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1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and Comparative Study of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Area 被引量:1
1
作者 Mengkai WA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6年第10期30-34,36,共6页
With th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area in 2013 as the object of study,this paper use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o evaluate and compare th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in the Beijing-T... With th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area in 2013 as the object of study,this paper use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o evaluate and compare th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area,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Beijing-Tianjin-Hebei joint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erm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ompetitiveness,Beijing > Tianjin > Hebei; in terms of agricultural competitiveness,Tianjin > Beijing > Hebei; in terms of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Tianjin > Beijing > Hebei; in terms of service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Tianjin > Beijing > Hebei; in terms of high-tech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Beijing > Tianjin > Hebei. It is suggested that Beijing-Tianjin-Hebei should further optimize industrial structure,and develop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joint development,Hebei shoul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Tianjin shoul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and Beijing shoul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ijing-tianjin-HEBEI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下载PDF
Empirical Study on Effe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of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Region 被引量:7
2
作者 CHEN Hongxia LI Guop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1年第6期708-714,共7页
Based on the data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industrial added value and the proportion of industrial employees from 2000 to 2008,this paper studies the effe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on the regional economi... Based on the data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industrial added value and the proportion of industrial employees from 2000 to 2008,this paper studies the effe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on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of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Region in China using the shift-share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1) In the 21st century,the industrial output of three industries,namely,primary,secondary,and tertiary,and the GDP grew rapidly in the study period.The tertiary industry grew the fastest;it had the largest contribution to the GDP and mean-while had become the most competitive industry in the metropolitan region.2)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within the region was not balanced.Firstly,compared with Tianjin,Beijing,as one of the two core cities,was more rational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Secondly,the surrounding eight cities,which are Shijiazhuang,Qinhuangdao,Tangshan,Langfang,Baoding,Cangzhou,Zhangjiakou,and Chengde,were all uncompetitive than the two core cities.3) There was a great industrial gradient in the region(especially between the two core cities and the cities of Tangshan,Baoding,Zhangjia-kou,Chengde,Cangzhou,and Langfang).As a result,it is foreseeable that the industry transfer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Region will be one of the trend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and the industry transfer is inevitably to promote 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Region economic growth shift-share analysis industrial structure
下载PDF
Selection,distribution and way of development of leading industries in the Beijing-Kowloon economic belt
3
作者 JIN Fengjun Institute of Geograph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1998年第3期36-48,共13页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issue of leading industries of Beijing Kowloon Economic Belt is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base and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Beijing Kowloon Ec...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issue of leading industries of Beijing Kowloon Economic Belt is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base and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Beijing Kowloon Economic Belt should concentrate on developing the following leading industries: Machine building and electronics, textile and its deep processing industry, food processing, chemical industry, and power industry. Meantime, the industrial centers such as Nanchang, Jiujiang, Shenzhen, Huizhou, Ji'an, Fuyang, Shangqiu, and so on should be constructed particular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DING industry industrial center economic belt beijing Kowloon railway.
下载PDF
Planning of Industrial Land for Green Belts in Chaoyang District of Beijing:Its Effects, Dilemmas, and Solutions 被引量:1
4
作者 Nawei WU Caige LI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4年第4期8-15,共8页
Beijing's green belt policy is three-fold:fi rstly to protect farmers' interests during urbanization, secondly to control the urban expansion, and thirdly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planning of... Beijing's green belt policy is three-fold:fi rstly to protect farmers' interests during urbanization, secondly to control the urban expansion, and thirdly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planning of industrial land for green belts has thus emerged as a way to help achieve these goals during Beijing's urban growth from morpholog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perspectives.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s of the planning of industrial land for green belts, from which it abstracts a model of land adjustment and urban-rural cooperation. Second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s and current dilemmas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ning of industrial land for green belts. Thirdly,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other spontaneously developed industries in the rural-urban fringe area to illustrate the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the planning.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s three measures for future improvement, including balancing the industrial land use quotas between different townships, conducting cooperative land adjustment, and encouraging spontaneously developed industrial pro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 belts industrial land rural-urban fringe Chaoyang District of beijing
原文传递
京津冀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国平 吕爽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7,共11页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以来,京津冀地区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取得诸多进展,致力于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构建分工合理的创新发展格局,但仍然面临创新资源分布失衡、创新能级差距过大、北京创新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创新链与...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以来,京津冀地区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取得诸多进展,致力于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构建分工合理的创新发展格局,但仍然面临创新资源分布失衡、创新能级差距过大、北京创新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创新链与产业链不匹配、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应立足和巩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积极成果,根据京津冀创新基础和现状格局,建立起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衔接的体制机制,以实现“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科技创新 产业协同 产业链 创新链
下载PDF
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链分工格局、机制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2
6
作者 安树伟 凡路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65,共9页
区域产业分工历经从部门间分工向部门内分工再到产业链分工为主的形式演进,产业链分工表现为功能专业化。以功能专业化指数为基础,运用区位商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链分工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功能性分工显著... 区域产业分工历经从部门间分工向部门内分工再到产业链分工为主的形式演进,产业链分工表现为功能专业化。以功能专业化指数为基础,运用区位商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链分工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功能性分工显著,形成中心城市主要承担生产性服务功能,外围城市主要承担生产制造功能的分工格局。其生产性服务功能呈现明显的单中心集聚趋势,各城市优势产业突出。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交易成本的降低、城市间密切的经济联系,以及便捷的交通联系会促进京津冀产业链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未来京津冀应形成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县城特色突出、功能各异、协调发展的产业链分工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产业链分工 功能专业化 分工机制
下载PDF
京津冀科技创新投入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吴丹 潘朱玲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京津冀科技创新对于推动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明确京津冀科技创新投入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的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确定京津冀科技创新投入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的指标。构建京津冀科技创新投入对... 京津冀科技创新对于推动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明确京津冀科技创新投入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的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确定京津冀科技创新投入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的指标。构建京津冀科技创新投入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的静态回归模型和动态回归模型,利用2009—2020年面板数据,深入开展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投入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整体的科技创新投入对其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显著,科技创新投入增加能显著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京津冀科技创新投入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经济发展水平显著影响地区科技创新投入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力度;考虑控制变量,区域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抑制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人力资本水平与政府支持力度对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影响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京津冀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科技创新 产业结构高级化 影响效应 控制变量 静态回归模型 动态回归模型
下载PDF
京津冀与珠三角产业协同发展比较研究
8
作者 叶堂林 刘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0-167,共8页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产业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现实困难。与珠三角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差距短板,明晰下一步发展的方向。运用量化分析、复杂网络等方法,对京津冀与珠三...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产业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现实困难。与珠三角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差距短板,明晰下一步发展的方向。运用量化分析、复杂网络等方法,对京津冀与珠三角的产业协同特征、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数字产业发展等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主导产业的区域产业链分工格局尚未形成,数字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不足等。基于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加快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联动,强化创新协同,协同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京津冀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珠三角 产业协同 区域协调
下载PDF
京津冀产业结构演进的碳减排灵敏度分析
9
作者 王韶华 赵暘春 +1 位作者 张伟 成梦瑞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1-167,共7页
以产业结构优化助推京津冀稳增长与碳达峰目标协同并进为研究目的,运用岭回归探究京津冀产业结构演进的碳减排灵敏度并筛选调控路径,预测减排潜力,验证协同减排效应。结果表明:(1)提升第一产业比例及第二、三产业劳均产出有助于北京、... 以产业结构优化助推京津冀稳增长与碳达峰目标协同并进为研究目的,运用岭回归探究京津冀产业结构演进的碳减排灵敏度并筛选调控路径,预测减排潜力,验证协同减排效应。结果表明:(1)提升第一产业比例及第二、三产业劳均产出有助于北京、天津提前碳达峰;提升第二产业比例及劳均产出有助于河北提前碳达峰。(2)北京、河北调控后的减排潜力显著提升,说明两地可协调推进增长和减排,天津则难以协调。2030年后,京津冀调控后的减排潜力在50%以上,说明降低碳强度主要依托于产业结构演进。(3)随着京津冀产业结构高度协同演进,产业协同趋势显著,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呈倒“U”型趋势,优化京津冀产业结构高度可为区域协同减排赋能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演进 碳减排 稳增长 灵敏度 京津冀
下载PDF
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
10
作者 冷宣荣 武义青 田晶晶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4年第4期65-69,共5页
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个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产业协作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全面深化京津冀之间的产业协作,聚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个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产业协作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全面深化京津冀之间的产业协作,聚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做实京津冀产业廊道建设、营造创新生态、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推动河北产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京津冀 产业协同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京津冀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研究
11
作者 王韶华 李璐 张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56,共19页
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现阶段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技术支撑。以京津冀地区13市2011—2021年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等多种计量方法对数字技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 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现阶段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技术支撑。以京津冀地区13市2011—2021年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等多种计量方法对数字技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效应;在地区异质性分析中发现数字技术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在资源型与非资源型城市间尚未产生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分维度来看,数字技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主要源于数字技术应用;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分位点位置的上升,数字技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应呈现逐渐增强的特征,使京津冀地区存在数字鸿沟的风险。此外,数字技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具有经济发展水平的门槛特征,当经济发展水平不断跨过门槛值时,数字技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会增强;数字技术可以通过投资拉动和金融发展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而市场消费需求和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则在其影响中起到遮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产业结构升级 京津冀 资源型城市 非资源型城市 金融发展效率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性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12
作者 王静 白文超 蔚筱偲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470-476,共7页
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析了数字经济与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序特征,进一步绘制核密度图并分析了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演化。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的数字经济和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综合发展指... 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析了数字经济与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序特征,进一步绘制核密度图并分析了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演化。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的数字经济和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综合发展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在某些年份出现了波动和减缓;二者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升,行业间的协同效应增强;区域间差异较大,其中北京市的耦合协调度最高,天津市、河北省与北京市存在较大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数字经济 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度 核密度估计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京津冀风电产业协同度评价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健 邢竞文 刘恋 《天津理工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141-148,共8页
在“双碳”目标下客观分析京津冀风电产业协同水平及其障碍因素,对于优化三地能源结构和经济低碳化转型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11~2020年京津冀风电产业三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风电产业协同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度京津冀... 在“双碳”目标下客观分析京津冀风电产业协同水平及其障碍因素,对于优化三地能源结构和经济低碳化转型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11~2020年京津冀风电产业三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风电产业协同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度京津冀风电产业协同度值,并借助障碍度模型揭示了三地风电产业协同发展中的主要障碍因素。结果显示:1)京津冀内部城市风电产业协同度值存在明显的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河北、天津、北京,且三地都处于极低效协同状态;2)京津冀风电产业子系统有序度值均呈不规律性变化;3)制约京津冀风电产业协同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存在异同。最后,文中针对性提出提升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风电产业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 障碍度模型 京津冀
下载PDF
数字金融赋能京津冀产业结构升级:内在机制与实证检验
14
作者 田学斌 李玉姣 《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共8页
数字金融新业态是赋能京津冀地区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基于2011—2021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数据,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京津冀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果和机制路径。研究表明: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京津冀产业结构升级,经过内生性和稳健性... 数字金融新业态是赋能京津冀地区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基于2011—2021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数据,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京津冀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果和机制路径。研究表明: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京津冀产业结构升级,经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从机制路径上,数字金融会通过促进居民消费升级和提升企业创业活力来加快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在调节效应上,投资环境在数字金融促进京津冀产业结构升级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而信息化水平表现为制约效应;京津冀地区数字金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也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数字金融 产业结构升级 居民消费升级 企业创业活力
下载PDF
开放视域下京津冀城市群工业集聚与碳排放间关系研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与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
15
作者 刘媛媛 杜伟航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4年第7期1000-1009,共10页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研究工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可为制定区域减排政策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基于工业产出密度指数,采用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2010—2021年的面板数据,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工业集聚与城...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研究工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可为制定区域减排政策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基于工业产出密度指数,采用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2010—2021年的面板数据,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工业集聚与城市人均碳排放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集聚与本地人均碳排放之间存在典型的正“U”形曲线关系,并与区域内经济水平相近的城市存在倒“U”形曲线关系;人均碳排放呈现高高集聚或低低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且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城市间人均碳排放表现为替代关系;贸易开放可以成为工业集聚影响人均碳排放的中介变量,即工业集聚通过贸易开放的规模、技术、结构对人均碳排放产生曲线间接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集聚 碳排放 空间杜宾模型 中介效应 京津冀城市群
下载PDF
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京津冀城市群的实证分析
16
作者 耿立艳 张占福 陆辰枚 《物流技术》 2024年第9期1-11,共11页
利用2010-2019年京津冀城市群的面板数据,构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分析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通过面板门槛模型进一步探析京津冀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 利用2010-2019年京津冀城市群的面板数据,构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分析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通过面板门槛模型进一步探析京津冀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京津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集聚和经济高质量增长之间呈现出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市、天津市、石家庄市、唐山市、沧州市和秦皇岛市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集聚的拥挤效应正在抑制这些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他城市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集聚的规模效应会进一步促进这些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京津冀城市群的政府和行业需要共同发力,充分发挥京津冀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集聚的规模效应,并缓解京津冀物流业与金融业协同集聚的拥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流业 金融业 协同集聚 经济高质量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
下载PDF
京津冀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量化研究——基于PMC指数模型
17
作者 杜宝贵 刘致良 《创新科技》 2024年第6期51-65,共15页
制造业发展水平是一国工业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打造新型工业化优势的必要条件。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进行评价有助于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运用PMC指数模型对... 制造业发展水平是一国工业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打造新型工业化优势的必要条件。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进行评价有助于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运用PMC指数模型对京津冀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相关政策进行量化评价。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对2015—2023年京津冀区域以及我国部分省份和一些城市典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文本高频词进行提炼,构建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评价指标模型,对京津冀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进行综合性分析与协同性评价。研究发现,京津冀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存在政策文本内容不完善、政策工具运用不全面、政策执行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数字化转型 PMC指数模型 京津冀一体化
下载PDF
京津冀协同对天津市信创产业的影响研究
18
作者 刘小军 徐艺伟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9-17,共9页
本文基于2011—2022年京津冀地区相关数据,构建京津冀协同、信创产业及中介变量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线性回归及Bootstrap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了京津冀协同对天津市信创产业的赋能路径。结果表明:京津冀协同可直接影响天津市信创... 本文基于2011—2022年京津冀地区相关数据,构建京津冀协同、信创产业及中介变量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线性回归及Bootstrap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了京津冀协同对天津市信创产业的赋能路径。结果表明:京津冀协同可直接影响天津市信创产业的发展,也可通过产业互补、区域竞合和对外开放三方面中介间接发挥作用,且实证结果显著、稳健。故此提出建立权威信创组织,坚持共建共管共享理念,加强京津冀产业分工,引导京津冀城市群良性竞合以及充分发挥天津港优势,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 信创产业 中介效应
下载PDF
京津冀产业关联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19
作者 郑红玲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8-20,共3页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三地之间的产业关联日益紧密,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产业联动辐射能力不强、区域合作机制仍需完善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三地之间的产业关联日益紧密,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产业联动辐射能力不强、区域合作机制仍需完善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辐射能力、优化政策环境、发展新质生产力等建议,以激发经济活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向更高水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产业关联 协同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