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离氢区S187的大尺度CO多谱线观测
1
作者 徐小云 陈学鹏 +1 位作者 张世瑜 孙燕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共36页
大质量恒星强烈的反馈深刻影响其周围的星际介质,并可能触发下一代恒星形成.S187是位于银河系第2象限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呈现出“扫集-坍缩”的触发式恒星形成模式.基于“银河画卷”巡天^(12)CO/^(13)CO/C^(18)O(J=1-0,下文J=1-0为简... 大质量恒星强烈的反馈深刻影响其周围的星际介质,并可能触发下一代恒星形成.S187是位于银河系第2象限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呈现出“扫集-坍缩”的触发式恒星形成模式.基于“银河画卷”巡天^(12)CO/^(13)CO/C^(18)O(J=1-0,下文J=1-0为简便起见省略)谱线数据,对S187区域分子云的基本性质开展了研究,探索了该区域大质量恒星对分子云的反馈.利用GaussPy+和聚类算法,在该区域证认了32个分子云,并结合Gaia(Global Astrometric Interferometer for Astrophysics)卫星恒星消光数据测量得到其中8个分子云的距离.S187区域由^(13)CO和C^(18)O示踪的相对致密的气体含量相比于银道面第2象限大部分区域的分子云高出1–2个量级.S187区域分子云中证认了243个^(13)CO团块和98个C^(18)O团块,其中有7个^(13)CO团块和5个C^(18)O团块有形成大质量恒星的潜力.研究结果显示,大质量恒星的反馈对其周围分子云的聚集作用明显,为下一代大质量恒星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介质:云 星际介质:电离氢区 恒星:形成 射电谱线:星际介质 星际介质:个别:S187
下载PDF
The Polarization Potential as a Probe into Interstellar Matter
2
作者 Amaury de Kertanguy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21年第11期2623-2640,共18页
By simple arguments, it is shown how alkaline types of atoms can be seen in dense molecular clouds depending on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such regions of the Universe. This paper predicts infrared lines of such atoms... By simple arguments, it is shown how alkaline types of atoms can be seen in dense molecular clouds depending on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such regions of the Universe. This paper predicts infrared lines of such atoms that could be seen in molecular clouds. The theory is developed in the first part and the predicted experimental results will follow. It results that the alkaline atoms modelized using the short-range polarization potential are found in quantum states <em>n</em><sub>*</sub> >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stellar Matter Alkaline Atoms Giant Molecular clouds
下载PDF
NGC 1333/IRAS6-9区域中的致密分子云核 被引量:1
3
作者 孙锦 沈家健 +1 位作者 张燕平 孙金江 《天体物理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265-276,共12页
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站的13.7m毫米波望远镜,对NGC1333/IRAS6-9附近的一个10.3'X10'和6.8'X8'的恒星形成区,进行了13CO(1-0)和C18O(1-0)的成图观测,发现了多个新的分子云核和沿SSV12-IRASS方向的13CO(... 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站的13.7m毫米波望远镜,对NGC1333/IRAS6-9附近的一个10.3'X10'和6.8'X8'的恒星形成区,进行了13CO(1-0)和C18O(1-0)的成图观测,发现了多个新的分子云核和沿SSV12-IRASS方向的13CO(1-O)双极外向流.本文给出了每个云核的观测特性和物理参数.分析了这一区域的云核分布和速度场结构.详细讨论了该区域的云核分布、双极外向流和群集的年轻天体、红外源以及HH天体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阳分子 分子云 外向流 恒星形成
下载PDF
弱引力场中极冷的稀薄气体 被引量:1
4
作者 邓昭镜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16,共4页
从定性角度讨论了星际云的总熵演化规律.弱引力场中极冷的稀薄气体与通常条件下(温度较高)的气体不同,这种气体不仅粒子的密度很低,而且相应于粒子无序动能的“温度”也极低,因此这种气体经受不起任何微小的引力作用,使得这种气体能自... 从定性角度讨论了星际云的总熵演化规律.弱引力场中极冷的稀薄气体与通常条件下(温度较高)的气体不同,这种气体不仅粒子的密度很低,而且相应于粒子无序动能的“温度”也极低,因此这种气体经受不起任何微小的引力作用,使得这种气体能自发地在自引力支配下产生自聚集过程,星际云正属于这类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云 自引力 赝负能谱系统
下载PDF
分子云核与恒星形成区的良好探针-CH_3CN 被引量:2
5
作者 曾琴 裴春传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64-174,共11页
本文作者通过对猎户座KL区的观测、分析与计算,阐明CH3CN分子转动谱线系作为分子云核与恒星形成区探针的可能性和优越性.并对观测该线系所需要的仪器条件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分子云 恒星形成区 星际分子 CH3CN 探针
下载PDF
S142电离氢区──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发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金增 陈培生 《云南天文台台刊》 CSCD 1995年第4期30-38,共9页
本文使用IRAS巡天数据的最新版本IRAS巡天图(ISSA─coadded),经过进一步处理,得到了S142复合体红外发射的强度、温度及尘埃的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发射(在30角分的尺度范围内)总光度... 本文使用IRAS巡天数据的最新版本IRAS巡天图(ISSA─coadded),经过进一步处理,得到了S142复合体红外发射的强度、温度及尘埃的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发射(在30角分的尺度范围内)总光度1.1×104L⊙,红外连续发射在12μm和100μm有着较大的延伸,热而小的尘埃微粒的平均色温是170K,冷而大的尘埃平均色温为29K,尘埃粒子密度随着对于最大值位置的偏移而迅速下降,HⅡ区内尘埃是严重衰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介质 电离氢区 分子云 红外发射 复合体
下载PDF
引力不稳定性在巨分子云的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7
作者 刘文中 张燕平 +3 位作者 范玉林 崔建华 张同杰 李抒璘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3-69,共7页
为了研究引力不稳定性在巨分子云形成中的作用,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了星系中分子云的较差自转模型.在演化中除了分子云之间的碰撞外,模型还考虑了分子云在恒星盘的背景引力场中所受的引力和分子云之间的相互自引力.其中分别考虑分... 为了研究引力不稳定性在巨分子云形成中的作用,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了星系中分子云的较差自转模型.在演化中除了分子云之间的碰撞外,模型还考虑了分子云在恒星盘的背景引力场中所受的引力和分子云之间的相互自引力.其中分别考虑分子云之间的短程力(随机碰撞模型)和长程力(引力不稳定性模型).通过对计算机模拟的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得到了以下结果:对于较差自转模型,引力不稳定性在巨分子云的聚合形成中起了关键的积极作用,它能够加速和加大分子云的成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介质 巨分子云 引力不稳定性 数值模拟方法 较差自转模型 形成机制 演化过程
下载PDF
S140红外源的近红外观测——成协气体的供热
8
作者 吴月芳 孙锦 +1 位作者 毛信杰 李守中 《天体物理学报》 CSCD 1990年第3期227-234,共8页
对S140中的红外源用北京天文台1.26米红外望远镜进行了近红外测光,获得了J.H.K三个波段的流量值,并利用红外天文卫星及地面红外和亚毫米波观测资料作了光谱综合分析,得出光谱斜率、红外光度和红外源的壳层结构。 本文还结合CO及NH_3等... 对S140中的红外源用北京天文台1.26米红外望远镜进行了近红外测光,获得了J.H.K三个波段的流量值,并利用红外天文卫星及地面红外和亚毫米波观测资料作了光谱综合分析,得出光谱斜率、红外光度和红外源的壳层结构。 本文还结合CO及NH_3等观测结果分析了红外源成协气体的供热,除了通过尘埃的作用,中心源还可能通过激波对气体输入能量;我们还讨论了外部热源及光电过程和宇宙线的加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源 成协气体 观测 供热 S140
下载PDF
低温大质量星际分子云中的磁场
9
作者 郑兴武 杨国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6年第4期581-584,共4页
给出一种间接获得大质量冷云磁场的方法。在大质量冷云里,非热运动抵抗云的自引力。磁场可以用云的观测参数,如云的大小,线宽,和运动温度来导得。用这样的方法,计算了Orion大分子云的十四个凝聚块的磁场。磁场在20μG到2... 给出一种间接获得大质量冷云磁场的方法。在大质量冷云里,非热运动抵抗云的自引力。磁场可以用云的观测参数,如云的大小,线宽,和运动温度来导得。用这样的方法,计算了Orion大分子云的十四个凝聚块的磁场。磁场在20μG到250μG之间。磁场和密度的关为B~n0.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分子云 磁场 猎户星云
下载PDF
电离氢区─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发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金增 《云南天文台台刊》 CSCD 1996年第1期85-85,共1页
本论文用IRAS巡天数据的最新版本ISSA,经过进一步处理,得到了S140、S141、S142SharplessHⅡ区—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发射强度、温度及其光深的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对各HⅡ区的特性参量进行了统计分析,... 本论文用IRAS巡天数据的最新版本ISSA,经过进一步处理,得到了S140、S141、S142SharplessHⅡ区—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发射强度、温度及其光深的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对各HⅡ区的特性参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发射总光度以及复合体中尘埃的分布情况,对尘埃中VSG的丰度作出了分析。并对各恒星形成区中的致密团块进行了研究,揭示出其中一些可能的恒星形成区域。同时对S140区中的有关红外点源作出了能谱分折,并对S141区的激发星进行了讨论。第一章对红外天文学研究及其特点作出了分析,并集中介绍了HⅡ区的有关情况;第二章给出了IRAS红外天文卫星及其数据资料的一些情况;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重点给出了ISSA图像资料的处理和各HⅡ区的征对性分析及所得结论。文中图像分析所用的一些辅助工具(如用于ISSA定位分析的IRAF坐标系和赤道坐标系的转换程序等)出于作者之手,另外,本文分析所用红外天空巡天图由IPAC提供,而红外发射强度图、红外色温和光深分布图以及有关统计分析则隶属于作者的图像处理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SA 星际介质 电离氢区 分子云 复合体
下载PDF
变光天体回光测距之现状
11
作者 赵君亮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3-254,共12页
恒星周围的星际尘埃云能反射星光而为观测者所窥见,这一现象称为回光,而对变星回光的观测研究可用于变星距离的绝对测定,包括尺度距离和速度距离。对此类方法的基本原理、迄今所得到的若干测距结果,以及有关问题做了简要的介绍和讨论。
关键词 造父变星 星际云 回光 距离测定
下载PDF
ON2中区OH1665 MHz右旋偏振饱和脉泽的新观测
12
作者 俞志尧 姜佩芳 +1 位作者 蒋栋荣 向德琳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1999年第20期141-145,共5页
利用法国巴黎──默东天文台的南锡射电望远镜对ON2中区OH1665MHz右旋偏振饱和脉泽进行观测,发现了新的成分。并且结合模型对中区的OH1665MHz右旋偏振饱和脉泽谱线频谱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恒星 脉泽源 星际分子 分子云 射电观测 薄盘模型 右旋偏振饱和脉泽
下载PDF
分子云浓核的密度和磁场
13
作者 郑兴武 黄永锋 《天体物理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271-278,共8页
利用均匀磁化球模型,对OrionB云中的39个分子云浓核,从它们观测的源半径和分子线线宽,推求它们的数密度和磁场.得到平均磁场110μG,平均密度为8×104/cm3.这些计算值与观测结果一致.对于R>0.2pc的分子云浓核,利用均匀磁... 利用均匀磁化球模型,对OrionB云中的39个分子云浓核,从它们观测的源半径和分子线线宽,推求它们的数密度和磁场.得到平均磁场110μG,平均密度为8×104/cm3.这些计算值与观测结果一致.对于R>0.2pc的分子云浓核,利用均匀磁化球模型推求磁场和数密度的方法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云 星际磁场 浓核 密度 OrinoB云
下载PD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OCN Around Sagittarius B2
14
作者 Si-Qi Zheng Juan Li +4 位作者 Jun-Zhi Wang Feng Gao Ya-Jun Wu Shu Liu Shang-Huo Li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3期61-71,共11页
HOCN and HNCO abundance ratio in molecular gas can tell us the information of their formation mechanism.We performed high-sensitivity mapping observations of HOCN,HNCO,and HNC^(18)O lines around Sagittarius B2(Sgr B2)... HOCN and HNCO abundance ratio in molecular gas can tell us the information of their formation mechanism.We performed high-sensitivity mapping observations of HOCN,HNCO,and HNC^(18)O lines around Sagittarius B2(Sgr B2)with the IRAM 30 m telescope at the 3 mm wavelength.HNCO 4_(04)-3_(03)and HOCN 4_(04)-3_(03)are used to obtain the abundance ratio of HNCO to HOCN.The ratio of HNCO 4_(04)-3_(03)to HNC^(18)O 4;-3;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optical depth of HNCO 4_(04)-3_(03).The abundance ratio of HOCN and HNCO is observed to range from 0.4%to0.7%toward most positions,which agrees well with the gas-grain model.However,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HOCN is observed to be enhanced toward the direction of Sgr B2(S),with HOCN to HNCO abundance ratio of~0.9%.The reason for that still needs further investigation.Based on the intensity ratio of HNCO and HNC^(18)O lines,we updated the isotopic ratio of;O/;O to be 296±54 in Sgr B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M:abundances ISM:interstellar clouds ISM:interstellar molecules
下载PDF
大小麦哲伦云的星际消光 被引量:2
15
作者 薛梦瑶 姜碧沩 高健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4-209,共16页
综述了大小麦哲伦云在紫外、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的消光规律及其2D消光图,并讨论了其尘埃的性质。大麦哲伦云(LMC)可见光波段的平均色余E(B-V)约为0.13 mag,其RV一般取2.6,AV约为0.34 mag。小麦哲伦云(SMC)可见光波段的平均色余E(B-V)约为0... 综述了大小麦哲伦云在紫外、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的消光规律及其2D消光图,并讨论了其尘埃的性质。大麦哲伦云(LMC)可见光波段的平均色余E(B-V)约为0.13 mag,其RV一般取2.6,AV约为0.34 mag。小麦哲伦云(SMC)可见光波段的平均色余E(B-V)约为0.16mag,其RV一般取2.8,AV约为0.45 mag。从紫外消光的区域性变化来看,LMC的恒星形成区30Dor和LMC2超大气体壳层区属于比较致密的区域,都缺乏2175驼峰,消光在紫外上升比较快;但LMC中相对弥漫的区域却有比较明显的2175消光驼峰。SMC的bar区域几乎看不到2175驼峰,消光在紫外陡峭地上升;而wing区域则有较强的2175驼峰,消光在紫外上升的趋势也较缓。在红外波段,LMC的E(J-H)/E(H-K)大致在1.03~1.36之间,显著低于银河系的典型值1.73,说明LMC近红外消光律的幂律谱指数是明显小于银河系的;SMC的红外消光很小,测光和內禀色指数的微小误差都会带来较大不确定性,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总之,LMC和SMC的消光曲线不能简单地像银河系消光曲线那样,用仅含单参量RV的理论曲线来描述,而是需要适合其自身的尘埃模型以描述其消光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消光 星际介质 麦哲伦云
下载PDF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的消光规律及尘埃性质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钰溪 高健 +2 位作者 姜碧沩 李爱根 李军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3-305,共23页
对星际消光的研究,有利于人们还原天体本来的光度与颜色,也有利于人们了解星际尘埃的性质。小麦哲伦云紫外波段的消光曲线比银河系紫外波段的消光曲线更加陡峭,大麦哲伦云的平均消光曲线介于银河系的平均消光曲线与小麦哲伦云的消光曲... 对星际消光的研究,有利于人们还原天体本来的光度与颜色,也有利于人们了解星际尘埃的性质。小麦哲伦云紫外波段的消光曲线比银河系紫外波段的消光曲线更加陡峭,大麦哲伦云的平均消光曲线介于银河系的平均消光曲线与小麦哲伦云的消光曲线之间。M31的消光曲线与银河系的消光曲线类似,都存在2 175?A的驼峰和紫外波段增强的特征。此外,对高红移河外星系尘埃的星光衰减曲线以及M33,M101,NGC 2207,M82,Ia型超新星、星暴星系、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消光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它们所处的星际环境不同,消光规律及尘埃特征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消光 星际尘埃 银河系 麦哲伦云 M31
下载PDF
一个大质量恒星形成复合体的动力学性质
17
作者 周愉欣 徐烨 +5 位作者 加尔肯·叶生别克 刘德剑 周建军 何玉新 吴刚 李光辉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37,共20页
恒星形成于分子云之中,分子外向流是恒星形成正在进行的重要动力学特征,也是研究和认识恒星形成的重要契入点.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德令哈13.7m毫米波望远镜,采用5种分子谱线探针(包括^(12)CO、^(13)CO、C^(18)O、HCO+J=1-0和CS J... 恒星形成于分子云之中,分子外向流是恒星形成正在进行的重要动力学特征,也是研究和认识恒星形成的重要契入点.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德令哈13.7m毫米波望远镜,采用5种分子谱线探针(包括^(12)CO、^(13)CO、C^(18)O、HCO+J=1-0和CS J=2-1,J为角动量量子数),对一个包含IRAS 19230+1506、IRAS 19232+1504和G050.3179--00.4186这3个源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复合体进行了成图观测研究.通过对以上分子谱线数据并结合红外波段巡天数据的分析,在这3个源中首次探测到了分子外向流活动,并确定了分子外向流的中心驱动源.最后对这3个源进行了分子外向流相关物理量参数的计算,分析了这些物理量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分子外向流的性质与中心驱动源的性质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形成 星际介质:云 星际介质:分子 星际介质:恒星
下载PDF
暗分子云核L183的射电观测和尘气相互作用
18
作者 李华宁 毛信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2-215,共4页
利用青海德令哈观测站 13.7m射电望远镜对暗分子云核L183作成图观测 ,选用的谱线为C18O(J=1 0 ) .与Swade利用NH3(1,1)谱线所作的等积分强度图比较 ,发现NH3图中的 2个极值位置位于C18O密度分布的低密度谷区 .由于NH3的辐射与尘埃的红... 利用青海德令哈观测站 13.7m射电望远镜对暗分子云核L183作成图观测 ,选用的谱线为C18O(J=1 0 ) .与Swade利用NH3(1,1)谱线所作的等积分强度图比较 ,发现NH3图中的 2个极值位置位于C18O密度分布的低密度谷区 .由于NH3的辐射与尘埃的红外辐射分布相关 ,所以C18O分子密度的减少是因为尘埃吸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形成 分子云 星际尘埃
下载PDF
分子云NGC7538中心源的红外辐射及成协气体的热平衡
19
作者 张孝斌 吴月芳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323-329,共7页
本文根据NGC7538的红外和分子谱线观测结果,对红外源的热结构及成协气体的热平衡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出尘埃温度随半径的分布T_d a r^(-0.36)其峰值温度略高于已有观测结果,并发现除中心源附近区域外,大部分区域内不再满足尘埃通过碰... 本文根据NGC7538的红外和分子谱线观测结果,对红外源的热结构及成协气体的热平衡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出尘埃温度随半径的分布T_d a r^(-0.36)其峰值温度略高于已有观测结果,并发现除中心源附近区域外,大部分区域内不再满足尘埃通过碰撞向气体输入能量的基本条件。本文计算了NGC7538气体的冷却串及多种机制的加热作用,结果表明宇宙线、坍缩及双极扩散等机制的加热率相对较小,而尘埃通过光电作用对气体的加热可能是气体的重要热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GC7538 红外源 分子云 热平衡
下载PDF
分子云中的甲醛1_(10)—1_(11)和2_(11)—2_(12)跃迁谱线——气体密度和甲醛丰度的确定
20
作者 徐兰平 B.E.Turner 《天体物理学报》 CSCD 1990年第3期241-247,共7页
对分子云中甲醛的辐射传能问题用大速度梯度模型进行了分析和计算,以图解形式表示出气体温度为10K,20K,40K及70K的计算结果。表明在相似分辨率下的H_2CO 1_(10)—1_(11)和2_(11)—2_(12)谱线观测可以确定分子云中的气体密度和甲醛丰度。... 对分子云中甲醛的辐射传能问题用大速度梯度模型进行了分析和计算,以图解形式表示出气体温度为10K,20K,40K及70K的计算结果。表明在相似分辨率下的H_2CO 1_(10)—1_(11)和2_(11)—2_(12)谱线观测可以确定分子云中的气体密度和甲醛丰度。在20K—100K范围内,结果对气体温度的依赖并不十分强。 确定了Cirrus 7核区的某些物理参数。考虑到周围低密度气体的压力,用维里定理考察了此核区的稳定性,发现它是引力束缚的,可能处于动力学平衡状态,也可能坍缩形成低质量恒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云 甲醛 跃迁 谱线 星际分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