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守森 章翔 +4 位作者 张发惠 王如密 荆俊杰 郑和平 张锡增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7期315-317,共3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解剖特征及其手术意义。方法在30侧尸体标本上观察该间隙的显微解剖。结果该间隙狭小、深在,血管多,90%呈三角形,A1段为前下边,M1段为外下边,前穿质为上边。10%呈四边形,视交叉或视束构成其内侧边。间隙内...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解剖特征及其手术意义。方法在30侧尸体标本上观察该间隙的显微解剖。结果该间隙狭小、深在,血管多,90%呈三角形,A1段为前下边,M1段为外下边,前穿质为上边。10%呈四边形,视交叉或视束构成其内侧边。间隙内常有Heubner回返动脉和大脑中深静脉等走行,经间隙可见下方的诸多小血管。结论在至少1/3的间隙内容易展开显微操作,多数需慎重处理间隙内的小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 显微解剖 外科 解剖特征 手术
下载PDF
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解剖及其在鞍区大型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宏毅 邹元杰 +4 位作者 张岩松 常义 张锐 吕著海 刘翔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10-412,F0002,共4页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结构及其在鞍区大型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8侧尸体头上采用翼点入路观察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显微结构;并对磁共振诊断为大型垂体瘤7例及颅咽管瘤4例者,采取翼点入路、联合应用颈内动脉分叉上间...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结构及其在鞍区大型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8侧尸体头上采用翼点入路观察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显微结构;并对磁共振诊断为大型垂体瘤7例及颅咽管瘤4例者,采取翼点入路、联合应用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及颅底第1 ̄4间隙,行瘤内减压、逐步切除肿瘤。结果: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由大脑前动脉的A1段、大脑中动脉的M1段及前穿质围成,是一个狭小的组织间隙,内有Heubner等穿支动脉通过;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被瘤体扩大并可见肿瘤壁,经此间隙可分离、切除肿瘤上部,最终肿瘤全切5例、次全切3例、大部切除3例。视力改善10例、失明1例。一过性尿崩5例、需要长期药物控制2例。结论: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应用可增加肿瘤上部的显露,有助于手术切除和减少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区肿瘤 颈内动脉上间隙 显微解剖 外科手术
下载PDF
第五间隙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黄传平 漆松涛 +3 位作者 陆云涛 彭玉平 潘军 樊俊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7-340,共4页
目的:探讨翼点入路中第五间隙(颈内动脉上间隙)在鞍区肿瘤切除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磁共振显示为大型鞍区肿瘤的患者在术中采取颈内动脉上间隙结合第I-IV间隙分离并切除肿瘤,并观察患者术后的症状变化及复查影像学结果。结果:... 目的:探讨翼点入路中第五间隙(颈内动脉上间隙)在鞍区肿瘤切除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磁共振显示为大型鞍区肿瘤的患者在术中采取颈内动脉上间隙结合第I-IV间隙分离并切除肿瘤,并观察患者术后的症状变化及复查影像学结果。结果:颈内动脉分叉部位于外侧裂的内侧角。11例存在颈内动脉分叉部的穿通动脉(35.5%)。15例存在内侧豆纹动脉(占48.4%),16例内侧豆纹动脉缺如,此时形成的间隙面积为8mm2左右。25例存在大脑前动脉A1段的穿通动脉(占80.6%)。全切除25例,次全切除6例。2例内囊前肢前下部有小片状脑梗塞。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清醒,无肢体活动障碍。30例术前视力下降者中,视力改善者23例,无明显改善者6例,较术前差者1例。一过性尿崩症16例,需长期药物替代治疗者4例。无手术死亡。结论:经翼点入路切除大型鞍区肿瘤时,可以采取颈内动脉上间隙作为手术操作径路,增加肿瘤的全切率和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点入路 颈内动脉上间隙 穿通动脉 豆纹动脉 鞍区肿瘤
下载PDF
眶上外侧入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被引量:4
4
作者 马超 孙青 +1 位作者 朱昀 王中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8期356-359,共4页
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手术策略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病例资料,其中多发动脉瘤4例,共计28个动脉瘤。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根据术前影像对动脉瘤进行分型:Ⅰ... 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手术策略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病例资料,其中多发动脉瘤4例,共计28个动脉瘤。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根据术前影像对动脉瘤进行分型:Ⅰ型12例,Ⅱ型4例,Ⅲ型8例。均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结果动脉瘤直径≤5 mm 3个,>5~15 mm16个,>15~25 mm 7个,>25 mm 2个。夹闭23例,加固包裹1例。术后同侧视力下降与动眼神经麻痹2例,同侧视野偏盲1例。出院时GOS 5分22例,4分1例,3分1例(术前壳核出血)。Ⅰ、Ⅱ型病人与Ⅲ型病人术后脑神经功能损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经眶上外侧入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显露良好,开颅过程简便,创伤小,术后效果好。经眶上外侧入路适用于大多数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 眼动脉 入路 眶上外侧
下载PDF
23例侧颅底手术中颈内动脉的处理 被引量:1
5
作者 汪照炎 吴皓 +4 位作者 黄琦 李幼瑾 吴医婕 张治华 贾欢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侧颅底手术中颈内动脉的处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侧颅底手术中颈内动脉的处理,处理方法包括供血血管栓塞以及球囊压迫、轮廓化、分离、推移和切除。结果10例接受血管造影检查,其中7例行血管栓塞;10例中8例行球囊压... 目的探讨侧颅底手术中颈内动脉的处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侧颅底手术中颈内动脉的处理,处理方法包括供血血管栓塞以及球囊压迫、轮廓化、分离、推移和切除。结果10例接受血管造影检查,其中7例行血管栓塞;10例中8例行球囊压迫试验,7例耐受,1例不耐受;7例耐受者中6例在术中行颈内动脉切除,1例出现神经血管并发症。所有肿瘤均经手术全切除。术中轮廓化颈内动脉3例,与肿瘤分离5例,推移7例,切除颈内动脉7例;另有1例术前颈内动脉已闭锁。除1例外所有病例术后均未发生神经血管并发症。2例鼻咽癌术后复发,1例复发鼻咽癌术后因心肺并发症死亡,1例胆脂瘤术后复发,其余19例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术前颈内动脉功能评估,术中仔细操作和术后护理是颈内动脉处理效果良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侧颅底 血管造影 手术
下载PDF
蝶窦外侧壁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合新 张祥鹏 +4 位作者 蒋爱云 马智超 张湘民 文卫平 许庚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2503-2504,2507,共3页
目的通过蝶窦外侧壁解剖学的研究,为经鼻内镜外科处理该区域的疾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红色乳胶灌注后福尔马林固定成年尸颅25具(50侧),经过盐酸脱钙、漂白等处理,对蝶窦外侧壁形态和相关的毗邻结构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在气化较... 目的通过蝶窦外侧壁解剖学的研究,为经鼻内镜外科处理该区域的疾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红色乳胶灌注后福尔马林固定成年尸颅25具(50侧),经过盐酸脱钙、漂白等处理,对蝶窦外侧壁形态和相关的毗邻结构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在气化较好的蝶窦,其外侧壁由上至下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视神经、颈内动脉隆窦、海绵窦、上颌神经和翼管神经的压迹或隆起。其各隆起的长度和走行与血管神经相一致。视神经隆起26侧(52%),主要在蝶窦外上角,未见视神经裸露。颈内动脉分为鞍前段、鞍下段和鞍后段,其中鞍前段隆起18侧(36%),鞍下段隆起6侧(12%)。上颌神经位于侧壁的中下部,隆起24侧(48%)。翼管神经位于侧壁与底壁交界处,隆起10侧(20%)。结论对于气化良好的蝶窦,经鼻内镜实施蝶窦外侧壁区域的手术有良好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窦外侧壁 视神经管 颈内动脉隆突 上颌神经管 翼管神经管
下载PDF
寰椎侧块螺钉钉道与颈内动脉位置关系的三维CT血管成像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朱希田 王以朋 吴晓兰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3年第2期100-104,共5页
背景:植入寰椎侧块的双皮质螺钉存在损伤位于寰椎侧块前方的颈内动脉的风险。目的:通过对颈部三维CT血管成像多平面重建测量,研究寰椎侧块螺钉钉道与颈内动脉的位置关系,以避免寰椎侧块螺钉植入造成颈内动脉的损伤。方法:从2012年9月至2... 背景:植入寰椎侧块的双皮质螺钉存在损伤位于寰椎侧块前方的颈内动脉的风险。目的:通过对颈部三维CT血管成像多平面重建测量,研究寰椎侧块螺钉钉道与颈内动脉的位置关系,以避免寰椎侧块螺钉植入造成颈内动脉的损伤。方法:从2012年9月至2012年11月行头颈CT血管造影扫描的患者中选取寰枢椎及头颈部血管无明确病变者126例,利用其图像数据进行三维多平面重建成像,在寰椎侧块螺钉进钉平面上测量颈内动脉与寰椎前皮质的最短距离,寰椎侧块的宽度,颈内动脉内侧缘分别至寰椎正中线、过横突孔内侧缘的矢状线、过进钉点的矢状线的距离,并测量进钉点与颈内动脉内侧缘切线的外偏角,同时在进钉平面上根据寰椎侧块进行区域划分,根据颈内动脉内侧缘所在区域分析颈内动脉与寰椎侧块的位置关系。结果:在寰椎侧块螺钉进钉平面上,颈内动脉与寰椎前皮质的最短距离为(3.32±1.07)mm,有35侧(13.9%)小于2mm,最小值为1.49mm;颈内动脉内侧缘至寰椎正中线的距离为(22.99±2.86)mm;颈内动脉内侧缘与过横突孔内侧缘的矢状线距离为(1.08±1.50)mm,其中182侧(72.2%)颈内动脉内侧缘位于横突孔内侧;颈内动脉内侧缘与过进钉点的矢状线距离为(3.99±1.84)mm;进钉点与颈内动脉内侧缘切线的外偏角为(9.90±5.57)°,最小值为-4.6°,其中有17侧(6.7%)小于0°。各项测量指标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内侧缘位于侧块外侧有95侧(37.7%),位于侧块前方有157侧(62.3%),其中位于侧块前方区域外1/3有136侧(54.0%),位于侧块前方区域中1/3有21侧(8.3%),未发现有位于侧块前方内1/3及侧块内侧者。结论:颈内动脉位于寰椎侧块的前外侧方,采用5°的内偏钉道有利于避免寰椎双皮质侧块螺钉对颈内动脉的损伤,术前通过颈部三维CT血管成像可以清楚地显示两者的解剖位置关系,为寰椎侧块螺钉的安全植入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寰椎 侧块 螺钉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经翼点入路颈内动脉外侧间隙的临床解剖
8
作者 刘海岩 樊琪 +2 位作者 苏略 董国军 高振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05-907,共3页
目的:经翼点入路不同视角下对颈内动脉外侧间隙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确定该手术间隙的界限、大小及不同视角下其内重要结构的显示程度及临床意义。方法:15例成人湿性头颅标本模拟翼点入路双侧开颅,应用手术显微镜沿颅底方向在不同手术视... 目的:经翼点入路不同视角下对颈内动脉外侧间隙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确定该手术间隙的界限、大小及不同视角下其内重要结构的显示程度及临床意义。方法:15例成人湿性头颅标本模拟翼点入路双侧开颅,应用手术显微镜沿颅底方向在不同手术视角(0°、30°、45°、60°)下对颈内动脉外侧间隙进行观测。结果:颈内动脉外侧间隙大致呈三角形,随视角由0°~60°,间隙内容物发生改变;外侧边长度为4~5mm,不同手术视角所测得的外侧边长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随角度的增大有逐渐变短的趋势。内侧边和底边不同视角所测得的长度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随角度的增大有逐渐变短的趋势。结论:在30°视角下颈内动脉外侧间隙的可应用空间最大,主要配合其他间隙完成手术,在此间隙操作时,对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颈内动脉细小分支和动眼神经应注意识别和保护,30°视角下,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末端显露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点入路 颈内动脉外侧间隙 显微解剖
下载PDF
侧颅底手术过程中脑及颅神经功能保护 被引量:2
9
作者 高志强 《协和医学杂志》 2017年第6期342-345,共4页
手术是绝大部分侧颅底病变的首选治疗方式。因侧颅底解剖结构复杂,毗邻脑及重要血管神经,手术容易致死或致残,限制了该部位手术的实施。脑、后组颅神经、面神经、听力功能是该部位手术保护的重点,恰当处理功能保留和切除病变的关系、良... 手术是绝大部分侧颅底病变的首选治疗方式。因侧颅底解剖结构复杂,毗邻脑及重要血管神经,手术容易致死或致残,限制了该部位手术的实施。脑、后组颅神经、面神经、听力功能是该部位手术保护的重点,恰当处理功能保留和切除病变的关系、良好的外科操作技能以及合理使用介入、导航等新的辅助技术是侧颅底手术中实现器官功能保护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颅底外科 颅神经 颈内动脉 脑脊液
下载PDF
颈内动脉外侧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
10
作者 王守森 章翔 +4 位作者 张发惠 王如密 荆俊杰 郑和平 张锡增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外侧间隙的手术解剖 .方法 :模拟 4个手术视角 ,在 14例尸体标本上作 2 8侧间隙的显微解剖 .结果 :该间隙大致呈V形 ,前岩床皱襞将其分为内、外侧两部分 .间隙的内侧边为颈内动脉和前床突 ,外侧边通常为颞叶前下面 ,...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外侧间隙的手术解剖 .方法 :模拟 4个手术视角 ,在 14例尸体标本上作 2 8侧间隙的显微解剖 .结果 :该间隙大致呈V形 ,前岩床皱襞将其分为内、外侧两部分 .间隙的内侧边为颈内动脉和前床突 ,外侧边通常为颞叶前下面 ,含有蛛网膜和纤维小梁等结构 .视角越偏侧方 ,底边常越短 ,内、外侧边却变化不大 ,间隙下方结构均随方位改变 .结论 :对于年轻人 ,该间隙常在 0°至 10°视角下最宽大 .对于脑萎缩者 ,常在 30°至 4 5°时最宽大 .要经该间隙达到鞍后区 ,至少应取 4 5°视角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外侧间隙 显微解剖 手术入路
下载PDF
颞下窝B型径路切除侧颅底肿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薛玉斌 夏寅 +1 位作者 张文阳 严旭坤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615-619,共5页
目的探讨颞下窝B型径路在侧颅底肿瘤中的适应证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6月采用颞下窝B型径路治疗8例侧颅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横纹肌肉瘤1例,成熟型畸胎瘤1例,骨巨细胞瘤1例,颞骨鳞癌1例,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2... 目的探讨颞下窝B型径路在侧颅底肿瘤中的适应证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6月采用颞下窝B型径路治疗8例侧颅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横纹肌肉瘤1例,成熟型畸胎瘤1例,骨巨细胞瘤1例,颞骨鳞癌1例,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2例,胆脂瘤2例。结果3例患者病变范围主要累及颈静脉孔区、颈内动脉、岩尖;5例患者病变范围主要累及颧弓、颞下颌关节、中颅底甚至颞叶。7例单纯行颞下窝B型径路,1例患者行颞下窝B型径路联合经耳蜗径路,8例患者均完全切除病变。所有患者术后1周复查头颅MRI,均未见病变残留。4例患者术后为重度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下降,另外4例患者术后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术前面瘫者2例,术后无加重;术前面神经功能正常者,术后2例出现面瘫,其中1例为联合经耳蜗入路患者术中将面神经进行移位,另外1例由于恶性肿瘤已侵犯面神经,术中将受侵犯的面神经切除。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无脑脊液耳漏、颅内出血,颅内感染、偏瘫、死亡等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颞下窝B型径路在暴露颈内动脉垂直段和水平段、岩尖等部位极具优势,同时这一径路也可用于切除累及颧弓、颞下颌关节甚至累及颞叶的侧颅底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颅底肿瘤 颞下窝B型径路 颈内动脉 岩尖 面神经
下载PDF
寰椎侧块与颈内动脉在经口咽前路手术中的意义
12
作者 肖曜升 马向阳 +4 位作者 肖建华 杨进城 邱锋 周鑫 胡海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09-513,共5页
目的通过对颈部血管CTA扫描,研究寰椎侧块与颈内动脉的毗邻关系,以避免经口咽前路手术过程中损伤颈内动脉。方法回顾性选择2012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TARP手术的患者145例,术前均行颈部CTA扫描及三维重建,以横突孔内侧缘为界,根据颈... 目的通过对颈部血管CTA扫描,研究寰椎侧块与颈内动脉的毗邻关系,以避免经口咽前路手术过程中损伤颈内动脉。方法回顾性选择2012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TARP手术的患者145例,术前均行颈部CTA扫描及三维重建,以横突孔内侧缘为界,根据颈内动脉的位置分为外侧组和内侧组,并进一步划分为4个区。分别测量2组患者双侧颈内动脉内侧缘、双侧横突孔内侧缘至寰椎正中线距离,术后颈内动脉偏移距离,比较两组左右两侧各参数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内侧组双侧颈内动脉内侧缘至寰椎正中线距离(d),同侧颈内动脉内侧缘与横突孔内侧缘至寰椎正中线距离(d与l),内、外组同侧颈内动脉至寰椎正中线距离(d与D)之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内侧组术后颈内动脉向外偏移距离分别为3.12 mm(女)、3.83 mm(男)。结论经口咽前路手术前行颈部血管CTA扫描对了解颈部血管与寰椎侧块的位置关系,避免颈内动脉损伤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侧块 TARP CTA 三维重建 颈内动脉 测量
下载PDF
单侧眶外侧锁孔入路夹闭双侧颅内动脉瘤的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华 刘希光 +2 位作者 李爱民 张洪伟 陈慧珍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9年第12期945-948,共4页
目的研究单侧眶外侧锁孔入路夹闭双侧颅内动脉瘤的基础解剖及相关临床应用。方法选择15例(30侧)国人灌注尸体头颅标本,模拟眶外侧锁孔入路进行开颅,显微镜下观察颅内双侧主要血管,包括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眼段(O... 目的研究单侧眶外侧锁孔入路夹闭双侧颅内动脉瘤的基础解剖及相关临床应用。方法选择15例(30侧)国人灌注尸体头颅标本,模拟眶外侧锁孔入路进行开颅,显微镜下观察颅内双侧主要血管,包括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眼段(OICA)和颈内动脉远端(DICA),并测量各血管最大长度,采用改良的手术显露操作评分表进行量化评分。结果经眶外侧锁孔入路可显露对侧A1段、近端A2段、M1段、M2段、MCAB、DICA、OICA;通过完全切开镰状硬膜皱襞可增加显露2.5 mm长的OICA;位于对侧A2段(外侧)、M1段(后方)、M2段、MCAB(下方)、DICA(后方和外侧)和OICA(上、下和外侧)的动脉瘤不能完全显露进行模拟夹闭操作(可操作率小于75%)。结论对侧A1段、A2段(指向前、后、内侧)、M1段(指向前、上、下)、MCAB(指向上、外侧)、ICAB、DICA(指向前、内侧)和OICA(指向内侧)部位动脉瘤可从不同操作角度完全显露,并经单侧眶外侧锁孔入路进行手术夹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外侧锁孔入路 双侧脑动脉瘤 解剖学 对侧入路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 颈内动脉远端
下载PDF
眶外侧锁孔入路颈内动脉眼动脉段的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草原 刘希光 +2 位作者 李爱民 张洪伟 孙勇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7年第12期863-867,共5页
目的研究眶外侧锁孔入路颈内动脉眼动脉段的解剖结构特点及手术意义。方法 15例(30侧)经甲醛固定的国人成年尸体头颅标本,其中2例标本为新鲜经红蓝乳胶灌注,模拟眶外侧锁孔入路开颅,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颈内动脉眼动脉段的形态特点、毗邻... 目的研究眶外侧锁孔入路颈内动脉眼动脉段的解剖结构特点及手术意义。方法 15例(30侧)经甲醛固定的国人成年尸体头颅标本,其中2例标本为新鲜经红蓝乳胶灌注,模拟眶外侧锁孔入路开颅,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颈内动脉眼动脉段的形态特点、毗邻关系及重要的穿支结构,离断人脑取出脑组织后测量相关数据。结果颈内动脉眼动脉段起于海绵窦顶壁远侧硬膜环,止于后交通动脉起始处近侧,其前半段被前床突和视神经阻挡,常发出纤维结构与周围组织牵连。眼动脉起点位于前床突尖端前方5 mm范围内28侧(82.4%),床突内侧5 mm范围内22侧(64.7%),垂体上动脉可发出2~3级穿支血管供应视神经、视交叉的下前方和垂体柄。结论经眶外侧锁孔入路处理鞍区病变,特别是夹闭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时,应熟练掌握该处的解剖结构特点,注重穿支血管的保护,对于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外侧锁孔 颈内动脉 眼动脉段 显微解剖
下载PDF
经眶上外侧入路治疗颈内-后交通动脉瘤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栋良 白华 牟晓洋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430-433,共4页
目的探讨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经眶上外侧小骨瓣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4例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患者共夹闭26个动脉瘤,出院后3月随访根据GOS评分进行预后评... 目的探讨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经眶上外侧小骨瓣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4例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患者共夹闭26个动脉瘤,出院后3月随访根据GOS评分进行预后评价,21例患者优,1例患者良,1例患者极差,1例死亡。结论眶上外侧入路处理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具有切口短,骨瓣小,入路快,失血少,脑组织暴露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上外侧入路 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显微手术
下载PDF
颈内动脉外侧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瑜 王中 +1 位作者 赵宏祥 余念祖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9年第5期42-43,共2页
目的掌握经翼点入路1颈内动脉外侧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方法在15例(30侧)经颈内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头颅上模拟翼点入路,测量第三间隙的数据,并探讨在不同角度下对基地动脉顶端分叉的暴露情况,进行显微解剖。结果经翼点入... 目的掌握经翼点入路1颈内动脉外侧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方法在15例(30侧)经颈内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头颅上模拟翼点入路,测量第三间隙的数据,并探讨在不同角度下对基地动脉顶端分叉的暴露情况,进行显微解剖。结果经翼点入路第三间隙,可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基底动脉顶端等重要结构进行良好的显露。结论经翼点入路第三间隙在一定的角度下,可以清晰暴露基底动脉顶端,但需要保护好穿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点入路 显微外科解剖 第三间隙 基底动脉
原文传递
侧颅底肿瘤手术中对颈内动脉的处理:41例病例回顾
17
作者 孙慧颖 高志强 +4 位作者 田旭 赵杨 张立芹 杨睿哲 冯国栋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04-809,共6页
目的总结侧颅底肿瘤切除术中对颈内动脉的处理方法和结局,探讨术前根据影像学检查明确肿瘤与颈内动脉之间的关系对合理制定手术方案的参考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21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侧颅底肿瘤切除术(累及颈内动脉)患者的... 目的总结侧颅底肿瘤切除术中对颈内动脉的处理方法和结局,探讨术前根据影像学检查明确肿瘤与颈内动脉之间的关系对合理制定手术方案的参考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21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侧颅底肿瘤切除术(累及颈内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检查、诊断、手术经过及随访情况等。共41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女性24例(58.5%),男性17例(41.5%),平均年龄47.9岁。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将肿瘤与颈内动脉的关系分为毗邻、压迫、侵袭和源发于颈内动脉的动脉瘤,分别观察术中肿瘤与颈内颈动脉的关系及对颈内动脉的处理方法和结局。结果32例(78.0%,32/41)颈内动脉得到保留,9例(22.0%,9/41)颈内动脉进行了重建。27例(65.9%,27/41)在影像学上与颈内动脉呈毗邻关系的肿瘤均成功自血管表面分离;11例(26.8%,11/41)压迫颈内动脉的肿瘤中,5例成功自血管表面分离,另外6例无法自血管表面分离而行血管重建;1例(2.4%,1/41)侵袭颈内动脉的肿瘤及2例(4.9%,2/41)颈内动脉瘤进行了血管重建。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6.1±2.9)月,除1例腺样囊性癌患者术后1年发生脑转移,其余病例均无复发。结论术前影像学提示与颈内动脉呈毗邻关系的侧颅底肿瘤,通常可与颈内动脉分离;压迫颈内动脉的肿瘤术前应做好血管重建的准备,术中首先尝试分离,分离失败则进行血管重建;侵袭颈内动脉管壁的肿瘤及源发于颈内动脉的动脉瘤,在术中可直接将肿瘤与受累段颈内动脉一同切除并进行血管重建。术前根据影像学结果明确肿瘤与颈内动脉之间关系对合理制定手术方案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颅底 肿瘤 颈内动脉 影像学 耳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侧颅底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涛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56-58,66,共4页
目的通过对侧颅底解剖学结构的观察与测量,为临床侧颅底手术的定位、导航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甲醛浸泡的成人尸头10个(20侧),观测颈静脉球区域神经血管、颈内动脉毗邻的解剖关系。结果颈静脉球,其形态可分为隆起型和低平型,舌咽神... 目的通过对侧颅底解剖学结构的观察与测量,为临床侧颅底手术的定位、导航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甲醛浸泡的成人尸头10个(20侧),观测颈静脉球区域神经血管、颈内动脉毗邻的解剖关系。结果颈静脉球,其形态可分为隆起型和低平型,舌咽神经多位于颈静脉球前内侧者,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多位于颈静脉球内侧者,颈内动脉岩骨段距离鼓膜张肌的长度平均为2.2 mm,距离下颌神经和脑膜中动脉的平均长度分别为6.9 mm和6.8 mm。结论侧颅底血管和神经分布密集,术者了解侧颅底血管和神经的解剖关系,有利于手术中安全扩大手术视野,避免术中损伤血管、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颅底 颈静脉孔 颈内动脉 应用解剖
原文传递
荧光造影辅助眶外侧锁孔入路夹闭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19
作者 徐进旺 刘希光 +4 位作者 李爱民 王富元 孙维晔 张洪伟 梁径山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30-1134,共5页
目的:探讨荧光造影辅助眶外侧锁孔入路夹闭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疗效及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6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荧光造影辅... 目的:探讨荧光造影辅助眶外侧锁孔入路夹闭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疗效及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6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荧光造影辅助经眶外侧锁孔入路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1、3、6个月时定期行影像学随访,术后6个月时通过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6例动脉瘤均一期手术夹闭。术中荧光造影及FLOW 800技术显示动脉瘤夹闭完全、无残留,载瘤动脉、穿支动脉血流通畅。术后6个月时14例患者恢复良好(GOS评分5分),2例患者轻残(GOS评分4分)。结论:荧光造影辅助眶外侧锁孔入路夹闭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瘤 分叉部 眶外侧锁孔入路 荧光造影 FLOW 800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