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basic features and origins of oolitic shoal reservoirs between carbonate platform interior and platform margin locations in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of the Sichuan Basin,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9
1
作者 Tan Xiucheng Zhao Luzi +6 位作者 Luo Bing Jiang Xingfu Cao Jian Liu Hong Li Ling Wu Xingbo Nie Yo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417-428,共12页
The oolitic shoal reservoirs of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carbonates in the Sichuan Basin of southwest China are an important target for gas exploration in the basin.Their occurrence,like other cases wo... The oolitic shoal reservoirs of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carbonates in the Sichuan Basin of southwest China are an important target for gas exploration in the basin.Their occurrence,like other cases worldwide,can be divided into two locations in general,i.e.,platform interior and platform margin locations.Their differences of reservoir features and origins,however,have not been investigated comprehensively due to different exploration degrees.This issue is addressed in this paper,to provide basic data and information for the basin's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nd for the study of carbonate platform sedimentology and reservoir geology worldwide.We compared the features of these two types of reservoirs in detail,including the depositional and diagenetic features,pore types and petrophysical features.Based on the comparison,the origin of the reservoirs was further discussed.It is shown that the reservoirs in platform interior and platform margin locations differ significantly.The interior carbonates were deposited in moderate to high energy settings and the dominant lithologic type was limestone,which was weakly compacted and intensely cemented and has undergone meteoric dissolution.Pore types include intragranular dissolution and moldic pores,with low porosities(6%) and low permeabilities(0.1 mD).By contrast,the platform margin carbonates were deposited in relatively high energy settings and mainly consisted of dolostones with some limestones.The rocks were strongly compacted but incompletely cemented.As a result,some primary intergranular pores were preserved.Both meteoric solution and burial solution have taken place.There are various types of pore spaces including intergranular and intercrystalline solution pores and residual intergranular pores.This type of reservoir generally has better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9% porosity and 0.1 mD permeability) and pore-throat structures than the interior reservoirs.These differences were influenced by both primary depositional features and secondary diagenesis.For the interior carbonate reservoirs,early meteoric dissolution,weak compaction and strong cementation are important controlling factors.By contrast,the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margin carbonate reservoirs mainly include dolomitization,preservation of primary pores and burial dis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ate platform oolitic shoal reservoir platform margin platform interior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Sichuan Basin China
下载PDF
地球气体运移与地热资源形成机制研究
2
作者 卢予北 《钻探工程》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通过多年地热钻探工程实践认为:在传统地热系统“热、通、储、盖”理论指导下,采用水文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进行地热资源靶区和井位选址,存在着钻井风险大、勘查成果远不及预期等问题,特别是随着地热勘查深度的增加,其问题愈发... 通过多年地热钻探工程实践认为:在传统地热系统“热、通、储、盖”理论指导下,采用水文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进行地热资源靶区和井位选址,存在着钻井风险大、勘查成果远不及预期等问题,特别是随着地热勘查深度的增加,其问题愈发严重。针对以上问题和地球气体相关文献,结合地热钻探工程实践,阐明了地球内部存在着巨大高温高压气体,地热、油气及煤系气等能源资源的形成与地球气体的运移密切相关,地热资源的形成主要是深部气体起到携带和驱动(介质和动力)作用,并在一定地质环境和空间富集。在此基础上重新建立了水热型地热资源成藏模式,有对流型、传导型和对流-传导复合型3种。并提出在传统地热系统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地热理论创新、建立地球气体动力学学科,使地热系统理论更加科学和完善,从而为地热资源的持续稳定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气体运移 地热资源 形成机制 地球气体动力学 对流型成藏模式 传导型成藏模式 对流-传导复合型成藏模式
下载PDF
深水水道沉积内幕级次划分与精细刻画
3
作者 李东伟 龚承林 +2 位作者 胡林 何小胡 罗泉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3-564,共12页
深水水道是一类重要的深水油气储集体,因其沉积过程复杂、沉积相带多变,亟待建立一种深水水道沉积内幕的级次划分与精细刻画方法。基于不同深水水道的发育特点,提出了一套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刻画评价深水水道沉积内幕级次的方法。当待评... 深水水道是一类重要的深水油气储集体,因其沉积过程复杂、沉积相带多变,亟待建立一种深水水道沉积内幕的级次划分与精细刻画方法。基于不同深水水道的发育特点,提出了一套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刻画评价深水水道沉积内幕级次的方法。当待评价深水水道发育、可见水道复合体系底界面时,可采用“三界面-六相带”沉积内幕解析方法,即依据3类地质界面(水道沉积体系底界面、水道复合体系底界面和沉积相带分界面)将这类深水水道划分为6个沉积相带(底部滞留、轴部充填、轴部侧翼沉积、滑塌碎屑流沉积、天然堤和水道泥)。当拟评价深水水道不发育、可见水道复合体系底界面时,可采用“两界面-两相带”沉积内幕解析方法,即依据2类地质界面(水道沉积体系底界面和天然堤顶、底界面)将这类深水水道划分为2个沉积相带(水道充填和天然堤)。其中,“六相带”中的底部滞留和轴部充填以及“两相带”中的水道充填可形成优质油气储集体,其富砂性可依据它们的顶凸程度来辨别(当发育可见的顶凸地震反射外形时相对富砂,反之则相对富泥)。利用“三界面-六相带”法和“两界面-两相带”法对琼东南盆地某深水水道进行解剖,结果发现它们可以较好地对深水水道沉积内幕进行级次划分与精细刻画,表明该方法在其他地区也具备实用性,具有一定的工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界面 沉积相带 精细刻画 级次划分 沉积内幕 油气储集体 深水水道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辽河坳陷曙古潜山多元地层特征及勘探前景
4
作者 冯国良 梁治国 倪有利 《录井工程》 2023年第3期127-131,146,共6页
辽河坳陷曙古潜山勘探至今已40余年,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没有实现潜山勘探新突破,为此基于前人研究资料并结合潜山岩性的重新认识,对内幕地层时代进行重新厘定。通过内幕地层精细对比、构造特征梳理及试油试采等资料,对潜山油气... 辽河坳陷曙古潜山勘探至今已40余年,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没有实现潜山勘探新突破,为此基于前人研究资料并结合潜山岩性的重新认识,对内幕地层时代进行重新厘定。通过内幕地层精细对比、构造特征梳理及试油试采等资料,对潜山油气成藏规律进行重新评价,并以此为基础部署实施探井,在潜山风化壳及内幕勘探中取得了重大发现,在明确潜山地层时代的同时,也为潜山分层系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坳陷 曙古潜山 多元地层 潜山内幕 油气藏 勘探前景
下载PDF
辽河坳陷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形成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81
5
作者 孟卫工 李晓光 刘宝鸿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84-589,共6页
以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兴隆台古潜山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多层次分布特征,从岩性特征、构造活动、烃源岩、供油"窗口"、封盖体系等方面分析了对古潜山内幕油藏形成的控制作用,建立了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成藏模式... 以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兴隆台古潜山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多层次分布特征,从岩性特征、构造活动、烃源岩、供油"窗口"、封盖体系等方面分析了对古潜山内幕油藏形成的控制作用,建立了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成藏模式。取得了裂缝发育受构造活动和优势岩性双重因素控制、变质岩古潜山存在多种岩性组合、可形成储隔层交替分布、古潜山侧向供油"窗口"是其内幕成藏的关键、供油"窗口"的幅度决定了纵深方向含油气范围等认识,有效地指导了辽河坳陷古潜山深层的勘探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 优势岩性 构造运动 裂缝性储集层 复合生烃系统 古潜山内幕油藏 辽河坳陷
下载PDF
兴隆台潜山带结构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敬 钱宝娟 +2 位作者 杨景勇 张海栋 陈昌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9-23,共5页
针对兴隆台潜山带内幕逆断层发育、潜山内幕岩性复杂等地质现象,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地震、测井、钻井、试油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综合研究,对潜山结构及成因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认为:该区潜山带具有太古界及中生界双元多层结构,潜... 针对兴隆台潜山带内幕逆断层发育、潜山内幕岩性复杂等地质现象,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地震、测井、钻井、试油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综合研究,对潜山结构及成因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认为:该区潜山带具有太古界及中生界双元多层结构,潜山内幕不仅有逆断层发育,且具有岩性多样、多层裂缝发育的特点;不同地区的岩性组成与结构特征具有差异性;中生代岩浆的侵入与逆断层的发育密切相关;该区太古界应归属于鞍山群;初步推断逆断层发育时期主要在晚三叠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台潜山带 结构特征 逆断层 双元多层 内幕油藏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奥陶系潜山内幕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吴小洲 牛嘉玉 +1 位作者 吴丰成 刘晓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2,共12页
本文的渤海湾盆地奥陶系潜山内幕是指有石炭系—二叠系覆盖的奥陶系潜山。潜山内幕多为单斜平行结构,储层基本为非均质"似块状结构"。古近系为主的烃源岩,通过控山断层的断面输油,形成"新生古储"的成藏模式。奥陶... 本文的渤海湾盆地奥陶系潜山内幕是指有石炭系—二叠系覆盖的奥陶系潜山。潜山内幕多为单斜平行结构,储层基本为非均质"似块状结构"。古近系为主的烃源岩,通过控山断层的断面输油,形成"新生古储"的成藏模式。奥陶系潜山内幕成藏有四项主控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为生烃灶供烃潜能、有效输烃窗口、优势输导通道以及储层裂缝发育。同时具备四项有利主控因素的潜山,油气富集规模较大。在生烃灶供烃潜能有利的前提下,其他三项主控因素之一为不利时,仍有成藏的可能,但规模一般较小。潜山内幕的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裂缝的发育程度受构造和控山断层形态的影响,背斜构造、弧形断层、多向交切断层有利于裂缝的发育,而受直线型断层控制的潜山裂缝欠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奥陶系 潜山内幕油气藏 成藏模式 控制因素
下载PDF
海外河地区变质岩潜山储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海艳 王占忠 刘兴周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7-39,共3页
以勘探程度较低的海外河潜山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区域构造特征,并利用岩心分析、测井、地层倾角等多种资料,综合研究了海外河变质岩潜山的储层特征。系统分析了潜山岩石类型和特征、岩性的测井响应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油水关系等多种因... 以勘探程度较低的海外河潜山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区域构造特征,并利用岩心分析、测井、地层倾角等多种资料,综合研究了海外河变质岩潜山的储层特征。系统分析了潜山岩石类型和特征、岩性的测井响应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油水关系等多种因素。取得了海外河潜山存在多种岩性组合、地层呈层状分布、可形成储隔层交互分布、油气沿深大断裂向潜山内幕运移并在裂缝高密集带聚集成藏的认识,揭露了潜山内幕油藏发育情况,对深化海外河潜山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 潜山内幕油藏 储层特征 海外河地区
下载PDF
麦盖提斜坡奥陶系热液溶蚀流体对内幕白云岩储层的改造作用 被引量:11
9
作者 田雷 崔海峰 +2 位作者 冯晓军 张年春 刘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2-408,共7页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奥陶系深部白云岩发育优质热液溶蚀储层,主要特征有:1岩溶孔洞、缝充填鞍状白云石以及石英、黄铁矿、天青石、硅质充填等热液矿物;2热液溶蚀作用形成的溶蚀孔洞明显改善了白云岩储层物性。通过研究区断裂性质分析,...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奥陶系深部白云岩发育优质热液溶蚀储层,主要特征有:1岩溶孔洞、缝充填鞍状白云石以及石英、黄铁矿、天青石、硅质充填等热液矿物;2热液溶蚀作用形成的溶蚀孔洞明显改善了白云岩储层物性。通过研究区断裂性质分析,结合钻井热液溶蚀特征,对与深部热流体相匹配的断裂活动特征及对白云岩储层的改造作用进行研究,探讨了热液流体在剖面上的活动特征。研究认为,多期活动的深大断裂带有利于埋藏热液流体活动,研究区群苦恰克断裂带、玛扎塔格断裂带以及玛东冲断带均是热液白云岩储层发育有利区;远离断裂带的广大区域,二叠纪小型张性走滑断裂同样可以作为热液流体活动的运移通道,形成的白云岩储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串珠"状,平面上呈星点状大面积分布。结合研究区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认为群苦恰克断裂带的热液白云岩储层是斜坡区较为现实的勘探领域;受控于小型张扭断裂的白云岩储层分布面积广,资源潜力大,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幕白云岩储层 奥陶系 热液流体 麦盖提斜坡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辽河坳陷变质岩潜山内幕油藏成因分析 被引量:44
10
作者 李晓光 刘宝鸿 蔡国钢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9年第4期1-5,12,共6页
在近几年辽河坳陷勘探实践中,发现了多个变质岩潜山内幕裂缝性油藏,取得了变质岩潜山深层可以富集油气的认识。在总结变质岩潜山内幕油藏特征的基础上,重点从地层岩性特征、烃源岩、供油"窗口"等方面分析了对潜山内幕油藏形... 在近几年辽河坳陷勘探实践中,发现了多个变质岩潜山内幕裂缝性油藏,取得了变质岩潜山深层可以富集油气的认识。在总结变质岩潜山内幕油藏特征的基础上,重点从地层岩性特征、烃源岩、供油"窗口"等方面分析了对潜山内幕油藏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变质岩潜山存在多种岩性组合,纵向上呈"似层状";裂缝发育受构造活动和优势岩性双重因素控制,"优势岩性"序列决定了储层与隔层交互发育;潜山内幕多套储、隔层组合与烃源岩有机配置,具有形成潜山内幕油气藏的可能;油气的分布受内幕裂缝体系及致密隔层所控制。该研究为变质岩潜山内幕油藏的认识拓展了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内幕油藏 成因 古潜山 变质岩 优势岩性 构造运动 裂缝性储集层 辽河坳陷
下载PDF
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成藏因素及勘探技术 被引量:24
11
作者 单俊峰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8年第5期20-23,共4页
在辽河坳陷典型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及其优势岩性分析基础上,对辽河坳陷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成藏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成藏的主控因素。提出了"岩性选优势、山内寻隔层、内幕探油藏"的变质岩古潜... 在辽河坳陷典型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及其优势岩性分析基础上,对辽河坳陷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成藏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成藏的主控因素。提出了"岩性选优势、山内寻隔层、内幕探油藏"的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勘探思路,并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对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的勘探方法进行了总结,指出了辽河坳陷变质岩古潜山内幕油藏的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古潜山 内幕油藏 优势岩性 成藏因素 勘探技术 有利勘探区 辽河坳陷
下载PDF
岩性对兴隆台变质岩潜山内幕油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宇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4-68,154,共5页
以兴隆台潜山岩矿分析为出发点,对其岩性进行识别和分类,在不同岩性测井响应特征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测井岩性识别标准,并开展了精细的岩矿和测井储层评价。研究表明:潜山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变质岩的3种岩性中,混合岩裂缝最为发育,其次为... 以兴隆台潜山岩矿分析为出发点,对其岩性进行识别和分类,在不同岩性测井响应特征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测井岩性识别标准,并开展了精细的岩矿和测井储层评价。研究表明:潜山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变质岩的3种岩性中,混合岩裂缝最为发育,其次为片麻岩,角闪岩最不发育,只能作为盖层;在侵入岩的3种岩性中,酸性岩裂缝最为发育,其次为中性岩,基性岩最不发育,同样只能作为盖层。该项研究成果明确了岩性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组合关系直接控制了潜山内部油气的分布,对变质岩潜山勘探和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内幕油气藏 岩性 裂缝 潜山 辽河坳陷
下载PDF
辽河坳陷太古宇变质岩内幕油藏成藏特征 被引量:9
13
作者 马志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29,112,共5页
太古宇变质岩内幕油藏的发现是辽河坳陷基岩勘探的重大突破,改变了以往只有变质岩风化壳才能形成油气成藏的认识,丰富了辽河坳陷基岩油气成藏理论,是今后重要的勘探目标。但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明确太古宇变质岩内幕油藏的成藏特征显得... 太古宇变质岩内幕油藏的发现是辽河坳陷基岩勘探的重大突破,改变了以往只有变质岩风化壳才能形成油气成藏的认识,丰富了辽河坳陷基岩油气成藏理论,是今后重要的勘探目标。但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明确太古宇变质岩内幕油藏的成藏特征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从典型的太古宇变质岩内幕油藏入手,首先对其原油性质进行分析,然后对兴古7、沈311和赵古1等油藏进行剖析,最后总结出成藏特征。辽河坳陷太古宇变质岩内幕油藏的原油性质整体较好,属于轻质原油;其成藏特征为油源充足、裂缝型储层与隔层交互分布、具有多类型输导体系和良好的侧向封挡条件。其中,油源充足是成藏的基础,控制了油气的富集程度;裂缝型储层与隔层交互分布是成藏的关键;多类型输导体系和良好的侧向封挡条件是成藏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古宇 变质岩 内幕油藏 成藏特征 辽河坳陷
下载PDF
成藏太古宇潜山内幕深层勘探潜力评价方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单俊峰 庞雄奇 刘兴周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1年第3期12-15,135,共4页
通过对辽河坳陷成藏太古宇潜山的油底类型、内幕隔层性质及油底之下油气层显示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建立了一套成藏太古宇潜山内幕深层勘探潜力的评价方法,将成藏潜山内幕深层的勘探潜力分成18种类型,其中,多种类型具有内幕油藏的勘探前景... 通过对辽河坳陷成藏太古宇潜山的油底类型、内幕隔层性质及油底之下油气层显示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建立了一套成藏太古宇潜山内幕深层勘探潜力的评价方法,将成藏潜山内幕深层的勘探潜力分成18种类型,其中,多种类型具有内幕油藏的勘探前景。利用上述方法对辽河坳陷已发现的变质岩潜山油藏进行重新评价,结合油源和疏导条件等潜山内幕成藏的必要因素,筛选出7个有利的成藏潜山内幕深层勘探目标区。目前,在预探工作区部署的探井已获得工业油气流,证实了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拓展了辽河太古宇潜山内幕的勘探领域,深化了辽河太古宇潜山内幕成藏理论研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内幕油藏 太古宇 RBCS评价方法 内幕隔层 辽河坳陷
下载PDF
辽河坳陷古潜山内幕基性岩脉对油气成藏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兴周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9年第4期28-30,66,共4页
以测井资料、岩心化验及试油资料为基础,研究了辽河坳陷太古宇古潜山基性侵入岩脉对内幕油气成藏的影响。通过对基性岩脉侵入后对岩层物性影响的分析,认为基性岩脉侵入有利于提高下方岩层储集性能。通过对基性岩脉侵入时间与古潜山油气... 以测井资料、岩心化验及试油资料为基础,研究了辽河坳陷太古宇古潜山基性侵入岩脉对内幕油气成藏的影响。通过对基性岩脉侵入后对岩层物性影响的分析,认为基性岩脉侵入有利于提高下方岩层储集性能。通过对基性岩脉侵入时间与古潜山油气充注时间关系的分析,肯定了基性岩脉侵入带对古潜山内幕油气聚集的积极作用。通过岩石学分析,认识了基性岩脉的塑性特征,确定其在古潜山内幕能够成为有效隔层。基性岩脉对古潜山内幕油气成藏影响的研究丰富了辽河坳陷太古宇古潜山内幕油气成藏理论,对辽河坳陷太古宇古潜山内幕油藏的深化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脉 太古宇古潜山 内幕油气藏 地层水热运动 油气包裹体 油气成藏 辽河坳陷
下载PDF
西部凹陷基底结构及油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敬 刘宝鸿 +2 位作者 钱宝娟 张海栋 陈昌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9年第1期45-48,共4页
针对西部凹陷基底各构造层的地质结构特点,深化基底各构造层特征研究,深入探讨基岩油气藏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创新地质认识,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通过研究,建立了变质岩、碳酸盐岩内幕成藏模式以及基底多层结构成藏模式,有效地指导了... 针对西部凹陷基底各构造层的地质结构特点,深化基底各构造层特征研究,深入探讨基岩油气藏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创新地质认识,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通过研究,建立了变质岩、碳酸盐岩内幕成藏模式以及基底多层结构成藏模式,有效地指导了勘探实践。陈古2、兴古9等14口预探井和风险探井——赵古1井的成功钻探,有望在该区带形成亿吨级储量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结构 基岩油气藏 内幕成藏 多层结构成藏 辽河油区 西部凹陷
下载PDF
三间房组油藏沉积旋回及对注水开发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孙卫 曲志浩 +1 位作者 刘林玉 朱玉双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21-324,共4页
按储层沉积旋回和沉积韵律特征,将三间房组油藏进一步细分为24个小层。结果表明:油层动用程度好的层段主要为每一砂岩组底部的第3,4小层;明显的沉积旋回和韵律性加剧了注水开发中的层间、层内矛盾,使注入水单层突进严重,含水... 按储层沉积旋回和沉积韵律特征,将三间房组油藏进一步细分为24个小层。结果表明:油层动用程度好的层段主要为每一砂岩组底部的第3,4小层;明显的沉积旋回和韵律性加剧了注水开发中的层间、层内矛盾,使注入水单层突进严重,含水上升较快,开发效果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旋回 沉积韵律 油田开发 注水开发
下载PDF
辽河坳陷齐家变质岩潜山内幕隔层特征与控藏作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伟涛 高先志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7-169,共3页
以辽河坳陷齐家潜山为例,分析了变质岩潜山内幕隔层的电性及分布特征,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认为,齐家潜山内幕隔层主要为煌斑岩和斜长角闪岩,其常规测井特征表现为高密度、高中子伽马、高光电吸收截面指数和低自然伽... 以辽河坳陷齐家潜山为例,分析了变质岩潜山内幕隔层的电性及分布特征,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认为,齐家潜山内幕隔层主要为煌斑岩和斜长角闪岩,其常规测井特征表现为高密度、高中子伽马、高光电吸收截面指数和低自然伽马,成像测井中显示为煌斑岩和斜长角闪岩均具有裂缝相对不发育的特点;隔层分布具有多层状特点,将潜山分割为多个压力系统;隔层下部的裂缝发育带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将潜山地层中的油层、水层和干层分隔为油层-干层-水层型、干层-油水层型和气层-油层型等多种油水分布模式,类似兴隆台潜山兴古7井的油-油层型分布模式成为下一步勘探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坳陷 变质岩潜山 内幕隔层 隔层特征 控藏作用 油水分布模式
下载PDF
潜山油藏内幕隔层及断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 被引量:33
19
作者 张淑娟 刘大听 罗永胜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0-54,共5页
潜山内幕的隔层和断层是剩余油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通过综合利用地质、地震、测井、开发动态等资料 ,确定出了隔层的划分标准 ,定量的将研究区内隔层划分为四类 ,并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了隔层在油藏开发动态上的反映 ,研究了隔层和剩... 潜山内幕的隔层和断层是剩余油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通过综合利用地质、地震、测井、开发动态等资料 ,确定出了隔层的划分标准 ,定量的将研究区内隔层划分为四类 ,并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了隔层在油藏开发动态上的反映 ,研究了隔层和剩余油分布的关系。根据断层和潜山内幕隔层的空间组合关系 ,将剩余油分布模型划分为三大类六亚类 ,最后预测出潜山内部有利的剩余油分布区块和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油藏 碳酸盐岩 相对隔层 内幕断层 剩余油 任丘油田
下载PDF
任丘潜山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方向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淑娟 刘大听 杨玉祥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07年第5期50-54,共5页
为了提高任丘潜山碳酸盐岩油藏的最终采收率,开展了地质、测井、物探、油藏工程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提出目前控制潜山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主要有潜山顶面几何形态、潜山内幕隔层分布和潜山裂缝的发育程度。通过对控制潜山油藏剩余... 为了提高任丘潜山碳酸盐岩油藏的最终采收率,开展了地质、测井、物探、油藏工程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提出目前控制潜山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主要有潜山顶面几何形态、潜山内幕隔层分布和潜山裂缝的发育程度。通过对控制潜山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的精细描述,总结出了受不同因素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有六大类九个亚类,指出受内幕构造和裂缝网络控制的剩余油是今后挖潜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丘 潜山油藏 碳酸盐岩 内幕隔层 裂缝网络 剩余油分布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