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gional Agricultural Input-Output Model and Countermeasure for Production and Income Increase of Farmers in Southern Xinjiang,China
1
作者 Jiang Qing-song Zhang Xing-ji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0年第6期29-33,共5页
Agricultural input and output status in southern Xinjiang,China is introduced,such as lack of agricultural input,low leve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excessive fertilizer use,serious damage of environment,shortage ... Agricultural input and output status in southern Xinjiang,China is introduced,such as lack of agricultural input,low leve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excessive fertilizer use,serious damage of environment,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tremendous pressure on ecological balance,insignificant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southern Xinjiang,agriculture remaining a weak industry,agricultural economy as the economic subject of southern Xinjiang,and backwar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outhern Xinjiang.Taking the Aksu area as an example,according to the input and output data in the years 2002-2007,input-output model about regional agriculture of the southern Xinjiang is establish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DPS software is used in the process of solving the model.Then,Eviews software is adopted to revise and test the model in order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the results obtained,and to make additional explanations of the relevant model.Since the agricultural economic output is seriously restricted in southern Xinjiang at present,the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such as adjusting th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land,improving the utilization ratio of land,increasing agricultural input,realiz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rationally utilizing water resources,maintaining eco-environmental balance,enhancing the awareness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minimizing the risk and loss,taking the road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and realizing the transfer of surplus labor for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al agriculture input-output model production and income increas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Econometric model China
下载PD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 Case Study of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China 被引量:4
2
作者 LU Sha-sha LIU Yan-sui +1 位作者 LONG Hua-lou GUAN Xing-li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84-197,共14页
A large number of mathematical models were developed for support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ructure optimization decisions; however, few of them can address various uncertainties existing in many factors (e.g., eco... A large number of mathematical models were developed for support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ructure optimization decisions; however, few of them can address various uncertainties existing in many factors (e.g., eco-social benefit maximization, food security, employment stability and ecosystem balance). In this study, an interval-probabil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ructure optimization model (IPAPSOM) is formulated for tackling uncertainty presented as discrete intervals and/or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The developed model improves upon the existing probabilistic programming and inexact optimization approaches. The IPAPSOM considers not only food security policy constraints, but also involves rural households’income increase and eco-environmental conversation,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flect various interrelations among different aspects in a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ructure optimization system. Moreover, it can also help examine the reliability of satisfying (or risk of violating) system constraints under uncertainty. The model is applied to a real case of long-term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n Dancheng County, which is located in Henan Province of Central China as one of the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Interval solution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risk levels of constraint violation are obtained. The results are useful for generating a range of decision alternatives under various system benefit conditions, and thus helping decision makers to identify the desir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ructure optimization strategy under uncertain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nterval-probabilistic programming food security farmers’income increase China
下载PDF
A Review of Trends in Import of Some Selected Foods in Nigeria (1981-2010): Matters Arising
3
作者 Olawamiwa Reuben Adeniyi Busola A. Adeyemo 《Natural Resources》 2014年第8期367-374,共8页
This research assessed empirically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ome selected food imports of Nigeria (rice, wheat and sugar). Time series data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determinant of total food imports and the trend ... This research assessed empirically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ome selected food imports of Nigeria (rice, wheat and sugar). Time series data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determinant of total food imports and the trend in the quantity of the food imported. The secondary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institutional and national database over 1981-2010. Descriptive statistics, regression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were used as analytical tools.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food deficit began in the 1970’s, when Nigeria started the importation of food to feed the country. The result of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postulated determinants of food import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quantity of food import. The test for the individual variables shows that;national income explains 40%, external reserves explains 38%, food production index explains 46%, population explains 58% and exchange rate explains 74% of the total variation in the quantity of food import. The over-all goodness of fit of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 shows that, the postulated regressors namely, relative price, national income, external reserves, lagged index of domestic food production, population estimate and exchange rate explained approximately 70% of the variability in the quantity of the selected food imports for the period of study. Consequently, there is the need for Nigeria to shift base from the ideology of nationalist orientation, as well as afro centric point of view and move towards unrestrained export-led growth that seeks to develop that market as the first option with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his is however possible by limiting the importation of foods/raw materials that can be sourced for locally, increasing the domestic production of food generally and maintaining a healthy foreign investment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as a short term measure while in the long run, diversification of the economy, massive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e and introduction of population control measures could serve as saviours to lower the rate of increase in food import dem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ENDS food IMPORT increased Domestic production Export-Led Growth Population Control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粮食增产潜力、影响因素与策略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郭耀辉 况嘉欣 +2 位作者 杜兴端 刘宗敏 王永志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4年第6期843-850,共8页
西南地区是中国粮食生产战略大后方,提高西南地区粮食产能对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和产销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在剖析西南地区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基础上,采用Tobit模型分析西南地区粮食增产因子的影响系数,并探究西南地区粮食未来增产... 西南地区是中国粮食生产战略大后方,提高西南地区粮食产能对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和产销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在剖析西南地区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基础上,采用Tobit模型分析西南地区粮食增产因子的影响系数,并探究西南地区粮食未来增产潜力。结果显示:(1)西南地区粮食生产呈现“播面减少”“产量增加”的双向走势,生态环境脆弱、耕地细碎化及粮经争地矛盾等给粮食增产带来巨大挑战;(2)影响西南地区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复种指数(影响系数0.42)、机械化程度(影响系数0.397)、科学施肥量(影响系数0.346)和财政支农力度(影响系数0.134);(3)到2027年,西南地区粮食产量有望达到7 852万t,5年间预计增长2.5%。基于上述结论,建议采取推广粮经复合模式、加强良种良技研发应用、加大对生产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建立安全预警机制等措施提升西南地区粮食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增产策略 影响因素 西南地区
下载PDF
新时期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现状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新仕 王亚楠 +3 位作者 王晓夕 王桂荣 崔栗 谭鑫 《农业科技管理》 2024年第2期12-15,29,共5页
保障粮食安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基。文章阐述了河北省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如粮食播种面积趋稳回升、粮食单产稳步增长、粮食总产量呈上升趋势、粮食供给储备总量充足等,分析了河北省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并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京... 保障粮食安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基。文章阐述了河北省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如粮食播种面积趋稳回升、粮食单产稳步增长、粮食总产量呈上升趋势、粮食供给储备总量充足等,分析了河北省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并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京津冀合作、强化科学防灾减灾、加强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河北省粮食生产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粮食产业 增产潜力 制约因素 路径研究
下载PDF
新发展阶段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路径
6
作者 王淑莉 刘丽华 张玉玲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1-86,共6页
运用2010-2021年我国26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粮食产量为产出变量,以劳动力、资本、水资源、土地资源、农药、化肥为投入变量,计算粮食生产效率,运用回归模型分析粮食生产效率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粮食生产效率对农民收入... 运用2010-2021年我国26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粮食产量为产出变量,以劳动力、资本、水资源、土地资源、农药、化肥为投入变量,计算粮食生产效率,运用回归模型分析粮食生产效率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粮食生产效率对农民收入具有正的影响,据此提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优化财政支农形式等建议,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农民收入 粮食生产效率 增收路径
下载PDF
中国三大粮食作物产能提升的源泉 被引量:2
7
作者 杨骞 祝辰辉 +1 位作者 寇相涛 白鲁佳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55,共10页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背景下,聚焦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利用增长核算分析框架揭示中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产能提升的源泉。研究发现:对于稻谷和小麦而...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背景下,聚焦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利用增长核算分析框架揭示中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产能提升的源泉。研究发现:对于稻谷和小麦而言,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这两类作物产能提升的主要源泉,其对稻谷、小麦产能提升的贡献率分别达到85.39%、100.93%,拉动稻谷、小麦产能分别提升0.91%、2.39%。就玉米而言,党的十八大之前,土地是玉米产能提升的主要源泉,其贡献率达到64.13%,拉动玉米产能提升4.11%;党的十八大以来,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玉米产能提升的主要源泉,其贡献率达到64.38%,拉动玉米产能提升1.27%。研究结果为粮食品种结构优化及粮食产量可持续增长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能提升 粮食安全 索洛余值 全要素生产率 增长源泉
下载PDF
重油催化裂解在炼化企业布局影响因素研究
8
作者 吕清龙 孙会东 +2 位作者 邢定峰 张晓华 佘志鸿 《中外能源》 CAS 2024年第5期75-81,共7页
随着我国炼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原油一次能力已接近10×10^(8)t/a,但汽柴油消费总量受经济结构转型、新能源替代等因素影响,汽油需求量即将达峰,柴油需求量已呈现下降趋势。与之相对应的,乙烯、丙烯的下游化工产品未来仍有一定增长空... 随着我国炼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原油一次能力已接近10×10^(8)t/a,但汽柴油消费总量受经济结构转型、新能源替代等因素影响,汽油需求量即将达峰,柴油需求量已呈现下降趋势。与之相对应的,乙烯、丙烯的下游化工产品未来仍有一定增长空间。重油催化裂解装置相较常规催化裂化可大幅减少汽柴油产量、增产化工原料,已成为炼化企业实现“减油增化”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在具体项目布局规划时,由于炼化企业装置结构、所处地域市场条件等情况不同,分析企业是否适宜布局该装置是决策者的主要难点。结合催化裂解技术特点,总结分析了“企业所在地油品过剩程度、减油增化程度、化工品目标市场、资源利用程度、苯资源平衡、催化裂解原料性质、存量资产利用程度、投资回报率”共八项影响重油催化裂解项目决策实施的主要因素,为投资决策者提供支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解 减油增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农业机械化对粮食增产与安全性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刘奇勇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2024年第5期4-7,10,共5页
在农业技术驱动背景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迅速推进,农业机械开始在农业生产中大规模投入使用。但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包括平原、丘陵、山地等多种地貌。这些自然条件对农业机械的选型、高效运用及科学维护构成了独特挑战,... 在农业技术驱动背景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迅速推进,农业机械开始在农业生产中大规模投入使用。但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包括平原、丘陵、山地等多种地貌。这些自然条件对农业机械的选型、高效运用及科学维护构成了独特挑战,也为粮食增产与安全性提升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基于以上背景,在明确农业机械化生产自动化作业、标准化生产和技术集成3种特征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农业机械化对粮食增产与安全性的影响。以农业机械化在不同角度的影响实际为基本角度,从根据地形条件精细化农业机械的使用功能、强化农机养护与故障处理培训和规范化精准农业技术的指导与监管3个方面,探究农业机械化在粮食增产与安全性中的应用策略。通过此次研究,全面揭示农业机械化与粮食增产和安全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作用机制,促进农业机械化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粮食增产 粮食安全 农业生产 农业技术驱动
下载PDF
基于Output-DEA模型的粮食生产效率分析——以安徽省三大粮食生产功能区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武建强 郑晶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9年第9期32-36,共5页
文章是基于粮食主产省安徽省2017年的1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Output-DEA模型对安徽省的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与规模报酬以及冗余状况进行归类分析。研究发现,横向比较综合效率小麦生产... 文章是基于粮食主产省安徽省2017年的1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Output-DEA模型对安徽省的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与规模报酬以及冗余状况进行归类分析。研究发现,横向比较综合效率小麦生产区>水稻生产区>玉米生产区,纵向比较纯技术效率更接近DEA有效,而劳动力冗余问题突出,化肥施用存在过量。据此,提出加速城镇产业化进程、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科技素养、科学布局粮食生产功能区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utput-DEA模型 安徽省 粮食生产功能区 粮食生产效率
下载PDF
中国耕地碳汇建设实施路径与制度完善 被引量:3
11
作者 白洋 董雨瑞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46-53,共8页
开展耕地碳汇项目建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保障两大国家战略在制度安排上的现实需求。在探明耕地碳汇原理基础之上界定其概念,分析得出耕地碳汇是推动农业碳中和的关键抓手,是耕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场域,有着与粮食安全... 开展耕地碳汇项目建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保障两大国家战略在制度安排上的现实需求。在探明耕地碳汇原理基础之上界定其概念,分析得出耕地碳汇是推动农业碳中和的关键抓手,是耕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场域,有着与粮食安全保障相协同助推农业生产绿色发展的有益价值。基于国际国内双重视角,运用归纳分析等方法总结国内外耕地碳汇实施的相关法律政策和实践经验,认为耕地碳汇项目具备实践的可操作性,将其与当前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机结合有助于推动农业减排固碳与粮食安全保障的制度协同。据此,提出通过制定有关法律明确耕地碳汇的物权属性、完善耕地碳汇核证标准等方法,促进中国耕地碳汇资源化、资产化、产品化进而市场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并从耕地碳汇建设与粮食安全协同、创新耕地碳汇管理制度、耕地碳汇科学技术研发等制度层面进一步完善,探讨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耕地碳汇制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碳汇 生态产品 碳市场 碳汇核证 碳汇交易 固碳增汇 粮食安全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与技术——以内蒙古为例 被引量:18
12
作者 陈小龙 赵元凤 张海勃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8-52,64,共6页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基本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但是粮食生产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保障我国玉米和大豆产量的一项关键性技术,在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概念、含义及原理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大豆玉...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基本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但是粮食生产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保障我国玉米和大豆产量的一项关键性技术,在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概念、含义及原理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选配品种、扩间增光、缩株保密”的核心技术,以及合理选地、选择种植带型和田间管理的必要技术要点,并基于2021年内蒙古实际试点情况,指出当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主要存在农户对种植技术认知不足、技术应用具有挑战性,节水灌溉、专业机械设备和金融支持政策还未跟上,并提出下一步应加强农技指导和宣传、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高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粮食安全 增产增收
下载PDF
湖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潜力预测
13
作者 刘林奇 蔡颖颖 王辛月 《湖南农业科学》 2023年第2期93-98,共6页
在对湖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灰色模型对2022—2026年湖南省绿色食品产业产量和产值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湖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较好,近十年产量年均增长率达3.69%,近八年产值年均增长率35.79%... 在对湖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灰色模型对2022—2026年湖南省绿色食品产业产量和产值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湖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较好,近十年产量年均增长率达3.69%,近八年产值年均增长率35.79%;湖南省绿色食品产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预测2022—2026年产量、产值年均增长率分别可达5.13%、11.69%。分析了湖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的原因和存在的不足,目前产品以农林产品及粗加工产品为主,结构单一,深加工能力不足;销售方面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出口基数小、发展缓慢。建议结合湖南绿色食品产业特点,采取加快科学技术的研究步伐,推动“湘字号”品牌建设,扩大示范基地规模,保障产品质量等措施,切实提高湖南省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食品产业 产量 产值 灰色预测模型 湖南
下载PDF
河南省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与农民增收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臻 张大红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4期695-704,共10页
【目的】探讨河南省2011—2020年10市(区)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与农民增收效益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2020年河南省退耕还林10个重点市(区)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模型,建立退耕还林影响下粮食生产与农民增收的指标体系,评价其经济效益... 【目的】探讨河南省2011—2020年10市(区)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与农民增收效益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2020年河南省退耕还林10个重点市(区)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模型,建立退耕还林影响下粮食生产与农民增收的指标体系,评价其经济效益。【结果】2011—2020年,河南省各退耕还林标准地区通过退耕还林,对省内粮食生产与农民增收工作整体上都起到了正向的效果,但还存在继续完善的空间。【结论】河南省退耕还林工作成效显著,但仍需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粮食生产 农民增收 熵权-TOPSIS模型
下载PDF
从食品行业角度出发,谈农产品创新实现助农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雅萍 王芊文 +1 位作者 洪天柱 王佳萱 《现代食品》 2023年第14期66-68,共3页
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美味以及绿色有机食品需求的增长,农产品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农产品创新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并且通过转化和升级,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因此,通过创新农产品和提升农业科... 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美味以及绿色有机食品需求的增长,农产品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农产品创新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并且通过转化和升级,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因此,通过创新农产品和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来推进农村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创新 助农 食品行业 农民增收 绿色有机
下载PDF
江苏省粮食安全保障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16
作者 薛平平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31-38,共8页
江苏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对于粮食安全保障至关重要。当前,江苏省粮食产业竞争力持续领先,具体表现为:粮食生产结构稳定、产能稳步提升、粮价总体平稳、仓储物流设施布局更加完善、粮油加工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江苏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对于粮食安全保障至关重要。当前,江苏省粮食产业竞争力持续领先,具体表现为:粮食生产结构稳定、产能稳步提升、粮价总体平稳、仓储物流设施布局更加完善、粮油加工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粮食安全形势稳中向好。但也面临着生产资源约束趋紧、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粮食供需不平衡、国内粮食定价权受限及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影响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可通过加强耕地保护、培育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构建高品质供应链、推动粮食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及参与海外粮食产业投资、培养粮食科技人才、加强粮食科技创新等方式,构建高质量现代粮食产业体系,保障江苏省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粮食稳产增产 粮食生产 粮食消费 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
下载PDF
“稻鲫鳝”稻渔共作技术规范
17
作者 盛森杰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年第5期149-150,153,共3页
近年来,受土地流转费用贵、农资上涨快、用工成本逐年提高、用工老龄化严重等多因素综合影响,粮食生产压力持续增加。稻渔共生作为一种复合农业生态新系统,不仅提高了大米品质和售价,而且增加了水产养殖收入,实现了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加... 近年来,受土地流转费用贵、农资上涨快、用工成本逐年提高、用工老龄化严重等多因素综合影响,粮食生产压力持续增加。稻渔共生作为一种复合农业生态新系统,不仅提高了大米品质和售价,而且增加了水产养殖收入,实现了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加种粮农户收入的目的。嘉兴市御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上海市农科院联合在平湖开展“稻鲫鳝”稻渔共作技术示范,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和提炼技术,有效探索出“稻鲫鳝”稻渔共作技术规范,能有效引导和指导更多农户开展新模式水稻生产,实现既增产又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稻渔共作 增收
下载PDF
2003-2011年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因素分析 被引量:75
18
作者 刘忠 黄峰 李保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1-8,共8页
理清2003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贡献因子及其贡献率,对于及时调整农业政策,保持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利用2003-2011年中国粮食及其各构成品种(根据国家统计局,粮食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薯类、豆类和其他谷... 理清2003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贡献因子及其贡献率,对于及时调整农业政策,保持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利用2003-2011年中国粮食及其各构成品种(根据国家统计局,粮食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薯类、豆类和其他谷物)的产量和播种面积数据,采用贡献因素分解的研究方法,研究了2003年以来中国粮食增产的作物和地区贡献,以及面积、单产和种植结构调整对于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并对各增产主力省区和主要粮食作物的增产贡献因素进行了分析,划定了增产主导类型。结果显示:研究期粮食增产全部来自3大粮食作物,其中玉米贡献了一半以上的增产量;杂粮、豆类和薯类总产均出现下降,其播种面积则分别下降了25.7%、17.4%和8.2%。地区贡献以黑龙江和河南最为突出,累积贡献率超过1/3;累积贡献率超过90%的13个省区,除新疆外其余都是粮食主产省区。作为传统农区的四川,其粮食增产贡献率仅为1.6%,与山西、陕西和甘肃等非主产区基本相当;全国粮食增产的面积贡献率最大,达到46.3%,其次是单产贡献率(44.2%),结构调整的贡献率将近10%,其中一半以上来自豆类向稻谷和玉米的调整;稻谷、玉米和春小麦的增产为面积主导型,而冬小麦的增产为单产和面积共同作用型;除河南和安徽为单产主导型,吉林和河北为面积单产共同作用型,其他增产主力省区的增产类型均为面积主导型。综合来看,2003-2011年中国粮食增产是以面积增加主导的外延式增产方式。由于粮食消费结构和国际粮食贸易容量的限制,今后结构调整的潜力已经很小。因此,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是今后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农业政策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作物 生产 增产 贡献因素 单产 面积 结构调整
下载PDF
我国小麦生产现状与发展小麦生产能力的思考 被引量:50
19
作者 赵俊晔 于振文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44-348,共5页
针对我国小麦的供需矛盾,从产量、品质、生产布局、产业化经营和生产效益角度分析了我国小麦生产的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根据小麦主产区的生态特点和生产条件,从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产两方面对小麦的持续增产潜力进行了分解,提出了筛选... 针对我国小麦的供需矛盾,从产量、品质、生产布局、产业化经营和生产效益角度分析了我国小麦生产的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根据小麦主产区的生态特点和生产条件,从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产两方面对小麦的持续增产潜力进行了分解,提出了筛选推广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和加强新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的技术对策,分析提出了我国小麦育种技术和栽培技术研究的重点与发展目标,对发展我国小麦生产能力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生产 增产潜力
下载PDF
劳动力工资上涨与中国工业企业创新 被引量:8
20
作者 庄子银 杨雨琪 李宏武 《宏观质量研究》 CSSCI 2017年第2期40-50,共11页
近年来,中国的工资水平经历了一个较大幅度的上升,按照工资理论,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会促使企业采用劳动节约型的生产技术,这意味着企业会因此而进行生产技术的创新,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又会激励企业的研发活动和产品创新。那么,这种工资... 近年来,中国的工资水平经历了一个较大幅度的上升,按照工资理论,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会促使企业采用劳动节约型的生产技术,这意味着企业会因此而进行生产技术的创新,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又会激励企业的研发活动和产品创新。那么,这种工资上涨对创新的诱导作用是否也存在于中国的企业中?文章使用1998年至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工资上涨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1)企业平均工资与企业新产品产出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企业平均工资与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将滞后一期的平均工资加入回归后,平均工资对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正向影响依旧显著;(4)由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资总额占生产成本的比重较大,文章提取了样本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单独回归,与全样本相比,劳动密集型企业样本中平均工资对创新产出的正向影响同样显著,且系数略大于全样本中的估计。文章的结论对于正确认识创新驱动型经济中的要素市场具有一定的启示。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由于要素市场的扭曲和工资刚性,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企业在享受廉价劳动力带来的好处时,明显缺乏创新动力。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价格上升,企业才开始从产品价格优势转向产品质量优势,从而形成创新动力。从这个角度上说,以要素市场改革促进创新发展是存在实证依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资上涨 新产品产出 R&D投入 工业企业创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