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CCRETION OF AN EARLY CRETACEOUS INTRA- OCEANIC ISLAND ARC TO INDIA: EVIDENCE FROM THE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被引量:2
1
作者 J.C.Aitchison 1, Badengzhu 2, A.M.Davis 1, Liu J. 1, Luo, H. 1, J.Malpas 1, I.McDermid 1, Zhou M.F. 1, Wu H. 2, S.Zyabrev 1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94-96,共3页
A discontinuous line of ophiolitic bodies occurs along the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YTSZ), which stretches across southern Tibet and beyond. This zone marks the locus of collision between Eurasia and India in the E... A discontinuous line of ophiolitic bodies occurs along the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YTSZ), which stretches across southern Tibet and beyond. This zone marks the locus of collision between Eurasia and India in the Early Cenozoic. Should we assume that the entire Tethyan Ocean basin that lay between these two continental blocks was oceanic or might it have been more complex? Fragments of any terranes that developed within this once extensive ocean potentially lie within the YTSZ. Detailed investigations over the past three field seasons reveal the presence of several terranes distributed along this zone. Work is currently underway to analyze the nature of individual terranes and the timing of any inter\|relationshi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Cretaceous island arc OPHIOLITE SUBDUCTION complex
下载PDF
ZEDONG TERRANE, A MID CRETACEOUS INTRA-OCEANIC ARC, SOUTH TIBET
2
作者 I.McDermid\+1, J.C.Aitchison\+1, Badengzhu\+2, A.M.Davis\+1, Liu Jianbing\+1, Luo Hui\+1, Wu Hiyun\+2, S.V.Ziabrev\+1 2 Geological Team No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65-265,共1页
The Zedong Terrane forms a discontinuous belt of volcanic and volcaniclastic rocks adjacent to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in south eastern Tibet. It extends from Luobusa to 20km west of Zedong. The Zedong Terrane lies w... The Zedong Terrane forms a discontinuous belt of volcanic and volcaniclastic rocks adjacent to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in south eastern Tibet. It extends from Luobusa to 20km west of Zedong. The Zedong Terrane lies within the Indus—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and may represent an intra\|oceanic island arc that once lay between the Lhasa (Asian) and Himalayan (Indian) terranes. Rare fossils within the terrane indicate active volcanism during the Early Cretaceous.Ultramafic rocks of the Dazhuqu Terrane, including harzburgite and gabbro are thrust over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Zedong Terrane along a steep south\|dipping thrust fault. To the west of Zedong, this fault is marked by a distinctive zone of serpentinite. East of Zedong, the northernmost rocks of the terrane are thrust onto Oligocene molasse deposits of the Luobusa Formation and Cretaceous plutonic rocks of the Gangdese batholith (Lhasa Terrane). These thrusts form part of a northward directed thrust stack \| the Renbu\|Zedong thrust system of Yin et al.., (1994, 19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edong TERRANE Indus\|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island arc Tibet Renbu\|Zedong THRUST system
下载PDF
九州-帕劳脊南段基底玄武岩的单斜辉石矿物化学及成因意义
3
作者 刘振轩 鄢全树 +2 位作者 刘焱光 杨刚 石学法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5-92,共18页
九州-帕劳脊是古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弧的重要组成,对其上基底岩石开展矿物学和岩石学研究可为理解洋内岛弧演化早期的岩石成因和岩浆活动特点提供重要线索。本文对九州-帕劳脊南段基底玄武岩中的单斜辉石斑晶和微晶开展详细的岩相学... 九州-帕劳脊是古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弧的重要组成,对其上基底岩石开展矿物学和岩石学研究可为理解洋内岛弧演化早期的岩石成因和岩浆活动特点提供重要线索。本文对九州-帕劳脊南段基底玄武岩中的单斜辉石斑晶和微晶开展详细的岩相学和原位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单斜辉石斑晶与微晶整体上具有相似的化学组分,为普通辉石及透辉石等种属,且亏损轻稀土元素,Eu负异常不明显。多数单斜辉石斑晶具有环带结构,可划分为简单环带及韵律性环带两类;从辉石核部到边部,MgO、FeO、Al_(2)O_(3)、TiO_(2)含量与核部镁指数Mg#等呈现复杂的高低变化,指示了多期次的岩浆混合与补给事件。单斜辉石的结晶温度、压力分别为1151~1210℃和1.3×10^(8)~4.2×10^(8)Pa。通过单斜辉石组分反演获得的母岩浆含水量为0.8%~2.3%(以湿质量计)。最后,我们提出,形成于典型的洋内岛弧背景下的九州-帕劳脊南段熔岩的母岩浆为亚碱性岛弧拉斑玄武质熔体,具有高温、中压、高氧逸度的特征,岩浆房深度较浅并存在多期次原始岩浆的补给和混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斜辉石 矿物化学 环带结构 岩浆过程 岛弧玄武岩 九州-帕劳脊
下载PDF
甘肃北山地区古亚洲南缘古生代岛弧带位置的讨论 被引量:28
4
作者 谢春林 杨建国 +2 位作者 王立社 王育习 王静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584-1600,共17页
综合研究得出结论:"甘肃北山红石山断裂带以北的雀儿山—英安山地区为一种与俯冲洋壳板块相关的岛弧带,它记录了古亚洲大洋向南缘东天山古陆系统下俯冲消减的整个地史过程"。主要依据:①该地区缺少古老基底陆壳;②发育于区内... 综合研究得出结论:"甘肃北山红石山断裂带以北的雀儿山—英安山地区为一种与俯冲洋壳板块相关的岛弧带,它记录了古亚洲大洋向南缘东天山古陆系统下俯冲消减的整个地史过程"。主要依据:①该地区缺少古老基底陆壳;②发育于区内的中奥陶世—泥盆纪不同时代地层中的火山岩和石炭—三叠纪的中酸性侵入岩,主要以钙碱性或TTG或埃达克成分系列为主要标志,揭示深部有消减洋壳板片或岩源的存在;③从中奥陶世和志留纪火山岩的玄武岩、安山岩和英安岩组合,到泥盆纪以安山岩、英安岩为主的流纹岩、玄武岩组合,至三叠纪马鞍山、小草湖中酸性侵入岩序列的部分高钾钙碱性岩石类型组合,反映古亚洲大洋在南侧消减带之上从一种不成熟岛弧到成熟岛弧和大陆边缘弧发育演化的过程;文章提出代表古亚洲大洋南缘消减带的实际位置应在雀儿山—英安山一线以北的蒙古境内,而北山岛弧带实属南侧东天山古陆陆缘增生地体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北山 雀儿山 英安山地区 北山岛弧带 陆缘增生地体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岛弧带含硫化镍超基性岩的源区性质与基底背景 被引量:14
5
作者 江军华 王瑞江 +1 位作者 曲晓明 辛洪波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93-802,共10页
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的超基性岩型硫化镍矿化是近年来在西藏地区发现的矿化新类型。文章根据成矿带西段班公湖地区含镍超基性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和Sr、Pb同位素分析结果,论述了含镍超基性岩浆的源区性质及生成条件,并根据锆石U-... 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的超基性岩型硫化镍矿化是近年来在西藏地区发现的矿化新类型。文章根据成矿带西段班公湖地区含镍超基性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和Sr、Pb同位素分析结果,论述了含镍超基性岩浆的源区性质及生成条件,并根据锆石U-PbLA-ICP-MS年龄测定结果,探讨了藏西北地区的基底背景。研究发现,班公湖地区的含镍超基性岩体以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Rb、Th、U、Sr、Pb,亏损Ba、K为特点,高场强元素亏损Nb、Ti,富集Ta;稀士元素相对球粒陨石亏损强烈,但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这些特点一致反映出含矿岩浆产生于受俯冲沉积物熔体交代的富集型岩石圈地幔源区。岩浆的生成深度较浅,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相,源区部分熔融程度较低,大体在10%左右。岩石中集中出现一批24.79亿年的残留锆石年龄,标志着当时班公湖中特斯洋盆沉积物的物源区较为单一,主要来自太古代末—元古代初的古老基底,并且推测太古代与元古代之交(25亿年)有可能是藏西北的一个古陆壳快速生长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含镍超基性岩 地幔源区 部分熔融 班公湖岛弧带 藏北高原
下载PDF
论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冈底斯岛弧花岗岩带 被引量:20
6
作者 耿全如 潘桂棠 +4 位作者 郑来林 刘宇平 孙志明 欧春生 王小伟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6-22,共7页
雅鲁藏布大峡谷北部的冈底斯岛弧花岗岩带可分为若干亚带 ,但岩浆活动大致可分为两大期次 ,分别与两次大规模造山活动有关。喜马拉雅造山作用在本区形成大量中新世花岗岩体 ,分布在离雅鲁藏布结合带较近部位 ;本区北部大量的早侏罗世至... 雅鲁藏布大峡谷北部的冈底斯岛弧花岗岩带可分为若干亚带 ,但岩浆活动大致可分为两大期次 ,分别与两次大规模造山活动有关。喜马拉雅造山作用在本区形成大量中新世花岗岩体 ,分布在离雅鲁藏布结合带较近部位 ;本区北部大量的早侏罗世至晚白垩世花岗岩 ,据其空间展布、岩浆活动时间、成因类型和岩石组合特征分析 ,应与怒江特提斯洋的闭合造山有关 ,同时说明本次造山作用可能是中生代的一次长期的构造 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大峡谷 冈底斯岛弧花岗岩带 造山作用 成因 岩浆活动
下载PDF
东昆仑夏日哈木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岩石成因与拉张型岛弧背景 被引量:73
7
作者 姜常义 凌锦兰 +5 位作者 周伟 杜玮 王子玺 范亚洲 宋艳芳 宋忠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17-1136,共20页
赋存超大型镍矿床的夏日哈木Ⅰ号岩体位于东昆仑造山带西段之东昆中早古生代岛弧带。锆石U-Pb年龄为439Ma,由分属橄榄岩相、辉石岩相、辉长-苏长岩相的多种岩石类型组成。堆晶结构与堆晶层理发育,属岩床状层状岩体。不平衡结晶作用在岩... 赋存超大型镍矿床的夏日哈木Ⅰ号岩体位于东昆仑造山带西段之东昆中早古生代岛弧带。锆石U-Pb年龄为439Ma,由分属橄榄岩相、辉石岩相、辉长-苏长岩相的多种岩石类型组成。堆晶结构与堆晶层理发育,属岩床状层状岩体。不平衡结晶作用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矿物结晶顺序为尖晶石/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单斜辉石+斜长石→褐色普通角闪石。各种岩石均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P,显示了岛弧环境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Nd、Sr同位素组成均属富集型地幔范畴和EMⅡ型趋势。矿区内的Ⅲ号与Ⅳ号岩体属蛇绿岩套,证明在昆中岛弧带内部存在岩石圈破裂带。区域构造格局与演化历史以及区域地球物理场的研究表明,东昆中岛弧带属拉张型岛弧带。据此,可以认定拉张型岛弧环境是全球范围内第五种有利于形成镍矿床的构造环境,中古生代是我国第三个镍矿主成矿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日哈木层状岩体 岩浆演化 岩浆源区 拉张型岛弧 岩石圈破裂带 东昆仑
下载PDF
内蒙古达茂旗乌德缝合带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3
8
作者 贾和义 宝音乌力吉 张玉清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0-34,共5页
乌德缝合带位于华北地块和北缘增生带之间 ,显示早古生代属于典型的沟 -弧 -盆体系。与碰撞造山作用同时 ,形成区域性构造混杂带。地层学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资料表明 ,造山作用发生于加里东期。造山作用的动力学过程主要表现为由北向南... 乌德缝合带位于华北地块和北缘增生带之间 ,显示早古生代属于典型的沟 -弧 -盆体系。与碰撞造山作用同时 ,形成区域性构造混杂带。地层学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资料表明 ,造山作用发生于加里东期。造山作用的动力学过程主要表现为由北向南的洋壳俯冲和向北的陆壳仰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达茂旗 乌德缝合带 大地构造意义 岛弧岩系 洋壳残片 构造混杂岩带 变形特征
下载PDF
东天山三岔口地区早、晚古生代岩体成因及其对康古尔缝合带演化的意义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超 陈斌 +1 位作者 马星华 鄢雪龙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52-70,共19页
对东天山地区三岔口矿岩体和三岔口东岩体的成因及构造背景进行探讨。三岔口矿岩体为一套花岗闪长岩一闪长岩体,形成于443Ma,为晚奥陶世岩浆作用产物。三岔口矿岩体具有轻稀土元素及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亏损的特征,表明... 对东天山地区三岔口矿岩体和三岔口东岩体的成因及构造背景进行探讨。三岔口矿岩体为一套花岗闪长岩一闪长岩体,形成于443Ma,为晚奥陶世岩浆作用产物。三岔口矿岩体具有轻稀土元素及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亏损的特征,表明其形成于岛弧环境,高放射成因Nd(εNd(t)=6.6~7.5)和低初始N(87Sr)/N(86Sr)值(0.70369~0.70389)表明岩浆混合中的基性端元很可能起源于俯冲带亏损的岩石圈地幔,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并与生成的花岗质熔体混合形成中酸性岩浆。三岔口东岩体为一套花岗岩一花岗闪长岩一闪长岩体,侵位时代约为322Ma,属于中亚造山带碰撞后岩浆作用的产物。三岔口东岩体同样具有岛弧岩浆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及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但其岛弧特征继承自其下地壳源区的性质,东天山地区下地壳主要是早古生代形成的深埋弧岩浆岩拼贴而成的。三岔口东岩体同样由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形成,其基性端元可由区内同期基性一超基性岩体模拟。三岔口矿火山弧岩浆组合的确立可将康古尔地区俯冲作用的时间追溯至奥陶纪。晚石炭世早期,康古尔缝合带区域构造由挤压向拉伸转换,三岔口东岩体对应区域的后碰撞构造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壳幔岩浆混合 古生代 岛弧 康古尔缝合带 构造演化 东天山 新疆
下载PDF
滇西古特提斯俯冲-碰撞过程的岩浆作用记录 被引量:91
10
作者 范蔚茗 彭头平 王岳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91-302,共12页
三叠纪岩浆作用广泛发育于澜沧江南带,锆石U-Pb年代学结果及岩石组合特征显示:(1)该区残留有少量的早三叠世火山岩(约248Ma),主要为一套薄层的以安山岩为主的火山岩;(2)中三叠世以大规模的酸性岩浆作用为主,部分地段的中部夹有少量的玄... 三叠纪岩浆作用广泛发育于澜沧江南带,锆石U-Pb年代学结果及岩石组合特征显示:(1)该区残留有少量的早三叠世火山岩(约248Ma),主要为一套薄层的以安山岩为主的火山岩;(2)中三叠世以大规模的酸性岩浆作用为主,部分地段的中部夹有少量的玄武岩,其中晚期的流纹岩与该区出露巨大的临沧花岗岩基主体具有一致的形成时代(约230Ma);(3)晚三叠世则以基性火山岩为主,夹少量流纹岩为特征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早三叠世火山岩具有典型的岛弧火山岩的特征,暗示其很可能形成于俯冲的构造环境;中三叠世晚期的流纹岩与临沧花岗岩基主体具有非常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其流纹岩具有A型花岗岩属性,表明该区中三叠世火成岩形成于碰撞后的构造背景;而晚三叠世基性火山岩虽然在地球化学特征上显示出与岛弧火山岩相似的高铝和Nb-Ta的亏损,但其中部分火山岩具有高镁和板内玄武岩的微量元素比值特征,说明这些火山岩可能形成于碰撞后裂谷(post-collisional rifting)环境。结合区域上前人的研究资料,我们认为西南三江地区古特提斯主洋盆的俯冲闭合可能直到早三叠世晚期才完成,其后的陆-陆/弧碰撞作用可能发生在中三叠世早期,中三叠世中晚期该区进入碰撞后演化阶段,晚三叠世开始处于碰撞后的裂谷阶段,古特提斯在该区的演化最终结束于三叠纪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纪岩浆作用 岛弧 碰撞后 澜沧江南带 古特提斯
下载PDF
西藏松多古特提斯洋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被引量:22
11
作者 解超明 李才 +4 位作者 李光明 张林奎 王斌 董宇超 郝宇杰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20年第2期1-13,共13页
青藏高原古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过程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研究关注的前沿和热点,冈底斯中部松多地区因榴辉岩带的发现,使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地区之一。为了更好认识青藏高原古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历史,本文在综述前人研究的... 青藏高原古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过程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研究关注的前沿和热点,冈底斯中部松多地区因榴辉岩带的发现,使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地区之一。为了更好认识青藏高原古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历史,本文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初步讨论了唐加-松多地区俯冲增生杂岩带的物质组成和时代。研究表明,西藏冈底斯中部唐加-松多地区保存了相对完整的与古特提斯洋演化以及洋陆转换密切相关的混杂岩,是恢复和反演古特提斯洋演化的理想靶区。松多古特提斯洋洋壳及其消亡的地质记录主要包括晚古生代唐加-松多蛇绿岩、中二叠世洋岛残片、高压变质带、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岩浆作用以及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磨拉石建造。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松多古特提斯洋的演化过程,这些地质记录对恢复和反演青藏高原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洋岛 岩浆弧 高压变质带 冈底斯 西藏
下载PDF
西秦岭北缘早古生代天水—武山构造带及其构造演化 被引量:53
12
作者 裴先治 丁仨平 +9 位作者 李佐臣 刘战庆 李瑞保 冯建赟 孙雨 张亚峰 刘智刚 张晓飞 陈国超 陈有炘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547-1564,共18页
西秦岭北缘早古生代天水—武山构造带位于甘肃省东部天水地区,主要由寒武纪关子镇-武山蛇绿岩带、晚寒武世—早奥陶世李子园群浅变质活动陆缘沉积-火山岩系、奥陶纪草滩沟群岛弧型火山-沉积岩系以及加里东期岛弧型深成侵入岩体、俯冲-... 西秦岭北缘早古生代天水—武山构造带位于甘肃省东部天水地区,主要由寒武纪关子镇-武山蛇绿岩带、晚寒武世—早奥陶世李子园群浅变质活动陆缘沉积-火山岩系、奥陶纪草滩沟群岛弧型火山-沉积岩系以及加里东期岛弧型深成侵入岩体、俯冲-碰撞型花岗岩体等组成。关子镇蛇绿岩中变质基性火山岩属于N-MORB型玄武岩,武山蛇绿岩中变质基性火山岩属于E-MORB型玄武岩,是洋脊型蛇绿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时代大致在534~489Ma之间的寒武纪。李子园群火山岩主要形成于岛弧或与岛弧相关的弧前盆地构造环境,草滩沟群火山岩形成于与俯冲作用相关的岛弧环境。关子镇流水沟和百花中基性岩浆杂岩总体形成于中晚奥陶世(471~440Ma)古岛弧构造环境,同时发育加里东期俯冲型(450~456Ma)花岗岩类和碰撞型(438~400Ma)花岗岩类岩浆活动。西秦岭北缘早古生代古洋陆构造格局经历了从洋盆形成-洋壳俯冲消减直至陆-陆碰撞造山的板块构造演化过程。总体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四个阶段:①晚寒武世古洋盆初始形成阶段;②早奥陶世洋盆初始俯冲阶段;③中晚奥陶世洋壳大规模俯冲与古岛弧发育阶段;④志留纪陆-陆或陆-弧碰撞造山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岛弧型岩浆岩 天水-武山构造带 早古生代 西秦岭
下载PDF
台湾-吕宋岛双火山弧的构造意义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再峰 詹文欢 张志强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5-150,共6页
扼要评介了国内外关于台湾-吕宋岛双火山弧在南海沿马尼拉海沟俯冲的动力学过程和俯冲板块深部形态等方面研究的成果;认为目前的动力学模式还不够完善,没有能够对台湾-吕宋岛双火山弧中存在的第四纪火山间断做出合理的解释,为此引入“... 扼要评介了国内外关于台湾-吕宋岛双火山弧在南海沿马尼拉海沟俯冲的动力学过程和俯冲板块深部形态等方面研究的成果;认为目前的动力学模式还不够完善,没有能够对台湾-吕宋岛双火山弧中存在的第四纪火山间断做出合理的解释,为此引入“板片窗”概念,对已经提出的动力学模式进行了修改;并统计1964~2006年发生于菲律宾地区的地震震中位置,认为存在于菲律宾群岛17°~19°N之间的深源地震稀疏带和存在于14°~15°N之间的喇叭状地震稀疏带是地震作用对于南海板片窗构造存在的反映;结合研究区域已有应力场研究资料,认为俯冲的南海亚板块中板片窗两侧俯冲倾角的差异,应该是造成俯冲带内应力分布出现分带现象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带 吕宋岛 火山弧 板片窗
下载PDF
内蒙古中西部多岛海构造演化 被引量:21
14
作者 高计元 王一先 +1 位作者 裘愉卓 张乾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97-404,共8页
内蒙古中西部大陆由一个微大陆、三条弧后盆地和三条火山岛弧,即华北微大陆、白云鄂 傅弧后盆地、白乃庙火山岛弧、温都尔庙弧后盆地、苏尼特左-锡林浩特火山岛弧、贺根山弧后盆 地和二连浩特-锡林郭勒火山岛弧组成。经过了长期而复... 内蒙古中西部大陆由一个微大陆、三条弧后盆地和三条火山岛弧,即华北微大陆、白云鄂 傅弧后盆地、白乃庙火山岛弧、温都尔庙弧后盆地、苏尼特左-锡林浩特火山岛弧、贺根山弧后盆 地和二连浩特-锡林郭勒火山岛弧组成。经过了长期而复杂的微大陆和火山弧的裂解、弧后盆地 的消减衰亡及弧-陆和弧-弧碰拉等构造演化,才最终形成今天所见到的这种构造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岛海 微大陆 火山岛弧 弧后盆地 蛇绿混杂带 内蒙古 地质构造
下载PDF
九岭山南缘断裂带运动学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舒良树 郭令智 +1 位作者 施央申 孙岩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09-219,共11页
江南晚元古代碰撞造山带中段九岭山南缘断裂带的运动学研究揭示出三个不同时期的强烈构造变形作用。第一期从北向南仰冲推覆作用,对应一个晚元古代洋盆关闭,板块碰撞造山过程;第二期从SW向NE的左旋走滑动性剪切作用,对应一个早... 江南晚元古代碰撞造山带中段九岭山南缘断裂带的运动学研究揭示出三个不同时期的强烈构造变形作用。第一期从北向南仰冲推覆作用,对应一个晚元古代洋盆关闭,板块碰撞造山过程;第二期从SW向NE的左旋走滑动性剪切作用,对应一个早古生代华南地体的斜向拼贴增生活动;第三期从北向南的逆冲-推覆作用,对应一个印支构造期的侧向挤压机制。现代地表上的九岭古岛弧南缘断裂带,是一个以走滑剪切力学作用占优势的片麻状糜棱岩带。宏观韧剪组构和显微构造标志为这个断裂带提供了重要的运动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运动学 九岭山
下载PDF
东南亚新生代两类埃达克岩的分布、成因和含矿性 被引量:11
16
作者 朱章显 杨振强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8年第4期328-338,共11页
东南亚的巽他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是新生代埃达克岩和类埃达克岩发育的地区。这些中酸性岩浆岩广泛见于印度尼西亚几内亚岛、苏拉威西和巴布亚新几内亚,零星见于苏门答腊、班达岛弧、西爪哇和中加里曼丹等地。本区埃达克岩和类埃达克岩... 东南亚的巽他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是新生代埃达克岩和类埃达克岩发育的地区。这些中酸性岩浆岩广泛见于印度尼西亚几内亚岛、苏拉威西和巴布亚新几内亚,零星见于苏门答腊、班达岛弧、西爪哇和中加里曼丹等地。本区埃达克岩和类埃达克岩岩石类型分别属于岛弧拉斑/钙碱性系列和高钾钙碱性系列,以重稀土元素Y,Yb含量低(分别为Y≤19×10-6和Yb≤1.8×10-6)和高Sr值(>355×10-6)为特征。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有明显的Ba、K、Sr正异常峰和负的Th、Nb(Ta)异常谷。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高场强元素(HFSE)相对富集。本区埃达克岩和类埃达克岩的构造位置为新生代缝合线附近的大洋岛弧和陆缘造山带,可划分为两种成因类型:第一种为岛弧拉斑/钙碱性系列,其REE配分模式属于大洋岛弧型,见于现代大洋岛弧,称为岛弧型(O-型)埃达克岩;另一种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其REE配分模式属于大陆型,产于大陆板块边缘造山带,与弧-陆碰撞和后碰撞构造环境有成因联系,见于大陆边缘,称为大陆型(C-型)埃达克岩。研究结果表明:大陆型(C-型)埃达克岩和类埃达克岩分布区域与世界级斑岩铜-金矿分布相一致,而大洋岛弧型(O-型)主要与浅成热泉金矿和喷气型有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克岩 类埃达克岩 大洋岛弧 陆缘造山带 弧-陆碰撞或后碰撞
下载PDF
横断山区地质构造分区 被引量:18
17
作者 潘裕生 《山地研究》 CSCD 1989年第1期3-12,75-76,共10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区,是我国东部环太平洋区与西部古地中海区间的交接过渡地带,也是我国地质结构最为复杂的一个区域。作者根据1981—1985年在当地考察资料,将本区分出5条具洋壳性质的强变形构造带,2块具陆壳性质的地块,它们...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区,是我国东部环太平洋区与西部古地中海区间的交接过渡地带,也是我国地质结构最为复杂的一个区域。作者根据1981—1985年在当地考察资料,将本区分出5条具洋壳性质的强变形构造带,2块具陆壳性质的地块,它们相间并列。文章论述了各条块的发育特征及区域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区 地质构造分区
下载PDF
西藏羌塘地体南缘改则嘎布扎花岗闪长岩侵位时代、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秦川 李智武 +3 位作者 朱利东 张玉修 杨文光 黄瑞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5-117,共13页
改则地区的嘎布扎花岗闪长岩侵入于南羌塘地体南缘的侏罗系色哇组,为研究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演化提供新的约束。岩浆锆石的LA-ICP-MS U-Pb年龄为(143.8±0.5)Ma,显示花岗闪长岩的侵位时代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之交。花岗闪长岩具... 改则地区的嘎布扎花岗闪长岩侵入于南羌塘地体南缘的侏罗系色哇组,为研究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演化提供新的约束。岩浆锆石的LA-ICP-MS U-Pb年龄为(143.8±0.5)Ma,显示花岗闪长岩的侵位时代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之交。花岗闪长岩具有准铝质I型花岗岩的特点,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稀土元素为轻稀土富集型,存在弱的Eu负异常;明显富集Rb、Ba、K、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研究表明花岗闪长岩的岩浆源区可能经历了陆壳物质、俯冲沉积物与幔源楔等不同性质的岩浆混合,并经历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改则嘎布扎花岗闪长岩形成于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向北俯冲的岛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闪长岩 锆石U-Pb年龄 俯冲 岛弧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下载PDF
青藏高原新特提斯蛇绿岩的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演化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飞 杨经绥 +1 位作者 连东洋 李观龙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913-2945,共33页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YZSZ)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BNSZ)蛇绿岩代表了新特提斯洋壳和岩石圈地幔残余,是我国铬铁矿和蛇绿岩型金刚石的重要原产地,目前这两条蛇绿岩带的成因和相互关系还存在着争论。本文总结了YZSZ、BNSZ、狮泉河-纳木错...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YZSZ)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BNSZ)蛇绿岩代表了新特提斯洋壳和岩石圈地幔残余,是我国铬铁矿和蛇绿岩型金刚石的重要原产地,目前这两条蛇绿岩带的成因和相互关系还存在着争论。本文总结了YZSZ、BNSZ、狮泉河-纳木错蛇绿混杂岩带(SNMZ)和松多缝合带蛇绿岩的时空分布、组成和构造背景,归纳了拉萨地块晚古生以来的岩浆岩分布,获得以下主要认识:(1) Panjal地幔柱活动可能促使怒江洋和雅江西洋在早二叠世空谷期(283~272Ma)打开;(2)雅江东洋由于松多洋的南向俯冲在晚三叠世打开,与雅江西洋以萨嘎-措勤为界,并形成冈底斯东部245~200Ma岩浆热事件;(3)~140Ma班怒洋闭合以及南羌塘与北拉萨地块碰撞,导致雅江洋扩张速率加快而引发了北向拉萨地块的平板俯冲,进而导致班怒洋的再次裂解形成133~104Ma"红海型"小洋盆;(4) YZSZ缝合带西段南带蛇绿岩为北带的逆冲推覆体;(5) BNSZ和SNMZ蛇绿岩隶属于一个洋盆,后者代表了班怒洋成熟洋盆扩张脊的残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松多缝合带 冈底斯岛弧 蛇绿岩 新特提斯洋
下载PDF
羌塘地体南缘改则格列戈阿尔辉长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9
20
作者 陶刚 李智武 +8 位作者 朱利东 张玉修 杨文光 陈顺 解龙 杨珍 和源 刘和 李超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49-1165,共17页
改则格列戈阿尔辉长岩侵入于羌塘地体南缘木嘎岗日群,为研究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在改则地区的演化提供新的强有力的约束。本文对辉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格列戈阿尔辉长岩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22.9±1.6Ma,... 改则格列戈阿尔辉长岩侵入于羌塘地体南缘木嘎岗日群,为研究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在改则地区的演化提供新的强有力的约束。本文对辉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格列戈阿尔辉长岩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22.9±1.6Ma,表明该辉长岩体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晚期。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早白垩世辉长岩具有高Al2O3(15.39%~16.83%)、低Ti O2(0.78%~0.92%)、贫P2O5(0.09%~0.17%)和低碱(Na2O+K2O=3.93%~4.41%)的特点。稀土元素总量(ΣREE)为63.37×10^-6~73.76×10^-6,平均为68.84×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La/Yb)N介于2.43~3.09之间,δEu=0.89~1.03,表现弱的负铕异常,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特征。岩石微量元素总体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Th、U等,显著亏损高场强元素(HFES)Nb、Ta、P、Ti等,Nb/Ta、Zr/Hf比值接近或略低于原始地幔组成。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和微量元素构造判别图结果表明,该辉长岩源区为被俯冲改造的岩石圈地幔源岩浆,岩浆在演化过程中遭受了上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并经历一定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格列戈阿尔辉长岩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向北俯冲构造环境下的岛弧环境,表明至少在122.9±1.6Ma期间班公—怒江洋盆正在向北俯冲。结合区域资料,研究区班公—怒江洋盆闭合时间应介于110~85Ma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长岩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岛弧环境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羌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