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小灵猫及其潜在啮齿类猎物活动节律的季节适应格局
1
作者 白小节 肖文宏 +3 位作者 张廷跃 刘邦友 肖治术 刘伟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9-320,共12页
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具有内源性且受外界生态因素(光周期、气候和食物等)影响,是动物生态适应性特征之一。阐明活动节律与气候和捕食者−猎物的关系,对于理解动物的生存策略、指导保护等至关重要。目前通过红外相机技术探究野生动物日活动... 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具有内源性且受外界生态因素(光周期、气候和食物等)影响,是动物生态适应性特征之一。阐明活动节律与气候和捕食者−猎物的关系,对于理解动物的生存策略、指导保护等至关重要。目前通过红外相机技术探究野生动物日活动节律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灵猫科动物是热带和亚热带生境中的重要次级消费者之一,但其野外相关研究甚少。本研究基于2016年12月至2022年7月在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设置的60个红外相机位点监测影像资料,筛选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及其相应监测位点的潜在啮齿类猎物数据。通过核密度函数比较分析了保护区内、外的小灵猫及其潜在啮齿类猎物在雨季、旱季的日活动节律特征。结果显示,小灵猫有明显的晨昏两个活动高峰,时间分别是03:00—06:00和19:00—24:00。季节比对发现,小灵猫雨季凌晨活动高峰(03:00—05:00)早于旱季(04:00—06:00),活动强度较旱季高且集中;黄昏后的活动较旱季有所延长。进一步分析其活动与潜在的啮齿类猎物的重叠度,结果发现小灵猫与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的重叠度整体较低(雨季,Δ=0.18;旱季,Δ=0.16);与夜行性鼠类的活动节律重叠度高达90%以上,其中旱季的重叠系数(Δ=0.93)高于雨季(Δ=0.90)。此外,在保护区内的小灵猫凌晨活动高峰结束较保护区外延迟约1 h;黄昏后高峰阶段的活动强度(核密度)峰值明显高于保护区外。少许日间活动也主要出现在保护区内。上述结果表明,小灵猫的昼夜节律既有保守性,也具有一定的季节可塑性。这些特征型表现与季节性猎物分布和环境变化关联,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对充分认识小灵猫生活史特征以及实现物种有效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灵猫 日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技术 捕食者−猎物关系 季节性 人类活动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东莞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监测与分析
2
作者 刘方明 刘婷 +5 位作者 李仁杰 沈德才 王杰 杨进良 胡国琪 佟富春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3期40-48,共9页
为掌握东莞市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现状,2023年4—11月,在广东省东莞市4个有代表性的森林公园内布设红外相机位点52个,利用红外触发相机陷阱技术对东莞市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进行监测。监测结果:(1)布设的红外相机拍摄到独立有效照片... 为掌握东莞市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现状,2023年4—11月,在广东省东莞市4个有代表性的森林公园内布设红外相机位点52个,利用红外触发相机陷阱技术对东莞市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进行监测。监测结果:(1)布设的红外相机拍摄到独立有效照片616张,共拍摄到兽类3目5科5种,鸟类6目11科15种,爬行类1目1科2种。(2)就物种相对丰度指数(I_(RA))而言,兽类以野猪(I_(RA)=55.52)、豹猫(I_(RA)=9.74)居前2位;鸟类排名前2位的是紫啸鸫(I_(RA)=8.93)、黑领噪鹛(I_(RA)=3.90);爬行类相对丰度指数均为0.16。(3)从动物区系上看,鸟类和兽类都以东洋界为主,分别占物种总数的93.33%和60.00%。(4)活动节律分析结果显示,野猪、紫啸鸫和白鹇为昼行性动物,且在白天有多个日活动高峰,豹猫和鼬獾为夜行性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触发相机陷阱技术 野生脊椎动物 多样性 森林公园 东莞市
下载PDF
青藏高速公路格拉段野生动物通道设计参数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王云 关磊 +2 位作者 陈济丁 孔亚平 张伟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6-152,共7页
选择青藏铁路格拉段中小型桥梁和涵洞通道以及青藏公路藏羚通道桥,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自2014年8月到2016年10月开展持续监测,重点分析适用于4种典型有蹄类动物(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i、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藏野驴Equus k... 选择青藏铁路格拉段中小型桥梁和涵洞通道以及青藏公路藏羚通道桥,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自2014年8月到2016年10月开展持续监测,重点分析适用于4种典型有蹄类动物(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i、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藏野驴Equus kiang和野牦牛Bos mutus)穿越的通道设计参数,并提出配套设施设计等建议。结果显示:高度不低于5 m、开阔率不低于129的桥梁通道预计可以满足藏羚大规模迁徙的需要,但桥梁通道必须位于藏羚迁徙路线上;高度不低于3.5 m、长度不小于6 m、开阔率不低于4.2的桥涵通道可以满足非迁徙路段藏羚零散穿越的需要;藏原羚通道开阔率不低于4.2,长度不低于6 m,高度不低于4 m;藏野驴通道开阔率不低于4.2,长度不低于3 m,高度不低于2.5 m。研究还给出了野生动物通道配套设施设计的建议,包括警示标志、限速装置、声屏障、地形营造、植被恢复、人工水体和红外监测等;建议青藏高速公路设置上跨式动物通道和下穿式动物通道结合的组合式通道类型,最大程度降低高速公路对藏羚等野生动物的阻隔影响;未来在藏羚动物通道处,建议营造起伏地形以降低车辆视觉和噪声对藏羚穿越的干扰,设置水体和恢复原生植被以保持通道两侧栖息地的连通性,最大程度诱导藏羚利用动物通道;此外,严格限制野生动物通道周边的人为活动对于保障通道效率的发挥也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设计指标 红外相机 有蹄类动物 桥梁 涵洞 道路生态学
下载PDF
张广才岭东部山地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调查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殿伟 姚旭 +3 位作者 金志民 蔡赫 徐春雨 张明海 《中国森林病虫》 2019年第5期28-33,37,共7页
2015年4月-2018年11月,在张广才岭东麓林区横道河子和三道林场的温带森林中,分别利用铗捕法、笼捕法和红外相机技术对主要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横道河子和三道林场铗捕方法的捕获率分别为6.54%和11.34%,笼捕方法的捕... 2015年4月-2018年11月,在张广才岭东麓林区横道河子和三道林场的温带森林中,分别利用铗捕法、笼捕法和红外相机技术对主要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横道河子和三道林场铗捕方法的捕获率分别为6.54%和11.34%,笼捕方法的捕获率分别为9.88%和9.04%,两种方法无显著差异。红外相机技术可以克服铗捕和笼捕两种调查方法无法直接观测动物的不足。三种方法共记录啮齿动物7种:朝鲜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黑线姬鼠A.agrarius、棕背鼠平Myodes rufocanus、大仓鼠Tscherskia triton、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花鼠Tamias sibiricus和松鼠Sciurus vulgaris。横道河子林区优势种是朝鲜姬鼠,三道林场林区优势种是黑线姬鼠和朝鲜姬鼠,三道林场的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均高于横道河子林场,不同植被类型的啮齿动物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动物 张广才岭 群落多样性 铗日法 红外相机技术
下载PDF
云南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四种哺乳动物日活动节律及活动模式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宇 缪华 +7 位作者 蒋桂莲 姚冲学 王智红 王方 姜志诚 张志中 刘德军 陈明勇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32-839,共8页
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马关县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进行为期5个月的持续监测,共收集到哺乳动物照片2 904张,鉴定得到哺乳动物10种,隶属2目6科,以小型哺乳类动物为主;采用时间相对丰富度、日活动差异指数及昼夜指数对鼬獾(Melogale ... 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马关县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进行为期5个月的持续监测,共收集到哺乳动物照片2 904张,鉴定得到哺乳动物10种,隶属2目6科,以小型哺乳类动物为主;采用时间相对丰富度、日活动差异指数及昼夜指数对鼬獾(Melogale moschata)、果子狸(Paguma larvata)、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 4种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和活动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4种动物均为夜行性动物,但具有各自不同的日活动节律。同种物种在不同月份的日活动差异指数差异明显,推测与天气、猎物活动及人为活动等因素有关,体现了它们对于当地环境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日活动节律 活动模式 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狍集群模式和时空活动规律 被引量:3
6
作者 陈秋婷 赵铁建 +4 位作者 冯小梅 孙国明 朱金保 王玉申 赵大鹏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14,共7页
2017年6月-2019年3月,以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地点,首次应用红外相机技术综合关注野生狍Capreolus pygargus的集群模式和时空活动规律。结果发现,狍表现出5种集群模式,以单雄和单雌模式为主;各种集群模式的出现频次呈显著... 2017年6月-2019年3月,以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地点,首次应用红外相机技术综合关注野生狍Capreolus pygargus的集群模式和时空活动规律。结果发现,狍表现出5种集群模式,以单雄和单雌模式为主;各种集群模式的出现频次呈显著的季节差异(χ^2=10.867,df=3,P=0.012)、温度区段差异(χ^2=12.141,df=4,P=0.016)和海拔区段差异(χ^2=13.286,df=3,P=0.004);狍的日活动曲线整体呈双峰型,活动高峰期集中在05∶00-07∶00和18∶00-20∶00;日活动节律不存在显著季节差异;狍全年相对活动强度的高峰出现在温度为11~20℃、海拔为501~700 m时;狍在不同季节的相对活动强度之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49.535,df=3,P <0.000 1),其中秋季显著高于其他3季。综上所述,季节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野生狍的集群模式和时空活动规律。本研究为野生狍的生态保护及相关自然保护地的综合管理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集群模式 时空活动规律
下载PDF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北段冬春季节人为活动变化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苏美菊 李德品 +2 位作者 宋志勇 忠永次林 曹明 《林业调查规划》 2017年第2期43-47,共5页
人为活动对保护区造成的干扰会影响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栖息地。为制定更为有效的保护区管理策略以减小人为活动对保护区的影响,研究使用相机陷阱调查技术,系统调查了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段冬春季节人为活动情况,并引入"... 人为活动对保护区造成的干扰会影响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栖息地。为制定更为有效的保护区管理策略以减小人为活动对保护区的影响,研究使用相机陷阱调查技术,系统调查了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段冬春季节人为活动情况,并引入"相对多度指数"(RAI)评估各区域人为活动的相对强度,探讨人为活动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白马雪山保护区北段冬春季节的人为活动集中于叶日、雪山垭口片区,且主要发生在春季的4月、5月份,这与保护区的气候条件以及保护区可获得资源的季节性有关。基于研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区管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活动 时空变化 相机陷阱技术 相对多度指数(RAI) 白马雪山保护区
下载PDF
利用红外相机监测中华穿山甲出入洞穴完整事件的影响因素探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玉林 窦红亮 +3 位作者 孙松 杨锦圳 向左甫 华彦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37,共7页
红外相机陷阱技术被公认为是当前野生动物调查监测与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利用红外相机监测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出入洞穴事件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其行为生态,然而实践中却经常发生仅监拍到出洞或入洞的不完整事件。为探索... 红外相机陷阱技术被公认为是当前野生动物调查监测与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利用红外相机监测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出入洞穴事件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其行为生态,然而实践中却经常发生仅监拍到出洞或入洞的不完整事件。为探索穿山甲漏拍原因,提高拍摄成功率,2019年10月—2021年5月在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彭寨林区与惠州市惠东县乌禽嶂林区,共布设172台红外相机对中华穿山甲活动洞穴进行长期监测,结果表明:累计69台红外相机捕捉到866段中华穿山甲活动影像,拍摄到进洞、出洞共计183次,其中完整记录到中华穿山甲进洞和出洞的事件118次,漏拍率为35.5%。采用广义相加混合模型(GAMM)对红外相机漏拍事件影响因子的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漏拍的主要因素为相机与洞穴的水平距离。考虑到存在进洞和出洞事件均未获得的可能性,调查中的实际漏拍率可能更高。建议利用红外相机对中华穿山甲洞穴进行监测时,相机与洞口的距离150 cm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穿山甲 红外相机陷阱技术 野外监测 洞穴
下载PDF
鼠类智能监测技术发展现状
9
作者 陈琦 王强 +1 位作者 李磊 田桢干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40-543,共4页
科学有效地进行鼠类监测与防制,是预防和控制鼠害及其传染病的重要基础,是保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任务。传统鼠类监测以夹夜法和笼夜法最为常用,但存在新物反应大、对作业人员要求高等问题。鼠类智能监测方法包括围栏捕鼠技术、无人机遥感... 科学有效地进行鼠类监测与防制,是预防和控制鼠害及其传染病的重要基础,是保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任务。传统鼠类监测以夹夜法和笼夜法最为常用,但存在新物反应大、对作业人员要求高等问题。鼠类智能监测方法包括围栏捕鼠技术、无人机遥感技术、红外线感应监测、物联网智能监测等,使鼠情监测与控制过程更加简便,监测结果更加准确直观。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各种监测方法所长,多技术融合、多方法并行,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本文就当前传统与智能鼠类监测方法的优缺点、适用情况及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为鼠类监测及鼠传疾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类监测 围栏捕鼠技术 遥感 红外感应相机技术 智能监测
原文传递
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勺鸡集群模式和时空活动规律
10
作者 周一凡 马宝莹 +6 位作者 莫麒颖 杜海红 肖爱刚 赵铁建 冯小梅 孙国明 赵大鹏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0-198,共9页
2017年6月至2021年8月,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在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野生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开展集群模式和时空活动规律研究,研究期间共筛选出野生勺鸡独立有效照片218张,从中辨认出野生勺鸡266只次。研究发现:野生勺鸡呈现... 2017年6月至2021年8月,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在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野生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开展集群模式和时空活动规律研究,研究期间共筛选出野生勺鸡独立有效照片218张,从中辨认出野生勺鸡266只次。研究发现:野生勺鸡呈现7种集群模式,以一雄一雌模式为主(χ^(2)=29.722,df=6,P<0.001);野生勺鸡呈昼行性活动,冬季核密度曲线为单峰型,其余3个季节均为双峰型,其活动高峰时间为,春季07:00~09:00时和14:00~16:00时,夏季08:00~10:00时和12:00~14:00时,秋季07:00~09:00时和15:00~17:00时,冬季10:00~12:00时;勺鸡的日活动节律存在性别差异,其活动特点呈明显错峰现象,其中,秋季的日活动强度存在显著性别差异(日活动曲线的重叠面积比Δ=0.6655,P<0.001);勺鸡在春、夏、秋3个季节的活动均偏向集中在10~20℃温度区段和600~799 m海拔区段,而冬季的活动偏向集中在﹣9~0℃温度区段和800~999 m海拔区段,不同温度区段的活动强度(Friedman:χ^(2)=0.231,df=3,P>0.05)和不同海拔区段的活动强度(Friedman:χ^(2)=5.615,df=3,P>0.05)均无显著季节差异。本研究为今后野生勺鸡的生态监测和保护管理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勺鸡 集群模式 时空活动模式
原文传递
中国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与研究:现状及未来 被引量:36
11
作者 肖治术 肖文宏 +5 位作者 王天明 李晟 连新明 宋大昭 邓雪琴 周岐海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30-255,共26页
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极大地提升了人类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方面的潜力。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案例,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对过去30年间(1991–2021年)中国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研究相关文献... 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极大地提升了人类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方面的潜力。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案例,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对过去30年间(1991–2021年)中国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研究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分析;(2)结合国内2011年以来的典型案例,对技术方法、物种发现与编目、形态与行为研究、生态学研究和保护管理等主题领域的进展进行总结分析;(3)结合国外近期的典型案例,对红外相机监测与研究的重点领域进行评估分析;(4)对中国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相关建议。通过回顾,本文旨在明晰国内外红外相机技术在野生动物监测研究中的创新应用和发展趋势,为中国在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建设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为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提供决策支持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野生动物监测 物种编目 动物行为 生态学 保护管理 自然保护地
原文传递
四川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红外相机监测 被引量:13
12
作者 黄凯 万雅琼 +5 位作者 李佳琦 朱宇静 孙治宇 夏万才 黎大勇 任宝平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54-559,共6页
为了调查四川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兽类及鸟类多样性,2018年11月至2019年9月,我们利用GIS将调查区域划分成1km×1 km的网格,并布设了110台红外相机,每3–6个月回收一次数据。累计获得19,748个相机工作日,采集可辨别鸟... 为了调查四川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兽类及鸟类多样性,2018年11月至2019年9月,我们利用GIS将调查区域划分成1km×1 km的网格,并布设了110台红外相机,每3–6个月回收一次数据。累计获得19,748个相机工作日,采集可辨别鸟兽照片和视频55,858份,独立有效探测6,856次,共记录到野生兽类4目12科17种,鸟类5目12科33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即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林麝(Moschusberezovskii)、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红喉雉鹑(Tetraophasisobscurus)和绿尾虹雉(Lophophoruslhuysii);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熊(Ursusthibetanus)、黄喉貂(Martesflavigula)和中华斑羚(Naemorhedusgriseus)等15种,合计占野生物种总数的40.0%;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的2种,易危(VU)的5种,近危(NT)的2种,合计占野生物种总数的18.0%;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CR)的1种,濒危(EN)的1种,易危(VU)的8种,近危(NT)的9种,合计占野生物种总数的38.0%。相对多度指数较高的前5种兽类为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猪獾(Arctonyx collaris)、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野猪(Sus scrofa)和川金丝猴,相对多度指数较高的前5种鸟类为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勺鸡(Pucrasiamacrolopha)和橙翅噪鹛(Trochalopteronelliotii)。本调查为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为后续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鸟兽多样性 生物编目 相对多度指数 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河南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豹猫及其潜在猎物之间日活动节律的季节性 被引量:6
13
作者 邓雪琴 刘统 +4 位作者 刘天时 徐恺 姚松 黄小群 肖治术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0-118,共9页
日活动节律是动物应对食物可利用性、天敌捕食风险和环境条件等变化的适应性特征。阐明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日活动节律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对于理解不同物种的生存策略、指导保护对策至关重要。然而,由于采样方法的限制和人类干扰下的快速... 日活动节律是动物应对食物可利用性、天敌捕食风险和环境条件等变化的适应性特征。阐明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日活动节律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对于理解不同物种的生存策略、指导保护对策至关重要。然而,由于采样方法的限制和人类干扰下的快速环境变化,人们对许多野生动物日活动节律的了解并不全面,甚至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以往认为夜行性的豹猫(Prionailurusbengalensis)被发现有一定程度的日间活动,并增加晨昏活动,这说明有必要深入调查豹猫等野生动物的昼夜节律为何存在这些变化。本研究在河南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红外相机技术对豹猫及其潜在猎物进行调查,基于核密度函数比较分析了豹猫与其潜在猎物在冷、暖季节的日活动节律。2016年全年设置了55个红外相机位点,累计14,972个相机工作日,获得豹猫及其潜在猎物的独立有效照片1,343张。结果显示,该保护区内豹猫、蒙古兔(Lepus tolai)和鼠类以夜间活动为主,其中豹猫有明显的晨昏活动高峰,而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均在昼间活动。活动重叠度分析结果显示,豹猫与夜行性的蒙古兔和鼠类在冷季和暖季均有较高重叠度(Δ≥0.50),但与其他猎物之间的重叠度均相对较低(Δ≤0.40)。本研究显示豹猫及其猎物的昼夜节律既有保守性,也具有一定的季节可塑性,可能受到季节性猎物分布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调查研究来充分认识不同物种日活动节律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豹猫 捕食者-猎物关系 日活动节律 季节性 红外相机技术
原文传递
天空地一体化大数据在野生动物监测领域的应用思考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飞 杨子诚 +2 位作者 王梦君 赵明旭 王智红 《林业建设》 2021年第3期59-66,共8页
野生动物是生态保护的重要类群,是研究与管理的主要对象。随着技术的发展,愈来愈多的技术手段被用于野生动物监测。通过对传统监测技术与当前主流监测技术的总结梳理,讨论现今监测手段存在的不足;并基于天空地一体化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运... 野生动物是生态保护的重要类群,是研究与管理的主要对象。随着技术的发展,愈来愈多的技术手段被用于野生动物监测。通过对传统监测技术与当前主流监测技术的总结梳理,讨论现今监测手段存在的不足;并基于天空地一体化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运用,以云南野生亚洲象监测为例,思考天空地一体化大数据在野生动物监测领域的应用,为今后野生动物监测技术发展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空地一体化 野生动物监测 红外相机技术 样线法 亚洲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