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rtal Vein Stenosis Caused by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fter Pancreatobiliary Surgery
1
作者 Hiroyuki Kinoshita Hideaki Tsubakihara +2 位作者 Shinji Yamazoe Tomoya Kato Kazunari Mori 《Surgical Science》 2017年第8期326-333,共8页
Background: Portal vein (PV) stenosis or obstruction is sometimes observed in patients who were performed pancreatobiliary surgery. These conditions such as pancreatic fistulas (PF) and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 afte... Background: Portal vein (PV) stenosis or obstruction is sometimes observed in patients who were performed pancreatobiliary surgery. These conditions such as pancreatic fistulas (PF) and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 after pancreatobiliary surgery still represent significant clinical issues. In addition, insufficient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fact that severe stenosis of the PV can result in 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s. Material and Methods: At our institution, lymph node dissection within the hepatoduodenal ligament was performed for biliary or pancreatic neoplasms in 68 patients between October 2005 and April 2017. The diameter of the PV was measured on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s obtained before and after the operation. PV stenosis was defined as a >50% reduction in the diameter of the PV. The degree of PF (Pancreatic Fistula) was defin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f Pancreatic Fistula after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Furthermore, the Clavien-Dindo (CD) classification was used to assess the complications that occurred in cases in which pancreatojejunostomy was not perform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gree of PV stenosis and the occurr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overall frequency of PF was 56.3% (18 patients). Grade B or C PF occurred in 5 patients (15.6%). In the present small series, a correlation was detected between the degree of PV stenosis and the occurr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fter pancreatobiliary surgery (p Conclusions: Clinicians should keep in mind that the PV can narrow in cases in which grade B or C PF or intra-abdominal abscesses occur after pancreatobiliary surg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tal VEIN stenosis Pancreatobiliary Surgery PANCREATIC FISTULA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自膨胀式支架治疗术后不良事件及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孙博文 凌冶平 +5 位作者 吴培 张广 王春雷 郑秉杰 史怀璋 徐善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9-167,211,共10页
目的探究自膨胀式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术后出现不良事件及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应用自膨胀式支架(Enterprise、Wingspan支架)治疗的ICAS患者... 目的探究自膨胀式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术后出现不良事件及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应用自膨胀式支架(Enterprise、Wingspan支架)治疗的ICAS患者。记录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影像检查资料(病变部位、术前狭窄程度、狭窄长度及Mori分型、术后残余狭窄率等)及治疗相关资料(手术时间以及支架和球囊品牌、类型及直径),观察术后即刻支架移位及血栓形成发生情况,术后30 d内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判断有无手术相关卒中(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死亡等安全性结局发生。术后定期通过电话或门诊进行临床随访,术后6个月后,通过DSA或CT血管成像(CTA)或MR血管成像(MRA)检查进行影像学随访,观察与置入支架的责任区域相关的缺血性事件(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死亡及支架内再狭窄(ISR,狭窄率≥70%)情况。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术后30 d内安全性结局及随访时ISR发生的因素。结果共纳入311例患者,女106例(34.1%),男205例(65.9%);平均年龄(58±9)岁。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6±8)%,平均狭窄长度为(10±4)mm。手术均成功,无术后即刻支架移位及血栓形成,术后平均残余狭窄率为(25±9)%。术后30 d内发生与手术相关的任何卒中或死亡27例(8.7%),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脑实质出血7例,缺血性卒中11例,1例出血性卒中患者死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冠心病与术后30 d内安全性结局事件发生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未发现与术后30 d内安全性结局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281例(90.9%)患者接受临床随访,随访中位时间375(320,480)d,发生与责任区域相关的缺血性事件23例(8.2%;缺血性卒中1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1例)。237例(76.7%)患者接受影像随访,随访中位时间360(240,502)d,出现ISR 32例(13.5%),15例(6.3%)为症状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残余狭窄程度与ISR的发生相关(OR=1.07,95%CI:1.02~1.12;P=0.004)。结论自膨胀式支架可用于治疗ICAS,未发现与手术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残余狭窄程度与术后远期ISR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血管内治疗 自膨胀式支架 围手术期并发症 支架内再狭窄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 被引量:23
3
作者 张志勇 李慎茂 +2 位作者 朱凤水 缪中荣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分为颈动脉系统TIA组(CA—TIA组,152例)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VB-TIA组,48...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分为颈动脉系统TIA组(CA—TIA组,152例)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VB-TIA组,48例);按不同发作频率分为:频发TIA组(123例)与非频发TIA组(77例);按不同年龄段分为:〈50岁组(63例)、50~70岁组(112例)和〉70岁组(25例)。对存在动脉狭窄的患者计算动脉狭窄率,比较各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发作频率间和各年龄段间患者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本研究共175例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占87.5%(175/200)。颅外动脉狭窄为173例,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53.2%(92/173),而颅内动脉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多,占39.3%(95/242)。颅内、颅外狭窄动脉比约为1.4:1(242/173)。②CA-TIA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者多于VB-TIA组(P=0.001),而VB-TIA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者多于CA—TIA组(P=0.006)。但二者间颅内-外动脉多发狭窄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6);③频发TIA组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P〈0.001)④200例TIA患者以50~70岁居多,且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呈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尤其是既往有频发TIA史的高龄患者应及早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及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血管造影术 颅内-外动脉狭窄
下载PDF
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 被引量:4
4
作者 赵进委 恽文伟 +1 位作者 蒋国民 王凯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96-498,共3页
目的探讨肾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ARAS)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304例疑为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行颅内-外动脉造影,同时作双侧肾动脉造影,了解颅内-外动脉和ARAS情况,对临床资料和ARAS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4例患者中颅内-... 目的探讨肾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ARAS)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304例疑为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行颅内-外动脉造影,同时作双侧肾动脉造影,了解颅内-外动脉和ARAS情况,对临床资料和ARAS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4例患者中颅内-外动脉狭窄186例,ARAS90例(患病率29.6%)。186例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合并ARAS77例,罹患率41.4%(77/186)。单纯ARAS患者13例,患病率11.0%(13/118)。ARAS在颅内-外动脉狭窄病变组中的罹患率明显高于无颅内-外血管病变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颅内-外动脉狭窄组中,中-重度或多支颅内-外动脉狭窄者ARAS发病率高。结论对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病变的患者造影后,应常规行肾动脉造影,以便早期发现AR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外动脉狭窄 肾动脉狭窄 血管造影
下载PDF
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联合CTA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5
5
作者 佟晓燕 白玉海 +3 位作者 贾红娟 王晓慧 杨丽丽 刘杰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 探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联合CTA评分对TIA患者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262例TIA患者进行ESRS及头颅CTA检查,并随访1年。采用ROC曲线评估ESRS与ESRS联合CTA评分对TIA后1年发生脑梗死风险预测价值。结果 ESRS预测脑梗... 目的 探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联合CTA评分对TIA患者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262例TIA患者进行ESRS及头颅CTA检查,并随访1年。采用ROC曲线评估ESRS与ESRS联合CTA评分对TIA后1年发生脑梗死风险预测价值。结果 ESRS预测脑梗死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1(95%CI:0.627-0.774,P〈0.05);当评分为2.5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之和最大。ESRS联合CTA评分预测脑梗死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3(95%CI:0.710-0.836,P〈0.05);当评分为3.5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之和最大。结论 ESRS及ESRS联合CTA评分对TIA患者1年后发生脑梗死风险具有预测价值,且后者的准确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Essen卒中风险评分 颅内外血管病变
下载PDF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护在胸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新宇 郑燕平 +4 位作者 原所茂 侯勇 杜伟 王洪彬 王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62-365,共4页
目的:探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监护在胸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0年4月 ̄2003年11月共有32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接受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护,男21例,女11例,年龄38 ̄75岁;其中单纯胸椎黄韧带骨化症13例,胸椎间盘突出症合... 目的:探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监护在胸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0年4月 ̄2003年11月共有32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接受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护,男21例,女11例,年龄38 ̄75岁;其中单纯胸椎黄韧带骨化症13例,胸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症10例,胸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胸椎孤立后纵韧带骨化9例。单纯胸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4例,单纯后路全椎板截骨原位再植、椎管扩大减压术9例,全椎板截骨原位再植、环脊髓减压、椎管扩大减压成形术19例。术中均应用丹迪Key-Point脊髓监护系统进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护。结果:23例术中监护无异常,术后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12例患者术中即可见波形改善。4例术中出现波形异常,其中2例术后发生神经功能障碍。4例术中监护未见异常,术后症状加重,假阴性率12.5%。1例术中波形异常,但术后无脊髓损伤表现,假阳性率3.1%。结论: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监护可及时发现术中危及脊髓的因素,但存在一定的假阳性或假阴性率。与其它监测方法合用可提高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椎管狭窄症 体感诱发电位 手术监护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大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付琳琳 石静萍 杨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67-869,904,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大动脉血管狭窄情况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34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按年龄分青中年组及老年组和按有无狭窄分为狭窄组和非狭窄组,对脑大动脉血管的...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大动脉血管狭窄情况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34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按年龄分青中年组及老年组和按有无狭窄分为狭窄组和非狭窄组,对脑大动脉血管的狭窄率、狭窄程度、分布特点和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大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152/347(43.8%),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80/152(52.6%),颅外动脉21/152(13.8%),颅内外血管狭窄并存51/152(33.6%),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r_s=0.156,P<0.05),脑动脉狭窄组高血压、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血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无动脉狭窄组(均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特征性。高血压、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血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与脑动脉狭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外动脉狭窄 脑血管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危险因素
下载PDF
IABP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瓣膜置换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被引量:9
8
作者 韩劲松 尹宗涛 +4 位作者 王辉山 韩宏光 李新民 宋恒昌 刘宇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4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瓣膜置换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COS)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对20例重度AS患者因瓣膜置换术后出现LCOS行IABP辅助治疗.比较IABP置...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瓣膜置换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COS)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对20例重度AS患者因瓣膜置换术后出现LCOS行IABP辅助治疗.比较IABP置入前后血流动力学、尿量变化及多巴胺用量情况.结果 全组无围术期死亡,均治愈出院.应用IABP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P〈0.05或P〈0.01),尿量明显增加(P〈0.01),多巴胺用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 IABP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瓣膜置换术后LCOS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心外科手术 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主动脉瓣狭窄
下载PDF
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 被引量:14
9
作者 肖荣驰 李强 +1 位作者 唐志宏 邹国耀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4-407,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横突间加后外侧植骨融合、脊柱通用内固定系统(generel spine system,GSS)治疗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效果。方法2004年1月-2006年1月,采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横突间加后外侧... 目的探讨应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横突间加后外侧植骨融合、脊柱通用内固定系统(generel spine system,GSS)治疗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效果。方法2004年1月-2006年1月,采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横突间加后外侧植骨融合、G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21例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46~61岁。病程8个月~15年,平均18个月。予腰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位摄X线片,行CT、MRI检查,均证实所有患者有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不同程度的腰椎管狭窄。病变间隙:L4、5合并L5、Sl16例,L3、4合并L4、5及L5、Sl5例。手术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共47个间隙,横突间加后外侧植骨融合47个间隙。结果21例获随访1~2年,平均13个月。手术疗效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14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5.2%。患者主观评定满意14例,基本满意7例;未出现断钉、松动及骨不融合现象。术后复查X线片所有患者均于8~12个月骨性愈合,未见假关节形成。结论腰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采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横突间加后外侧植骨术融合、GSS内固定,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椎间盘突出 椎管狭窄 横突间植骨融合 脊柱通用内固定系统
下载PDF
青年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式与不良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6
10
作者 高宗恩 缪中荣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探讨青年颅外和(或)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复发或死亡与卒中危险因素及不同治疗方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经全脑血管造影(DSA)证实有颅外和(或)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脑梗死4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 目的探讨青年颅外和(或)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复发或死亡与卒中危险因素及不同治疗方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经全脑血管造影(DSA)证实有颅外和(或)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脑梗死4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0例;选择药物治疗39例,血管内治疗23例。采集患者既往史(包括心肌梗死、脑梗死、高血压病等)、个人史(包括吸烟、饮酒等)、血管病家族史及血三酰甘油等生化指标。电话随访终点事件(复发或死亡)的发生情况。平均随访(35±19)个月。结果DSA结果显示,颅外动脉中、重度狭窄17例(27.4%),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52例(83.9%,P=0.000,其中7例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卒中复发6例,死亡3例,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4.5%。复发或死亡发生在药物治疗的患者中8例(8/39,20.5%)、血管内治疗患者1例(1/23,4.3%,P=0.170)。两种治疗方式对终点事件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血管内治疗有优于药物治疗的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OR=12.107,P=0.005)和治疗方式(OR=0.069,P=0.026)是终点事件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青年颅内动脉狭窄率(尤其M1段)远高于颅外动脉。对有中、重度动脉狭窄的青年患者采用血管内治疗是积极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因素 治疗学 青年 颅内外动脉狭窄
下载PDF
CTA与CE-MRA评价头颈部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4
11
作者 刘嘉 陆建平 黄文才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和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对头颈部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167例临床怀疑有缺血性脑病的患者行头颈部CTA(85例)或CE-MRA(82例)检查,同期均行DSA检查,比较不同影像方法对血管狭窄的显示情况。结果 CTA及CE...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和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对头颈部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167例临床怀疑有缺血性脑病的患者行头颈部CTA(85例)或CE-MRA(82例)检查,同期均行DSA检查,比较不同影像方法对血管狭窄的显示情况。结果 CTA及CE-MRA在评价头颈部动脉狭窄程度上与DSA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0.870、0.827。结论 CTA、CE-MRA均是可靠的无创血管成像方法,可以较好地显示头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动脉狭窄 CT血管造影 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诊断
下载PDF
严重左主干伴三支血管高度狭窄冠心病患者的外科处理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非 王凤林 +5 位作者 刘鹏 林凡 曹德生 叶志东 周明 孙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11期801-804,共4页
目的回顾研究严重左主干病变(狭窄>85%)伴三支血管病变(狭窄>80%)的高度狭窄患者(相当于双重左主干狭窄)在体外循环下搭桥和非体外循环下搭桥的安全性和优缺点。方法回顾比较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25例患者在体外循环下(组1)和... 目的回顾研究严重左主干病变(狭窄>85%)伴三支血管病变(狭窄>80%)的高度狭窄患者(相当于双重左主干狭窄)在体外循环下搭桥和非体外循环下搭桥的安全性和优缺点。方法回顾比较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25例患者在体外循环下(组1)和主动脉内囊反搏器(IABP)支持在非体外循环下(组2)行冠状动脉搭桥的结果。结果组1有13例,组2有12例,除相当于双重左主干病变外,根据EuroScore分级均属高危患者(EuroScore>6)。每组各死亡1例。组1和组2人均搭桥分别为(4.4±1.3)支和(3.1±1.1)支(P<0.05)。组2无1例转成体外循环下手术。结论对于相当于双左主干严重冠心病患者的高危病例,在体外循环下或在预先置入IABP的辅助下行非体外循环下手术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流术 冠状动脉狭窄 心脏外科手术 主动脉内囊反搏器
下载PDF
移植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附16例报告)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敬敏 牛吉瑞 纪志刚 《器官移植》 CAS 2011年第6期335-338,共4页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transplant renal artery stenosis,TRAS)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TRAS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 16例患者均患有难治性高血压,部分病例出现尿量减少,血清肌酐(Scr)升高,分别经彩...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transplant renal artery stenosis,TRAS)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TRAS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 16例患者均患有难治性高血压,部分病例出现尿量减少,血清肌酐(Scr)升高,分别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移植肾和经对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行移植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为TRAS。15例患者立即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另1例患者保守治疗2年后再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16例中14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2例扩张效果较差者同期行支架植入术(intra-arterial stenting,IAST),术后复查显示狭窄程度均<10%。13例患者术后6~36个月复查示血管内血流通畅,另3例患者PTA术后2~6个月狭窄复发再次行IAST,术后病情再度缓解。结论肾移植术后出现不明原因难治性高血压、突发性尿量减少和Scr升高应考虑TRAS。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移植肾可作为初筛及随访手段,移植肾动脉DSA是诊断的金标准,PTA或IAST可作为TRAS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肾动脉狭窄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支架植入术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内出血与临床症状相关性的系统评价
14
作者 高鹏 陈左权 +3 位作者 鲍遇海 焦力群 张鸿祺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8期363-369,共7页
目的研究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IPH)与同侧脑缺血症状的相关性。方法从PubMed数据库中检索1979年1月-2006年9月同侧脑缺血与IPH相关性研究的英文文献,通过比较这些文献研究中有症状与无症状人群IPH的发生率,阐明... 目的研究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IPH)与同侧脑缺血症状的相关性。方法从PubMed数据库中检索1979年1月-2006年9月同侧脑缺血与IPH相关性研究的英文文献,通过比较这些文献研究中有症状与无症状人群IPH的发生率,阐明IPH在脑缺血发生机制中的作用。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各个研究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并对效应值(优势比,OR)和研究间异质性进行评价。结果共31项研究被纳入此项Meta分析。各项研究间OR值变异很大。总体上,有症状组IPH发生率(46.6%)显著高于无症状组(36.0%),随机效应模型下OR值为2.25(95%CI:1.57-3.22,P〈0.000 01)。但同质性分析提示,各项研究间存在高度异质性(P〈0.000 01)。亚组分析发现,采用显微镜检方法定义IPH的研究、阳性结果、小样本研究、早期发表的研究(1995年之前),及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间颈动脉狭窄程度不等的研究,均存在高度异质性。大样本、近期发表(1995年以后)、采用大体形态学观察方法定义IPH、两组颈动脉狭窄程度相等的研究,未发现同侧脑缺血发生与IPH有相关性。此外,研究中定义和评价IPH的方法变异很大。IPH时程、大小、数目和位置等研究报道较少,且变异亦很大。有些研究未控制混淆因子和选择偏倚。结论尽管统计学结果提示,IPH参与脑缺血的发生机制,但由于研究中存在高度异质性和潜在发表偏倚,统计学结果可信度受到质疑,不能完全准确地评价IPH在脑缺血症状发生中的作用。为了准确评价IPH在脑缺血发生中的机制,尚需要进行大样本、前瞻性、设计严密、统一IPH定义和评价方法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斑块内出血 META分析 医学信息学
下载PDF
食管内支架置入结合动脉内化疗治疗食管恶性狭窄
15
作者 赵锡立 王志学 周青 《肿瘤学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探讨食管内支架放置及结合动脉插管化疗治疗食管恶性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食管恶性狭窄病例24例(男性16例,女性8例),经口置入自扩式食管金属内支架27枚。其中22例在支架置入后定期行肿瘤供血动脉插管灌注化疗。[结果]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食管内支架放置及结合动脉插管化疗治疗食管恶性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食管恶性狭窄病例24例(男性16例,女性8例),经口置入自扩式食管金属内支架27枚。其中22例在支架置入后定期行肿瘤供血动脉插管灌注化疗。[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顺利完成支架置放,患者进普食顺利,疗效满意。4例半年后再次出现吞咽困难,3例置入了第2枚,疗效满意。随访4~28个月,平均生存期12个月,最长者28个月,除2例未行动脉化疗外,生存期均明显延长。[结论]食管内支架是治疗食管恶性狭窄的有效方法,术后结合动脉插管化疗,可减少再狭窄,并且可延长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狭窄 介入疗法 放射学 支架 动脉插管化疗
下载PDF
椎管内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16
作者 付理强 郑超 +5 位作者 伍骥 吴迪 黄蓉蓉 杜俊杰 张涛 周兴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6年第12期912-918,共7页
目的:探讨椎管内扩大成形术( EICP)治疗老年性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的早期疗效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地分析空军总医院2015年1月至2015年7月采用EICP治疗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要表现的退行性中央型椎管狭窄患者23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目的:探讨椎管内扩大成形术( EICP)治疗老年性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的早期疗效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地分析空军总医院2015年1月至2015年7月采用EICP治疗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要表现的退行性中央型椎管狭窄患者23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神经脊髓监测情况、术后引流量、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后影像学观察腰椎管横截面积和腰椎融合情况,采用日本骨科联合会( JOA)评分、Oswestry失能指数( ODI)评分、间歇性跛行的改善情况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6(13.8±1.5)个月,单节段术中出血量(257.5±47.1)ml,手术时间(114.5±16.8)min,术后引流量(150.0±37.6)ml。双节段术中出血量(344.5±55.6)ml,手术时间(161.8±24.4)min,术后引流量(225.4±40.1)ml,术中脊髓神经监测均未见持续异常。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1例术中出现硬膜囊撕裂,对症处理后术后5 d脑脊液停止,2例术后出现切口延期愈合,积极给予换药,术后3周愈合良好。术前、术后1周CT扫描手术目标狭窄节段水平椎管横截面积,术前L3-4(73.32±2.67) mm^2、L4-5(116.24±2.17) mm^2,术后L3-4(213.33±3.26) mm^2、L4-5(260.16±3.67)mm^2,术前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年随访时JOA评分、ODI评分及间歇性跛行的情况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JOA 评分,术后平均改善率90.05%。术后3个月、6个月、1年融合率分别为78.2%、86.9%、95.6%。结论 EICP是对传统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的革新,体现了精准外科和微创外科的现代外科理念,既能对狭窄的椎管行有效减压,又能保护腰椎后方的原生结构不受到破坏,维持腰椎稳定性,增大植骨面积、提高融合率,手术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 椎管内扩大成形术 腰椎融合术 微创 精准外科
下载PDF
高海拔地区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著 樊青俐 吴世政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2期208-212,共5页
高原地区缺血性卒中呈逐年上升趋势,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高海拔地区低氧、低压的特殊生态环境,导致高原世居人群为了更好适应高原环境而发生血红蛋白水平升高、肠道微生物生态性下降、交感神经兴奋等适应... 高原地区缺血性卒中呈逐年上升趋势,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高海拔地区低氧、低压的特殊生态环境,导致高原世居人群为了更好适应高原环境而发生血红蛋白水平升高、肠道微生物生态性下降、交感神经兴奋等适应性改变,但也带来了血液黏稠度增加、代谢障碍及血管受损的影响,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此外,高原人群高脂、少蔬果等饮食习惯进一步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低氧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代谢综合征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金洪 刘俊艳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8年第4期406-409,共4页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579例因急性脑梗塞或血管性危险因素入院的患者,借助经颅多普勒超声和/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明确有无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分为狭窄...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579例因急性脑梗塞或血管性危险因素入院的患者,借助经颅多普勒超声和/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明确有无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分为狭窄组和非狭窄组;采用IDF的MS诊断标准,明确两组MS的发生率;分析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并探讨MS与颅内、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结果:1、狭窄组和非狭窄组MS的发生率分别为71.26%,58.4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5)。2、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的危险因素依次为:脑梗塞病史、高血糖、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低HDL血症,年龄,MS并非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0.798。3、MS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OR1.736,但其风险依赖于其组分中的高血糖、高血压及低HDL血症;MS与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不相关,OR1.466。结论:MS不是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MS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但这种危险性依赖于MS各组分,MS与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性疾病 代谢综合征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miR-17-5p、miR-27b-3p水平及其对中重度颅内外动脉狭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丽 毛居旦·阿不力孜 杨丽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1年第7期95-100,共6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miR-17-5p、miR-27b-3p水平及其对中重度颅内外动脉狭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136例,根据颅内外动脉是否狭窄将其分为狭窄组(95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根据颅内外动脉...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miR-17-5p、miR-27b-3p水平及其对中重度颅内外动脉狭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136例,根据颅内外动脉是否狭窄将其分为狭窄组(95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根据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将狭窄组分为轻度狭窄组(28例)、中度狭窄组(31例)和重度狭窄组(36例)3个亚组。比较狭窄组、对照组及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临床资料(一般资料、一般实验室指标和血清miR-17-5p、miR-27b-3p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17-5p和miR-27b-3p及二者联合检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重度颅内外动脉狭窄预测价值。结果狭窄组血清尿酸、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miR-17-5p和miR-27b-3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尿酸、TC、LDL-C、miR-17-5p和miR-27b-3p水平轻度狭窄组和中度狭窄组低于重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低于中度狭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重度颅内外动脉狭窄预测价值的曲线下面积血清miR-17-5p和miR-27b-3p及二者联合检测分别为0.677、0.688和0.804,血清miR-17-5p和miR-27b-3p二者联合检测明显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血清miR-17-5p和miR-27b-3p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密切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越高,血清miR-17-5p和miR-27b-3p水平越高。血清miR-17-5p和miR-27b-3p联合检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重度颅内外动脉狭窄预测价值高于血清miR-17-5p和miR-27b-3p单独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颅内外动脉狭窄 miR-17-5p miR-27b-3p 预测
下载PDF
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像学评估及其在颅内外动脉狭窄性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徐玉珠 薛红莲 刘俊艳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8期797-802,共6页
良好的脑血管反应性(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CVR)是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失代偿期的重要代偿途径,CVR检测可以预测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和预后,评价血管重建术的效果.CVR的检测依赖于CO2激发试验或者倾斜实验诱... 良好的脑血管反应性(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CVR)是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失代偿期的重要代偿途径,CVR检测可以预测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和预后,评价血管重建术的效果.CVR的检测依赖于CO2激发试验或者倾斜实验诱导脑小血管扩张,并通过神经影像技术检测试验前后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从而评估CVR.目前常用的CVR检测技术包括直接检测技术,如CTP、PW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氙CT、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和间接检测技术T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反应性 神经影像 颅内外动脉狭窄性疾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