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GF-19联合IFABP对儿童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魏中南 孙宁 +1 位作者 马骁 张庆江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1年第9期1292-1296,共5页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联合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对儿童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天津市儿童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病房(NICU)住院的重型TBI患儿56例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联合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对儿童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天津市儿童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病房(NICU)住院的重型TBI患儿56例为研究对象。入NICU时,均行血清IFABP、FGF-19水平的检测。按有无胃肠功能障碍将入组患儿分为TBI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组(n=22)与TBI未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组(n=34),比较两组血清IFABP、FGF-19水平。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重型TBI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血清IFABP、FGF-19对儿童重型TBI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效能。结果56例患儿,NICU病死率为23.21%(13/56);TBI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组病死率为27.27%,相比TBI未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组(20.59%)呈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BI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组入NICU时血清IFABP显著高于TBI未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组[(526.87±112.63)pg/ml vs(398.25±94.58)pg/ml,P<0.05],FGF-19显著低于TBI未合并胃肠功能障碍[(50.21±15.36)μg/ml vs(75.43±17.82)μg/m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FABP(OR=1.129,95%CI:1.007-1.265)、FGF-19(OR=0.937,95%CI:0.887-0.990)均是重型TBI患儿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IFABP预测儿童重型TBI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的曲线下面积为0.878(95%CI:0.763-0.950),FGF-19对应的曲线下面积为0.851(95%CI:0.730-0.932),两者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联合的曲线下面积为0.975(95%CI:0.892-0.998),均高于单一IFABP或FGF-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FABP、FGF-19均可作为儿童重型TBI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的敏感指标,二者联合使用能够提高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 胃肠功能障碍 颅脑外伤 儿童
下载PDF
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与胃肠功能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14
2
作者 彭明生 黄显凯 +1 位作者 聂海 朱渝军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878-880,共3页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变化及其与创伤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3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评分<16分,15例)和重伤组(ISS评分>16分,21例),再根据是否并发胃肠功能障碍分为胃肠功能障碍组(32...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变化及其与创伤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3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评分<16分,15例)和重伤组(ISS评分>16分,21例),再根据是否并发胃肠功能障碍分为胃肠功能障碍组(32例)和非胃肠功能障碍组(4例),另10例择期手术者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采外周静脉血1次,多发伤患者分别于伤后第1、3、5天采外周静脉血3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试法检测iFABP。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轻伤组和重伤组血浆iFABP水平于伤后第1天即显著升高(P<0.01),且重伤组显著高于轻伤组(P<0.01),随后iFABP水平逐渐下降,轻伤组于第5天恢复至正常水平,而重伤组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胃肠功能障碍组伤后第1天血浆iFABP水平显著高于非胃肠功能障碍组(P<0.01),其差异一直持续到创伤后第5天。多发伤后第1、3、5天血浆iFABP水平与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均有相关性。结论严重多发伤后早期血浆iFABP水平显著升高,其水平变化与创伤严重程度和胃肠功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这种变化可能对创伤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早期预测有较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胃肠功能障碍 脂肪酸结合蛋白
下载PDF
多发伤肠屏障功能的改变及其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宏光 孙士锦 +6 位作者 姚元章 黄显凯 蒋东坡 周健 黄建 张军 张连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407-1409,共3页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肠屏障功能的变化及其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关系。方法将2007年8月-2008年3月收治的52例多发伤患者根据ISS评分分为轻度创伤组(ISS<16,n=24)、中度创伤组(16≤ISS<25,n=15)、重度创伤组(ISS≥25,n=13)...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肠屏障功能的变化及其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关系。方法将2007年8月-2008年3月收治的52例多发伤患者根据ISS评分分为轻度创伤组(ISS<16,n=24)、中度创伤组(16≤ISS<25,n=15)、重度创伤组(ISS≥25,n=13),同时设对照组(健康志愿者,n=10),分别于创伤后第1、3、6天采集外周血,采用酶学分光光度计法检测血浆D-乳酸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记录创伤后输血量、第1天输液量,记录感染并发症、SIRS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轻度创伤组伤后血清IFABP和血浆D-乳酸水平无明显变化,中、重度创伤组血清IFABP和血浆D-乳酸水平在伤后第1天均明显升高(P<0.01),且重度创伤组高于中度创伤组(P<0.01),随后血清IFABP和血浆D-乳酸水平逐渐下降,中度创伤组在伤后第6天已基本恢复正常(P>0.05),而重度创伤组伤后第6天仍显著高于正常(P<0.01)。相关分析表明,血清IFABP和血浆D-乳酸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创伤后第1、3、6天分别为r=0.949,r=0.871,r=0.951,P<0.01);输血量与IFABP及D-乳酸水平呈正相关(创伤后第1、3、6天分别为r=0.562,r=0.534,r=0.465;r=0.507,r=0.468,r=0.312,P<0.01);IFABP和D-乳酸水平与SIRS发生呈正相关(创伤后第1、3、6天分别为r=0.542,r=0.566,r=0.469;r=0.488,r=0.606,r=0.421,P<0.01)。结论多发伤患者创伤越重,由失血导致的肠通透性变化越显著,肠屏障功能损害越严重,SIRS的发生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屏障 多发伤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D-乳酸
下载PDF
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肌酸激酶和C-反应蛋白对绞窄性肠梗阻早期诊断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张立春 朱哲 王煜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46-249,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肌酸激酶(CK)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在绞窄性肠梗阻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3—10—2015—10我院收治164例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手术治疗86例,包括单纯性肠梗阻(单纯性肠... 目的探讨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肌酸激酶(CK)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在绞窄性肠梗阻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3—10—2015—10我院收治164例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手术治疗86例,包括单纯性肠梗阻(单纯性肠梗阻组)38例,绞窄性肠梗组48例(坏死组20例及非坏死组28例);非手术组肠梗阻78例(对照组)及健康成人40例(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人院时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IFABP、CK和CRP水平。比较手术组与非手术组,绞窄性肠梗阻各亚组血清中IFABP、CK和CRP水平的变化。应用相关性分析研究绞窄性肠梗阻患者IFABP、CK和CRP二三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非手术肠梗阻组血清IFABP、CK和CR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无明显升高(均P〉0.05)。手术组血清IFABP、CK、CRP分别较正常对照组及非手术组明显升高(均P〈0.001)。在绞窄性肠梗阻组中,肠坏死组血清IFABP、CK和CRP水平均高于无肠坏死组(分别为P〈0.05,P〈0.001,P〈0.001)。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三个血清学指标之间相互呈正相关(分别为:r=0.7821,r=0.7546,r=0.6936;均P〈0.001)。结论肠梗阻患者血清IFABP、CK和CRP不仅可以对肠绞窄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还可以用来判断肠绞窄损伤的程度,而三者的综合测定对绞窄性肠梗阻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 肌酸激酶(CK) C-反应蛋白(CRP) 绞窄性肠梗阻 早期诊断
下载PDF
高容量血液滤过对老年严重脓毒症患者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玲玲 郭振辉 +6 位作者 刘坚 陈蕊 姜巧 孙杰 俞宙 肖飞 熊日成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69-872,共4页
目的:探讨高容量血液滤过( HVHF)对老年严重脓毒症患者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按随机原则将严重脓毒症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31例,联合HVHF组23例,分别于入住ICU当时、第2天、第3天、第7天采集外周血,测定血浆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I... 目的:探讨高容量血液滤过( HVHF)对老年严重脓毒症患者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按随机原则将严重脓毒症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31例,联合HVHF组23例,分别于入住ICU当时、第2天、第3天、第7天采集外周血,测定血浆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IFABP)、二胺氧化酶( DAO)、D-乳酸,并记录28 d病死率。结果治疗前两组IFABP、DAO、D-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所下降,除第3天两组血浆IFAB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联合HVHF组较同期常规治疗组各指标均显著下降( P<0.05)。联合HVHF组28 d病死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39.1% vs 80.6%, P<0.05)。结论HVHF对老年严重脓毒症患者肠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并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容量血液滤过( HVHF) 严重脓毒症 肠屏障 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ifabp) 二胺氧化酶( DAO) D-乳酸
下载PDF
硫化物醌氧化还原酶定向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细胞转染表达检测
6
作者 于建宁 杨燕燕 +3 位作者 于峰祥 时小艳 徐小波 王公金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0-105,共6页
为建立硫化物醌氧化还原酶(SQR)的肠道定向表达载体,同时通过转染小鼠肠道上皮细胞确定载体的有效性,本试验采用重叠PCR、中间载体法、酶切连接法获得重组载体,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载体转入小鼠肠道上皮细胞,并鉴定重组载体的特异性... 为建立硫化物醌氧化还原酶(SQR)的肠道定向表达载体,同时通过转染小鼠肠道上皮细胞确定载体的有效性,本试验采用重叠PCR、中间载体法、酶切连接法获得重组载体,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载体转入小鼠肠道上皮细胞,并鉴定重组载体的特异性表达。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以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质(IFABP)为启动子的SQR肠道定向表达载体pc DNA3.1(-)-IFABP-SQR-GFP,并在小鼠肠道上皮细胞中检测到表达的融合绿色荧光蛋白质(GFP)。表明IFABP启动子能够在肠道细胞中定向启动SQR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物醌氧化还原酶 定向表达载体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质 肠上皮细胞
下载PDF
Gut barrier failure biomarkers are associated with poor disease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被引量:6
7
作者 Tamas Tornai Eszter Palyu +13 位作者 Zsuzsanna Vitalis Istvan Tornai David Tornai Peter Antal-Szalmas Gary L Norman Zakera Shums Gabor Veres Antal Dezsofi Gabriella Par Alajos Par Peter Orosz Ferenc Szalay Peter Laszlo Lakatos Maria Papp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7年第29期5412-5421,共10页
To assess the prevalence of a panel of serologic markers that reflect gut barrier dysfunction in a mixed cohort of pediatric and adult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PSC) patients. METHODSSera of 67 PSC patients [med... To assess the prevalence of a panel of serologic markers that reflect gut barrier dysfunction in a mixed cohort of pediatric and adult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PSC) patients. METHODSSera of 67 PSC patients [median age (range): 32 (5-79) years, concomitant IBD: 67% and cirrhosis: 20%] were assayed for the presence of antibodies against to F-actin (AAA IgA/IgG) and gliadin (AGA IgA/IgG)] and for serum level of intestinal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I-FABP) by ELISA. Markers of lipopolysaccharide (LPS) exposure [LPS binding protein (LBP)] and various anti-microbial antibodies [anti-OMP Plus IgA and endotoxin core IgA antibody (EndoCAb)] were also determined. Poor disease outcome was defined as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and/or liver-related death during the follow-up [median: 99 (14-106) mo]. One hundred and fifty-three healthy subjects (HCONT) and 172 ulcerative colitis (UC) patients were the controls. RESULTSA total of 28.4%, 28.0%, 9% and 20.9% of PSC patients were positive for AAA IgA, AAA IgG, AGA IgA and AGA IgG, respectively. Frequencies of AAA IgA and AAA IgG (P < 0.001, for both) and AGA IgG (P = 0.01, for both) but not AGA IgA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compared to both of the HCONT and the UC groups. In survival analysis, AAA IgA-positivity was revealed 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poor disease outcome after adjusting either for the presence of cirrhosis [HR = 5.15 (1.27-20.86), P = 0.022 or for the Mayo risk score (HR = 4.24 (0.99-18.21), P = 0.052]. AAA IgA-posi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higher frequency of anti-microbial antibodies (P < 0.001 for EndoCab IgA and P = 0.012 for anti-OMP Plus IgA) and higher level of the enterocyte damage marker (median I-FABP<sub>AAA IgA pos</sub><sub>vs</sub><sub>neg</sub>: 365 vs 166 pg/mL, P = 0.011), but not with serum LBP level. CONCLUSIONPresence of IgA type AAA identified PSC patients with progressive disease. Moreover, it is associated with enhanced mucosal immune response to various microbial antigens and enterocyte damage further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gut-liver interaction in P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Gut barrier dysfunction intestinal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Anti-F-actin antibody Anti-gliadin antibody
下载PDF
瓜氨酸、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肠三叶因子联合检测对儿童危重症急性胃肠损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黎小年 谢蔓芳 《海南医学》 CAS 2016年第12期1948-1950,共3页
目的探讨瓜氨酸、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肠三叶因子(ITF)联合检测对儿童危重症急性胃肠损伤(AG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危重症患儿100例,按患儿是否合并AGI分为观察组(合并AGI)52例和对照... 目的探讨瓜氨酸、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肠三叶因子(ITF)联合检测对儿童危重症急性胃肠损伤(AG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危重症患儿100例,按患儿是否合并AGI分为观察组(合并AGI)52例和对照组(未合并AGI)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瓜氨酸、IFABP、ITF、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水平;并分析瓜氨酸、IFABP、ITF与CRP及PCT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瓜氨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15.08±8.84)μmol/L vs(25.07±12.05)μmol/L],而IFABP[(1 373.38±410.55)ng/L vs(938.89±503.84)ng/L]、ITF[(14.51±4.90)ng/m L vs(9.79±4.82)ng/m L]、CRP[(60.65±21.08)mg/L vs(28.12±10.13)mg/L]及PCT[(22.93±10.19)ng/m L vs(5.28±3.08)ng/m 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瓜氨酸、IFABP及ITF三者联合检测对儿童危重症AGI的诊断价值最高,其中敏感度为98.08%,特异度为95.83%,准确度为97.00%。根据Pearson法分析显示,瓜氨酸与CRP及PCT均呈负相关(r=-0.661,-0.709;均P<0.05),而IFABP和ITF与CRP及PCT无明显相关性(r=0.108,0.201,0.097,0.113;均P>0.05)。结论瓜氨酸与IFABP和ITF三者联合检测对危重症AGI患儿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值得在临床诊断过程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氨酸 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肠三叶因子 儿童危重症 急性胃肠损伤 诊断价值
下载PDF
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D-乳酸在危重症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张玮 褚永果 +3 位作者 李伟 王璞 王岚 王维展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6-12,共7页
目的:通过检测危重症患者不同时间点血中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D-乳酸浓度,结合胃肠功能障碍/衰竭(GIDF)评分系统,早期判断肠黏膜屏障功能,探讨其与危重症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预后,并观察早期予保护肠黏膜屏障措施后的效果评价... 目的:通过检测危重症患者不同时间点血中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D-乳酸浓度,结合胃肠功能障碍/衰竭(GIDF)评分系统,早期判断肠黏膜屏障功能,探讨其与危重症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预后,并观察早期予保护肠黏膜屏障措施后的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我院2014-05-2015-12期间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危重症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胃肠功能障碍分为胃肠功能障碍组100例和非胃肠功能障碍组100例,其中非胃肠功能障碍组根据是否入院时给予胃肠保护措施治疗,分为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观察选定患者入院时、24h、72h及住院第7天IFABP、D-乳酸,GIDF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评分(APACHEⅡ)、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入住EICU天数、住院天数、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及28d后病死率、存活率。结果:胃肠功能障碍组血浆IFABP、D-乳酸水平均升高,与非胃肠功能障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测得的血浆IFABP、D-乳酸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胃肠功能障碍患者血浆IFABP、D-乳酸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IFABP、D-乳酸水平变化与GIDF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血浆IFABP、D-乳酸水平,GIDF评分与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SOFA、入住EICU天数、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呈正相关(P<0.05),与住院天数无相关性;28d后两组患者病死率及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症患者病死组血浆IFABP、D-乳酸水平、GIDF评分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胃肠功能障碍组中治疗组血浆IFABP、D-乳酸水平,GIDF评分,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MODS发病率、细菌移位发生率及28d病死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IFABP和D-乳酸水平,结合GIDF评分,对危重症肠黏膜功能损害可进行早期判断,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早期给予肠黏膜保护措施,改善胃肠功能,降低MODS及细菌移位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D-乳酸 胃肠功能障碍/衰竭评分 胃肠功能干预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