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 contro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preconditioning on apoptosis in ischemic cardiac muscle of rats with re-perfusion 被引量:2
1
作者 孙忠人 李晓宁 +2 位作者 赵宇辉 田艳艳 许莉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EI CAS 2008年第3期341-344,共4页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preconditioning on rats' cell apoptosis with cardiac muscle re-perfusion damage and bcl-2mRNA genes, we used differentiating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preconditioning a...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preconditioning on rats' cell apoptosis with cardiac muscle re-perfusion damage and bcl-2mRNA genes, we used differentiating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preconditioning among groups, then compared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preconditioning with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preconditioning makes more bcl-2mRNA genes expressed and produces less cell apoptosis, furthermore, group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preconditioning for twice a day are more effective than those of ischemic ureconditio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preconditioning ischemic cardiac APOPTOSIS BCL-2MRNA
下载PD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ac surgery 被引量:1
2
作者 Amir S Lotfi Hossein Eftekhari +5 位作者 Auras R Atreya Ananth Kashikar Senthil K Sivalingam Miguel Giannoni Paul Visintainer Daniel Engelman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6年第10期615-622,共8页
AIM To study whether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 has an impact on clinical outcomes, such as 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POAF).METHODS This was a prospective, single-center, single-blinded,randomized ... AIM To study whether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 has an impact on clinical outcomes, such as 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POAF).METHODS This was a prospective, single-center, single-blinded,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One hundred and two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to receive RIPC(3 cycles of 5 min ischemia and 5 min reperfusion in the upper arm after induction of anesthesia) or no RIPC(control). Primary outcome was POAF lasting for five minutes or longer during the first seven days after surgery. Secondary outcomes include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incidence of inpatient mortality,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RESULTS POAF occurred at a rate of 54% in the RIPC group and 41.2% in the control group(P = 0.23).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noted in secondary outcom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suggest that RIPC does not reduce POAF in patients with elective or urgent cardiac surgery.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adverse effects in either group. Further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ass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PC and POA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onic ischemic heart disease cardiac surgery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Other treatment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
下载PDF
远端缺血预处理对心脏手术中使用体外循环临床效益: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姚洋洋 黄承杨 +3 位作者 赵轶凡 麦迪乃姆·艾斯凯尔 邱柄棋 陈春玲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40-149,共10页
目的多项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了体外循环(CPB)前实施远程缺血预处理(RIPC)的器官保护作用的临床益处。然而,目前RIPC对心脏手术的益处仍未达成统一共识。因此,本Meta分析旨在评估心脏手术使用CPB前实施RIPC对患者术后的器官保护效果... 目的多项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了体外循环(CPB)前实施远程缺血预处理(RIPC)的器官保护作用的临床益处。然而,目前RIPC对心脏手术的益处仍未达成统一共识。因此,本Meta分析旨在评估心脏手术使用CPB前实施RIPC对患者术后的器官保护效果。方法系统性检索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10月18日符合条件的相关RCT。分别由两名研究者筛选并评估纳入研究偏倚风险,主要结局指标为死亡率,采用RevMan 5.0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R)为效应量,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D),所有效应量均采用95%CI(confidence interval)表示。结果共计41篇RCT符合纳入标准。与对照组相比,RIPC组并未降低30 d死亡率(RR=0.93,95%CI:0.64~1.41,I^(2)=0%)和院内死亡率(RR=0.95,95%CI:0.53~1.69,I^(2)=0%)。两组患者在ICU及住院时长上无统计学差异(ICU时长:MD=-0.12,95%CI:-0.29~0.06,I^(2)=93%;住院时长:MD=0.10,95%CI:-0.10~0.31,I^(2)=0%)。然而,与对照组相比,RIPC组患者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RR=0.86,95%CI:0.76~0.99,I^(2)=22%)。结论RIPC对接受心脏手术中使用CPB的患者术后死亡率、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术后左心射血分数和ICU/住院时长并无改善,但可降低患者术后心肌梗死发生率。CPB时长、麻醉方案,多种因素可影响RIPC的心脏保护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远端缺血预处理 心脏手术 死亡率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下载PDF
远程缺血预处理在提升运动表现中的应用效果及作用机制
4
作者 范紫菡 石丽君 吴迎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23,32,共10页
远程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是指对某一器官(或组织)进行短暂非致死性缺血处理后,可对后发生缺血事件的远隔器官(或组织)产生保护作用或功能激活的现象。近年来,RIPC作为一种无创、简易、经济、安全的方法,... 远程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是指对某一器官(或组织)进行短暂非致死性缺血处理后,可对后发生缺血事件的远隔器官(或组织)产生保护作用或功能激活的现象。近年来,RIPC作为一种无创、简易、经济、安全的方法,在运动训练领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国内鲜见对于其应用效果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梳理前期研究表明,运动前进行RIPC可一定程度提高机体有氧能力、无氧能力、骨骼肌抗疲劳能力和促进抗阻训练早期力量增长。RIPC产生效果的主要机制包括调节血管收缩、降低运动中疲劳感或疼痛感、提高骨骼肌的代谢效率等。RIPC可诱导机体产生一氧化氮、腺苷、缓激肽、阿片类物质等内源性因子,并通过调节神经反射通路对提升运动表现产生积极影响。目前,对RIPC的研究仍存在争议,其发挥积极作用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缺血预处理干预方案、干预部位、干预组织体积、重复次数、与运动开始间隔时间等。RIPC作为提升运动表现的一种新方法,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作用途径和靶点仍需要深入挖掘,同时应注重探讨RIPC在运动科学领域和临床医学应用中的异同点,结合不同运动专项特点提高RIPC的实践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缺血预处理 有氧能力 爆发力 无氧耐力 骨骼肌
下载PDF
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损伤后心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淑娟 吴艳娜 +4 位作者 康毅 尹永强 高卫真 刘艳霞 娄建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0-104,共5页
目的观察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NLIP)对心脏缺血/再灌损伤后心肌凋亡的影响而进一步探讨其对心脏的延迟保护作用。方法通过连续3 d每天1次,3个循环下肢无创性5 min缺血5 min再灌建立NLIP模型。实验分3组:心肌缺血/再灌组(I/R)、心脏缺... 目的观察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NLIP)对心脏缺血/再灌损伤后心肌凋亡的影响而进一步探讨其对心脏的延迟保护作用。方法通过连续3 d每天1次,3个循环下肢无创性5 min缺血5 min再灌建立NLIP模型。实验分3组:心肌缺血/再灌组(I/R)、心脏缺血预适应组(IP)、NLIP组。再灌末取心肌组织,以四氮唑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IS/AAR×100%);以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并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凋亡基因的表达;分离心肌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以及凋亡基因表达率。结果与I/R组(47.6%±7.5%)比较,IP和NLIP能明显降低梗死面积(24.6%±8.7%和23.1%±7.4%,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在I/R组,细胞凋亡率高(16.21%±2.12%),Bcl-2/Bax比值低(0.66±0.03),IP和NLIP能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5.30%±0.81%,4.82%±1.15%,P<0.01),提高Bcl-2/Bax的比值(1.44±0.08,1.51±0.09,P<0.0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其一致。结论NLIP对心肌缺血/再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对抗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伤 肢体 远端缺血预适应 凋亡 心肌保护
下载PDF
缝隙连接蛋白43在缺血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6
作者 苏德淳 常志文 +2 位作者 芦玲巧 王红霞 张立克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325-328,共4页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时,心肌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与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戊巴比妥钠麻醉大鼠进行30min的冠状动脉缺血。大鼠分为不处理或者接受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静脉注射线粒体ATP磷酸敏感...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时,心肌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与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戊巴比妥钠麻醉大鼠进行30min的冠状动脉缺血。大鼠分为不处理或者接受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静脉注射线粒体ATP磷酸敏感性钾通道(mitoKATP)开放剂二氮嗪(Dia)3组,其余2组为在接受IPC、Dia的基础上加用5羟基奎酸(5-HD)。测量各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心律失常。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Cx43的磷酸化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PC、Dia能促进Cx43磷酸化,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阻断剂5-HD能消除IPC和Dia的上述作用。结论IPC通过开放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促进Cx43磷酸化和电耦联,进而抑制心律失常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隙连接 缺血预适应 心肌 心律失常
下载PDF
血塞通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早期保护作用 被引量:22
7
作者 顾国嵘 黄培志 +4 位作者 童朝阳 葛均波 姚晨玲 施东伟 樊帆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64-265,共2页
目的观察血塞通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早期保护作用,并研究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开胸冠状动脉结扎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2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IPC组),血塞通预处理组(PNS预... 目的观察血塞通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早期保护作用,并研究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开胸冠状动脉结扎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2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IPC组),血塞通预处理组(PNS预处理组)。再灌注后2 h测定各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MB (CK-MB)含量以及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和心肌细胞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并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IPC组及PNS预处理组血清CK-MB均明显低于I/R组(P<0.05)。IPC组及PNS预处理组TUNEL阳性细胞数,Bax阳性细胞数均明显低于I/R组(P<0.05)。和I/R组相比,IPC组及PNS预处理组心肌超微结构损伤减轻。结论PNS预处理后心肌细胞凋亡减少,心肌细胞损伤减轻,对I/R损伤产生有和缺血预处理类似的早期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缺血再灌注损伤 细胞凋亡 预处理 血塞通
下载PDF
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肺保护作用 被引量:15
8
作者 雷迁 曾庆诗 +5 位作者 罗沙 张晓慎 谢斌 朱平 罗智超 郭惠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754-1756,共3页
目的: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肺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81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试验组(给予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n=41)和对照组(不给予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n=40)。采集患者术... 目的: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肺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81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试验组(给予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n=41)和对照组(不给予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n=40)。采集患者术中及术后临床指标,分别在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后6、24 h采集桡动脉血检测氧合指数(PaO2/FiO2)、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丙二醛(MDA)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试验组小于对照组,组内比较术后6、24 h血浆TNF-α、IL-6、MDA水平明显高于手术开始时的水平,术后6、24 h PaO2/FiO2明显低于手术开始时的水平;但是组间比较术后6、24 h血浆TNF-α、IL-6、MDA水平试验组低于对照组,术后6、24 h PaO2/FiO2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肺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肺保护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 肺保护 心脏手术 微创手术
下载PDF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缺氧预处理预防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18
9
作者 徐菲菲 刘秀华 蔡莉蓉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09-614,共6页
本工作旨在研究缺氧预处理(hypoxic preconditioning, HPC)对于心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protein kinases, ERK)活性、缺氧诱导因子 -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表达的影响,及其在缺氧... 本工作旨在研究缺氧预处理(hypoxic preconditioning, HPC)对于心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protein kinases, ERK)活性、缺氧诱导因子 -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表达的影响,及其在缺氧复氧诱导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通过在培养的SD 乳鼠心肌细胞缺氧/ 复氧(H/R)模型上, 观察HPC 对于24 h 后H/R 诱导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 以台盼蓝排斥实验检测心肌细胞存活率、以 TUNEL 法检测细胞凋亡、并用荧光素染料 Hoechst33258 测定心肌细胞凋亡率; 制备心肌细胞蛋白提取物,以磷酸化的 ERK1/2 抗体测定 ERK1/2 活性, 以抗HIF-1α 抗体检测 HIF-1α 的表达,并观察ERKs 的上游激酶(MEK1/2)抑制剂PD98059 对于HPC 诱导的ERKs 磷酸化、HIF-1α 表达以及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的影响,并分析细胞损伤与 ERK1/2 活性、HIF-1α 表达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缺氧复氧造成心肌细胞损伤, HPC 可以增加心肌细胞 H/R 后存活率,降低凋亡率,并激活 ERK1/2,诱导 HIF-1α 表达;细胞凋亡与 ERKs 活性、HIF-1α 表达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即 ERKs 活化、HIF-1α 表达与预防细胞损伤有关;而 ERKs 活性与 HIF-1α 表达量之间存在正相关,ERKs 的上游激酶MEK抑制剂PD98059 可以消除HP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诱导因子-1Α 缺血预处理 细胞凋亡 心肌细胞
下载PDF
缺血预适应对肢体缺血/再灌注骨骼肌、小肠和肺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燕 彭海兵 +2 位作者 高洪波 张博 张连元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8-450,共3页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再灌注(LI/R)后骨骼肌、小肠、肺功能损伤变化,并探讨缺血预适应(IPC)的保护效应及机制。方法: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n=8):对照(Control)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缺血预适应(IPC+I/R)组。分别测定血...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再灌注(LI/R)后骨骼肌、小肠、肺功能损伤变化,并探讨缺血预适应(IPC)的保护效应及机制。方法: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n=8):对照(Control)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缺血预适应(IPC+I/R)组。分别测定血浆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测定血浆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含量以及TXB2/6-keto-PGF1α比值的变化;测定骨骼肌、小肠、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肺湿干比(W/D)及小肠组织DAO含量。观察骨骼肌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IPC+I/R组血浆LDH、CK、ROS、MDA、TXB2/6-keto-PGF1α比值明显低于I/R组,PaO2较I/R组明显升高。IPC+I/R组肺湿干比(W/D),骨骼肌、肺、小肠组织MPO含量明显低于I/R组,而小肠DAO活性升高。骨骼肌组织病理学改变减轻。结论:缺血预适应减轻了缺血/再灌注后骨骼肌、小肠、肺功能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氧化损伤、改善TXB2/6-keto-PGF1α的平衡关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缺血预适应 骨骼肌 小肠
下载PDF
缺血预处理时间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戚炜 阚世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4-277,共4页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时间与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之间的关系。 方法 36只大鼠随机分成6组,制成切断患肢皮肤、肌肉和神经,仅保留股动静脉的动物模型。A组:直接缺血4 h再灌注;B、C、D和E组:分别缺血5、10、15和2 0 min,再灌注...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时间与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之间的关系。 方法 36只大鼠随机分成6组,制成切断患肢皮肤、肌肉和神经,仅保留股动静脉的动物模型。A组:直接缺血4 h再灌注;B、C、D和E组:分别缺血5、10、15和2 0 min,再灌注5、10、15和2 0 min,重复3次后缺血4 h再灌注;F组:制成仅保留股动静脉的左大腿组织块模型,未经过缺血处理。通过测定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骨骼肌水肿和坏死程度,观察不同预缺血时间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结果 对骨骼肌缺血后再灌注,预缺血5 min对骨骼肌即有保护作用,肌肉存活面积达82 .4 7% ;预缺血10和15 m in肌肉存活面积增至最高,达89.0 3%和89.4 9% ;预缺血2 0 min肌肉存活面积降至78.2 7%。预缺血5 min即可减轻骨骼肌水肿;预缺血10 min骨骼肌水肿程度最轻;预缺血15 min水肿程度又加重,预缺血2 0min水肿程度继续加重。预缺血5、10和15 m in MDA水平均降低,预缺血2 0 min MDA水平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相同。 结论 预缺血时间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以预缺血10 min保护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保护作用 处理时间 大鼠 缺血后再灌注 min 预缺血 股动静脉 缺血时间 存活面积 动物模型 MDA 水肿 肌肉 组织块 左大腿 丙二醛 制成
下载PDF
吗啡预处理对成年大鼠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洪 肖颖彬 +1 位作者 杨天德 方国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8期546-548,共3页
目的探讨吗啡预处理对培养大鼠心肌细胞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与剂量的关系.方法采用培养成年大鼠心肌细胞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不同浓度的吗啡预处理对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成活率和肌酸激酶(CK)释放的影... 目的探讨吗啡预处理对培养大鼠心肌细胞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与剂量的关系.方法采用培养成年大鼠心肌细胞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不同浓度的吗啡预处理对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成活率和肌酸激酶(CK)释放的影响.结果吗啡(0.1~10μmol/L)预处理培养大鼠心肌细胞后,能显著减少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心肌细胞死亡和CK的释放(P<0.01).在0.1~1 μmol/L的浓度范围内,吗啡预处理对心肌细胞的保护效应呈剂量依赖性增加.结论在0.1~1μmol/L的浓度范围内,吗啡预处理能剂量依赖地产生心肌保护效应.这提示吗啡在整体心脏预处理心肌保护效应可在成熟的心肌细胞水平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预处理 成年 大鼠 心肌细胞 缺血-再灌注损伤 肌酸激酶 保护作用
下载PDF
V_C、V_E和硒联合抗氧化剂对大鼠力竭游泳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 被引量:12
13
作者 苏全生 郑兵 +3 位作者 熊若虹 袁琼嘉 孙君志 王东辉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E、维生素C和硒联合抗氧化剂对负荷游泳力竭运动后即刻及恢复期大鼠心肌的影响。方法:将42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力竭游泳组(B组)和抗氧化剂保护组(C组)。A、B组常规喂养,C组灌喂维生素E、维生素C和硒制剂,六... 目的:探讨维生素E、维生素C和硒联合抗氧化剂对负荷游泳力竭运动后即刻及恢复期大鼠心肌的影响。方法:将42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力竭游泳组(B组)和抗氧化剂保护组(C组)。A、B组常规喂养,C组灌喂维生素E、维生素C和硒制剂,六周后,B、C组完成一次性力竭游泳训练,测定其安静时、运动后即刻、6小时和24小时心肌组织及血清SOD、GSH-Px、MDA、CK、Ca2+等指标。结果:B、C组与A组比较,出现运动后SOD、GSH-Px活性下降、MDA增高、心肌钙超载等变化,尤以运动后6h为明显;运动后C组心肌GSH-Px活性较B组高,MDA和Ca2+水平和血清CK活性显著低于B组。结论:维生素E、维生素C和硒联合抗氧化剂能有效减轻运动后恢复期大鼠心肌组织SOD、GSH-Px活性下降、MDA、CK的增加及心肌细胞Ca2+超载,提示对心肌运动后损伤有积极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竭游泳运动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自由基代谢 维生素C 维生素E
下载PDF
预适应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骨骼肌的保护效应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燕 朱丽艳 +3 位作者 彭海兵 王银环 周洪霞 张连元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2922-2925,共4页
目的观察缺血预适应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骨骼肌损伤的保护效应,探讨一氧化氮(NO)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n=8):假手术组仅进行假手术,双后肢松弛环绕橡皮圈,不阻断血流;再灌注组结扎大鼠双后肢根部4 h,恢... 目的观察缺血预适应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骨骼肌损伤的保护效应,探讨一氧化氮(NO)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n=8):假手术组仅进行假手术,双后肢松弛环绕橡皮圈,不阻断血流;再灌注组结扎大鼠双后肢根部4 h,恢复血流灌注4 h;预适应组预先阻断双后肢血流5 min,恢复血流灌注5 min,反复4次,其后进行缺血再灌注;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处理组松带前15 min给予L-NAME 10 mg/kg,其他操作同预适应组。观察各组血浆NO、内皮素-1(ET-1)及NO/ET-1比值的变化;观察骨骼肌组织中NO、ET-1、NO/ET-1比值、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DNA双链百分率的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腓肠肌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和凋亡蛋白酶Caspase-3的蛋白表达情况,利用原位脱氧核糖核甘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各组腓肠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再灌注组与假手术组比较,血浆及腓肠肌组织NO、ET-1含量明显升高,NO/ET-1比值减小,腓肠肌组织MDA、MPO含量升高,DNA双链百分率值降低,Bcl-2/Bax比值减小,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凋亡指数(AI)明显升高(P<0.01)。预适应组与再灌注组比较,血浆及腓肠肌组织NO含量升高,ET-1下降,NO/ET-1比值升高;腓肠肌组织MDA、MPO含量下降,DNA双链百分率值升高,Bcl-2/Bax比值升高,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减弱,AI下降(P<0.01)。L-NAME处理组与预适应组比较,血浆及骨骼肌NO含量明显下降,NO/ET-1比值减小,腓肠肌组织MDA、MPO含量升高,DNA双链百分率值降低,Bcl-2/Bax比值减小,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AI明显升高(P<0.01)。结论缺血预适应可明显改善肢体缺血再灌注后骨骼肌组织损伤及凋亡,NO参与缺血预适应的保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缺血预适应 骨骼肌 一氧化氮 凋亡
下载PDF
缺血预处理对高血脂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小忆 黄文红 +1 位作者 石秀萍 陆瑞昶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89-691,共3页
通过高血脂大鼠离体心肌缺血预处理模型 ,观察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左心室收缩压 (L VSP)、左室收缩压最大变化速率 (dp/dt) max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及丙二醛 (MDA)的影响。发现缺血再灌注组与... 通过高血脂大鼠离体心肌缺血预处理模型 ,观察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左心室收缩压 (L VSP)、左室收缩压最大变化速率 (dp/dt) max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及丙二醛 (MDA)的影响。发现缺血再灌注组与对照组相比 L VSP、(dp/dt) max明显下降 (P<0 .0 5 ) ;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相比 ,缺血预处理组 L VSP、(dp/dt) max、GSH- Px、SOD值均明显升高 (P<0 .0 5 ) ,且接近于对照组 ,(dp/dt) max- L VSP环在重复灌注后 ,可见环体的收缩成分面积增加 ,MDA含量则下降。提示高血脂大鼠经心肌缺血预处理可以减轻缺血 /再灌注对高血脂大鼠心功能的损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缺血预处理 大鼠 心功能 GSH—Px SOD
下载PDF
线粒体K_(ATP)通道介导远端缺血预处理对严重失血性休克大鼠在体心脏功能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胡宪文 蒋玲玲 +3 位作者 刘晓芬 吴云 李云 张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5-738,共4页
目的:观察远端缺血预处理( RIPC)对严重失血性休克大鼠在体心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体重300~350 g,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 C组)、失血性休克组( S 组)、RIPC组( R组)、RIPC +线粒体KATP通道阻滞剂组... 目的:观察远端缺血预处理( RIPC)对严重失血性休克大鼠在体心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体重300~350 g,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 C组)、失血性休克组( S 组)、RIPC组( R组)、RIPC +线粒体KATP通道阻滞剂组( B组),每组8只。采用经大鼠颈动脉60 min内放血占总血容量50%,观察30 min后经颈静脉30 min回输释放的血液建立严重失血性休克和复苏模型。在放血前双侧后肢以止血带捆绑阻断血流5 min,再灌注5 min,反复4个循环形成RIPC。 B组在RIPC前15 min经颈静脉注入线粒体KATP通道阻滞剂(5-羟基葵酸盐)10 mg/kg。 C组所有手术操作同S组,但不放血。持续监测心电图、平均动脉压( MAP)到血液回输后2 h,在放血前、放血后、输血前、输血后即刻、输血后1、2 h用彩色超声仪测量心输出量( CO)、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心肌做功指数(MPI)、左室后壁厚度(LVPWD)。结果在失血和休克阶段,与 C 组比较, S 组、B 组和 R 组 MAP、CO、LVEF、LVFS均降低(P<0.01),MPI、 LVPWD升高(P<0.01);血液回输后,与 C 组比较, R 组 MAP、CO、LVEF、LVFS、MPI、LVPW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R组比较,S组和B组MAP、CO、LVEF、LVFS明显降低( P<0.01), MPI、LVPWD明显升高(P<0.01);S组和B组各心脏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IPC明显保护严重失血性休克大鼠在体心脏功能,其保护作用可能与线粒体KATP通道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缺血预处理 失血性休克 心功能 线粒体KATP通道
下载PDF
加减瓜蒌薤白半夏汤改善缺血心肌细胞钙超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刘贵京 苏安英 +11 位作者 张建敏 张华云 吴力洪 王庆书 康美玉 瞿峰 门金娥 张向阳 郑海萍 田柯 苗智慧 张北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8期539-541,共3页
目的 观察加减瓜蒌薤白半夏汤对大鼠缺血心肌细胞游离钙、心电图及血清CK -MB的影响。方法 以加减瓜蒌薤白半夏汤灌胃 ,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LSCM)对异丙基肾上腺素 (ISP)诱发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模型细胞内游离Ca2 + 进行了定... 目的 观察加减瓜蒌薤白半夏汤对大鼠缺血心肌细胞游离钙、心电图及血清CK -MB的影响。方法 以加减瓜蒌薤白半夏汤灌胃 ,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LSCM)对异丙基肾上腺素 (ISP)诱发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模型细胞内游离Ca2 + 进行了定位、定量检测 ,并检测血清磷酸肌酸激酶 (CK -MB)含量及心电图ST段的变化。结果 急性缺血组大鼠心肌细胞内Ca2 + 、血清CK -MB含量及心电图ST段的位移与对照组比较 ,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应用大、小剂量加减瓜蒌薤白半夏汤后心肌细胞内Ca2 + 含量与急性缺血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血清CK -MB含量、心电图ST段的位移与急性缺血组比较差别亦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加减瓜蒌薤白半夏汤可显著抑制缺血心肌细胞Ca2 +超载 ,减轻心肌损伤 ,对缺血心肌组织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蒌薤白半夏汤 缺血心肌细胞 钙超载 实验研究 心电图
下载PDF
前列地尔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性作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畅 梅晰凡 +3 位作者 陶贵周 郭占鹏 李全双 王滢丽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9年第3期286-289,共4页
目的本实验采用酶组织化学法观察前列地尔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有保护性,并探讨其可能机理。方法选用275±25g的SD雄性大白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假手术对照组(A),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组(B),经典缺血预处理组(C),... 目的本实验采用酶组织化学法观察前列地尔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有保护性,并探讨其可能机理。方法选用275±25g的SD雄性大白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假手术对照组(A),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组(B),经典缺血预处理组(C),前列地尔脂肪乳剂早期保护组(D),前列地尔脂肪乳剂延迟保护组(E),前列地尔脂肪乳剂在缺血前72h应用组(F)。采用酶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心肌过氧化氢酶及琥珀酸脱氢酶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经典缺血预处理组、前列地尔预处理早期保护组及延迟保护组心肌过氧化氢酶及琥珀酸脱氢酶明显升高(p<0.05),且早期保护作用强于延迟作用。结论前列地尔预处理对大鼠心肌损伤具有早期和延迟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 前列地尔 心肌 缺血/再灌注 大鼠
下载PDF
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小军 易善永 +3 位作者 廖斌 邓明彬 陈圣杰 王峰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347-349,共3页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预处理(IPC)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IPC组和对照组。IPC组在主动脉阻断前10min内,用气压止血带绑于右上臂上部,给于300mmHg的压力,阻断右上肢血流,持...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预处理(IPC)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IPC组和对照组。IPC组在主动脉阻断前10min内,用气压止血带绑于右上臂上部,给于300mmHg的压力,阻断右上肢血流,持续3min,开放2min后,再重复上述过程一次;对照组不给缺血预处理。记录两组临床指标及心肌电生理指标;分别于主动脉阻断前,主动脉开放即刻、开放后3h、6h、12h、24h抽取桡动脉血,检测心肌酶肌酸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的水平;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两组开放后辅助循环时间IPC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需重复除颤率明显高于IPC组(P均<0.01);主动脉开放后12h心肌酶CK-MB及cTnI对照组明显高于IPC组,分别为[(141.9±21.2)U/L∶(98.9±17.3)U/L,(5.157±1.207)ng/ml∶(2.113±0.984)ng/ml,P<0.05,<0.01]。IPC组心肌超微结构保存较好,损伤较对照组轻(P<0.01)。结论:肢体IPC可减少心肌酶漏出,降低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减轻心肌超微结构损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 肢体 心脏瓣膜
下载PDF
槲寄生提取物抗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何秀权 栾海蓉 +2 位作者 刘清梅 侯云龙 吕延杰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19-523,共5页
目的研究槲寄生提取物(viscum coloratum extract,VCE)抗缺血性心律失常的药理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冠脉结扎的方法建立心肌梗死模型,观察VCE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制备大鼠离体右心房标本,在浴槽中观察VCE... 目的研究槲寄生提取物(viscum coloratum extract,VCE)抗缺血性心律失常的药理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冠脉结扎的方法建立心肌梗死模型,观察VCE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制备大鼠离体右心房标本,在浴槽中观察VCE对大鼠右心房收缩性的影响。结果注射VCE各组与对照组比,心律失常发生减少,心肌梗死面积缩小。低剂量VCE可使大鼠离体右心房收缩力呈现正性肌力,而高剂量VCE呈现负性肌力。VCE的负性肌力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断。高剂量VCE可使大鼠离体右心房收缩频率降低;VCE能使异丙肾上腺素对心肌的收缩作用降低;使CaCl2量效曲线下移。结论 VCE有抗缺血性心律失常的作用,高剂量VCE能使大鼠离体右心房表现为负性肌力和负性频率作用,还能对抗异丙肾上腺素和CaCl2的正性作用,VCE的负性肌力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断提示其抗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可能与激动M受体或其某一亚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寄生提取物 缺血性心律失常 心肌收缩力 M受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