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文学语言的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朱晓进 何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0-129,共10页
研究文学语言的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现代汉语的变革史。文学语言的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决不是文学形式对文学语言一边倒的简单顺应,而是文学不断以自身语言的"文学... 研究文学语言的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现代汉语的变革史。文学语言的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决不是文学形式对文学语言一边倒的简单顺应,而是文学不断以自身语言的"文学性"推动了现代语言的丰富和发展。从文学语言的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关系的角度,能够观察和揭示白话文运动到底以何种方式,到底在何种程度上或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中国的现代文学形式的变化,文学语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如何左右、影响乃至决定了文学形式的基本走向以及文学形式的基本的甚至是主要的状况和特征,从而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言 白话文运动 文学形式 文学体裁 文学文体
下载PDF
论网络文学的文体学创新 被引量:3
2
作者 姜英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672-676,共5页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对网络文学的文体学创新进行研究,认为网络文学的文体创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体裁创新、语体创新和风格创新。三者共同构成了网络文学较之传统文学不同的文体特征。它们赋予网络文学以生机,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值得进...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对网络文学的文体学创新进行研究,认为网络文学的文体创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体裁创新、语体创新和风格创新。三者共同构成了网络文学较之传统文学不同的文体特征。它们赋予网络文学以生机,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文体学 体裁 创新 语体 艺术风格
下载PDF
汉代拟作的文体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吕逸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45,共5页
拟作是汉代文体演进过程中的重要现象。拟作是一个尊体与破体相互交织的过程,汉代的诸多文体常常是在拟作中获得认同,在认同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创新,创新后又被拟作的。汉代拟作促进了文体的定型、文体的创新和文体理论的发展,体... 拟作是汉代文体演进过程中的重要现象。拟作是一个尊体与破体相互交织的过程,汉代的诸多文体常常是在拟作中获得认同,在认同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创新,创新后又被拟作的。汉代拟作促进了文体的定型、文体的创新和文体理论的发展,体现出汉代鲜明的文体自觉性,是文学自觉意识的一种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作 文体意义 文体创造 文体论
下载PDF
曹魏“尚实”政风与文体学 被引量:1
4
作者 胡大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3-77,共5页
曹魏鉴于汉末浮华弊病,政权运行推行"尚实"之风,如《求贤令》一类政令及以"浮艳"处死孔融等;又有专门的"文质之辨",正方、反方都"尚实","尚实"上升到"道"的层次。在如此... 曹魏鉴于汉末浮华弊病,政权运行推行"尚实"之风,如《求贤令》一类政令及以"浮艳"处死孔融等;又有专门的"文质之辨",正方、反方都"尚实","尚实"上升到"道"的层次。在如此政风的笼罩下,曹丕提出作家评论"尚实"的途径,在于同文体之间的比较,于是有"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体论的提出;又有桓范《世要论》中三篇文体论提倡"尚实",《赞象》篇称"实有勋绩"方可配得上画像有赞,《铭诔》篇批评"势重者称美,财富者文丽"之类铭诔,《序作》篇批评"浮辞谈说"、"泛溢之言"之类的著作书论。朝代政风对文体学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此即刘勰所说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体学亦是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魏 尚实 文体 赞象 铭诔 序作
下载PDF
心之灯与冰的火——略谈鲁迅小说中的幽默与讽刺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泉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81-84,共4页
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相同的喜剧品格 ,但在鲁迅的小说作品中 ,却体现着不尽相同的作用。鲁迅身为现代思想巨擘 ,在精神品格与思想境界等各个方面都呈现着超越性与先进性 ,因而也就具备了明敏地观察现实、透视人生的卓越思维 ,能够以个人... 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相同的喜剧品格 ,但在鲁迅的小说作品中 ,却体现着不尽相同的作用。鲁迅身为现代思想巨擘 ,在精神品格与思想境界等各个方面都呈现着超越性与先进性 ,因而也就具备了明敏地观察现实、透视人生的卓越思维 ,能够以个人的优越笔法 ,对社会作出超越性的看取 ,从而形成了幽默的行文 ,并内化为作者个人的标志性语体。而讽刺则被鲁迅推导至作品架构的前台 ,从三个矢向描述着现代社会的病态和不足 ,构筑成揭露黑暗的三种批判文本 ,并促使读者对造就病态的一切主客体原因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默风格 讽刺艺术 语体 文体 鲁迅 小说 精神品格 思想境界 批判精神
下载PDF
跨媒介文学文体写作:数字化时代的写作发展与创新 被引量:2
6
作者 喻子涵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29-134,共6页
该文是跨媒介文学文体写作研究的总纲,梳理了跨媒介文体的演变与跨媒介文学写作理念的产生,指出了跨媒介文学文体写作研究的现状及问题、价值与意义,提出了跨媒介文学文体写作研究的思路及总体构架,可让人们对跨媒介文学文体研究有一些... 该文是跨媒介文学文体写作研究的总纲,梳理了跨媒介文体的演变与跨媒介文学写作理念的产生,指出了跨媒介文学文体写作研究的现状及问题、价值与意义,提出了跨媒介文学文体写作研究的思路及总体构架,可让人们对跨媒介文学文体研究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并为跨媒介文学文体的写作实践者、写作理论研究者和写作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媒介写作 文学文体 数字时代 发展与创新
下载PDF
格调说的文体学意义
7
作者 李剑波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89-92,共4页
体裁、语体、风格三者是文体的基本要求。格调说具有一种文体学意义,它是一种文体学理论。因为它具有强烈的文体意识,它标举“雅正”、“中正和平”的艺术风格,它倡导比兴、含蓄、均衡和谐的语体,它有着著我与学古兼取的文体生成机制。
关键词 格调说 文体学意义 格调 文体 体裁 语体 艺术风格 文体意识
下载PDF
论南朝碑志文的嬗变与撰述
8
作者 刘涛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5-109,共5页
碑文勃兴于东汉,经魏、晋以至南朝,逐步走向衰落。墓志起始于刘宋,在南朝文苑中颇为常见,然而成就较高者不多。就功能而言,碑文侧重于通过颂扬死者功德以寄托哀思,而墓志除述德颂功外,又很注重记事。南朝碑志文继承了东汉蔡邕以来重文... 碑文勃兴于东汉,经魏、晋以至南朝,逐步走向衰落。墓志起始于刘宋,在南朝文苑中颇为常见,然而成就较高者不多。就功能而言,碑文侧重于通过颂扬死者功德以寄托哀思,而墓志除述德颂功外,又很注重记事。南朝碑志文继承了东汉蔡邕以来重文采的风尚,多俪体行文,对句精工,藻采华赡,用典贴切,音律协谐,体现出很高的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碑志文 重文采 骈体 审美 形式技巧
下载PDF
论骈文的文体意识——骈文文体结构哲学札记之二
9
作者 刘绍卫 《柳州师专学报》 2002年第2期1-4,共4页
骈文是最具东方色彩的文体之一 ,其文体意识的产生有其民族文化心理的背景 ,对偶是骈文最显著的文体意识 ,也是骈文“丽”
关键词 骈文 文体意识 古文 四六 审美趣味 体式
下载PDF
试论英文写作技巧的应用与语言的优美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申竹英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57-58,共2页
写作是英文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写作技巧的应用与语言的优美性是英文写作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针对英文写作技巧的运用问题,在修辞方法、句子策略、文体风格这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具体分析,以造就优美的语言,从而成就精彩的英文篇章。
关键词 写作技巧的应用 修辞方法 句子策略 文体风格
下载PDF
文人书写传统与现代纸媒写作的离合——以郑逸梅为中心
11
作者 蔡斌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32-34,共3页
从发生论的角度对郑逸梅所处的时代症候与个人书写之间存在的较为复杂的离合情况进行初步梳理,从中可以看出其说人纪事、知人论世的基本风格及匠心巧构、体大思精、评议公允、才学并见、长短皆宜的写作特点的形成线索。
关键词 郑逸梅 文人书写传统 现代纸媒写作 补白 文体 笔记体
下载PDF
我国古代语体理论略论
12
作者 纪永祥 《肇庆学院学报》 1998年第4期37-42,共6页
语体是语言的功能变体,是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的综合体系。我国古代语体理论丰富多采。语体理论始于魏晋,发展并成就于齐梁。曹丕首创语体研究的先例,刘勰论述语体最为详尽精当,成就最为突出。弘法大师研究语体成就也很突出,基本可以与... 语体是语言的功能变体,是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的综合体系。我国古代语体理论丰富多采。语体理论始于魏晋,发展并成就于齐梁。曹丕首创语体研究的先例,刘勰论述语体最为详尽精当,成就最为突出。弘法大师研究语体成就也很突出,基本可以与刘勰相媲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 语体理论 语言特点 风格
下载PDF
宋明理学对伤寒金匮类著作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许二平 刘飒 +3 位作者 胡研萍 李丹 施淼 徐江雁 《中医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456-460,共5页
宋明理学是儒学体系发展的重大转折,在治学方法上对儒医研究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产生了尊经不泥古、阐发新义和格物致知求医理、由虚转实等影响,并促使儒医从"辨证论治派""错简重订派"等编写体例,以及诗歌、律... 宋明理学是儒学体系发展的重大转折,在治学方法上对儒医研究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产生了尊经不泥古、阐发新义和格物致知求医理、由虚转实等影响,并促使儒医从"辨证论治派""错简重订派"等编写体例,以及诗歌、律赋、笔记实体录、札记、表格、图表、歌诀等文学形式来研究撰写伤寒金匮类著作,推动了伤寒金匮类著作的学术思想的创新及不同学派的形成,在仲景学术的传承和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伤寒金匮类著作 仲景学术 治学方法 编写体例 文学形式 学术思想创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