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械循环辅助治疗心力衰竭进展
1
作者 李平 董念国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3年第6期441-445,共5页
心力衰竭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全球性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持续上升。机械循环辅助(MCS)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成为目前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但机械循环辅助装置(MCSD)的选择,合适的时机和运行管理仍是目前临床... 心力衰竭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全球性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持续上升。机械循环辅助(MCS)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成为目前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但机械循环辅助装置(MCSD)的选择,合适的时机和运行管理仍是目前临床工作中的难点。本文主要介绍几种常见MCSD的原理、特点,并就其适应证、应用时机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加以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机械循环辅助装置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体外膜肺氧合 心室辅助装置 人工心脏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循环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少威 刘成伟 +1 位作者 易东 徐承义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3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患者循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AMI合并VSR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患者植入IABP辅助循环为IABP组,17例患者予以药物保守治疗为药物治疗组。比较IABP组与...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患者循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AMI合并VSR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患者植入IABP辅助循环为IABP组,17例患者予以药物保守治疗为药物治疗组。比较IABP组与药物治疗组间患者一般血流动力学(包括IABP植入前、后平均血压、心率、无创心功能指标)、血乳酸水平、心脏超声等指标。根据患者是否存在休克状态,将59例患者分为休克组(40例)与非休克组(19例),比较休克组与非休克组间一般血流动力学(包括IABP植入前、后平均血压、心率、无创心功能)、血乳酸水平、心功能等指标,并观察30d临床预后。结果:IABP治疗组患者在植入24 h后平均心率下降、平均动脉血压升高、血乳酸水平下降、心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提升、无创心功能心脏指数升高(P均<0.05);药物治疗组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变。IABP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30 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MI合并VSR患者,植入IABP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酸中毒、临床心功能及循环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体外循环后泵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分析
3
作者 戴显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2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体外循环后泵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66例体外循环后泵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治疗,观察组给予IABP治疗。对...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体外循环后泵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66例体外循环后泵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治疗,观察组给予IABP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97%,高于对照组的75.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h后,观察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分别为(112.63±9.85)mmHg(1mm Hg=0.133kPa)、(80.36±5.41)mmHg、(82.96±6.78)次/min,低于对照组的(120.44±9.97)mmHg、(85.47±5.56)mmHg、(91.35±7.24)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ABP治疗体外循环后泵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更佳,可减慢患者心率,稳定血流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体外循环泵衰竭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心率
下载PDF
rAAV1载体介导外源性VEGF-165和Angiopoietin-1基因治疗大鼠脑缺血的疗效评价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赵英杰 李照建 +3 位作者 王任直 魏俊吉 李桂林 赵浩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39-49,共11页
为研究经脑室途径联合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1,Ang-1),治疗大鼠急性脑梗塞的效果,并探讨治疗的机制,采用脑立体定向输注的方法,将rAAV1-VEGF治疗载体或者rAAV1-VEGF和rAAV1-Ang-1的混合治疗载体,通过侧... 为研究经脑室途径联合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1,Ang-1),治疗大鼠急性脑梗塞的效果,并探讨治疗的机制,采用脑立体定向输注的方法,将rAAV1-VEGF治疗载体或者rAAV1-VEGF和rAAV1-Ang-1的混合治疗载体,通过侧脑室转染途径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缺血再灌注模型进行基因治疗。观测VEGF和Ang-1蛋白表达、血脑屏障通透性、脑微血管密度等指标,并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行为评分等。结果显示,联合应用VEGF和Ang-1治疗急性脑梗塞可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增加缺血灶周围脑区的微血管密度,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由此得出结论:联合应用VEGF和Ang-1基因治疗大鼠急性脑缺血,可保护脑细胞,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减轻脑水肿,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素 基因治疗 脑室途径 腺相关病毒 血管生成 血脑屏障
下载PDF
不同心脏负荷及心室内压变化对大鼠早期心肌原癌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李贺 李锦毅 +2 位作者 胡小萍 白旭芳 费俭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90-492,共3页
目的检测容量(VOL)和压力超负荷(POL)早期大鼠左心室内压变化诱导左心室心肌原癌基因cfos、cjun、cmyc、egr1mRNA表达时间变化和差异。方法测定假手术大鼠、及心脏超负荷后不同时间点左心室收缩压(LVSP)和内压谷值(LVDP)变化,用狭缝杂... 目的检测容量(VOL)和压力超负荷(POL)早期大鼠左心室内压变化诱导左心室心肌原癌基因cfos、cjun、cmyc、egr1mRNA表达时间变化和差异。方法测定假手术大鼠、及心脏超负荷后不同时间点左心室收缩压(LVSP)和内压谷值(LVDP)变化,用狭缝杂交检测各时间点左室心肌cfos、cjun、cmyc、egr1mRNA表达,用密度仪定量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不同心脏负荷后早期LVSP均下降(P<0.05),48hVOL组最低,POL组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负荷后LVDP逐渐增高,POL后6h,VOL12h最高(P<0.05),后者48h与假手术组相近(P>0.05)。POL诱导原癌基因表达峰值早于VOL,48hcmyc、cjun出现第2次表达增加。VOL后1h检测到cfos、cjun、egr1、cmyc弱表达,48hcfos无表达,cjun表达减弱,cmyc和egr1仍有较高表达。结论VOL、POL后左室内压增加诱导不同的心肌cfos、cjun、cmyc、egr1表达增加的时间顺序,与LVDP增高无关,cfos、cjun、cmyc表达与LVSP增高有关,提示左心室主动收缩产生的室内压为诱导原癌基因表达的主要因素;心脏超负荷后心肌原癌基因可持续表达,不同负荷原癌基因表达的时间过程差异可能对发生不同类型心肌肥厚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超负荷模型 大鼠 心室内压 原癌基因表达
下载PDF
三尖瓣处理技术在远离型右心室双出口矫治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本青 马凯 +1 位作者 刘锐 李守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84-587,共4页
目的:探讨三尖瓣处理技术在远离型右心室双出口矫治患儿中应用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于2008年1月至2019年1月回顾性分析连续入组我院接受双心室矫治并同期行三尖瓣结构处理的40例远离型右心室双出口患儿,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 目的:探讨三尖瓣处理技术在远离型右心室双出口矫治患儿中应用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于2008年1月至2019年1月回顾性分析连续入组我院接受双心室矫治并同期行三尖瓣结构处理的40例远离型右心室双出口患儿,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4.3±2.6)岁,平均体重(21.4±10.5)kg,术中均对三尖瓣采取了圆锥乳头肌转移、三尖瓣隔前交界瓣下腱索转移、三尖瓣隔前交界折叠等技术处理,同期进行圆锥切除,室间隔缺损扩大,记录术中及院内情况。出院后每6个月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结果:39例患儿手术成功,1例(2.5%)患儿早期死亡,死因为肺部感染、呼吸衰竭。39例患儿术后无早期心室内隧道梗阻和传导阻滞发生。术中三尖瓣操作包括:圆锥乳头肌转移25例,隔前交界瓣下腱索转移10例,隔前交界折叠5例。术中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患儿左心室流出道均通畅,3例患儿可见室水平残余分流1~2 mm;4例患儿室间隔缺损补片中央开窗3~5 mm。主动脉阻断时间(95±34)min及体外循环时间(143±50)min,呼吸机使用时间(45.5±28.5)h,重症监护病房时间(5.2±3.7)d。平均随访(6.1±5.0)年(6个月~11年),无晚期死亡,未发现明显的心室内隧道梗阻及再手术病例。结论:对于三尖瓣瓣下结构影响内隧道建立的远离型右心室双出口,应用合适的三尖瓣处理技术,能够降低心室内隧道梗阻的发生率,且不会造成三尖瓣反流或狭窄,不会增加死亡率及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双出口 远离型室间隔缺损 心室内隧道 三尖瓣腱索转移 三尖瓣乳头肌转移
下载PDF
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室电机械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任学军 张烨 +5 位作者 韩智红 汪烨 杜慧峰 张金荣 陈方 郭继鸿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8年第6期496-498,共3页
目的运用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检查,分析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室电机械活动的影响;探讨能够预测右室心尖部起搏后左室内机械活动不同步性的因素。方法选取因病窦综合征置入双腔永久起搏器的患者28例,术后7天分别测量患者在自身心律、VV... 目的运用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检查,分析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室电机械活动的影响;探讨能够预测右室心尖部起搏后左室内机械活动不同步性的因素。方法选取因病窦综合征置入双腔永久起搏器的患者28例,术后7天分别测量患者在自身心律、VVI起搏两种状态下的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心功能指数(Tei指数)、左室内不同步指数(Ts-SD)等参数并分析左室内机械活动不同步的影响因素。结果64.2%的患者在右室起搏期间,表现为左室机械活动的不同步;Ts-SD显著增加(40.10±18.50 ms vs 29.96±18.87 ms,P=0.034);右室起搏后Tei指数明显增加(0.49±0.23 vs 0.38±0.21,P(0.01);自身心律状态下的Ts-SD指数是右室起搏时出现左室收缩不同步现象的独立预测因素(OR=1.079,P=0.029)。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左右心室之间及左室内收缩不同步,对患者心脏整体功能带来不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右室心尖部起搏 左室内不同步指数 组织多普勒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腹型肥胖类型与室间隔肥厚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于浩 倪银星 +8 位作者 陈静 何洪波 赵志钢 徐兴森 孙芳 肖洪 李英莎 闫振成 祝之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73-1076,共4页
目的明确高血压患者腹部脂肪堆积与心脏重塑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380例,男198例,女182例,年龄21~83岁,采用螺旋CT进行腹部脂肪扫描,测量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A)及腹壁脂肪面积(SA),同时测量血压、腰围(... 目的明确高血压患者腹部脂肪堆积与心脏重塑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380例,男198例,女182例,年龄21~83岁,采用螺旋CT进行腹部脂肪扫描,测量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A)及腹壁脂肪面积(SA),同时测量血压、腰围(WC)、体重指数(BMI)、心脏室间隔厚度(IVST)。根据VA和WC测量结果,将380例患者分为真性腹型肥胖组(VFO,n=128),假性腹型肥胖组(Pseudo-VFO,n=83),隐性腹型肥胖组(MVFO,n=68)及非肥胖组(Non-obesity,n=101)4组。根据IVST将患者分为IVST正常组和IVST增厚组。根据腹部脂肪测量结果将患者分为VA正常组和VA堆积组。分析不同组间IVST、SA、VA、VA/SA、WC、BMI的差异。结果 IVST增厚组WC、VA、BMI、VA/SA明显高于IVST正常组,而SA明显低于IVST正常组(P<0.05)。VA堆积组IVST、WC、BMI、VA、VA/SA明显高于VA正常组,而SA明显低于VA正常组(P<0.05)。真性腹型肥胖组IVST、VA明显高于假性腹型肥胖组、隐性腹型肥胖组及非肥胖组(P<0.05),而VA/SA比值低于隐性腹型肥胖组;隐性腹型肥胖组IVST、VA明显高于假性腹型肥胖组、非肥胖组(P<0.05);假性腹型肥胖组SA高于真性腹型肥胖组、隐性腹型肥胖和非肥胖组(P<0.05),而其IVST与非肥胖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Logistic相关分析显示,VA/SA、VA、WC是导致IVST增厚的危险因素。结论隐性腹型肥胖与高血压患者室间隔肥厚明显相关。VA/SA是室间隔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厚度 室间隔 腹内脂肪 肥胖症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急性重症心肌炎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谭振宇 杨大浩 廖春燕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3年第5期565-567,共3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治疗急性重症心肌炎心力衰竭时对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将40例急性重症心肌炎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抗心律失常、抗...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治疗急性重症心肌炎心力衰竭时对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将40例急性重症心肌炎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抗心律失常、抗心力衰竭、营养心肌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IABP治疗。观察两组恢复窦性心律的时间。结果治疗组恢复窦性心律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21)min vs.(83±27)min,P<0.05]。结论 IABP能够有效控制和改善急性重症心肌炎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心力衰竭
下载PDF
早产兔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模型的建立及神经行为学评价 被引量:2
10
作者 暴丽莎 刘芳 《临床误诊误治》 2015年第9期89-91,共3页
目的建立早产兔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germinal matrix hemorrhage-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GMH-IVH)的动物模型,并进行神经行为学评价。方法将妊娠29 d兔进行剖宫产,迅速取出幼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8只。生后3 h实... 目的建立早产兔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germinal matrix hemorrhage-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GMH-IVH)的动物模型,并进行神经行为学评价。方法将妊娠29 d兔进行剖宫产,迅速取出幼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8只。生后3 h实验组予50%丙三醇腹腔注射,对照组接受等剂量0.9%氯化钠注射液腹腔注射,均于出生后24 h接受头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实验组发生GMH-IVH的早产兔为GMH-IVH模型组,对照组未发生GMH-IVH的早产兔为正常对照组,观察GMH-IVH的发生率并进行神经行为学评价。结果早产兔GMH-IVH的发生率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为83.33%(15/18)、11.11%(2/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产兔出生后24 h在颅神经、运动、意识等神经行为学检测评分方面GMH-IVH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兔予腹腔注射丙三醇可建立GMH-IVH动物模型,此模型符合早产儿GMH-IVH的临床行为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 模型 动物 早产儿 神经行为学表现 超声检查
下载PDF
体外循环后泵衰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军 李莉 +3 位作者 徐志云 张宝仁 朱家麟 郝家骅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1年第1期17-19,共3页
为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 (IABP)治疗体外循环后泵衰竭时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对 31例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使用IABP治疗 ,观察心脏窦性心律恢复、ST段转复及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变化 ,应用持续左心功能监测仪 (CCO)观察左心功... 为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 (IABP)治疗体外循环后泵衰竭时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对 31例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使用IABP治疗 ,观察心脏窦性心律恢复、ST段转复及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变化 ,应用持续左心功能监测仪 (CCO)观察左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在应用IABP后 1~ 2h恶性和潜在性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消失 ,但 13例仍有偶发室性早搏 ,7例出现快速心房颤动。应用IABP后 30min~ 1h抬高或降低的ST段恢复正常。基础舒张压上升由 6 9± 15上升到 12 8± 2 2mmHg ,P <0 .0 1;IABP使用后即刻心排血量、心脏指数增加 (分别为 4.9±0 .5vs 2 .8± 0 .3,3 .3± 0 .4vs 1.9± 0 .3;P均 <0 .0 5 )。多巴胺用量由 8± 2下降至 3± 2 μg·ml-1·h-1。结果表明 ,I ABP通过改善心泵功能 ,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和循环血量 ,间接兴奋心脏迷走神经兴奋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室性心律失常 治疗 体外循环 泵衰竭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时高危患者常规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12
作者 陈军 杨希立 +2 位作者 周昭仑 李健民 谭海斌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927-1928,1931,共3页
目的评价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术时常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41例高危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介入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的患者,为治疗组(A组),将同期行急诊介入治疗但没有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目的评价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术时常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41例高危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介入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的患者,为治疗组(A组),将同期行急诊介入治疗但没有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的高危心肌梗死患者配对入选38例设为对照组(B组)。比较两组术后30d内左室功能改善情况以及心肌缺血事件和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等的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术后30d内左室功能较B组明显改善(P<0.05),心肌缺血事件的发生率A组较B组少(P<0.05),两组在死亡率、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和再次血运重建率等方面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做紧急介入治疗术前常规进行IABP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左室功能和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这一结果仍需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左室功能 心脏主要不良事件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救治心脏手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军 李莉 +4 位作者 徐志云 张宝仁 朱家麟 郝家骅 王连才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 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C)治疗心脏手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 方法 对 33例因心脏手术后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使用 IABC的病例进行分析 ,观察心律恢复情况、ST段转复情况、监测桡动脉和主动脉压力波形 ,记录血管活性药物用量... 目的 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C)治疗心脏手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 方法 对 33例因心脏手术后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使用 IABC的病例进行分析 ,观察心律恢复情况、ST段转复情况、监测桡动脉和主动脉压力波形 ,记录血管活性药物用量。 结果 所有患者在应用 IABC后 1~ 2小时室性心律失常由原来的 ~ 级恢复到 0~ 级 (L own分级 )。ST段的抬高或降低在 30分钟~ 1小时后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在应用 IABC后 ,桡动脉压的基础收缩压均在早期有所下降 ,从 90± 19m m Hg下降到 78± 2 1mm Hg(P<0 .0 5 ) ;基础舒张压从 71± 16 mm Hg上升到 131±2 5 m m Hg(P<0 .0 1) ;平均动脉压增加。多巴胺用量由 8± 2 μg/ml·h下降至 3± 2 μg/ml·h。 结论  IABC能够有效地控制体外循环手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为治疗心脏手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
下载PDF
侧脑室内脑膜瘤的MRI诊断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辉 唐桂波 《肿瘤影像学》 2014年第4期316-318,共3页
目的分析侧脑室内脑膜瘤的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术前定性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侧脑室内脑膜瘤患者的MRI表现,采用SIEMENS 3.0T Skyra和GE 1.5T Signal磁共振仪,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图像由2名以上主治医师在影像... 目的分析侧脑室内脑膜瘤的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术前定性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侧脑室内脑膜瘤患者的MRI表现,采用SIEMENS 3.0T Skyra和GE 1.5T Signal磁共振仪,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图像由2名以上主治医师在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上观察。结果本组病例均为单发,其中左侧脑室三角区9例、右侧脑室三角区4例、右侧脑室体部2例。病灶边缘清楚,13例为分叶状、2例为椭圆形。多数病灶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有钙化时信号减低。病灶较大,灶周水肿较轻。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侧脑室内脑膜瘤在MRI上表现特点为:多发生于侧脑室三角区;发现时病灶较大,边缘清晰;灶周水肿较轻;增强扫描后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MRI具有多方位成像特点,可为脑膜瘤术前提供更准确的影像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脑室内脑膜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左心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7
15
作者 吴伟 蒙革 +5 位作者 冯海合 石银华 李宇 杨明华 殷珊珊 王晓洁 《广西医学》 CAS 2019年第8期971-973,977,共4页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左心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OPCABG术治疗的197例左心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IABP辅助治疗76例(观察组),未行IABP辅助治...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左心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OPCABG术治疗的197例左心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IABP辅助治疗76例(观察组),未行IABP辅助治疗121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临床指标。出院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心因性死亡率及心肌梗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ICU滞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 <0. 05),而两组术中心肌梗死发生率、术中透析发生率、术后室颤发生率、术后平均动脉压、院内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两组患者出院后1年心因性死亡率及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对于左心功能不全OPCABG手术患者,应用IABP可减少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ICU滞留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左心功能不全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左室室壁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现强 袁昕 +2 位作者 武恒朝 郑哲 孙寒松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8年第2期221-223,共3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左室室壁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12年4月于阜外医院接受左室室壁瘤手术的282例患者资料,男性221例,女性61例。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应用IABP,将患者分为IABP组(n=31)和...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左室室壁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12年4月于阜外医院接受左室室壁瘤手术的282例患者资料,男性221例,女性61例。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应用IABP,将患者分为IABP组(n=31)和对照组(n=251)。对比分析两组术前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比、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以及超声指标;术后住院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比、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体外循环时间及阻断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IABP组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加,应用正性肌力药物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住院死亡率、神经并发症、严重感染、总并发症、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左室室壁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室壁瘤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死亡率 并发症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17
作者 方臻飞 黄亿源 +7 位作者 胡信群 沈向前 唐建军 李江 吕晓玲 赵延恕 周胜华 胡连根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9-152,共4页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发生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疗效及作用.方法 对我院心内科2007-07~2012-04收治的20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发生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疗效及作用.方法 对我院心内科2007-07~2012-04收治的20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AMI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其中14例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IABP支持,其即刻血流动力学改善率为57.1%,3例行介入封堵术,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均存活;1例病情稳定出院,其余6例于住院期间死亡.结论 IABP在抢救AMI后VSR患者时能够暂时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为手术争取时间,最终降低病死率,是手术前重要的过渡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AMI) 室间隔穿孔(VSR)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
下载PDF
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顽固性室速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林德智 张晓东 +2 位作者 倪卫 杜林 送远明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02年第4期179-179,共1页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顽固性室速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 2 3例顽固性室速(VT)病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 ,观察心律失常的改善。结果 :VT转为窦性心律 2 0例 (86 9% ) ,1 5例患者(65 2 % )在 2 4小时内转复窦性心律 ,72...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顽固性室速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 2 3例顽固性室速(VT)病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 ,观察心律失常的改善。结果 :VT转为窦性心律 2 0例 (86 9% ) ,1 5例患者(65 2 % )在 2 4小时内转复窦性心律 ,72小时累计 86 9%。 3例发生血压降低、窦性停搏的不良反应经停药或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结论 :在持续心电监护和严密观察下应用静脉注射胺碘酮是一种治疗顽固性室速的安全、快速、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注射 胺碘酮 治疗 顽固性室速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老年重症急性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治疗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东亚 李小鹰 +3 位作者 史扬 朱平 叶平 盖鲁粤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239-240,共2页
目的 观察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救治老年重症急性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 8F、9F容量 40ml的反搏导管紧急经皮穿刺 ,治疗 5例老年重症急性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结果  4例有效 ,1例好转。结论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通... 目的 观察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救治老年重症急性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 8F、9F容量 40ml的反搏导管紧急经皮穿刺 ,治疗 5例老年重症急性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结果  4例有效 ,1例好转。结论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通过有效的心脏辅助作用 ,对老年重症急性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有迅速提高血压、消除肺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 急性左心衰竭 心源性休克 老年人 IABP
下载PDF
外源性VEGF和bFGF基因治疗大鼠脑缺血疗效的比较研究
20
作者 邵林华 孙青芳 +6 位作者 卞留贯 陈亦华 程振宇 郑龙 俞建华 张晨冉 顾吕伟 《浙江医学》 CAS 2011年第11期1593-1595,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和比较单独或联合进行外源性血管r8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治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疗效,从而寻找出安全有效的基因治疗方法。方法用线栓加环扎方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持续性闭塞(M... 目的通过观察和比较单独或联合进行外源性血管r8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治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疗效,从而寻找出安全有效的基因治疗方法。方法用线栓加环扎方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持续性闭塞(MCAO)模型。36只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VEGF基因治疗组、bFGF基因治疗组、基因联合治疗组和MCAO组,治疗组于术后24h内将分别表达VEGF和bFGF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载体rAAV—VEGF和rAAV—bFGF通过大鼠侧脑室输注。术后14d取脑,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脑缺血边缘区脑细胞凋亡数,HE染色观察脑组织坏死情况。结果与MCAO组比较,VEGF基因治疗组、bFGF基因治疗组、基因联合治疗组脑缺血边缘区脑细胞凋亡数明显减少(P〈0.05),脑组织坏死体积缩小(P〈0.05),其中以基因联合治疗组更为显著。结论外源性VEGF和bFGF基因联合比VEGF或bFGF基因单独治疗大鼠脑缺血的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脑室途径 基因治疗 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