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北狄乐”考论(上)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吴大顺
-
机构
怀化学院中文系
-
出处
《怀化学院学报》
2007年第10期64-68,共5页
-
基金
湖南省社科基金立项资助项目的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06YB116
-
文摘
"北狄乐"是汉唐时期,北方鲜卑、匈奴、羌、氐、羯等各民族音乐通称。其经历原创、交融、分化等历史变迁后,部分歌曲被改造提升,进入北魏音乐机关,成为祭祀、享宴、郊庙音乐的一部分,其歌辞为华语系统,部分继续在民间流传,其歌辞仍为鲜卑语。而华化的这部分歌曲通过战争、外交、民间等各种方式流传到南方。在华胡音乐文化交流渗透中,"北狄乐"不断地被汉化,到唐代,其自身的鲜卑语系统已完全消融于汉语的音乐文化系统中。"北狄乐"入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华乐,进入华乐系统后,"北狄乐"的性质改变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
关键词
北狄乐
历史变迁
流传
华胡音乐交流
-
Keywords
Beidi music
historical variance
going round
inter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music and hu music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中古乐工围绕平城的流动迁移与聚合地理文化证
- 2
-
-
作者
夏滟洲
-
机构
西安音乐学院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
-
出处
《艺术探索》
2019年第6期96-107,共12页
-
基金
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古良贱乐人社会身份的形成与中古伎乐的转型”(11BD041)
-
文摘
中古时期的平城,是拓跋鲜卑人建立的北魏都城所在。北魏在向汉地制度靠拢过程中,从根本上改变了少数民族政权的传统走向,为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打下了制度化基础。在中古混乱的局面下,北魏广纳中原乐工于平城,大力推行改革,使自身音乐文化获得了本质性的变化和卓有成效的建设,随着民族频繁交往,胡俗诸乐部咸来会集于平城,为隋唐音乐艺术发展打下制度与文化的基础。
-
关键词
中古时期
平城
乐工
胡俗乐
-
Keywords
chinese Middle Ages
Pingcheng
musician
hu Suyue(Folk music of ethric minorities)
-
分类号
J609
[艺术—音乐]
-
-
题名“北狄乐”考论(下)
- 3
-
-
作者
吴大顺
-
机构
怀化学院中文系
-
出处
《怀化学院学报》
2008年第7期67-70,共4页
-
基金
湖南省社科基金立项资助项目的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06YB116
-
文摘
"北狄乐"是汉唐时期,北方鲜卑、匈奴、羌、氐、羯等各民族音乐通称。其经历原创、交融、分化等历史变迁后,部分歌曲被改造提升,进入北魏音乐机关,成为祭祀、享宴、郊庙音乐的一部分,其歌辞为华语系统,部分继续在民间流传,其歌辞仍为鲜卑语。而华化的这部分歌曲通过战争、外交、民间等各种方式流传到南方。在华胡音乐文化交流渗透中,"北狄乐"不断地被汉化,到唐代,其自身的鲜卑语系统已完全消融于汉语的音乐文化系统中。"北狄乐"入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华乐,进入华乐系统后,"北狄乐"的性质改变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
关键词
北狄乐
历史变迁
流传
华胡音乐交流
-
Keywords
Beidi music
historical variance
spread
intereommunion between chinese music and hu music
-
分类号
I20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徐州铜山区吕梁山一汉画像石所见乐舞图像解析
被引量:2
- 4
-
-
作者
刘冠
-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
出处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18,共7页
-
文摘
文章以徐州铜山区吕梁山出土的一块具有胡汉乐舞图像的汉画图像解读为主要线索,从画面所见胡人舞蹈的动作、道具、服饰特征,以及汉人乐师的乐器考辨等方面入手,联系对照相关文献与其他汉画图像,提出该个案分析对胡汉文化交流和汉代乐舞研究的三方面参考意义。第一,图像中四胡人腾跃组合的动作,为汉画乐舞研究中首见;第二,胡汉舞蹈百戏及配乐组合,可能存在比较深入的融合、吸纳与关联;第三,胡人舞者之间也许存在相互联系,且可呈现有组织的乐舞百戏场景。
-
关键词
汉画像石
胡汉乐舞
中外文化交流
-
Keywords
Han Art stone relief
hu-Han music and dance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s
-
分类号
J709
[艺术—舞蹈]
-
-
题名敦煌早期石窟乐舞艺术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5
-
-
作者
金秋
-
机构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艺术人类学专业委员会
江南影视艺术学院
-
出处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2年第4期137-145,174-175,共11页
-
文摘
敦煌早期石窟乐舞艺术虽为古代北方匈奴族、鲜卑族所创,但其在开窟造像中却显露出强烈的“华化”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对敦煌早期北凉、北魏、西魏、北周石窟乐舞艺术的本质与内涵及古代匈奴族、鲜卑族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所作的贡献进行了分析,认为,敦煌早期石窟乐舞艺术如实反映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共同体格局,并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与创作中开阔思路,将早期石窟乐舞艺术纳入当代敦煌舞建构体系。
-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华北
胡汉交融
敦煌早期石窟乐舞艺术
多元一体
-
Keywords
sense of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tion
Sinicization
hu-Han integration
music and dance art in early Dunhuang
diversity in unity
-
分类号
J722.4
[艺术—舞蹈]
K879.2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