~ 0 .5mm的小分支从阔筋膜张肌后份进入肌质 ,上行至肌起始处达髂骨 ;其下行支发出点距髂前上棘平面 7.9± 1.8cm ,外径 1.3± 0 .8mm。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动脉 阔筋膜 张肌支髂骨瓣 解剖学 解剖学
下载PDF
髂骨复合瓣移植肢体运动障碍的临床研究
19
作者 南欣荣 唐友盛 +1 位作者 沈国芳 张念光 《山西医药杂志》 CAS 1999年第2期104-106,共3页
目的:报道髂骨复合瓣移植肢体运动障碍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方法:39例下颌骨缺损患者切取旋髂深动脉髂骨复合瓣41块,随访半年以上28例患者采用自拟运动功能评价百分法分优、良、可、差四个等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6个月:优... 目的:报道髂骨复合瓣移植肢体运动障碍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方法:39例下颌骨缺损患者切取旋髂深动脉髂骨复合瓣41块,随访半年以上28例患者采用自拟运动功能评价百分法分优、良、可、差四个等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6个月:优53.57%(15/28),良14.29%(4/28),可21.43%(6/28),差10.71%(3/28);1年:优90%(9/10),差10%(1/10)。结论:①大多数患者运动障碍是暂时的,6个月~1年均能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②股神经麻痹与术中过度剥离髂腰肌及臀肌而又未有效重建新的骨肌附丽是肢体运动障碍的两个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骨复合瓣 骨移植 运动障碍
下载PDF
RhBMP-2复合体促进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20
作者 王峰 石美荣 +6 位作者 孙强 苏云 于晓光 于海波 禹铭杨 吴迪 杨小玉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年第2期28-32,共5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比较rhBMP-2复合体与自体髂骨块(ICBG)在融合率及临床疗效方面的差异。方法:通过检索2000年1月—2016年12月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以及人工检索中、英文已发表文...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比较rhBMP-2复合体与自体髂骨块(ICBG)在融合率及临床疗效方面的差异。方法:通过检索2000年1月—2016年12月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以及人工检索中、英文已发表文献中的关于rhBMP-2复合体与ICBG施行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成人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比较内容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融合失败率、ODI较术前恢复情况、二次手术数,应用RevMan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共筛选出6篇文献共计577例患者。6篇文献方法学质量较高(≥6分)。Meta分析表明,rhBMP-2复合体能够显著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降低出血量、减少二次手术风险。术后24个月rhBMP-2复合体组融合失败率显著低于ICBG组。术后24个月ODI评分提高不明显病例的比例rhBMP-2复合体组少于ICBG组,但无统计学意义。根据手术入路不同进行亚组分析,除住院时间异质性较大,其余指标均得到相同结果。结论:rhBMP-2用于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其中远期椎间融合率明显优于自体髂骨移植,并且前者可明显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降低出血量、减少二次手术风险。初步证明rhBMP-2复合体在进行腰椎椎间融合时的有效性以及对自体髂骨的替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分析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 自体髂骨块 腰椎椎间融合术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