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information delay on string stability of platoon of automated vehicles under typical information frameworks 被引量:11
1
作者 肖凌云 高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6期1271-1278,共8页
The effect of the information delay, which was caused by thc naturc of the distance sensor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on the string stability of platoon of automated vehicles was studied. The longitudinal ve... The effect of the information delay, which was caused by thc naturc of the distance sensor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on the string stability of platoon of automated vehicles was studied. The longitudinal vehicle dynamics model was built by taking the information delay into consideration, and three typical information frameworks, i.e., leader-predecessor framework (LPF), multiple-predecessors framework (MPF) and predecessor-successor framework (PSF), were defined and their related spacing error dynamics models in frequency domain were proposed. The string stability of platoon of automated vehicles was analyzed for the LPF, MPF and PSF, respectively. Meanwhile, the related sufficient string stable conditions were also obtaine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string stability can be guaranteed tbr the LPF and PSF with considering the information delay, but the ranges of the control gains of the control laws are smaller than those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information delay. For the MPF, the "weak" string stability, which can be guaranteed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information delay, cannot be obtained with considering the information delay. The comparative simulations further demonstrate that the LPF shows better string stability, but the PSF shows better string scalable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ing stability information delay information framework automated vehicl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下载PDF
On String Stable Control of Platoon of Automated Vehicles with Predecessor-successor Information Framework 被引量:1
2
作者 XIAO Lingyun GAO Feng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5期627-634,共8页
For the constant distance spacing policy,the existing researches of the string stability focus on the single-predecessor information framework(SPIF) and predecessor-successor information framework(PSIF).The resear... For the constant distance spacing policy,the existing researches of the string stability focus on the single-predecessor information framework(SPIF) and predecessor-successor information framework(PSIF).The research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string stability could not be guaranteed with the SPIF,and then the PSIF was proposed to resolve this string instability.But the issue,whether the string stability can be guaranteed when applying the PSIF,is still controversial.Meanwhile,most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on the string stability were conducted without consideration of the parasitic time delays and lags.In this paper,the practical longitudinal vehicle dynamics model is built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parasitic time delays and lags existing in the actuators,sensors or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s.Secondly,the detaile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string stability in frequency domain is conducted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classical linear control laws can not ensure the string stability when applying both the symmetrical PSIF(SPSIF) and asymmetrical PSIF(APSIF).Thirdly,a control law,which adds the position and velocity information of the leading vehicle,is proposed to guarantee string stability for small/medium platoon,and the other control law,which adds the acceleration information of the controlled vehicle,is proposed to guarantee string stability for large platoon as well as small/medium platoon.Finally,the comparative simulation is conducted to confirm the conducted analysis and the proposed control laws.The conducted research completes the means to analyze the string stability in frequency domain,provides the parameters'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actical automatic following controllers,and improves the reliabil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platoon of automatic vehi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matic vehicle following time delay control string stability information framework spacing policy automated vehicl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下载PDF
钻柱振动的主被动控制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欣业 高赫远 +3 位作者 郭晓强 张文学 阳君奇 杨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110,共13页
在油气井钻进作业过程中,钻柱长期工作在充满钻井液的狭长井筒里,其受到井底压力、摩擦、岩石硬度变化的影响,受力情况非常复杂,会产生多种形式的振动,这些是影响钻具寿命和钻进效率的最主要因素。为系统分析工程界和学术界长期以来普... 在油气井钻进作业过程中,钻柱长期工作在充满钻井液的狭长井筒里,其受到井底压力、摩擦、岩石硬度变化的影响,受力情况非常复杂,会产生多种形式的振动,这些是影响钻具寿命和钻进效率的最主要因素。为系统分析工程界和学术界长期以来普遍关注的钻柱系统振动的有效控制问题,对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在钻杆振动控制上使用的各种方法进行了分类和归纳,总结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应用场景以及不足之处,并对钻柱系统振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表明:(1)现有的钻柱振动主动控制主要集中于单一方向(扭转振动)和2个方向的耦联振动(纵扭耦联振动),且控制参数主要集中于钻压和扭矩,仅控制单方向的振动和单参数的调节,效果将很难保证;(2)被动控制是通过改变钻柱系统自身的结构或设计参数来抑制其振动,控制过程不受结构响应和外部干扰的影响,虽然效果有较大的局限性,但仍应在设计阶段给与足够的重视;(3)今后钻柱振动控制将朝着同时基于地面和井下测量数据,纵、横、扭3个方向联合控制的方向发展。结论认为,钻杆振动往往是几种基本振动形式的耦联,并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基于数据驱动的钻进系统动力学建模、考虑模型不确定性的现代鲁棒自适应控制技术以及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将会成为未来钻柱振动研究和发展的主流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杆耦联振动 主动控制 被动控制 智能控制 数字驱动建模 随钻测量
下载PDF
油田分层测试工艺及数智化技术 被引量:2
4
作者 赵增权 曹刚 曹钰宣 《油气井测试》 2024年第2期65-71,共7页
为解决油田传统注入井分层测试工艺效率低、精度差和成本高的问题,研究了一种基于油田数智化推进发展的新技术。该技术整合了智能管柱测调技术、预制电缆以及智能配水器和封隔器等技术,实现了对注入井的分层测试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为解决油田传统注入井分层测试工艺效率低、精度差和成本高的问题,研究了一种基于油田数智化推进发展的新技术。该技术整合了智能管柱测调技术、预制电缆以及智能配水器和封隔器等技术,实现了对注入井的分层测试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通过使用由智能管柱组成的多功能装置,实时监测和采集地质资料;借助可视化界面展示测试数据,增强了数据分析和管理的可视化程度;通过远程控制可实时检测和重新设定每层注水量、查看注水层位的压力和温度,以及进行封隔器密封性检测等;井口智能校准自检仪还能定期对井下仪器参数进行重新标定和校准。该技术为智能化测试技术在油田行业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管柱测调 数智化技术 注入井 分层测试 优化 实时检测 自动化测试
下载PDF
基于局部特征匹配的井下管柱图像智能拼接融合技术
5
作者 汤清源 杜宇成 +4 位作者 叶胜 房伟 梁建龙 袁翔 刘浩浩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0-198,共9页
井下电视成像测井可以直观地监测井下管柱是否异常,但采集的井下管柱图像存在纹理低、光照不足、背景重复等问题,传统的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SIFT)等算法很难稳定地检测出高质量的特征点,导致图像拼接... 井下电视成像测井可以直观地监测井下管柱是否异常,但采集的井下管柱图像存在纹理低、光照不足、背景重复等问题,传统的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SIFT)等算法很难稳定地检测出高质量的特征点,导致图像拼接融合鲁棒性差。为此,基于局部特征匹配的思路,先利用反向像素映射算法将管柱图像展开成平面图,并对径向误差进行精确修正,再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局部特征,利用注意力机制在粗略层面上建立像素级匹配,最后引入最佳拼接线和平滑函数来消除拼接误差,实现了井下管柱大尺度图像的智能拼接融合。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局部特征匹配的井下管柱图像智能拼接融合技术,通过图像预处理、特征匹配和图像融合,解决了井下管柱图像拼接融合的稳定性问题;(2)图像智能融合质量的平滑权重因子(k)为0.05时融合效果最佳,k值越小融合图像拼接缝越明显,k值过大则容易在重叠区域产生重影;(3)通过计算待拼接图像的最佳拼接线来消除角度倾斜带来的误差,达到了稳定智能拼接融合的目的;(4)与SIFT算法相比,该算法能检测出的特征点数量平均增加了74.6%,平均智能匹配正确率由83.9%增加到了98.8%。结论认为,该算法检测到的特征点数量和正确率都得到了明显提升,智能融合图像的结构相似性、峰值信噪比和均方误差等指标均优于传统算法,为解决井下管柱探测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下管柱图像 局部特征匹配 特征点 智能图像拼接 图像融合 图像预处理 卷积神经网络 结构相似性
下载PDF
Y型智能分采管柱在渤海油田的应用分析
6
作者 耿森 范子涛 王志文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60-62,共3页
对Y型智能分采管柱的结构和优点进行了介绍,强调了其高效生产调配的优点,极大地节约了生产成本。讨论了Y型智能分采管柱的工艺设计。重点探讨了Y型智能分采管柱在渤海油田M13井的实际应用情况,分析了其带来的显著优势和效果。通过该案... 对Y型智能分采管柱的结构和优点进行了介绍,强调了其高效生产调配的优点,极大地节约了生产成本。讨论了Y型智能分采管柱的工艺设计。重点探讨了Y型智能分采管柱在渤海油田M13井的实际应用情况,分析了其带来的显著优势和效果。通过该案例的研究,充分展示Y型智能分采管柱在海洋石油开采中的价值和潜力。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Y型智能分采管柱技术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潜泵 Y型智能分采管柱 技术应用
下载PDF
面向变异短文本的快速聚类算法 被引量:17
7
作者 黄永光 刘挺 +1 位作者 车万翔 胡晓光 《中文信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3-68,共6页
本文主要针对近些年来大量出现在聊天语言中和手机短信中的短文本,提出了一种快速有效的聚类算法。这些短文本由于具有不规范性和大量相似性等特点,我们称其为变异短文本。本文在原有的网页去重算法的基础上,根据变异短文本的特点,... 本文主要针对近些年来大量出现在聊天语言中和手机短信中的短文本,提出了一种快速有效的聚类算法。这些短文本由于具有不规范性和大量相似性等特点,我们称其为变异短文本。本文在原有的网页去重算法的基础上,根据变异短文本的特点,采取了特定的特征串抽取方法,并融合了压缩编码的思想,从而加快了处理速度。实验表明,基于该算法的聚类系统对于大量的变异短文本处理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百万级以上,并且有比较高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模式识别 检索 特征串 聚类
下载PDF
智能钻柱信息及电力传输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刘选朝 张绍槐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13,共4页
信息与电力传输是智能钻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地面与井下通信技术的发展概况,指出了目前常用的几种传输方案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局限性。智能钻柱采用导线传输方式,既能由地面向井下输送足够的电力,同时,又能建立300-500 kb/s传输速... 信息与电力传输是智能钻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地面与井下通信技术的发展概况,指出了目前常用的几种传输方案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局限性。智能钻柱采用导线传输方式,既能由地面向井下输送足够的电力,同时,又能建立300-500 kb/s传输速率的地面与井下双向信息“高速公路”,进行了地面模拟试验,并取得预期结果,从而说明了智能钻柱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钻井 智能钻柱 随钻测井 有线传输
下载PDF
智能钻井技术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晓东 朱正喜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16,共5页
石油钻井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以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为特点,最终实现自动化钻井。智能钻井不仅仅是自动化钻井,广义的来讲,就是将人工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钻井过程,使其具有类似人工智能特性或功能。详细介绍了智能钻井的四... 石油钻井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以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为特点,最终实现自动化钻井。智能钻井不仅仅是自动化钻井,广义的来讲,就是将人工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钻井过程,使其具有类似人工智能特性或功能。详细介绍了智能钻井的四大关键技术——地面计算机智能专家系统、井下智能工具、井下供电装置、提供高速双向数据传输的通讯网络系统。探讨了如何对常规的钻井系统进行技术改造,使之具有数据采集、数据传递、数据分析、指令执行这四项智能钻井系统具有的功能,指出当前最为可行的智能钻井系统方案是电力驱动的连续油管智能钻井系统,为现阶段智能钻井技术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钻井 智能钻柱 通讯网络系统 计算机智能专家系统 连续油管钻井
下载PDF
油井智能法找水分层测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宁 刘成双 +2 位作者 逯梅 张五一 张伟杰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08期68-70,73,共4页
油井智能法分层找水测试技术的核心技术是智能找水测试仪的研制,该仪器是一套集压力测试、温度测试、定时开关为一体的智能化井下找水测试装置。以该仪器为主体的分层找水测试工艺管柱的配套工具还有封隔器、后投凡尔、伸缩管及高压丝... 油井智能法分层找水测试技术的核心技术是智能找水测试仪的研制,该仪器是一套集压力测试、温度测试、定时开关为一体的智能化井下找水测试装置。以该仪器为主体的分层找水测试工艺管柱的配套工具还有封隔器、后投凡尔、伸缩管及高压丝堵等组成。其工艺流程为在地面设定温度、压力参数采集间隔及找水开关换向时间,地面测得单层产液、含水等数据,井下测取压力、温度数据。通过现场试验,该项技术可明确油层特性,确定出水层位,为油藏的分析及下步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找水 测试仪 工作原理 工艺管柱 现场试验
下载PDF
智能完井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和现场试验 被引量:24
11
作者 沈泽俊 张卫平 +5 位作者 钱杰 张国文 童征 郝忠献 李明 黄鹏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7-71,共5页
智能完井技术是一项集动态监测、实时控制与生产优化为一体的系统技术,在复杂结构井、油气藏复杂井和海上油气井的优化生产、控制开采、减少修井作业及提高采收率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在介绍智能完井技术的工作原理、装备结构和特点... 智能完井技术是一项集动态监测、实时控制与生产优化为一体的系统技术,在复杂结构井、油气藏复杂井和海上油气井的优化生产、控制开采、减少修井作业及提高采收率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在介绍智能完井技术的工作原理、装备结构和特点基础上,重点就研制的关键技术装备,包括井下多级液控遥控阀、穿越式封隔器、动态监测系统等进行了阐述。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研制的智能完井系统可以实现井下动态实时监测及各层段流量控制,井下液控阀可以实现遥控功能,多级调节流量的效果明显;光纤动态监测系统读取数据准确、稳定、可靠,满足现场要求;智能完井管柱顺利下井并投产,完井工艺通过了现场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完井 井下遥控阀 光纤监测 穿越式封隔器 完井管柱
下载PDF
基于智能钻柱的控压钻井溢流实时评价方法 被引量:4
12
作者 熊继有 荣继光 +2 位作者 田志欣 王猛 於贤超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5-90,共6页
在对传统地面溢流评价方法滞后性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基于智能钻柱的井下溢流实时评价方法研究。该方法是利用分布于智能钻柱上的多个压力传感器将所钻井段分为若干个控制区域,通过监测各区域中地层流入井筒的流体流量来确定溢... 在对传统地面溢流评价方法滞后性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基于智能钻柱的井下溢流实时评价方法研究。该方法是利用分布于智能钻柱上的多个压力传感器将所钻井段分为若干个控制区域,通过监测各区域中地层流入井筒的流体流量来确定溢流大小和发生溢流的位置。基于软测量的基本思想,使用了两相流井筒瞬态流动模型,并采用无迹卡尔曼滤器对智能钻柱上传感器节点处井筒压力测量值进行了实时校正。现场试验证明,与井筒压力最接近的地层孔隙压力区域最易发生溢流,基于智能钻柱技术的溢流实时评价方法能够在溢流发生后的100 s内较为准确地预测地层流入井筒的流体流量和发生溢流的位置,具有很高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发展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溢流 控压钻井 智能钻柱 实时 水力模型
下载PDF
智能钻柱关键密封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魏秦文 朱鑫 +3 位作者 梁政 肖仕红 郝广辉 王庆仓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5-108,121,共5页
为解决目前电动钻井智能钻柱电传输安全技术问题,针对智能钻柱上卸扣自动密封与核心件高压泄漏等问题,根据使用环境与工艺要求,选取出一种适用于智能钻柱的核心件旋转动/静密封结构,通过对初始压缩率、介质压力、插针和插座旋转壳体旋... 为解决目前电动钻井智能钻柱电传输安全技术问题,针对智能钻柱上卸扣自动密封与核心件高压泄漏等问题,根据使用环境与工艺要求,选取出一种适用于智能钻柱的核心件旋转动/静密封结构,通过对初始压缩率、介质压力、插针和插座旋转壳体旋转速度等影响密封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有限元分析,进一步完善、提高了密封结构旋转密封性能。最后,通过试验测试验证了其合理性与使用效果。结果表明:初始压缩率为17%时密封圈的密封性能较好,因双三角滑环起到挡圈作用致使该密封结构能够耐住10 MPa高压,插针旋转壳体或插座旋转壳体旋转速度在2 rad/s以下密封性能最好。选用带三角滑环的O型圈组合密封并优选该密封结构相关参数,有效地解决了智能钻柱关键密封问题,从而确保电动钻具的电信号和动力能够高效快速的传输,进一步推动了智能钻柱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钻柱 电传输安全 旋转动/静密封 有限元分析 室内试验
下载PDF
海上油田分层测试分层防砂管柱的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谢金川 智勤功 +4 位作者 高雪峰 陈刚 吴琼 谢金军 李建国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33,70,共3页
针对海上油田高速强采情况下,多个油层一次射孔,同时开采所出现的问题,为摸清各个层的地层情况,应实施分层测试分层防砂工艺。研制的分层测试分层防砂管柱上部接有悬挂丢手封隔器,每层之间用层间封隔器分开,中间接有夹壁滤砂管使每一层... 针对海上油田高速强采情况下,多个油层一次射孔,同时开采所出现的问题,为摸清各个层的地层情况,应实施分层测试分层防砂工艺。研制的分层测试分层防砂管柱上部接有悬挂丢手封隔器,每层之间用层间封隔器分开,中间接有夹壁滤砂管使每一层形成一独立的封闭单元,每一层单元有一微电脑智能开关,用以控制每一层的开启和关闭,由于有些疏松砂岩油层出砂较严重,还须配以防砂工艺来达到其既能测试又能防砂生产的目的。分层测试分层防砂一体化管柱及测试工艺对于油田细分层系的合理开发以及注水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测试 智能开关 防砂管柱
下载PDF
智能变电站虚端子辅助自动设计系统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培林 宋小丽 +3 位作者 王涵宇 黄霞 童晓阳 郑永康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1-157,共7页
针对当前智能变电站的虚端子表设计过程繁琐、智能性不高问题,为提高虚端子设计的自动化,设计了智能变电站虚端子辅助自动设计软件系统。利用以往SCD构建了历史数据库,以历史关联设备对及其虚连接为参考,研究了基于IED信息和共同关键词... 针对当前智能变电站的虚端子表设计过程繁琐、智能性不高问题,为提高虚端子设计的自动化,设计了智能变电站虚端子辅助自动设计软件系统。利用以往SCD构建了历史数据库,以历史关联设备对及其虚连接为参考,研究了基于IED信息和共同关键词的目标设备对的准确匹配与查找方法,给出目标设备的目标虚连接的模糊匹配方法。研究了在历史数据库中查找目标关联对、与当前待设计IED的虚端子模糊匹配、自动生成参考的虚连接等技术,提供了界面上手工拖放修改虚连接、复制设备与间隔的虚连接等功能。通过实际变电站的设计应用,验证了本系统的有效性,提高了虚端子设计的智能性和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变电站 虚端子 SCD 辅助自动设计 字符串匹配
下载PDF
石油钻机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研究和发展建议 被引量:76
16
作者 张鹏飞 朱永庆 +4 位作者 张青锋 宋志刚 王玉 梁春平 宋涛 《石油机械》 2015年第10期13-17,共5页
为了提高钻井速度,缩短钻井周期,开展了石油钻机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研究,形成了一整套管柱自动处理系统技术,实现了管柱输送、建立根、立根排放和井口作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同时进行了钻机集成控制系统的研究,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将石油... 为了提高钻井速度,缩短钻井周期,开展了石油钻机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研究,形成了一整套管柱自动处理系统技术,实现了管柱输送、建立根、立根排放和井口作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同时进行了钻机集成控制系统的研究,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将石油钻机变频系统、仪表系统、顶驱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管柱处理系统等组成集成控制系统。应用"一键多能,多键协作"的理念实现钻机所有关键设备的集中控制与监视,完成了双司钻集成控制平台开发。克服了常规钻机配套的各子系统相互独立、配置重复的缺点,搭建了石油钻机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平台。最后对石油钻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钻机 自动化 智能化 管柱处理系统 集成电子司钻 集成控制系统
下载PDF
自适应张弦梁结构的非线性内力控制 被引量:4
17
作者 程华强 罗尧治 许贤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55-1161,共7页
根据预应力在自适应张弦梁结构中的作用和撑杆的可调控性,提出基于局部分析法的内力控制分析方法.建立外荷载作用下,以结构最合理内力状态为控制目标的线性内力控制算法的优化模型.利用模拟退火算法来获得可调撑杆的调节量;考虑内力控... 根据预应力在自适应张弦梁结构中的作用和撑杆的可调控性,提出基于局部分析法的内力控制分析方法.建立外荷载作用下,以结构最合理内力状态为控制目标的线性内力控制算法的优化模型.利用模拟退火算法来获得可调撑杆的调节量;考虑内力控制的几何非线性,引入非线性迭代过程,对线性控制算法的结果进行修正,建立结构的非线性内力控制算法.通过多撑杆自适应张弦梁结构数值算例在不同外荷载作用下工作性能的分析,验证了非线性内力控制算法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张弦梁 智能结构 局部分析法 内力控制 模拟退火
下载PDF
牵张设备远程智能化监控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惠贤 孙立州 +1 位作者 刘文邦 张斌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89-91,共3页
以牵张设备为研究对象,利用无线通讯GPRS技术、MSP430单片机技术、状态监测、信号处理、信息化技术与理论,研究与开发了牵张设备远程无线监测管理控制系统,使传统的牵张设备现场液压控制实现了智能化、网络化控制。
关键词 牵张设备 GPRS 无线监测 智能化控制
下载PDF
车辆协同巡航控制系统设计改进与试验评价 被引量:3
19
作者 华雪东 阳建强 王炜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2-60,共9页
为提高交通流运行的机动性、稳定性,对车辆协同巡航控制(CACC)系统进行了改进设计.基于经典Newell模型提出了考虑CACC的改进跟驰模型,分析了所提出的CACC改进跟驰模型的动力学特性,给出了CACC改进跟驰模型的线性稳定性条件,并对由CACC... 为提高交通流运行的机动性、稳定性,对车辆协同巡航控制(CACC)系统进行了改进设计.基于经典Newell模型提出了考虑CACC的改进跟驰模型,分析了所提出的CACC改进跟驰模型的动力学特性,给出了CACC改进跟驰模型的线性稳定性条件,并对由CACC车辆和非CACC车辆组成的非均匀车队的不同无线通讯拓扑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数值试验进一步研究了在起步、刹车和意外事件的情况下,CACC车辆的存在对交通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设计CACC跟驰系统的模型参数取值后,CACC车辆的存在一方面可以提高交通流运行的机动性与稳定性,另一方面可以使交通出行更加的安全和舒适.此外,由于不同车队中CACC车辆的无线通讯拓扑结构会影响交通流的机动性与稳定性,对于CACC车辆的无线通讯拓扑结构应慎重的设计与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跟驰模型 稳定性分析 协同巡航控制 数值实验
下载PDF
一种手写体大写金额串的分割新方法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强 吕俊洋 夏德深 《中文信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6-72,共7页
手写体大写金额串的分割将直接影响识别的准确率。为了提高分割的准确率 ,同时保证较快的分割速度 ,本文采用了由粗分割和细分割组成的两步分割方法。重点介绍交叉字符和相连字符的分割方法。对于交叉的字符提出了加窗处理的中点连线分... 手写体大写金额串的分割将直接影响识别的准确率。为了提高分割的准确率 ,同时保证较快的分割速度 ,本文采用了由粗分割和细分割组成的两步分割方法。重点介绍交叉字符和相连字符的分割方法。对于交叉的字符提出了加窗处理的中点连线分割方法 ,它较其它方法具有简单准确的优点 ;对于单笔相连的字符 ,先在细化字符图象上找到候选笔划的候选分割点 ,然后用本文提出的简明的评价准则来确定最优分割点 ,提高了粗分割的精度。上述方法应用于银行支票手写体大写金额的分割 ,取得了很好的分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模式识别 手写体大写金额串 字符分割 最优分割路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