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essment of Toxicity Potential of Sedimentary PAHS from Refome Lake, South-East Nigeria over the Last Century
1
作者 Inyang O Oyo-Ita Emmanuella E Oyo-Ita +2 位作者 Ekpo O Ikip Bassey B Asuquo Orok E Oyo-Ita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0年第1期1-15,共15页
In this study, toxic equivalent factors and sediment quality guidelines were employed for the assessment of toxicity potential of PAHs in 2 sediment cores collected from the center (RC) and shoreline (RS) of Reforme l... In this study, toxic equivalent factors and sediment quality guidelines were employed for the assessment of toxicity potential of PAHs in 2 sediment cores collected from the center (RC) and shoreline (RS) of Reforme lake, SE Nigeria over the last ~1 century. Boundary cross plots of isomeric ratios such as Ant/Ant + Phe (>0.1) vs. Fl/Fl + Pyr (>0.4) and BaA/BaA + Chry (>0.35) vs. Icdp/Icdp + Bper (>0.2) indicated biomass combustion/domestic coal utilization as the main sources of PAHs input. The result revealed toxicity unit indices (TU1, 1.22 - 1.57) for the two cores were above the thresholds of no effect. The highest TU1 value found in the near-bottom layer (RS5, 20 - 25 cm) of the RS corresponding to geological time-frame ~1930-1947 coincided with the period of inhabitation by the European settlers along the lake’s catchments when coal or coal products utilization for domestic and recreational purposes was at its peak. On the other hand, TU2 values were <1 at all depth intervals, revealing unlikely PAH effects to resident organisms. Total toxicity equivalency factors (TEqFs) for the surface sediment of RS and RC were 9.29 ng/g TEqFs and 9.16 ng/g TEqFs, respectively, and indicated tha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BaPyr accumulation in the lake’s sedi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xicity PAHS Refome LAKE sediment CORES assessment Source
下载PDF
Risk assessment and binding mechanisms of potentially toxic metals in sediments from different water levels in a coastal wetland 被引量:1
2
作者 Fusheng Sun Guanghui Yu +3 位作者 Xingxing Han Zhilai Chi Yunchao Lang Congqiang Li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7期202-212,共11页
The excessive accumulation of potentially toxic metals(Pb and Cd)in coastal wetlands is among the main factors threateningwetland ecosystems.However,the effects ofwater table depth(WTD)on the risk and binding mechanis... The excessive accumulation of potentially toxic metals(Pb and Cd)in coastal wetlands is among the main factors threateningwetland ecosystems.However,the effects ofwater table depth(WTD)on the risk and binding mechanisms of potentially toxic metals in sediments remain unclear.Here,sediments from different WTD obtained from a typical coastal wetland were evaluated using a newly developed strategy based on chemical extraction methods coupled with high-resolution spectroscopy.Our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the WTD of the coastal wetland fluctuates frequently and the average enrichment factor for Pb was categorized as minor,whereas Cd enrichment was categorized as moderate.High-resolution spectroscopy technique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organic functional groups and partly inorganic compounds(e.g.,Fe-O/Si-O)played a vital role in the binding of Pb and Cd to surface sediments.Additionally,mineral components rather than organic groups were mainly bound to thesemetals in the bottom sediments.Collectively,our findings provide key insights into the potential health effects and bi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potentially toxic metals in sediments,as well as their dynamic behavior under varying sediment depths at a micro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stal wetlands Wetland sediment toxic metals Risk assessment Synchrotron radiation Binding mechanisms
原文传递
Mobility of toxic metals in sediments: Assessing method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被引量:7
3
作者 Yanbin Li Yong Ca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5期203-205,共3页
Metals and metalloids(termed as metals in this article)are important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the earth's crust.A number of metals,if present in excess,are toxic to organisms and therefore they are usually defined a... Metals and metalloids(termed as metals in this article)are important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the earth's crust.A number of metals,if present in excess,are toxic to organisms and therefore they are usually defined as toxic met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bility of toxic metals in sediments assessing method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原文传递
水体和沉积物中毒害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体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51
4
作者 赵建亮 应光国 +1 位作者 魏东斌 任明忠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6期577-588,共12页
人类活动导致大量毒害污染物进入水体和沉积物,从而对水生生物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开展毒害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筛选高风险毒害污染物,是毒害污染物风险管控和生态系统保护的基础。对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毒害污染物的生态风险... 人类活动导致大量毒害污染物进入水体和沉积物,从而对水生生物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开展毒害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筛选高风险毒害污染物,是毒害污染物风险管控和生态系统保护的基础。对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毒害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综述。水体和沉积物中毒害污染物风险评价的基本方法首先是采用预测或测定环境浓度(PEC或MEC)进行暴露评价,用生态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推导出的预测无影响浓度(PNEC)进行影响评价,然后以风险商(RQ)进行风险表征。对于沉积物中缺乏毒性数据的有机毒害物则通过有机碳归一化沉积物/水分配系数将沉积物中污染物的浓度转化为孔隙水中的浓度,采用水体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对于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风险,可采用风险评价码(RAC)或采用酸性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和同步浸提重金属(SEM)差值法进行表征。据此,提出我国开展流域水体和沉积物中毒害污染物的风险评价体系,为我国毒害污染物的风险管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害污染物 生态风险评价 水体和沉积物 PNEC
下载PDF
珠江河口沉积物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污染及毒性评价 被引量:21
5
作者 赵李娜 赖子尼 +4 位作者 李秀丽 王超 帅方敏 曾艳艺 杨婉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08-1413,1413+1411-1413,共6页
拟除虫菊酯农药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的亲脂性杀虫剂,它会随农田排水、降雨淋洗进入水体,最终进入沉积环境,故沉积物是其最终归宿之一。本研究针对珠江河口沉积物中菊酯类农药的污染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它们的含量、组成比例、... 拟除虫菊酯农药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的亲脂性杀虫剂,它会随农田排水、降雨淋洗进入水体,最终进入沉积环境,故沉积物是其最终归宿之一。本研究针对珠江河口沉积物中菊酯类农药的污染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它们的含量、组成比例、污染来源及其潜在毒性,为珠江渔业水生生态环境管理及掌握环境中有机污染情况提供依据,对保护渔业环境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2年5月采集珠江河口表层沉积物,采用气相色谱法-电子捕获法(GC-ECD)对表层沉积物中联苯菊酯、甲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进行残留检测,并利用其对钩虾的生物毒性来评价沉积物的潜在毒性。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以干质量计)中7种菊酯类农药质量分数介于ND^6.59μg·kg-1(ND表示未检出),平均值为0.75μg·kg-1,其总质量分数与有机碳质量分数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组成比例表明,氯菊酯最多,占总量的57.63%,它的检出率为61.90%,甲氰菊酯其次,约占总量的16.39%,检出率为28.57%,氯菊酯占主要组成部分,可能与其在珠江三角洲居民生活中被大量使用及其降解速率有关;珠江桥采样点高浓度的菊酯类农药的检出(6.59μg·kg-1),可能与其靠近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的广州有关;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相比,珠江河口沉积物中菊酯农药处于较低水平;采用毒性单元TU(选用钩虾Hyallela Azteca的LC50)进行毒性评估,∑TU值范围为0~0.09,远远低于1,表明珠江河口拟除虫菊酯不存在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除虫菊酯 沉积物 珠江河口 毒性评价
下载PDF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形态分析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26
6
作者 董丽华 李亚男 +2 位作者 常素云 杨幼安 刘华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12-1117,共6页
在对各种金属进行形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风险评价准则(RAC)和平均沉积物质量基准系数法(SQG-Q),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按照RAC准则,Cd的有效态质量分数大于50%,对环境构成非常高的风险;Ni次之,超过30%,对环... 在对各种金属进行形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风险评价准则(RAC)和平均沉积物质量基准系数法(SQG-Q),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按照RAC准则,Cd的有效态质量分数大于50%,对环境构成非常高的风险;Ni次之,超过30%,对环境构成了高风险;Zn对环境构成中等程度的风险;Pb和Cu对环境的危害均处于低风险状态.采用SQG-Q法,其SQG系数为7.4,远远大于1,表明该区域呈现出非常高的潜在不利生物毒性效应.应用PEL/TEL准则对单一重金属的生物毒性进行判断,表明这几种金属的潜在生物毒性很大,不利生物效应将频繁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风险评价准则 可利用性 平均沉积物质量基准系数法 生物毒性
下载PDF
深圳湾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评价 被引量:19
7
作者 左平 汪亚平 +1 位作者 程珺 闵凤阳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0-54,共5页
根据2006年2—3月对深圳湾表层沉积物进行的重金属调查,参照《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质量标准,深圳湾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均值评价结果为:Zn为超Ⅱ类,Cr为超Ι类,Cd为近Ⅲ类,Pb属Ι类,Cu为超Ⅱ类。根据潜在生态... 根据2006年2—3月对深圳湾表层沉积物进行的重金属调查,参照《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质量标准,深圳湾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均值评价结果为:Zn为超Ⅱ类,Cr为超Ι类,Cd为近Ⅲ类,Pb属Ι类,Cu为超Ⅱ类。根据潜在生态危害评价法,5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依次为Cd>Cu>Pb>Zn=Cr,以Cd污染最为严重,其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已达很强水平,Cu,Pb,Cr,Zn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评价均为轻微程度。整个研究区内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均值为299,介于中等和强之间,水平分布规律为:深圳河河口区危害指数最低,居轻微水平;深圳湾蛇口段的危害指数居中等水平;深圳湾内侧的近岸水域测点,居于强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重金属 表层沉积物 污染评价 深圳湾
下载PDF
洞庭湖沉积物中持久性有机有毒物质的分布、评价与源解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杨海君 张海涛 +2 位作者 刘亚宾 许云海 黄钟霆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30-1539,共10页
为揭示洞庭湖沉积物中六氯环己烷(HCHs)、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DTs)、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特征及其来源,评价存在的生态风险,于2015年12月采集洞庭湖沅江市南嘴等31个点位0~20cm沉积物,测定了沉积物样品中HCHs、DDTs、PAHs的含量.结果... 为揭示洞庭湖沉积物中六氯环己烷(HCHs)、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DTs)、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特征及其来源,评价存在的生态风险,于2015年12月采集洞庭湖沅江市南嘴等31个点位0~20cm沉积物,测定了沉积物样品中HCHs、DDTs、PAHs的含量.结果发现,南洞庭湖点位ΣHCHs和ΣPAHs含量变化最大,西洞庭湖点位ΣPDTs和ΣOCPs含量变化最大;沉积物中HCHs的空间分布为东洞庭含量最高,其次为东洞庭湖与南洞庭湖的交界处,其它区域HCHs含量较低,DDTs含量除了在西洞庭湖北部含量较低外,其它区域DDTs含量都相对较高,并出现了多个高值区域,PAHs含量空间分布的最大值出现在东洞庭湖与南洞庭湖交界处,其次为西洞庭湖北部和中部区域;污染源分析发现,洞庭湖沉积物中的23种有机化合物聚类归为3类,而31个监测点归为4类.所有样品中α-HCH/γ-HCH的比值为0.66左右,可以认为洞庭湖沉积物中的HCHs来源于农业生产,并有林丹的使用.而p,p'-DDE/p,p'-DDT的比值发现,沉积物中有新的DDTs输入,比值法得出沉积物中的PAHs主要来自于燃烧源和石油源的污染.风险评价发现,苊烯(Acy)在洞庭湖中存在轻微污染,其它环芳烃在沉积物中不存在污染,而沉积物中o,p'-DDT、p,p'-DDT和SDDTs残留量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此外苯并[b]荧蒽(BbF)、苯并[k]荧蒽(BkF)、苯并[ghi]苝(B ghiP)、茚并[1,2,3-cd]BE(IncdP)、α-C_6H_6Cl_6、β-C_6H_6Cl_6、δ-C_6H_6Cl_6及EHCHs残留量均有一定检出,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沉积物 有机有毒物质 分布 评价 源解析
下载PDF
被动采样技术在测定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9
作者 李慧珍 游静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20-625,共6页
综述了被动采样技术作为仿生萃取方法在测定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中的应用。对比了半渗透膜装置、聚乙烯膜装置、聚甲醛树脂萃取和固相微萃取这些常见被动采样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的优缺点,并针对被动采样技术应用中的问... 综述了被动采样技术作为仿生萃取方法在测定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中的应用。对比了半渗透膜装置、聚乙烯膜装置、聚甲醛树脂萃取和固相微萃取这些常见被动采样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的优缺点,并针对被动采样技术应用中的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手段和研究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采样技术 生物可利用性 毒性 沉积物风险评价
下载PDF
应用新型调制荧光成像系统(Imaging-PAM)原位评估底泥毒性的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虞龙 苗秀珍 +4 位作者 于洋 张民 阳振 叶琳琳 孔繁翔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16-1120,共5页
应用新型调制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Imaging-PAM,通过最大叶绿素荧光量子产量(Fv/Fm)、实际荧光量子产量(YⅡ)指标的测定原位评估了友谊河底泥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nus)的毒性效应.数据显示,在友谊河底泥悬浮液中,栅藻的Fv/Fm和Y... 应用新型调制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Imaging-PAM,通过最大叶绿素荧光量子产量(Fv/Fm)、实际荧光量子产量(YⅡ)指标的测定原位评估了友谊河底泥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nus)的毒性效应.数据显示,在友谊河底泥悬浮液中,栅藻的Fv/Fm和YⅡ值在12h前快速上升,12h后呈现出时间-效应型曲线,72h时Fv/Fm和YⅡ分别下降至对照的44%和35%,Fv/Fm和YⅡ的半抑制时间分别为57h和45h.同时,通过对友谊河底泥样品中重金属含量的检测,计算地积累指数(Igeo),得出友谊河底泥中的Hg、Zn和Cu分别为严重污染,重污染和偏重污染水平,这可能是影响藻类光合作用的主要污染物.本研究为进行底泥毒性评估提供了新的原位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生栅藻 底泥毒性 叶绿素荧光量子产量 Imaging-PAM
下载PDF
根据SSD推导PFOS沉积物质量基准及其在生态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吴自豪 张彦峰 +1 位作者 陈心悦 祝凌燕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48-1455,共8页
沉积物中蓄积的PFOS(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全氟辛烷磺酸)对水体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危害.为了合理评估沉积物中PFOS的危害,探究了沉积物中PFOS对摇蚊(Chironomus kiiensis)、钩虾(Hyalella azteca)、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 沉积物中蓄积的PFOS(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全氟辛烷磺酸)对水体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危害.为了合理评估沉积物中PFOS的危害,探究了沉积物中PFOS对摇蚊(Chironomus kiiensis)、钩虾(Hyalella azteca)、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等底栖生物的毒性效应;同时,以毒性试验结果和搜集的PFOS相关毒性数据为基础,利用SSD(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物种敏感度分布法)推导PFOS沉积物质量基准;最后,将基准值与从文献中搜集得到的我国七大水系沉积物中w(PFOS)进行比较,以评估PFOS风险.结果表明:①沉积物中PFOS对摇蚊的毒性效应最为显著,其96 h、10 d、21 d毒性试验中LC 50分别为0.894、0.770和0.536μg/g(以干质量计,下同);10 d毒性试验中w(PFOS)最高值为156.5μg/g时,钩虾未出现显著死亡,21 d毒性试验中LC 50为70.5μg/g;在w(PFOS)最高值分别为112.4和76.4μg/g的10和21 d毒性试验中,霍甫水丝蚓均未出现显著死亡.②沉积物中PFOS的CMC sed(急性基准值)为28.6μg/g,CCC sed(慢性基准值)为0.060μg/g.③我国七大水系96.0%的沉积物中w(PFOS)低于CCC sed;其余的沉积物中w(PFOS)高于CCC sed但低于CMC sed,这些采样点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研究显示,我国七大水系沉积物中PFOS总体风险较低,但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沉积物中蓄积的PFOS可能具有潜在的风险,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FOS 沉积物质量基准 底栖生物 毒性效应 风险评估
下载PDF
pH对沉积物中五氯酚毒性的影响及其质量基准值推导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园圆 张彦峰 祝凌燕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91-500,共10页
PCP(pentachlorophenol,五氯酚)是一种可电离有机化合物,pH会影响水体中PCP的毒性.为准确评估沉积物中PCP的生态风险,通过研究不同pH下沉积物中PCP对河蚬(Corbicula fluminea)、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伸展摇蚊(Chironomus ... PCP(pentachlorophenol,五氯酚)是一种可电离有机化合物,pH会影响水体中PCP的毒性.为准确评估沉积物中PCP的生态风险,通过研究不同pH下沉积物中PCP对河蚬(Corbicula fluminea)、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伸展摇蚊(Chironomus riparius)等底栖生物的毒性效应,探讨沉积物中PCP生物毒性与pH的关系.基于毒性试验结果和搜集筛选文献中报道的PCP生物毒性数据,利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推导PCP沉积物质量基准,进而对我国淡水水体沉积物中PCP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①沉积物中PCP对底栖生物的毒性均随pH的升高而降低,pH为6.5~8.5时,沉积物中PCP对河蚬、泥鳅、伸展摇蚊的96 h-LC 50值分别为2.99~7.64、8.05~8.76、10.50~22.30μg g;对泥鳅的30 d-LC 10值为0.26~0.80μg g,对伸展摇蚊的21 d-EC 10值为0.28~0.54μg g.②推导获得PCP依赖于pH的沉积物质量基准函数,即CMC sed(急性基准值)=e 0.204pH-2.96、CCC sed(慢性基准值)=e 0.204pH-5.85,当pH为7.0时,CMC sed、CCC sed分别为0.217、0.012μg g.③我国主要淡水河流、湖泊沉积物中99.0%的采样点w(PCP)低于该研究推导的CCC sed,仅有1.0%的采样点w(PCP)介于CCC sed与CMC sed之间.研究显示,我国主要淡水水体沉积物中PCP总体风险较低,个别地区沉积物中PCP可能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需要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氯酚(PCP) PH 沉积物质量基准 底栖生物 毒性效应 风险评估
下载PDF
生物活性剂淋洗对河道底泥重金属毒性和生态风险影响评价 被引量:5
13
作者 徐辉 陈维芳 +1 位作者 张思嘉 陆伟鹏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8年第5期74-80,共7页
以河道底泥为研究对象,采用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比较了淋洗前后底泥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变化,并采用生物活性评价法,浸出毒性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比较及评价了生物活性剂槐糖脂淋洗前后底泥重金属的生物活性、浸出毒... 以河道底泥为研究对象,采用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比较了淋洗前后底泥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变化,并采用生物活性评价法,浸出毒性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比较及评价了生物活性剂槐糖脂淋洗前后底泥重金属的生物活性、浸出毒性和生态风险系数的变化。研究同时还采用三维荧光对底泥中溶解性有机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淋洗后底泥重金属形态分布发生变化,重金属的迁移能力降低,生物活性和危害性降低,浸出毒性减小,单一和综合潜在生态风险降低,说明淋洗是一种有效的降低底泥重金属环境危害的方法。经淋洗后的底泥中重金属稳定性提高,对生态风险小,可以进一步进行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活性剂 重金属 生物活性评价 浸出毒性 生态风险评价 河道底泥
下载PDF
典型有色金属矿山城市小河流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布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47
14
作者 李如忠 姜艳敏 +2 位作者 潘成荣 陈婧 徐晶晶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67-1075,共9页
采用改进的Tessier连续提取法分析了铜陵市惠溪河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Cd、Cr、Cu、Zn、Ni、Pb、As)的形态分布,并以风险评价编码法(RAC)和平均沉积物质量基准系数法(SQG-Q)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Cr... 采用改进的Tessier连续提取法分析了铜陵市惠溪河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Cd、Cr、Cu、Zn、Ni、Pb、As)的形态分布,并以风险评价编码法(RAC)和平均沉积物质量基准系数法(SQG-Q)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Cr和As主要以残渣态存在,Zn、Ni和Pb主要以残渣态和Fe-Mn氧化物结合态存在,Cu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存在,Cd有机结合态的质量分数较低,其它几种形态大体接近.②Cd、Cr、Cu、Zn、Ni、Pb和As有效态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6.48%、4.62%、4.05%、4.12%、9.17%、0.97%和0.03%;按照RAC判定,Cd对环境构成高风险,Cr、Cu、Zn和Ni的环境危害处于低风险水平,Pb和As则无风险.③惠溪河沉积物SQG-Q均值为10.42,远大于1.0,表明该河流具有非常高的潜在生物毒性效应;Cd、Cr、Cu、Zn、Ni、Pb和As的PEL-Q系数分别为4.23、1.14、20.75、6.04、2.33、4.58和41.71,表明7种重金属的潜在生物毒性很大,不利生物效应将频繁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风险评价编码法 生物可利用性 平均沉积物质量基准系数法 生物毒性 铜陵市
原文传递
闽江福州段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其毒性和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李洋 陈卫锋 +3 位作者 魏然 杨柳明 彭园珍 倪进治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92-1799,共8页
研究了闽江福州段表层沉积物中Cr、Zn、As、Cd、Cu和Pb等6种有毒重金属的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基于共识的沉积物质量基准(CBSQGs)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毒性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 研究了闽江福州段表层沉积物中Cr、Zn、As、Cd、Cu和Pb等6种有毒重金属的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基于共识的沉积物质量基准(CBSQGs)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毒性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为Zn(195.57 mg·kg^(-1))>Pb(79.41 mg·kg^(-1))>Cr(66.62 mg·kg^(-1))>Cu(42.33 mg·kg^(-1))>As(10.02 mg·kg^(-1))>Cd(0.90 mg·kg^(-1)).Zn、Cd、Pb含量从河段上游到下游呈递减趋势,Cr、As呈递增趋势,Cu含量分布均匀.平均可能效应浓度商Q值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毒性判定结果表明,有18%的沉积物样品具有毒性,说明闽江福州段沉积物整体毒性效应低.从RI值来看,闽江福州段沉积物的生态风险属于中低等级;风险等级为中的样品占55.3%,主要分布在河段上游和中游(福州市区的南港和北港段),风险主要来自Cd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江 重金属 沉积物 空间分布特征 毒性评价 生态风险指数
原文传递
松花江表层沉积物有毒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物毒性风险评价 被引量:33
16
作者 周军 高凤杰 +1 位作者 张宝杰 马彪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701-2708,共8页
采用地累积指数模型(Igeo)及一致性沉积物质量基准(CBSQGs)对第二松花江、松花江干流以及4条代表性支流12个断面表层沉积物Hg、Cd、Cr、As和Pb 5种有毒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其潜在生物毒性风险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松花江表层沉积... 采用地累积指数模型(Igeo)及一致性沉积物质量基准(CBSQGs)对第二松花江、松花江干流以及4条代表性支流12个断面表层沉积物Hg、Cd、Cr、As和Pb 5种有毒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其潜在生物毒性风险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松花江表层沉积物中5种重金属含量平均值由大到小顺序为Cr>Pb>As>Cd>Hg;除Hg外,其余4种重金属均表现为一定的富集现象,但富集系数不超过1.2;2地累积指数表明松花江表层沉积物中5种有毒重金属污染较轻,基本属于无污染或无污染-轻污染状态,只有Cr和As在10号断面达到了轻污染程度;3重金属之间Pearson相关系数表明Cr和As(0.896)、Cr和Pb(0.708)呈极显著相关,As和Pb呈显著相关(0.639),揭示Cr、As和Pb极可能具有相似的来源;4各断面毒性单位和∑TUs<1.8,不同重金属毒性效应顺序为Cr>Cd>Pb>As>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毒重金属 一致性沉积物质量基准(CBSQGs) Pearson相关系数 风险评价 松花江
原文传递
河流水沙条件对水质评价的影响
17
作者 夏星辉 张祎迪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807-1814,共8页
世界上许多河流具有高泥沙含量特征,我国河流的高泥沙含量特征尤为显著.河流水沙条件包括悬浮泥沙的含量、粒径和组成以及溶解性有机质的含量和组成等参数.河流中的许多污染物倾向于与泥沙和有机质结合,泥沙和有机质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污... 世界上许多河流具有高泥沙含量特征,我国河流的高泥沙含量特征尤为显著.河流水沙条件包括悬浮泥沙的含量、粒径和组成以及溶解性有机质的含量和组成等参数.河流中的许多污染物倾向于与泥沙和有机质结合,泥沙和有机质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同时还影响了污染物的生态环境风险.本文归纳总结了河流水沙条件特征及其对耗氧性有机污染物和有毒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详细阐述了河流水沙条件对耗氧性有机物和有毒有机物污染评价的影响,指出由于化学氧化剂能氧化泥沙中在自然条件下耗氧过程极为缓慢的天然有机质,现有的化学需氧量可能高估水体耗氧性有机物的污染;又由于与泥沙结合的有毒有机污染物部分具有生物有效性,现有的基于有毒有机污染物溶解态浓度的水质评价方法可能低估水体有毒有机物的污染.并提出怎样考虑水沙条件影响对现有水质评价方法进行改进的思路,为完善水质评价方法提供参考,对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条件 耗氧性有机污染物 有毒有机污染物 水质评价 碳中和
原文传递
快速城市化区域河网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与管控对策 被引量:8
18
作者 何博 赵慧 +4 位作者 孟晶 刘胜然 周云桥 史斌 王铁宇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771-2779,共9页
为研究快速城市化区域河网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和生态风险,调查了研究区域具有代表性的5条河道,共采集了19份表层(0~10 cm)沉积物样品,重点分析Cd、As、Pb、Cr、Cu、Zn、Ni和Hg共8种重金属的含量,并评价其生物毒害效应、污染水平和生... 为研究快速城市化区域河网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和生态风险,调查了研究区域具有代表性的5条河道,共采集了19份表层(0~10 cm)沉积物样品,重点分析Cd、As、Pb、Cr、Cu、Zn、Ni和Hg共8种重金属的含量,并评价其生物毒害效应、污染水平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8种重金属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29~3.33、6.10~42.40、20.50~149.00、19.60~196.00、15.40~437.00、69.10~560.00、15.80~86.70和0.04~0.61 mg·kg^-1,其中Cd、Cu和Zn平均含量分别为研究区背景值的28.40、7.20和5.80倍,超当地背景值,情况较为显著.8种重金属含量水平多位于沉积物物质基准值TEC-PEC之间,产生生物毒害效应的可能性不容忽视,63.16%的点位平均可能效应浓度商Q值大于0.5,表明大部分点位中重金属的复合污染已经对底栖生物产生了毒害效应;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评价认为Cd、Cu和Zn的污染水平和生态风险较高,其中Cd对评价结果的贡献率最高.基于以上分析认为,研究区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风险水平较高,其中Cd毒性较大且污染显著,值得重点关注,研究区域重金属污染防治和管理应针对Cd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毒害效应 污染等级 风险评价 管控对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