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gration of Ecology and Culture in Environment Creation of Residential District——A Case Study of Landscape Design of Group A in Urban Paradise in Nanning 被引量:1
1
作者 陈科东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0年第3期5-8,共4页
To create a graceful living environment is the core responsibility of landscape designers in the designing process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desig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orrectly involving... To create a graceful living environment is the core responsibility of landscape designers in the designing process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desig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orrectly involving cultural feature and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elements which should be integrated in certain living environment through a good design method, so as to reflect landscape designers’ concern on the urban living space. Taking the buildings of Urban Paradise (Paradise in Chinese literature is also called Taohua Yuan, that is, Land of Peach Blossom, originated from the essay by TAO Yuan-ming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in Nanning City for example, the research investigated how to integrate ecology and culture in the environment creation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y and culture living environment PARADISE DESIGNING
下载PDF
Landscape Design for Ecologically Livabl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被引量:2
2
作者 阎淑龙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1年第8期1-4,共4页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ion to local conditions, the paper had analyzed that it had emphasized visual perception, plane design and grade while functionality, vertical space and applicability of residential envir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ion to local conditions, the paper had analyzed that it had emphasized visual perception, plane design and grade while functionality, vertical space and applicability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al landscapes were neglected. Landscapes in ecologically livable environment were characterized by pretty natural environment, safe and spacious activity place, gentle and harmonious communication space, heavy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and distinctive landscape feature. It had put forward design ideas for ecologically livable environment covering humanity, integrity, diversity and culture. The design thoughts were adjusting to local conditions, respecting the site, inheriting the spirit of place, conducting reasonable layout, rationally utilizing water,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plants community, creating comfortable activity place, highlighting theme, and manifesting culture. Ecological and livable concept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landscape design. It was regarded that green and 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was the key for urban environment reconstruction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each design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ing environment HUMANITY Diversity Culture SPIRIT of PLACE Water-loving ecological effect
下载PDF
Postischemic Housing Environment on Cerebral Metabolism and Neuron Apoptosis after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 被引量:7
3
作者 Hai-zhou QIAN Hong ZHANG +1 位作者 Lin-ling YIN Jun-jian ZHANG 《Current Medical Science》 SCIE CAS 2018年第4期656-665,共10页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roles of different housing environments in neurological function, cerebral metabolism,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neuron apoptosis after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Twenty-eigh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roles of different housing environments in neurological function, cerebral metabolism,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neuron apoptosis after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Twenty-eight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CG) and cerebral ischemia group, and the latter was further divided into subgroups of different housing conditions: standard environment (SE) subgroup, individual living environment (IE) subgroup, and enriched environment (EE) subgroup.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was induced by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 Beam walking test was used to quantify the changes of overall motor function.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cerebral metabolism were studied by in vivo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1H-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a, respectively. Neuron necrosis and apoptosis were detected by hematoxylin-eosin and TUNEL staining method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erformance on the beam-walk test was improved in EE subgroup when compared to SE subgroup and IE subgroup. Cerebral infarct volume in IE sub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in SE subgroup (P〈0.05) and EE subgroup (P〈0.05) on day 14 after MCAO. NAA/Cr and Cho/Cr ratios were lower in MCAO groups under different housing conditions as compared to those in CG (P〈0.05). NAA/Cr ratio was lower in IE subgroup (P〈0.05) and higher in EE subgroup (P〈0.05) than that in SE subgroup. NAA/ Cr ratio in E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IE subgroup (P〈0.05). Cho/Cr ratio was decreased in MCAO groups as compared to that in CG (P〈0.05).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normal neurons in cerebral cortex was observed in MCAO groups as compared to CG (P〈0.05). The amount of normal neurons was less in IE subgroup (P〈0.05), and more in EE subgroup (P〈0.05) than that in SE subgroup after MCAO. The amotmt of normal neurons in EE subgroup wa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at in IE subgroup after MCAO (P〈0.05). The ratio of TUNEL-positive neurons in E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SE subgroup (P〈0.05) and IE subgroup (P〈0.05).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beam walking test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NAA/Cr ratio (P〈0.05). Cerebral infarct volum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th NAA/Cr ratio (P〈0.01) and Cho/Cr ratio (P〈0.01). The amount of normal cortical neuron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th NAA/Cr ratio (P〈0.0I) and Cho/Cr ratio (P〈0.05). The TUNEL-positive neurons showe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both NAA/Cr ratio (P〈0.01) and Cho/Cr ratio (P〈0.01). This study goes further to show that EE may improve neurological functional deficit and cerebral metabolism, decrease cerebral infarct volume, neuron necrosis and apoptosis, while IE may aggravate brain damage after MCA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ebral ischemia enriched environment individual living environment cerebral metabolism neuron apoptosis
下载PDF
成渝城市群“三生”用地空间演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4
作者 邱爽 张茜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11-320,共10页
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生态贡献率和冷热点分析等对成渝城市群1990—2020年“三生”用地空间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面积减少,生活用地面积增加,各地类之间的转型以生产用地... 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生态贡献率和冷热点分析等对成渝城市群1990—2020年“三生”用地空间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面积减少,生活用地面积增加,各地类之间的转型以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相互转型为主,其次是生产用地和生活用地之间的转型,生态用地和生活用地的相互转型最少;(2)城市群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呈缓慢下降趋势,分布具有中部凹陷、两边凸起的特征;(3)人地关系的改变导致成渝城市群各时段冷热点分布空间差异较大,2000年前后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冷点区面积大于热点区面积。因此,要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稳定现有生态用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实现生态和经济发展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城市群 “三生”用地 生态环境 热点分析
下载PDF
旅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过程与机制——以湖南省十八洞村为例
5
作者 王兆峰 张青松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5-164,175,共11页
通过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GIS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借鉴有机更新理论,并以湖南省十八洞村为例,深入探讨旅游型传统村落有机更新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1)基于旅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困境识别和乡村振兴内在发展需求辨识,提出旅游型传... 通过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GIS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借鉴有机更新理论,并以湖南省十八洞村为例,深入探讨旅游型传统村落有机更新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1)基于旅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困境识别和乡村振兴内在发展需求辨识,提出旅游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由物质空间更新、社会网络和谐、文化基因延续的局部更新到整体更新的实践路径。(2)2013—2022年,十八洞村人居环境物质空间由产业单一、设施欠缺、环境污损向宜业、宜居、宜游转变;社会网络由关系网络断裂、社会秩序失衡向有机秩序传承、权力场域协调转变;文化基因由文化景观破碎、传承主体流失向聚落“双修”和文化“双创”转变。(3)十八洞村人居环境有机更新过程中,主体培育、动力激活、党建引领、政策保障、创新驱动机制协同,推动人居环境由单向局部更新转向多维整体更新,扎实筑牢了乡村振兴的空间、社会、文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旅游型传统村落 生产、生活与生态 乡村人居环境 社会网络 文化基因 有机更新
原文传递
河南省沿黄地区“三生”空间生态环境效应及驱动因素
6
作者 刘昊 李琪颖 +2 位作者 狄巍榕 路婕 蔚霖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6-196,共11页
文章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通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等方法,测度2000-2020年河南省沿黄8个地市多尺度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河南省沿黄地... 文章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通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等方法,测度2000-2020年河南省沿黄8个地市多尺度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河南省沿黄地区“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呈现出生态、生产用地总体减少,生活用地持续增加的态势,以各类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用地的减少最为显著。(2)2000-2020年研究区在生态环境正效应和负效应的共同影响下,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特征,农业生产用地转变为生态用地是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原因;“三生”空间变化图斑呈现明显聚集性,黄河干流沿线以正效应贡献图斑为主,郑州市、三门峡市以负效应贡献图斑为主;济源市贡献率经历了由正到负的转变,开封市和洛阳市经历了由负到正的转变,其他地市贡献率无质的变化。(3)夜间灯光、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驱动因子;因子的交互作用大于单因子对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以夜间灯光和碳排放量的交互作用最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沿黄地区统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三生”空间 生态环境效应 地理探测器 河南省沿黄地区
下载PDF
长株潭都市圈“三生空间”用地转型及生态环境效应
7
作者 张蓉 毛德华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20-127,共8页
在构建“三生空间”用地类型划分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土地用地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2000—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三生空间”用地的转型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 在构建“三生空间”用地类型划分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土地用地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2000—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三生空间”用地的转型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三生空间”用地中生态用地为主要用地类型,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数量动态变化幅度大;从“三生空间”用地转型结构来看,以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的相互转化为主导,同时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大量转为工矿生产用地和城镇生活用地;长株潭都市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逐渐减缓的下降趋势,其中2005—2010年恶化程度最突出,研究期内低质量区和较低质量区不断扩张;影响生态环境改变的主导因素是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的相互转换以及城镇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的对外扩展侵占了大量的林地生态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用地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生态贡献率 长株潭都市圈
下载PDF
克里雅河流域三生空间演变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
8
作者 木尔阿地力·阿不力孜 师庆东 +1 位作者 祖拜代·木依布拉 史浩伯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222,共11页
【目的】探讨克里雅河流域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方法】基于1990、2000、2010、2020年4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定量分析了克里雅河流域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空间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功能空间相互转移的生态环境效... 【目的】探讨克里雅河流域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方法】基于1990、2000、2010、2020年4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定量分析了克里雅河流域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空间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功能空间相互转移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1990~2020年,克里雅河流域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增加,而生态空间减少,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主要表现为草地生态用地与其他生态用地之间的转化和其他生态用地与农业生产用地之间的转化;1990~2020年,克里雅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变化较大是中游和下游区;1990~2020年,其他生态用地转化为草地生态用地和水域生态用地是克里雅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主要原因,二者贡献率达97.28%;相反,农业生产用地、草地生态用地和水域生态用地向其他生态用地的转入是流域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的主要原因,三者贡献率达负的98.50%。人口与经济因素、农业发展因素是克里雅河流域三生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论】克里雅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虽有所好转,但生态环境问题依旧突出,需要加强对农业生产用地、草地生态用地及水域生态用地的治理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克里雅河流域 生态环境效应 驱动力分析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研究--以镇雄县银厂村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申锦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6期90-93,共4页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实现农村生态振兴的必然途径,是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工程。新时代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实现农村生态振兴的必然途径,是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工程。新时代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应该深化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强化村民主体责任和拓宽市场参与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生态振兴 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治理 农村人居环境
下载PDF
关系再造:基层社会的个体动员实践及内在逻辑——基于浙江省嘉兴市秦村的分析
10
作者 张贯磊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5,共11页
作为一种联结机制,关系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伴随着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和治理结构的变化,村干部通过个体之间的熟人关系来协调公共事务的空间逐渐缩小。为此,建立在行政任务之上的工作关系、以基层党组织为基础的... 作为一种联结机制,关系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伴随着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和治理结构的变化,村干部通过个体之间的熟人关系来协调公共事务的空间逐渐缩小。为此,建立在行政任务之上的工作关系、以基层党组织为基础的政治关系、以生活需求为载体的邻里关系和以村民小组为基础的竞争关系等新的关系类型,成为动员村民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不同类型的关系,既体现了治理主体的需求特性,也体现了治理主体之间的依赖性和交换性,维持着乡村社会的基本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再造 个体动员 乡村治理 人居环境整治
下载PDF
拉曼光谱技术在微/纳塑料检测中的应用
11
作者 张家铭 丁钰祥 +2 位作者 李卿 陈汉清 吴申申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88-1196,共9页
塑料由于其重量轻、可塑性强、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塑料降解产生的微/纳塑料(Micro/Nano-Plastics,MNPs)颗粒也对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产生威胁。为此,发展高效且可靠的MNPs检测技术迫... 塑料由于其重量轻、可塑性强、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塑料降解产生的微/纳塑料(Micro/Nano-Plastics,MNPs)颗粒也对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产生威胁。为此,发展高效且可靠的MNPs检测技术迫在眉睫,拉曼光谱技术在MNPs检测方面具有良好潜力。通过对拉曼光谱技术在MNPs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拉曼光谱(Raman Spectroscopy,RS)是一种通过检测样品中分子振动并直接观察其振动的空间分布以确定待测样品化学结构、物相、结晶度和分子相互作用等信息的技术。随着诸如SERS、TERS、SHINERS和CARS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拉曼光谱技术与显微镜等辅助技术或算法的结合,以拉曼散射为基础的检测技术使MNPs检测的灵敏度显著提高,并在生态环境、人生活环境和生物样品MNPs检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 微/纳塑料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 生态环境 生活环境 生物样品
下载PDF
“三生空间”功能演变及对生态环境的响应--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
12
作者 李雪 常胜 +1 位作者 杨容 罗贤涛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57-64,共8页
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构建“三生空间”功能分类体系,使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转移模型、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模型和生态贡献率模型研究“三生空间”功能演变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生活空间面积整体呈上升趋势,生... 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构建“三生空间”功能分类体系,使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转移模型、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模型和生态贡献率模型研究“三生空间”功能演变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生活空间面积整体呈上升趋势,生态空间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生产空间面积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生活空间转移距离最大,其次是生产空间,生态空间转移距离最小;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农业生产用地转为重点生态用地和一般生态用地、一般生态用地转为重点生态用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素,重点生态用地转为农业生产用地和一般生态用地是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功能演变 生态环境响应 生态环境质量 湖北省恩施州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Urban Waterfront Human Settlements Based on CiteSpace
13
作者 Binbin Zhang Jinghao Li +1 位作者 Ying Ma Nanwei Wu 《Journal of World Architecture》 2024年第2期146-153,共8页
Urban waterfront human settlements have gradually become a hot topic for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Using CiteSpace,597 publications from 2017 to 2023 that were retrieved from the Web of Science were analyzed and sorted... Urban waterfront human settlements have gradually become a hot topic for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Using CiteSpace,597 publications from 2017 to 2023 that were retrieved from the Web of Science were analyzed and sorted out,and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were found:(1)The research hotspots transitioned from thermal comfort evaluation to the functional mechanism of water bodies,and then to th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and residents’behavior.(2)The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 has promote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perspectives on urban waterfront human settlements,and the content has become more concentrated in interdisciplinary fields.Research on corresponding technology and methods of urban waterfront human settlement has improved,and so has the extensiveness of the experiments.(3)The research on urban waterfront human settl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has been improving.The research focuses more on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values and human be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waterfront living environment Bibliometric analysis Urban therm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nline publication:May 20 2024
下载PDF
基于三生融合理念的既有厂区景观设计方法探索
14
作者 刘荦珈 郜鹏 宋志永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3期194-198,共5页
随着生态景观逐步受到关注,工业厂区景观不再是以往单纯的工厂绿化设计。目前我国多数既有厂区都存在生态景观可持续性不足、空间组成单一、企业文化体现不完善等问题。基于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生融合理念,采用“保留、提升、舍弃”的... 随着生态景观逐步受到关注,工业厂区景观不再是以往单纯的工厂绿化设计。目前我国多数既有厂区都存在生态景观可持续性不足、空间组成单一、企业文化体现不完善等问题。基于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生融合理念,采用“保留、提升、舍弃”的设计方法对既有厂区现存主要景观资源进行了详细甄别。以山西新华化工厂为例,从生态环境、生产融合、生活人文等方面探索性地提出了既有厂区景观设计的新策略,以期实现既有厂区景观的优化提升和三生融合发展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更新 工业厂区 生态环境 景观设计 三生融合
下载PDF
基于城市更新的中国式花园城市建设研究
15
作者 彭华福 《森林防火》 2024年第3期147-150,共4页
花园城市是当下营造和谐人居环境的一种理想城市模式,中国式花园城市在吸收国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延续了中华传统的自然美学思想,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详细阐述了花园城市的概念,提出了中国式花园城市建... 花园城市是当下营造和谐人居环境的一种理想城市模式,中国式花园城市在吸收国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延续了中华传统的自然美学思想,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详细阐述了花园城市的概念,提出了中国式花园城市建设的宜居性、生态性、人文性的基本要求,总结了三大项目体系和相应的内涵,以期为我国花园城市建设提供思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花园城市 生态文明 城市建设 人居环境
下载PDF
乡村特色人居环境的保留与修复设计研究——以高楼镇石官营村为例
16
作者 王洪禄 卢影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2期137-139,共3页
本文以高楼镇石官营村为例,探讨乡村特色人居环境的保留与修复设计。本文首先阐述了乡村特色人居环境的定义与特征,重点分析乡村特色人居环境的挑战与问题。其次,探讨乡村特色人居环境保留与修复的原则,分析文化保护与传承、生态可持续... 本文以高楼镇石官营村为例,探讨乡村特色人居环境的保留与修复设计。本文首先阐述了乡村特色人居环境的定义与特征,重点分析乡村特色人居环境的挑战与问题。其次,探讨乡村特色人居环境保留与修复的原则,分析文化保护与传承、生态可持续性、社区参与自治的保留以及可持续性修复、创新性修复、适应性修复的关键要素。最后,通过高楼镇石官营村的实例研究,分析文化传承、宜居乡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以实现乡村特色人居环境的保留与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特色人居环境 保留与修复 文化传承 生态保护
下载PDF
居民需求导向下小城镇生态宜居建设实践探索——以枝江市董市镇为例
17
作者 黄艳雁 赵杰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5期268-271,共4页
小城镇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塑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存在镇容镇貌差、特色风貌缺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人居环境不佳的问题。文章以枝江市董市镇“擦亮小城镇”项目为例,秉持“以人为本”的... 小城镇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塑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存在镇容镇貌差、特色风貌缺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人居环境不佳的问题。文章以枝江市董市镇“擦亮小城镇”项目为例,秉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通过入户调研和现场勘察的方法,了解居民需求,归纳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基于居民需求导向,提出小城镇特色风貌营造、生态环境提升、基础服务设施完善、政策监管与服务等方面的设计策略,以改善城镇空间品质,满足居民美好的生活愿景。文章旨在为建设居民生态宜居的城镇生活空间提供实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镇风貌 居民需求 生态宜居建设 人居环境营造 董市镇
下载PDF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生空间”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志远 万鼎 +3 位作者 廖建军 吕靖童 吴凡 王林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876-3888,共13页
采用土地利用遥感数据,运用三生空间动态度、三生空间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三生空间转型生态贡献率分析199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生空间”时空格局演变及“三生空间”用地转型下的生态环境效应;运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 采用土地利用遥感数据,运用三生空间动态度、三生空间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三生空间转型生态贡献率分析199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生空间”时空格局演变及“三生空间”用地转型下的生态环境效应;运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驱动因素及其作用进行全局与局部效应分析。结果表明:199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生空间”演变呈现生活、生态空间不断增加,生产空间不断减少的特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部北部低的U形空间分布格局;199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0.513983升为0.515311;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空间转变为水域和林地生态空间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原因。从空间的全局驱动效应和局部驱动效应来看,海拔、坡度、人口密度、距水域距离和生态保护工程是生态环境质量格局的主导因素,其因子交互作用均是双因子增强,并且空间差异作用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合理开发国土空间,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质量 地理探测器 地理加权回归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多尺度研究——以黄河流域山东段为例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金花 丛中笑 王治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519-2530,共12页
以黄河流域山东段为例,基于2000、2005、2010、2015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利用三生空间转型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生态贡献率的方法,对黄河流域山东段15年间三生空间转型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引起的多尺度生态环境效应进... 以黄河流域山东段为例,基于2000、2005、2010、2015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利用三生空间转型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生态贡献率的方法,对黄河流域山东段15年间三生空间转型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引起的多尺度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间黄河流域山东段主要转型表现为生态、农业生产用地面积下降,分别下降296879.56,165978.6hm^(2),工业生产、生活用地面积上升,分别上升139285.99,323572.17hm^(2);生态环境效应变化明显区域集中于滨州市、东营市沿海区域与济宁市南四湖区域,其中其他生态用地、草地生态用地、水域生态用地、农业生产用地、工业生产用地之间的转换较为频繁,共占总变化面积的11.99%;济南市、泰安市、济宁市生态贡献率变化最为明显,在3个阶段中,济南市3个阶段分别为0.0085,-0.0971,-0.0082,泰安市分别为0.0379、-0.0967、-0.0109,济宁市分别为0.0466、-0.0845、-0.0158;草地生态用地向农业生产用地转换是带来负效应的主要原因,三期负效应生态贡献率占比为55.09%、22.87%、15.31%,水域生态用地的流入是带来正效应的主要因素,三个阶段的生态贡献率分别为79.56%、60.31%、30.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转型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生态贡献率 生态环境效应 多尺度 黄河流域山东段
下载PDF
气候作用下的中国南北区域分异:生态、生产、生活 被引量:1
20
作者 郝成元 冯宏豪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6-361,共6页
从自然生态环境、产业生产活动、个体适生习性3个方面,综述了中国南北区域的分异。在自然生态环境方面,水热组合差异使得秦岭淮河线成为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同时还造就了中国南北方土壤发育和河流冰情的差异... 从自然生态环境、产业生产活动、个体适生习性3个方面,综述了中国南北区域的分异。在自然生态环境方面,水热组合差异使得秦岭淮河线成为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同时还造就了中国南北方土壤发育和河流冰情的差异。在产业生产活动方面,农业种植活动如耕地类型、作物种类和熟制都表现出典型的区域分异。同时,这种南北分异在能源工业、民俗建筑风格和交通运输方式上也表现显著。而在个体适生习性方面,身高体型、性格秉性、服饰风格和饮食习性等都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淮河 南北分界 自然生态 生产活动 生活习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