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情态与非情态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楚楚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36-39,55,共5页
在语言学的情态研究中,一些学者认为语言中存在情态与非情态意义的区别。然而,也有学者认为,语言中每一个句子都是情态句,实际上否定了非情态范畴的存在。本文将从传统与功能情态观多维视角,结合英、汉双语实例分析,对否定非情态的观点... 在语言学的情态研究中,一些学者认为语言中存在情态与非情态意义的区别。然而,也有学者认为,语言中每一个句子都是情态句,实际上否定了非情态范畴的存在。本文将从传统与功能情态观多维视角,结合英、汉双语实例分析,对否定非情态的观点提出质疑,并论证在英语和汉语中区分情态与非情态句的合理性。本文指出:情态与非情态是两个彼此依存并相互补充的语义—语法范畴,构成了一个由现实至非现实的语义连续统。情态与非情态之间的语义对比,区分了说话人对现实情境的客观陈述与对非现实情境的主观判断,而两者之间的语义转化与融合,可以解释诸如"否定"、"习惯"、"将来"等混合情态意义,甚至还能构建出像"现实情境的非现实性"或"非现实情境的现实性"这样复杂的矛盾概念。然而,每句皆情态的情态泛化观只会使情态陷入无法有效界定的混乱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态/非情态 现实/非现实 直陈句
下载PDF
假设句的非现实性特征和表达功能 被引量:3
2
作者 张雪平 《中州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94-99,共6页
通过对实例的统计分析发现,假设句分句中核心谓词具有非自主倾向,宾语具有弱受动性,实体义成分少且无指成分多,还常出现表非现实情态义的能愿动词和语气副词,而排斥现实情态义语气副词。这些句法特征充分证明假设句是一种非现实性认识... 通过对实例的统计分析发现,假设句分句中核心谓词具有非自主倾向,宾语具有弱受动性,实体义成分少且无指成分多,还常出现表非现实情态义的能愿动词和语气副词,而排斥现实情态义语气副词。这些句法特征充分证明假设句是一种非现实性认识情态句。假设句也是一种推断性因果关系句,其基本逻辑功能是表达假言命题或判断,具有类比关系和反事实意义的假设句,能够表达类比推理或假言推理。假设句具有表推知、应变、疑问和评议等语用功能,多在非叙事语篇中用于说理论证,有时具有篇章衔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设句 非现实性 语法特征 逻辑功能 语用功能 篇章功能
下载PDF
情态与非情态的认知解读——评价与情态的区别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楚楚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年第6期1-6,共6页
如何将情态与其他语言范畴区分开来是情态研究面临的一个难题,借鉴认知语法用来区分情态动词与零情态动词(即无情态动词陈述句)语义的现实与非现实概念,探讨了Martin构建的评价系统与情态之间的关系。作为评价系统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 如何将情态与其他语言范畴区分开来是情态研究面临的一个难题,借鉴认知语法用来区分情态动词与零情态动词(即无情态动词陈述句)语义的现实与非现实概念,探讨了Martin构建的评价系统与情态之间的关系。作为评价系统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评价性词汇与情态动词在识解经验过程的视角模式上形成互补:评价性词汇关注真实性,而情态动词关注可能性。当评价性词汇描述一个现实事件,而情态动词描述一个非现实事件时,它们表示了非情态与情态语义的对立。然而,当评价性词汇描述一个非现实事件,而情态动词描述一个现实事件时,它们则构建出诸如非现实情境的现实性与现实情境的非现实性这样复杂的矛盾概念。研究表明,评价范畴揭示了情态与非情态的互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 情态 非情态 现实 非现实 互补性
下载PDF
从日常生活言谈及科学理论言谈看同一性的本体论问题
4
作者 蒉益民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7-32,共6页
文章介绍了分析哲学中关于同一性的本体论问题的一些解答,特别解释了奎因是怎样从日常生活言谈及科学理论言谈的角度出发得出一种相对同一性的观点的。奎因的工作展示了像同一性这样相对抽象的哲学理论概念如何能够在具体的日常生活及... 文章介绍了分析哲学中关于同一性的本体论问题的一些解答,特别解释了奎因是怎样从日常生活言谈及科学理论言谈的角度出发得出一种相对同一性的观点的。奎因的工作展示了像同一性这样相对抽象的哲学理论概念如何能够在具体的日常生活及科学实践的语境中得到澄清。在讨论了奎因的非实在论方法在分析的形而上学中的广泛应用之后,作者介绍了麦克道尔对道德投射主义的批判,然后论证麦克道尔的工作可以被用来挑战上述的非实在主义的形而上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谈 同一性 相对同一性 投射主义 非实在论
下载PDF
v一v的定语功能及相关问题
5
作者 李宇凤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0期123-128,共6页
非现实性是v一v定语功能的根本限制。v一v定语功能的"非现实"要求,具体表现为时间上的泛时性和将然性。v一v定语、中心语、定中结构甚至整个关联的小句,都可以是v一v定语非现实性的实现手段。v一v定语功能的非现实要求,也是v... 非现实性是v一v定语功能的根本限制。v一v定语功能的"非现实"要求,具体表现为时间上的泛时性和将然性。v一v定语、中心语、定中结构甚至整个关联的小句,都可以是v一v定语非现实性的实现手段。v一v定语功能的非现实要求,也是v一v用于陈述表达的基本要求,这使得动词重叠定语功能的研究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v 非现实 泛时 将然
下载PDF
Entanglement vs. Correlation in Quantum Theory
6
作者 Aloysius F. Kracklauer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17年第5期1035-1043,共9页
A detailed explication of Edwin Jaynes’ criticism of Bell’s deviation of his renowned inequality is presented. The exact consequence of an incorrect symbolic rendition for a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for the derivatio... A detailed explication of Edwin Jaynes’ criticism of Bell’s deviation of his renowned inequality is presented. The exact consequence of an incorrect symbolic rendition for a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for the derivation is illustrated. Additionally, a data-point by data-point simulation of an optical test intended to exploit a Bell Inequality for demonstrating the inevitability of either irreality or nonlocality is described. This simulation shows in detail that only non correlated signal pairs do not violate the chosen form of a Bell Inequality, contrary to the intended hypothetical input into Bell’s derivation. Finally, attention is drawn to the fact that, von Neumann’s “Projection Hypothesis” is the basic conception behind nonlocality in quantum the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TANGLEMENT NONLOCALITY irreality BELL INEQUALITY Quantum Theory PROJECTION HYPOTHESIS
下载PDF
The Definition of Pornography and Avoiding Normative Silliness: A Commentary Adjunct to Rea's Definition
7
作者 David Edward Rose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2年第8期547-559,共13页
Many definitions of pornography implicitly involve begging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its moral value. One exception to this is Michael Rea's 2001 definition. The present paper identifies some counter-intuitive conseque... Many definitions of pornography implicitly involve begging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its moral value. One exception to this is Michael Rea's 2001 definition. The present paper identifies some counter-intuitive consequences of this definition of pornography and seeks to amend it. The aim of the paper is to separate a definitional understanding of pornography from a normative understanding of pornography in order to lay the foundations for future, coherent moral thinking on the subj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NOGRAPHY Michael Rea DEFINITION CENSORSHIP irreal objects cultural relativism
下载PDF
英语里非真实移动中的移动知觉
8
作者 王义明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98-104,共7页
英语里非真实移动中的移动知觉表现在相对移动、闪动、观察格局的移动及其产生的视角变化、观察角度转换、语言概念等级变化、诱动、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变化、语义及概念的复现等方面,这些知觉产生了相应的语义结构和语言活动,... 英语里非真实移动中的移动知觉表现在相对移动、闪动、观察格局的移动及其产生的视角变化、观察角度转换、语言概念等级变化、诱动、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变化、语义及概念的复现等方面,这些知觉产生了相应的语义结构和语言活动,反映了认知中的变化、发展、矛盾,融合了不同个体在认知心理和客体的客观真实性。对其探讨有助于揭示认知发展和语言发展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 非真实移动 移动知觉 认知 观察角度
下载PDF
认知语法情境植入视角下企业信任话语建构策略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颜冰 张辉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67-79,共13页
本研究首先选取10家《财富》上榜企业2020年年度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分别截取CEO信函部分建立两个小型语料库。其次,我们结合Mayer et al.(1995)的企业信任框架和Langacker(1987/1991/2008/2017)的情境植入理论,根据文本语境和时体特征... 本研究首先选取10家《财富》上榜企业2020年年度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分别截取CEO信函部分建立两个小型语料库。其次,我们结合Mayer et al.(1995)的企业信任框架和Langacker(1987/1991/2008/2017)的情境植入理论,根据文本语境和时体特征标注两个语料库中在接近性现实空间、非接近性现实空间、接近性非现实空间、非接近性非现实空间、言据现实空间等情境下企业的能力、仁爱和正直要素的建构策略,并进行统计与对比。总体而言,企业以年度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与利益相关者交流的载体,根据受众特征,通过建构与能力、仁爱、正直相关的具有不同现实性特征的空间调整信任建构策略,获得受众对企业的信任,从而获得其资金投入或社会支持以保障经营成功。本研究对中国企业撰写英文信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法 情境植入 企业信任 话语建构策略 现实空间 非现实空间
下载PDF
QQ":公共空间的双重逃逸 被引量:3
10
作者 万书辉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73-78,共6页
网络聊天已经逐渐成为现代都市人时髦的交流方式,这是一种依赖文字和现代技术的赛博空间叙事。这种叙事,既是对传统聊天的重建,也是对现实生活以及公共话题的双重逃逸,其结果,一是人的感性身体经验的缺失,二是人类内在自我中的非理性成... 网络聊天已经逐渐成为现代都市人时髦的交流方式,这是一种依赖文字和现代技术的赛博空间叙事。这种叙事,既是对传统聊天的重建,也是对现实生活以及公共话题的双重逃逸,其结果,一是人的感性身体经验的缺失,二是人类内在自我中的非理性成分极度膨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聊天 虚拟叙事 自由精神 社会心理机制 人际关系
下载PDF
认识、游戏与想象——对文学功利性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XU Fa-chao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年第4期72-76,共5页
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观念 ,把文学理解为一种在非现实的水平上向他人揭示世界的活动 ,因此 ,在承认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密切相关性的同时 ,说明了它相对的独立性和自律性 ,确定了它与其他人类行为的区别性特征。在此基础上 ,对文艺活动... 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观念 ,把文学理解为一种在非现实的水平上向他人揭示世界的活动 ,因此 ,在承认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密切相关性的同时 ,说明了它相对的独立性和自律性 ,确定了它与其他人类行为的区别性特征。在此基础上 ,对文艺活动的社会角色的认定也就与西方文学理论传统区别开了 ,在后者那里 ,文学艺术主要在某种边缘性的、次生的意义上得到规定 ,即它总是作为科学认识行为和政治社会实践 (这两种人的生存实践中更加直观的力量 )的附庸被人们把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功利性 存在主义 想象 西方 意识活动 社会功能 审美功能
下载PDF
维特根斯坦式综合
12
作者 黄敏 《哲学评论》 CSSCI 2018年第1期19-41,共23页
对于知识可以有实在论和非实在论两种理解方式,它们都表现了知识的一种本质性的特征,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张力.康德的先验哲学通常被认为是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综合.鉴于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与知识论意义上的实在论与非实在论的关系... 对于知识可以有实在论和非实在论两种理解方式,它们都表现了知识的一种本质性的特征,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张力.康德的先验哲学通常被认为是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综合.鉴于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与知识论意义上的实在论与非实在论的关系,康德的这种综合可以看作综合实在论与非实在论的一种努力.与康德式综合相对应,在维特根斯坦那里也存在实在论与非实在论的某种综合.由于弗雷格与罗素分别贯彻了非实在论立场与实在论立场,这种维特根斯坦式综合也就体现在对弗雷格与罗素的某种综合上.这种综合是维特根斯坦利用可能性概念以及逻辑图像论达到的.理解这种综合,对于理解维特根斯坦在哲学史上的真正地位,是极有帮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实在论 非实在论 维特根斯坦 康德 弗雷格 罗素
下载PDF
非现实句和现实句的句法差异 被引量:40
13
作者 张雪平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5-32,共8页
"现实"和"非现实"是一对情态范畴。各种非现实句的非现实性强弱不同,形成了从认识层面到时间层面的一个连续统。非现实句和现实句是对立的两种句型,在句法上存在一系列差异,非现实性强的非现实句与现实句句法对立... "现实"和"非现实"是一对情态范畴。各种非现实句的非现实性强弱不同,形成了从认识层面到时间层面的一个连续统。非现实句和现实句是对立的两种句型,在句法上存在一系列差异,非现实性强的非现实句与现实句句法对立明显。本文从形式上证明了现代汉语非现实范畴是一种典型范畴,也是一种语义语法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现实句 现实句 非现实范畴 典型范畴 语义语法范畴
原文传递
现代汉语非现实句的语义系统 被引量:45
14
作者 张雪平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9-462,共14页
"非现实"是和"现实"相对的一种情态范畴。现代汉语表达非现实情态意义的句子有十多种,这些句子虽然语义复杂,但因其共有的非现实性特征而聚合为一类。本文采用语义特征分析法和原型理论,根据各种非现实句所属认知... "非现实"是和"现实"相对的一种情态范畴。现代汉语表达非现实情态意义的句子有十多种,这些句子虽然语义复杂,但因其共有的非现实性特征而聚合为一类。本文采用语义特征分析法和原型理论,根据各种非现实句所属认知域及其非现实性特征的异同,构建了现代汉语非现实句的语义系统,从而初步建立了汉语非现实范畴的语义系统:这是一个从认识域(包括推断和推测两类)到时间域(包括限时和泛时两类)的连续统。研究结果表明,各种非现实句(包括分句)因非现实性强弱的不同而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别,汉语非现实情态范畴是一种原型范畴。文中还从否定句的双重语义性质角度解释了其在现实/非现实系统中的归属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现实 情态范畴 非现实句 语义系统 原型范畴
原文传递
古德曼的严格限制的彻底相对主义如何可能?——兼与库恩的相对主义相比较 被引量:1
15
作者 常春兰 王骥洲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8,共6页
二十世纪的分析哲学大师纳尔逊·古德曼坚持一种非实在论的立场,人类并不能发现世界,而是运用科学、艺术、哲学等符号体系去构造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世界样式,这种建构主义思想显然指向了一种彻底的相对主义。然而,古德曼的相对主... 二十世纪的分析哲学大师纳尔逊·古德曼坚持一种非实在论的立场,人类并不能发现世界,而是运用科学、艺术、哲学等符号体系去构造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世界样式,这种建构主义思想显然指向了一种彻底的相对主义。然而,古德曼的相对主义并非"怎么都行"的"不负责任的相对主义",而是以"正确性"标准作为限制条件。那么,"严格限制的彻底相对主义"这种自相矛盾的表述是否恰当?更具争议的是,古德曼的"正确性"标准足够严格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尔逊·古德曼 非实在论 建构主义 相对主义 正确性
原文传递
多元世界的构造——论纳尔逊·古德曼的非实在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郝苑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19,共5页
通过整合新康德主义、新实用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理论思想,古德曼的非实在论试图超越实在论与反实在论。非实在论根据科学创造与艺术创造的实践经验,揭示了世界的多重构造方式,从而有力地挑战了表象主义的形而上学实在论,推进了多元文化的... 通过整合新康德主义、新实用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理论思想,古德曼的非实在论试图超越实在论与反实在论。非实在论根据科学创造与艺术创造的实践经验,揭示了世界的多重构造方式,从而有力地挑战了表象主义的形而上学实在论,推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并为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实在论 建构主义 新康德主义 新实用主义 多元论
原文传递
从质疑说明排除论证出发为心理说明辩护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铖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3-59,共7页
依照说明排除论证,人理解的行为只需借助机械论说明,而排斥心理说明。说明排除论证成立的关键有二:说明实在论;科学说明的统一性与简单性。说明实在论是科学说明的形而上学立场,主张:每个说明背后都有形而上学决定关系与之一一对应。科... 依照说明排除论证,人理解的行为只需借助机械论说明,而排斥心理说明。说明排除论证成立的关键有二:说明实在论;科学说明的统一性与简单性。说明实在论是科学说明的形而上学立场,主张:每个说明背后都有形而上学决定关系与之一一对应。科学说明的统一性与简单性表明每种形而上学的决定关系只能采取一种说明。但经分析可得:说明与形而上学的决定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统一性与简单性这一评估说明的标准存在问题。故而,说明排除论证是不成功的,人们有理由支持心理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除论证 心理说明 说明实在论 说明非实在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