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祁连山南麓退耕地主要植物群落植冠层的截留性能 被引量:22
1
作者 胡建忠 李文忠 +2 位作者 郑佳丽 张春霞 李雪萍 《山地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492-501,共10页
退耕地人工群落植冠层的截留能力,是群落生态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研究不仅可以掌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作用的机理,还可以更好地指导工程实践,促进工程建设步伐。通过"简易吸水法",可以快速掌握退耕地植冠层的最大截留潜力... 退耕地人工群落植冠层的截留能力,是群落生态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研究不仅可以掌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作用的机理,还可以更好地指导工程实践,促进工程建设步伐。通过"简易吸水法",可以快速掌握退耕地植冠层的最大截留潜力。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较早、平均年龄约10a以上的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等几种人工群落,它们的林冠截留量较高,平均达1 93mm,为当地3种截留量最高、林龄50a之上天然群落的61%。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白桦、青杨、中国沙棘等退耕地人工群落的截留量,基本上显示出与林龄之间呈线性或Cubic、Quadratic正相关关系。在植物群落分层截留、消化吸收降雨的这一空间垂直序列中,植冠层截留量虽然较低,平均仅1 29mm(0 25~2 38mm),但植冠层的主要作用还在于减轻、缓冲雨水直接打击地面,改变降水的侵蚀性危害,而这些作用要远远高于截留量自身的区区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冠层 截留量 退耕还林还草 人工植物群落 祁连山南麓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对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宋乃平 王磊 +2 位作者 刘艳华 陶燕格 马忠玉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57,共6页
为了检验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对案例区域--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有关政府部门和典型村的农户进行了调查.考察了退耕还林草实施的目标、过程、方式、进度安排,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各部门的政策建议,收集了面上资料;座谈... 为了检验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对案例区域--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有关政府部门和典型村的农户进行了调查.考察了退耕还林草实施的目标、过程、方式、进度安排,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各部门的政策建议,收集了面上资料;座谈访问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退耕还林草工程参与情况、农地地块退耕前后的利用和投入产出状况、家庭各业生产情况等.将调查得到的各种数据输入到Excel软件中,利用统计功能和函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原州区退耕对象的瞄准精度不高,退耕的陡坡地尚不及退耕地总面积的50%;退耕还林提高了林地在土地利用结构中的比重,而草地比重却变化不大;退耕还林草后农户减少了低价值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了收益较好、适合当地生长的作物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草提高了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提高了平地和缓坡地对陡坡地的替代率;退耕后的耕地集约化程度显著提高,单位面积耕地的有机肥、化肥施用量和劳动用工量增加幅度在30%~75%之间。总体而言,退耕还林草对原州区的土地利用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土地利用 黄土丘陵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
下载PDF
基于退耕还林还草的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库伦旗芒汗苏木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乌兰图雅 郝海广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2007年第5期639-642,648,共5页
退耕还林还草是我国在西部地区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选取内蒙古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区域——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区,以沙地典型区3期遥感数据为本底,研究其近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结果发现,经过5年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研究区耕地减少... 退耕还林还草是我国在西部地区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选取内蒙古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区域——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区,以沙地典型区3期遥感数据为本底,研究其近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结果发现,经过5年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研究区耕地减少,林地和草地的数量、质量明显增加和提高,沙地面积大范围缩小;研究区现以草地为主,镶嵌有林地和耕地,沙地呈条带状集中分布在南部边缘,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初见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土地利用变化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广西黎钦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的生物量损失分析
4
作者 何吉成 徐雨晴 孙成龙 《生态科学》 CSCD 2010年第4期358-361,共4页
基于广西黎钦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占用的各类植被面积,定量分析了该工程造成的农田、林地和草地的生物量损失。结果表明:该工程占用的植被面积共有308.6hm2,其中农田、林地和草地各为140.5hm2、117.2hm2和50.9hm2。在2年的施工期内... 基于广西黎钦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占用的各类植被面积,定量分析了该工程造成的农田、林地和草地的生物量损失。结果表明:该工程占用的植被面积共有308.6hm2,其中农田、林地和草地各为140.5hm2、117.2hm2和50.9hm2。在2年的施工期内造成的生物量损失共计35607.9t,其中农田植被生物量损失为4792.7t,占13.5%,林地植被生物量损失为29888.3t,占83.9%,草地植被生物量损失为926.9t,占2.6%。随着边坡防护、站场绿化等植被恢复措施的实施,初期每年可补偿的植被生物量为294.3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钦铁路 扩能改造 农田 林地 草地 生物量
下载PDF
退耕年限与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李柏桥 付玉 +2 位作者 李光录 张腾 郑腾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8-244,共7页
以黄土高原南部退耕还林年限6 a(FL06)和15 a(FL15)刺槐林地、退耕还草年限6 a(GL06)和15 a(GL15)紫花苜蓿草地为研究对象,以临近长期耕作坡耕地(CK)作为对照,采用湿筛法,分离出>2 mm、1~2 mm、0.5~1 mm、0.25~0.5 mm和<0.25 mm ... 以黄土高原南部退耕还林年限6 a(FL06)和15 a(FL15)刺槐林地、退耕还草年限6 a(GL06)和15 a(GL15)紫花苜蓿草地为研究对象,以临近长期耕作坡耕地(CK)作为对照,采用湿筛法,分离出>2 mm、1~2 mm、0.5~1 mm、0.25~0.5 mm和<0.25 mm 5个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研究了退耕年限与方式对团聚体稳定性和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退耕还林还草与未退耕相比能显著提高>2 mm和1~2 mm粒径团聚体含量,显著减少<0.25 mm粒径团聚体含量,其中对于>2 mm和1~2 mm粒径团聚体在不同退耕年限与方式下含量表现为GL15>GL06>FL06>FL15>CK和GL15>FL06>GL06>FL15>CK;退耕还林和还草增加了两个土层的团聚体稳定性,GL15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值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值均最大,土壤结构最稳定,其次为GL06;不同退耕年限,>2 mm粒径下退耕还林地和还草地、1~2 mm粒径下退耕还草地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随退耕年限的延长而增加。20~40 cm土层中,团聚体含量均值随粒径的减小而增加;MWD和GMD值均小于0~20 cm层;各粒径范围内退耕还林与还草后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坡耕地相比总体表现出减小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退耕改善了土壤结构,对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布的影响随退耕年限与方式不同效应各异,且GL15相较于其它退耕年限和方式下的样地有更好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更多的团聚体有机碳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退耕年限 退耕方式 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 黄土高原
下载PDF
基于退耕还林还草的科尔沁沙地景观结构变化——以通辽市奈曼旗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于艳华 乌兰图雅 阿拉腾图雅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2007年第2期212-216,共5页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对TM、ETM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获得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各类景观的基础数据,并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奈曼旗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的景观格局及其景观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奈曼旗实施退...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对TM、ETM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获得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各类景观的基础数据,并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奈曼旗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的景观格局及其景观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奈曼旗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后,其景观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耕地景观和沙地景观面积明显减少,林地景观和草地景观面积明显增加;景观多样性降低,优势度提高,破碎度下降;景观结构逐渐向均质、稳定的方向发展,而且其破碎度降低,使得一些景观类型得以连通,物种生境逐渐好转,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效应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退耕还林还草 奈曼旗 景观结构 遥感 GIS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对延河下游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志国 卫建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737-740,共4页
为定量评估延河下游流域退耕还林(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处理退耕前(1997年)TM影像和退耕后(2005年)CBERS卫片的基础上,根据Costanza及我国学者相关研究成果,计算并比较了延河下游流域退耕前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结果表明,... 为定量评估延河下游流域退耕还林(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处理退耕前(1997年)TM影像和退耕后(2005年)CBERS卫片的基础上,根据Costanza及我国学者相关研究成果,计算并比较了延河下游流域退耕前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退耕还林(草),延河下游流域的生态资产总值增加3.6%,说明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退耕前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小排序基本不变,依然是草地>耕地>林地,草地的贡献率增加10%,耕地贡献率减少11%;退耕前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结构比例基本未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土地利用类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延河下游
下载PDF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景观格局的影响——以张家口市为例 被引量:10
8
作者 田璐 许月卿 孙丕苓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05-213,共9页
以张家口市为例,根据1989、2000和2010年3期Landsat TM遥感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景观指数以及GIS技术,系统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及其景观格局的变化过程和规律,探讨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景观格局的影响。结... 以张家口市为例,根据1989、2000和2010年3期Landsat TM遥感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景观指数以及GIS技术,系统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及其景观格局的变化过程和规律,探讨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989—2010年张家口市土地利用结构由以耕地和草地为主,转变为以林地和草地为主。2000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耕地减少幅度增加,动态度指数由-0.27%变为-0.83%,林地增加幅度加大,动态度指数由0.56%变为1.39%,草地在数量上表现为减少。退耕前,耕地主要转为草地,退耕后,耕地主要转为林地,耕地转为林地的比例由退耕前的22.50%增加为退耕后的45.46%,退耕后684.85km2的草地转为林地。期间,研究区景观格局趋向均衡化,景观多样性降低,景观破碎化程度上升,景观形状趋于简单。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建设等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干扰程度变大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景观格局 张家口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