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nical report of seven cases of bone marrow form of 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1
作者 Group of First Aid and Treatment.Group of Advisors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1994年第3期174-180,185,共8页
Clinicalreportofsevencasesofbonemarrowformofacuteradiationsickness¥GroupofFirstAidandTreatment.GroupofAdviso... Clinicalreportofsevencasesofbonemarrowformofacuteradiationsickness¥GroupofFirstAidandTreatment.GroupofAdvisorsAbstract:OnJu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NE MARROW form af 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complex therapy patients
下载PDF
大鼠肠型放射病时小肠内VIP、SP、L-ENK和SOM的变化——放射免疫测定、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正品 蔡文琴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S1期59-65,118-119,共9页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ICC)及放射免疫测定(RIA)技术,对于正常及肠型病大鼠小肠内VIP、SP、L-ENK及SOM的免疫反应性结构做了定性、定位及定量分析.并辅以病理组织学光、电镜研究.其主要结果:(1)光镜观察,照后大鼠小肠神经节无可见改变;电...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ICC)及放射免疫测定(RIA)技术,对于正常及肠型病大鼠小肠内VIP、SP、L-ENK及SOM的免疫反应性结构做了定性、定位及定量分析.并辅以病理组织学光、电镜研究.其主要结果:(1)光镜观察,照后大鼠小肠神经节无可见改变;电镜下主要为神经轴突及突触小泡的变性改变.而这些结构与神经递质的运输、释放密切相关.(2).用ICC技术揭示了VIP、SP、L-ENK及SOM免疫反应性神经和内分泌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分布.证实四种肽能神经为肠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并发现受照大鼠肠道四种肽能神经元胞体及纤维无明显改变;而含肽内分泌细胞对辐射的敏感性与肠上皮细胞相同.(3).RIA结果证实照后大鼠小肠内四种肽的含量均有变化,其意义待探讨.作者结合四种肽在肠道的生理功能,将照射后四种肽的变化规律与肠型病的病理特征及过程相联系,推测照后四种肽的变化可能与受照后小肠运动机能,供血障碍以及粘膜损伤等病理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 肠型放射病 血管活性肠肽 P物质 亮脑啡肽 生长抑素
下载PDF
急性放射病时小肠肌电活动的改变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
3
作者 黄淑英 陈国志 +1 位作者 王广义 刘志红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1985年第2期127-136,共10页
在狗、豚鼠和大鼠小肠的不同部位,预先埋藏3—6对铂丝电极,记录照射前后清醒动物的小肠肌电活动。正常禁食狗出现典型的消化间期移行性肌电复合波(IDMEC),周期平均为76.5±19.5—89.8±20.6分。正常豚鼠和大鼠也出现了移行性肌... 在狗、豚鼠和大鼠小肠的不同部位,预先埋藏3—6对铂丝电极,记录照射前后清醒动物的小肠肌电活动。正常禁食狗出现典型的消化间期移行性肌电复合波(IDMEC),周期平均为76.5±19.5—89.8±20.6分。正常豚鼠和大鼠也出现了移行性肌电复合波,周期较短,豚鼠为60分左右,大鼠为7—20分。狗全身700拉德γ线照射后早期小肠肌电活动明显增强,表现为第1时相缩短,第Ⅱ时相明显延长,峰波振幅增高。极期开始后肌电活动变弱,出现复合波的传导紊乱,临死前的电话动严重抑制或消失。豚鼠和大鼠全身800拉德γ线照射后小肠肌电活动的变化与狗的基本相拟。切断狗的肠系膜神经和分别切断大鼠膈下迷走神经或两侧内脏神经对照射后小肠肌电活动无明显影响,这表明照射后小肠肌电活动的改变与小肠外来神经的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放射病 小肠 肌电活动 迷走神经切断术 内脏神经切断术
下载PDF
大鼠甲状腺C细胞在肠型放射病中的变化
4
作者 邓晓林 蔡文琴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388-392,共5页
本文利用^(60)Coγ-射线20Gy对大鼠行全身性1次性照射,复制肠型放射病模型。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免疫电镜和显微分光光度计(MSP)测量等技术,对大鼠甲状腺C细胞在肠型放射病(AIRS)中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C细胞的变化可分为两个时期... 本文利用^(60)Coγ-射线20Gy对大鼠行全身性1次性照射,复制肠型放射病模型。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免疫电镜和显微分光光度计(MSP)测量等技术,对大鼠甲状腺C细胞在肠型放射病(AIRS)中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C细胞的变化可分为两个时期,照射后24h以内为第1时期,此时C细胞病变不明显,而血清钙值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1),提示此时C细胞合成和分泌CT的功能可能增强。照射后第24h到第72h为第2时期,以MSP在降钙索(Calcitonin,CT)免疫染色切片上测量,所得的总吸光度值(TA)较正常组降低,电镜下C细胞逐渐出现破坏性变化。以上结果表明,C细胞作为APUD系统的组成成份,无疑参与了AIRS的病理变化,本文亦对其可能的病变机制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细胞 甲状腺 降钙素 肠型放射病
下载PDF
大鼠舌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反应性神经的正常分布及其在肠型放射病时的变化
5
作者 邵金贵 蔡文琴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94-97,146,共5页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ICC)和显微分光光度计测定技术观察正常大鼠及其在肠型放射病(AIRS)时舌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免疫反应性(IP)神经的变化。结果表明,舌内各组织中均有CGRP-IR神经分布。在AIRS时,CGRP-IP神经发生明显变化,可分为... 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ICC)和显微分光光度计测定技术观察正常大鼠及其在肠型放射病(AIRS)时舌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免疫反应性(IP)神经的变化。结果表明,舌内各组织中均有CGRP-IR神经分布。在AIRS时,CGRP-IP神经发生明显变化,可分为二个时期,照射后24h内为反激期,表现为舌组织中CCRP-IR神经明显肿胀增粗,膨体增长,神经末梢聚集物增多。照射后48—72h为破坏期。其病变特征:照射后48h舌体CGRP-IR神经减少,变细,膨体变小,数目下降,部分CGRP-IR神经显著减少,甚至消失,舌根部除舌肌上的运动终板样结构和味腺内CGRP-IR神经未见明显破坏,其它所有CGPR-IR神经几乎完全断裂成点状。显微分光光度计测量结果,照射后48h及照射后72h与正常相比总吸光度显著降低(P<0.01)。本实验证明在大剂量辐射损伤时,舌内肽能神经也有损伤操作,为AIRS的发病机制,病理损伤治疗提供了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型放射病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免疫细胞化学
下载PDF
氨磷汀对小鼠肠型急性放射病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
6
作者 赵致维 崔宇 +4 位作者 王丽梅 善亚君 柳晓兰 唐红卫 从玉文 《武警医学》 CAS 2015年第8期797-800,804,共5页
目的研究氨磷汀(amifostine,WR2721)对小鼠肠型急性放射病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小鼠肠型急性放射病模型。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WR2721给药组,接受15 Gy60Co-γ全身照射,照后移植健康小鼠骨髓细胞,观察小鼠受照后30 d的... 目的研究氨磷汀(amifostine,WR2721)对小鼠肠型急性放射病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小鼠肠型急性放射病模型。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WR2721给药组,接受15 Gy60Co-γ全身照射,照后移植健康小鼠骨髓细胞,观察小鼠受照后30 d的存活率和平均生存时间,以及用隐窝细胞微克隆实验,研究照后3.5 d隐窝细胞数量及小肠黏膜情况。结果对照组小鼠均在10 d内死亡,WR2721给药组存活率提高到80%;对照组和WR2721给药组平均隐窝数分别为(6.1±0.7)个、(28.0±1.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对照组和WR2721给药组绒毛高度分别为(51.48±2.04)μm、(73.29±3.2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 WR2721对肠型急性放射病小鼠有保护作用,通过提高隐窝干细胞增殖活性,促进黏膜的恢复,提高小鼠的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2721 防护 肠型急性放射病 机制
下载PDF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辐射损伤小鼠外周血细胞及肠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李雪娇 田红旗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2期6-9,共4页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不同给药剂量对辐射损伤小鼠外周血细胞及肠损伤的影响。方法将25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各5只,A1、B1、C1组照前30 min分别腹腔注射200、100、50 mg/kg GSH,D1组照前30min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A1~D1组接受全...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不同给药剂量对辐射损伤小鼠外周血细胞及肠损伤的影响。方法将25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各5只,A1、B1、C1组照前30 min分别腹腔注射200、100、50 mg/kg GSH,D1组照前30min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A1~D1组接受全身照射至吸收剂量为4 Gy; E1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不照射。照射后第15天处死小鼠并眼球取血,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外周血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另将25只小鼠随机分为A2、B2、C2、D2、E2组各5只,给药方法同上,仅照射剂量均改为10 Gy,照射方式均改为腹部局部照射。照射后第3天处死小鼠并取小肠组织,HE染色后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肠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与E1组比较,D1组外周血WBC、RBC、PLT及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比例下降(P <0. 05或<0. 01)。与D1组比较,C1组外周血RBC及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比例上升(P均<0. 05),B1组外周血WBC、RBC、PLT及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比例最高(P <0. 05或<0. 01),而A1组外周血WBC、RBC、PLT及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比例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与E2组比较,D2组小肠绒毛变短、萎缩;与D2组比较,C2组小肠绒毛较长,B2组小肠绒毛结构完整,而A2组小肠绒毛上皮仍可见脱落、绒毛排列不规则。结论 GSH能恢复受照小鼠造血功能,减轻电离辐射对小鼠小肠组织的损伤,其中GSH给药剂量100 mg/kg的辐射防护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型谷胱甘肽 辐射防护剂 外周血细胞 肠损伤 急性放射病
下载PDF
DiI标记微血管可视化方法的建立及其在小鼠肠型急性放射病研究中的应用
8
作者 许倩 张刘珍 +6 位作者 贾超 邓子亮 柳晓兰 余祖胤 崔宇 唐红卫 从玉文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295-298,共4页
目的建立荧光染料DiI心脏灌注标记血管的方法,用于观察小鼠小肠绒毛微血管结构在肠型急性放射病(IF—ARS)发生、发展中的变化,以期为IF.ARS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一种可行方法。方法 50Coγ线腹部局部照射C57BL/6小鼠建立肠型急性放... 目的建立荧光染料DiI心脏灌注标记血管的方法,用于观察小鼠小肠绒毛微血管结构在肠型急性放射病(IF—ARS)发生、发展中的变化,以期为IF.ARS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一种可行方法。方法 50Coγ线腹部局部照射C57BL/6小鼠建立肠型急性放射病动物模型;H_E染色观察照射小鼠小肠黏膜损伤;应用荧光染料DiI小鼠心脏灌注法标记血管.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小鼠小肠绒毛微血管结构及其在照射后的变化。结果17.5Gv腹部局部照射的C57BL/6小鼠在照后第5天很少发现再生绒毛和隐窝,已达到肠型急性放射病的损伤程度。成功建立了DiI心脏灌注标记血管方法,在对照组可观察到完整且清晰的小鼠小肠绒毛微血管三维结构.而在照射组发现照后24h和48h内小肠绒毛微血管相继出现舒张、渗出的损伤改变.照后3~5d以微血管网充盈不良甚至脱落为主要表现。结论成功建立了DiI标记的小鼠小肠绒毛微血管可视化的方法,且将其初步应用于观察小鼠小肠绒毛结构及其在肠型急性放射病发生、发展中的变化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染料DiI 肠型急性放射病 微血管可视化技术
下载PDF
武汉“921113”放射事故四例急性放射病人的临床报告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美颖 张瑶珍 +6 位作者 张东华 鲜于志群 汪道文 张良华 肖昶明 侯祖洪 姜恩海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30-234,共5页
目的为了总结临床经验,本文作者报告一起60Coγ射线事故引起4人受照的剂量估算、临床经过和诊断治疗。方法剂量估算是采用现场模拟试验和手表红宝石热释光测量,外周血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分析方法。临床诊断根据患者受照剂量,... 目的为了总结临床经验,本文作者报告一起60Coγ射线事故引起4人受照的剂量估算、临床经过和诊断治疗。方法剂量估算是采用现场模拟试验和手表红宝石热释光测量,外周血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分析方法。临床诊断根据患者受照剂量,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治疗上在对症治疗和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了美国生产的GM-CSF。结果1例中度(偏重)骨髓型急性放射病,1例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1例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1例过量照射。4例病人经过62~68天住院积极治疗,病情好转,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从医疗实践中我们着重总结以下几点:①及时、正确地早期诊断;②根据国家标准的治疗原则积极治疗;③GM-CSF使用时注意选择时机和注意使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型 急性放射病 辐射剂量 钴60 Γ射线
原文传递
山东济宁^60Co辐射事故受照人员的临床救治 被引量:20
10
作者 艾辉胜 余长林 +19 位作者 乔建辉 罗卫东 张石 郭梅 张锡刚 王丹红 孙琪云 牛文凯 李光 姚波 周振山 刘素刚 何耀忠 陈建魁 李晓兵 陈英 吴可 杨国山 刘英 胡凯勋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总结和探索肠型放射病和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临床诊治经验。方法中国山东济宁^60Co辐射事故中2例病人受到意外照射。综合估算,病例A受照剂量20~25Gy,诊断为“肠型放射病”;病例B受照剂量9~15Gy,诊断为“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 目的总结和探索肠型放射病和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临床诊治经验。方法中国山东济宁^60Co辐射事故中2例病人受到意外照射。综合估算,病例A受照剂量20~25Gy,诊断为“肠型放射病”;病例B受照剂量9~15Gy,诊断为“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经联合预处理,2例分别行单倍体和HLA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2例患者均移植成功,供体完全植活,三系血细胞和骨髓造血重建成功,均无移植排斥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病例A于照后33d(d33)死于败血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病例B于d75死于心衰为主的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骨髓和外周血染色体及牙齿ESR检查等对超大剂量放射病诊断有重要价值。HLA相合及半相合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救治急性放射病是完全可能和可行的。感染和多脏器功能衰竭仍然是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应加强对促进辐射损伤修复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救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型急性放射病 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多脏器功能衰竭
原文传递
南京“5.7”^192Ir源放射事故患者的临床救治 被引量:21
11
作者 刘玉龙 王优优 +14 位作者 余道江 戴宏 卞华慧 陈炜博 李元 陈学英 冯骏超 邱梦悦 郑旭 包明月 郭凯琳 刘松涛 刘华江 张玉松 蒲汪旸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24-330,共7页
目的 通过对南京"5.7"192Ir源放射事故患者的剂量估算、临床表现和医学处理的总结,探讨类似放射损伤的救治技术和发生、发展规律。方法 医护人员询问受照患者的详细病史,进行物理剂量和生物剂量估算,应用红外线热成像仪动态监测损伤... 目的 通过对南京"5.7"192Ir源放射事故患者的剂量估算、临床表现和医学处理的总结,探讨类似放射损伤的救治技术和发生、发展规律。方法 医护人员询问受照患者的详细病史,进行物理剂量和生物剂量估算,应用红外线热成像仪动态监测损伤部位的温度改变。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治疗上,全身和局部治疗并重,躯体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步,采取综合措施。给予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功能、营养支持、抗感染、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及对症治疗等进行全身治疗;局部治疗包括镇痛、换药、清创及两次肌皮瓣移植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输注、负压封闭引流(VSD)等。结果 患者全身生物剂量估算结果为1.51 Gy,物理估算右下肢皮肤最大剂量值约为4 100 Gy,该结果和临床表现一致;患者受照后约40 d平稳进入恢复期;经过378 d的精心救治,右下肢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伤口愈合,但仍存在活动障碍。结论 早期进行局部不均匀照射的生物剂量估算结果与临床诊断相符,结合系统的医学检查指导救治方案的制定;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病程分期不明显,预后较好;局部严重放射性损伤迁延不愈,肌皮瓣移植是治疗的关键,显微外科技术、VSD封闭式引流技术及MSCs输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抗感染、营养治疗及心理疏导对患者全身及局部的康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IR 外照射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临床救治
原文传递
一例肠型急性放射病的临床报告 被引量:10
12
作者 余长林 乔建辉 +7 位作者 罗卫东 郭梅 王丹红 孙琪云 张石 陈建魁 李晓兵 艾辉胜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6,共6页
目的总结2004年济宁“10.21”辐射事故患者A的受照经过、剂量估算、临床表现及诊治经过。方法依据临床表现、现场模拟、生物剂量估算、电子自旋共振(ESR)等结果,综合估算全身受照20~25Gy,诊断为肠型急性放射病。照后3d入院,立即... 目的总结2004年济宁“10.21”辐射事故患者A的受照经过、剂量估算、临床表现及诊治经过。方法依据临床表现、现场模拟、生物剂量估算、电子自旋共振(ESR)等结果,综合估算全身受照20~25Gy,诊断为肠型急性放射病。照后3d入院,立即全环境保护、抗感染、HIJA配型等,7d进行同胞间单倍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3d后出现顽固性腹泻,13d出现急性腹膜炎及不全肠梗阻,经过泰能等抗感染综合治疗伴随造血功能恢复而治愈。17d白细胞数开始上升,19d造血重建,骨髓及外周血均获稳定植入,同时出现肺部混合感染。25d皮肤放射损伤最严重,诊断为Ⅲ度皮肤急性放射损伤(皮肤损害面积14%)。肺部感染逐渐加重,先后出现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肾衰竭等,给予强有力抗细菌、抗真菌及全身支持等综合救治,效果不佳。30d呼吸机辅助呼吸,33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结论患者A的全身剂量20-25Gy,诊断为肠型急性放射病。这是国内首例肠型急性放射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报告。延长了患者的存活时间,获得了宝贵的临床救治经验,对今后类似病例的救治有重要指导意义。广泛严重放射性损伤、感染及MOF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型急性放射病 HIJA单倍体相合 造血干细胞移植 多器官功能衰竭
原文传递
四例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受照后12年医学随访观察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优优 刘玉龙 +7 位作者 赵风玲 吕玉民 李元 卞华慧 陈炜博 邱梦悦 姜梅玲 张英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4-179,共6页
目的 通过对1999年河南省发生的“4.26”60Co源辐射事故所致的4名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受照后12年医学随访观察,探讨电离辐射远后效应,为核事故医学应急的救治和随访提供临床资料和积累经验.方法 采用“一对一”和“多对一”的方式采集... 目的 通过对1999年河南省发生的“4.26”60Co源辐射事故所致的4名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受照后12年医学随访观察,探讨电离辐射远后效应,为核事故医学应急的救治和随访提供临床资料和积累经验.方法 采用“一对一”和“多对一”的方式采集病史,观察和记录“梅”、“旺”、“天”、“民”4名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及器械检查包括血细胞分析、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体液免疫、性激素水平、肿瘤标志物及眼科检查、甲状腺彩超、腹部B超、心电图及胸部X片检查,评价其全身情况.辐射遗传学分析包括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和微核分析.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外周血GADD45和nm23-H1基因的mRNA表达,与健康对照人群相比较.采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16PF)、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4名患者实施心理测评.结果 4名患者受照后12年造血免疫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天”乙肝两对半的检查结果中,表面抗原(HBsAg)及核心抗体(HBcAb)为阳性,乙肝病毒复制转为慢性期,传染性弱.4人眼晶状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混浊性改变,“梅”受照后3年即发生放射性白内障.“梅”、“天”、“民”性激素水平仍有异常.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可见少许断片和双着丝粒,但易位率仍较高.分子生物标志物外周血GADD45和nm23-H1基因mRNA定量分析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理测评发现,“梅”重度抑郁、焦虑,其余3人存在紧张、焦虑、恐慌情绪.结论 对4名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医学随访观察和心理测评,为类似病例的临床救治和随访提供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Co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远后效应 心理测评 医学随访
原文传递
南京“5.7”放射事故患者受照后2年的医学观察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松涛 刘玉龙 +6 位作者 王优优 卞华慧 陈炜博 刘华江 侯雨含 崔冉 王睿昊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20-425,共6页
目的通过对2014年南京“5.7”^192Ir源放射事故患者受照后2年的医学观察,探讨放射损伤的远后效应及肢体局部放射损伤的康复治疗效果,为核与辐射事故医学应急提供临床资料。方法仔细询问受照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观察和... 目的通过对2014年南京“5.7”^192Ir源放射事故患者受照后2年的医学观察,探讨放射损伤的远后效应及肢体局部放射损伤的康复治疗效果,为核与辐射事故医学应急提供临床资料。方法仔细询问受照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观察和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系统评价其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眼、神经一精神系统等改变,观察并评价患者右下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疗效。结果造血、免疫系统基本恢复,但骨髓穿刺仍提示右侧髂骨骨髓增生低下。性激素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但精液检查显示精子活率为0。眼晶状体、视网膜及眼底均出现放射性损伤。心理测评显示,患者心理状态较稳定。右下肢皮肤伤口愈合良好,但仍有功能障碍及疼痛感,通过康复治疗后功能障碍较前好转,药物结合物理疗法镇痛效果良好。结论临床治疗尽早干预可使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的生理功能完全或部分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事故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192IR 远后效应 医学随访
原文传递
南京“5.7”放射事故急性放射病患者局部损伤感染的防治 被引量:3
15
作者 郑旭 刘玉龙 +6 位作者 王优优 余道江 卞华慧 陈炜博 李元 包明月 郭凯琳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59-363,共5页
目的 探讨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局部严重放射损伤的感染防治措施及策略。方法 观察1例急性放射病患者受照部位感染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合理选用抗生素,同时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改善营养状况,对症支持治疗,采取病房... 目的 探讨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患者局部严重放射损伤的感染防治措施及策略。方法 观察1例急性放射病患者受照部位感染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合理选用抗生素,同时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改善营养状况,对症支持治疗,采取病房、物品表面消毒,常规换药及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术等手段防治感染,并评价疗效。结果 在病程早期,患者未出现发热,平稳地度过了极期;病程中期,创面持续存在多种细菌感染,清创、肌皮瓣移植过程中始终伴随鲍曼不动杆菌等耐药菌的定植感染;经综合治疗控制了感染。结论 急性放射病伴有局部严重放射损伤患者的感染防治要兼顾全身和局部处理,合理应用抗生素,采取综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Ir放射事故 急性骨髓型放射病 放射性皮肤损伤 感染
原文传递
上海“6.25”^(60)Co源辐射事故中5例重、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18个月的随访观察报告 被引量:5
16
作者 章卫平 杨建民 王筱慧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2,共1页
目的1990年发生在上海的“6.25”60Co源辐射事故所致的骨髓型急性放射病重度2例,中度3例急性期救治获临床治愈,在事故后18个月进行了随访。方法按照“后效应临床随访研究组”的计划定期系统复查,观察迟发性的远后生... 目的1990年发生在上海的“6.25”60Co源辐射事故所致的骨髓型急性放射病重度2例,中度3例急性期救治获临床治愈,在事故后18个月进行了随访。方法按照“后效应临床随访研究组”的计划定期系统复查,观察迟发性的远后生物学效应。并进行相关治疗。结果18个月早期系统随访观察显示:①血象、骨髓象、造血祖细胞培养各种数值仍偏低;②红细胞酶和膜的蛋白组分仍有异常;③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仍不全;④染色体检查分析显示以稳定性畸变为主,早期表现的双着丝点加环改变已明显消退,且与病人辐射剂量相关;⑤双眼晶体后囊轻度混浊,眼底视网膜血管扩张;⑥甲皱与球结膜微循环仍显示舒-缩功能紊乱,与血清AT-1和AT-2水平未恢复正常相一致;⑦精液检查显示精子数量减少,活率和活力减退与病人辐照剂量相关;⑧部分内分泌功能仍未恢复正常。结论根据上述照后18个月早期观察结果,说明,虽然这些病人从急性期获得了临床治愈,但他们的组织器官仍然存在潜在迟发性后继损害。因此必须从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和整体观察水平,由多学科联合进行长期观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60 骨髓型 急性放射病 远后效应
原文传递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8Gy、10Gy与15Gy照射小鼠救治方案的差别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武书 唐菲 +3 位作者 陈秋 夏小春 张学光 曹建平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2年第4期489-493,共5页
目的探讨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与肠型急性放射病的救治方案差别。方法采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对接受8 Gy、10 Gy、15 Gy60Coγ射线照射的C57BL/6J小鼠进行救治,并对比其骨髓、胃肠受损程度。结果 rhG-CSF对8 Gy照射组救治作用良... 目的探讨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与肠型急性放射病的救治方案差别。方法采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对接受8 Gy、10 Gy、15 Gy60Coγ射线照射的C57BL/6J小鼠进行救治,并对比其骨髓、胃肠受损程度。结果 rhG-CSF对8 Gy照射组救治作用良好(P<0.05),而对10 Gy、15 Gy照射组则不能起作用(P>0.05)。结论rhG-CSF单独用药适用于小鼠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损伤,而对肠型急性放射病疗效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肠型急性放射病
原文传递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南京“5.7”^192Ir源放射事故患者局部伤口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包明月 刘玉龙 +6 位作者 王优优 余道江 卞华慧 陈炜博 李元 郑旭 郭凯琳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36-339,共4页
目的 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治疗1例外照射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合并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初步探讨其在创面修复中的有效性及机制。方法 采用上海脐血库提供的hUC-MSCs,输注前进行病原学检测,于第2次肌皮瓣移植术后的... 目的 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治疗1例外照射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合并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初步探讨其在创面修复中的有效性及机制。方法 采用上海脐血库提供的hUC-MSCs,输注前进行病原学检测,于第2次肌皮瓣移植术后的第8、15天对患者进行了hUC-MSCs静脉输注,每次剂量10.1×10^6 U,并3次通过外周血DNA短串联重复序列复合扩增方法(STR-PCR)检测在不同时期创面愈合过程中hUC-MSCs的植入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第1次输注hUC-MSCs 1 d前、1 d后以及第2次输注hUC-MSCs 1 d前、1 d后、7 d后患者的外周血及创面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输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后,患者手术创面愈合良好;STR-PCR结果显示, 3次均未检测到hUC-MSCs植入;ELISA分析显示,在输注hUC-MSCs 1 d后,两次输注的患者血清中VEGF浓度分别由输注前的100.9、128.1 ng/ml上升至895.9、931.4 ng/ml,而在创面组织中则分别由122.2、138.6 ng/ml上升至850.8、978.6 ng/ml,升高明显,但是在输注hUC-MSCs 1周后,患者血清中及创面组织中的VEGF浓度与输注前相比变化不大。结论 hUC-MSCs可增强血液及局部创面中VEGF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创面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IR 外照射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南京“5.7”事故受照者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修复 被引量:2
19
作者 余道江 刘玉龙 +5 位作者 王优优 王睿 王帅 王晓云 李秀洁 赵天兰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68-371,共4页
目的 探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在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对南京"5.7"放射事故受照者"王"的右大腿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进行救治。受照后62 d切除坏死组织;受照后171 d扩创,取联合皮瓣(右侧背阔肌肌皮瓣加肩胛骨... 目的 探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在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对南京"5.7"放射事故受照者"王"的右大腿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进行救治。受照后62 d切除坏死组织;受照后171 d扩创,取联合皮瓣(右侧背阔肌肌皮瓣加肩胛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 受照后180 d,皮瓣部分坏死;受照后263 d再次扩创,取左侧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残余创面。结果 右大腿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创面完全愈合,外形理想,并恢复大部分功能。结论 游离背阔肌肌皮瓣或其衍生的联合肌皮瓣,可以修复较大面积的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并可达到功能和外形同时修复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IR 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IV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修复 游离背阔肌肌皮瓣
原文传递
人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介素3融合蛋白对猕猴重度急性骨髓型放射病的实验治疗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冠英 龚曼丽 +3 位作者 卢佳 赵慧云 沈钦剑 周梅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75-378,共4页
目的 探讨人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介素3 融合蛋白(G3) 对猕猴重度急性骨髓型放射病时,促进白细胞( WBC) 、血小板(PLT) 的恢复功能。方法 猕猴20 只,60Co γ射线全身均匀照射,吸收剂量4 Gy... 目的 探讨人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介素3 融合蛋白(G3) 对猕猴重度急性骨髓型放射病时,促进白细胞( WBC) 、血小板(PLT) 的恢复功能。方法 猕猴20 只,60Co γ射线全身均匀照射,吸收剂量4 Gy,照后立即分别按40 μg·kg-1d-1 和20 μg·kg-1·d- 1 经皮下注射G3 ,连续注射20 天,照后隔日连续观察外周血象变化,临床表现,观察35 天,实验结束进行骨髓象和病理学检查。结果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的最低值、早期恢复峰值,G3 组均高于对照组;照后血象低谷期(13 ~21 天)的平均值,G3 组也都高于对照组,G3 可缩短WBC、中性粒细胞计数(ANC) 和PLT 减少期的时间。结论 G3 对猕猴重度急性骨髓型放射病,可明显促进WBC、ANC和PLT的恢复,减少出血感染,延长存活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3 猕猴 急性 骨髓型放射病 放射病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