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芩甙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宋春杰 尹岭 +1 位作者 丁新生 朱克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337-340,共4页
目的研究黄芩甙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可能性及有效性。方法应用髓鞘脂质蛋白(PLP)139-151免疫SJL/J小鼠诱发慢性复发-缓解型EAE模型,研究黄芩甙对PLP139-151诱导的小鼠淋巴结细胞增殖反应及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 目的研究黄芩甙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可能性及有效性。方法应用髓鞘脂质蛋白(PLP)139-151免疫SJL/J小鼠诱发慢性复发-缓解型EAE模型,研究黄芩甙对PLP139-151诱导的小鼠淋巴结细胞增殖反应及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分泌的作用,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黄芩甙对EAE小鼠淋巴结细胞CCR5表达的影响;通过神经功能评分观察黄芩甙治疗EAE的有效性。结果黄芩甙可抑制PLP139-151诱导的淋巴结细胞增殖反应及IFN-γ的分泌,提高IL-4的分泌(P<0.001),有效降低EAE小鼠淋巴结细胞CCR5的表达;显著改善EAE小鼠神经功能评分(P<0.01),使发病时间延迟(P<0.01)。EAE小鼠发病数和死亡数较对照组减少,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芩甙可有效治疗EAE,为黄芩甙用于临床多发性硬化的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黄芩甙 T淋巴细胞增殖 干扰素-Γ 白介素-4 CCR5
下载PDF
四种方法检测广西奶水牛结核病的比较 被引量:4
2
作者 谢志勤 谢芝勋 +7 位作者 刘加波 庞耀珊 邓显文 谢丽基 温娟 蓝如束 张振荣 黄海强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0年第11期52-55,共4页
应用牛结核菌素对奶水牛进行牛结核病皮内变态反应的检测,然后对皮内变态反应阳性牛采样进行分离培养、γ-干扰素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比较这四种检测方法的符合率。结果共对1850头奶水牛进行皮内变态反应检测,皮内变态反应阳性的... 应用牛结核菌素对奶水牛进行牛结核病皮内变态反应的检测,然后对皮内变态反应阳性牛采样进行分离培养、γ-干扰素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比较这四种检测方法的符合率。结果共对1850头奶水牛进行皮内变态反应检测,皮内变态反应阳性的奶水牛有78头,从78头反应阳性的奶水牛中分离鉴定为牛分枝杆菌的有2份,γ-干扰素ELISA方法检测为牛分枝杆菌阳性的有5份,PCR方法鉴定阳性的有4份;阳性检出率以变态反应为最高78/1850(4.21%),γ-干扰素ELISA方法为5/78(0.27%),PCR检测方法为4/78(0.21%),而分离培养为最低2/78(0.105%)。变态反应与分离鉴定的符合率最低,为0.105%;γ-干扰素ELISA方法、PCR方法与分离鉴定的符合率较接近,分别为40%和50%。γ-干扰素ELISA检测方法和PCR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可以作为变态反应检测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结核病 变态反应 γ-干扰素ELISA 聚合酶链反应 分离
下载PDF
禽6型副粘病毒V蛋白对抗宿主细胞干扰素β的产生
3
作者 田志革 柴洪亮 华育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期130-131,共2页
[目的]研究禽6型副粘病毒V蛋白对抗宿主细胞干扰素β的产生的机制。[方法]构建真核表达禽6型副粘病毒P、V、W蛋白的重组载体,分别与IFN-β-Luc、NF-κB-Luc、PRDⅢ/I-Luc、AP-1-luc报告质粒共转染HEK-293T细胞,接种仙台病毒刺激细胞后,... [目的]研究禽6型副粘病毒V蛋白对抗宿主细胞干扰素β的产生的机制。[方法]构建真核表达禽6型副粘病毒P、V、W蛋白的重组载体,分别与IFN-β-Luc、NF-κB-Luc、PRDⅢ/I-Luc、AP-1-luc报告质粒共转染HEK-293T细胞,接种仙台病毒刺激细胞后,测定细胞内萤火虫荧光素酶及海肾荧光素酶活性。[结果]禽6型副粘病毒V蛋白能通过降低NF-κB的活性,进而显著抑制宿主细胞产生IFN-β。[结论]该研究初步阐明了禽6型副粘病毒V蛋白对抗宿主天然免疫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粘病毒 V蛋白 对抗 干扰素Β
下载PDF
副黏病毒V蛋白抗干扰素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邓书 杨发龙 +1 位作者 岳华 孟宇航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8年第4期56-59,共4页
副黏病毒的V蛋白是结构蛋白P基因内使用不同的阅读框编码产生的一种非结构蛋白,具有抗干扰素(IFN)的作用。副黏病毒科不同成员间V蛋白的产生机制不同,国内外利用反向遗传、RNA干扰等技术缺失或抑制V蛋白,通过检测IFN产生及作用通路上关... 副黏病毒的V蛋白是结构蛋白P基因内使用不同的阅读框编码产生的一种非结构蛋白,具有抗干扰素(IFN)的作用。副黏病毒科不同成员间V蛋白的产生机制不同,国内外利用反向遗传、RNA干扰等技术缺失或抑制V蛋白,通过检测IFN产生及作用通路上关键蛋白的变化情况研究其抗IFN作用机制,发现副黏病毒V蛋白既可直接阻止IFN产生,也可阻断IFN抗病毒JAK/STAT作用通路。文章对副黏病毒V蛋白、干扰素的产生及其抗病毒作用机制,特别是V蛋白抗IFN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黏病毒 V蛋白 干扰素
下载PDF
副黏病毒V蛋白阻断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5
作者 傅强 仇旭升 +2 位作者 陈素娟 彭大新 丁铲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69-74,共6页
副黏病毒V蛋白是由其P基因编码的一种非结构蛋白,能够阻断IFN信号通路,拮抗IFN的抗病毒效应,通常认为是病毒毒力因子之一。在副黏病毒感染过程中,V蛋白靶向性地与IFN信号通路JAK-STAT途径中关键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signal transduce... 副黏病毒V蛋白是由其P基因编码的一种非结构蛋白,能够阻断IFN信号通路,拮抗IFN的抗病毒效应,通常认为是病毒毒力因子之一。在副黏病毒感染过程中,V蛋白靶向性地与IFN信号通路JAK-STAT途径中关键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蛋白相互作用,从而发挥拮抗IFN下游信号的功能。不同副黏病毒V蛋白与STAT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本文对副黏病毒V蛋白产生,IFN信号通路及不同副黏病毒拮抗IFN信号分子机制做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黏病毒 V蛋白 STAT 干扰素信号
下载PDF
三胎妊娠的3例新生儿同患Ⅴ型先天性成骨不全
6
作者 李雁彬 王玲 +3 位作者 陈晓文 苏衡 王萍 魏谋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77-779,共3页
本文报告了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5(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5,IFITM5)基因杂合变异导致的Ⅴ型先天性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的1家系3例患儿。该三胞胎患儿分别在生后21、16和17 d以气促和多发骨折起病,... 本文报告了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5(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5,IFITM5)基因杂合变异导致的Ⅴ型先天性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的1家系3例患儿。该三胞胎患儿分别在生后21、16和17 d以气促和多发骨折起病,入院体格检查时均见散在花斑纹、硬肿,三胞胎之二右手腕见数粒疱疹;三胞胎之小口腔可见散在疱疹、溃烂;合并新生儿败血症、休克、呼吸衰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颅内感染。全外显子测序检测到三胞胎患儿致病变异位于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5(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 5,IFITM5)编码基因的5'-非翻译区,1个碱基C转换成T(c.-14C>T)。IFITM5基因相关疾病为Ⅴ型OI,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结合IFITM5基因变异所致临床表型,3例患儿确诊为Ⅴ型OI。经过呼吸支持、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后三胞胎均顺利出院。出院后随访至3岁,三胞胎营养状况良好,大运动发育稍迟缓,均再发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不全 V型成骨不全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5 新生儿 三胎妊娠
原文传递
银屑病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异常及STAT3通路调控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杨璐婷 李冰 +2 位作者 张倩 党二乐 王刚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32-237,共6页
目的研究银屑病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的功能,探讨与功能异常相关的STAT3信号通路机制。方法寻常性银屑病患者81例,银屑病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评分10~30,均为慢性斑块状。对照组46例,为健康献血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检... 目的研究银屑病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的功能,探讨与功能异常相关的STAT3信号通路机制。方法寻常性银屑病患者81例,银屑病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评分10~30,均为慢性斑块状。对照组46例,为健康献血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Treg细胞的比例,用体外淋巴细胞混合培养方法检测银屑病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中Treg细胞的增殖活性及对效应性T细胞(Tresp)的抑制功能,用流式细胞仪及qRT—PCR检测Treg细胞中磷酸化STAT3的比例及分泌促炎因子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细胞介素17(IL-17)的水平。最后,用STAT3通路抑制剂StatticV处理银屑病患者Treg细胞,观察其增殖及抑制功能的恢复及分泌促炎因子的变化。结果银屑病患者组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6.437%±0.186%)与对照组(6.812%±0.24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4,P〉0.05),但银屑病患者组外周血Treg细胞增殖活性及对Tresp细胞的抑制功能明显降低,磷酸化STAT3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分泌促炎因子IFN-γ、TNF—d、IL-17的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经50肌蜀几StatticV作用后,银屑病患者Treg细胞对Tresp抑制率为61.670%±4.640%,未处理组为28.820%±11.49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μg/LStatticV作用后,促炎因子IFN-ⅥTNF-a、IL-17mRNA表达量(2-△△Q)分别为1.654±0.879、0.850±0.705、0.572±O.135,均显著低于未处理组(分别为23.350±6.721、4.847±1.525、3.095±0.6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屑病患者Treg细胞对Tresp细胞的负向调控功能降低,其机制与STAT3信号通路异常活化有关,抑制STAT3通路的活化有可能一定程度地恢复Treg细胞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STAT3转录因子 干扰素Γ 肿瘤坏死因子A 白细胞介素17 Stattic V
原文传递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protein 6 mediates ubiquitin-dependent proteosomal degradation of N-Myc(and STAT) interactor 被引量:1
8
作者 Weijia Cheng Shiyou Chen +3 位作者 Ruiling Li Yu Chen Min Wang Deyin Guo 《Vir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53-161,共9页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 V) encodes eight accessory proteins, the functions of which are not yet fully understood. SARS-Co V protein 6(P6) is one of the previously studied accessory protei...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 V) encodes eight accessory proteins, the functions of which are not yet fully understood. SARS-Co V protein 6(P6) is one of the previously studied accessory proteins that have been documented to enhance viral replication and suppress host interferon(IFN) signaling pathways. Through yeast two-hybrid screening, we identified eight potential cellular P6-interacting proteins from a human spleen c DNA library.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we targeted the IFN signaling pathway-mediating protein, N-Myc(and STAT) interactor(Nmi). Its interaction with P6 was confirmed within cel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6 can promote the ubiquitin-dependent proteosomal degradation of Nmi. This study revealed a new mechanism of SARS-Co V P6 in limiting the IFN signaling to promote SARS-Co V survival in host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 V) P6 N-Myc(and STAT) interactor(Nmi) interferon(IFN) signaling pathway UBIQUITINATION proteosomal DEGRAD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