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imulation study of water property changes using geometrical alteration in SPC/E
1
作者 李明儒 张楠 张丰收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8期204-211,共8页
We present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the impact of changing the geometry structure of the SPC/E water model by performing a series of molecular dynamic simulations at 1 bar (1 bar = 105 Pa) and 298.15 K. The geo... We present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the impact of changing the geometry structure of the SPC/E water model by performing a series of molecular dynamic simulations at 1 bar (1 bar = 105 Pa) and 298.15 K. The geometric modification includes altering the H-O-H angle range from 90° to 115° and modifying the O-H length range from 0.90 A to 1.10 A in the SPC/E model. The former is achieved by keeping the dipole moment constant by modifying the O-H length, while in the latter only the O-H length is changed. With the larger bond length and angle, we find that the liquid shows a strong quadrupole interaction and high tetrahedral structure order parameter, resulting in the enhancement of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the liquid. When the bond length or angle is reduced, the hydrogen bond lifetime and self-diffusion constant decrease due to the weakening of the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 We find that modifying the water molecular bond length leading to the variation of the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 strength is more intensive than changing the bond angle. Through calculating the average reduced density gradient and thermal fluctuation index, it is found that the scope of vdW interaction with neighbouring water molecules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change of the bond length and angle. The effect is mainly due to a significant change of the hydrogen bond network. To study the effect of water models as a solvent whose geometry has been modified, the solutions of ions in different solvent environments are examined by introducing NaCI. During the dissolving process, NaCI ions are ideally dissolved in SPC/E water and bond with natural water more easily than with other solvent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geometric modification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 ion's solva-tion
下载PDF
A new detection method in studying penetration depth of low-energy heavy ions in botanic samples
2
作者 LIU Feng, WANG Yu-Gang, XUE Jian-Ming, WANG Si-Xue ZHAO Wei-Jiang (Ion Beam Group, Institute of Heavy Ion Phys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69-176,共8页
A new detection method has been applied to study the penetration depth of low-energy heavy ions in botanic samples. Highly oriented pyrolytic graphite (HOPG) pieces were placed behind the target samples with certain t... A new detection method has been applied to study the penetration depth of low-energy heavy ions in botanic samples. Highly oriented pyrolytic graphite (HOPG) pieces were placed behind the target samples with certain thickness to receive energetic penetrated ions during the irradiation. After irradiation, statistic number density of protrusion-like damage induced by energetic penetrated ions can be ob- tained through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STM) observation on the surfaces of HOPG. The results of test indicate that the detection limit can be as low as 1.0×109 protrusions/cm2. With the method, the penetration depth of at least 60μm can be detected in kidney bean slices irradiated by N+ ions with dose of 0.3-3×1017ions/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重离子 植物样品 贯穿深度 探测法
下载PDF
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ot Nuclei in Ar Induced Reactions at 25 MeV/u
3
作者 Wu, Enjiu Jing, Genming +11 位作者 Zheng, Jiwen Yin, Shuzhi Tan, Jilian Zhang, Chun Jin, Weiyang Song, Mintao Li, Zhuyu Wu, Heyu Wang, Shufang He, Zhiyong Jiang, Dongxing Qian, Xing 《Chinese journal of nuclear physics》 EI 1996年第3期145-152,共8页
Hot nuclei produced in the reactions of 25 MeV/u<sup>40</sup>Ar with <sup>209</sup>Bi and<sup>Na1</sup>Ag are studied.Theinitial properties of these nuclei :excitation energies,line... Hot nuclei produced in the reactions of 25 MeV/u<sup>40</sup>Ar with <sup>209</sup>Bi and<sup>Na1</sup>Ag are studied.Theinitial properties of these nuclei :excitation energies,linear momentum transfer and temperatures are char-acterized through the measurements of folding angle of fission fragments,light charged particle energyspectra and intermediate mass fragments.Nuclei with excitation energies as high as~600 MeV and tem-peratures as high as~6 MeV are produced.The spectra of alpha particles detected in coincidence with fis-sion fragments in the case of different average linear momentum transfer are analyzed and the initial tem-peratures of the hot nuclei are determined.A saturation(or limiting)temperature near 6 MeV is foundfor alpha emission from medium mass nuclei having excitation energies higher than 3 MeV/u.This resultprovides evidence for a soft nuclear equation of state at thee high excitation energies and is consistentwith predictions of statistic multifragmentation model calc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t NUCLEI Intermediate ENERGY heavy ion COLLISion Linear MOMENTUM transfer Excita-tion ENERGY Nuclear temperature
下载PDF
不同金属掺杂的五氧化二钒在水系锌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4
作者 孙庆贺 胡靓 +2 位作者 蔡宏琨 倪牮 张建军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8-724,共7页
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发展,对新型储能设备需求不断增加。可充电水系锌离子电池(ZIBs)因价格低廉、储量丰富和绿色环保等优点备受关注。五氧化二钒具有独特的层状结构,利于锌离子的嵌入/脱出。通过水热法制备V_(2)O_(5)、Ag_(0.3)V_(2)O_(5)... 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发展,对新型储能设备需求不断增加。可充电水系锌离子电池(ZIBs)因价格低廉、储量丰富和绿色环保等优点备受关注。五氧化二钒具有独特的层状结构,利于锌离子的嵌入/脱出。通过水热法制备V_(2)O_(5)、Ag_(0.3)V_(2)O_(5)(AVO)、Mg_(0.25)V_(2)O_(5)(MVO)并应用于水系锌离子电池中,XRD、SEM、TEM等测试分析了材料形貌和结构,金属Ag和Mg元素的掺杂有效改善了五氧化二钒纳米线形貌结构,并取得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深入探究电池内部反应机理,发现了Zn_(2)(V_(3)O_(8))2中间相形成对材料性能产生的影响。不同价态的离子掺杂对钒基氧化物形貌和电化学性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体现的金属离子“支柱效应”显著改善了电池的容量和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锌离子电池 V_(2)O_(5) 正极材料 电化学性能 反应机理
下载PDF
离子组成对中低分子量聚合物抗盐行为的影响
5
作者 王丽莉 梁严 +2 位作者 李文宏 袁国伟 曹苗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4-184,共11页
针对长庆侏罗系低渗透高矿化度油藏在化学驱中需要优选与油藏匹配性良好且抗盐性好的中低分子量聚合物的现实问题,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离子浓度和类型对3种不同中低分子量抗盐聚合物抗盐行为的影响规律。通过黏度、松弛时间、荧光与环境扫... 针对长庆侏罗系低渗透高矿化度油藏在化学驱中需要优选与油藏匹配性良好且抗盐性好的中低分子量聚合物的现实问题,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离子浓度和类型对3种不同中低分子量抗盐聚合物抗盐行为的影响规律。通过黏度、松弛时间、荧光与环境扫描电镜等测试表明,与常规抗盐聚合物SAV55和分子量较低的缔合聚合物EY 131相比,分子量和缔合单体含量较高的缔合聚合物BHXF 850有更好的增黏性,但随着Na^(+)、Ca^(2+)和Mg^(2+)的加入,BHXF 850的黏度保留率、松弛时间、溶液结构数目却是最小的且结构强度也最弱,对溶液微观结构的影响更为显著。同时,一价和二价离子对聚合物的抗盐行为并未产生差异化影响。相关认识可为油藏现场化学驱用中低分子量抗盐聚合物的优选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系油藏 离子组成 中低分子量 抗盐聚合物 松弛时间 溶液结构 微观结构
下载PDF
湘东南东风岩体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组成及稀土矿床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锦煦 林碧海 +8 位作者 廖凤初 孙骥 谭仕敏 何艳林 周超 朱继华 熊雄 李超 陈剑锋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01-1120,共20页
文章对湘东南地区的东风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龄、Hf同位素以及岩石地球化学分析,以研究岩石成因及形成构造背景,并对东风风化壳离子吸附型重稀土矿的成因进行了探讨。东风岩体2件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433.5±2.6)M... 文章对湘东南地区的东风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龄、Hf同位素以及岩石地球化学分析,以研究岩石成因及形成构造背景,并对东风风化壳离子吸附型重稀土矿的成因进行了探讨。东风岩体2件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433.5±2.6)Ma和(432.0±2.5)Ma,显示为加里东晚期。东风岩体锆石ε_(Hf)(t)值介于-5.12~-7.45,计算得到二阶段地幔亏损模式年龄(T_(DM2))介于1714~1882 Ma,显示其成岩物质为壳源的特征。东风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为高钾钙碱性、强过铝质的花岗岩,在成因类型判别图解中显示为S型花岗岩,构造背景判别图解显示为后碰撞构造环境。综合东风岩体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Hf同位素特征,笔者认为,东风岩体形成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陆内汇聚的后碰撞伸展环境,为增厚地壳减压熔融和软流圈地幔上涌诱发古老地壳物质重熔形成的S型花岗岩。东风稀土矿床为一个由富轻稀土元素的母岩经风化后形成的大型重稀土矿床,富含稀土元素的高Y型花岗岩母岩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气候及地形地貌条件为稀土元素发生淋滤迁移和吸附富集提供了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风花岗岩体 加里东期 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矿床成因 湘东南
下载PDF
聚羧酸系减水剂对铝酸三钙-石膏体系早期水化的作用机制
7
作者 衷从浩 黄伟 +3 位作者 周佳敏 麻秀星 方云辉 吕满荣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50-857,共8页
为探究聚羧酸系减水剂(PCE)对铝酸三钙(C_(3)A)-石膏体系早期水化的作用机制,通过水化进程、溶解速率、物相演变和溶液离子浓度进行表征,分析PCE对C_(3)A-石膏体系早期水化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PCE的掺入抑制了C_(3)A颗粒的溶解,阻碍了... 为探究聚羧酸系减水剂(PCE)对铝酸三钙(C_(3)A)-石膏体系早期水化的作用机制,通过水化进程、溶解速率、物相演变和溶液离子浓度进行表征,分析PCE对C_(3)A-石膏体系早期水化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PCE的掺入抑制了C_(3)A颗粒的溶解,阻碍了钙矾石(AFt)晶体在C_(3)A颗粒表面的成核生长,并使石膏处于较低的溶解平衡状态;PCE在颗粒表面的吸附改变了SO_(4)^(2-)、Ca^(2+)等的空间分布,促使各种离子在颗粒表面的聚集,增加了离子之间碰撞、沉淀,有利于形成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AFm)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羧酸系减水剂 铝酸三钙 水化产物 离子浓度 饱和指数
下载PDF
水/石墨烯界面离子吸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力场参数优化与吸附机制
8
作者 廖首维 刘炎昌 +3 位作者 石泽南 赵道辉 魏嫣莹 李理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4-195,共12页
受限在二维纳米孔道的盐溶液的研究对离子输运与筛分、超级电容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而分子动力学(MD)模拟已成为其中重要的手段.但通常MD模拟力场却很难准确描述石墨烯等二维材料与离子之间的离子-π相互作用;溶剂效应对离子在材料表面... 受限在二维纳米孔道的盐溶液的研究对离子输运与筛分、超级电容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而分子动力学(MD)模拟已成为其中重要的手段.但通常MD模拟力场却很难准确描述石墨烯等二维材料与离子之间的离子-π相互作用;溶剂效应对离子在材料表面吸附的调控作用也缺乏深入研究.针对Li~+, Na~+, K~+, Mg~(2+), Ca~(2+), Cl~-离子与石墨烯材料,本文基于平均力势(PMF)发展了模拟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场参数.使用该力场模拟的(溶液中)石墨烯表面离子吸附自由能与量子化学计算结果一致,验证了其准确性.进一步发现离子水合半径、离子接近石墨烯时水合数的拐点、 PMFwat(溶剂对离子吸附在石墨烯表面PMF的贡献)极小值位置及石墨烯表面水层位置之间有明显关联.在此基础上阐明了离子脱水及石墨烯表面水层状分布对PMFwat的调控作用.模拟了1 mol/L盐溶液/石墨烯界面体系.以上体系使用通常力场参数模拟时,离子在石墨烯表面吸附都很微弱,这表明离子-π相互作用对准确模拟盐溶液-石墨烯体系不可或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离子吸附 力场参数 平均力势 分子动力学模拟
下载PDF
基于LSTM的电池组工作状态预测
9
作者 李轩谊 赵慧勇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2-26,31,共6页
运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对电池的电压、电流、荷电状态(SOC)进行预测。考虑驾驶行为对电池组工作状态的影响,确定了含加速度、车速、电压、电流、SOC在内的多参数LSTM模型;根据中国亿维新能源车辆云平台数据,采用Adam优化算法完成... 运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对电池的电压、电流、荷电状态(SOC)进行预测。考虑驾驶行为对电池组工作状态的影响,确定了含加速度、车速、电压、电流、SOC在内的多参数LSTM模型;根据中国亿维新能源车辆云平台数据,采用Adam优化算法完成对LSTM模型的训练、测试与预测。结果表明:多参数LSTM模型可有效预测电池的SOC和电压变化状态,电流均方误差由14.848%降到3.1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电池参数预测 驾驶行为
下载PDF
淤泥质软黏土的电动加固试验研究与工程应用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雷 王宁伟 +3 位作者 景立平 方晨 李永强 程前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8-86,共9页
利用自主研制的室内试验装置,同时进行了3组室内电动加固试验。试验中,CaCl_2溶液的浓度为唯一变量,以此探讨CaCl_2溶液浓度对淤泥质软黏土的电动加固机理。利用观测记录的电流、电压及通电结束后土体承载力等指标,分析了不同浓度的CaC... 利用自主研制的室内试验装置,同时进行了3组室内电动加固试验。试验中,CaCl_2溶液的浓度为唯一变量,以此探讨CaCl_2溶液浓度对淤泥质软黏土的电动加固机理。利用观测记录的电流、电压及通电结束后土体承载力等指标,分析了不同浓度的CaCl_2溶液对电动加固的影响。结果表明:浆液的浓度对强度有很大的影响,浓度为26%的浆液对土体的电动加固效果最好,16%的浆液次之,36%的浆液最差。依据室内试验结果,在大连东港商务区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土体的整体承载力较加固之前有很大的提高,而且随着龄期的增长,强度不断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加固 CACL2溶液 电极腐蚀 承载力 离子沉淀 胶结
下载PDF
Li_(1.17)Mn_(0.48)Ni_(0.23)Co_(0.12)O_2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彦朴 韩恩山 +1 位作者 朱令之 赵玲 《电池工业》 CAS 2013年第5期248-253,共6页
以氨水和NaOH分别作为络合剂和沉淀剂,采用先络合后沉淀的氢氧化物共沉淀法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1.17Mn0.48Ni0.23Co0.12O2.并通过电化学测试手段研究了预烧温度对Li1.17Mn0.48Ni0.23Co0.12O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得出在400℃下... 以氨水和NaOH分别作为络合剂和沉淀剂,采用先络合后沉淀的氢氧化物共沉淀法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1.17Mn0.48Ni0.23Co0.12O2.并通过电化学测试手段研究了预烧温度对Li1.17Mn0.48Ni0.23Co0.12O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得出在400℃下制得的材料具有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对在最优条件下合成的材料进行XRD、SEM和电化学测试,分析得出在0.1C电流和2.0~4.8V电压下该材料的首次放电容量为231.2 mAh/g,在0.1C(1C=358 mAh/g)下循环1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1 7Mn0 48Ni0 23Co0 12O2 富锂材料 锂离子电池 氢氧化物共沉淀 预烧温度
下载PDF
立体栽培条件下光温环境对生菜生长和生理特征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周静 李萍萍 +1 位作者 王纪章 卢佳俊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30-535,共6页
以意大利全年耐抽苔生菜为材料,研究温室多层立体栽培条件下各层光温环境对生菜产量和形态、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架中层日平均光辐射强度仅相当于上层的36.4%~45.6%,下层仅相当于上层的24.8%~37.3%;晴天1... 以意大利全年耐抽苔生菜为材料,研究温室多层立体栽培条件下各层光温环境对生菜产量和形态、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架中层日平均光辐射强度仅相当于上层的36.4%~45.6%,下层仅相当于上层的24.8%~37.3%;晴天10:00—16:00时段光辐射强度相对较高时,各层温度差异明显,中层温度为上层的84.8%,下层为上层的73.2%;最上层生菜地上部鲜质量、叶片数、主茎高度、叶面积均高于中层、下层.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分析表明:随着立体栽培中层和下层光照和温度降低,电子传递的量子效率Y(Ⅱ)、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逐渐降低,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O)和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PQ)逐渐升高.本试验的结果表明,温室多层立体栽培模式下生菜的产量和光合能力受光辐射强度和温度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菜 立体栽培 光辐射强度 温度 叶绿素荧光参数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燃爆特征及空运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56
13
作者 张青松 郭超超 秦帅星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0-55,共6页
为解决与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有关的空运安全问题,利用自主设计的锂电池火灾试验平台,对不同包装、数量及荷电状态(SOC)的18650型锂离子电池开展燃爆试验研究。观察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现象,进行阶段划分,研究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传播过程;记录... 为解决与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有关的空运安全问题,利用自主设计的锂电池火灾试验平台,对不同包装、数量及荷电状态(SOC)的18650型锂离子电池开展燃爆试验研究。观察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现象,进行阶段划分,研究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传播过程;记录不同条件下锂离子电池初爆响应时间、燃爆峰值温度及峰值温度持续时间,考察不同包装、数量及SOC对锂离子电池空运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锂离子电池燃烧可分为初爆和燃爆2个阶段,一节电池热失控可形成连锁燃烧反应;电池热稳定性随SOC增大而显著降低;空运电池数量严重影响空运安全;用瓦楞纸包装时,燃爆峰值温度高达820℃,不能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燃爆试验 热失控 安全性分析 空运 荷电状态(SOC)
下载PDF
离子束表面改性及其在摩擦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绪寿 冶银平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8-17,共10页
本文对离子束表面改性的各种方法和技术水平及其在摩擦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讨论了为使这种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实际摩擦学体系还必须研究的一些问题。大量文献资料表明,离子注入是改善材料摩擦学性能的一种有效方法。离子束辅助涂层... 本文对离子束表面改性的各种方法和技术水平及其在摩擦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讨论了为使这种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实际摩擦学体系还必须研究的一些问题。大量文献资料表明,离子注入是改善材料摩擦学性能的一种有效方法。离子束辅助涂层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离子束表面改性技术,包括离子束增强沉积或离子束辅助沉积、离子束混合和离子束反冲注入。利用它可以制得0.05到几个微米厚的涂层。由于界面的相互扩散混合,离子束辅助涂层能更强地与底材结合,并且常比物理或化学气相沉积的涂层更密实。作者认为,离子束技术今后将在两个相关领域中发展,即直接的离子注入和离子辅助涂层,并且指出离子补助涂层技术将拓宽离子束技术在摩擦学中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束 表面改性 涂层 摩探磨损
下载PDF
钛离子注入对铅和铅锑合金腐蚀行为影响的研究(Ⅱ)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胜涛 黄宗卿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1-13,18,共4页
应用钛离子注入可增强铅和铅锑合金在蓄电池用硫酸中的抗腐蚀能力.本文利用阶跃电位法测定腐蚀电流.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表面腐蚀形貌.讨论了钛离子注入剂量对腐蚀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为了获得较好的防腐蚀效果,注入钛离子的剂量应该... 应用钛离子注入可增强铅和铅锑合金在蓄电池用硫酸中的抗腐蚀能力.本文利用阶跃电位法测定腐蚀电流.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表面腐蚀形貌.讨论了钛离子注入剂量对腐蚀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为了获得较好的防腐蚀效果,注入钛离子的剂量应该控制在适当值,使之既可形成有效的防腐保护层,又不会发生明显的偏析而形成微电池或降低氢析出反应的过电位导致腐蚀加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锑合金 腐蚀 钛离子
下载PDF
间伐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针阔混交林冠层结构及林下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董莉莉 张慧东 +4 位作者 毛沂新 魏文俊 王睿照 颜廷武 尤文忠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9-165,共7页
为揭示不同间伐强度对冠层结构、林下光环境及林下植被生长和更新的影响,以红松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利用Winscanopy 2010a冠层分析仪对中度、强度间伐及对照林分的冠层结构及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同时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林下灌木层和... 为揭示不同间伐强度对冠层结构、林下光环境及林下植被生长和更新的影响,以红松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利用Winscanopy 2010a冠层分析仪对中度、强度间伐及对照林分的冠层结构及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同时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更新及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间伐后林分的冠层结构及光环境特征,运用相关分析法对冠层结构和林下植被多样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间伐显著改变了红松针阔混交林的冠层结构,改善了林下光环境,与对照相比,中度(38%)、强度(48%)间伐林分的叶面积指数分别为对照的65.11%和71.7%,开阔度分别比对照增加205%和249%,林下总辐射分别为对照的2倍和5倍。冠层结构对林下光环境的影响较大,林冠开阔度与林下直射光、散射光和林下总辐射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叶面积指数与林下散射光、林下总辐射呈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负相关;间伐有利于林下阔叶树种更新,中、强度间伐林下幼苗的个体密度、基径、树高显著高于对照(p<0.05),且表现为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强而增强的趋势;林下光环境对林下植被多样性影响较大,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林下总辐射呈显著负相关(p<0.05),草本层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与冠层开阔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间伐改善了红松针阔混交林的林下光环境,有利于林下阔叶树种的更新,对林下植被多样性具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结构 林下光环境 林下植被 红松针阔混交林
下载PDF
霍林河褐煤吸附铬离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魏立国 解丽萍 刘丽来 《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89-92,共4页
为寻找一种廉价高效的处理含铬废水的吸附剂,用Freundlich等温式研究了霍林河褐煤吸附铬离子的等温吸附过程。根据Clapeyron-Clausius方程获得了较小的吸附热,ΔH仅为-5.83 kJ/mol,表明褐煤吸附铬离子是物理吸附过程。同时研究了酸度、... 为寻找一种廉价高效的处理含铬废水的吸附剂,用Freundlich等温式研究了霍林河褐煤吸附铬离子的等温吸附过程。根据Clapeyron-Clausius方程获得了较小的吸附热,ΔH仅为-5.83 kJ/mol,表明褐煤吸附铬离子是物理吸附过程。同时研究了酸度、溶液浓度及吸附时间对褐煤吸附铬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值增加,平衡吸附量减小;当pH为2、铬离子的质量浓度为50 mg/L、吸附100 min时,吸附量可达3.8 mg/g。用褐煤进行含铬废水的处理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林河褐煤 铬离子 吸附性能 吸附量 吸附热
下载PDF
玻璃固化体在处置库地下水中的浸出机理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盛嘉伟 罗上庚 汤宝龙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79-83,共5页
研究了90-19/U玻璃固化体在处置库地下水中的浸出行为,得到了玻璃总失重及B、Li、Si的失重值并与去离子水中的浸出行为进行了比较。实验发现,地下水中的离子会影响玻璃固化体的浸出。玻璃固化体在地下水中的浸出是以离子... 研究了90-19/U玻璃固化体在处置库地下水中的浸出行为,得到了玻璃总失重及B、Li、Si的失重值并与去离子水中的浸出行为进行了比较。实验发现,地下水中的离子会影响玻璃固化体的浸出。玻璃固化体在地下水中的浸出是以离子交换反应为控速步骤,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51.6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固化体 地下水 高极废液 浸出机理
下载PDF
Y升温注入Al形成Y-Al合金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通和 吴瑜光 钱卫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15-618,共4页
利用金属蒸汽真空弧 (MEVVA)源所产生的强束流离子注入铝研究了相变、增强扩散和钇铝合金的形成条件 .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注入层有Al3 Y和Al2 O3 出现 .从背散射分析可以发现 ,Y原子有着明显的增强扩散和外扩散效应 ,Y离子的深度分布已达... 利用金属蒸汽真空弧 (MEVVA)源所产生的强束流离子注入铝研究了相变、增强扩散和钇铝合金的形成条件 .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注入层有Al3 Y和Al2 O3 出现 .从背散射分析可以发现 ,Y原子有着明显的增强扩散和外扩散效应 ,Y离子的深度分布已达 62 0nm ,远大于LSS理论的预计值 .注入层钇铝原子比可达到 17%~ 2 4 %.连续铝合金层已经形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钇离子注入 深度分布 增强扩散 钇-铝合金
下载PDF
低能氮离子束诱变选育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军 王瑞 +1 位作者 杨晓野 杨莲茹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29-1133,共5页
为获取理想的生物防治捕食线虫性真菌菌株,达到利用自然天敌有效控制家畜寄生性线虫病的目的,作者利用低能氮离子注入诱变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胞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的分生孢子,测定分生孢子萌发后菌丝的生长速度、产孢... 为获取理想的生物防治捕食线虫性真菌菌株,达到利用自然天敌有效控制家畜寄生性线虫病的目的,作者利用低能氮离子注入诱变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胞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的分生孢子,测定分生孢子萌发后菌丝的生长速度、产孢能力及菌株对线虫幼虫的捕食率,筛选正突变株。结果表明,低能氮离子束具有诱变少孢节丛孢菌的潜能,诱变后的1株少孢节丛孢菌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和对线虫幼虫的捕食率呈现出了正突变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束 诱变 捕食线虫性真菌 少孢节丛孢菌 产孢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