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arth-Abundant CaCO_(3)-Based Photocatalyst for Enhanced ROS Production,Toxic By-Product Suppression,and Efficient NO Removal
1
作者 Wen Cui Wenjia Yang +5 位作者 Peng Chen Lvcun Chen Jieyuan Li Yanjuan Sun Ying Zhou Fan Dong 《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3期928-934,共7页
Photoinduce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based pollutant removal is one of the ideal solutions to achieve the conversion of solar energy into chemical energy and thus to addres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Here,earthabun... Photoinduce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based pollutant removal is one of the ideal solutions to achieve the conversion of solar energy into chemical energy and thus to addres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Here,earthabundant CaCO_(3)-decorated g-C_(3)N_(4)(g-C_(3)N_(4)labeled as CN,CaCO_(3)-decorated g-C_(3)N_(4)sample labeled as CN-CCO)has been constructed by a facile thermal polymerization method for safe and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NO removal.The decorated CaCO_(3)as“transit hub”extends theπbonds of CN to deviate from the planes and steers the random charge carriers,which thus provides extra active sites and expedites spatial charge separation to facilitate adsorption/activation of reactants and promote formation of ROS participating in the removal of pollutant.Furthermore,boosted generation of ROS regulates the photocatalytic NO oxidation pathway and thus increases the selectivity of products.NO prefers to be directly oxidized into final product(nitrate)rather than toxic intermediates(NO_(2)),which is well demonstrated by theoretically simulated ROS-based reaction pathways and experimental characterization.The present work promotes the degradation of pollutant and simultaneously suppresses the formation of toxic by-product,which paves the way for ROS-based pollutant remov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situ DRIFTS photocatalytic NO removal reaction pathway ROS production toxic by-product suppression
下载PDF
酶促反应结晶研究进展
2
作者 苏伟怡 丁佳慧 +2 位作者 李春利 王洪海 姜艳军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17-629,共13页
在“双碳”背景下,绿色可持续的酶促反应正受到工业界的广泛关注,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反应平衡的限制、不稳定产物的分解、酶的产物抑制等。结晶作为一种高效成熟的分离技术,可通过移除液相产物的方式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在“双碳”背景下,绿色可持续的酶促反应正受到工业界的广泛关注,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反应平衡的限制、不稳定产物的分解、酶的产物抑制等。结晶作为一种高效成熟的分离技术,可通过移除液相产物的方式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同时,结晶也是晶体产品的“生成”过程,其与酶促反应耦合可一步实现晶体产品的高效、绿色、可控制备。综述了近年来酶促反应结晶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原位产物结晶(ISPC)技术的发展历程,并讨论了结晶与酶促反应耦合时的相互影响关系;从结晶方式和过程控制角度阐述了酶促反应结晶的实现形式和连续化过程;最后,对酶促反应结晶这一耦合过程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促反应结晶 原位产物移除 结晶过程调控
下载PDF
琥珀酸发酵过程中的产物抑制特征及树脂吸附原位分离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杨冰 许颖 +4 位作者 季君晖 张维 王萍丽 王小威 赵剑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16,共5页
研究了使用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菌种以葡萄糖为底物,发酵生产琥珀酸过程中的产物抑制特征,及使用原位分离技术(ISPR)来消除产物抑制现象,以提高底物转化率。研究发现,该菌种的生长与发酵呈现出明显的非偶联特征,在菌体生长进入... 研究了使用Actinobacillus succinogenes菌种以葡萄糖为底物,发酵生产琥珀酸过程中的产物抑制特征,及使用原位分离技术(ISPR)来消除产物抑制现象,以提高底物转化率。研究发现,该菌种的生长与发酵呈现出明显的非偶联特征,在菌体生长进入稳定期(30 h培养)后,开始大量合成产物琥珀酸。当发酵液中琥珀酸浓度高于25 g/L时,开始出现明显的产物抑制作用,底物转化效率逐渐降低。通过模拟发酵液筛选出了对琥珀酸有较强吸附的D301T、D301R、D303树脂,并通过真实发酵筛选出了对发酵体系无毒性的D301R树脂。最后通过5L发酵罐,对树脂吸附原位分离发酵进行验证,在接种后30h将树脂D301R以40 g/L的量添加入5L发酵罐中,至发酵终点琥珀酸产量达到49.46 g/L(底物葡萄糖60 g/L),底物葡萄糖转化率达到82.43%,相比普通发酵过程,底物转化率提高了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分离 树脂吸附 发酵 底物转化率
下载PDF
海因酶法耦合原位分离技术制备N-氨甲酰-D-苯丙氨酸 被引量:3
4
作者 徐晓滢 姚忠 +3 位作者 马哲 刘辉 周华 韦萍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80-986,共7页
The purified D-hydantoinase was immobilized on EAH sepharose 4B via the carbodiimide method with a yield of enzyme activity up to 79.44%.The immobilized hydantoinase showed remarkable stability at 4℃.An integrated pr... The purified D-hydantoinase was immobilized on EAH sepharose 4B via the carbodiimide method with a yield of enzyme activity up to 79.44%.The immobilized hydantoinase showed remarkable stability at 4℃.An integrated process of N-carbamoyl-D-phenylalanine(N-D-Phe)synthesis from D,L-5-benzylhydantoin(D,L-BH)catalyzed by immobilized D-hydantoinase coupled with an ion-exchange unit for in situ product removal(ISPR)was established.The variation of pH and conversion in the fixed-bed reactor with or without ISPR was compar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initial substrate concentrations and volumes of adsorbent.Within 24 h,the pH value in the reactor with ISPR could be kept at the alkaline range,which was beneficial to the enzymatic conversion and racemization of L-5-benzyl hydantoinase.This led to a higher overall conversion of 62.725% under optimal operation conditions,an increase of 89.3% compared with the fixed-bed reactor without ISP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 D-海因酶 固定床反应器 原位分离 N-氨甲酰-D-苯丙氨酸
下载PDF
原位转移技术用于酵母合成2-苯乙醇 被引量:12
5
作者 关昂 王航 +2 位作者 孟春 石贤爱 郭养浩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8-132,共5页
研究了酵母转化L-苯丙氨酸(Phe)合成2-苯乙醇(Pea)的常规和带原位转移的补料分批培养过程特性.在常规培养中,以优化补料策略将糖浓度控制在0.1~0.3g/L,使副产物乙醇浓度小于1%,而Pea的最高终浓度仅为3.85g/L,因产物抑制效应无法获得更... 研究了酵母转化L-苯丙氨酸(Phe)合成2-苯乙醇(Pea)的常规和带原位转移的补料分批培养过程特性.在常规培养中,以优化补料策略将糖浓度控制在0.1~0.3g/L,使副产物乙醇浓度小于1%,而Pea的最高终浓度仅为3.85g/L,因产物抑制效应无法获得更高浓度.采用大孔树脂FD0816作为原位转移产物的介质,Pea最终总浓度达到12.80g/L,平均生成速率为0.38g/(L·h),比未添加树脂的培养体系分别提高了232%和35.7%.采用乙醇溶液对发酵用的树脂进行动态洗脱,Pea洗脱率达到95%以上,洗脱液中Pea浓度达到60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合成 2-苯乙醇 产物原位转移 大孔树脂
下载PDF
酵母生物转化生产2-苯乙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6
作者 杨霄 崔志峰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0-144,共5页
主要论述了利用酵母菌生物转化合成天然2苯乙醇的研究进展,从应用微生物学的角度介绍了2苯乙醇生产菌株的筛选,分析了2苯乙醇合成过程中几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培养条件的选择,并对产物原位转移技术作了简要说明.并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出发,... 主要论述了利用酵母菌生物转化合成天然2苯乙醇的研究进展,从应用微生物学的角度介绍了2苯乙醇生产菌株的筛选,分析了2苯乙醇合成过程中几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培养条件的选择,并对产物原位转移技术作了简要说明.并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出发,对生物转化的重点途径———艾利希途径在基因水平上作了诠释,且例举了利用从头合成途径进行的基因工程育种,旨在为利用微生物生产2苯乙醇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苯乙醇 酵母菌 艾利希途径 产物原位转移
下载PDF
微生物转化生产2-苯乙醇的原位产物转移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李会静 于炜婷 +2 位作者 戴小敏 刘袖洞 马小军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33-638,共6页
阐述了微生物转化法生产天然2-苯乙醇的代谢途径以及2-苯乙醇对微生物的毒性即产物抑制作用,而原位产物转移技术(ISPR技术)可有效降低产物抑制作用,提高2-苯乙醇产量。着重介绍了微生物转化生产2-苯乙醇的ISPR技术的研究现状,比较总结... 阐述了微生物转化法生产天然2-苯乙醇的代谢途径以及2-苯乙醇对微生物的毒性即产物抑制作用,而原位产物转移技术(ISPR技术)可有效降低产物抑制作用,提高2-苯乙醇产量。着重介绍了微生物转化生产2-苯乙醇的ISPR技术的研究现状,比较总结了萃取、吸附与基于膜分离的渗透蒸发和渗透萃取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应是将开发ISPR技术与培育高产量菌株和高效发酵工艺相结合,利用相对简单的设备及后处理技术即可显著提高2-苯乙醇的产率,早日实现微生物转化生产2-苯乙醇的工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转化法 2-苯乙醇 原位产物转移技术
下载PDF
纤维乙醇及渗透汽化原位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8
作者 孙亚东 蒋建新 +1 位作者 孙冉 齐祥 《中国能源》 2008年第9期17-21,24,共6页
生物乙醇特别是纤维乙醇是未来化石燃料的重要替代品之一。原位分离发酵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发酵技术,可使菌体密度较分批培养有显著的提高,最终提高特定产物的生产率。分批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乙醇会抑制菌体生长,开发一种解除乙... 生物乙醇特别是纤维乙醇是未来化石燃料的重要替代品之一。原位分离发酵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发酵技术,可使菌体密度较分批培养有显著的提高,最终提高特定产物的生产率。分批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乙醇会抑制菌体生长,开发一种解除乙醇抑制作用的发酵方法有助于获得高密度的菌体,从而提高乙醇的产量。近年来渗透汽化膜技术迅速发展,逐步成为乙醇发酵原位分离的理想方法。本文就纤维乙醇、原位分离以及渗透汽化技术涉及的膜材料、耦合技术等研究应用现状进行阐述,并对其研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乙醇 渗透汽化 原位分离
下载PDF
酵母静息细胞耦合原位分离技术连续转化2-苯乙醇 被引量:3
9
作者 黄筱萍 刘兰 +4 位作者 熊大维 金丹凤 黄国昌 顾斌涛 李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0-24,共5页
以酵母静息细胞作为酶载体,大孔吸附树脂为分离介质,微滤膜分离菌体,采用原位产物分离技术进行连续转化合成2-苯乙醇(2-phenylethanol,简称2-PE)。在5 L发酵罐中优化了转化条件,通过补料和控制产物浓度实现连续转化合成2-苯乙醇。单罐运... 以酵母静息细胞作为酶载体,大孔吸附树脂为分离介质,微滤膜分离菌体,采用原位产物分离技术进行连续转化合成2-苯乙醇(2-phenylethanol,简称2-PE)。在5 L发酵罐中优化了转化条件,通过补料和控制产物浓度实现连续转化合成2-苯乙醇。单罐运行144 h,2-苯乙醇产量达24. 06 g/L,摩尔转化率和平均转化速率分别为79. 34%和0. 166 g/(L·h)。双罐运行144 h,2-苯乙醇产量达29. 86 g/L,比单罐产量提高24. 1%;摩尔转化率和平均转化速率分别达81. 83%和0. 204 6 g/(L·h),静息细胞重复使用10批次,2-PE产量和平均转化速率没有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苯乙醇 酵母静息细胞 连续生物转化 原位产物分离
下载PDF
谢氏丙酸杆菌产V_(B12)原位分离发酵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涛 向微 +1 位作者 杜连祥 路福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8-81,共4页
VB12是谢氏丙酸杆菌的胞内次级代谢产物,其传统发酵方法是分批发酵。发酵液中丙酸的浓度达到10g/L时就会对菌体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及时地将丙酸从发酵液中分离出去,将会提高菌体浓度,从而可以显著提高VB12产量。文中将无机陶瓷膜分... VB12是谢氏丙酸杆菌的胞内次级代谢产物,其传统发酵方法是分批发酵。发酵液中丙酸的浓度达到10g/L时就会对菌体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及时地将丙酸从发酵液中分离出去,将会提高菌体浓度,从而可以显著提高VB12产量。文中将无机陶瓷膜分离技术与谢氏丙酸杆菌发酵耦合,构建了一种新型原位分离发酵系统,通过活性炭吸附成功地将发酵体系中的丙酸分离出去,有效解除了丙酸对菌体生长的抑制作用,实现了VB12的高密度发酵,菌体干重由13.5 g/L提高到35.99 g/L,提高了1.67倍,VB12的产量由33.5 mg/L提高到63.1mg/L,提高了0.8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B12 原位分离 无机陶瓷膜 活性炭
下载PDF
发酵法合成天然2-苯乙醇的香气品质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丁保妹 付艳丽 +1 位作者 张晓丽 荣绍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98-202,共5页
采用树脂吸附原位分离技术生物发酵合成天然2-苯乙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纯化后的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纯化后的2-苯乙醇产品纯度为99.49%。阈值分析结果表明,纯化后的2-苯乙醇香气强度适中,与从玫瑰精油中提取的天然2-苯... 采用树脂吸附原位分离技术生物发酵合成天然2-苯乙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纯化后的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纯化后的2-苯乙醇产品纯度为99.49%。阈值分析结果表明,纯化后的2-苯乙醇香气强度适中,与从玫瑰精油中提取的天然2-苯乙醇的识别阈值(RT)相差0.33μg/L。电子鼻中的PCA分析能将不同来源的2-苯乙醇明显地区分开来。纯化后的2-苯乙醇与天然提取2-苯乙醇香气差异最小,相似系数为95.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苯乙醇 原位分离(ispr) 香气阈值 电子鼻
下载PDF
青霉素酰化酶促合成β-内酰胺抗生素的过程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业旺 刘瑞江 +1 位作者 闻崇炜 徐希明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21-726,共6页
β-内酰胺抗生素是临床引用中最为广泛的一类抗生素,其生产正经历由化学合成到生物催化的转变。青霉素酰化酶是半合抗工业中最重要的一类酶,近年来广泛应用于β-内酰胺抗生素合成的研究中。相对热力学控制而言,动力学控制合成是更受青... β-内酰胺抗生素是临床引用中最为广泛的一类抗生素,其生产正经历由化学合成到生物催化的转变。青霉素酰化酶是半合抗工业中最重要的一类酶,近年来广泛应用于β-内酰胺抗生素合成的研究中。相对热力学控制而言,动力学控制合成是更受青睐。酶促合成过程中的反应条件的优化控制尤为重要,包括pH、温度、底物浓度和底物比等影响因素的选择对于不同来源的酶和不同目的抗生素不尽相同。反应条件优化以及反应器的合理设计可以提高产物的收率并有效降低成本,是合成β-内酰胺抗生素新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各反应因素以及反应器设计进行综述,并指出未来的可能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霉素酰化酶 过程优化 原位分离 一锅法 Β-内酰胺抗生素
下载PDF
发酵萃取耦合工艺生产丁醇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鑫昕 叶嘉 +3 位作者 耿霄 曹丽君 王少华 张延平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6-81,共6页
传统丙酮丁醇发酵的产物抑制作用造成丁醇产量较低,本文选择发酵萃取耦合工艺将丁醇原位分离出来,以降低抑制作用。通过冷模试验、生长影响试验和萃取发酵试验,确定了有机相条件和发酵萃取耦合工艺:有机萃取相为油醇中加入20%癸醇,相比... 传统丙酮丁醇发酵的产物抑制作用造成丁醇产量较低,本文选择发酵萃取耦合工艺将丁醇原位分离出来,以降低抑制作用。通过冷模试验、生长影响试验和萃取发酵试验,确定了有机相条件和发酵萃取耦合工艺:有机萃取相为油醇中加入20%癸醇,相比为1∶5(有机相∶水相),发酵24h后将有机相导入发酵体系中。利用该工艺,丁醇和总溶剂产量分别比传统发酵的相应产量提高了23.99%和13.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醇 发酵萃取 丙酮丁醇发酵 油醇 癸醇 原位分离
下载PDF
原位分离技术在乳酸发酵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雪峰 苏桂锋 周庆礼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04-305,308,共3页
论述了乳酸发酵中几种常用的原位分离技术——膜发酵法、电渗析发酵、萃取发酵、吸附发酵,介绍了各自的应用特点以及研究现状。
关键词 乳酸 原位分离 发酵 萃取 吸附
下载PDF
生物反应-分离耦合过程研究综述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雪根 何若平 欧阳平凯 《江苏化工》 1999年第1期7-11,共5页
简要介绍了生物反应-分离耦合过程的源起、定义和分类,归纳了耦合过程的生物反应器型式和分离技术,评述了耦合过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生物反应 分离耦合 分离过程 生物化学过程
下载PDF
Efficient synthesis of tyrosol from L-tyrosine via heterologous Ehrlich pathway in Escherichia coli 被引量:2
16
作者 Xiaobo Ruan Sheng Zhang +4 位作者 Wei Song Jia Liu Xiulai Chen Liming Liu Jing Wu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7期18-30,共13页
For the efficient conversion of L-tyrosine(L-Tyr)to tyrosol,which is an aromatic compound widely used in the pharmaceutical and chemical industries,a novel four-enzyme cascade pathway based on the Ehrlich pathway of S... For the efficient conversion of L-tyrosine(L-Tyr)to tyrosol,which is an aromatic compound widely used in the pharmaceutical and chemical industries,a novel four-enzyme cascade pathway based on the Ehrlich pathway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was designed and reconstructed in Escherichia coli.Then,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the relevant enzymes were coordinated using a modular approach and gene duplication afte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pyruvate decarboxylase from Candida tropicalis(CtPDC)as the rate-limiting enzymatic step.In situ product removal(ISPR)strategy with XAD4 resins was explored to avoid product inhibition and further improve tyrosol yield.As a result,the titer and conversion rate of tyrosol obtained were 35.7 g·L^(-1) and 93.6%,respectively,in a 3-L bioreactor.Results presented here provide a potential enzymatic process for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tyrosol from cheap amino ac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ROSOL L-TYROSINE Ehrlich pathway Enzyme cascade In situ product removal
下载PDF
酵母耦合原位分离技术不对称合成(R)-扁桃酸甲酯
17
作者 郭金玲 穆晓清 徐岩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32-536,541,共6页
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S2.1392)全细胞为催化剂不对称还原苯甲酰甲酸甲酯合成(R)-扁桃酸甲酯,该催化剂催化速度快、操作稳定性好。研究了底物和产物浓度对反应初速度的影响,建立了底物和产物抑制模型,并采取分批加入底... 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S2.1392)全细胞为催化剂不对称还原苯甲酰甲酸甲酯合成(R)-扁桃酸甲酯,该催化剂催化速度快、操作稳定性好。研究了底物和产物浓度对反应初速度的影响,建立了底物和产物抑制模型,并采取分批加入底物和添加树脂的方式解除底物和产物抑制。通过考察不同树脂对底物和产物的吸附量以及对生物还原反应的影响,筛选出了一种较适合的大孔吸附树脂NKA-Ⅱ。在优化的树脂加入量和加入模式下,当底物浓度为180mmol/L时,产物产率由35.0%提高到71.2%,对映体过量值(ee)保持在9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对称还原 (R)-扁桃酸甲酯 产物原位分离 吸附树脂NKA-Ⅱ 酿酒酵母 苯甲酰甲酸甲酯
下载PDF
Optimization of L(+)-Lactic Acid Fermentation Without Neutralisation of Rhizopus Oryzae Mutant RK02 by Low-Energy Ion Implantation
18
作者 李文 王陶 +7 位作者 杨英歌 柳丹 樊永红 王冬梅 杨倩 姚建铭 郑之明 余增亮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60-264,共5页
In order to get an industrial strain which can yield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lactic acid for ISPR (in situ product removal), the original strain Rhizopus oryzae RE3303 was mutated by low-energy ion beam implantation... In order to get an industrial strain which can yield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lactic acid for ISPR (in situ product removal), the original strain Rhizopus oryzae RE3303 was mutated by low-energy ion beam implantation. A mutant RK02 was screened, and the factors such as the substrate concentration, nitrogen source concentration, inoculum size, seed age, aeration and temperature that affect the production of lactic acid were studied in detail. Under optimal con- ditions, the maximum concentration of L(+)-lactic acid reached 34.85 g/L after 30 h shake-flask cultivation without adding any neutralisation (5% Glucose added), which was a 146% increase in lactic acid production after ion implantation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strain. It was also shown that RK02 can be used in ISPR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times of sepa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n implantation L(+)-lactic acid Rhizopus oryzae in situ product removal(ispr neutralisation
下载PDF
原位分离技术在乙醇发酵体系中的应用可行性研究
19
作者 蔡闯 白从广 +1 位作者 罗霞 毕研芳 《酿酒科技》 2019年第5期44-50,共7页
原位分离技术(in-situ product removal technology)是目前发酵行业广泛采用的新型技术,在发酵过程中过多的产物会对发酵过程产生反馈抑制作用,并且也会产生一些对发酵菌具有毒副作用的代谢产物。原位分离可以促进反应向合成目标物方向... 原位分离技术(in-situ product removal technology)是目前发酵行业广泛采用的新型技术,在发酵过程中过多的产物会对发酵过程产生反馈抑制作用,并且也会产生一些对发酵菌具有毒副作用的代谢产物。原位分离可以促进反应向合成目标物方向进行,提高发酵产量,也能减少发酵结束后续分离纯化产物的工作量。在传统的白酒发酵工艺中也包含类似技术的操作步骤,但由于白酒发酵相对于其他发酵工业具有发酵菌体系复杂、发酵底物复杂、发酵产物复杂这三点难题,所以在白酒发酵生产中对于这一技术尚无系统性描述与科学的解释,本文以发酵体系中乙醇为例研究了原位分离技术在白酒发酵体系中的理论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 乙醇 原位分离发酵技术 比发酵量 发酵效率
下载PDF
ε-多聚赖氨酸产生菌发酵研究与产物鉴定 被引量:1
20
作者 蔡闯 黄莉 +4 位作者 邹强 王卫 刘达玉 何明雄 苟兴华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23,共6页
为了提高ε-多聚赖氨酸(ε-PL)产生菌的发酵效率和产量,在筛选高产ε-多聚赖氨酸产生菌株基础上,对发酵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以提高比发酵量以及发酵效率为途径获得最佳培养基成分。辅助以原位分离发酵实验,结果发现当甘油与D-木糖按照3:... 为了提高ε-多聚赖氨酸(ε-PL)产生菌的发酵效率和产量,在筛选高产ε-多聚赖氨酸产生菌株基础上,对发酵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以提高比发酵量以及发酵效率为途径获得最佳培养基成分。辅助以原位分离发酵实验,结果发现当甘油与D-木糖按照3:7混合作为复配碳源,(NH4)2SO4与酵母粉按照1:1.25混合作为复配氮源时,产量最高为1.76 g/L,相比于优化前的发酵产量、比发酵量和发酵效率分别提高了30.1%、18.8%和17.1%。同时通过核磁共振波谱与薄层层析确定发酵产物,从而验证整个发酵体系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ε-多聚赖氨酸(ε-PL) 原位分离发酵技术 比发酵量 发酵效率 薄层层析 核磁共振波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