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囊蛋白-1胞内区cDNA的克隆与表达 被引量:2
1
作者 郑瑞英 梅长林 毛积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13-315,共3页
目的 :获取多囊蛋白 - 1胞内区片段。 方法 :用 PCR法克隆多囊蛋白 - 1胞内区的 c DNA片段 ,然后插入融合蛋白表达载体 p Pro EX Hta中 ,经测序证实后 ,转入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用亲和层析法进行纯化。结果 :克隆到一个 6 6 0 bp的多囊蛋白... 目的 :获取多囊蛋白 - 1胞内区片段。 方法 :用 PCR法克隆多囊蛋白 - 1胞内区的 c DNA片段 ,然后插入融合蛋白表达载体 p Pro EX Hta中 ,经测序证实后 ,转入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用亲和层析法进行纯化。结果 :克隆到一个 6 6 0 bp的多囊蛋白- 1胞内区 c DNA片段 ,得到了一个相对分子质量为 2 .6万的融合蛋白。结论 :多囊蛋白 - 1胞内区片段的融合蛋白为制备抗多囊蛋白 - 1单克隆抗体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蛋白-1 融合蛋白 常染色体显性 胞内区 多囊肾 单克隆抗体 CDNA
下载PDF
多囊蛋白1胞内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
2
作者 郑瑞英 梅长林 +1 位作者 万谟彬 孙卫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795-797,共3页
目的 :制备多囊蛋白 1胞内区单克隆抗体 ,并用以观察多囊蛋白 1在肾组织中的分布与表达。 方法 :以重组多囊蛋白 1胞内段融合蛋白为抗原 ,采用杂交瘤技术 ,制备产生针对多囊蛋白 1胞内区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 ,并利用所产生的单... 目的 :制备多囊蛋白 1胞内区单克隆抗体 ,并用以观察多囊蛋白 1在肾组织中的分布与表达。 方法 :以重组多囊蛋白 1胞内段融合蛋白为抗原 ,采用杂交瘤技术 ,制备产生针对多囊蛋白 1胞内区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 ,并利用所产生的单克隆抗体 ,采用标准 En 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多囊肾组织、正常成人肾组织和胎肾组织进行染色。结果 :获得 4株稳定分泌抗体且效价为 1∶ 10 6 左右的杂交瘤细胞株 ,传代至第 5 0代仍能稳定分泌抗体 ,效价不变 ;多囊蛋白 1在正常成人肾组织的近端小管、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呈弱阳性表达 ,在胎儿肾脏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呈强阳性 ,在多囊肾组织的囊肿衬里上皮细胞表达明显增强。 结论 :成功制备了多囊蛋白 1胞内区单克隆抗体 ,为深入了解多囊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蛋白1胞内区 单克隆抗体 制备 基因表达 组织分布 多囊肾病
下载PDF
FasL N-端编码序列对其表达的影响
3
作者 李健 郑德先 刘彦信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24-627,共4页
目的探讨Fas配体(Fas ligand, FasL)胞内区氨基酸组成对膜型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PCR技术扩增FasL胞内区产生不同缺失的cDNA,构建重组表达质粒;使用脂质体转染法将表达质粒导入靶细胞;RT-PCR分析FasL mRNA水平;荧光抗体染色、流式... 目的探讨Fas配体(Fas ligand, FasL)胞内区氨基酸组成对膜型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PCR技术扩增FasL胞内区产生不同缺失的cDNA,构建重组表达质粒;使用脂质体转染法将表达质粒导入靶细胞;RT-PCR分析FasL mRNA水平;荧光抗体染色、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细胞中FasL蛋白的表达.结果 FasL N-端缺失第2~16氨基酸残基后,FasL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但mRNA水平不变.结论 FasL N-端第2~16氨基酸残基对FasL蛋白表达水平具有自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SL 胞内区 表达调控
下载PDF
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DJ-1基因突变及启动子区g.168—185del多态与帕金森病的关系 被引量:4
4
作者 蔡苗 殷鑫桢 +1 位作者 欧阳志远 张宝荣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55-658,共4页
目的探讨在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early.onsetParkinson’sdisease,EOPD)中DJ—1基因的突变情况,并分析1号内含子上再168—185del多态类型是否与帕金森病的发生有关。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直接测序法对90例EOPD患者进行D... 目的探讨在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early.onsetParkinson’sdisease,EOPD)中DJ—1基因的突变情况,并分析1号内含子上再168—185del多态类型是否与帕金森病的发生有关。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直接测序法对90例EOPD患者进行DJ-1基因7个外显子突变分析。针对1号内含子的g.168—185del多态性,比较EOPD患者与健康人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在90例EOPD患者中没有筛查出DJ-1基因的致病性突变,但发现位于1号外显子上g.5027G〉A(rs17523802)、g.5065T〉C(rs226249)、g.5094C〉T(rs11121064)及位于1号内含子的g.168—185de14种多态类型。(2)针对爵168—185del分析,EOPD组与健康对照组插入/缺失频率分别为11.1%(10/90)和13.3%(14/105),插入/插入频率分别为88.9%(80/90)和86.7%(91/105),比较基因型频率Y值为0.222,P值为0.669;EOPD组与对照组插入型频率分别为94.4%(170/180)和93.3%(196/210),缺失型频率分别为5.6%(10/180)和6.7%(14/210),比较等位基因频率Y。值为0.207,P值为0.679;家族性EOPD组与对照组问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散发性EOPD组与对照组问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组EOPD患者中DJ-1基因的突变率较低,不是常见致病因素;g.168—185del多态位点与EOPD患者可能无直接致病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癌基因蛋白质类 细胞内信号肽和蛋白质类 突变 启动区(遗传 学) 多态现象 遗传
原文传递
温通针法抑制神经元钙超载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机制探讨 被引量:5
5
作者 杨晓波 王金海 +6 位作者 安惠琴 刘丁龙 关姝明 崔道宁 赵彬元 张小丽 舒畅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54-460,共7页
目的:观察温通针法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神经元L-型钙通道电流(Ica.L)、神经元内Ca^2+含量及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探讨温通针法治疗VD的机制。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温通针法组、平补平泻组和捻转... 目的:观察温通针法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神经元L-型钙通道电流(Ica.L)、神经元内Ca^2+含量及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探讨温通针法治疗VD的机制。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温通针法组、平补平泻组和捻转针法组,每组18只。采用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再灌注法复制VD模型。药物组给予尼莫地平溶液灌胃,每日2次,共14 d;温通针法组、平补平泻组和捻转针法组于"大椎""百会""水沟"3穴分别施以温通针法、平补平泻法和捻转针法针刺,每次留针30 min,每日1次,共治疗14 d。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Ica.L的变化,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内Ca^2+含量的变化,HE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Ica.L的电流密度明显增加(P<0.05),Ica.L的I-V曲线明显下移,神经元内Ca^2+含量明显升高(P<0.05),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细胞间隙增宽,胞体肿胀、变性,核固缩,排列紊乱,胶质细胞数量增多。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温通针法组、平补平泻组、捻转针法组海马神经元Ica.L的电流密度明显降低(P<0.05),Ica.L的I-V曲线明显上移,神经元内Ca^2+含量明显降低(P<0.05),且温通针法组变化比平补平泻组和捻转针法组更明显(P<0.05);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核固缩、变性减轻,胶质细胞增生不明显,形态较模型组明显改善。结论:温通针法可显著降低V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Ica.L的电流密度及神经元内Ca^2+含量,抑制神经元钙超载,拮抗脑缺血再灌注后继发神经元的损伤,温通针法治疗VD具有针刺效应相对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针刺 温通针法 L-型钙通道电流 细胞内Ca2+含量 全细胞膜片钳技术 海马CA1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