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Study on Immiscible Displacements in Porous Media:Effects of Capillary Forces,Viscous Forces,Wettability and Pore Geometries
1
作者 HUANG Chao DAI Xiaoye +1 位作者 SHI Changxing SHI Lin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6期2137-2149,共13页
Immiscible displacements in porous media are fundamentally significant for many natural processes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Although extensive work has been done in this field,some limitations still exist due to the... Immiscible displacements in porous media are fundamentally significant for many natural processes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Although extensive work has been done in this field,some limitations still exist due to the difficulty to cover the large number of influencing factors.In this paper,we present a systematic study involving the coupled influence of capillary forces,viscous forces,wetting properties and pore geometries.By microfluidic experiments with high resolutions,both residual fluid distributions and dynamical invasion processes were clearly captured and quantitatively characterized.A void-filling behavior was identified for drainage as the capillary number Ca increased.An anomalous void-leaving behavior was found for the case of imbibition with an unfavorable viscosity ratio M,representing many ribbon-like regions invaded at intermediate Ca turned to be not accessible at high Ca.A pore geometry with a large typical pore-throat ratio seemed to enhance the void-leaving behavior.During the dynamical invasion processes,an intermittency behavior was captured in the form of a fluctuation of the increasing rate of the invading saturation with time.The intermittency dynamics were most evident for drainage with an unfavorable M.A pore geometry with high porosity acted to suppress the intermittency behaviors.Our experimental results sketched out a full view of immiscible displacements in porous media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and provided a complete dataset which could be used to test the rapid developing pore-scale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miscible displacements porous media microfluidic experiments fluid distributions intermittency dynamics
原文传递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驱油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 被引量:33
2
作者 胡蓉蓉 姚军 +1 位作者 孙致学 王晨晨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9-53 59 8-9,59+8-9,共8页
为了研究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替油提高采收率机理,开展了原油物性实验、相态分析和注气驱油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塔河油田注氮气驱油为非混相过程,注二氧化碳驱油为混相过程;注氮气驱油的作用机理为降低原油黏度、体积膨... 为了研究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替油提高采收率机理,开展了原油物性实验、相态分析和注气驱油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塔河油田注氮气驱油为非混相过程,注二氧化碳驱油为混相过程;注氮气驱油的作用机理为降低原油黏度、体积膨胀补充地层能量、驱替微小孔径中的原油及重力分异形成人工气顶置换顶部剩余油;注二氧化碳驱油的作用机理为降低原油黏度、体积膨胀补充地层能量及降低油气界面张力;非混相注气驱油比混相开发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油藏 注气替油 提高采收率机理 非混相 混相 数值模拟
下载PDF
CO_2注入技术提高采收率研究 被引量:64
3
作者 沈平平 江怀友 +2 位作者 陈永武 李吟天 刘俊姝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4,11,共5页
21世纪环境保护受到高度关注,由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峻,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用CO2提高采收率是埋存CO2的重要途径,CO2注入包括水与气交替注入方式和重力稳定注入方式。通过研究CO2注入机理和最佳... 21世纪环境保护受到高度关注,由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峻,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用CO2提高采收率是埋存CO2的重要途径,CO2注入包括水与气交替注入方式和重力稳定注入方式。通过研究CO2注入机理和最佳应用思路,实现CO2埋存与提高原油产量的有机结合。CO2提高采收率技术应用广泛,必将为全球石油资源的高水平、高效益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提高采收率 混相驱油 非混相驱油
下载PDF
大庆油田烃气非混相驱矿场试验 被引量:13
4
作者 贾忠盛 潘严富 王滨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9-41,共3页
大庆油田烃气非混相驱矿场试验手1989年4月在大庆萨中开发区进行。注气后改善了吸入和产出剖面,减慢了含水上升速度,累积产油比正常水驱增加了119829t,提高采收率4.3%,预计最终采收率可提高9.0%左右,经济效益显著,可获得纯利... 大庆油田烃气非混相驱矿场试验手1989年4月在大庆萨中开发区进行。注气后改善了吸入和产出剖面,减慢了含水上升速度,累积产油比正常水驱增加了119829t,提高采收率4.3%,预计最终采收率可提高9.0%左右,经济效益显著,可获得纯利润9211.68万元,为投资的2.6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次采油 注气 试验 油田 非混相驱
下载PDF
马36长岩心气水交替驱替试验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茂林 彭裕林 +4 位作者 梅海燕 何建华 郭平 刘耀文 孙雷 《断块油气田》 CAS 2002年第4期38-41,共4页
马 3 6井区长岩心气 (氮 )水交替非混相驱替试验主要用于对比和确定注水、注气(氮 )交替驱替方式下的驱油效率和驱油效果。在完成油藏流体相态拟合之后 ,利用多组分模型软件[1~ 3] ,对马 3 6井区的 2组长岩心气水交替驱替试验数据进行... 马 3 6井区长岩心气 (氮 )水交替非混相驱替试验主要用于对比和确定注水、注气(氮 )交替驱替方式下的驱油效率和驱油效果。在完成油藏流体相态拟合之后 ,利用多组分模型软件[1~ 3] ,对马 3 6井区的 2组长岩心气水交替驱替试验数据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取得了良好的拟合效果。数值模拟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根据试验数据 ,对相对渗透率曲线和毛管压力曲线[4] 等参数进行修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岩心 气水交替 试验 数值模拟 非混相驱 江汉油田
下载PDF
大庆长垣外围特低渗透扶杨油层CO_2非混相驱油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姜洪福 雷友忠 +4 位作者 熊霄 闫丽萍 皮蔚峰 李秀娟 于长焕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59-663,共5页
大庆长垣外围有3×108t特低渗透的扶杨油层储量在注水开发条件下难以有效动用,为提高这部分储量的有效动用率,开展了CO2非混相驱油试验研究。PVT测试结果表明,扶杨油层原油较稠,体积系数小,膨胀性和收缩性小,溶解系数较低;CO2驱油... 大庆长垣外围有3×108t特低渗透的扶杨油层储量在注水开发条件下难以有效动用,为提高这部分储量的有效动用率,开展了CO2非混相驱油试验研究。PVT测试结果表明,扶杨油层原油较稠,体积系数小,膨胀性和收缩性小,溶解系数较低;CO2驱油细管实验最小混相压力为29 MPa,比原始地层压力高8.6 MPa,现场试验为非混相驱;长岩心实验CO2驱油采收率比注水高4~6个百分点。综合室内可行性评价实验结果看,大庆长垣外围扶杨油层开展CO2驱油试验是可行的,并于2003年初在宋芳屯油田南部开辟了注气试验区,有注气井1口,采出井5口。矿场试验结果表明,CO2驱油能够使特低渗透、裂缝不发育的扶杨油层建立起有效驱动体系,从根本上改善其开发效果,该技术有望成为特低渗透扶杨油层有效动用的可行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 扶杨油层 CO2非混相驱 试验研究 长垣 大庆
下载PDF
特低渗透油藏天然气非混相驱实验 被引量:24
7
作者 魏浩光 岳湘安 +1 位作者 赵永攀 何建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7-310,共4页
利用单层和双层物理模型,开展了特低渗透油藏注天然气开采模拟实验。单层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特低渗透油藏天然气驱同水驱相比不仅可以提高驱油效率,还能提高微观波及效率;天然气驱采收率比水驱采收率高4.50%,水驱后注天然气的开采效果更... 利用单层和双层物理模型,开展了特低渗透油藏注天然气开采模拟实验。单层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特低渗透油藏天然气驱同水驱相比不仅可以提高驱油效率,还能提高微观波及效率;天然气驱采收率比水驱采收率高4.50%,水驱后注天然气的开采效果更好,可提高采收率幅度达12.50%;未见气与低气液比阶段内油井的产能高,是主要生产期。双层非均质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油藏内实际的层间渗透率级差比实验室内测定的级差大得多,同一套开发层系内低渗透层不具备吸气能力,气体完全进入高渗透层,高渗透层的开发效果非常好;天然气在高渗透层中形成窜流后,剩余油主要分布于低渗透层中,需要用凝胶体系对高渗透层进行封堵;封堵后,低渗透层的吸气能力非常强,能被充分开发利用,双层非均质模型的采收率由30.85%提高到55.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天然气 非混相驱 采收率 开发层系 封堵
下载PDF
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提高采收率驱油方式实验 被引量:11
8
作者 苏海洋 廖长霖 +2 位作者 李波 张景建 杨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0-95,共6页
针对中东地区部分碳酸盐岩油藏以孔隙型储层为主、裂缝和溶洞不发育、渗透率较低的特点,在分析中东某油田A油藏流体物性的基础上,开展提高采收率驱油方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气驱可使原油体积膨胀、粘度降低、流动性改善,即使在非混相... 针对中东地区部分碳酸盐岩油藏以孔隙型储层为主、裂缝和溶洞不发育、渗透率较低的特点,在分析中东某油田A油藏流体物性的基础上,开展提高采收率驱油方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气驱可使原油体积膨胀、粘度降低、流动性改善,即使在非混相条件下也可提高采收率;在A油藏的储层条件下,注伴生气不能实现与原油混相,注二氧化碳则可以实现混相;二氧化碳—水交替混相驱采收率最高,伴生气—水交替非混相驱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采收率;水驱后再进行二氧化碳—水交替混相驱,采收率可提高近20%,而注伴生气非混相驱后再进行二氧化碳—水交替混相驱,采收率仅提高2%左右。由实验结果可知,在实际油田开发过程中,不宜进行气体非混相驱与混相驱组合的驱油方式,可先进行水驱,然后进行二氧化碳—水交替混相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型 碳酸盐岩油藏 注气 非混相 混相 水气交替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在CO_2驱油实验中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赵越超 宋永臣 +2 位作者 郝敏 刘瑜 蒋兰兰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28,共6页
将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高压条件下多孔介质内渗流特性的可视化研究中.为40mm内径微成像探头设计了专用的填砂式岩心夹持器,并将该夹持器应用于CO2非混相驱和混相驱实验中.动态连续二维成像分辨率为0.21mm×0.21mm,基本接近于实验... 将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高压条件下多孔介质内渗流特性的可视化研究中.为40mm内径微成像探头设计了专用的填砂式岩心夹持器,并将该夹持器应用于CO2非混相驱和混相驱实验中.动态连续二维成像分辨率为0.21mm×0.21mm,基本接近于实验所用玻璃砂尺寸,从而实现了对CO2非混相驱过程中气体窜流通道的形成过程、CO2混相驱过程中塞状驱替前缘的推进过程及多孔介质内油相赋存状态的连续可视化观测.发现在气态CO2非混相驱油实验中,由于气油两相黏度差和密度差的影响,指进和窜流现象较明显,波及范围较小,残余油饱和度为54%;在超临界CO2混相驱油实验中,塞状驱替前缘基本保持匀速推进,可以有效地抑制指进和窜流现象的发生,波及范围较大,最终残余油饱和度为20%.可见,超临界CO2混相驱油技术可显著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成像 岩心夹持器 多孔介质 CO2非混相驱 CO2混相驱 残余油饱和度
下载PDF
油藏注气开发的基本条件 被引量:16
10
作者 刘中春 高振环 夏惠芬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8-42,共5页
分析了注气驱油条件下,气液两相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气驱对消除毛管力、降低界面张力的作用。论述了注入气与原油的化学组份决定气液混相方式的机理。借鉴国外矿场应用的经验,从影响因素入手,研究了注气开发的基本条件,其中包括:... 分析了注气驱油条件下,气液两相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气驱对消除毛管力、降低界面张力的作用。论述了注入气与原油的化学组份决定气液混相方式的机理。借鉴国外矿场应用的经验,从影响因素入手,研究了注气开发的基本条件,其中包括:油藏地质结构、油层特征参数、油藏流体性质、油层压力及气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气开发 混相 非混相 驱油机理 基本条件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CO_2非混相驱油特征 被引量:5
11
作者 苏玉亮 吴春新 +1 位作者 张琪 吴晓东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3-57,共5页
建立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一维CO2非混相驱油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数值求解,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和CO2的特性对特低渗透油藏驱替特征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导致平均含气饱和度降低和含气率上升较快,驱替效率降低;CO2在... 建立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一维CO2非混相驱油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数值求解,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和CO2的特性对特低渗透油藏驱替特征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导致平均含气饱和度降低和含气率上升较快,驱替效率降低;CO2在驱油过程中,对原油具有降粘膨胀作用,驱油效果较好。研究结果对利用CO2有效开发特低渗透油藏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 CO2驱油 非混相 驱替特征
下载PDF
孔隙介质中非混相微观驱替机理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2
作者 段秋者 梁保升 +2 位作者 罗平亚 叶仲斌 孙良田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1年第6期41-43,55,共4页
石油工程注水开发过程中 ,存在着多种微观驱替机理。对活塞型驱替机理、海恩斯跳跃、爬行机理、卡断机理、小孔包围大孔机理、指进机理和绕流、粘附现象、部分膜流动机理、汇聚现象等驱替机理分别进行了综述和探讨。这些驱替现象能否发... 石油工程注水开发过程中 ,存在着多种微观驱替机理。对活塞型驱替机理、海恩斯跳跃、爬行机理、卡断机理、小孔包围大孔机理、指进机理和绕流、粘附现象、部分膜流动机理、汇聚现象等驱替机理分别进行了综述和探讨。这些驱替现象能否发生、发生的相对重要性依赖于外部条件 (如注入速度、注入压力 )、孔隙介质的微观几何形状及结构形态、流体性质、储层特性以及两流体之间的界面张力等。结合薄片岩心动态驱替模型实验结果及相关文献 ,简要指出了各种驱替机理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介质 非混相驱替 油田注水开发 微观驱替机理 润湿性
下载PDF
大庆长垣外围特低渗透扶余油层CO2驱油试验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程杰成 雷友忠 朱维耀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8年第3期402-409,共8页
大庆长垣外围特低渗透的扶余油层有3.7×108t储量在常规注水开发条件下不能经济有效动用。以探索适合扶余油层地质特点的经济有效开采方式和提高单井产量、采收率为目标,采用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的综合方法进行了CO2驱油问题的研究... 大庆长垣外围特低渗透的扶余油层有3.7×108t储量在常规注水开发条件下不能经济有效动用。以探索适合扶余油层地质特点的经济有效开采方式和提高单井产量、采收率为目标,采用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的综合方法进行了CO2驱油问题的研究。通过实验测定了扶余油层CO2驱替的相关参数,对几种驱替方式进行了比较;根据相关参数,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扶余油层CO2驱油矿场试验方案进行了优化,制定了矿场实验的注入方案。室内实验结果和矿场试验生产动态综合分析表明,CO2非混相驱油适应于大庆长垣外围特低渗透扶余油层,但由于试验区油藏的非均质性导致气窜严重。因此,抑制气窜,提高波及效率是扶余油层改善CO2驱替效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层 CO2 储层非均质性 提高采收率 非混相驱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CO_2驱提高原油采收率评价研究 被引量:71
14
作者 祝春生 程林松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5-57,60,共4页
在国内外相关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CO2驱工艺技术研究进行了系统阐述。分析了注CO2气驱的增油机理、驱油类型、注气方式等。增油机理主要包括降粘作用、改善原油与水的流度比、膨胀作用、降低界面张力等;驱油类型主要包括混相驱、近混相... 在国内外相关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CO2驱工艺技术研究进行了系统阐述。分析了注CO2气驱的增油机理、驱油类型、注气方式等。增油机理主要包括降粘作用、改善原油与水的流度比、膨胀作用、降低界面张力等;驱油类型主要包括混相驱、近混相驱、非混相驱等;注入方式包括连续注CO2气体、注碳酸水、水-CO2气体段塞交替注入等。对低渗透油藏CO2驱油效率进行了矿场可行性分析,说明CO2驱在低渗透油藏开发中具有巨大潜力,对我国低渗透油藏注CO2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驱油 混相驱 非混相驱 驱油效率
下载PDF
岩石节理非饱和渗透特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周创兵 叶自桐 韩冰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4,共4页
利用不溶混驱替的方法,在室内精确地观测了花岗岩节理非饱和渗透排泄和吸湿过程,探讨了节理非饱和渗透机理,提出了基于节理张开度概率分布的毛细压力与饱和度的解析模型以及节理非饱和水力传导度的理论表达式。研究表明,单节理非饱... 利用不溶混驱替的方法,在室内精确地观测了花岗岩节理非饱和渗透排泄和吸湿过程,探讨了节理非饱和渗透机理,提出了基于节理张开度概率分布的毛细压力与饱和度的解析模型以及节理非饱和水力传导度的理论表达式。研究表明,单节理非饱和渗透特性与二维非均质多孔介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文中提出的有关模型可作为确定岩石节理非饱和渗透参数的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节理 非饱和渗流 不溶混驱替 水力传导度
下载PDF
马36油藏(氮)气水交替非混相驱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斌 张茂林 +2 位作者 梅海燕 郭平 彭裕林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3-36,共4页
根据马 36油藏的地质特征和注水开发生产历史 ,利用多组分模型软件 ,在完成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和油田开发生产历史拟合之后 ,研究其剩余油分布规律。在动态预测方案中 ,模拟计算了 4种气 (氮气 )水交替非混相驱井网 ,共计 2 9套开发方... 根据马 36油藏的地质特征和注水开发生产历史 ,利用多组分模型软件 ,在完成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和油田开发生产历史拟合之后 ,研究其剩余油分布规律。在动态预测方案中 ,模拟计算了 4种气 (氮气 )水交替非混相驱井网 ,共计 2 9套开发方案。在分析对比了各个开发方案的主要开发动态指标之后 ,认为该油田通过气 (氮气 )水交替非混相驱与注水开发相比 ,10年后可提高采出程度 2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气水交替 混相驱 油田开发 数值模拟 马36油藏
下载PDF
烃类气驱油效率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丁名臣 赵海龙 +2 位作者 赵清民 汪洋 岳湘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6期7816-7818,共3页
为了研究压力、原油含气性质、烃类气体组成和气体注入方式对烃类气驱油效率的影响,分别利用细管和长岩心模型进行了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气驱油实验。结果表明:随压力的升高,烃类气驱突破点驱油效率和总驱油效率均增大,且气体突破后高含气... 为了研究压力、原油含气性质、烃类气体组成和气体注入方式对烃类气驱油效率的影响,分别利用细管和长岩心模型进行了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气驱油实验。结果表明:随压力的升高,烃类气驱突破点驱油效率和总驱油效率均增大,且气体突破后高含气采油阶段提高驱油效率幅度逐渐减小,即压力越高气体突破后提高驱油效率幅度越小;随原油初始含气量的增大,烃类气驱突破点驱油效率和总驱油效率均减小,即原油初始含气量越高,烃类气驱油效率越低;随烃类气体中丙烷含量的增加,突破点驱油效率和总驱油效率均明显增大;均质模型中,水驱后烃类气水气交替驱油效率与水驱后连续注气相近,注入方式对烃类气驱油效率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类气驱 驱油效率 非混相驱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CO_2非混相驱替特征曲线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吕成远 王锐 +3 位作者 赵淑霞 伦增珉 崔茂蕾 王欣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1-114,共4页
目前普遍沿用水驱特征曲线对气驱特征进行描述,尚未形成标准的气驱特征曲线及数学描述方法。针对低渗透油藏CO_2非混相驱替特征,通过理论推导,建立累积产气量与累积产油量的分段关系式,形成适用于低渗透油藏CO_2非混相驱的气驱特征曲线... 目前普遍沿用水驱特征曲线对气驱特征进行描述,尚未形成标准的气驱特征曲线及数学描述方法。针对低渗透油藏CO_2非混相驱替特征,通过理论推导,建立累积产气量与累积产油量的分段关系式,形成适用于低渗透油藏CO_2非混相驱的气驱特征曲线。结合室内实验和矿场生产数据分析,验证累积产气量与累积产油量呈双对数分段线性关系,表明气驱特征曲线能够较好地描述CO_2非混相驱替特征。通过拟合可确定分段关系式中的常数,能够有效预测CO_2非混相驱油效果。另外,应用气驱特征曲线还能够确定气窜发生的时机,并对CO_2非混相驱调整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快速判断。腰英台油田低渗透油藏CO_2非混相驱矿场试验结果表明,CO_2注入12个月后,气窜发生。根据气驱特征曲线,实施水气交替注入,气窜段斜率显著下降,气窜受到一定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CO2非混相驱 气驱特征曲线 气窜时机 分段线性关系 调整措施
下载PDF
裂缝性油藏水气交注非混相驱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宋元新 崔文昊 +1 位作者 陈领君 曹晶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0年第4期94-95,共2页
为解决低渗裂缝性油藏在注水开发中出现含水率急剧上升的问题,开展水-气交注非混相驱室内实验研究。分析注入方式、气液比、温度等因素对采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氮气驱+水-氮气交替注入段塞效果最好。气液比为1∶1-3∶1时,随着气... 为解决低渗裂缝性油藏在注水开发中出现含水率急剧上升的问题,开展水-气交注非混相驱室内实验研究。分析注入方式、气液比、温度等因素对采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氮气驱+水-氮气交替注入段塞效果最好。气液比为1∶1-3∶1时,随着气液比增大,最终驱油效率明显提高;温度对水、氮气交注非混相驱的驱油效率有一定影响,但不明显。该研究具有较好应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 水气交注 氮气驱 非混相驱 室内实验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藏水氮气交注非混相驱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黄海 刘易非 +1 位作者 王卫娜 蒲春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85-988,共4页
目的找出影响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藏水氮气交注非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影响因素,为优化现场实施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模拟油藏条件,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和理论研究分析注入方式、气水比和段塞数对低渗透油藏水氮气交注非混相驱的影... 目的找出影响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藏水氮气交注非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影响因素,为优化现场实施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模拟油藏条件,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和理论研究分析注入方式、气水比和段塞数对低渗透油藏水氮气交注非混相驱的影响程度。结果先气驱再进行水氮气交注非混相驱的最终驱油效率要比先水驱再进行水氮气交注非混相驱高10.24%;在相同的氮气注入量下,气水比为1∶2、段塞数为2的注入方案驱油效果最好。结论水氮气交注非混相驱是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藏水驱后改善驱油效果的一项有效措施;低渗透油藏实施超前注气不仅能够有效保持地层能量,实现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而且能够节约水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水氮气交注 非混相驱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