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5篇文章
< 1 2 9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ombination of straw incorporation and polymer-coated urea offsets soil ammonia and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in winter wheat fields
1
作者 Xiaoyun Wang Yajie Tian +3 位作者 Qianhui Zhang Zhengxin Zhao Rui Wang Huanjie Ca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718-1736,共19页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straw incorporation(SI)and polymer-coated urea(PCU)application on soil ammonia(NH_(3))and nitrous oxide(N_(2)O)emissions from agricultural fields have not been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in Nort...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straw incorporation(SI)and polymer-coated urea(PCU)application on soil ammonia(NH_(3))and nitrous oxide(N_(2)O)emissions from agricultural fields have not been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in Northwest China.We conducted a two-year field experiment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combining SI with either uncoated urea(U)or PCU on soil NH_(3)emissions,N_(2)O emissions,winter wheat yields,yield-scaled NH_(3)(/NH_(3)),and yield-scaled N_(2)O(/N_(2)O).Five treatments were investigated,no nitrogen(N)fertilizer(N_(0)),U application at 150 kg N ha-1 with and without SI(SI+U and S_(0)+U),and PCU application at 150 kg N ha^(-1) with and without SI(SI+PCU and S_(0)+PCU).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H_(3);emissions increased by 20.98-34.35%following Sl compared to straw removal,mainly due to increases in soil ammonium(NH_(4)^(+)-N)content and water-flled pore space(WFPS).SI resulted in higher N_(2)O emissions than under the So scenario by 13.31-49.23%due to increases in soil inorganic N(SIN)contents,WFPS,and soil microbial biomass.In contrast,the PCU application reduced the SIN contents compared to the U application,reducing the NH_(3)and N_(2)O emissions by 45.99-58.07 and 18.08-53.04%,respectively.Moreover,no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f the SI or PCU applications on the winter wheat yield were observed.The lowest /NH_(3) and /N_(2)O values were observed under the S_(0)+PCU and SI+PCU treatments.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single PCU applications and their combination with straw are the optimal agricultural strategies for mitigating gaseous N emissions and maintaining optimal winter wheat yields in Northwest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w incorporation polymer-coated urea NH_(3)and N_(2)O emissions winter wheat yields
下载PDF
Magnesium incorporation activates perovskite cobaltites toward efficient and stable electrocatalytic oxygen evolution 被引量:2
2
作者 Siyu Pan Zilin Ma +6 位作者 Wenying Yang Biaokui Dongyang Huizhi Yang Shimin Lai Feifei Dong Xixian Yang Zhan Lin 《Materials Reports(Energy)》 2023年第3期55-61,共7页
Cobalt-rich perovskite oxides play a paramount role in catalyzing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on account of their acceptable intrinsic activity but are still challenging due to the high costs and undesired stability... Cobalt-rich perovskite oxides play a paramount role in catalyzing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on account of their acceptable intrinsic activity but are still challenging due to the high costs and undesired stability.In response to the defects,herein,the Mg-incorporated perovskite cobaltite SrCo_(0.6)Fe_(0.3M)g_(0.1)O_(3-δ)(SCFM-0.1)is proposed as a novel earth-abundant and durable OER electrocatalyst.A well-consolidated cubic-symmetry structure and more 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s are enabled upon Mg substitution.Hence,the optimized SCFM-0.1 perovskite oxide achieves prominent OER 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that is,a low overpotential of only 320 mV at 10 mA cm^(-2),a small Tafel slope of 65 mV dec^(-1),as well as an outstanding durability within 20 h,substantially outperforming that of the pristine SrCo_(0.7)Fe_(0.3)O_(3-δ)and benchmark Ba_(0.5)Sr_(0.5)Co_(0.8)Fe_(0.2)O_(3-δ)and IrO_(2) catalysts.The strong pHdependent behavior associated with lattice oxygen activation mechanism for SCFM-0.1 catalyst is also confirmed.This work paves a unique avenue to develop cost-effective and robust perovskite cobaltites for efficient OER electrocat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OVSKIT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ELECTROCATALYST Mg incorporation Lattice oxygen activation
下载PDF
设施番茄废弃物连续还田对温室土壤质量的影响
3
作者 孙小妹 车江伟 +5 位作者 王利 蔡兴栋 徐发明 俞兆鹏 白彭彭 杨晓妮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1-228,272,共9页
为探究设施蔬菜废弃物原位还田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于2020—2022年设定番茄废弃物不还田(CK)、番茄废弃物原位还田1 a(TRR1)、番茄废弃物连续原位还田2 a(TRR2)、番茄废弃物连续原位还田3 a(TRR3)共4个处理,分析其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 为探究设施蔬菜废弃物原位还田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于2020—2022年设定番茄废弃物不还田(CK)、番茄废弃物原位还田1 a(TRR1)、番茄废弃物连续原位还田2 a(TRR2)、番茄废弃物连续原位还田3 a(TRR3)共4个处理,分析其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废弃物还田使土壤pH值显著下降,土壤电导率和有机质含量随番茄废弃物的持续还田而显著增加。与对照相比,番茄废弃物持续原位还田处理使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平均提高11.41%和31.40%;土壤脲酶活性变化不显著,TRR1、TRR2、TRR3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较对照分别显著提高22.12%、30.46%、44.23%和17.90%、17.03%、11.08%。TRR3处理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番茄成熟期TRR3处理分别比CK、TRR1和TRR2处理土壤细菌数量显著提高51.07%、61.21%和61.02%,土壤放线菌数量显著提高41.40%、20.61%和29.60%。土壤真菌数量和根结线虫数量随还田年限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其中TRR1、TRR2和TRR3处理根结线虫数量分别较CK降低30.14%、50.89%和81.70%。土壤质量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番茄废弃物还田使土壤质量从Ⅱ级提升为Ⅰ级,可作为管理蔬菜废弃物的环境友好型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番茄 废弃物还田 还田年限 土壤特性 土壤质量
下载PDF
秸秆还田联合稻田养萍对水稻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4
作者 郑慧芬 吴红慧 +2 位作者 李振武 邓素芳 应朝阳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2-179,共8页
秸秆还田在提高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然而,在水稻生长初期,秸秆的掺入可能会导致微生物的氮固定,从而抑制水稻的生长和对氮素的吸收。具有高效固氮能力的红萍可以作为优质绿肥放养于稻田,能提供氮素来满足水稻生长的需... 秸秆还田在提高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然而,在水稻生长初期,秸秆的掺入可能会导致微生物的氮固定,从而抑制水稻的生长和对氮素的吸收。具有高效固氮能力的红萍可以作为优质绿肥放养于稻田,能提供氮素来满足水稻生长的需要,可以缓解秸秆还田造成的氮缺乏。为明确秸秆还田联合稻田养萍对水稻谷物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谷物品质的影响,田间试验设置了5个处理[不施肥(CK)、常规施用化肥(F)、常规施用化肥+秸秆还田(FS)、常规施用化肥+稻田养萍(FA)、常规施用化肥+秸秆还田+稻田养萍(FSA)]。结果表明:FS处理水稻产量、氮素吸收量、氮肥利用率、糙米率、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及镁、铁和锌含量均与F处理差异不显著,钙含量显著低于F处理(P<0.05);FA处理糙米率、精米率、蛋白质含量、镁和铁含量与F处理差异不显著,水稻产量、氮素吸收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垩白粒率、垩白度显著高于F处理(P<0.05),直链淀粉含量、钙含量和锌含量显著低于F处理(P<0.05);FSA处理蛋白质、钙、镁、铁和锌含量与F处理差异不显著,水稻产量、氮素吸收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表观利用率、垩白粒率、垩白度显著高于F处理(P<0.05),直链淀粉含量、糙米率和精米率显著低于F处理(P<0.05)。综上所述,秸秆还田联合套养红萍共作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且未降低稻米的营养品质,是一项有潜力的南方稻田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稻田养萍 氮肥利用效率
下载PDF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大跨拱桥动力响应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徐略勤 袁茂均 +2 位作者 左英 沈正璇 徐粒寒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4-104,148,共12页
为了研究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的速度脉冲特性和参数对大跨拱桥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首先引入分解叠加(record-decomposition incorporation,RDI)法合成人工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对比研究了不同等效脉冲模型的准确性,进而优化和验证了合成方... 为了研究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的速度脉冲特性和参数对大跨拱桥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首先引入分解叠加(record-decomposition incorporation,RDI)法合成人工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对比研究了不同等效脉冲模型的准确性,进而优化和验证了合成方法;然后以某大跨拱桥为工程背景,采用优化后的RDI方法合成了具有不同参数特征的人工近断层地震动,探讨了脉冲成分与残余分量对拱桥动力响应的影响机制;最后研究了不同脉冲参数对拱桥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优化后的RDI合成方法能有效模拟原始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并得到具有不同脉冲参数的人工地震动;近断层地震记录的高频成分对拱桥结构动力响应具有显著的不利影响;随着脉冲幅值的增大,向前方向性效应和滑冲效应对拱桥动力响应的影响均明显增大;随着脉冲周期的增大,两种脉冲效应对拱桥动力响应均有显著的不利影响;对于脉冲个数的影响,双向脉冲的近断层地震动相比多向脉冲会引起拱桥更大的面内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拱桥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 脉冲参数 分解叠加(RDI)法 动力响应
下载PDF
山东省小麦玉米秸秆资源分布与还田减肥潜力
6
作者 柴如山 朱丽青 +4 位作者 刘梦阳 罗来超 张亮亮 程启鹏 张朝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02-2214,共13页
【目的】山东地处华北地区,是我国小麦玉米主产省份。明晰其秸秆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秸秆还田的养分替代潜力,可为推进全省秸秆综合高效利用和农田化肥合理减量增效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统计年鉴资料和文献调研数据,利用草谷比法... 【目的】山东地处华北地区,是我国小麦玉米主产省份。明晰其秸秆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秸秆还田的养分替代潜力,可为推进全省秸秆综合高效利用和农田化肥合理减量增效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统计年鉴资料和文献调研数据,利用草谷比法对2019—2021年山东省不同地区小麦玉米秸秆年均产量及还田情景下的化肥可替代量进行测算。【结果】2019—2021年山东省小麦和玉米秸秆年均产量分别为2928万t和2252万t,两种秸秆资源的区域占比表现为鲁北(34.9%、34.7%)>鲁西南(27.6%、24.9%)>鲁中(20.2%、21.4%)>鲁东(9.1%、11.3%)>鲁东南(8.2%、7.8%)。单位面积小麦秸秆可收集量排序为鲁北(5573 kg·hm^(-2))>鲁西南(5380 kg·hm^(-2))>鲁中(5361 kg·hm^(-2))>鲁东南(5088 kg·hm^(-2))>鲁东(4968 kg·hm^(-2)),玉米秸秆可收集量排序为鲁西南(5121 kg·hm^(-2))>鲁北(5034 kg·hm^(-2))>鲁东南(4807 kg·hm^(-2))>鲁中(4790 kg·hm^(-2))>鲁东(4709 kg·hm^(-2))。秸秆产量较高的菏泽、德州、聊城、济宁和潍坊五市的小麦和玉米秸秆总占比分别为57.5%和55.5%,而秸秆产出较少的东营、淄博、日照和威海四市的两种秸秆总占比分别仅为7.2%和8.0%。全省小麦秸秆N、P2O5、K2O养分年均资源量分别为13.94万t、5.13万t和50.90万t,玉米秸秆N、P2O5、K2O养分资源量分别为16.65万t、6.58万t和36.60万t。区域尺度上单位面积小麦秸秆还田当季的N、P2O5、K2O养分理论可替代化肥的量分别为16.7—18.7、7.8—8.7和110.4—123.8 kg·hm^(-2),玉米秸秆还田的N、P2O5、K2O养分可替代化肥的量分别为25.4—27.6、11.8—12.8和83.2—90.5 kg·hm^(-2)。【结论】山东省不同地区的小麦玉米秸秆资源总量及单位面积可收集量存在一定差异,应因地制宜加强秸秆高效利用;秸秆还田利用情景下需考虑还田秸秆的替代化肥潜力,以促进化肥减量增效和农业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秸秆资源 秸秆还田 化肥替代 山东省
下载PDF
多焦点近视离焦眼镜联合阿托品滴眼液对轻中度儿童近视的治疗效果
7
作者 邱明忠 邹美波 +1 位作者 赵晨皓 钱汉良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1114-1117,共4页
目的:探讨多焦点近视离焦眼镜(DIMS)联合阿托品滴眼液对轻中度儿童近视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90例(180眼)近视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n=36)、B组(n=30)和C组(n=24)。A组儿童佩戴框架眼镜治疗;B组儿童佩戴DIMS治疗;C组... 目的:探讨多焦点近视离焦眼镜(DIMS)联合阿托品滴眼液对轻中度儿童近视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90例(180眼)近视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n=36)、B组(n=30)和C组(n=24)。A组儿童佩戴框架眼镜治疗;B组儿童佩戴DIMS治疗;C组儿童佩戴DIMS联合0.01%阿托品滴眼液治疗,各组疗程均为12个月。比较各组患儿治疗前、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后的裸眼视力、眼压、屈光度、眼轴长度、中央前房深度、角膜厚度及角膜曲率。结果:治疗6个月、12个月后,各组患儿裸眼视力均呈下降趋势,且C组<B组<A组(P<0.05);眼压、中央前房深度、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各组患儿屈光度、眼轴长度比较:C组<B组<A组(P<0.05)。结论:DIMS有利于延缓轻中度近视儿童近视进展,控制屈光度及眼轴增长,且与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联用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焦点近视离焦眼镜 阿托品滴眼液 框架眼镜 轻中度近视 儿童
下载PDF
名词融合与复杂谓词的形成
8
作者 罗琼鹏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2,共10页
文章以及物化的“VN”型复杂谓词(“踩雷乐视、取道北京”)为出发点,引入跨语言视角,探索汉语名词融合的句法、语义机制以及类型特征。在句法上,“V”和“N”通过词根移位融合,然后和事件有关的其他论旨角色会提升到“N”原有的论元槽位... 文章以及物化的“VN”型复杂谓词(“踩雷乐视、取道北京”)为出发点,引入跨语言视角,探索汉语名词融合的句法、语义机制以及类型特征。在句法上,“V”和“N”通过词根移位融合,然后和事件有关的其他论旨角色会提升到“N”原有的论元槽位,表现为“VN”结构携带旁格论元的情况。在语义上,“N”并非“V”独立的语义论元,而是对“V”的语义进行修饰,对“V”所述事件进行限定和细分,但不改变“V”的价位。及物化的“VN”型复杂谓词的产生,不仅证明汉语中存在丰富的名词融合现象,更表明名词融合内部存在不同的演化轨迹,呈现谱系特性。文章提出的将形式语义学与分布式形态学相结合的形态—语义界面思路,为处理汉语中次短语层面的语言现象提供了新的框架性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词融合 动宾带宾 旁格论元 形态-语义界面 分布式形态学
下载PDF
新时代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容选择与实现路径
9
作者 杨震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3-560,共8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中“为何融入”“融入什么”“怎么融入”等问题。研究认为:(1)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教育目标相近性、教育内容互补性、教育原理相通...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中“为何融入”“融入什么”“怎么融入”等问题。研究认为:(1)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教育目标相近性、教育内容互补性、教育原理相通性等特点;(2)高校思政课可依托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核心思想、传统体育文化符号、中华体育精神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认同教育、道德意识教育、意志品质教育、生态健身教育;(3)推动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需要以高校思政课为主体,以守正创新的要求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从思政课教学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渠道、教学评价等内部结构要素展开融入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传统体育文化 高校思政课 融入内容
下载PDF
跨层结构“动+介”的词汇化及介词的赋元功能
10
作者 吴立红 张欣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44-53,共10页
“动+介+宾”结构是一个具有规律性且呈现出凝固化倾向的结构,从历时角度来看,“动+介+宾”结构并不是新出现的语法现象,而是从古代汉语中遗留下来的,只不过后来介词短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逐渐普遍,本结构才显得尤为特殊。从共时角度对“... “动+介+宾”结构是一个具有规律性且呈现出凝固化倾向的结构,从历时角度来看,“动+介+宾”结构并不是新出现的语法现象,而是从古代汉语中遗留下来的,只不过后来介词短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逐渐普遍,本结构才显得尤为特殊。从共时角度对“动+介+宾”结构进行特征分析,介词充当了赋元和信息补充的作用,“动+介+宾”结构经过了一个跨层再分析的过程,将其定义为动宾结构更为合理,结构中的介词发生了去范畴化的现象,逐渐实现了与动词成分的跨界合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介+宾”结构 词汇化 赋元功能 介词并入现象
下载PDF
融合认知负荷的学习者模型的构建与推荐研究
11
作者 袁满 卢雯雯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943-951,共9页
由于认知负荷作为学习者学习过程中认知系统所产生的负载,对学习者的学习状态有重要影响,并且目前已有的学习者模型中缺乏对学习者认知负荷的研究。为此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提出的CELTS-11(China E-Learning Technology St... 由于认知负荷作为学习者学习过程中认知系统所产生的负载,对学习者的学习状态有重要影响,并且目前已有的学习者模型中缺乏对学习者认知负荷的研究。为此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提出的CELTS-11(China E-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11)为基础,将认知负荷作为一个维度融入学习者模型,构建了静态与动态信息相结合的LMICL(Learner Model Incorporating Cognitive Load)。然后,以自适应学习系统为依托,将未融合认知负荷的学习者模型的数据和LMICL的数据分别作为推荐学习资源的依据,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学习资源推荐结果,并随机选取两个班级的学习者在该系统中进行学习,最后从学习者的学习成绩、认知负荷结果和满意度3个指标对LMICL的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LMICL的推荐学习效果强于未融合认知负荷的学习者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者模型 认知负荷 融合认知负荷的学习者模型(LMICL)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探究
12
作者 陈蒙 雷家昂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144,共9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凝练和现实表达,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关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彰显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文化自觉,是推进中华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凝练和现实表达,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关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彰显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文化自觉,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然选择,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方向指引;通过树牢法律信仰、型构法律原则和融入法律规则,弘扬国家与民族的整体价值导向、概括指引全社会的价值认同,并具体设定微观的行为模式和制度指示,实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法治实施的指引和推进。新时代新征程,要关注宪法核心价值观条款完善、民族工作基本法律的核心价值观融入等问题,在规律、技术与价值相互交融的视域下促进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的路径优化。着力增强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的系统性、针对性和精准性,推进入法理念的升华和入法技术的完善,在对各族人民现实生活场景的科学指引与能动改造中推动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认同 入法入规 中华民族共同体 德法共治
下载PDF
松铺覆盖下相变黏土施工防冻控温数值模拟
13
作者 刘东海 郑涵 +1 位作者 马子茹 陈辉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55-965,共11页
堤坝及路基等工程冬季负温下施工,土料会因短时冻结或冻融而引起压实性能降低,并诱发冻胀、融沉、开裂等病害。常规覆盖保温措施工艺复杂,难以实现负温下连续施工,易使工期延长。相变黏土为改善土料防冻性能、延长冬季施工时间提供了可... 堤坝及路基等工程冬季负温下施工,土料会因短时冻结或冻融而引起压实性能降低,并诱发冻胀、融沉、开裂等病害。常规覆盖保温措施工艺复杂,难以实现负温下连续施工,易使工期延长。相变黏土为改善土料防冻性能、延长冬季施工时间提供了可能,但相变材料(PCM)掺量过高影响土料力学性能。为此,本文提出了土料掺混PCM与松铺覆盖联合的防冻控温措施,利用原有施工中上层土料松铺工序,尽可能减少PCM掺量,减小施工干扰,同时解决负温施工暴露时段土料的表层防冻问题。首先,建立了考虑上层土料松铺的施工相变传热有限元数值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然后,定量分析了不同松铺厚度、PCM掺量对相变黏土冬季施工控温效果的影响,提出了相变黏土有效施工时长的估计方法;最后,给出了防冻控温措施建议,采用2%PCM掺量和9.6 cm松铺覆盖层厚度,即可满足现场施工控温的要求。本研究为解决寒区土料冬季施工过程中的防冻控温难题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黏土 防冻控温 松铺覆盖 相变传热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氮肥施用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健成 刘卿 +7 位作者 汪翠存 陆汝华 刘艳 曹强 田永超 朱艳 曹卫星 刘小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328-5339,共12页
秸秆还田与氮肥施用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碳氮元素的两大主要补给途径,其在调控稻田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以及水稻产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秸秆还田或氮肥施用单因素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而双因素互作... 秸秆还田与氮肥施用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碳氮元素的两大主要补给途径,其在调控稻田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以及水稻产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秸秆还田或氮肥施用单因素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而双因素互作对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尚未明确。同时,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如何进行合理的氮肥施用鲜有深入研究。本研究基于3个氮肥处理(0、180、360 kg N/hm^(2))和3个秸秆还田处理(0、2.25、3.75 t/hm^(2))进行多年水稻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CH_(4)季节累积排放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增加,与施氮量无显著正相关关系;N_(2)O季节累积排放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与秸秆还田量无显著正相关关系;秸秆还田对于产量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两年均在秸秆不还田+不施氮处理(S0N0)出现最低产量,2021与2022年最低产量分别为5740.64和4903.75 kg/hm^(2)。2021与2022年最高产量分别在秸秆不还田+高氮(S0N_(2))和高量秸秆还田+高氮(S2N_(2))出现,分别为10938.48和10384.83 kg/hm^(2)。同时,本研究发现在低量秸秆还田条件下,在碳足迹(CF, Carbon Footprint)方面,施氮量为251 kg N/hm^(2)时碳足迹达到最低点,为1.01 kg C/kg;而在生态经济净收益(NEEB, Net Ecosystem Economic Benefits)方面,施氮量为294 kg N/hm^(2)时生态经济净收益达到最高点,为11778.15元/hm^(2)。为协同生态经济净收益与碳排放,在低量秸秆还田(S1)下,配合251—294 kg N/hm^(2)的施氮量为最优施肥方案。研究结果为指导稻田温室气体减排、实现稻田碳中和以及农田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为实现水稻的高产稳产与低碳生产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温室气体 秸秆还田 氮肥 推荐施肥
下载PDF
亚热带水田土壤团聚体有机质对长期秸秆还田的响应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海静 柳开楼 +2 位作者 郭长城 娄翼来 王义东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74,共6页
为了探究长期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固碳效率的变化情况,以江西省进贤县稻田红壤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常规处理和常规+秸秆还田处理,利用元素分析仪测定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的碳、氮含量,并通过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 为了探究长期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固碳效率的变化情况,以江西省进贤县稻田红壤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常规处理和常规+秸秆还田处理,利用元素分析仪测定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的碳、氮含量,并通过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固存量和累积碳投入量计算土壤固碳效率.结果表明:①稻田红壤的优势团聚体粒级为[0.250,2.000)mm,质量占比为40.64%~47.04%.与常规处理相比,常规+秸秆还田处理对各级团聚体的质量占比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均无显著影响.②相比于常规处理,常规+秸秆还田处理下全土的SOC和总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3.60%和10.17%,但全土的C/N以及各级团聚体的SOC含量、TN含量和C/N均未发生显著变化.③相比于常规处理,常规+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的SOC固存量和累积碳投入量分别显著增加55.37%和216.76%,但固碳效率显著降低50.85%.综上,在南方亚热带红壤双季稻种植区,秸秆还田有利于SOC的固存,但降低了土壤固碳效率,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水田 秸秆还田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固碳效率
下载PDF
基于Kano模型的幼儿园晨检台设计研究
16
作者 蓝江平 邵秋月 《工业设计》 2024年第2期153-156,共4页
幼儿园是学龄前儿童集体生活的场所,易导致交叉感染,社会关注度较高,所以晨检成为了保护幼儿健康的重要一环。文章首先分析了传统幼儿园晨检流程中的漏洞和不足,然后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现代晨检工具的发展现状,结合Kano模型分析晨检时... 幼儿园是学龄前儿童集体生活的场所,易导致交叉感染,社会关注度较高,所以晨检成为了保护幼儿健康的重要一环。文章首先分析了传统幼儿园晨检流程中的漏洞和不足,然后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现代晨检工具的发展现状,结合Kano模型分析晨检时的用户需求,最终设计了一款集测温、检测儿童疾病、消毒功能于一身的可移动智能一体化晨检台。以期为幼儿园晨检台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使晨检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设计 KANO模型 幼儿园 一体化 晨检台设计
下载PDF
Valence electronic engineering of superhydrophilic Dy-evoked Ni-MOF outperforming RuO_(2) for highly efficient electrocatalytic oxygen evolution 被引量:1
17
作者 Zhiyang Huang Miao Liao +6 位作者 Shifan Zhang Lixia Wang Mingcheng Gao Zuyang Luo Tayirjan Taylor Isimjan Bao Wang Xiulin Yang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244-252,I0007,共10页
Tackling the problem of poor conductivity and catalytic stability of pristine 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 is crucial to improve their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 performance.Herein,we introduce a novel strategy ... Tackling the problem of poor conductivity and catalytic stability of pristine 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 is crucial to improve their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 performance.Herein,we introduce a novel strategy of dysprosium(Dy) doping,using the unique 4f orbitals of this rare earth element to enhance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of MOFs.Our method involves constructing Dy-doped Ni-MOF(Dy@Ni-MOF) nanoneedles on carbon cloth via a Dy-induced valence electronic perturbation approach.Experiments an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 calculations reveal that Dy doping can effectively modify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the Ni active centers and foster a strong electronic interaction between Ni and Dy.The resulting benefits include a reduced work function and a closer proximity of the d-band center to the Fermi level,which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promoting the adsorption of oxygen-containing intermediates.Furthermore,the Dy@Ni-MOF achieves superhydrophilicity,ensuring effective electrolyte contact and thus accelerating reaction kinetics,Ex-situ and in-situ analysis results manifest Dy_(2)O_(3)/NiOOH as the actual active species.Therefore,Dy@Ni-MOF shows impressive OER performance,significantly surpassing Ni-MOF.Besides,the overall water splitting device with Dy@NiMOF as an anode delivers a low cell voltage of 1.51 V at 10 mA cm^(-2) and demonstrates long-term stability for 100 h,positioning it as a promising substitute for precious metal cataly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i-MOF Dy incorporation Electronic interaction SUPERHYDROPHILICITY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下载PDF
紫云英压青结合稻秸还田对水稻的节肥增效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彩玲 何春梅 +1 位作者 王飞 黄春应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9-288,共10页
【目的】紫云英压青结合稻秸还田是降低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绿色有效措施。在福建灰(黄)泥田多地开展田间试验,以验证该措施的有效性。【方法】田间试验分别在福建沙县、顺昌县、浦城县进行,沙县供试水稻为头茬再生稻,顺昌和浦... 【目的】紫云英压青结合稻秸还田是降低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绿色有效措施。在福建灰(黄)泥田多地开展田间试验,以验证该措施的有效性。【方法】田间试验分别在福建沙县、顺昌县、浦城县进行,沙县供试水稻为头茬再生稻,顺昌和浦城为单季稻。所有试验均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CK)、100%常规化肥(100%CF)、80%常规化肥(80%CF)、种植翻压紫云英+80%常规化肥(CMV+80%CF)、稻秸还田+种植翻压紫云英+80%常规化肥(RS+CMV+80%CF)。在水稻成熟期,调查产量和产量经济性状,分析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并计算水稻产量的变异系数和可持续指数。【结果】与100%CF处理相比,CMV+80%CF和RS+CMV+80%CF处理三地稻谷平均产量和稻秸平均产量增加不显著,但在沙县稻秸产量显著增加33.7%和26.1%。100%CF处理对产量的贡献率较80%CF处理增加了2.74个百分点;CMV+80%CF、RS+CMV+80%CF处理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较80%CF处理分别提高了7.73%、11.30%,三地RS+CMV+80%CF处理稻谷平均产量比CMV+80%CF处理提高3.9%。各处理间水稻产量变异系数表现为RS+CMV+80%CFCMV+80%CF>100%CF>80%CF,翻压紫云英、紫云英与稻秸联合还田均有利于水稻持续性高产稳产,且紫云英与稻秸联合还田的效果明显高于紫云英单独翻压。翻压紫云英、紫云英与稻秸联合还田均有利于水稻氮、磷、钾养分的累积,与100%CF处理相比,CMV+80%CF处理的平均氮、磷、钾养分回收率分别增加了19.1、20.1、29.5个百分点,RS+CMV+CMV+80%CF处理分别增加了19.3、8.8、30.6个百分点,RS+CMV+80%CF处理的氮、钾养分回收率高于CMV+80%CF处理。RS+CMV+80%CF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最大,较100%CF处理分别增加了76.38%和8.99%。【结论】无论再生稻还是单季稻,在减施化肥用量20%的条件下,紫云英压青结合稻秸还田有利于水稻稳产和产量的可持续性,同时提高养分回收率,增强节肥增效作用,可作为灰黄泥田水稻绿色高效生产的管理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稻秸 联合还田 产量 养分利用率
下载PDF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治统 凌俊 +6 位作者 刘子熙 赵德强 李泽学 周顺利 袁兴茂 李霄鹤 温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3-674,共12页
高强度集约化农业生产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农田土壤退化,而秸秆还田是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有机质的重要途径。目前的秸秆还田方式主要针对表层土壤,忽略了对底土质量的改善效果。本研究设置了秸秆富集深层还田、秸秆覆盖还田、秸秆浅... 高强度集约化农业生产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农田土壤退化,而秸秆还田是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有机质的重要途径。目前的秸秆还田方式主要针对表层土壤,忽略了对底土质量的改善效果。本研究设置了秸秆富集深层还田、秸秆覆盖还田、秸秆浅旋还田、秸秆深翻还田、秸秆不还田5种秸秆还田方式,以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为高效利用秸秆资源、提高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还田提高了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含量、氮循环酶活性;深翻还田提高了表层土壤水分含量与磷循环酶活性;秸秆富集深层还田显著降低了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矿质氮含量以及胞外酶活性。与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处理下玉米产量显著提高13.4%~21.0%。因此,秸秆还田是秸秆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改善农田土壤环境,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减少化肥使用,促进作物增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秸秆富集深层还田对于改善底土质量,扩大土壤碳库,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作为构建深厚肥沃耕层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理化性质 玉米产量 土壤酶 秸秆富集深层还田
下载PDF
还强制性标准以本来面目——以标准与法律之区分为视角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君 柳经纬 《标准科学》 2024年第3期4-15,共12页
强制性标准因其冠以“强制性”而被误认为是法律。有必要从理论上澄清这种误会,还强制性标准以本来面目。强制性标准只是标准的一种特殊类型,而非法的一种类型,法的体系中没有强制性标准的位置。强制性标准的内容是技术要求,不是法律上... 强制性标准因其冠以“强制性”而被误认为是法律。有必要从理论上澄清这种误会,还强制性标准以本来面目。强制性标准只是标准的一种特殊类型,而非法的一种类型,法的体系中没有强制性标准的位置。强制性标准的内容是技术要求,不是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其功能作用与法律显著不同。强制性标准的“强制性”指标准的强制实施效力,而非法律的普遍约束力,标准的强制实施效力属于“外部约束”,其来自法律而非标准本身。还强制性标准以本来面目,旨在将它当做技术规范而非法律规范对待。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强制性标准,才能正确把握强制性标准在法律中的定位,才能在司法中规范适用强制性标准,避免混乱与差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标准 技术要求 法律引用标准 强制性 外部约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