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ling the relationship of land use change and some geophysical indicators for the interlock area of farming and pasturing in China 被引量:19
1
作者 DENG Xiangzheng, LIU Jiyuan, ZHUANG Dafang, ZHAN Jinyan, ZHAO Tao(Inst.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2年第4期397-404,共8页
This paper discusses land-use changes in the interlock area of farming and pasturing (IAFP) in northern China. It presents detailed analyses of land-use features in the IAFP, which are controlled by the macro geomorph... This paper discusses land-use changes in the interlock area of farming and pasturing (IAFP) in northern China. It presents detailed analyses of land-use features in the IAFP, which are controlled by the macro geomorphic units and geophysical conditions-constraints or advantages. Additionally, it selects some indicators, according to the availability in acquiring and processing their quantitative data, to analyze the canonical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typical conversion of grassland and geophysical conditions. The preliminary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physical conditions are of great advantag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grassland. There exist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land use change and some geophysical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driving force interlock area of farming and pasturing China
下载PDF
Impact of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of rural households on their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agro-pastoral areas of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21
2
作者 HAO Haiguang ZHANG Jiping +2 位作者 LI Xiubin ZHANG Huiyuan ZHANG Qia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5年第5期653-664,共12页
Huma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is a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es an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 tionship is important for making effective policies and decisions. In this study, based on rural household survey data... Huma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is a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es an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 tionship is important for making effective policies and decisions. In this study, based on rural household survey data of Taibus Banner, Duolun county and Zhengxiangbai Banner in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we identified the impact of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on ecosystems in these agro-pastoral areas by us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theory and methodology together with the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s. In 2011, the total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consumption (EFC) was 0.665 g hm2, and the total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production (EFP) was 2.045 g hm2, which was more than three times the EFC.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arable land consumption (EFAC) accounted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EFC, and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grassland production (EFGP) occupied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EFP. Bo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grassland consumption (EFGC) and EFGP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income, indicating that income was mainly depended on livestock production and the households with higher incomes consumed more livestock prod- ucts. The full-time farming households (FTFHs) had the highest EFP,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arable land production (EFAP), EFGP and EFGC, followed by the part-time farming households (PTFHs) and non-farming households (NFHs), which indicated that part-time farming and non-farming employment reduced the occupancy and con- sumption of rural households on local ecosystems and natural resources to some extent. When farming households engaged in livestock rearing, both the EFAP and EFAC became smaller, while the EFP, EFC, EFGC and EFG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differences in ecological footprints among different household group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making ecosystem conservation policies. Encouraging the laborers who have the advantages of participating in non-farming employment to move out of the rural areas and increasing the diversification of liveli- hoods of rural households are important in reducing the environmental pressures and improving the welfare of households in the study area. Moreover, grassland should be utilized more effectively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footprint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livestock rearing non-farming employment rural households agro-pastoral area
下载PDF
Adaptive evolution of the rural human-environment system in farming and pastoral areas of northern China from 1952-2017 被引量:2
3
作者 LI Wenlong KUANG Wenhui +2 位作者 LYU Jun ZHAO Zhonghua ZHANG Boyua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1年第6期859-877,共19页
The theory on the cyclic adaptation between society and ecosystems sheds new light on the evolution and internal structure of human–environment systems.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isk index(RI)and adaptation capacity ... The theory on the cyclic adaptation between society and ecosystems sheds new light on the evolution and internal structure of human–environment systems.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isk index(RI)and adaptation capacity index(ACI)to evaluate the rural human–environment system.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adaptability of rural human–environment systems is configured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On this basis,the stages,features,dominant control factors,and evolution mechanism were examined vis-à-vis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rural human–environment system in Darhan Muminggan Joint Banner from 1952 to 2017.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1)The evolution of the rural human–environment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namely,the reorganization and rapid development stage(1952–2002)with population,cultivated land,livestock and degraded grassland increasing by 260%,13%,134%and 16.33%,respectively.The rapid to stable development stage(2003–2010)with population increasing by 2.8%;cultivated land,livestock and degraded grassland decreasing by 2.3%,13.6%and 10.7%,respectively.The stable to release stage(2011–2017)with population,cultivated land,livestock and degraded grassland decreasing by 2.6%,0.2%,10.6%and 3.8%,respectively.(2)With the passage of time,the ACI of the rural human–environment system first increased slightly(–0.016–0.031),followed by a slight decline(0.031–0.003),and culminating in a rapid increase(0.003–0.088).In terms of spatial patterns,adaptability is high in the middle,moderate in the north,and low in the south.(3)The evolution of adaptability in the rural human–environment system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per capita effective irrigation area(22.31%)and the per capita number of livestock(23.47%)from 1990 to 2000,the desertified area(25.06%)and the land use intensity(21.27%)from 2000 to 2005,and the per capita income of farmers and herdsmen(20.08%)and the per capita number of livestock(18.52%)from 2010 to 2007.(4)Under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policy interventions,the cyclic adaptation of the rural human–environment system was propelled b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wo kinds of subjects:farmers and herdsmen on the one hand and rural communities on the other hand.The interaction affects the adaptive behavior of the two kinds of subjects,which in turn drives the cyclic evolution of the system.As a result,the 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developed alternatively between coordinated and uncoordinated states.Small-scale adaptive behaviors of farmers and herdsmen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rural human–environment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human–environment system ADAPTABILITY evolution mechanism farming and pastoral areas
原文传递
藏族传统体育助力西藏农牧区文化建设研究
4
作者 陈兴华 耿献伟 刘静 《武术研究》 2024年第10期117-120,共4页
藏族传统体育承载着藏族厚重的历史文化,是藏族人民的精神食粮,弘扬和传承藏族传统体育文化是西藏农牧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分析西藏农牧区群众对藏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化需求,探讨助力... 藏族传统体育承载着藏族厚重的历史文化,是藏族人民的精神食粮,弘扬和传承藏族传统体育文化是西藏农牧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分析西藏农牧区群众对藏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化需求,探讨助力西藏农牧区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认为:藏族传统体育是藏族群众的日常需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体现,可提升藏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传统体育 西藏农牧区 文化发展
下载PDF
信息传播对农牧户土地抵押贷款使用意愿影响研究——以西藏1476个样本农牧户为例
5
作者 曾维莲 郭健斌 +1 位作者 王明涛 赵玉红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58-567,共10页
信息的有效传播有助于提高农户对政策的认知,降低贷款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本文基于西藏自治区1476个农户、牧户的调查数据,利用广义最大熵Logit分析方法,从信息传播视角对农牧民使用土地抵押贷款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27.30%... 信息的有效传播有助于提高农户对政策的认知,降低贷款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本文基于西藏自治区1476个农户、牧户的调查数据,利用广义最大熵Logit分析方法,从信息传播视角对农牧民使用土地抵押贷款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27.30%调查者愿意使用土地抵押贷款,欠发达地区土地抵押贷款使用意愿不足。与大众传播相比,组织传播对农牧户土地抵押贷款使用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人际传播影响显著性低于组织传播;信息传播内容中“如何使用的知识”信息获取对土地抵押贷款使用意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与纯农业户相比,农牧户类型中非农业户对土地抵押贷款使用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一兼农户和二兼农户具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区 土地抵押贷款 信息传播 GME Logit模型
下载PDF
以农养牧走循环农业发展道路——以日喀则市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黄清雄 《西藏农业科技》 2023年第1期67-74,共8页
随着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人口的增加,草场被过度放牧,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了不能仅仅依靠当地的生态系统,必须通过与农区的物质、能量交换,减少牧区的自然消耗。实行以农养牧是牧区牲畜补饲的主要来源,有... 随着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人口的增加,草场被过度放牧,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了不能仅仅依靠当地的生态系统,必须通过与农区的物质、能量交换,减少牧区的自然消耗。实行以农养牧是牧区牲畜补饲的主要来源,有利于解决人口的增长带来的过度放牧问题,有利于加强农区与牧区的经济联系,形成利益共同体,进一步推动不同区域的文化交流。要实行以农养牧,必须在牧草供应源的建设、农畜产品物流管理体系建设上下功夫,为畜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喀则 以农养牧 牧区 循环农业
下载PDF
西藏农牧区藏族老年人群认知功能障碍的现况研究
7
作者 吴翠雪 张玉飞 +4 位作者 王鹏 陈涛 邹琴 贾群娣 熊海 《西藏医药》 2023年第1期137-140,共4页
目的调查分析西藏农牧区藏族老年人群认知功能障碍的现况。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2021年对西藏七县农牧区≥60岁藏族居民共263人进行调查,分析农牧区老年藏族人群认知功能障碍的现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西藏农牧区七县... 目的调查分析西藏农牧区藏族老年人群认知功能障碍的现况。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2021年对西藏七县农牧区≥60岁藏族居民共263人进行调查,分析农牧区老年藏族人群认知功能障碍的现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西藏农牧区七县藏族老年人群认知功能障碍总的检出率为35%;MMSE得分为19.885.182,logistic回归显示女性、年总收入和年总支出较低者、缺乏锻炼者和BMI是该调查人群认知功能障碍检出率的危险因素。结论西藏农牧区藏族老年人群认知功能障碍检出率较高,性别、年总收入、年总支出、每周锻炼情况与BMI对该调查人群的认知功能障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农牧区 藏族老年人群 认知功能障碍
下载PDF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41
8
作者 战金艳 邓祥征 +3 位作者 岳天祥 包玉海 赵涛 马胜男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0-88,共9页
农牧交错带以其典型的生态脆弱性特征与生产经营上的农牧过渡性特点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在人口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双重胁迫下,土地利用方式与程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该文利用20世纪8... 农牧交错带以其典型的生态脆弱性特征与生产经营上的农牧过渡性特点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在人口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双重胁迫下,土地利用方式与程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该文利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后期的美国陆地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研究发现,10年间,交错带的用地类型变化主要体现为耕地的扩展以及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收缩。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尤其是现代强度开发利用过程,引起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演化,主要表现在:由于部分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由以放牧为主转变为以农耕为主,土地利用的强度不断加大,使草原环境日趋恶化,出现了草地沙化、草地质量下降及其第二性生产力转化率低下、草地生物多样性减少与草原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的特征。与此同时,农区环境也出现了不断恶化的趋势,天然森林植被的退化十分严重,森林被大量砍伐,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林地向耕地转移的趋势。沙漠化面积的不断扩大,土地利用程度的加剧,导致了有限水资源的超量开采,使沼泽与湿地面积持续萎缩,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不断发生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变化 环境效应 内蒙古 遥感
下载PDF
城市化背景下农牧交错带农村聚落过疏化问题研究--以冀西北康保县为例 被引量:8
9
作者 裴宏伟 常春平 +2 位作者 贺文慧 沈彦军 沈彦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9-173,共5页
为了解我国城市化背景下,农村普遍存在的过疏化现状及其驱动因子,本文对处于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区的河北省康保县19个自然村进行实地调查,定量分析了住宅的闲置和破坏程度。结果显示:闲置砖房、闲置土房的比例分别为0.360、0.254,村庄... 为了解我国城市化背景下,农村普遍存在的过疏化现状及其驱动因子,本文对处于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区的河北省康保县19个自然村进行实地调查,定量分析了住宅的闲置和破坏程度。结果显示:闲置砖房、闲置土房的比例分别为0.360、0.254,村庄内残破房屋的比例平均达到0.350。进一步分析表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农村聚落过疏化发展有以下特点:区内人口流失程度与农民收入水平大致呈正相关,经济水平长期在低水平上缓慢发展是地区人口过疏的根本原因,人去房空导致的村容景观破败影响新农村建设并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大量精壮劳动力的流失冲击了农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生态脆弱区 人口过疏化 农村聚落 房屋闲置人口流失 聚落景观 中国北方
下载PDF
太仆寺旗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的动态模拟 被引量:70
10
作者 邓祥征 刘纪远 +1 位作者 战金艳 赵涛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本文以太仆寺旗为研究区 ,通过将土地利用驱动因子分解为稳定少动控制因子、年际变动影响因子与社会经济驱动因子 ,求解了太仆寺旗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作用系数矩阵 ,揭示了不同类型因子驱动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与强度。在此基础上 ,以C... 本文以太仆寺旗为研究区 ,通过将土地利用驱动因子分解为稳定少动控制因子、年际变动影响因子与社会经济驱动因子 ,求解了太仆寺旗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作用系数矩阵 ,揭示了不同类型因子驱动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与强度。在此基础上 ,以CLUE S模型为框架 ,构建了太仆寺旗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模拟模型 ,通过集成基于太仆寺旗土地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获取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因子信息 ,动态模拟了太仆寺旗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模式 ,进行了参考模式、生态模式与经济模式下的情景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时空格局 CLUE—S模型 情景分析 农牧交错带 太仆寺旗
下载PDF
内蒙古半农半牧区农户生计资产与生计方式研究——以科右中旗双榆树嘎查为例 被引量:18
11
作者 斯琴朝克图 房艳刚 +1 位作者 王晗 徐凯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95-1103,共9页
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采用统计分析和深度访谈法,将研究区293户农户按生计活动类型划为牧户(牛户、羊户、牛羊户和马户)、种植户和非农户,并按农户生计资产总值进一步划为高、中、低3个等级类型,进而分析了不同类型和不同等级农户的生计... 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采用统计分析和深度访谈法,将研究区293户农户按生计活动类型划为牧户(牛户、羊户、牛羊户和马户)、种植户和非农户,并按农户生计资产总值进一步划为高、中、低3个等级类型,进而分析了不同类型和不同等级农户的生计资产与生计活动及方式的依存关系。研究发现:各类农户的生计资产均值差距明显,牧户最高,为0.37,种植户为0.25,非农户为0.21;牧户的劳动力、草场、牲畜、现金、贷款等资产均值最高,种植户的农机和耕地资产均值最高,非农户的社会资产均值最高。目前,半农半牧区的农户仍然以旱作种植业和草地畜牧业为主要生计,但农牧业生产均面临较大的资源环境压力;非农户只占15.3%,且面临非农就业机会不足、个人技能缺失、语言障碍和务农时间与用工季节的冲突。最后,提出了提高农户收入和改善农户生计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类型 生计资产 生计方式 双榆树嘎查 半农半牧区 内蒙古
下载PDF
14个紫花苜蓿品种在农牧交错区的生长特征及品质 被引量:7
12
作者 卜耀军 徐伟洲 +4 位作者 李强 彭阿红 刘翠英 乔楠 张楠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38-1445,共8页
通过比较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干物质质量分数和营养品质,筛选出适合陕北农牧交错区种植的品种。在田间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对14个紫花苜蓿品种的株高、干物质产量和营养品质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金皇后’、‘WL319HQ’结实期株高... 通过比较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干物质质量分数和营养品质,筛选出适合陕北农牧交错区种植的品种。在田间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对14个紫花苜蓿品种的株高、干物质产量和营养品质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金皇后’、‘WL319HQ’结实期株高显著高于其他供试品种,表明其生长速度和生长能力高于其他品种;‘金皇后’和‘中草5号’总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陕北’;14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粗蛋白质量分数均大于17.0%,表明其均能达到一级牧草标准,且‘陕北’的相对饲喂价值均低于其余13个引进苜蓿品种。综上表明,‘金皇后’‘皇后’‘中草5号’‘甘农3号’等紫花苜蓿品种均具有在陕北农牧交错区推广种植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苜蓿 综合评价
下载PDF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裘国旺 赵艳霞 王石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50-51,共2页
本文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自然条件及气候条件入手 ,分析了气候变化及人为因素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影响 ,提出了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气候变化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草地气候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4
14
作者 孙淼 徐柱 柳剑丽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85-1090,共6页
本研究以太仆寺旗为例,利用1979-2009年的气候数据,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区气候变化趋势,并结合Miami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研究草地气候生产力对不同气候变化情景的响应。结果表明,近30年来,太仆寺旗年平均气温增温趋势明显(每1... 本研究以太仆寺旗为例,利用1979-2009年的气候数据,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区气候变化趋势,并结合Miami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研究草地气候生产力对不同气候变化情景的响应。结果表明,近30年来,太仆寺旗年平均气温增温趋势明显(每10年0.62℃),四季平均气温均有显著上升,以冬季升温最明显(每10年0.84℃);年降水量有下降趋势(每10年5.3 mm),但趋势不明显;综合考虑水热因子的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更能够反映草地气候生产力的变化趋势,与温度相比,降水是影响草地生产力的关键因子;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暖湿型"气候可提高草地气候生产力,变化幅度为8.3%~16.7%,假如未来气候向"暖干型"发展,草地气候生产力的变化为-4.8%~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气候变化 草地气候生产力 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牧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过程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为例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富 海春兴 +2 位作者 郝润梅 其其格 张修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2008年第1期111-115,119,共6页
农牧交错带牧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关系到农牧交错带草原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1997-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运用土地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模型,对其... 农牧交错带牧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关系到农牧交错带草原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1997-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运用土地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模型,对其近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四子王旗大部分土地类型面积发生了变化;旱地的减少量最大,减少了56 445.4 hm2,未成林造林地的增加量最大,增加了77 287.1 hm2,菜地的年平均变化率最大,年增加率达39.59%,人工草地、独立工矿用地、荒草地均有所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逐年上升,说明四子王旗土地利用系统日趋无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牧区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力影响的诊断分析-以定西县为例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李广 黄高宝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4-107,共4页
根据北方农牧交错带(定西县1970-2000年)的气候资料,分析了该地区30年来气候变化周期、趋势及其农作物气候生产力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气温有上升而降水呈减少的态势,并且都具有7年的准周期,预计在下一个周期平均气温可能会增加到7.88... 根据北方农牧交错带(定西县1970-2000年)的气候资料,分析了该地区30年来气候变化周期、趋势及其农作物气候生产力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气温有上升而降水呈减少的态势,并且都具有7年的准周期,预计在下一个周期平均气温可能会增加到7.88℃,而降水将减少到377.7mm。在温度升高而降水不变的情景下,温度每升高1℃,农作物生产潜力增加69kg/hm2.a;相反情况下,降水每减少1mm,生产潜力减少9.7kg/hm2.a。研究农牧交错复合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及农作物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且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气候变化 农作物生产力 诊断分析
下载PDF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多情景分析——以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为例 被引量:27
17
作者 邓祥征 刘纪远 +2 位作者 战金艳 庄大方 赵涛 《地球信息科学》 CSCD 2004年第1期81-88,F002,共9页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情景分析涉及到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诸多因素,引起了目前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论文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与CLUE-S模型的理论框架,构建了太仆寺旗土地利用变化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时空变化模拟模型,通过对太仆寺旗土...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情景分析涉及到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诸多因素,引起了目前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论文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与CLUE-S模型的理论框架,构建了太仆寺旗土地利用变化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时空变化模拟模型,通过对太仆寺旗土地利用变化的情景设计,实现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多情景分析。研究表明,太仆寺旗在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农牧业生产发展等宏观背景下,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诸驱动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处于一个动态变化过程之中。不同的模式下,各用地类型间的竞争导致区域土地利用演替的差异较大,但参考模式、生态模式与经济模式的设计及其模拟出的土地利用变化情景,都显示出太仆寺旗县城东北部和西北部的未利用土地的集中分布区将成为未来近20年时间内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牧交错带 系统动力学 内蒙古自治区 CLUE-S 模型理论
下载PDF
青藏高原牧区典型家庭牧场选择方法研究——以甘肃省玛曲县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花立民 周建伟 +2 位作者 焦婷 蒲小鹏 王巧玲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70-1175,共6页
青藏高原草原牧区典型家庭牧场选择对牧区畜牧业科研成果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以甘肃省玛曲县20户家庭牧场为基础,以户均草地面积、家畜数量、经济收入和支出4个因素作为典型牧户的选择依据,并分别对以生产资料为依据的典型家庭牧场、以... 青藏高原草原牧区典型家庭牧场选择对牧区畜牧业科研成果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以甘肃省玛曲县20户家庭牧场为基础,以户均草地面积、家畜数量、经济收入和支出4个因素作为典型牧户的选择依据,并分别对以生产资料为依据的典型家庭牧场、以经营水平为依据的典型家庭牧场和以生产资料和经营水平综合的典型家庭牧场进行了分析,选出牧户2、12、13和19为研究区典型家庭牧场,其户均草地面积、家畜数量、经济收入和支出分别为195.0hm2、452.5羊单位、5.08万元和4.18万元。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家庭牧场能代表调查区多数家庭牧场草畜生产经营状况和牧民生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牧区 典型家庭牧场 选择方法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界线变迁区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 被引量:36
19
作者 刘军会 高吉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6-82,F0004,共8页
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的边缘交汇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和人为干扰响应较为敏感的地段。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影响下,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位置和界线不断变迁,界线变迁区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也处于快速的变化之中。该文... 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的边缘交汇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和人为干扰响应较为敏感的地段。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影响下,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位置和界线不断变迁,界线变迁区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也处于快速的变化之中。该文基于气象和土地利用数据,利用遥感、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界定了北方农牧交错带及界线变迁区的地理位置,并分析了1986-2000年界线变迁区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西北界、东南界缓冲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不同地类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存在明显区域差异;(2)西北界、东南界缓冲区景观重心迁移的距离和方向、景观格局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牧交错带 界线变迁区 土地利用 遥感 GIS技术 景观格局 Fragstats3.3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尺度效应分析 被引量:26
20
作者 邓祥征 战金艳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4-68,共5页
"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是对面积数据进行空间统计分析时不可回避的问题。该文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为契机,探讨了由于"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的存在而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中的尺度效... "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是对面积数据进行空间统计分析时不可回避的问题。该文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为契机,探讨了由于"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的存在而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中的尺度效应问题。通过构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探究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反映驱动因子与土地利用变化(耕地扩张与草地收缩)关系的ExponentBeta系数随研究尺度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反映了在研究土地利用驱动力时进行多尺度分析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可塑性面积单元 尺度效应 驱动力 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