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cute celiac artery occlusion secondary to blunt trauma:Two case reports
1
作者 Hui Li Yu Zhao +4 位作者 Yan-An Xu Tao Li Jun Yang Ping Hu Tao Ai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0年第23期6164-6171,共8页
BACKGROUND Acute celiac artery(CA)injuries are extremely rare but potentially life-threatening and are more often caused by a penetrating injury rather than a blunt injury.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CA injuries is ... BACKGROUND Acute celiac artery(CA)injuries are extremely rare but potentially life-threatening and are more often caused by a penetrating injury rather than a blunt injury.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CA injuries is usually atypical,which easily causes missed diagnosis and misdiagnosis.Currently,there are only a few reports of acute traumatic occlusion of CA.The CA artery gives off branches to dominate the liver,stomach.and spleen;however,occluded CA did not cause significant organ ischemia,and the compensatory blood flow from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played a pivotal role.CASE SUMMARY Herein,we report two cases of acute CA occlusion secondary to severe blunt trauma.Case one was a 19-year-old male,suffered from a motorcycle crash.He complained of dyspnea,and the closed drainage was performed soon after the hemopneumothorax was confirmed by ultrasound.Computed tomography(CT)scan revealed hemopneumothorax,multiple rib fractures,right scapular fracture,and liver rupture.Reexamination with contrast-enhanced CT suggested perihepatic fluid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and CA was occluded.Because the hepatic hemorrhage is associated with hepatic artery injury,the CA was retrogradely opened through the SMA,and then,the right hepatic artery was embolized with coils successfully through the conventional pathway.Stent implantation was not performed,and the CA occlusion was managed by conservative treatment.A follow-up CT scan 3 mo after discharge showed the origin of CA remained occluded.Case two was a 37-year-old man,suffered injury from fall from height.He complained of lower back and bilateral heel pain.Contrast-enhanced CT examination revealed multiple rib fractures,bilateral pneumothorax,fourth lumbar(L4)vertebral burst fracture,and pelvic fractures.Furthermore,a small high-density mass in a lesser peritoneal sac and in front of the abdominal aorta was detected.The reexamination 14 h after admission showed the CA was occluded.The patient was conservatively treated.The symptoms of nausea after meals disappeared about 4 wk later,and abdominal distension was significantly relieved after 6 wk.The abdominal CT angiography at 60 d showed that the CA thrombus was not recanalized.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CA occlusion will have different clinical manifestations,and the dominant organ will not have obvious ischemia.Conservative treatment is safe,and the patient’s symptoms will be improved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liac artery Acute occlusion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Multiple trauma Liver injury Case report Collateral branches
下载PDF
除皱术中以颞浅动脉额支定位面神经颞支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17
2
作者 雷涛 徐达传 +2 位作者 高建华 陈兵 崔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9-171,共3页
目的:探讨以颞浅动脉额支定位面神经颞支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防腐固定10例(20侧)新鲜标本5例(10 侧),解剖观察颞浅动脉额支的走行分布及其与颞支的毗邻关系。结果:①56.7%的颞支及其终末分支均走行在颞浅动脉额支下方的颞浅筋膜... 目的:探讨以颞浅动脉额支定位面神经颞支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防腐固定10例(20侧)新鲜标本5例(10 侧),解剖观察颞浅动脉额支的走行分布及其与颞支的毗邻关系。结果:①56.7%的颞支及其终末分支均走行在颞浅动脉额支下方的颞浅筋膜深面。②43.3%的颞支1~2终末分支可在眶上缘水平以上与颞浅动脉额支平行或交叉走行在其深面,终止于额结节下方。③颞支在颧弓上缘与颞浅动脉起始部的距离为(0.7±0.3)cm,走行过程中逐级发出分支分布于眼轮匝肌外侧部,最后呈网状分布于额结节下方的眼轮匝肌与额肌交汇处,支配眼轮匝肌、额肌、皱眉肌。结论:以颞浅动脉额支、颧弓和经过额结节的矢状线所围成的三角形可简便直观地定位颞支的分布,在除皱术中具有实际的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浅动脉额支 面神经颞支 除皱术 应用解剖
下载PDF
颞浅动脉额支的定位观测及其对眉再造的意义 被引量:10
3
作者 赵小贞 邹小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34-135,共2页
目的:为颞浅动脉额支岛状头皮瓣再造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63侧成人头面部标本,建立坐标定点测量颞浅血管额支的位置。结果:①颞浅动脉额支E点的x值与C点的x值呈直线相关,^y=-2.82+0.88x。②颞浅动脉额... 目的:为颞浅动脉额支岛状头皮瓣再造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63侧成人头面部标本,建立坐标定点测量颞浅血管额支的位置。结果:①颞浅动脉额支E点的x值与C点的x值呈直线相关,^y=-2.82+0.88x。②颞浅动脉额支在AB、DE、EF段的倾斜角分别为47.1°±18.9°、84.4°±33.7°、76.9°±12.8°。③颞浅动脉额支在A、D、E、H点与同名静脉间的距离分别为6.1±3.6mm、8.6±5.2mm、10.4±7.3mm、19.8±8.9mm。结论:①颞浅动脉额支E点可作为血管蒂旋转轴点;②选择扇形血管蒂有利于血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浅动脉额支 定位 眉再造 烧伤
下载PDF
颞浅动脉额支的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和平 刘学敏 武志兵 《解剖学研究》 CAS 2005年第1期52-53,55,共3页
目的为颞动脉活检提供颞浅动脉额支相关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6具防腐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对颞浅动脉额支进行相关的解剖学观测、测量。结果①颞浅动脉额支在起点和末梢分叉点之间的长度为(45.93±7.29)mm;②颞浅动脉额支在起点... 目的为颞动脉活检提供颞浅动脉额支相关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6具防腐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对颞浅动脉额支进行相关的解剖学观测、测量。结果①颞浅动脉额支在起点和末梢分叉点之间的长度为(45.93±7.29)mm;②颞浅动脉额支在起点和末梢分叉点的坐标值分别为(22.95±3.81,17.32±4.54)mm和(59.93±8.94,37.48±5.37)mm;③颞浅动脉额支在起点和末梢分叉点之间直线相关,直线回归方程为y赞=7.06+0.50X,相关系数r=0.68,P<0.001。结论深入了解颞浅动脉额支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学关系,有利于颞动脉活检中颞浅动脉额支的定位及防止周围结构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浅动脉 活检 临床意义 解剖学特点 直线相关 周围结构 尸体标本 标值 起点 方程
下载PDF
眶上动脉蒂反流轴型耳颞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彪炳 朱希山 +1 位作者 樊文胜 唐胜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7-389,共3页
目的:为临床各型额部皮瓣特别是跨血管系统反流轴型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具福尔马林保存的成人尸体头面部进行肉眼解剖,观察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的位置、口径、走行和相互吻合状况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5... 目的:为临床各型额部皮瓣特别是跨血管系统反流轴型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具福尔马林保存的成人尸体头面部进行肉眼解剖,观察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的位置、口径、走行和相互吻合状况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5具新鲜成人头部标本制作血管铸型。结果: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走行基本恒定,且三者存在众多吻合,吻合支集中区域为上界距眶上缘(4.9±0.4)cm,下界为眶上缘水平,上界内侧距离前正中线(1.0±0.2)cm,外侧距离前正中线(4.5±0.4)cm;下界内侧距离前正中线(1.4±0.2)cm,外侧(2.3±0.5)cm。结论:额部有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供血,吻合支丰富且吻合区域较恒定,故可制成多种类型的跨血管的反流式皮瓣,增大血管蒂旋转的角度和长度以及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部 眶上动脉 滑车上动脉 颞浅动脉额支 皮瓣
下载PDF
颞浅动脉额支皮瓣修复颧颞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苏显林 刘安军 +2 位作者 葛礼正 杨萍 焦洋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1年第2期57-59,共3页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额支皮瓣在颧颞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10月笔者医院收治的颧颞部皮肤肿瘤患者10例。切除病灶,术中送病理检查明确性质,确保恶性病灶切除干净无残留。采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额支皮瓣在颧颞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10月笔者医院收治的颧颞部皮肤肿瘤患者10例。切除病灶,术中送病理检查明确性质,确保恶性病灶切除干净无残留。采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定并标出颞浅动脉额支走行,根据受区缺损形态和功能设计皮瓣,进行皮瓣移植修复。结果:本组10例患者皮瓣均完全成活,供区直接缝合,切口甲级愈合。术后随访3~18个月,患者对颧颞部皮瓣外形及功能满意,鬓角再造2例。额部供区无瘢痕,毛发遮挡看不见切口痕迹,恶性肿瘤均无复发。结论:浅动脉额支皮瓣修复颧颞肿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良好效果,皮瓣成活率高,组织应用代价小,供区切口愈合,患者对外观及功能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颞部 皮肤肿瘤 颞浅动脉额支 皮瓣 缺损修复
下载PDF
颧面部缩小术中耳颞部辅助切口设计的应用解剖学
7
作者 单磊 柳大烈 +2 位作者 李玉 陈兵 詹朝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研究颞浅动脉额支、面神经额支的行程和颞下颌关节的位置,探讨三者的解剖学关系,为颧面部缩小手术中设计耳颞部辅助切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4例防腐成人尸体(28侧)和2例新鲜成人尸体(4侧)头部标本进行解剖,建立坐标系观察并... 目的:研究颞浅动脉额支、面神经额支的行程和颞下颌关节的位置,探讨三者的解剖学关系,为颧面部缩小手术中设计耳颞部辅助切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4例防腐成人尸体(28侧)和2例新鲜成人尸体(4侧)头部标本进行解剖,建立坐标系观察并测量颞浅动脉额支、面神经颞支的走向和颞下颌关节位置,并分析三者关系。结果:①在耳屏点X轴和眉外端B作X轴平行线之间,颞浅动脉额支总走行在面神经额支后上方,面神经额支走向角度与颞浅动脉额支基本一致。在耳屏点与眉外端上方30m m处(TE)连线的区域以下为面神经额支分布区域,在该连线的垂直方向上可获得面神经额支最上支与颞浅动脉之间最远距离为(22.32±9.16)m m,分布范围在耳上基点前(32.68±7.53)m m;②颞下颌关节盘前缘距关节结节止点距离为(3.40±0.75)m m,在耳屏点前(18.60±3.60)m m。结论:在TE连线后上方,无血管搏动的发际内作平行TE连线的切口,可有效避免神经血管损伤;在关节结节止点前至少5 m m的距离外(约耳屏前25 m m处)截骨,避免进入颞下颌关节腔内损伤关节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浅动脉额支 面神经额支 颞下颌关节 应用解剖
下载PDF
蝶骨嵴锁孔入路的颅外解剖研究
8
作者 张晖 胡国汉 +1 位作者 廖建春 卢亦成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07-509,共3页
目的研究经蝶骨嵴锁孔入路的颅外解剖特点,探讨该入路的可行性及安全的切口长度。方法对14例(28侧)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尸头标本模拟蝶骨嵴锁孔入路,分别观察长度为4cm、5cm切口对颞浅动脉、面神经的损伤情况。结果切口为4cm时,颞浅动... 目的研究经蝶骨嵴锁孔入路的颅外解剖特点,探讨该入路的可行性及安全的切口长度。方法对14例(28侧)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尸头标本模拟蝶骨嵴锁孔入路,分别观察长度为4cm、5cm切口对颞浅动脉、面神经的损伤情况。结果切口为4cm时,颞浅动脉额支及面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32.1%(9侧)及7.1%(2侧);切口为5cm时,损伤发生率则分别提高到82.1%(23侧)及42.9%(12侧)。所定翼点为一凹陷区,钻孔后证实为蝶骨嵴外侧端。结论蝶骨嵴锁孔入路手术切口为4cm左右时,对颞浅动脉、面神经损伤小,可显著降低损伤发生率,且能有效显露翼点,通过翼点钻孔可完成对外侧裂的有效显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孔入路 蝶骨嵴 神经解剖学 面神经损伤 颞浅动脉损伤
下载PDF
颞动脉活检中面神经的解剖学研究
9
作者 李和平 刘学敏 +1 位作者 武志兵 王俊生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75-177,共3页
目的:为颞动脉活检中防止损伤面神经额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6具防腐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建立坐标定点测量颞浅动脉额支和面神经额支外上支的位置。结果:①颞浅动脉额支在标志点A^E坐标值分别为(22.95±3.81,17.32±4.54... 目的:为颞动脉活检中防止损伤面神经额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6具防腐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建立坐标定点测量颞浅动脉额支和面神经额支外上支的位置。结果:①颞浅动脉额支在标志点A^E坐标值分别为(22.95±3.81,17.32±4.54)mm;(27.02±0.78,19.96±6.86)mm;(36.14±8.09,26.45±7.22)mm;(54.07±1.59,33.27±6.02)mm;(59.93±8.94,37.48±5.37)mm;②面神经额支外上支在F点和G点坐标值分别为(36.14±8.09,0)mm;(54.07±1.59,15.28±4.87)mm;③颞浅动脉额支走行呈直线相关,C、D两点之间直线回归方程为^y=8.64+0.48X,r=0.67,P<0.001。④面神经额支外上支在F和G点之间呈直线相关,直线回归方程为^y=-18.66+0.58X,r=0.74,P<0.001。结论:颞浅动脉额支和面神经额支外上支都可通过直线回归方程进行定位,越靠近眉外端两者距离越近,F点和G点连线以下为颞动脉活检中易损伤面神经额支的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浅动脉额支 面神经额支 颞动脉炎 活检
下载PDF
应用颞浅动脉额支岛状皮瓣修复下睑基底细胞癌切除后创面 被引量:10
10
作者 马显杰 夏炜 +6 位作者 张辉 郭树忠 韩岩 鲁开化 杨力 舒茂国 潘宝华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6年第4期212-214,共3页
目的 探讨下睑基底细胞癌的治疗方法。方法 术前用超声多普勒测定并标记颞浅动脉及其额支的走行方向。术中距病损边缘0.5~1.0cm切除病变组织,并送冰冻切片检查,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及是否切除彻底。据术前标记设计额部皮瓣,皮瓣应大... 目的 探讨下睑基底细胞癌的治疗方法。方法 术前用超声多普勒测定并标记颞浅动脉及其额支的走行方向。术中距病损边缘0.5~1.0cm切除病变组织,并送冰冻切片检查,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及是否切除彻底。据术前标记设计额部皮瓣,皮瓣应大于缺损0.5cm,蒂长大于蒂到缺损区1.0~1.5cm,宽约3cm。累及眼睑全层的缺损,将结膜游离后上拉与皮瓣缝合,或将皮瓣设计足够大,将皮瓣边缘修成全厚皮,翻转后与结膜缝合。供区创面较大,可考虑皮片移植修复。结果 本组5例,均行额部岛状皮瓣修复,术后无下睑缺损及外翻。结论 应用颞浅动脉额支岛状皮瓣修复下睑基底细胞癌切除后创面,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浅动脉 额支 基底细胞癌 下睑 修复
原文传递
额部皮瓣内颞浅静脉额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蔡晓燕 林联铎 +1 位作者 冯裕董 何炳根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8期461-463,共3页
目的 研究颞浅静脉额支的变异情况及其与颞浅动脉额支的关系,为避免颢浅血管蒂额部皮瓣发生淤血性坏死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察颢浅静脉额支的变异情况,以颧弓上缘为X轴、过骨性外耳门前缘点X轴的垂线为Y轴的二维坐标系定位颞浅静脉额... 目的 研究颞浅静脉额支的变异情况及其与颞浅动脉额支的关系,为避免颢浅血管蒂额部皮瓣发生淤血性坏死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察颢浅静脉额支的变异情况,以颧弓上缘为X轴、过骨性外耳门前缘点X轴的垂线为Y轴的二维坐标系定位颞浅静脉额支,测量颞浅动静脉额支之间的距离.结果 颞浅静脉额支缺如率为50%(10/20),多数(9/10)位于颞浅动脉额支的上方,颞浅静脉额支与颞浅动脉额支的平均距离为(17.3±8.4)mm,且越向颅顶方向,动静脉之间的距离越大.结论 颞浅静脉额支解剖变异较大,颞浅血管额支动静脉伴行多不紧密.因此,颞浅血管蒂额部皮瓣蒂部应较宽(3~4 cm)设计成逐渐增宽的扇形,可避免皮瓣发生静脉回流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浅静脉额支 颞浅动脉额支 额部皮瓣 解剖
原文传递
颞浅动脉额支岛状头皮瓣眉再造 被引量:5
12
作者 马桂娥 杨佩瑛 +2 位作者 栾杰 张旭辉 沈妮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5-27,共3页
对30例正常人颞浅动脉额支的走行进行测定,并应用颞浅动脉额支岛状皮瓣为1l例烧伤者再造眉19侧,取得满意效果。选用额部发际处柔软毛发,再造眉较自然,不仅适用于男性,亦可为女性及儿童解除缺眉之苦。
关键词 颞浅动脉 眉再造 皮瓣 烧伤
原文传递
扩张后皮瓣治疗口周瘢痕的几种方法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常宏 唐银科 +5 位作者 楚菲菲 刘超华 刘恒鑫 崔江波 丁健科 马显杰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2年第10期1119-1127,共9页
目的探讨应用扩张后皮瓣治疗口周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9年7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应用扩张后皮瓣治疗的口周瘢痕病例资料。所采用扩张皮瓣包括:扩张后局部皮瓣、扩张后胸三角皮瓣、扩张后颏下皮... 目的探讨应用扩张后皮瓣治疗口周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9年7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应用扩张后皮瓣治疗的口周瘢痕病例资料。所采用扩张皮瓣包括:扩张后局部皮瓣、扩张后胸三角皮瓣、扩张后颏下皮瓣和扩张后颞浅动脉额支皮瓣。手术一般分3期, 包括一期扩张器置入、二期扩张皮瓣设计与转移、三期皮瓣延迟与断蒂。其中扩张后局部皮瓣修复无需断蒂, 扩张后颞浅动脉额支皮瓣修复时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性激光脱毛。术后观察转移皮瓣血运及存活情况, 并随访观察供、受区外观及功能。结果共纳入47例口周瘢痕患者, 男21例, 女26例, 年龄7~50岁, 平均20岁。扩张后局部皮瓣治疗8例, 扩张后胸三角皮瓣治疗25例, 扩张后胸三角皮瓣联合扩张后局部皮瓣治疗3例, 扩张后颏下皮瓣治疗5例, 扩张后颞浅动脉额支皮瓣治疗6例。术后随访3~108个月, 平均57个月, 所有患者口周瘢痕均获得修复, 张口受限得以有效治疗, 术后转移皮瓣色泽、质地与周围皮肤相近, 外形满意。结论扩张后皮瓣是治疗口周瘢痕的良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口周瘢痕 外科皮瓣 扩张术 胸三角皮瓣 颏下皮瓣 颞浅动脉额支皮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