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decreased T-type Ca^(2+) channel current through activating Src
1
作者 RAO Fang,DENG Chun-yu,WU Shu-lin,YU Xi-yong,XIAO Ding-zhang,HUANG Wei,KUANG Su-juan,LIN Qiu-xiong, ShanZhi-xi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Guangdong Cardiovascular Institute, Guangzhou 510100,China)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S1期196-196,共1页
Aims T-type Ca<sup>2+</sup> current(I<sub>CaT</sub>)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trial fibrillation(AF).The present study sought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Macrophage migra... Aims T-type Ca<sup>2+</sup> current(I<sub>CaT</sub>)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trial fibrillation(AF).The present study sought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a pleiotropic cytokine,in the regulation of T-type Ca<sup>2+</sup> channel in atrium myocytes.Methods We used whole-cell voltage-clamp technique and biochemical assays to study the regulation and expression of I<sub>Ca</sub>,T in mouse atrium myocytes(HL-1 cells).Results Serum MIF concentrations was slightly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AF compared to sinus rhythm(SR) controls.In cultured HL-1 cells, significant amounts of MIF were produced in response to hydrogen peroxide(H<sub>2</sub>O<sub>2</sub>),but not AngiotensinⅡ(AngⅡ). Mouse recombinant MIF(rMIF)(20 or 40 nM,24 h) suppressed peak ICa,T by-38%and-60%in a concentration-dependent manner,impaired the voltage-dependent activation of I<sub>Ca</sub>,T,and down-regulated of TCC alG mRNA.Src inhibitors genistein and PPl significantly enhanced ICaT.The depression of ICa,T induced by rMIF could be reversed by genistein and PP1.Conclusions MIFis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F,probably by decreasing ICa,T through impairment of the channel function and activation of c-Src kinases in atrium myocy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pe channel current through activating Src MIF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decreased T-type Ca
下载PDF
铅对大鼠皮质神经元γ-氨基丁酸A型受体介导电流及GABA能突触传递的抑制作用
2
作者 高文良 张红 +4 位作者 袁谊 郭蕊 刘兴阳 邓显华 孙灏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8,共8页
目的研究铅(Pb^(2+))对大鼠皮质神经元γ-氨基丁酸(GABA)A型受体介导电流(I_(GABA))及GABA能突触传递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①分离出生0 d的SD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进行原代培养,培养7~14 d用膜片钳系统记录神经元GABA激活的I_(GABA),... 目的研究铅(Pb^(2+))对大鼠皮质神经元γ-氨基丁酸(GABA)A型受体介导电流(I_(GABA))及GABA能突触传递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①分离出生0 d的SD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进行原代培养,培养7~14 d用膜片钳系统记录神经元GABA激活的I_(GABA),检测不同浓度Pb^(2+)(1,5,10,50和100μmol·L^(-1))(Y管给药,作用时间20 s)对GABA(100μmol·L^(-1))激活I_(GABA)的影响,并检测Pb^(2+)50μmol·L^(-1)(Y管给药,作用时间20 s)对不同浓度GABA(1,10,50,100,500和1000μmol·L^(-1))激活I_(GABA)的影响。②取15~19 d日龄雄性SD大鼠大脑制作厚度为350μm的脑片样本,记录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sIPSC)、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和注入电流诱导的动作电位(AP),检测Pb^(2+)10μmol·L^(-1)(灌流速度2 mL·min^(-1))处理前和处理5 min后sIPSC和mIPSC振幅和频率及AP频率。结果①在10,50和100μmol·L^(-1)浓度时,随浓度升高,Pb^(2+)抑制原代培养神经元I_(GABA)的作用增强,IC_(50)值为(68±20)μmol·L^(-1)。②Pb^(2+)50μmol·L^(-1)抑制GABA最大激活电流(P<0.01),升高GABA的EC50值,由无Pb^(2+)组的(20±6)μmol·L^(-1)增加到(87±39)μmol·L^(-1),表明Pb^(2+)可能以非竞争性机制抑制I_(GABA)。③脑片实验中,与处理前比较,Pb^(2+)10μmol·L^(-1)处理5 min后可逆地抑制神经元sIPSC的频率(P<0.01)而未影响其振幅,而mIPSC的频率和振幅均未受到影响。此外,Pb^(2+)10μmol·L^(-1)抑制AP的频率(P<0.01),降低神经元的整体兴奋性。结论Pb^(2+)对原代培养神经元I_(GABA)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b^(2+)可能通过抑制皮质神经元的AP抑制sIPSC的频率;提示Pb^(2+)对原代培养神经元I_(GABA)的抑制以及对脑片神经元sIPSC频率的抑制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反映了Pb^(2+)中毒机制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A型受体 神经元 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下载PDF
Is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a potential method for improving response inhibition? 被引量:2
3
作者 Yong Hyun Kwon Jung Won Kwo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1期1048-1054,共7页
Inhibitory control of movement in motor learning requires the ability to suppress an inappropriate action, a skill needed to stop a planned or ongoing motor response in response to changes in a variety of environments... Inhibitory control of movement in motor learning requires the ability to suppress an inappropriate action, a skill needed to stop a planned or ongoing motor response in response to changes in a variety of environments. This study used a stop-signal task to determine whether transcranial direct-current stimulation over the pre-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alters the reaction time in motor inhibition. Forty healthy subjects were recruited for this study and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either the transcranial direct-current stimulation condition or a sham-transcranial direct-current stimulation condition. All subjects consecutively performed the stop-signal task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delivery of anodal transcranial direct-current stimulation over the pre-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pre-transcranial direct-current stimulation phase, transcranial direct-current stimulation phase, and post-transcranial direct-current stimulation phase). Compared to the sham condition, there were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the stop-signal processing times during and after transcranial direct-current stimulation, and change time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the transcranial direct-current stimulation condi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go processing-times during or after transcranial direct-current stimulation in either condition. Anodal transcranial direct-current stimulation was feasibly coupled to an interactive improvement in inhibitory control. This coupling led to a decrease in the stop-signal process time required for the appropriate responses between motor execution and inhibition. However, there was no transcranial direct-current stimulation effect on the no-signal reaction time during the stop-signal task. Transcranial direct-current stimulation can adjust certain behaviors, and it could be a useful clinical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ho have difficulties with response inhib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al regeneration NEUROREHABILITATION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pre-supplementarymotor area stop-signal task response inhibition inhibitory control motor learning behavioralmodification grants-supported paper NEUROREGENERATION
下载PDF
琥珀酸在海马CA1区对突触前GABA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丛红群 岳旺 +2 位作者 杨志宏 钱秋海 迟焕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10,共5页
为了观察琥珀酸在大鼠海马CA1区对突触前GABA释放的影响,我们采用红外可视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了琥珀酸对γ-氨基丁酸(GABA)能自发性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mIPSCs)的作用。结果显示不同浓... 为了观察琥珀酸在大鼠海马CA1区对突触前GABA释放的影响,我们采用红外可视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了琥珀酸对γ-氨基丁酸(GABA)能自发性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mIPSCs)的作用。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琥珀酸(10-6mol/L、10-5mol/L、10-4mol/L和10-3mol/L)在海马CA1区均能以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GABA能mIPSCs的频率,而对其电流幅度没有影响。10-4mol/L琥珀酸组GABA能mIPSCs的频率为2.25±0.99Hz,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n=8,P<0.01),而其电流幅度为31.63±6.16pA,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没有差异(n=8,P>0.05)。以上实验结果表明琥珀酸能通过增强突触前GABA的自发性释放,对海马CA1区神经元产生超极化作用,此作用可能是琥珀酸抑制癫痫形成的主要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琥珀酸 海马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下载PDF
三七总皂苷对大鼠海马CA1区突触传递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6
5
作者 周燕 田磊 +1 位作者 徐林 莫宁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032-1036,共5页
目的 研究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递的作用。方法 断头法分离3~4周雄性Wistar大鼠海马半脑,用切片机切出400pm厚度的海马脑片,对CA1区锥体细胞采用“盲法... 目的 研究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递的作用。方法 断头法分离3~4周雄性Wistar大鼠海马半脑,用切片机切出400pm厚度的海马脑片,对CA1区锥体细胞采用“盲法”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分别检测和分析PNS(0.05~0.4g/L)对刺激CA1传入纤维引出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和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s)的影响,继而以脉冲间隔为50ms的配对刺激代替单刺激,通过EPSC2/EPSC1(P2/P1)值的变化观察PNS对双脉冲易化(paired-pulse facilitation,PPF)的影响。结果 0.1~0.4g/LPNS显著抑制EPSCs(P〈0.05),且PNS在抑制P1、P2的同时明显升高P2/P1值(P〈0.05),加强了双脉冲易化,但PNS对IPSCs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PNS显著减小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EPSCs而不影响IPSCs,说明PNS不是通过强化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功能间接地抑制兴奋性神经元,而是对兴奋性突触传递直接产生抑制;PNS明显升高P2/P1值,说明PNS是通过突触前机制抑制CA1区兴奋性突触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皂苷 海马CA1区 突触前抑制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s)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s)
下载PDF
听觉剥夺延缓大鼠上外橄榄核神经元抑制性突触的发育 被引量:2
6
作者 时海波 殷善开 +2 位作者 冯艳梅 贺数康弘 小宗静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049-1052,共4页
目的在出生后2周,大鼠上外橄榄核(LSO)神经元所接受的抑制性神经递质投射从以γ-氨基丁酸(GABA)为主逐渐转变为以甘氨酸为主,探讨听觉剥夺对该转变的影响。方法 利用电压固定膜片钳技术,观察生后13~15d听觉剥夺大鼠和正常发育大... 目的在出生后2周,大鼠上外橄榄核(LSO)神经元所接受的抑制性神经递质投射从以γ-氨基丁酸(GABA)为主逐渐转变为以甘氨酸为主,探讨听觉剥夺对该转变的影响。方法 利用电压固定膜片钳技术,观察生后13~15d听觉剥夺大鼠和正常发育大鼠LSO神经元中GABA和甘氨酸受体电流的构成比率。结朵在出生后4~6 dLSO神经元,GABA和甘氨酸受体电流成分分别为(65.7±5.3)%和(34.3±5.3)%,出生后13~15d正常发育大鼠为(14.9±5.1)%和(84.1±5.1)%;出生后13~15d听觉剥夺大鼠为(38.7±5.9)%和(61.3±5.9)%。与正常发育组相比,听觉剥夺大鼠LSO神经元接受较多的GABA能投射(P〈0.001)和较少的甘氨酸受体电流(P〈0.001)。结论听觉剥夺大鼠LSO神经元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转换现象出现部分受阻,听觉信号刺激与听觉中枢通路的发育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剥夺 听觉中枢 上外橄榄核 发育 抑制性突触后膜微电流
下载PDF
吗啡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传递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岳卫东 张云红 +2 位作者 李玉荣 张树卓 杨雷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 :从离子通道角度研究吗啡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及抑制性突触传递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 原代培养新生Wistar大鼠的海马神经元。采用膜片钳技术研究吗啡对其兴奋性及抑制性突触后电流及谷氨酸诱发电流的影响。结果 :①吗啡可... 目的 :从离子通道角度研究吗啡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及抑制性突触传递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 原代培养新生Wistar大鼠的海马神经元。采用膜片钳技术研究吗啡对其兴奋性及抑制性突触后电流及谷氨酸诱发电流的影响。结果 :①吗啡可明显增强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 ,加吗啡后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sEPSC)的发放频率增加了 ( 2 0 7.8± 2 0 .9) %。此作用可被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阻断 (P <0 .0 1) ;②吗啡对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mEPSC)的发放频率及谷氨酸诱发电流的幅度没有明显影响 (P >0 .0 5 ) ;③吗啡可明显抑制神经元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sIPSC) ,纳洛酮可拮抗吗啡作用 (n =13 ,P <0 .0 1)。结论 :实验结果提示吗啡对海马神经元的兴奋作用不是由于吗啡直接作用于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突触传递过程 ,而是可能由于抑制了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间接产生的兴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大鼠 海马神经元 突触传递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EPSC IPSC
下载PDF
IGF-1对海马神经元抑制性突触传递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尹艳玲 李峰 +2 位作者 邢长虹 李菁锦 谢佐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596-599,共4页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抑制性突触传递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海马神经元,在10~14d时用于实验。电生理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和IGF-1处理组(实验前24h加入IGF-1,终浓度...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抑制性突触传递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海马神经元,在10~14d时用于实验。电生理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和IGF-1处理组(实验前24h加入IGF-1,终浓度为10μmol/L)。细胞免疫化学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IGF-1处理组和MAPKS转导通路抑制剂(PD98059)预处理组(IGF-1处理前1h加入PD98059,终浓度为10μmol/L)。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方法观察IGF-1对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的影响,用细胞免疫化学方法观察其对γ-氨基丁酸能细胞数目影响。结果:IGF-1能够显著降低IPSC的频率,但与对照组比较其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GF-1能够明显减少GABA阳性细胞数目,应用PD98059后可阻断这种作用。结论:IGF-1的上述作用可能参与海马对学习记忆功能的调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海马神经元 Γ-氨基丁酸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下载PDF
红藻氨酸对海马CA1区突触传递的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智良 徐如祥 +4 位作者 姜晓丹 尹震 罗成义 杜谋选 邹雨汐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52-654,共3页
目的研究激活海马红藻氨酸(kainate,KA)受体对CA1区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递质的作用。方法对成年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细胞采用“盲法”全细胞电压钳记录,分别检测和分析KA (10 μmol/L)对CA1传入纤维引出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和抑制性突... 目的研究激活海马红藻氨酸(kainate,KA)受体对CA1区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递质的作用。方法对成年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细胞采用“盲法”全细胞电压钳记录,分别检测和分析KA (10 μmol/L)对CA1传入纤维引出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和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结果KA受体的激活不仅显著性抑制抑制性突触后电流(P<0.01),而且同时显著性抑制兴奋性突触后电流(P<0.01)。结论KA受体通过激活同时抑制海马CA1区神经元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的传入,对海马神经元动力学的平衡产生影响,从而促进癫痫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藻氨酸 海马 CAl区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下载PDF
可视膜片钳法记录初级传入纤维介导的脊髓背角神经元突触后电流(英文) 被引量:1
10
作者 万业宏 王玉英 +1 位作者 戴飞 胡三觉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50-557,共8页
本文描述了用明胶半包埋法制备带背根脊髓薄片的实验步骤,和在脊髓背角记录由初级传入纤维介导的突触后电流的可视膜片钳法。手术制备一段带背根的脊髓标本,并用20%的明胶包埋在琼脂块上,再用振动切片机切片获得带背根的脊髓薄片。通... 本文描述了用明胶半包埋法制备带背根脊髓薄片的实验步骤,和在脊髓背角记录由初级传入纤维介导的突触后电流的可视膜片钳法。手术制备一段带背根的脊髓标本,并用20%的明胶包埋在琼脂块上,再用振动切片机切片获得带背根的脊髓薄片。通过红外线可视的引导,在脊髓背角神经元上建立全细胞封接模式。在钳制电压为-70mV条件下,记录自发的和背根刺激引起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以传入纤维的传导速度与刺激阈值为指标,可以区分A样纤维与C样纤维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在钳制电压为0 mV条件下,记录自发的和背根刺激引起的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用5 μmol/L的士宁或20μmol/L的荷包牡丹碱分离出γ-氨基丁酸能或甘氨酸能的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用可视膜片钳方法可以准确测量脊髓背角神经元的突触后电流,从而研究初级传入突触的传递过程。更重要的是,在红外线可视观察的帮助下,建立膜片钳封接的成功率显著提高,同时也使记录研究脊髓背角深层神经元变得更加容易。本研究为探索初级传入突触传递过程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片钳技术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初级传入突触 脊髓 背角 大鼠
下载PDF
椿皮中铁屎米酮的分离及其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胡苗芬 宋新波 +1 位作者 张丽娟 王东恒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2期75-77,共3页
目的:探讨椿皮粗生物碱,椿皮特征生物碱成分铁屎米酮的体外抗菌效果。方法:用高速逆流色谱(HSCCC)从椿皮的粗生物碱部位分离得到特征性生物碱成分铁屎米酮,采用药物二倍稀释法与菌落计数联合测定椿皮粗生物碱及特征性生物碱铁屎米... 目的:探讨椿皮粗生物碱,椿皮特征生物碱成分铁屎米酮的体外抗菌效果。方法:用高速逆流色谱(HSCCC)从椿皮的粗生物碱部位分离得到特征性生物碱成分铁屎米酮,采用药物二倍稀释法与菌落计数联合测定椿皮粗生物碱及特征性生物碱铁屎米酮对大肠埃希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结果:椿皮粗生物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为0.103-0.207mg/mL,对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为0.3125-0.625mg/mL,椿皮中特征生物碱铁屎米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范围为21.25-42.5μg/mL,对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为4.8828-9.7656μg/mL。而椿皮粗生物碱、椿皮中特征生物碱铁屎米酮在本实验所设浓度范围内对大肠埃希杆菌均无抑制作用。结论:铁屎米酮生物碱对白色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为开发中药单体活性成分治疗由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妇科常见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椿皮 铁屎米酮生物碱 体外抗菌活性 白色念珠菌 高速逆流色谱 最低抑菌浓度(MIC)
下载PDF
细胞外Ca^(2+)对爪蟾脑片神经元微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调制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红 蔡浩然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99-606,共8页
应用盲法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以爪蟾视顶盖神经元微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mIPSCs)为指标,观察了细胞外 Ca^(2+)对爪蟾脑片神经元突触后 mIPSC的调制。结果表明:用细胞外无钙或无钙含乙二醇... 应用盲法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以爪蟾视顶盖神经元微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mIPSCs)为指标,观察了细胞外 Ca^(2+)对爪蟾脑片神经元突触后 mIPSC的调制。结果表明:用细胞外无钙或无钙含乙二醇双乙胺醚-N,N’-四乙酸(EGTA)(200 nmol/L-2mmol/L)溶液灌流,均可使mIPSCs的发放频率降低;非特异性钙离子拮抗剂氯化铬(100μmol/L)也可使mIPSCs的频率降低;内质网钙泵抑制剂thapsigargin (TG)以及内质网ryanodine受体(RyR)激动剂ryanodine均可使mIPSCs频率升高,内质网RyR拮抗剂普鲁卡因则可降低mIPSCs的频率;磷脂酶C抑制剂U73122也可降低mIPSCs的频率,对三磷酸肌醇(inositol,4,5-triphosphate,IP_3)水平有抑制作用的咖啡因亦可显著地降低mIPSCs,甚至完全抑制mIPSCs。从而表明:对突触前神经元及其末梢,细胞外钙离子可通过细胞膜上的钙通道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内钙浓度升高,突触前神经末梢释放出更多的神经递质,进而可能使突触后mIPSCs的频率增加;突触前细胞内钙储池上的RyR和IP_3R均可介导钙从其中释放,并也可使突触前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升高,进而可能使突触后mIPSCs的发放频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片 膜片钳 微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s) Ryanodine受体(RyR) 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培养海马神经元的突触功能活动的调控作用
13
作者 程娟 张玉松 +3 位作者 李珍 张晨 刘悦雁 王烈成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21-724,共4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细胞间突触传导的影响。方法将C57BL/6品系24 h内的乳鼠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2周,海马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方法记录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细胞间突触传导的影响。方法将C57BL/6品系24 h内的乳鼠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2周,海马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方法记录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和诱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EPSC)。结果对海马神经元分别用含0.67%酒精(对照组)或0.67%酒精和100μmol/L Res(给药组)的正常外液灌流或孵育,两组间海马神经元的mEPSC、mIPSC和eEPSC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100μmol/L Res对正常海马神经元的突触功能活动无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海马神经元 全细胞记录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下载PDF
氯胺酮在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内对突触前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
14
作者 每晓鹏 王智明 +2 位作者 张惠 徐礼鲜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9-244,共6页
为探讨临床有效浓度的氯胺酮(ketamine,KTM)在脊髓背角胶状质(substansia gelatinosa,SG)内对突触前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应用红外可视神经组织薄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方法,在电压钳模式下,观察了KTM对自发性抑制性和兴... 为探讨临床有效浓度的氯胺酮(ketamine,KTM)在脊髓背角胶状质(substansia gelatinosa,SG)内对突触前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应用红外可视神经组织薄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方法,在电压钳模式下,观察了KTM对自发性抑制性和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inhibitory an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IPSCs and sEPSCs)的频率和幅值的影响。结果显示:(1)钳制电压在0mV时,在人工脑脊液(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ACSF)中加入10-5mol/LAP-V和10-6mol/LCNQX,可记录到sIPSCs。将此时记录到的频率和幅值都作为前对照组的基础值(100%)。给予10-4mol/LKTM后,与前对照组相比,sIPSCs频率为127.93%±25.17%(P<0.05),幅值为104.78%±11.35%(P>0.05,n=7);(2)钳制电压为-70mV时,在ACSF中加入3×10-7mol/L士的宁和10-6mol/L荷包牡丹碱后,可观察到sEPSCs。加入10-4mol/LKTM后,与前对照组相比,sEPSCs的频率和幅值分别为97.89%±4.06%和101.63%±7.66%(P>0.05,n=8)。以上结果提示:(1)KTM增加了sIPSCs的频率,而对幅值没有明显影响,即KTM引起突触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增加,而对突触后神经元的作用不明显;(2)KTM对sEPSCs的频率和幅值均未见明显影响,说明KTM在SG内对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无显著影响。由此我们推测KTM在脊髓SG内主要通过增强抑制性信息传递发挥作用,KTM增强SG内突触前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可能与其在脊髓背角发挥麻醉和镇痛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脊髓背角Ⅱ层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 大鼠
下载PDF
非洲爪蟾顶盖神经元的抑制性微突触后电流频率和振幅的电压依赖性
15
作者 朱丹 艾育德 蔡浩然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1-28,共8页
采用全细胞记录膜片钳技术,研究非洲爪蟾脑片视顶盖神经元微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 mIPSC)频率和振幅对电压依赖关系。观察到以下结果:(1)当通过改变记录电极内的DC电流,将神经元的膜电位从静息电位逐... 采用全细胞记录膜片钳技术,研究非洲爪蟾脑片视顶盖神经元微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 mIPSC)频率和振幅对电压依赖关系。观察到以下结果:(1)当通过改变记录电极内的DC电流,将神经元的膜电位从静息电位逐步(每步10 mV的增量)去极化或超极化时,mIPSC的频率和/或振幅分别升高或降低。随着膜电位的去极化,mIPSC的频率逐渐升高;当钳位电压升至+10 mV时,mIPSC的频率达到最高值。(2)当神经元去极化时,振幅仅轻微升高。膜电位去极化达到-30 mV或-40 mV时,mIPSC的振幅最大;进一步去极化,振幅反而下降。另外,在膜电位去极化至-20 mV 和+10 mV之间时,可记录到大的mIPSC。(3)在无Ca2+浸浴液中,mIPSC的频率和振幅也随膜电位的去极化而逐步增高,但频率的增高幅度远不如在生理盐水浸浴中增高幅度明显。(4)当浸浴液中[K+]o增高时,mIPSC的频率明显降低,而振幅轻微降低。当细胞外[K+]o浓度升高超过20 mmol/L时,神经元产生明显的缓慢内向或外向膜电流。mIPSC频率和振幅与膜电位存在依赖性的可能机制在文中作了简短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压依赖性 抑制性微突触后电流 视项盖神经元 脑片 去极化 膜电位 非洲爪蟾
下载PDF
安氟醚对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自发性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调控
16
作者 郑恒兴 王智明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7-151,共5页
为探讨吸入性麻醉剂安氟醚对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γ-氨基丁酸(GABA)能自发性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s)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采用酶消化和机械分离的单细胞模型,应用制霉菌素穿孔膜片钳技术,记录安氟醚对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GABA... 为探讨吸入性麻醉剂安氟醚对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γ-氨基丁酸(GABA)能自发性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s)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采用酶消化和机械分离的单细胞模型,应用制霉菌素穿孔膜片钳技术,记录安氟醚对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GABA能突触后电流的影响。结果显示:(1)安氟醚可使GABA的浓度-效应曲线平行左移,但不影响GABA引起的最大反应;(2)安氟醚能够可逆性地增大GABA能自发性mIPSCs的发放频率而不影响其幅度;(3)在无钙细胞外液条件下,仍能观察到安氟醚对GABA能自发性mIPSCs发放频率的增强作用;膜通透性胞内钙库Ca2+的螯合剂BAPTA-AM可抑制安氟醚的增强作用。以上结果提示在海马CA1区安氟醚可能通过释放胞内钙库内的Ca2+使神经终末内Ca2+浓度升高而增加GABA的释放,从而达到中枢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氟醚 Γ-氨基丁酸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锥体神经元 海马CAL区 大鼠
下载PDF
依托咪酯对腹外侧视前区神经元GABA能传递的抑制作用
17
作者 刘宇炜 黄丹 +3 位作者 陈晓青 许晓利 李长雷 艾永循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1期76-79,共4页
目的:研究依托咪酯对大鼠腹外侧视前区神经元γ-氨基丁酸能传递的影响。方法:大鼠腹外侧视前区切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神经元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结果:依托咪酯(0.1μmol/L)可逆性地降低腹外侧视前区神经元的诱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幅度,但... 目的:研究依托咪酯对大鼠腹外侧视前区神经元γ-氨基丁酸能传递的影响。方法:大鼠腹外侧视前区切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神经元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结果:依托咪酯(0.1μmol/L)可逆性地降低腹外侧视前区神经元的诱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幅度,但未能显著性改变其配对脉冲比率。依托咪酯(0.1μmol/L)作用下,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频率与幅度均显著性下降,其动力学参数未受影响。结论:依托咪酯可作用于突触前及突触后γ-氨基丁酸受体而抑制对腹外侧视前区神经元的γ-氨基丁酸能传递,这一作用可能使其处于兴奋状态,进而抑制结节乳头体核的组胺能神经元,减少组胺释放而发挥麻醉镇静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托咪酯 腹外侧视前区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下载PDF
宝宝乐口服液对瘦素调节VMN神经元mIPSC的影响
18
作者 杜永平 张月萍 +4 位作者 史正刚 牛瑜 徐彦博 杜兰芳 张国成 《中医儿科杂志》 2007年第4期21-24,共4页
目的观察中药宝宝乐口服液对瘦素调节下丘脑腹内侧区(VMH)神经元mIPSC的影响。方法利用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技术记录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3组实验大鼠VMN神经元的mIP-SC,取给药前1min和给药最后1min的数据,分析瘦素及宝宝乐口服液对mI... 目的观察中药宝宝乐口服液对瘦素调节下丘脑腹内侧区(VMH)神经元mIPSC的影响。方法利用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技术记录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3组实验大鼠VMN神经元的mIP-SC,取给药前1min和给药最后1min的数据,分析瘦素及宝宝乐口服液对mIPSC频率的影响。结果瘦素使3组大鼠大部分VMN神经元的mIPSC频率减少,小部分VMN神经元的mIPSC频率增加。mIP-SC频率抑制或增加的程度在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模型组mIPSC频率抑制的神经元比例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而mIPSC增加的神经元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且模型组mIPSC对瘦素无反应的神经元比例也减少;治疗组中mIPSC频率抑制或增加的程度恢复正常。结论厌食模型动物VMN对瘦素的整体敏感性增加,使VMN发出过度的饱信号,从而产生厌食;宝宝乐口服液可以纠正和改善这一病理过程,这应当是小儿厌食发生发展及运脾复方作用的中枢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宝乐口服液 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下丘脑腹内侧核 膜片钳
下载PDF
CB1受体介导AEA对齿状回抑制性突触的抑制作用
19
作者 杨红卫 《中外医疗》 2010年第27期3-4,共2页
目的探讨大麻素受体1(CB1)在N-花生四烯酸乙醇胺(AEA)对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的抑制性突触的作用。方法应用电压钳技术在海马脑片齿状回颗粒细胞记录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观察CB1受体的特异性抑制剂SR141716A(SR)和AEA对齿状回IPSC的... 目的探讨大麻素受体1(CB1)在N-花生四烯酸乙醇胺(AEA)对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的抑制性突触的作用。方法应用电压钳技术在海马脑片齿状回颗粒细胞记录抑制性突触后电流(IPSC),观察CB1受体的特异性抑制剂SR141716A(SR)和AEA对齿状回IPSC的影响。结果 (1)AEA对齿状回的抑制性突触具有抑制作用;(2)SR可翻转AEA对齿状回IPSC的抑制效应。结论 CB1受体介导AEA对齿状回抑制性突触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麻素受体1 N-花生四烯酸乙醇胺 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齿状回
下载PDF
神经降压素对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内突触前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舰 冯宇鹏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研究内源性神经肽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NT)在脊髓背角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SG)内对突触前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细胞电压膜片钳记录方法,在脊髓薄片上观察NT对SG内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和微小抑制... 目的:研究内源性神经肽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NT)在脊髓背角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SG)内对突触前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细胞电压膜片钳记录方法,在脊髓薄片上观察NT对SG内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和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s)的频率和幅值的影响。结果:(1)灌流NT(2μmol/L)对SG内神经元mEPSCs的频率和幅值均无明显影响,说明NT不影响SG内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2)灌流NT(2μmol/L)能增加SG内神经元mIPSCs的频率,但对幅值无明显影响,即NT可引起突触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增加,但对突触后神经元无明显影响。结论:NT可通过增加SG内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的途径抑制伤害性信息的传递,从而实现镇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降压素 胶状质 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全细胞电压膜片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