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sign and Transdermal Delivery of Indomethacin Nanosystem 被引量:1
1
作者 Catarina Pinto Reis Felipe de Freitas Nunes +1 位作者 Catarina Rosado LuisMonteiro Rodrigues 《材料科学与工程(中英文A版)》 2011年第4X期531-537,共7页
关键词 吲哚美辛 透皮给药 纳米系统 纳米粒子 设计 ZETA电位 ZETA电位 平均粒径
下载PDF
复方红花巴布剂的制备工艺和透皮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吴品昌 史锐 +1 位作者 方德宇 张晓丽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445-1447,共3页
目的:制备对风湿性关节炎有功效的复方红花提取物巴布剂。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巴布剂最佳基质配比,并对巴布剂进行内聚力、初黏力和感官评价等质量评价,结合透皮吸收实验,通过正交试验得出药物含量、皮肤单位面积载药量、吸收促进剂... 目的:制备对风湿性关节炎有功效的复方红花提取物巴布剂。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巴布剂最佳基质配比,并对巴布剂进行内聚力、初黏力和感官评价等质量评价,结合透皮吸收实验,通过正交试验得出药物含量、皮肤单位面积载药量、吸收促进剂的量的最佳配比。结果:基质质量比为阿拉伯胶:CP700:CMC-Na:二氧化钛质量比2:2:1:0.5。透皮释放度最佳配比,即药物含量为50%,皮肤单位面积载药量0.35 g/cm^2,吸收促进剂的量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布剂 正交试验 透皮研究
下载PDF
Enhancement of transdermal delivery of docetaxel by surfactant-ethanolic liposomes 被引量:1
3
作者 邱玉琴 李爽 +2 位作者 李芳 张锁慧 高云华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2011年第5期466-472,共7页
One major problem encountered in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is the low permeability of drugs through the skin barrier.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developed a surfactant-ethanolic liposomal system to improve the transderm... One major problem encountered in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is the low permeability of drugs through the skin barrier.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developed a surfactant-ethanolic liposomal system to improve the transdermal delivery of docetaxel (DTX), a model drug for high molecular weight and poorly water-soluble drugs. Surfactant-ethanolic liposomes (SEL) were composed of phospholipids, ethanol, sodium cholate, DTX and PBS which were prepared by thin film dispersion method. The developed formulations were characterized by determining the vesicle shape and surface morphology, size and size distribution, entrapment efficiency and drug loading capacity. The effects of the developed formulations on the permeation of DTX across rat skin in vitro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modified Franz diffusion cell under both occlusive and non-occlusive application condi- tions. The DTX SELs with optimum composition (phospholipid-surfactant, 85:15, w/w) provide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steadystate amount of flux and cumulative permeation, compared to the tranditional liposomes, surfactant liposomes and ethanolic liposomes. The optimal SELs exhibited stable vesicle size, morphology and drug loading capacity.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ELs were promising carriers to enhance the transdermal delivery of DT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tant-ethanolic liposomes transdermal delivery DOCETAXEL Permeation study
原文传递
补肾药物穴位给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理探讨 被引量:7
4
作者 吴亚东 魏杰 +2 位作者 刘钟 郭梁 史晓林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5期1102-1104,共3页
骨质疏松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国内外主要应用药物(包括西药和中药)疗法,其研究开展的较早也较系统,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药理学研究多局限于口服药物和注射药物的研究。近年来,... 骨质疏松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国内外主要应用药物(包括西药和中药)疗法,其研究开展的较早也较系统,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药理学研究多局限于口服药物和注射药物的研究。近年来,伴随着透皮剂和离子导入等理化技术的发展,中药经皮给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已取得一定进展。就此方面对补肾药物经皮穴位给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理作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中药经皮穴位给药 机理探讨
下载PDF
氢溴酸加兰他敏贴剂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和透皮特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朱全刚 陆松伟 +2 位作者 马多玲 张莉 胡晋红 《药学服务与研究》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35-137,共3页
目的:制备氢溴酸加兰他敏贴剂,并对其体外释放度和体外透皮特性进行考察。方法:采用丙烯酸酯乳液型压敏胶为基质制备氢溴酸加兰他敏贴剂,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方法进行贴剂的体外释放度测定;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 目的:制备氢溴酸加兰他敏贴剂,并对其体外释放度和体外透皮特性进行考察。方法:采用丙烯酸酯乳液型压敏胶为基质制备氢溴酸加兰他敏贴剂,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方法进行贴剂的体外释放度测定;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为屏障进行氢溴酸加兰他敏贴剂的体外透皮特性研究。结果:氢溴酸加兰他敏贴剂的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24 h累积释药量占总药量的41.81%;体外透皮符合零级方程,24 h累积渗透量占总药量的19.99%。结论:采用丙烯酸酯乳液型压敏胶为基质制备的氢溴酸加兰他敏贴剂具有较好的体外释放和透皮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溴酸加兰他敏 贴剂 释放度 透皮 体外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
下载PDF
九分喷雾剂透皮释放率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孙亦群 周莉玲 陈孝银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92-495,共4页
目的 :研究九分喷雾剂透皮释放规律。方法 :用TLC扫描法及改良Franz扩散池作透皮吸收实验。结果 :九分喷雾剂的Q T方程分别为 :士的宁Q =2 2 0 .94 1t - 4 86 .0 0 6 ,马钱子碱Q =2 0 8.14 6t- 4 5 4 .6 2 9,麻黄碱Q =177.6 91t - 2 4 7... 目的 :研究九分喷雾剂透皮释放规律。方法 :用TLC扫描法及改良Franz扩散池作透皮吸收实验。结果 :九分喷雾剂的Q T方程分别为 :士的宁Q =2 2 0 .94 1t - 4 86 .0 0 6 ,马钱子碱Q =2 0 8.14 6t- 4 5 4 .6 2 9,麻黄碱Q =177.6 91t - 2 4 7.82 6 ;其释放率趋势为 :随着时间的延长 ,累积渗透量增加 ,释放速率则基本维持稳定 ,12h的总释药率约为 5 0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分散 喷雾剂 透皮吸收 释放率 TLC扫描法 改良Franz扩散池
下载PDF
罗替戈汀透皮贴剂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郭威 王少云 +1 位作者 傅得兴 聂颖兰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05-708,共4页
罗替戈汀透皮贴剂是美国FDA批准的用于治疗早期帕金森病的制剂,也是第一种用于治疗该疾病的透皮贴剂。本品通过皮肤渗透而稳定维持24 h血药浓度,可持续刺激多巴胺受体。现对该药的作用机制、药动学、药效学、临床研究、药物相互作用和... 罗替戈汀透皮贴剂是美国FDA批准的用于治疗早期帕金森病的制剂,也是第一种用于治疗该疾病的透皮贴剂。本品通过皮肤渗透而稳定维持24 h血药浓度,可持续刺激多巴胺受体。现对该药的作用机制、药动学、药效学、临床研究、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不良反应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替戈汀 透皮贴剂 药理作用 帕金森病 临床研究
下载PDF
青蒿琥酯透皮吸收研究中接收液的筛选 被引量:14
8
作者 周莉玲 侯海霞 李锐 《中成药》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84-187,共4页
目的:筛选青蒿琥酯透皮吸收研究中的接收液。方法:以改良Franz扩散池为实验装置,裸鼠皮为渗透皮肤,以回收率、Higuchi方程和透皮速率常数为考察指标,从蒸馏水、生理盐水、生理盐水/乙醇(7∶3,V∶V)、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筛选最佳接收液... 目的:筛选青蒿琥酯透皮吸收研究中的接收液。方法:以改良Franz扩散池为实验装置,裸鼠皮为渗透皮肤,以回收率、Higuchi方程和透皮速率常数为考察指标,从蒸馏水、生理盐水、生理盐水/乙醇(7∶3,V∶V)、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筛选最佳接收液。结果:综合比较天内、天间回收率,Higuchi方程和透皮速率常数,均以生理盐水/乙醇(7∶3,V∶V)为最佳。结论:生理盐水/乙醇(7∶3,V∶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琥酯 透皮吸收 接收液
下载PDF
心康饮防治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临床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张建盛 许建中 +4 位作者 郑岚 夏翔 张一波 沈小珩 苏静英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3期24-27,共4页
为探讨心康饮口服液防治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后再狭窄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 ,临床选择PTCA患者 6 0例 ,随机分治疗组(中药心康饮 )对照组 (西药常规治疗 )各 30例 ,疗程 3个月 ;另建立家兔实验性动脉狭窄模型 ,观察心康饮对家兔实... 为探讨心康饮口服液防治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后再狭窄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 ,临床选择PTCA患者 6 0例 ,随机分治疗组(中药心康饮 )对照组 (西药常规治疗 )各 30例 ,疗程 3个月 ;另建立家兔实验性动脉狭窄模型 ,观察心康饮对家兔实验性动脉狭窄及其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在改善临床症状 ,减少心绞痛发作及心肌缺血 (EKG)改善率方面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实验研究结果显示 ,心康饮可明显降低家兔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 (P <0 .0 1) ;改善血小板聚集率 (P <0 .0 5 ) ,镜下观察可明显减轻家兔骼动脉狭窄 (P <0 .0 1) ,并可抑制家兔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康饮口服液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 术后再狭窄
下载PDF
青蒿素衍生物(EBM)经皮给药系统压敏胶的筛选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华生 杨永华 +4 位作者 王乃婕 丘琳 梁秉文 秦波 叶祖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筛选EBM贴剂压敏胶。方法:以改良Franz扩散池为实验装置,SD大鼠腹部皮肤为渗透皮肤,以透皮速率、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为考察指标,筛选最佳黏胶基质。结果:综合比较透皮速率、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以DOW CORNING MD-0607... 目的:筛选EBM贴剂压敏胶。方法:以改良Franz扩散池为实验装置,SD大鼠腹部皮肤为渗透皮肤,以透皮速率、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为考察指标,筛选最佳黏胶基质。结果:综合比较透皮速率、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以DOW CORNING MD-0607压敏胶为最佳。结论:DOW CORNING MD-0607压敏胶为适合EBM经皮给药系统的压敏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素衍生物 透皮吸收研究 压敏胶
下载PDF
手法配合陇中Ⅰ号汽雾透皮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道洲 郑恒恒 《西部中医药》 2013年第4期36-39,共4页
目的:评估手法配合陇中Ⅰ号汽雾透皮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阳性治疗平行对照的方法将343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手法配合陇中Ⅰ号汽雾透皮疗法治疗,即先熏蒸,再... 目的:评估手法配合陇中Ⅰ号汽雾透皮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阳性治疗平行对照的方法将343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手法配合陇中Ⅰ号汽雾透皮疗法治疗,即先熏蒸,再手法;对照组应用单纯陇中Ⅰ号汽雾透皮疗法治疗,2组均以10日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体征、临床症状等基线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患者治疗前后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手法配合陇中Ⅰ号汽雾透皮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明确、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 手法 陇中Ⅰ号 汽雾透皮疗法 临床研究
下载PDF
透皮贴剂市场研究及其新进展 被引量:10
12
作者 徐艳萍 《中国药品标准》 CAS 2006年第4期71-73,共3页
目的对透皮贴剂进行市场研究及分析,并介绍国内透皮给药研究的最新进展,为透皮贴剂的销售市场及其新药研究提供参考。结论透皮给药系统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开发前景。
关键词 透皮贴剂 市场研究 新技术 新进展
下载PDF
穴位贴敷防治疾病作用机制研究简况 被引量:38
13
作者 李红 王淑娟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年第9期117-118,共2页
穴位贴敷可作为主要或辅助疗法运用于内、外、妇、儿或其他各科疾病,尤其肺系疾病;通过经络、腧穴和药物共同作用调节脏腑功能。穴位贴敷作用机制主要有经络腧穴、药物经皮吸收、神经系统调节,现代研究也已证明,深入研究经络循行线、经... 穴位贴敷可作为主要或辅助疗法运用于内、外、妇、儿或其他各科疾病,尤其肺系疾病;通过经络、腧穴和药物共同作用调节脏腑功能。穴位贴敷作用机制主要有经络腧穴、药物经皮吸收、神经系统调节,现代研究也已证明,深入研究经络循行线、经穴的特异性、皮肤的药物吸收和经穴局部的神经系统,使穴位贴敷机制研究更进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贴敷 腧穴 经络 透皮 神经系统 作用机制 现代化研究
下载PDF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非急性发作期慢性支气管炎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47
14
作者 沈瑜 王珏 +2 位作者 吴冬梅 胡晓红 倪建俐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0年第11期1162-1166,共5页
目的评价中药穴位贴敷联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非急性发作期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将2018年6月1日—8月31日在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中医科门诊就诊的585例慢性迁延期或缓解期慢性支气管炎、证型为痰热... 目的评价中药穴位贴敷联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非急性发作期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将2018年6月1日—8月31日在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中医科门诊就诊的585例慢性迁延期或缓解期慢性支气管炎、证型为痰热郁肺证和肺气虚寒证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患者在一般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常规治疗,2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单项积分和总积分,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IgA、IgG、IgM水平,随访记录2组患者1年内急性发作次数、程度。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痰热郁肺证和肺气虚寒证患者的咳嗽、咳痰积分和中医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血浆IgA水平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5),1年内急性发作次数、程度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对照组痰热郁肺证和肺气虚寒证患者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联合中医定向透药法可明显改善非急性发作期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症状及机体免疫功能,预防急性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支气管炎 穴位贴敷 中医定向透药 前瞻性队列研究
下载PDF
透皮吸收促进剂对接骨乳膏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彦 王慧娟 +2 位作者 俸婷婷 彭礼军 周英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7年第5期87-90,共4页
为了比较不同含量冰片和薄荷油及不同含量氮酮对接骨乳膏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以SD大鼠的背部皮肤为透皮实验模型,每隔2 h,以分光光度法测定接收池中总甾酮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冰片、薄荷脑及氮酮含量的增加,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皮肤... 为了比较不同含量冰片和薄荷油及不同含量氮酮对接骨乳膏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以SD大鼠的背部皮肤为透皮实验模型,每隔2 h,以分光光度法测定接收池中总甾酮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冰片、薄荷脑及氮酮含量的增加,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皮肤的药物量逐渐增加。添加0.36 g冰片和0.04 g薄荷脑的接骨乳膏的透皮吸收能力稍强于添加4%氮酮接骨乳膏的透皮吸收能力。选择0.36 g冰片,0.04 g薄荷油作为促透皮吸收剂为较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骨乳膏 透皮吸收 新药研究 冰片 薄荷脑
下载PDF
辅酶Q10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和表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丽娜 梁蓉 +1 位作者 杨成 谈昊天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5-70,共6页
通过高压均质法制备运载辅酶Q10的纳米结构脂质载体(CoQ10-NLC),并对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测定其粒径、分散度、Zeta电位和保留率;模拟考察CoQ10-NLC的皮肤吸收效果。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CoQ10-NLC分散液粒径分布均一,物理稳定性高,低... 通过高压均质法制备运载辅酶Q10的纳米结构脂质载体(CoQ10-NLC),并对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测定其粒径、分散度、Zeta电位和保留率;模拟考察CoQ10-NLC的皮肤吸收效果。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CoQ10-NLC分散液粒径分布均一,物理稳定性高,低温4℃贮藏条件下CoQ10保留率高达80%;体外透皮实验表明,CoQ10-NLC能够增加CoQ10在表皮和真皮中的渗透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酶Q10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 体外透皮实验 医药原料
下载PDF
热熔胶和橡胶型通络祛痛膏中挥发性成分体外透皮特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谷彩花 熊维政 +1 位作者 李磊 庞黎玲 《中医药导报》 2018年第9期45-48,共4页
目的:对比热熔胶和橡胶型通络祛痛膏中的挥发性成分体外透皮情况,为开发新型橡胶贴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离体乳猪腹部皮肤,用Franz扩散池考察两种不同基质中药物的体外透皮特性,以樟脑、薄荷脑及冰片3种挥发性成分为指标进行气相... 目的:对比热熔胶和橡胶型通络祛痛膏中的挥发性成分体外透皮情况,为开发新型橡胶贴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离体乳猪腹部皮肤,用Franz扩散池考察两种不同基质中药物的体外透皮特性,以樟脑、薄荷脑及冰片3种挥发性成分为指标进行气相色谱测定,并计算24 h累积透过量、样品滞留量及皮肤滞留量。结果:以热熔胶为基质的通络祛痛膏有更好的体外透皮特性。结论:热熔胶是制备中药贴膏的理想基质,具有渗透速率快、渗透量高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络祛痛膏 热熔胶 橡胶 樟脑 薄荷脑 冰片 体外透皮 对比研究
下载PDF
格拉司琼透皮贴片预防抗肿瘤治疗所致恶心呕吐的前瞻性、多中心的真实世界研究报告
18
作者 寻琛 秦叔逵 +24 位作者 马军 李进 周承志 黄慧强 马树东 王湛 秦茵茵 刘加军 王潇潇 臧远胜 秦海峰 肖健 王蔷 魏哲威 范志平 魏小娟 宣丽 曾铭玥 张国庆 许昕 高岩 王涛 焦晓栋 袁芃 乔滨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385-390,共6页
目的探讨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模式,在中国癌症患者中评价格拉司琼透皮贴片(granisetron 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GTDS)预防抗肿瘤治疗所致恶心呕吐(antitumor drugs-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DINV)的效果、安全性和治疗价值。方... 目的探讨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模式,在中国癌症患者中评价格拉司琼透皮贴片(granisetron 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GTDS)预防抗肿瘤治疗所致恶心呕吐(antitumor drugs-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DINV)的效果、安全性和治疗价值。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非干预性观察研究,自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共入选了48家医院1572例预防性使用GTDS止吐的成年癌症患者。所有患者的止吐治疗方案由其主管医师酌情决定。研究中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抗肿瘤治疗方案及药物剂量、止吐治疗方案和不良事件等数据。结果从治疗开始至末剂治疗结束后24小时期间(PEEP期)有62.5%(983/1572)的患者获得了恶心呕吐的完全缓解(CR),59.4%(934/1572)的患者达到恶心呕吐的完全控制(CC)。此外,从治疗开始至末剂治疗期间逐日CR率从67.0%上升到93.1%,呈现逐步递增趋势。接受高致吐化疗(HEC)和中致吐化疗(MEC)方案患者的CR率分别为52.1%和6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50岁、女性、ECOG PS评分≥1和中/高度致吐化疗为影响PEEP期CR的危险因素。研究过程中,有19.8%的患者出现了轻微的便秘、头痛等症状,但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结论真实临床实践中,GTDS可以有效地预防抗肿瘤治疗所致恶心和呕吐的发生,其安全性良好,依从性高,有利于实现DINV的全程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拉司琼透皮贴片 抗肿瘤治疗所致恶心呕吐 真实世界研究 全程管理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Binding Parameter Constants between Sevelamer Carbonate Tablets and Renvela Tablets by a Validated Ion Chromatography Method 被引量:1
19
作者 Venkata Vivekanand Vallapragada Gopichand Inti +2 位作者 Sreenivas Reddy Geevanagari Sudhakar Rao Vidiyala Sreeramulu Jadi 《American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3年第5期213-220,共8页
Sevelamer Carbonate is a crossolinked polymeric amine, it is the active ingredient in Renvela Tablets. Sevelamer Carbonate is indicated for the control of hyperphosphatamiea i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renal disease. T... Sevelamer Carbonate is a crossolinked polymeric amine, it is the active ingredient in Renvela Tablets. Sevelamer Carbonate is indicated for the control of hyperphosphatamiea i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renal disease. The binding parameter constants of Sevelamer Carbonate were determined using the Langmuir approximation for the dosage form at pH 4.0 and 7.0 by Ion Chromatography. An Ion Chromatogrpahy method has been developed to estimate free phosphate in in-vitro phosphate binding study of Sevelamer Carbonate Tablets. The method is selective and capable of detecting phosphate in the presence of placebo matrix. The method has been validated with a lower limit of quantitation of 0.2 mM for Phosphate. A linear response function was established in the range of concentrations 0.2 - 30.0 mM (r > 0.99) for Phosphate. The intra and inter day precision values for Phosphate met the acceptance as per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s guidelines. Phosphate was stable in the set of stability studies viz. bench-top and autosampler. The developed method was applied to in-vitro phosphate binding studies of Sevelamer Carbonate Table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NDING PARAMETER CONSTANTS Ion Chromatography in-vitro Phosphate BINDING study LANGMUIR Approximation
下载PDF
应用于化妆品的水杨酸微胶囊载体系统的制备及表征
20
作者 黄一清 李 +1 位作者 范恒锋 夏强 《纳米科技》 2014年第1期54-60,共7页
以阿拉伯胶和麦芽糊精为微胶囊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水杨酸微胶囊,并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包埋行为进行鉴定,还研究了最佳阿拉伯胶/麦芽糊精比、微胶囊溶解度、释放机制及体外透皮性,实验结果表明,最佳阿拉伯胶... 以阿拉伯胶和麦芽糊精为微胶囊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水杨酸微胶囊,并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包埋行为进行鉴定,还研究了最佳阿拉伯胶/麦芽糊精比、微胶囊溶解度、释放机制及体外透皮性,实验结果表明,最佳阿拉伯胶/麦芽糊精比为1:1,微胶囊化后水杨酸溶解度能够提高至26mg/mL。水杨酸微胶囊呈现球状结构,并具有一定的缓释性,体外透皮结果显示微胶囊化后水杨酸透皮速率减慢并且无突释现象,与未包埋水杨酸相比,水杨酸微胶囊具有更高的皮表保留量和较低的皮肤驻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酸 微胶囊化 溶解度 释放机制 体外透皮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