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SLC26A4新突变致病性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高雪 辛凤 +1 位作者 袁慧军 戴朴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验证SLC26A4基因ivs16+10C>T变异与遗传性耳聋的相关性,确定其是否致病。方法我们采集了一个聋-聋婚配家庭中的2例样本(编号7518)、200例大前庭水管散发病例及200例正常听力对照的血液样本及临床资料,分析该变异在人群的携带情... 目的验证SLC26A4基因ivs16+10C>T变异与遗传性耳聋的相关性,确定其是否致病。方法我们采集了一个聋-聋婚配家庭中的2例样本(编号7518)、200例大前庭水管散发病例及200例正常听力对照的血液样本及临床资料,分析该变异在人群的携带情况。采用在线软件预测(Fruitfly)及RT-PCR法验证SLC26A4基因ivs16+10C>T变异是否对剪切位点的识别产生影响。结果 SLC26A4 ivs16+10C>T变异在中国人群中携带率低。在200例EVAS散发患者及200例正常人中检测,均未发现携带该变异。Fruitfly结果显示SLC26A4 ivs16+10C>T对剪切位点的识别没有影响,RT-PCR证实SLC26A4编码cDNA长度没有改变。结论 SLC26A4 ivs16+10C>T变异是非致病的核苷酸多态,推测7518家庭的后代不会复制父母的听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c26A4基因 ivsl6+10c〉t 致病性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
下载PDF
浙南地区女性人群CYP2D6及MDR1基因多态性对曲马多镇痛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马光泛 陈千煌 《浙江医学》 CAS 2013年第3期167-170,174,共5页
目的探讨CYP2D6*10等位基因及MDRlC3435T基因多态性对浙南地区女性人群术后曲马多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行子宫肌瘤剥除手术患者194例。手术结束前30rain肌肉注射曲马多,采用患者自控镇痛(PCA)模式进行术后镇痛。抽取外周血,采... 目的探讨CYP2D6*10等位基因及MDRlC3435T基因多态性对浙南地区女性人群术后曲马多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行子宫肌瘤剥除手术患者194例。手术结束前30rain肌肉注射曲马多,采用患者自控镇痛(PCA)模式进行术后镇痛。抽取外周血,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条带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分析患者CYP2D6*0等位基因及MDRlC3435T基因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曲马多的累积量,记录镇痛起效时间、持续时间、VAS及不良反应。结果CYP2D6。10等位基因频率为5284%。术后2、6、12h曲马多累积量及术后2、6hVAS的比较,m/m型明显高于w/w型和m/w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RlC3435T等位基因频率为3814%,3种不同基因型患者术后曲马多累积量及VAS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浙南地区女性人群中,CYP2D6*10等位基因对曲马多镇痛效果有显著影响,MDR1C3435T等位基因对曲马多镇痛效果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R1 c3435t cYP2D610术后镇痛基因多态性曲马多
下载PDF
过表达S100A6对BMP9诱导的小鼠间充质干细胞C3H10T1/2成骨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叶立伟 武睿 +6 位作者 段亮 张昀源 杨霞 陈娴 王海燕 何通川 周兰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87-1093,共7页
以骨形态发生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9,BMP9)作为诱导小鼠间充质干细胞C3H10T1/2定向成骨分化的细胞因子,观察过表达S100A6对成骨分化的影响。用重组腺病毒AdBMP9与AdS100A6共感染C3H10T1/2细胞,随后检测成骨分化标志物,包括... 以骨形态发生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9,BMP9)作为诱导小鼠间充质干细胞C3H10T1/2定向成骨分化的细胞因子,观察过表达S100A6对成骨分化的影响。用重组腺病毒AdBMP9与AdS100A6共感染C3H10T1/2细胞,随后检测成骨分化标志物,包括Runx2、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桥素(osteopontin,OPN)和钙盐沉积;检测方法包括免疫细胞化学、ALP染色、活性分析以及茜素红S染色;同时,用Western blot检测β-catenin的表达。过表达S100A6对所诱导的间充质干细胞C3H10T1/2成骨分化的早期指标Runx2的蛋白水平无明显影响(P>0.05;ICC法),对第7天的ALP和第18天钙盐的沉积也无明显影响(P>0.05);但是,能够引起第12天的OPN升高(P<0.05);同时,S100A6对BMP9诱导的C3H10T1/2细胞中的β-catenin水平的影响在第3、7天不明显(P>0.05),但在第12天时可致β-catenin水平下调(P<0.05)。过表达S100A6可促进BMP9诱导的C3H10T1/2细胞中OPN的表达,但对最终的成骨分化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100A6 骨形态发生蛋白9(BMP9) c3H10t1 2 成骨分化 Β-cAtENIN
原文传递
CL-20晶型转变行为及转晶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牛诗尧 高红旭 +2 位作者 曲文刚 李娜 赵凤起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共7页
从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HNIW)的晶型特征、转晶方式、转晶影响因素、转晶机理等4个方面总结了其晶型转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指出影响CL-20转晶的因素主要有溶剂、温度等;转晶的方向主要由各种晶型之间的吉布斯自由能决定;转晶机... 从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HNIW)的晶型特征、转晶方式、转晶影响因素、转晶机理等4个方面总结了其晶型转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指出影响CL-20转晶的因素主要有溶剂、温度等;转晶的方向主要由各种晶型之间的吉布斯自由能决定;转晶机理主要通过Ostwald规则和溶液介导相变(SMPT)两个方面进行解释。指出今后转晶研究发展的重点是转晶的热动力学和抑制技术。附参考文献45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20 HNIW 晶型转变 Ostwald规则 溶液介导相变 转晶机理 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
下载PDF
敲低GPM6B促进白色脂肪细胞向棕色脂肪表型转变 被引量:1
5
作者 常小倩 王姗 +6 位作者 邢萍萍 张顺 杨容金 高峰 赵小娟 陶凌 宋延彬 《心脏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239-243,250,共6页
目的研究糖蛋白M6B(Glycoprotein M6B,GPM6B)在白色脂肪细胞向棕色脂肪表型转变中的作用。方法 (1) 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小鼠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tissue, WAT)和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 BAT)中GPM6B的表达。(2)... 目的研究糖蛋白M6B(Glycoprotein M6B,GPM6B)在白色脂肪细胞向棕色脂肪表型转变中的作用。方法 (1) 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小鼠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tissue, WAT)和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 BAT)中GPM6B的表达。(2)分别用对照组(shScramble)和敲低GPM6B组(shGPM6B1和shGPM6B2)的慢病毒液感染C3H10T1/2小鼠间充质细胞系,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病毒的转染效率。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GPM6B的干涉效率。(3)将shScramble, shGPM6B1和shGPM6B2的稳转细胞系分别给予白色脂肪诱导分化液8 d,油红O染色观察脂滴形态,Western blot检测棕色脂肪标记基因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 UCP1)的表达,qPCR检测热生成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 (1)与WAT比,BAT中GPM6B的表达在蛋白和mRN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2)与shScramble组相比,shGPM6B1组和shGPM6B2组GPM6B的干涉效率在蛋白和mRN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3)敲低GPM6B后,白色脂肪细胞的脂滴变小,UCP1的表达和热生成相关基因的mRNA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敲低GPM6B促进白色脂肪细胞向棕色脂肪表型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蛋白M6B 解偶联蛋白 c3H10t1/2 脂肪细胞 热生成
下载PDF
腹腔镜下修补术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临床治疗效果、炎性因子及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4
6
作者 周军 何杰 邹恩纪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1年第4期70-75,共6页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修补术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12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分为A组(n=62)与B组(n=58),A组采用...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修补术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12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分为A组(n=62)与B组(n=58),A组采用腹腔镜下穿孔修补术,B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临床疗效、炎性因子水平、T细胞免疫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较B组长,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显著低于B组(P<0.01),但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白细胞介素-10(IL-10)、IL-6、C反应蛋白(CRP)均较术前上升,以B组上升显著(P<0.01);术后1、4 d,B组CD3+、CD4+、CD8+细胞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A组(P<0.01);A组术后1 d的CD3+、CD4+、CD8+细胞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A组术后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1)。结论腹腔镜下修补手术治疗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疗效显著,创伤小,可减轻对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炎症程度轻,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穿孔 腹腔镜修补术 t淋巴细胞亚群 白细胞介素-10 白细胞介素-6 c反应蛋白 疼痛
下载PDF
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及炎性因子表达与急性脑梗死TOAST亚型及脑梗死后感染风险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高雪 余传庆 +3 位作者 张梅 薛敏 朱蕾 邵枝定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16-1123,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TOAST亚型急性脑梗死患者免疫炎症反应程度的差异及其与脑梗死后感染风险的关系。方法对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54例入院时未发生感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依据TOAST病因学分型分组... 目的探讨不同TOAST亚型急性脑梗死患者免疫炎症反应程度的差异及其与脑梗死后感染风险的关系。方法对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54例入院时未发生感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依据TOAST病因学分型分组,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组72例、心源性栓塞型组38例、小动脉闭塞型组44例,同时选取45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于入院后第2天采集病例组新鲜血标本(对照组于体检时采集),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占CD4+淋巴细胞的百分比(Tre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或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白介素(IL)-6、IL-10、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检测Treg%及炎性因子与急性脑梗死TOAST亚型、脑梗死后感染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reg%及炎性因子对脑梗死后感染的预测价值,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脑梗死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组Treg%明显低于对照组,心源性栓塞型组Treg%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组、心源性栓塞型组IL-6、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组、心源性栓塞型组、小动脉闭塞型组IL-10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组、小动脉闭塞型组IL-6、IL-10水平较心源性栓塞型组明显降低,小动脉闭塞型组hsCRP水平较心源性栓塞型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Treg%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呈负相关关系(rs=-0.488,P=0.000),与心源性栓塞型及小动脉闭塞型呈正相关关系(rs=0.355,P=0.000;rs=0.200,P=0.013);IL-6、IL-10、hsCRP水平与心源性栓塞型呈正相关关系(rs=0.578,P=0.000;rs=0.508,P=0.000;rs=0.299,P=0.015),与小动脉闭塞型呈负相关关系(rs=-0.404,P=0.001;rs=-0.394,P=0.001;rs=-0.308,P=0.012)。(2)病例组中36例患者发生脑梗死后感染,脑梗死后感染患者与未感染患者相比Treg%及IL-6、IL-10、hsCRP水平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Treg%、hsCRP与脑梗死后感染呈正相关关系(rs=0.305,P=0.007;rs=0.653,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hsCRP预测脑梗死后感染的曲线下面积为0.943(95%CI:0.895~0.992,P=0.000),Treg%预测脑梗死后感染的曲线下面积为0.707(95%CI:0.548~0.866,P=0.008),Treg%联合hsCRP预测脑梗死后感染的曲线下面积为0.958(95%CI:0.918~0.998,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sCRP为脑梗死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不同TOAST亚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间免疫炎症反应程度存在差异。Treg%及hsCRP可作为脑梗死后感染的早期预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tOASt病因学分型 脑梗死后感染 调节性t细胞 白介素-6 白介素-10 超敏c反应蛋白
原文传递
献血感染丙型肝炎病毒人群的T细胞免疫及与肝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纪伟 张勇 +3 位作者 周吉坤 郑欢伟 高福 刘军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7-363,共7页
丙型肝炎是由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引起的,至今仍是世界公共卫生的严重威胁。为研究HCV感染者的T细胞免疫状态及其对疾病进展的影响,我们招募了62位研究对象,包括20位健康对照、42位HCV感染者。我们通过HCV主要的T... 丙型肝炎是由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引起的,至今仍是世界公共卫生的严重威胁。为研究HCV感染者的T细胞免疫状态及其对疾病进展的影响,我们招募了62位研究对象,包括20位健康对照、42位HCV感染者。我们通过HCV主要的T细胞免疫原非结构蛋白3(NS3蛋白)多肽库体外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方法检测CD8^+T细胞和CD4^+T细胞的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泌水平。同时,我们检测了研究对象血清中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的水平。结果表明,HCV感染者外周血中仍持续存在针对NS3的特异性CD8^+T细胞和CD4^+T细胞。感染者血清中IL-6、IL-10显著高于对照人群。相关性分析显示,HCV感染者外周血中分泌IFN-γ和TNF-α的HCV特异性CD8^+T细胞水平及血清中IL-10水平与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呈现正相关。本研究表明,HCV感染者体内针对病毒的特异性细胞免疫持续保持一定的水平,并且可能与病人的肝损伤有关,该研究对于了解HCV感染的细胞免疫特征及研发相应的免疫干预策略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HcV) t细胞免疫 白介素-10(IL-10) 白介素-6(IL-6) 谷丙转氨酶(ALt) 谷草转氨酶(ASt)
原文传递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及炎性因子表达水平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常悦悦 余传庆 +2 位作者 薛敏 朱蕾 高雪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21年第2期143-153,共11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及炎性因子表达水平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首发ACI患者175例(ACI组)进行前瞻性分析,同期选取4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ACI组于入院后第2天采集新鲜外周血标本,对照组于体...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及炎性因子表达水平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首发ACI患者175例(ACI组)进行前瞻性分析,同期选取4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ACI组于入院后第2天采集新鲜外周血标本,对照组于体检时采集。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占CD4^(+)淋巴细胞总数的百分比(Tre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或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白介素(IL)-6、IL-10、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水平。结果ACI组90 d随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6(P=0.034)、hs CRP(P=0.02)是影响ACI 90d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ROC分析显示IL-6联合hsCRP水平预测90d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921(95%CI:0.866~0.976,P=0.000);2年随访时,经调整年龄、房颤史、吸烟史、饮酒史、同型半胱氨酸、高血压病病史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Treg%(OR=2.475,95%CI:1.120~4.307,P=0.02)为ACI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L-6、hsCRP可作为ACI预后不良的早期标志物,Treg%可作为评估脑梗死复发风险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调节性t细胞 白介素-6 白介素-10 超敏c反应蛋白
原文传递
醒脾养儿颗粒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赵雅风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8年第12期3200-3203,共4页
目的探讨醒脾养儿颗粒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94例腹泻患儿,根据用药差别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患儿口服复方嗜酸乳杆菌片,0~1... 目的探讨醒脾养儿颗粒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94例腹泻患儿,根据用药差别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患儿口服复方嗜酸乳杆菌片,0~1岁患儿0.25 g/次,大于1岁患儿0.5 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醒脾养儿颗粒,0~1岁患儿2 g/次,2次/d,1~2岁患儿4 g/d,2次/d,3~6岁患儿4 g/次,3次/d。两组患儿均治疗3 d后进行效果比较。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炎症因子。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85%、97.8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腹痛缓解时间、排便恢复正常时间及呕吐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CD3^+、CD4^+、CD4^+/CD8^+水平均升高,而CD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但CD8^+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均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hs-CRP、IL-6、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脾养儿颗粒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小儿腹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机体免疫能力,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脾养儿颗粒 复方嗜酸乳杆菌片 小儿腹泻 t淋巴细胞亚群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白细胞介素-6(IL-6)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0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