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egetation Phenology in Permafrost Regions of Northeastern China Based on MODIS and Solar-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被引量:1
1
作者 WEN Lixiang GUO Meng +3 位作者 YIN Shuai HUANG Shubo LI Xingli YU Fangb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1年第3期459-473,共15页
Vegetation phenology is an indicator of vegetation response to natur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 on terrestrial ecosystems.The normalized ... Vegetation phenology is an indicator of vegetation response to natur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 on terrestrial ecosystems.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and 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extracted from the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meter(MODIS),are widely used to monitor phenology by calculating land surface reflectance.However,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vegetation index based on‘greenness'to monitor photosynthetic activity is hindered by poor observation conditions(e.g.,ground shadows,snow,and clouds).Recently,satellite measurements of solar-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from OCO-2 sensors have shown great potential for studying vegetation phenology.Here,we tested the feasibility of SIF in extracting phenological metrics in permafrost regions of the northeastern China,explo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F in the study of vegetation phenology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DVI and EVI.The results show that NDVI has obvious SOS advance and EOS lag,and EVI is closer to SIF.The growing season length based on SIF is often the shortest,while it can represent the true phenology of vegetation because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photosynthesis.SIF is more sensitive than the traditional remote sensing indices in monitoring seasonal changes in vegetation phenology and can compensate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vegetation indices.We also used the time series data of MODIS NDVI and EVI to extract phenological metrics in different permafrost reg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ngth of growing season of vegetation in predominantly continuous permafrost(zone I)is longer than in permafrost with isolated taliks(zone II).Our results have certain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sponse of ecosystems in cold regions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etation phenology PERMAFROST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meter(MODIS) solar-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 northeastern china
下载PDF
从“他塑”走向“自塑”:《民法典》术语系统特征及法治形象建构
2
作者 刘谕静 魏向清 沈家豪 《中国语言战略》 2024年第1期199-211,共13页
长期以来,中国的法治形象由西方“他者”的话语进行塑造,无法准确、完整地表达和阐释中国的法治实践。要“自塑”中国当代法治形象,关键是有效地传播中国的法治话语。《民法典》是“自塑”中国法治形象的重要话语资源,其术语系统是话语... 长期以来,中国的法治形象由西方“他者”的话语进行塑造,无法准确、完整地表达和阐释中国的法治实践。要“自塑”中国当代法治形象,关键是有效地传播中国的法治话语。《民法典》是“自塑”中国法治形象的重要话语资源,其术语系统是话语建构的基础。《民法典》的核心术语系统、权利术语系统、多源术语系统和文本术语系统分别呈现出语符表征性、知识系统性、概念丰富性和形态生成性的系统特征。这些术语系统特征从话语主题凸显、话语逻辑构建、话语内容充实和话语形态生成四个方面,对《民法典》话语体系的建构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塑造了具备人文之性、系统之态、多彩之色和科学之形的中国当代法治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典》 术语系统特征 法治形象 他塑 自塑
下载PDF
态度系统视角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的中国人民形象研究
3
作者 陈晓倩 夏娟 张海燕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6-62,74,共8页
中国人民形象的海外传播对中国大国形象构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态度系统理论框架,借助UAM Corpus Tool,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及其英译本中的态度资源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主题分析,发现原文与译文主要通过积极的判断资源评价和... 中国人民形象的海外传播对中国大国形象构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态度系统理论框架,借助UAM Corpus Tool,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及其英译本中的态度资源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主题分析,发现原文与译文主要通过积极的判断资源评价和塑造中国人民形象,具体体现在创造力强、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4个方面。在整个译介过程中,译者以遵循准确性为首要原则,充分考虑汉英语言差异,灵活采用一词多译、句型调整、语义融合等多种翻译策略与方法来转换态度资源,以确保译文的接受效果,帮助国际受众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形象的具体内涵。文章通过翻译实例分析我国政治文本中中国人民形象英译现状,以期为外宣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态度系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 中国人民形象 语料库
下载PDF
明末东北自然灾害与女真族的崛起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景泽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8-53,共6页
学术界普遍注意到了自然灾害与明朝灭亡的关系,然对与女真族兴起的关系却关注不够。事实上,明末东北地区自然灾害频仍,促使女真族内部相互攻掠,建州女真乘机兴起。灾荒也成为努尔哈赤起兵反明的因素之一;政策失误与自然灾害交互作用,亦... 学术界普遍注意到了自然灾害与明朝灭亡的关系,然对与女真族兴起的关系却关注不够。事实上,明末东北地区自然灾害频仍,促使女真族内部相互攻掠,建州女真乘机兴起。灾荒也成为努尔哈赤起兵反明的因素之一;政策失误与自然灾害交互作用,亦使进入辽东的后金陷入困境。皇太极统治时期灾害不断,他除了调整政策、发挥八旗的作用、逼迫朝鲜提供经济支持,便是大规模掠夺明朝,既削弱了对方,也有助于渐渡危困。但无论明朝灭亡抑或女真族兴起,自然灾害的作用皆视乎王朝政治与人类社会基本状况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 东北 自然灾害 女真族兴起
下载PDF
健康中国视野下广场舞报道框架比较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姜诗斌 叶维佳 王雪莲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33,共6页
广场舞作为我国一项群体性健身运动,近年来成为大众媒体关注的焦点。基于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和《南方都市报》2014—2017年以“广场舞舞者”为主题的报道进行了比较研究。《人民日报》呈现以政治框... 广场舞作为我国一项群体性健身运动,近年来成为大众媒体关注的焦点。基于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和《南方都市报》2014—2017年以“广场舞舞者”为主题的报道进行了比较研究。《人民日报》呈现以政治框架为主,广场舞是政府机构进行政治宣传的工具;《中国体育报》的呈现倾向于体育框架的形式,官方体育机构将广场舞作为重要手段开展群众体育推广;《南方都市报》则用冲突框架,广场舞作为城市新移民群体以及底层群众“公共空间私有化”和“噪音扰民”的狂欢。在老龄化步伐加快和健康中国的战略背景下,大众媒介应采用积极老龄化的报道框架,关注广场舞舞者尤其是城市新移民群体社会资本的缺失和身份认同的困境,推动城市广场舞的规范发展,实现健康中国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 广场舞 媒介形象 报道框架 人民日报 中国体育报
下载PDF
建国十七年人民教师精神群像的形塑 被引量:3
6
作者 于翠翠 徐继存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6-102,共7页
建国十七年的人民教师,在无产阶级政治的指导下,用理想与激情形塑了一代师者的精神群像。面对艰苦的物质条件,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凭借坚定的革命信仰、忘我的奉献精神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推动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塑造并提升了整个... 建国十七年的人民教师,在无产阶级政治的指导下,用理想与激情形塑了一代师者的精神群像。面对艰苦的物质条件,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凭借坚定的革命信仰、忘我的奉献精神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推动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塑造并提升了整个民族的政治意识和政党认同。回顾那段历史,总结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对当下的教师队伍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十七年 人民教师 精神群像 形塑
下载PDF
殖民体验与他者镜像——日本近现代文学中的中国东北人形象 被引量:4
7
作者 刘伟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3年第2期20-25,共6页
东北人形象不仅是文学形象,而且是意识形态构成。融入了日本以他者确认现代性自我而对中国的历史性认识,作为中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方现代性思想结构存在着内在逻辑与规则。对其研究的意义就在于透过这一形象,揭示它的塑造者的隐... 东北人形象不仅是文学形象,而且是意识形态构成。融入了日本以他者确认现代性自我而对中国的历史性认识,作为中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方现代性思想结构存在着内在逻辑与规则。对其研究的意义就在于透过这一形象,揭示它的塑造者的隐秘的精神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近现代文学 殖民体验 他者镜像 中国东北人形象
下载PDF
回望与超越——新中国国家形象与民生设计发展历程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黄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I0002,共6页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形象与民生设计的历程代表70余年来中国现当代设计的发展过程,其涵盖了标志、产品、雕塑、徽章、钱币、建筑、招贴、工业等多个设计领域。从不同角度塑造国家形象和提升民众日常,体现民族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探讨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形象与民生设计的历程代表70余年来中国现当代设计的发展过程,其涵盖了标志、产品、雕塑、徽章、钱币、建筑、招贴、工业等多个设计领域。从不同角度塑造国家形象和提升民众日常,体现民族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探讨研究新中国国家形象与民生设计的历史进程、思想价值、时代精神、文化内涵与社会影响,不仅领略设计的背后价值和独特魅力,更深切感受到设计与国计民生的紧密相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国家形象 民生设计
下载PDF
因袭与重塑:明清之际黑人形象的历史建构 被引量:1
9
作者 庞乃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0-67,共8页
古代中国之形塑黑人,自先秦始。延至明清时期,随着中外交流的扩大和深入,中国人心目中的黑人形象也在知识与观念的双重作用下重构变形。在此过程中,对传统黑人形象的继承与借鉴,以及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再造与创新,已然成为影响明清之际黑... 古代中国之形塑黑人,自先秦始。延至明清时期,随着中外交流的扩大和深入,中国人心目中的黑人形象也在知识与观念的双重作用下重构变形。在此过程中,对传统黑人形象的继承与借鉴,以及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再造与创新,已然成为影响明清之际黑人形象生成演变的两个主因。一些约定俗成、流传千年的黑人套话依然具有鲜活而强大的生命力,而黑人知识的充实与更新也使得新时期的黑人形象更具时代烙印。作为跨文化交流背景下言说黑人的文化符号,明清之际的黑人形象不仅反映了明清国人的黑人认知观,展示了中外之间的交流互动,而且折射出明清之际中国社会文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人形象 明清之际 中国 建构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教师形象嬗变研究--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锋华 王瑶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102-111,126,共11页
教师形象反映了特定时期我国教师政策对教师的要求,关于教师形象问题已成为当下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已有文献多从思辨或实证研究探讨教师形象,对政策中期望的教师形象研究稍显不足。本研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策中有关中小学教师形... 教师形象反映了特定时期我国教师政策对教师的要求,关于教师形象问题已成为当下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已有文献多从思辨或实证研究探讨教师形象,对政策中期望的教师形象研究稍显不足。本研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策中有关中小学教师形象的描绘进行回顾分析,并将其变迁历程分为“又红又专”的革命志士、知识化身的教学匠人、多元发展的专业人员和高素质专业化的创新人才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对其演变逻辑进行概括总结,在变与不变的逻辑演进中,我国教师形象发展紧扣时代发展脉搏,从内容单一模糊走向多元精准,从工具本位的价值取向走向人文本位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教师形象 中小学教师 政策演进 教师政策
下载PDF
法国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从19世纪的巴黎世博会谈起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伟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34-137,共4页
19世纪我国参加了在巴黎举办的四次世博会,法国民众有了与中国的近距离接触。至1900年,法国人对中国的了解,除了马可.波罗"皇家花园"式的传统想象之外,又因中国在世博会上的亮相,增添了美学意义上的理想形象。21世纪法国民众... 19世纪我国参加了在巴黎举办的四次世博会,法国民众有了与中国的近距离接触。至1900年,法国人对中国的了解,除了马可.波罗"皇家花园"式的传统想象之外,又因中国在世博会上的亮相,增添了美学意义上的理想形象。21世纪法国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比较典型的有三种:其一,古老而遥远;其二,觉醒的雄狮;其三,令人恐惧的东方巨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黎 世博会 法国民众 中国形象
下载PDF
红色青春的时代书写:建国以来青年共产党员形象的影像建构 被引量:1
12
作者 任晟姝 何东煜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18-26,共9页
影像建构的党员形象已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符号和表征,银幕上共产党员们的言行举止、性格品质、精神理想与价值追求,成为观众对共产党员以及中国共产党核心本质认知的重要路径。青年共产党员作为自建国至今中国电影中的红色青春主... 影像建构的党员形象已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符号和表征,银幕上共产党员们的言行举止、性格品质、精神理想与价值追求,成为观众对共产党员以及中国共产党核心本质认知的重要路径。青年共产党员作为自建国至今中国电影中的红色青春主体,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形象特点,以鲜明的时代性映射着不同时期我国社会的经济文化面貌和人民的精神价值追求。影像书写的党的历史、党员形象、家国记忆和民族精神也更应该介入到现实生活,根植于我们基本的价值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以来 电影创作 青年共产党员 形象建构
下载PDF
中国80年代对外援助报道研究:智慧与尴尬——基于《人民日报》1980-1989年的相关报道分析
13
作者 李守石 蒋梅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3-103,共11页
以《人民日报》1980-1989年的对外援助报道内容为参考依据,本文考察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援助的报道特点。在该时期内,《人民日报》的公开报道仍偏向于对外援助的政治意义,但经济意义隐含。报道中的顺向规律和逆向矛盾,体现出中国从... 以《人民日报》1980-1989年的对外援助报道内容为参考依据,本文考察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援助的报道特点。在该时期内,《人民日报》的公开报道仍偏向于对外援助的政治意义,但经济意义隐含。报道中的顺向规律和逆向矛盾,体现出中国从政治上确立既为"援助国"也为"受援国"的双重角色时显现出的智慧与尴尬。在特殊时期里,怎样兼顾相对"高调"的"援助国"和相对"低调"的"受援国"的角色并配合特殊时期的国家发展需求,《人民日报》小心翼翼地探寻着一个恰当的宣传路径。但无论是"高调"还是"低调"都不能与当时的对外援助实际情况和政策直接画等号,其中为了政治和经济发展需求所显示的传播策略,对于今天的对外援助报道和国家形象传播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援助 80年代 双重身份 《人民日报》 国家形象
下载PDF
亲民为民:百年大党形象建设的鲜明底色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梅枝 《决策与信息》 2021年第5期5-11,共7页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亲民为民形象是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最根本取向,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样子”和“形象”。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党的形象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由此决定着党...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亲民为民形象是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最根本取向,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样子”和“形象”。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党的形象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由此决定着党必须服务人民,团结人民,依靠人民。维护和提升党的形象,是巩固党长期执政地位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现实诉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新时代,党的亲民为民形象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党在新发展阶段亲民为民,仍须问需于民,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改善民生,始终不渝恪守亲民为民这一党的形象建设的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百年大党 建党100周年 亲民为民 执政理念 执政形象
下载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美术史中的现代北京形象--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
15
作者 赵成清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1年第3期104-113,共10页
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承载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展现着中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创新的活力。天安门广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重大聚会场所,天安门城楼因此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发展,... 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承载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展现着中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创新的活力。天安门广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重大聚会场所,天安门城楼因此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发展,北京的视觉形象在美术作品中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其中关于天安门城楼或以天安门城楼为核心的天安门广场的美术作品,展现了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历史进程。一部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的美术史,同时是一部见证中国百年历程的文化史、思想史与政治革命史,它凝结着一个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奋斗不屈的艰苦历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与建设中经历的血与火的洗礼。从天安门广场国家认同、民族整一、图式创生和价值反思几个层面出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美术史中的北京形象塑造进行分析,可以以此回顾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美术 天安门广场 北京图像 国家认同 民族复兴
下载PDF
对西方主流报纸两会报道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万珂 马偞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7-75,共9页
"两会"是当今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产生新闻的重要平台,而西方主流报纸是向世界传播、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本文通过对两家有代表性的西方主流报纸《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从2003年到2007年间关于中国... "两会"是当今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产生新闻的重要平台,而西方主流报纸是向世界传播、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本文通过对两家有代表性的西方主流报纸《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从2003年到2007年间关于中国第十届"两会"(共五次)的报道在议题、评价态度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世界格局的变动以及中国政策上逐渐开放透明化的转变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西方主流报纸对"两会"的关注主题和报道范围更加广泛,负面报道也有所缓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两会” 《纽约时报》 《泰晤士报》 国家形象
下载PDF
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形象的大众媒介构建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叶琳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15-22,共8页
大众媒介对社会经济形象的构建,是大众传媒通过新闻报道、新闻评论等反映出的社会经济信息给公众留下的总体印象。要对东北文化形成整体性的认识、理解和反思,研究大众媒介对东北地区经济形象构建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角度。大众媒介对东... 大众媒介对社会经济形象的构建,是大众传媒通过新闻报道、新闻评论等反映出的社会经济信息给公众留下的总体印象。要对东北文化形成整体性的认识、理解和反思,研究大众媒介对东北地区经济形象构建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角度。大众媒介对东北地区经济现象的已有报道,信息取向多元,内容比较丰富,在富于对比性的呈现中,客观地构建了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形象,体现出"报刊的有机运动"的传播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东北文化 经济形象 大众媒介
下载PDF
世界格局变化背景下中外人文交流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宁 赵卫星 +1 位作者 罗晓舫 赵磊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5-52,共8页
世界格局出现新的变化:政治格局从两级到多极,经济重心从欧美转移到亚太地区,治理格局从单边到多边,地缘格局从陆域到海域,安全格局从均衡到动荡,文明格局从差异到冲突。在此背景下,中国和平发展取得显著的成就,不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 世界格局出现新的变化:政治格局从两级到多极,经济重心从欧美转移到亚太地区,治理格局从单边到多边,地缘格局从陆域到海域,安全格局从均衡到动荡,文明格局从差异到冲突。在此背景下,中国和平发展取得显著的成就,不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成为全球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是世界战略不可忽视的重要变量,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者。但在变革的世界格局中,中国发展仍面临巨大挑战。中外人文交流是国与国之间民间友好往来、相知相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国家之间增进互信、减少猜疑,避免误判、对抗、冲突,改善中国国家形象,在推进不同国家各领域互利合作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外文化交流在新世界格局中,应完善交流的组织架构,构建中外交流的顶层设计,打造交流的平台项目,管控交流中的负面节点,落实激励保障,不断进行工作创新,进一步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深度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格局 全球治理 中外人文交流 国际形象 留学人员
下载PDF
《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形象解读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倩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8-173,共6页
享有"世界之眼"美誉的《时代》周刊封面关于中国的报道,以名人要事为主,密切关注政坛动向和中美关系变化,通过直接描述或问题影射来突显意识形态的对立与差异,并基于美国国家利益对中国进行报道,辅以价值观传播。中美两国在... 享有"世界之眼"美誉的《时代》周刊封面关于中国的报道,以名人要事为主,密切关注政坛动向和中美关系变化,通过直接描述或问题影射来突显意识形态的对立与差异,并基于美国国家利益对中国进行报道,辅以价值观传播。中美两国在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综合实力等方面的差异性,促使《时代》周刊在择取中国信息问题上产生严重的偏向性,造成读者片面地掌握中国各方面信息,以及中国国家形象的歪曲。中国应主动出击,加强对外传播力度,增强国家软实力,争夺国际话语权,构建良好国家形象,让世界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认知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周刊 封面人物 中国形象 软实力 跨文化传播
下载PDF
焕然一新的中国形象——浅析林语堂对《吾国与吾民》的增订 被引量:2
20
作者 苏明明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20-124,共5页
林语堂著《吾国与吾民》1939年增订版塑造的浴火重生的中国形象,较其1935年初版中混乱而无望的中国形象,所描写的形象可谓是焕然一新。而这一形象的变换是相关的历史事实、舆论氛围、读者需要、作者心态等因素多方影响的结果,从而蕴含... 林语堂著《吾国与吾民》1939年增订版塑造的浴火重生的中国形象,较其1935年初版中混乱而无望的中国形象,所描写的形象可谓是焕然一新。而这一形象的变换是相关的历史事实、舆论氛围、读者需要、作者心态等因素多方影响的结果,从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吾国与吾民》 中国形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