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ent strong inter-decadal change of Meiyu in 121-year variations
1
作者 Xu Qun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2008年第2期33-46,共14页
The strongest change in Meiyu periods in the mid-lower Yangtze Basin (MLY) since 1885 occurred in the late 1970s: a stage of weak Meiyu from 1958 to 1978 abruptly transformed into a stage of plentiful Meiyu from 19... The strongest change in Meiyu periods in the mid-lower Yangtze Basin (MLY) since 1885 occurred in the late 1970s: a stage of weak Meiyu from 1958 to 1978 abruptly transformed into a stage of plentiful Meiyu from 1979 to 1999. The average Meiyu amount of the latter 21 years increased by 66%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former 21 years, accompanied by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occurrence of summer floods in the MLY. This change wa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frequent phenomenon of postponed Meiyu ending dates (MED) and later onset dates of high summer (ODHS) in the MLY. To a considerable degree, this reflects an abrupt change of the summer climate in East China. Furthe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preceding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inter-annual changes in Meiyu in the two 21-year stages delimited above were also very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The causes of change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following: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has greatly accelerated since the 1970s, accompanied by an increase in atmospheric pollution and a reduction of the solar radiation reaching the ground. The sand area of North China has also expanded due to overgrazing. The enhanced greenhouse effect is manifested in warm winters (especially in February). Meanwhile, the January precipitation of the MLY has for the most part increased, and El Ni?o events have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since the late 1970s. A correlative scatter diagram consisting of these five factors mentioned above clearly shows that the two stages with opposite Meiyu characteristics are grouped in two contrasting locations with very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land-atmosphere) conditions. It is quite possible that we are now entering a new stage of lesser Meiyu, beginning in 2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iyu variations strong inter-decadal change effect of anthropogenic activity
下载PDF
Inter-decadal Analysis on the Intensity of Summer Monsoon in Northeast China
2
作者 张海辉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0年第2期31-36,共6页
In this paper,the intensity index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northeast China was defined objectively by using NCEP/NCAR daily reanalysis data and national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1961 to 2004.In the inter-decadal... In this paper,the intensity index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northeast China was defined objectively by using NCEP/NCAR daily reanalysis data and national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1961 to 2004.In the inter-decadal time scales,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sea-level pressure field,850 hPa flow field,5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sea surface temperature,Arctic sea ice concentration,a variety of oscillation indexes and intensity index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northeast China were analyzed.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great value area of correlations was consistent between sea-level pressure field,5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 field and intensity index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northeast China in pre-winter or summer,and the correlation was much better in summer than in pre-winter.The correlation was poor between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intensity index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northeast China,but the correlation was good between the Arctic sea ice concentration and intensity index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northeast China.The correlation was better between the NPO index and intensity index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northeast China than other index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Northeast China inter-decadal variation China
下载PDF
Influence of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tropical western North Pacific on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the stratosphere-troposphere exchange of water vapor 被引量:12
3
作者 ZHAN RuiFen1,2&LI JianPing2 1Shanghai Typhoon Institute of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Shanghai 200030,China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umerical Modeling for Atmospheric Sciences and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LASG),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29,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8期1179-1193,共15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tratosphere-Troposphere Exchange(STE) of water vapor,emphasizes its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ver Asia in boreal summer,and discusses the influences of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 over the Tib...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tratosphere-Troposphere Exchange(STE) of water vapor,emphasizes its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ver Asia in boreal summer,and discusses the influences of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tropical western North Pacific(WNP) on them by using the Wei method with reanalysis data from the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 for the years of 1958-2001.The climatology shows that the upward transport of water vapor across the tropopause in boreal summer is the most robust over the joining area of the South Asian Peninsula and Indian-Pacific Oceans(defined as AIPO).The upward transport over there can persistently convey the abundant water vapor into the stratosphere and then influence the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of the stratospheric water vapor.The analysis shows that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the water vapor exchange over the AIPO are significant,and its abrupt change occurred in the mid-1970s and the early 1990s.In these three periods,as important channels of the water vapor exchange,the effect of Bay of Bengal-East Asia as well as South China Sea was gradually weakening,while the role of the WNP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Further studies show that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WNP are two main factors in determining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water vapor exchange.The thermal influence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WNP have been greatly adjusted over the pass 44 years.Their synthesis influences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the water vapor exchange by changing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but their roles vary with time and regions.Especially after 1992,the influence of heat sourc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remarkably weakens,while the heat source over the WNP dominates the across-tropopause water vapor exchange.Result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transport of other components in the atmosphere and 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emission) on global clim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TROPICAL western North PACIFIC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STE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原文传递
1960-2009年青海省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3
4
作者 汪宝龙 张明军 +3 位作者 魏军林 王圣杰 马潜 李小飞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1-47,共7页
利用1960-2009年青海省26站的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反距离加权法、M-K突变检测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青海省50a来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省冷夜和冷日数分别以-0.80和-0.32d.a-1的趋势显... 利用1960-2009年青海省26站的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反距离加权法、M-K突变检测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青海省50a来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省冷夜和冷日数分别以-0.80和-0.32d.a-1的趋势显著减少(P<0.01),暖夜和暖日数分别以0.66和0.47d.a-1的速度显著增加(P<0.01),但空间差异明显。研究还表明,青海省近50a来冷夜(日)和暖夜(日)数发生了明显的突变(P<0.01);冷夜(日)和暖夜(日)数在一定的时间序列中存在不同周期变化,且周期反映比较明显。随着气候变暖,青海省"暖冬"事件将继续增多,作物生长季也将随之延长,农业生产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极端气温 空间分布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1961-2016年长江源区径流量变化规律 被引量:15
5
作者 罗玉 秦宁生 +4 位作者 周斌 李金建 刘佳 王春学 庞轶舒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3-128,共6页
利用长江源区沱沱河站和直达门站1961—2016年月平均径流量数据,运用滑动平均、累积距平曲线、集中期、集中度、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指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统计分析了长江源区径流量的年际、年代际、年内、突变和周期变化特征。... 利用长江源区沱沱河站和直达门站1961—2016年月平均径流量数据,运用滑动平均、累积距平曲线、集中期、集中度、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指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统计分析了长江源区径流量的年际、年代际、年内、突变和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源区1961—2016年径流量总体呈增加趋势。沱沱河站径流量集中度、相对变化幅度、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高于直门达站。1996年是沱沱河站径流量发生显著突变的年份,2004年是直门达站径流量发生显著突变的年份。沱沱河站存在8~12 a和3~4 a的周期振荡特征,直门达站存在6~8 a和3~4 a左右的周期振荡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源区 径流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年内变化
下载PDF
1955-2014年三峡库区降水特征分析——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周小英 谢世友 任伟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2-108,共7页
利用重庆市万州区1955-2014年的月降水数据,选择线性回归分析、Morlet小波分析和R/S分析方法对三峡库区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多时间尺度变化和降水趋势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近60年三峡库区降水变化总体上呈现出微弱的线性减... 利用重庆市万州区1955-2014年的月降水数据,选择线性回归分析、Morlet小波分析和R/S分析方法对三峡库区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多时间尺度变化和降水趋势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近60年三峡库区降水变化总体上呈现出微弱的线性减少趋势,年际和年代际波动较大,各年代降水存在"少-多-少"的变化趋势;三峡库区年降水存在多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主要有25,16和8年时间尺度的变化,尺度越小则降水变化平均周期越短;此外,由Hurst指数分析结果得出,未来一段时间内,三峡库区的年降水量将会进入相对偏多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小波分析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多时间尺度
下载PDF
Temperature variation and abrupt change analysis in the Three-River Headwaters Region during 1961-2010 被引量:9
7
作者 Yi Xiangsheng Li Guosheng Yin Yany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2年第3期451-469,共19页
In this study, a monthly dataset of temperature time series (1961-2010) from 12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cross the Three-River Headwater Region of Qinghai Province (THRHR)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limate change. T... In this study, a monthly dataset of temperature time series (1961-2010) from 12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cross the Three-River Headwater Region of Qinghai Province (THRHR)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limate change. The temperature variation and abrupt change analysis were examined by using moving average, linear regression, Spline interpolation, Mann-Kendall test and so on. Some important conclusions were obtained from this research, which mainly contained four aspects as follows. (1) There were several cold and warm fluctuations for the annual and seasonal average temperature in the THRHR and its three sub-headwater regions, but the temperature in these regions all had an obviously rising trend at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level, especially after 2001. The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increased evidently after the 1990s, and the winter average temperature exhibited an obvious upward trend after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Except the standard value of spring temperature, the annual and seasonal temperature standard value in the THRHR and its three sub-headwater regions increased gradually, and the upward trend for the standard value of winter average temperature indicated significantly. (2) The tendency rate of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in the THRHR was 0.36℃ 10a^-1, while the tendency rates in the Yellow River Headwater Region (YERHR), Lancangjiang River Headwater Region (LARHR) and Yangtze River Headwater Region (YARHR) were 0.37℃ 10a^-1, 0.37℃ 10a^-1 and 0.34℃10a^-1 respectively.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south of Yushu County and the north of Nangqian County. The rising trends of temperature in winter and autumn were higher than the upward trends in spring and summer. (3) The abrupt changes of annual,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average temperature were found in the THRHR, LARHR and YARHR, and were detected for the summer and autumn average temperature in the YERHR. The abrupt changes of annual and summer average temperatures were mainly in the late 1990s, while the abrupt changes of autumn and winter average temperatures appeared primarily in the early 1990s and the early 21st century respectively. (4) With the global warming, the diversities of altitude and underlying surface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ere possibly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high increasing rate of temperature in the THRH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ter-annual change inter-decadal change standard value change abruptchange analysis Three.River Headwaters Region
原文传递
中国西北地区地表干湿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1
8
作者 黄小燕 张明军 +2 位作者 贾文雄 王圣杰 张宁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1-159,共9页
采用1960~2009年112个观测站逐日气象资料,利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出西北地区各气象站的潜在蒸散量,由此计算出各站点的湿润指数。采用反距离加权插值、Mann-Kendall检测等方法对全区湿润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其变化的... 采用1960~2009年112个观测站逐日气象资料,利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出西北地区各气象站的潜在蒸散量,由此计算出各站点的湿润指数。采用反距离加权插值、Mann-Kendall检测等方法对全区湿润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其变化的气象要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西北地区近50年来有变湿趋势,湿润指数平均每10年增加0.006;季节上以春、冬两个季节的增加趋势最明显。该区湿润指数的空间分布自西北向东南大致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由湿润指数变化的空间差异,将全区划分为3个区域:显著增加区、轻度增加区、持续减少区。影响湿润指数变化的气象要素在不同年代对其影响程度不同,湿润指数与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与日照时数、潜在蒸散量、风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湿润指数 空间分布 年代际变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近百年中国气候变暖趋势之再评估 被引量:64
9
作者 严中伟 丁一汇 +3 位作者 翟盘茂 宋连春 曹丽娟 李珍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0-378,共9页
基于均一化的气温观测序列集,1900年以来中国气温升高趋势1.3-1.7℃/(100 a)。这个已用于新近的中国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结果,远高于早期的评估结果(0.5-0.8℃/(100 a))。回顾了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百年气温序列的研究,指出其中... 基于均一化的气温观测序列集,1900年以来中国气温升高趋势1.3-1.7℃/(100 a)。这个已用于新近的中国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结果,远高于早期的评估结果(0.5-0.8℃/(100 a))。回顾了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百年气温序列的研究,指出其中关键进展在于近年来研发了均一化的长期站点气温观测序列集。早年构建的中国气温序列中,20世纪40年代前异常偏高,除了战乱期间观测缺失严重及记录代表性问题外,主要是50年代前后很多台站迁址导致早期气温观测值系统性偏高所致,从而低估长期变暖趋势。40年代前后部分区域确实偏暖,但由于不同区域气温波动位相不一致,因而大范围平均序列中并不明显。这一事实可与近年发展的"北极暖-大陆冷"等气候变化动力学理论以及一些区域气温代用资料相印证。近几十年城市化对中国气温变化趋势之贡献大小尚存争议,但远非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区域变率 百年趋势 年代际波动 城市化效应
下载PDF
1971—2005年西藏主要农区农田蒸散量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杜军 边多 +2 位作者 拉巴 周刊社 石磊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15-821,共7页
利用1971—2005年西藏"一江两河"主要农区4个气象站点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农田蒸散量,分析其空间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影响蒸... 利用1971—2005年西藏"一江两河"主要农区4个气象站点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农田蒸散量,分析其空间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影响蒸散量变化的气象因子.研究表明:近35a西藏主要农区年蒸散量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小趋势,为-16.5~-71.6mm.(10a)-1,以泽当减幅最大;四季蒸散量均呈现为减小趋势,以冬季减幅最明显.土壤水分年亏缺量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平均每10a减小59.6mm,特别是近25a(1981—2005年)减幅更明显.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年、季蒸散量均为逐年代减小趋势.90年代与80年代比较,主要农区各季土壤水分亏缺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尤其是夏季由亏缺转为盈余.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的显著下降,以及平均相对湿度的明显增加可能是蒸散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平均气温日较差的显著减小和降水量的增加在蒸散量减少趋势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量 水分盈亏量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西藏“一江两河”流域
下载PDF
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联系 被引量:86
11
作者 李春 孙照渤 陈海山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55-462,共8页
利用 1 90 0— 1 999年华北夏季降水、海平面气压和 1 950— 1 999年 NCEP月平均资料 ,借助小波变换研究了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再用合成分析研究了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与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 :近百年华北... 利用 1 90 0— 1 999年华北夏季降水、海平面气压和 1 950— 1 999年 NCEP月平均资料 ,借助小波变换研究了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再用合成分析研究了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与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 :近百年华北夏季降水经历了 2 0世纪 3 0年代末之前和 40年代末到 70年代末两个多雨期阶段 ,2 0世纪 3 0年代末到 40年代末和 70年代末之后两个少雨期阶段。华北夏季少雨期 ,东亚夏季风偏弱 ,亚洲地区 50 0 h Pa高度场为正距平 ,副高脊线和北界位置偏南 ,贝加尔湖附近常伴有阻塞高压存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地区 华北 降水 大气环流 年代际变化 夏季
下载PDF
近50年宁夏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张明军 汪宝龙 +3 位作者 魏军林 王圣杰 马潜 李小飞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52-160,共9页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由此造成气象灾害的数量日益增加。深入研究极端气候的变化特征,能够为预测和预防极端事件灾害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反距离加权法和R/S分析法,选取10个极端气温指标研究了宁夏近50年...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由此造成气象灾害的数量日益增加。深入研究极端气候的变化特征,能够为预测和预防极端事件灾害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反距离加权法和R/S分析法,选取10个极端气温指标研究了宁夏近50年来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尝试预测了未来该地区极端气温变化的情形。结果发现:全天极端高温天数、白天极端高温天数、夜间极端高温天数、生物生长季和夏季天数分别以0.76、0.48、0.67、0.35和0.29 d/a的趋势明显增加,而全天极端低温天数、白天极端低温天数、夜间极端低温天数和最大连续霜冻天数分别以-0.40、-0.25、-0.66和-0.30 d/a趋势显著减少,极端气温年较差也呈下降趋势(-0.02℃/a),且空间差异明显;除极端气温年较差外,其它各极端气温指标与年平均气温均有很好的相关性;年极端冷指标和极端气温年较差在未来将继续下降,极端暖指标在未来将继续上升;宁夏气象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将进一步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极端气温事件 空间分布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区域性浓雾序列及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30
13
作者 周自江 朱燕君 +1 位作者 姚志国 鞠晓慧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7-573,共7页
利用四川盆地20个国家级基本气象站1954-2005年的大雾和能见度等资料,探讨了区域性浓雾的认定标准,建立起该地区较完整的区域性浓雾日数序列,分析了其年际、年代际变化及可能原因。结果表明:①盆地内区域性浓雾主要发生在秋冬季(9月至... 利用四川盆地20个国家级基本气象站1954-2005年的大雾和能见度等资料,探讨了区域性浓雾的认定标准,建立起该地区较完整的区域性浓雾日数序列,分析了其年际、年代际变化及可能原因。结果表明:①盆地内区域性浓雾主要发生在秋冬季(9月至次年2月),占总数的92.8%,这也就决定了浓雾日数序列是一个跨年度统计的序列;②1954-1976年盆地内浓雾处于偏少的负位相,尤以20世纪60年代为最少,相反,20世纪80-90年代浓雾频次高、强度大,处于多雾的正位相,但是近些年有明显的减弱;③在浓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中,大气中凝结核的数量(背景大气浑浊度)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干湿状况是决定浓雾年代际变化另一主要原因,局地气候变暖对浓雾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④90年代以后盆地内浓雾的减弱是3个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区域性浓雾 年代际变化 大气浑浊度
下载PDF
江苏气温长期变化趋势及年代际变化空间差异分析 被引量:35
14
作者 周晓兰 高庆九 +1 位作者 邓自旺 陈海山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6-202,共7页
根据江苏省60个气象站1961—2001年的逐月气温资料,研究了江苏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近40 a来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升高了约1℃,其中冬季3个月(12月—次年2月)升温最明显,夏季7、8月降温明显。各季节... 根据江苏省60个气象站1961—2001年的逐月气温资料,研究了江苏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近40 a来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升高了约1℃,其中冬季3个月(12月—次年2月)升温最明显,夏季7、8月降温明显。各季节和年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基本上是20世纪60年代有降低趋势,70年代到80年代前期趋势不明显,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气温快速升高,因此,年、春、秋、冬季最高温度出现在90年代。其中夏季气温在90年代后期又有所下降,夏季最高出现在60年代。2)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在空间上也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温度变化幅度上,春、秋、冬和年平均气温在全省都是升高的,其中苏南和江苏北部的徐连地区春、冬季和年平均气温升高最明显,秋季苏南地区升温最明显;夏季大部分地区气温有下降趋势,其中东部沿海和西南部降温最明显,而北部部分地区则有弱的升温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气温 趋势 年代际变化 空间差异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气候特征Ⅱ——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安宇 吴池胜 +3 位作者 罗会邦 冯瑞权 侯尔滨 林建恒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9,共9页
用NCEP 40年再分析格点气象资料对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气候特征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到:(1) 南海夏季风的建立时间前20年与后20年明显不同,前20年较晚为5月第6候,后20年则分別为5月的第4候和第5候.(2) 除了第3个10年(1978~1987年)外... 用NCEP 40年再分析格点气象资料对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气候特征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到:(1) 南海夏季风的建立时间前20年与后20年明显不同,前20年较晚为5月第6候,后20年则分別为5月的第4候和第5候.(2) 除了第3个10年(1978~1987年)外,其余3个10年南海夏季风雨季的建立都比夏季风建立要早1至2候.(3) 南海夏季风建立是孟加拉湾西南季风爆发性发展和东进的结果,4个10年孟加拉湾西南季风都在5月第3候及5月第4候有一个爆发性的发展过程,但它的东进速度及爆发强度却很不相同,这对南海夏季风建立时间的早晚有重要的影响.(4) 南海夏季风建立期间,前20年与后20年高低空环流形势相差很大,前20年与后20年相比对流层低层印缅槽较强而副热带高压中心位置偏东,对流层高层副热带高压中心移上中南半岛后北移距离较大,位置偏北.经过比较可以看出对于南海夏季风的建立和发展来看后20年的环流形势较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夏季风 气候特征 年代际变化 气象资料 环流形势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东亚季风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60
16
作者 陈隆勋 张博 张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11-724,共14页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曾长期组织和从事东亚季风及其对中国天气和旱涝影响的研究。该文对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东亚季风研究方面取得成果进行综述,并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季风的研究活动,也回顾了影响我国天气气候、东亚季风环...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曾长期组织和从事东亚季风及其对中国天气和旱涝影响的研究。该文对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东亚季风研究方面取得成果进行综述,并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季风的研究活动,也回顾了影响我国天气气候、东亚季风环流系统的提出及其后续的有关东亚和印度季风系统的相互作用,引发中国大陆暴雨生成的水汽输送,表达中国大陆季风活动的季风指数设计等研究结果。综述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梅雨开始、中国雨季开始及传播等有关研究成果;东亚季风系统中副热带地区低频振荡纬向和经向传播特征及与赤道地区不同之处,东亚低频振荡对El Ni^no形成及夏季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爆发的可能影响,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低频振荡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等有关成果;亚洲地区大气热源的计算及其分布,青藏高原夏季热源对东亚夏季风及降水的可能影响,青藏高原冬季冷源对El Ni^no生成的可能影响等有关成果;东亚季风及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准4年年际振荡的分析及与ENSO形成间的相互作用,极地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及东亚季风年代际变化特征等成果。综述东亚季风系统形成的可能机制,特别是亚洲大陆—西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及非洲、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及澳大利亚陆地与周围海洋对冬夏季风形成、印度和东亚季风系统形成、南海夏季风形成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环流系统 低频振荡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东亚季风形成和变化机制
下载PDF
华北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及大气环流分析 被引量:22
17
作者 申红艳 丁裕国 张捷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8-343,共6页
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华北地区冬季气温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分解(EOF)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华北地区冬季气温年代际异常及同期环流背景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北半球冬季环流场的年代际变化是造... 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华北地区冬季气温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分解(EOF)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华北地区冬季气温年代际异常及同期环流背景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北半球冬季环流场的年代际变化是造成华北冬季气温年代际异常的根本原因,在近地面层,西伯利亚高压偏强时,华北冬季偏冷,反之亦然;在对流层中层,东亚大槽及贝加尔湖高压脊为主要影响系统;低空风场分析结果显示,华北冬季偏冷期中、高纬纬向环流减弱,经向环流明显增强,主要盛行偏北风,暖期情况正好相反。另据分析,北极涛动的年代际变化与华北冬季气温异常也有很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气温 年代际异常 环流
下载PDF
西藏高原地温对气温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9
18
作者 周刊社 罗骕翾 +2 位作者 杜军 建军 石磊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选取1971-2013年西藏西部、中部和东部8个气象站的浅层(5、10、20cm)地温和较深层(40、80cm)地温以及气温逐月的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法、Mann-Kendall(M-K)检验等方法,分析近43a西藏年、季平均气温,年、季平均地温,年平均地气温差... 选取1971-2013年西藏西部、中部和东部8个气象站的浅层(5、10、20cm)地温和较深层(40、80cm)地温以及气温逐月的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法、Mann-Kendall(M-K)检验等方法,分析近43a西藏年、季平均气温,年、季平均地温,年平均地气温差的变化趋势以及地温与气温的气候突变关系,并对21世纪地温的变化趋势进行预估。结果表明:(1)各研究站点年平均浅层地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其中藏西部和藏中部比藏东部增温显著;各季节几乎地温上升显著,其中冬、春季升幅显著高于夏、秋季。(2)年、季深层地温除昌都无显著变化外,其余站点几乎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其中狮泉河、日喀则、拉萨各季深层地温升幅显著高于同期浅层地温,而泽当和昌都各季深层地温升幅低于同期浅层地温。(3)研究地温对气温的响应发现,研究期内藏西部的狮泉河浅层年地气温差小于深层,藏中部的日喀则和拉萨浅层年地气温差20世纪90年代前大于深层,90年代后接近或小于深层;藏东部的昌都浅层年地气温差在80年代中期前小于深层,80年代中期后大于深层。各土层年平均地温与年平均气温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土层年地温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4)西藏21世纪地温随着气温显著升高,藏西部和藏中部增温幅度整体高于藏东部。年均地温高于气温,且其升温幅度大于气温,气温升高,地温增加,预估至21世纪末,昌都、拉萨、波密地温水平将分别达到偏南的八宿、泽当和察隅现有地温水平,相当于所有站点南移近1个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气温差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气候突变 地温变化预估
下载PDF
源地黑潮及其上下游流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19
作者 蔡榕硕 张启龙 齐庆华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9-307,共9页
本文基于长时间序列的海流和温盐资料(最新版SODA高分辩率再分析资料和137°E断面的观测资料),计算了黑潮流系四个主要断面的流量,并分析了它们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潮流系各主要断面流量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其年际、年代际变... 本文基于长时间序列的海流和温盐资料(最新版SODA高分辩率再分析资料和137°E断面的观测资料),计算了黑潮流系四个主要断面的流量,并分析了它们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潮流系各主要断面流量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其年际、年代际变化明显.相关分析表明,源地黑潮及其上下游流量变化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变化不尽一致,其中,短期气候变化特征可能与热带太平洋的年际变化有明显关联,而年代际变化则可能与发生于北太平洋的年代际变化以及其它副热带中尺度涡旋等变化有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源地黑潮 流量 年变化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中国气候预测研究与业务发展的回顾 被引量:21
20
作者 王会军 任宏利 +8 位作者 陈活泼 马洁华 田宝强 孙博 黄艳艳 段明铿 汪君 王琳 周放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7-331,共15页
天气预报是指一周内至两周时间尺度的气象预报,而月季及以上时间尺度的预报则属于气候预测范畴。中国的气候预测起步很早,无论在研究工作中还是在业务应用上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文中扼要回顾了这些研究和业务发展成就,重点包括:对于季风... 天气预报是指一周内至两周时间尺度的气象预报,而月季及以上时间尺度的预报则属于气候预测范畴。中国的气候预测起步很早,无论在研究工作中还是在业务应用上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文中扼要回顾了这些研究和业务发展成就,重点包括:对于季风和梅雨、寒潮的早期认知和后期研究发现、早期气候预测业务发展概况、动力气候预测的早期探索、动力-统计气候预测方法的研制和应用、气候预测模式的发展以及初始化和多模式集合预测、东亚气候系统变异的全方位探索、气候预测范畴的不断拓展和气候预测研究的不断创新。也对未来气候预测研究和业务发展提出了几个重大挑战性课题,涉及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异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季节内至年代际气候预测、气候系统模式及初始化、动力-统计相结合的气候预测方法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预测 气候系统模式 东亚季风 季节内气候变异 年代际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