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ydrological and water cycle processes of inland river basins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13
1
作者 CHEN Yaning LI Baofu +2 位作者 FAN Yuting SUN Congjian FANG Gonghua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9年第2期161-179,共19页
The increasing shortage in water resources is a key factor affecting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ARNC). Water shortages also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the region's oa... The increasing shortage in water resources is a key factor affecting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ARNC). Water shortages also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the region's oasis ecosyste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water cycle of inland river basins in the ARNC, focusing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spatial-temporal features of water resources(including air water vapor resources, runoff, and glacial meltwater) and their driving for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eamflow composition in the inland river basin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baseflow in the inland rivers; and anticipated future changes in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water resourc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1) although the runoff in most inland rivers in the ARNC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both the glaciated area and glacial ice reserves have been reduced in the mountains;(2) snow melt and glacier melt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ARNC, especially in the Kunlun and Tianshan mountains;(3) baseflow in the inland rivers of the ARNC is the result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with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being the reduction in forest area and the over-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groundwater in the river basins; and(4) the contradictions among water resources, ecology and economy will further increase in the futur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might also help strengthen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study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resources climate change river runoff BASEFLOW streamflow composition inland river basin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下载PDF
Ecological Land Suitability for Arid Region at River Basin Scale:Framework and Application Based on Min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 Model 被引量:2
2
作者 WEI Wei LIU Congying +2 位作者 MA Libang ZHANG Xueyuan XIE Binbi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2年第2期312-323,共12页
As an important and typical arid inland region in China,Shiyang River Basi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environment,whose ecological land suitability restricts the develop... As an important and typical arid inland region in China,Shiyang River Basi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environment,whose ecological land suitability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human activities.Therefore,Shiyang River Basin was selected as the case study,the 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model and GIS technique were integrated to create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map.We calculated the MCR value of ecological source and living source,and divided the whole basin into five partition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cological source and living source,and analyzed the patter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logical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ELSE)regions,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suitable ecological land includes prohibited development region and restricted development region,which accounts for 15.45%and 23.35%of the total land area of the Shiyang River Basin,respectively.These two regions mainly distributed high altitude region in the southern Qilian Mountain and low altitude region where had high density of rivers.2)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land requires not only conserving existing ecological land but also focusing on ecological buffer belts around ecological sources and improving ecological land service ability.3)Ecological networks should be constructed through artificial planting trees around the boundary of oasis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region.Buffer greenbelts should also be established between optimized development reg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model arid inland region ecological management Shiyang river Basin
下载PDF
豫西黄河流域古地名源流及其文化内核
3
作者 朱锋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9-20,共12页
豫西黄河流域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范畴。在这一区域,黄河及其支流的自然山水、人文因素,催生了不少古地名。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这一区域的地名源头,从遥远的上古时期延续到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乃至近代。地名作为历... 豫西黄河流域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范畴。在这一区域,黄河及其支流的自然山水、人文因素,催生了不少古地名。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这一区域的地名源头,从遥远的上古时期延续到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乃至近代。地名作为历史的活化石,记载着这一区域的朝代更迭、历史变迁,记载着风云人物、风物传奇,也同样记载着民间百姓的生活和生存状态。豫西黄河流域古地名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主要生发于该区域文化内核——仰韶文化、殷商文化、秦汉文化、唐宋文化等,也得益于黄河这一华夏文明的摇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西地区 黄河流域 古地名 源流 文化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西部新生代断裂体系特征及演化过程
4
作者 徐莅莅 范彩伟 +4 位作者 李明 李辉 徐彬 程燕君 吴智平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8,共12页
断裂体系发育是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在精细刻画断裂体系静态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断层活动速率计算恢复断裂体系的动态演化过程,明确了文昌A凹陷西部地区新生代断裂体系发... 断裂体系发育是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在精细刻画断裂体系静态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断层活动速率计算恢复断裂体系的动态演化过程,明确了文昌A凹陷西部地区新生代断裂体系发育的时空差异;并结合区域应力背景分析,探讨了断裂体系演化的成因机制,认为新生代以来三大板块间俯冲、碰撞及古南海俯冲消亡、新南海扩张共同造成的南海北缘区域伸展应力场顺时针旋转控制了断裂体系演化的时空差异。研究表明,文昌A凹陷西部地区断裂体系的发育演化经历了裂陷、拗陷与构造活化三个阶段,分别发育了NE(NEE)向、近EW向以及NW(NWW)向三组优势方向断裂,揭示了区域应力场伸展方向由NW—SE向到近SN向再到NNE—SSW向顺时针转变的过程;依据断裂的组合及沿承关系可将其划分为早期发育的NE向与后期发育的NW向两组交叠断裂带,NE向断裂带活动强度大、具有强烈伸展性质,NW向断裂带与基底先存断裂密切相关,活动强度弱、叠加一定走滑性质。文昌A凹陷西部新生代断裂体系演化的时空差异是对南海北缘区域应力场顺时针旋转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体系 区域应力场 先存断裂 文昌A凹陷西部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Estimation of soil erosion in a rain shadow river basin in the southern Western Ghats, India using RUSLE and transport limited sediment delivery function 被引量:1
5
作者 Jobin Thomas Sabu Joseph KPThrivikramji 《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 SCIE CSCD 2018年第2期111-122,共12页
Soil erosion and deposition in a tropical mountainous river basin, viz., Pambar River Basin (PRB), in a rain shadow region of the southern Western Ghats (India) were modelled using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Soil erosion and deposition in a tropical mountainous river basin, viz., Pambar River Basin (PRB), in a rain shadow region of the southern Western Ghats (India) were modelled using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RUSLE) and transport limited sediment delivery (TLSD) function in GIS. Mean gross soil erosion in the basin is 11.70 t ha-1 yr-1, and is comparable with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oil erosion studies from the region. However, mean net soil erosion from the basin is 2.92 t ha-1 yr-1 only, which is roughly 25%of the gross soil erosion. Although natural vegetation belts show relatively higher gross- and net-soil erosion rates (mainly due to high LS and C factors), their sediment transport efficiency is remarkably less, compared to the land use/ land cover types with anthropogenic signatures (i.e., plantations and crop-lands). Despite the lesser amount of annual rainfall, the high rates of soil loss from the semi-arid areas of the basin might be the result of the poor protective vegetation cover as well as isolated high intensity rainfall events. The study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climate-specific plans for soil erosion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soil resources of the basins developed in rain shadow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erosion RUSLE Transport LIMITED sediment delivery RAin SHADOW region Pambar river Basin western Ghats
原文传递
A Study of the Teleconnections in the Asian-Pacific Monsoon Region 被引量:2
6
作者 丁一汇 刘芸芸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8年第4期404-418,共15页
The interactions among the Asian-Pacific monsoon subsystems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climatic regimes in the monsoon region and even the whole world. Based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ated research, an analy... The interactions among the Asian-Pacific monsoon subsystems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climatic regimes in the monsoon region and even the whole world. Based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ated research, an analysis is made of four different teleconnection modes found in the Asian-Pacific monsoon region, which reveal clearly the interactions among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 (ISM),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and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mmer monsoon (WNPSM).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In the period of the Asian monsoon onset, the date of ISM onset is two weeks earlier than the beginning of the Meiyu over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and a teleconnection mode is set up from the southwestern India via the Bay of Bengal (BOB) to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and southern Japan, i.e., the "southern" teleconnection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2) In the Asian monsoon culmination period, the precipit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s influenced significantly by the WNPSM through their teleconnection relationship, and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WNPSM rainfall, that is, when the WNPSM is weaker than normal, the precipit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s more than normal. (3) In contrast to the rainfall over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the precipitation of northern China (from the 4th pentad of July to the 3rd pentad of August)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WNPSM. When the WNPSM is stronger than normal, the position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becomes farther northeast than normal, the anomalous northeastward water vapor transport along the southwestern flank of WPSH is converged over northern China, providing adequate moisture for more rainfalls than normal there. (4) The summer rainfall in northern China has also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ISM. During the peak period of ISM, a teleconnection pattern is formed from Northwest India via the Tibetan Plateau to northern China, i.e., the "northern" teleconnection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The above four kinds of teleconnections reflect the links among the Asian monsoon subsystems of ISM, EASM, and WNPSM during the northward advancing march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ian-Pacific monsoon region indian summer monsoon (ISM)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mmer monsoon (WNPSM) Meiyu over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northern China rainy season teleconnection mode
原文传递
黑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蓝永超 康尔泗 +2 位作者 张济世 胡兴林 陈仁升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08-114,共7页
长期以来黑河流域水资源总量的不足 ,诱发了上下游之间、经济用水与生态和环境之间等一系列用水矛盾发生 .根据有关水文气象资料及前期研究成果对黑河流域水资源数量、特征、利用现状及供需平衡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目前黑河流域... 长期以来黑河流域水资源总量的不足 ,诱发了上下游之间、经济用水与生态和环境之间等一系列用水矛盾发生 .根据有关水文气象资料及前期研究成果对黑河流域水资源数量、特征、利用现状及供需平衡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目前黑河流域水资源已呈现出严重不足 ,并且由此引起了流域内许多地方尤其是下游额济纳地区生态与环境的急剧恶化 .究其原因 ,固然与内陆地区气候干旱等先天不利条件有很大的关系 ,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当造成的 .因此 ,在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中 ,应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制约条件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理开发利用 内陆干旱区 黑河流域 天然水资源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资源量
下载PDF
河西内陆河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流域适应性水资源管理研究 被引量:36
8
作者 邓振镛 张强 +4 位作者 王润元 高伟东 徐金芳 曹玲 刘明春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67-1275,共9页
为探讨河西地区内陆河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选取1955-2008年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的河流流量资料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50多年来,石羊河年径流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黑河呈略有增加趋势,疏勒河呈明显增加趋势,地域上呈现愈往西部的河... 为探讨河西地区内陆河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选取1955-2008年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的河流流量资料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50多年来,石羊河年径流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黑河呈略有增加趋势,疏勒河呈明显增加趋势,地域上呈现愈往西部的河流年径流量增加愈明显.三大河流进入1990年代后有下降趋势,进入21世纪均有明显增多趋势.三大河流径流对气候变化有不同响应,石羊河流域主要受季风气候影响,气候变暖,蒸发加剧,水分散失量大,是造成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黑河和疏勒河流域主要受西风带环流影响,径流增多的重要原因是气候变暖降水明显增多.为减缓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利用的不利影响,在分析三大内陆河流量对气候变化响应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性水资源管理的建议.建议应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变生产方式,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与布局;加大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建设,搞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积极开发祁连山丰富的空中云水资源、哺育祁连山冰川等流域适应性水资源管理对策,对流域进行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这些措施和对策将为流域水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河径流 气候变化响应 流域水资源管理 河西地区
下载PDF
干旱内陆河流域平原区生态环境需水分析——以新疆自治区台兰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1
9
作者 孙栋元 赵成义 +2 位作者 魏恒 寇思勇 彭冬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2-88,共7页
从干旱区台兰河流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出发,在确定流域平原区生态环境需水类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台兰河流域平原区生态环境需水定量模型,估算了流域平原区生态环境的规模。计算结果表明,台兰河平原区最大生态环境需水量为4.146×108m3,... 从干旱区台兰河流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出发,在确定流域平原区生态环境需水类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台兰河流域平原区生态环境需水定量模型,估算了流域平原区生态环境的规模。计算结果表明,台兰河平原区最大生态环境需水量为4.146×108m3,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为2.372×108m3,最适生态环境需水量为2.983×108m3,分别占台兰河平原区水资源总量(8.121×108m3)的51.05%,29.21%和36.73%。在不考虑河流输沙需水量的情况下,台兰河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平均为1.440×108m3。在考虑输沙需水量的情况下,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平均为2.604×108m3。明确了在确定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时,必须考虑研究区环境状况和生态保护目标,从而在不同区域和用水部门间进行调配,并针对流域不同的生态系统状况和对应生态系统类型确定了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内陆河流域 生态环境需水 台兰河流域
下载PDF
我国棉花大品种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白岩 彭军 +2 位作者 赵素琴 付小琼 许乃银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25-337,共13页
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的历年棉花品种推广面积为依据,将年推广应用面积在主产棉区中列首位的品种,或最大年推广面积在33.3万hm2以上且列主产棉区前3位的品种定义为大品种,分析大品种的累计推广面积、单年最大推广面积、列前3... 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的历年棉花品种推广面积为依据,将年推广应用面积在主产棉区中列首位的品种,或最大年推广面积在33.3万hm2以上且列主产棉区前3位的品种定义为大品种,分析大品种的累计推广面积、单年最大推广面积、列前3名的年限及推广面积占比的变化趋势。近40年来,黄河流域棉区有16个、长江流域棉区有15个和西北内陆棉区有14个棉花大品种,其中鲁棉研15号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共同的大品种。分析发现我国棉花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品种数量逐年上升,其中1981―2000年品种数量增幅较小,2001―2020年增幅较大。各年份大品种种植面积占各主产棉区总面积的比例呈现出明显的时代变化特征,其中,1981-1995年期间大品种的面积占比相对稳定,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大品种的面积占比分别稳定在61%、36%和83%左右;1996―2006年为大品种面积占比的剧烈下滑期,三大棉区大品种的面积占比平均下降到20%左右;2007―2020年为缓慢下降期,到2020年占比总体下降到15%左右。棉花大品种在我国植棉史上做出过重要贡献,但为适应种业和市场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当前和未来棉花育种的目标功能和区域定位将更加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大品种 主产棉区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西北内陆
下载PDF
河西内陆河流域的水循环分析 被引量:39
11
作者 高前兆 仵彦卿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91-396,共6页
通过对我国西北内陆区水循环分析,剖析了河西内陆河流域的水循环特点,即在山区形成水资源、在平原散失水资源和在人工绿洲区产生二元结构;揭示了流域内的水资源以水循环为纽带,相互转化并互相联系;并对山区消耗水量,走廊、盆地、人工绿... 通过对我国西北内陆区水循环分析,剖析了河西内陆河流域的水循环特点,即在山区形成水资源、在平原散失水资源和在人工绿洲区产生二元结构;揭示了流域内的水资源以水循环为纽带,相互转化并互相联系;并对山区消耗水量,走廊、盆地、人工绿洲建设引起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变化和消耗水量的增加,以及内陆河下游水分亏缺问题作了分析评价;并提出了要传递流域水循环整体概念、评价山区与平原绿洲之间的局地水循环、实现在西部开发中实施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的良性循环等问题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内陆河流域 水循环 水资源 人工绿洲区 地表水
下载PDF
内陆河流域绿洲灌区盐碱地改良分区及治理模式探究──以新疆焉耆县平原灌区为例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水献 杨鹏年 +1 位作者 董新光 周金龙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8,共4页
干旱区土壤盐碱化是土地退化的主要问题,并威胁着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盐碱地改良分区是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盐碱地的前提。通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空间数据分析功能,以焉耆平原灌区为典型区域,将土地盐碱化现状分为:非盐碱... 干旱区土壤盐碱化是土地退化的主要问题,并威胁着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盐碱地改良分区是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盐碱地的前提。通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空间数据分析功能,以焉耆平原灌区为典型区域,将土地盐碱化现状分为:非盐碱地、轻度盐碱地、中度盐碱地、重度盐碱地、盐土等5个区,并结合地下水、土壤、植被、岩性等调查资料,进行成因分析,建立了内陆河流域绿洲灌区盐碱地改良分区模型。立足土地盐碱化的现状,充分考虑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把焉耆平原灌区按改良难易程度分为:易改良区、较难改良区、难改良区、不宜改良区,并针对不同的盐碱地改良分区特征、水盐平衡模型和现状灌排模式,提出了相应的综合治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河流域 绿洲灌区 改良分区 治理模式 盐碱地
下载PDF
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城镇化与水资源环境系统耦合机理 被引量:15
13
作者 张胜武 石培基 金淑婷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0-115,共6页
水资源是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约束条件,城镇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水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和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均是影响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剖析了城镇化与水资源环境系统之间存在的耦合机... 水资源是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约束条件,城镇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水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和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均是影响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剖析了城镇化与水资源环境系统之间存在的耦合机理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耦合作用强度,阐述了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转移下的城镇发展演变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水资源环境 耦合机理 内陆河流域 西北地区 干旱地区
下载PDF
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权衡与协同作用分析 被引量:57
14
作者 潘竟虎 李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280-289,共10页
为了测度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权衡/协同关系,该文以干旱内陆河流域典型地区嘉峪关-酒泉地区为研究区,对其2000年和2010年食物供给、碳储存、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4种生态系统服务物质量进行定量测算。利用相关分析法和空间热点制图等方法,... 为了测度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权衡/协同关系,该文以干旱内陆河流域典型地区嘉峪关-酒泉地区为研究区,对其2000年和2010年食物供给、碳储存、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4种生态系统服务物质量进行定量测算。利用相关分析法和空间热点制图等方法,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从县域尺度和区域尺度上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识别了某种服务的物质量或价值量极高的热点区。结果表明:研究区单位面积食物供给的高值区分布在中东部的肃州区及嘉峪关市,碳储存表现为东部及南部较高的分布格局;土壤保持在2000年和2010年变化不大,呈现出从西到东逐渐增大的分布趋势;单位面积水源涵养值由2000年的0.40 mm/(m2·a)提高到2010年的0.99 mm/(m2·a)。县域尺度上,各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大多为协同关系,其中食物-碳和水源-碳之间的协同程度较高;区域尺度上,食物供给和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生态系统服务间存在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值均未超过各自平均值的0类服务区和只有1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值超过其所对应平均值的1类服务区分别占总面积的58.50%和25.20%。该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差别化的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政策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地貌 遥感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与协同 嘉酒地区 干旱内陆河
下载PDF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管理配置数学模型 被引量:5
15
作者 巩增泰 徐中民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0-386,共7页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一个涉及多因素的多目标问题 .在可持续利用框架下、在全流域可按某些标准划分为若干特定地域的假设前提下 ,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配置数学模型 .首先 ,分析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框架下所追求的目标 ,以...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一个涉及多因素的多目标问题 .在可持续利用框架下、在全流域可按某些标准划分为若干特定地域的假设前提下 ,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配置数学模型 .首先 ,分析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框架下所追求的目标 ,以及这些目标在可持续利用框架下、在全流域可按某些标准划分为若干特定地域的假设前提下的定量表示 ;其次 ,分析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支持条件和约束条件 ,建立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多目标数学模型 ;最后 ,考虑到水资源分配的特殊性 ,通过建立流域内不同决策者对某种分配方案的模糊满意度函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内陆河流域 水资源管理 数学模型 可持续利用
下载PDF
中国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被引量:5
16
作者 曲玮 牛叔文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95-602,共8页
水是干旱地区最为宝贵、无法替代和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是绿洲生命、生存和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为了维护绿洲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现有水资源的质和量进行严格保护及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根据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和... 水是干旱地区最为宝贵、无法替代和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是绿洲生命、生存和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为了维护绿洲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现有水资源的质和量进行严格保护及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根据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和水资源形成、分布、转化的特点,可以把其分为径流形成区和径流散失区两大部分:前者分布在山区,其中高山冰雪和中山森林带对水源稳定和调节具有重要意义,应重点保护;后者分布在山前平原地区,是水资源强烈开发利用区和人类活动区,极易造成水资源污染和地下水资源的破坏,因而控制水量消耗、防止水体污染及合理开发地下水应是本区的重点.国家、地方相关部门和研究单位尽快研究、制定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明确"水权"、"生存权"和"发展权"之间利益关系,给予生态脆弱地区更多的生存、发展机会和空间,同时制定严格的区域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以利各项保护措施有法可依,从根本上避免生态脆弱区为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环境的悲剧反复上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干旱地区 内陆河流域 水资源 利用与保护
下载PDF
试论流域资源冲突及其解决路径——基于西部内陆河流域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柴晓宇 俞树毅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5-30,共6页
稀缺性决定了流域内资源冲突是一种常态,这些冲突主要有体制冲突、主体冲突、结构冲突、代际冲突等。冲突类型的多样性和产生原因的复杂性决定了解决冲突路径的多样性,法律手段、机构创新、制度完善是解决流域资源冲突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流域资源 西部内陆河流域 稀缺性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豫西地区近二十年景观格局优化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田莉 梁国付 +1 位作者 申怀飞 丁圣彦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4-70,共7页
区域尺度上,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对景观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及其异质性有着显著影响。本文在RS技术和GIS技术支持下,对豫西地区1987年、1995年、2000年三期影像进行判读解译,结合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地面GPS采集数据,通过选取相关景观指数... 区域尺度上,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对景观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及其异质性有着显著影响。本文在RS技术和GIS技术支持下,对豫西地区1987年、1995年、2000年三期影像进行判读解译,结合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地面GPS采集数据,通过选取相关景观指数,从斑块水平和景观水平两个层次,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根据景观格局连通度与景观功能通达性之间的关系,从功能流的角度入手,综合分析影响景观流的干扰因子:距离、摩擦力、障碍和坡度等,基于最小累积耗费算法,找出不同时空、不同人类干扰强度下景观流的通达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近20年来景观格局变化中,生态景观斑块区域分布极不平衡,东部人为干扰严重,自然景观消失殆尽,农业景观和建设用地占有较高比重,在整个区域中阻碍景观功能流的通达性。在此基础上,综合自然因素(如坡度等)和人为干扰因素(如景观破碎化程度等)提出优化方法,利用可视化效果找出景观格局需要优化的重点地段,在维持生态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提出景观的合理布局优化方案,以提高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变化 最小耗费距离模型 功能流 豫西地区
下载PDF
内河航运衰落与区域贫困:基于滦河流域的考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慧芝 王志刚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84-190,共7页
滦河流域属近代以来的衰落区域:由清前中期"风俗多同京师"的夏都所在,至21世纪初中上游已大部列入"环京津贫困带"。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多集中于京津对生态腹地的"虹吸效应",而对其自身引发衰落的原因则... 滦河流域属近代以来的衰落区域:由清前中期"风俗多同京师"的夏都所在,至21世纪初中上游已大部列入"环京津贫困带"。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多集中于京津对生态腹地的"虹吸效应",而对其自身引发衰落的原因则关注较少。通过对滦河流域个案研究,可以看到内河航运与区域兴衰之间存在着较大关联:水运的交通作用能被其他方式替代,但河流廊道在流域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凝聚功能难以被替代,失去贯通上下游的"轴"后,流域"生态—经济—文化"系统整体性发展会受到极大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河航运 区域贫困 滦河流域
下载PDF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的遥相关研究 被引量:38
20
作者 丁一汇 刘芸芸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70-682,共13页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各季风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对季风区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文中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重点分析和评述了在亚洲—太平洋季风区中4种季节内时间尺度的遥相关关系,清楚地揭示了印度夏季风、东亚夏季风和...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各季风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对季风区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文中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重点分析和评述了在亚洲—太平洋季风区中4种季节内时间尺度的遥相关关系,清楚地揭示了印度夏季风、东亚夏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1)在亚洲季风爆发初期,印度夏季风的爆发相对于中国长江流域梅雨的开始存在相差大约两周的超前关系,形成从印度西南部经孟加拉湾到达中国长江流域及日本南部的遥相关型,即"南支"遥相关型。(2)在季风盛行期间,长江流域降水明显受热带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影响,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降水呈反相关关系,即当季风减弱时,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偏多。(3)与长江流域降水相反,华北雨季(7月第4候—8月第3候)则与西北太平洋夏季风降水呈正相关关系,当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强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偏东,副高西南侧的异常东南水汽输送在中国华北地区上空辐合,给该地区降水偏多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4)华北夏季降水同时还与印度夏季风呈正相关关系,在夏季风盛行期间,形成由印度西北部经青藏高原到中国华北地区的西南—东北走向的遥相关型,即"北支"遥相关型。上述4种遥相关关系,反映了亚洲夏季风季节北推过程中,印度夏季风、东亚夏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子系统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 印度夏季风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 长江流域梅雨 华北雨季 遥相关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