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homology analysis of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sequence of ribosomal DNA in common dermatophytes
1
作者 QIANG WANG ZHAO HUI JI +6 位作者 HOU MIN LI LI JUAN ZHANG WEI LIU ZHE WAN XIAO HONG WANG DUAN LI WANG RUO YU LI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2006年第2期110-116,共7页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sequences of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including the 5.8 S ribosomal DNA (rDNA) of common dermatophytes, so as to obtain a rapid and accurate method to identify the species of d...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sequences of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including the 5.8 S ribosomal DNA (rDNA) of common dermatophytes, so as to obtain a rapid and accurate method to identify the species of dermatophytes and to establish the phylogenetic tree of these species to understand their relationship, 16 strains of dermatophytes were collected and preliminarily identified by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General primers for fungi ITS1 and ITS4 were used to amplify the ITS rDNA of each strains with PCR. The PCR products after purification were sequenced directly and were analyzed through internet. In the results, 11 strains were identified by means of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mong which 5 strains were Trichophyton, 5 strains were Microsporum and 1 was Epidermophytoa,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by molecular biology. In the 5 unidentifiable strains, 1 strain was proved to be Chrysosporium by molecular biology. These strains studied could be divided into 3 different classes as indicated in the analysis of the phylogenetic tree of the sequences in ITS, which we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m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It is evident from the above observations that the molecular method of analysis on the ITS sequences is a rapid, highly sensitive and accurate approach for the detection of dematophyte species, however, it still exhibits some limitations needing the supplementation with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rmatophyt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sequence identification Phylogenetic tree
下载PDF
Screening of the Gene for Chlorella Ident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oil-producing Microalgae 被引量:2
2
作者 何茹 刘君寒 +1 位作者 王士安 李福利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1年第6期795-798,共4页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elect suitable gene for Chlorella identification and to identify the oil-producing microalgae.[Method] Four candidate gene sequences,the nuclear genomic rDNA of the 18S rRNA gene,internal t...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elect suitable gene for Chlorella identification and to identify the oil-producing microalgae.[Method] Four candidate gene sequences,the nuclear genomic rDNA of the 18S rRNA gene,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Ⅱ(ITS Ⅱ)and the chloroplast rbcL gene,were selected for Chlorella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Through these four candidate genes,the genetic variability and distinguish ability between intra-species and inter-species was analyzed to choose the right genes for identification of the high oil-content Chlorella.On this basis,application of these gene segments were classified and identified for five fresh-water isolated Chlorella,which oil-content is more than 30%.[Result] ITS gene was a suitable gene because of its high variation and short fragment length,meanwhile its genetic distance intra-species(0.439 6±0.135 9)was larger than inter-species(0.045 7±0.084 3).Its sequence length varied between different species whereas highly conserved in the same species.By the application of ITS sequences,respectively,five high oil-content stains were identified as one C.vulgaris,two strains of C.sorokiniana and two strains of algae Chlorella sp.[Conclusion] This study had provided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identification gene pool of Chlorel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producing microalgae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18S rRNA gene Genetic distance
下载PDF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guided multiplex PCR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of Convolvulus prostratus and Evolvulus alsinoides
3
作者 Sonal Sharma Neeta Shrivastava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3期253-258,共6页
Shankhpushpi is a reputed drug from an Indian system of medicine for treating mental disorders and enhancing memory. Two herbs, namely Convolvulus prostratus Forssk. and Evolvulus alsinoides(L.) L., are commonly known... Shankhpushpi is a reputed drug from an Indian system of medicine for treating mental disorders and enhancing memory. Two herbs, namely Convolvulus prostratus Forssk. and Evolvulus alsinoides(L.) L., are commonly known as Shankhpushpi. Ambiguous vernacular identity can affect the scientific validity of the Shankpushpi-based herbal drug therapy. In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a novel and sensitive multiplex PCR method based on polymorphism in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 region was developed to establish the molecular identity of C. prostratus and E. alsinoides. DNA was isolated and the ITS region was amplified, sequenced and assembled. Sequences were aligned to identify variable nucleotides in order to develop plant-specific primers. Primers were validated in singleplex reactions and eventually a multiplex assay was developed. This assay was tested for sensitivity and validated by amplifying DNA isolated from the simulated blended powdered plant material. Primers developed for C. prostratus resulted into a 200 bp amplicon and 596 bp for E. alsinoides. The assay was found to be sensitive enough for amplification of low quantities of DNA. The method can detect 10% of the mixing of plants with each other in blended material. This PCR assay can be used for rapid botanical identification of Shankhpushpi plant materials and will improve evidence-based herbal drug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Shankhpushpi BOTANICAL identification ADULTERATION Substitution HERBAL drugs DNA BARCODING
原文传递
黑龙江省扶余市麦穗鱼舌状绦虫裂头蚴的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4
作者 陈秀琴 邱阳元 +4 位作者 郑敏 林甦 江斌 王劭 黄梅清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4-80,共7页
为鉴定从黑龙江省扶余市麦穗鱼腹腔内收集的绦虫裂头蚴的种类,本试验采用PCR方法分别对其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运用DNASTAR软件的MegAlign程序分析核苷酸同源性,采用邻... 为鉴定从黑龙江省扶余市麦穗鱼腹腔内收集的绦虫裂头蚴的种类,本试验采用PCR方法分别对其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运用DNASTAR软件的MegAlign程序分析核苷酸同源性,采用邻接法构建基于ITS和COⅠ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以此分析分离虫株种内与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各分离虫株的ITS1和ITS2基因与舌状绦虫(AY121751)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8.8%~100%和99.6%~99.7%;各分离虫株的COⅠ基因与肠舌状绦虫(EU241273)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1.2%~94.7%。基于ITS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舌状绦虫和双线绦虫的ITS序列具有高度的保守性,ITS区域可能不适宜作为区分舌状绦虫属内部种类的可靠分子标记。基于COⅠ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分离虫株与土耳其、俄罗斯和欧洲的肠舌状绦虫分离株进化关系最近。根据序列同源性和COⅠ基因进化树结果,初步将本试验所分离虫株鉴定为肠舌状绦虫。结果表明,COⅠ基因更适合于舌状绦虫属种类的鉴别。本试验为舌状绦虫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状绦虫 分子鉴定 系统发育分析 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 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
下载PDF
基于ITS基因序列的羊源食道口线虫PCR检测方法建立及应用
5
作者 刘天缘 要慧中 +2 位作者 周璐露 康煜坤 林青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2-56,共5页
为了能对羊源食道口线虫病进行特异性诊断,基于食道口线虫ITS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食道口线虫的特异性PCR检测方法,对其特异性、敏感性以及在临床羊粪便样本中食道口线虫虫卵的检测效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在对食道口线虫、仰口... 为了能对羊源食道口线虫病进行特异性诊断,基于食道口线虫ITS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食道口线虫的特异性PCR检测方法,对其特异性、敏感性以及在临床羊粪便样本中食道口线虫虫卵的检测效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在对食道口线虫、仰口线虫、毛尾线虫、捻转血矛线虫等9种线虫的阳性DNA模板进行扩增时,只有在食道口线虫DNA阳性模板中扩增出650 bp的目的条带,而在其他线虫的DNA模板中无条带出现;将食道口线虫原始质粒模板进行10倍梯度稀释后进行敏感性检测,该PCR最低检出浓度为90 copies/μL;利用所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对临床200份羊粪便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检出食道口线虫的阳性率为32%,高于显微镜镜检的阳性检测结果(阳性率为31%),但二者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该研究所建立的食道口线虫PCR检测方法能够特异性地检测食道口线虫及其虫卵的阳性DNA样本,且敏感性良好,该方法为食道口线虫的种类鉴别以及食道口线虫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道口线虫 内转录间隔区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茅莓鉴别与空心莓组ITS序列分析
6
作者 卢昌华 石锦秀 +2 位作者 唐耿秋 陈章 张鑫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11期67-74,共8页
目的:通过对茅莓(Rubus parvifolius L.)的鉴别,为茅莓的开发利用,质量标准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性状鉴定、显微鉴定、薄层色谱鉴定及分子鉴定进行研究,对空心组植物ITS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茅莓根和茎均有草酸钙簇晶、草酸钙方... 目的:通过对茅莓(Rubus parvifolius L.)的鉴别,为茅莓的开发利用,质量标准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性状鉴定、显微鉴定、薄层色谱鉴定及分子鉴定进行研究,对空心组植物ITS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茅莓根和茎均有草酸钙簇晶、草酸钙方晶和具缘纹孔导管;叶中有两种非腺毛,一种棒状腺毛。薄层色谱可以有效鉴别茅莓。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可以将52种空心莓组植物区分,得到与传统分类不同的分组,遗传距离推测绒毛叶亚组和柔毛叶亚组可能为其他亚组的祖先。结论:该结果可为茅莓及其同组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莓 性状鉴别 显微鉴别 薄层色谱鉴别 空心莓组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序列
下载PDF
广西山药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与ITS序列分析 被引量:41
7
作者 朱桂宁 蔡健和 +2 位作者 胡春锦 韦本辉 黄福新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72-577,共6页
本文对山药炭疽病在广西的危害、症状特点以及病原菌的鉴定进行了研究。2005年从广西5个病区采集的25个标样均分离到类似的分离物,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并结合其rDNA-ITS区域的序列分析,将广西山药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胶孢炭... 本文对山药炭疽病在广西的危害、症状特点以及病原菌的鉴定进行了研究。2005年从广西5个病区采集的25个标样均分离到类似的分离物,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并结合其rDNA-ITS区域的序列分析,将广西山药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药 炭疽病 rDNA—ITS序列 鉴定
下载PDF
真菌rDNA的特点及在外生菌根菌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58
8
作者 林晓民 李振岐 王少先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0-125,共6页
核糖体DNA(rDNA)是真菌基因组中的一类中度或高度重复序列,每一重复单位包括高度保守、中度保守和不保守三类区段,在真菌的系统发育分析和分类鉴定中,rDNA是很重要的靶序列。本文主要评述了真菌rDNA的结构特点及应用,特别是内转录间隔区... 核糖体DNA(rDNA)是真菌基因组中的一类中度或高度重复序列,每一重复单位包括高度保守、中度保守和不保守三类区段,在真菌的系统发育分析和分类鉴定中,rDNA是很重要的靶序列。本文主要评述了真菌rDNA的结构特点及应用,特别是内转录间隔区(ITS)在外生菌根菌鉴定上的应用,并对一些名词概念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生菌根菌 RDNA 真菌 应用 定中 高度重复序列 系统发育分析 内转录间隔区 结构特点 基因组 核糖体 靶序列
下载PDF
甘蔗斑茅杂交后代BC_1的染色体核型及染色体遗传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邓祖湖 赖丽萍 +2 位作者 林炜乐 符成 林彦铨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61-566,共6页
对甘蔗斑茅杂种BC1后代崖城01-21和崖城01-36进行内转录间隔(ITS)鉴定和染色体计数与核型分析,探讨甘蔗斑茅杂交后代的染色体遗传行为.结果表明,崖城01-21的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04=100m+4 sm(4SAT),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的长度比为4... 对甘蔗斑茅杂种BC1后代崖城01-21和崖城01-36进行内转录间隔(ITS)鉴定和染色体计数与核型分析,探讨甘蔗斑茅杂交后代的染色体遗传行为.结果表明,崖城01-21的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04=100m+4 sm(4SAT),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的长度比为4.25,平均臂比1.35,染色体属2C型,分子鉴定结合细胞学研究表明其为斑茅的真实后代,其染色体遗传为n+n;崖城01-36经ITS鉴定为真实杂种,其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32=130m+2 sm,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的长度比为3.94,平均臂比1.27,染色体属2B型,结合其性状的进展,推断亲本向其传递染色体可能以2n+n的方式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茅 甘蔗 ITS鉴定 核型分析 染色体遗传行为
下载PDF
利用松茸ITS特异性引物对松茸分离物进行鉴定 被引量:13
10
作者 沙涛 丁骅孙 +3 位作者 张汉波 王敏艳 程立忠 赵之伟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4-528,共5页
利用一对ITS通用引物 (ITS4 ITS5 )和一对松茸物ITS特异性引物 (TMF TMR)对来源于云南省不同地区的 6个松茸 (Tricholomamatsutake)子实体及其 6株分离物 ,3个假松茸(Tricholomabakamatsutake)子实体及其 3株分离物、侧耳 (Pleurotusos... 利用一对ITS通用引物 (ITS4 ITS5 )和一对松茸物ITS特异性引物 (TMF TMR)对来源于云南省不同地区的 6个松茸 (Tricholomamatsutake)子实体及其 6株分离物 ,3个假松茸(Tricholomabakamatsutake)子实体及其 3株分离物、侧耳 (Pleurotusostreatus)、金针菇 (Flam mulinavelutipes)和双孢蘑菇 (Agaricusbisporus)的子实体进行了PCR扩增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结果表明ITS4 ITS5能将所有的样品扩增 ,并得到 6 0 0bp左右的DNA扩增条带 ,TMF TMR扩增时 ,只有松茸子实体及其对应分离物有扩增条带 ,DNA片段大小在 5 0 0bp左右。进一步对松茸子实体 (TG2 5 )及其分离物 (TM2 5 112 2 )进行ITS序列测定表明两者的DNA同源性为 10 0 % ,从而证明所分离到的 6个菌株确为松茸的纯培养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茸 子实体 分离物 ITS DNA片段 云南
下载PDF
帘蛤科贝类r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14
11
作者 程汉良 夏德全 +3 位作者 吴婷婷 孟学平 吉红九 董志国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02-710,共9页
根据18SrDNA、5.8SrDNA和28SrDNA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了文蛤(MeretrixmeretrixL.)、青蛤(CyclinasinensisG.)、硬壳蛤(MercenariamercenariaL.)和江户布目蛤(ProtothacajedoensisL.)4种帘蛤科贝类的第一内转... 根据18SrDNA、5.8SrDNA和28SrDNA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了文蛤(MeretrixmeretrixL.)、青蛤(CyclinasinensisG.)、硬壳蛤(MercenariamercenariaL.)和江户布目蛤(ProtothacajedoensisL.)4种帘蛤科贝类的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TS1)和第二内转录间隔区(ITS2)序列,并进行了测序。结果表明,文蛤、青蛤、硬壳蛤和江户布目蛤的ITS1扩增产物大小分别为978bp、663bp、757bp和942bp,GC含量分别为61.55%、60.78%、62.48%和64.86%~64.97%,其中ITS1序列长度分别为900bp、585bp、679bp和864bp,是迄今已报道双壳贝类中变化范围最大的,GC含量分别为61.67%、61.03%、63.03%和65.51%~65.62%,江户布目蛤种内ITS1序列有个体差异;ITS2扩增产物大小分别为644bp、618~620bp、593bp和513~514bp,GC含量分别为61.18%、61.29%~61.81%、62.73%和61.48%~61.60%,其中ITS2序列长度分别为412bp、386~388bp、361bp和281~282bp,GC含量分别为65.29%、65.21%~66.06%、67.87%和67.38%~67.62%,青蛤和江户布目蛤种内ITS2序列有个体差异。4种蛤ITS1和ITS2序列种间差异很大,有明显的长度多态性,ITS2种间序列相似度73.0%~89.1%,与ITS1的种间序列相似度48.7%~81.5%相比略高。此外,在4种蛤ITS1和ITS2序列中各发现2个与rRNA加工有关的保守区。通过对ITS1和ITS2序列的组装获得了4种蛤5.8SrRNA基因完整序列,序列长度都是157bp,GC含量57.96%~58.60%,4种蛤5.8SrRNA基因相对保守,种间序列差异度0-6.0%,共有10个变异位点,其中转换4处,颠换6处,硬壳蛤和江户布目蛤5.8SrRNA基因序列完全相同。以ITS2序列(包含5.8SrRNA和28SrRNA基因部分序列)为标记,调用北极蛤科的Arcticaislandica相应序列数据作外群,构建了帘蛤科贝类的系统发育树,其拓扑结构显示江户布目蛤与硬壳蛤亲缘关系最近,青蛤与其他3物种的亲缘关系最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帘蛤科 核糖体DNA 内转录间隔区 5.8S RRNA基因 系统发育分析 物种鉴定
下载PDF
百合枯萎病病原鉴定与ITS序列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杨秀梅 王继华 +3 位作者 王丽花 吴学尉 彭绿春 瞿素萍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914-1916,共3页
对从百合枯萎病病株上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致病性以及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在PD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白色绒毛状,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克隆分析菌株的核糖体DNA-ITS区域序列,分离菌... 对从百合枯萎病病株上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致病性以及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在PD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白色绒毛状,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克隆分析菌株的核糖体DNA-ITS区域序列,分离菌与GenBank中尖孢镰刀菌的ITS序列同源性最高达99.8%,仅有1个碱基的差异,进一步证实嵩明百合种植基地百合枯萎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 枯萎病 rDNA-ITS序列 鉴定
下载PDF
中缅边境地区部分传疟按蚊蚊种的形态学及分子鉴定 被引量:5
13
作者 钟敏 王英 +2 位作者 付蒙颖 于莎莎 赵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2432-2436,共5页
目的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2序列扩增分析对中缅边境地区部分按蚊进行蚊种鉴定,分析其传疟潜力。方法从中缅边境地区采集部分按蚊标本,首先根据其形态学特征进行蚊种鉴定;然后提取基因组DNA,进行ITS2区段PCR扩增和测序;通过NCBI Blast分... 目的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2序列扩增分析对中缅边境地区部分按蚊进行蚊种鉴定,分析其传疟潜力。方法从中缅边境地区采集部分按蚊标本,首先根据其形态学特征进行蚊种鉴定;然后提取基因组DNA,进行ITS2区段PCR扩增和测序;通过NCBI Blast分析所测序列与Gen Bank中不同按蚊的序列同源性;最后利用MEGA5软件将测序结果与Gen Bank中其他按蚊的ITS2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综合以上形态学特征和分子鉴定结果,确定按蚊种类,分析其传疟潜力。结果经形态学鉴定为微小按蚊、带足按蚊及可赫按蚊的ITS2序列分别为506、575 bp和517 bp。BLAST结果提示,根据ITS2序列进行的按蚊蚊种分子鉴定结果均与之前的形态学鉴定一致。通过与Gen Bank中其他按蚊的ITS2序列进行比对,系统进化树显示捕获的微小按蚊、带足按蚊及可赫按蚊分别形成单独的支系。结论本研究综合利用传统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明确了中缅边境地区部分按蚊蚊种为微小按蚊、带足按蚊及可赫按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按蚊 蚊种鉴定 形态学 ITS2 疟疾
下载PDF
rDNA-ITS序列分析在真菌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37
14
作者 燕勇 李卫平 +3 位作者 高雯洁 沈志英 王恒辉 陈黎霞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8年第10期1958-1961,共4页
目的:通过对3株真菌的rDNA-ITS序列进行分析,以探讨、说明基于核糖体RNA基因(即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多态性的序列分析(rDNA-ITS序列分析)在真菌鉴定中的应用。方法:通过PCR扩增与测序的方法测得待检... 目的:通过对3株真菌的rDNA-ITS序列进行分析,以探讨、说明基于核糖体RNA基因(即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多态性的序列分析(rDNA-ITS序列分析)在真菌鉴定中的应用。方法:通过PCR扩增与测序的方法测得待检真菌菌株的rDNA-ITS序列,从GENBANK获取相似序列,使用BLAST和DNAMAN工具对rDNA-ITS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1号真菌菌株与Xylariales sp.LM40(属炭角菌目)同源性高,但尚不能鉴定到具体的属、种;2号真菌菌株可鉴定到种,为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3号真菌菌株可鉴定到种内组水平,为近平滑假丝酵母III组(最新命名为Candida metapsilosis)。结论:相对于传统的真菌形态学鉴定方法,rDNA-ITS序列分析用于真菌鉴定更客观、省时、简便、快速,但目前也存在一定的应用限制(受基因库的完善程度、高度同源性序列的多少以及具体物种ITS区的可变程度等影响)并不能鉴定出所有真菌,宜与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相结合用于真菌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DNA 内转录间隔区(ITS) PCR 测序 真菌 鉴定
下载PDF
龙眼属rDNA的ITS序列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姜帆 高慧颖 +1 位作者 陈秀萍 郑少泉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2-268,共7页
为了讨论龙眼属(Dimocarpus Lour.)的遗传多样性及鉴别技术,运用克隆测序法测定了主产区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品种及其近缘种龙荔[Dimocarpus confinis(Howet Ho)H.S.Lo.]的核糖体DNA中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包括ITS1,5.8S... 为了讨论龙眼属(Dimocarpus Lour.)的遗传多样性及鉴别技术,运用克隆测序法测定了主产区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品种及其近缘种龙荔[Dimocarpus confinis(Howet Ho)H.S.Lo.]的核糖体DNA中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包括ITS1,5.8S和ITS2)。结果表明,龙眼及其近缘种龙荔的ITS区序列的长度范围为618~646 bp,长度变异为28 bp;其中,ITS1和ITS2的长度范围分别为227~235 bp和227~247 bp。龙眼品种间ITS序列变异位点比较丰富,通过单个或组合变异位点可以作为特异位点用于品种之间的鉴别。龙荔的ITS序列变异较大,在609处插入一个19个碱基的片段;系统发育树也表明龙荔自为一单树系,为其是龙眼近缘种提供了新的分子证据。结果还表明龙眼果实香味、流汁程度和质地与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现较多品种的吻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眼 ITS 分子鉴别
下载PDF
应用rDNA ITS测序检测海南岛条件致病性真菌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华民 Hong Guo +3 位作者 王英 陈锦龙 詹志农 林英姿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1-3,5,共4页
目的:应用内转录间隔区(ITS)引物建立一种较为敏感、特异检测和鉴定条件致病性真菌的方法,为进一步鉴定不同真菌的种、型的亲缘关系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用常规的真菌检验方法对76份口腔标本做初步鉴定,采用通用引物ITS1、ITS4对... 目的:应用内转录间隔区(ITS)引物建立一种较为敏感、特异检测和鉴定条件致病性真菌的方法,为进一步鉴定不同真菌的种、型的亲缘关系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用常规的真菌检验方法对76份口腔标本做初步鉴定,采用通用引物ITS1、ITS4对可疑真菌菌悬液进行PCR扩增,PCR扩增产物纯化、DNA测序,做序列比对分析。结果:ITS-PCR扩增出种特异的DNA条带,检测菌株76株,DNA测序鉴定出白假丝酵母菌53株(69.7%),其他真菌23株(30.3%)。结论:采用ITS引物测序法,可准确地检测出不同种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并为进一步鉴定菌株的变异性,发现亚种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内转录间隔区 聚合酶链反应 海南省
下载PDF
rDNA-ITS序列分析对临床少见丝状真菌鉴定作用的评估 被引量:11
17
作者 郑冰 应春妹 +2 位作者 汪雅萍 叶杨芹 张灏旻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648-652,共5页
目的评价内转录间隔区(ITS)的多态性序列分析(rDNA-ITS序列分析)对临床少见丝状真菌的鉴定作用,以形态学鉴定方法加以补充验证。方法将3株待检真菌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基因测序方法分析rDNA-ITS序列,从GenBank获取相似序列,使用... 目的评价内转录间隔区(ITS)的多态性序列分析(rDNA-ITS序列分析)对临床少见丝状真菌的鉴定作用,以形态学鉴定方法加以补充验证。方法将3株待检真菌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基因测序方法分析rDNA-ITS序列,从GenBank获取相似序列,使用BLAST工具对rDNA-ITS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利用GenBank中的系统发育软件自动生成系统,构建系统发育树,根据系统发育树并结合对比指标确定距离与同源性均有较大鉴定意义的对比序列,并与真菌ITS1、ITS2、26S rDNA D1/D2片段的序列分析结果及形态学鉴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株菌株能通过rDNA-ITS序列分析的方法鉴定到种,另1株由于相似序列较多,需要形态学方法加以配合鉴定。rDNA-ITS序列分析相对真菌ITS1、ITS2、26S rDNA D1/D2片段有更好的真菌鉴定作用。结论相对于传统形态学方法,利用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丝状真菌不受检验人员经验水平影响,较为客观,同时由于其包含的信息量相对丰富,因此,较其他靶序列具有更好的真菌鉴定作用。但该方法也存在一定局限,因此,仍需结合形态学方法进行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转录间隔区 基因测序 丝状真菌 形态学鉴定
下载PDF
基于rDNA ITS序列分析的桑黄真菌菌株分子鉴定 被引量:10
18
作者 谢丽源 张勇 +3 位作者 邓科君 彭卫红 甘炳成 李洪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82-186,共5页
对6份桑黄真菌菌株的rDNA ITS区段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特征比较分析,并与GenBank中获得的桑黄基源物种相关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进一步将从GenBank检索获得的桑黄基源物种的ITS序列、复合外组ITS序列连同6份桑黄菌ITS序列一起作系统发育... 对6份桑黄真菌菌株的rDNA ITS区段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特征比较分析,并与GenBank中获得的桑黄基源物种相关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进一步将从GenBank检索获得的桑黄基源物种的ITS序列、复合外组ITS序列连同6份桑黄菌ITS序列一起作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Sh-03、04、05、06与Phellinus linteus亲缘关系最近,Sh-01与Phellinus baumii亲缘关系最近,Sh-02与Phellinus baumii、Phellinus linteus、Phellinus igniarius的亲缘关系相差甚远,为一错误菌种。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可以提供一种准确可靠且简单易行的桑黄真菌分子鉴定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黄 PHELLINUS baumii PHELLINUS linteus PHELLINUS igniarius RDNA ITS 分子鉴定
下载PDF
火龙果炭疽病病原鉴定与ITS序列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郑伟 王彬 +1 位作者 彭丽娟 李兴忠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970-1973,共4页
为对火龙果炭疽病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从火龙果炭疽病病株上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致病性以及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引起火龙果炭疽病的炭疽菌有2种,一种分生孢子为镰刀形,该菌在PDA培养基上PDA培养基上菌落生... 为对火龙果炭疽病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从火龙果炭疽病病株上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致病性以及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引起火龙果炭疽病的炭疽菌有2种,一种分生孢子为镰刀形,该菌在PDA培养基上PDA培养基上菌落生长圆形,呈莲花状;另一种分生孢子为椭圆形,PDA培养基上菌落生长圆形。克隆分析菌株的核糖体DNA.ITS区域序列,弯孢病原菌与C.truncatum的菌株同源性高达100%,直孢病原菌与C.gloeosporioides的菌株同源性高达100%,结合形态学鉴定引起火龙果炭疽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的C.truncatum和C.gloeosporioi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 炭疽病 rDNA-ITS序列 鉴定
下载PDF
药用真菌桑黄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伟科 宋吉玲 +4 位作者 巫优良 闫静 陆娜 袁卫东 陈观平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7-314,共8页
通过对不同来源的桑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后续桑黄种质资源的研究、开发及利用提供参考。采用r DNA ITS序列分析技术,对收集到的国内22个桑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依据r DNA ITS序列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 通过对不同来源的桑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后续桑黄种质资源的研究、开发及利用提供参考。采用r DNA ITS序列分析技术,对收集到的国内22个桑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依据r DNA ITS序列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收集到的桑黄菌株明确聚为3个独立类群,且3个类群的桑黄真菌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通过BLAST分析,成功鉴定出3类桑黄种质分别为: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杨树桑黄(Fuscoporia gilva)及丁香桑黄(Inonotus baumii)。不同来源的桑黄菌株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种间遗传趋异度显著高于种内。本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准确可靠且简单易行的桑黄真菌分子鉴定技术,可明确各桑黄真菌的种属来源及遗传结构组成,为桑黄真菌的进一步研究及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黄 rDNAITS 分子鉴定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